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乳膏治疗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疗效观察

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乳膏治疗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疗效观察

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乳膏治疗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疗效观察
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乳膏治疗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疗效观察

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乳膏治疗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9-04T13:16:52.0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刘艳

[导读] 探讨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乳膏治疗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疗效。

刘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外科湖北武汉 430022

【摘要】目的探讨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乳膏治疗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疗效。方法将120例经外周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持续时间超过2 d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实验组为康惠尔联合喜疗妥治疗组,观察组为康惠尔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静脉炎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静脉炎治疗总有效率96.67%,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乳膏治疗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康惠尔;喜疗妥;七叶皂苷钠;静脉炎;疗效

七叶皂苷钠为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 Rehd.)的干燥成熟果实(娑罗子)提取物得到的皂苷钠盐,为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味苦涩而辣,具引湿性。其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是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1]。药理学研究发现,七叶皂苷钠能促使机体提高ACTH和可的松血浆浓度,能促进血管壁增加PGF2α的分泌,能清除机体内自由基,从而起到抗炎、抗渗出,提高静脉张力,加快静脉血流,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并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2】。因此,该品多用于脑水肿、创伤或手术所致肿胀,也用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但该品多易导致注射部位局部疼痛、肿胀,甚至发生静脉炎,有研究表明经外周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3-5 d后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0%以上[1]。静脉炎多表现为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伴有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2]。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也给临床护理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为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提高患者依从性及舒适度,探索出更加经济、有效、方便、安全的防治静脉炎的临床方法。本研究对康惠尔联合喜疗妥防治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选择经外周静脉进行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持续时间超过2 d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1)纳入标准:肢体无疾患,可以外周静脉输液者;试验前患者穿刺处的血管弹性好,无疼痛、红肿、条索状及硬结等现象;年龄18-60岁;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志愿参加本试验。(2)排除标准:入组前患者外周静脉局部被反复穿刺;全身血管性疾病;全身营养状况差者;淋巴回流障碍者;不愿意参加试验的患者。所有受试对象在进入临床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由研究人员详细介绍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受试对象有随时终止研究的权利。

将入选患者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60例患者。观察组为康惠尔透明贴治疗组,实验组为康惠尔透明贴联合喜疗妥治疗组。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6.1±2.2)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5.4-2.1)岁。

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静脉炎判断标准和静脉炎治疗疗效判断标准[3],INS将静脉炎分为5级,0级:穿刺点无疼痛,无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Ⅰ级:静脉输注部位发红,伴或不伴疼痛;Ⅱ级:静脉输注部位疼痛伴发红或水肿;Ⅲ级:静脉输注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到硬结;Ⅳ级:静脉输注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及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有脓液流出。

所有患者给予成人治疗量10mg七叶皂苷钠溶于生理盐水250ml 中静脉滴注,1次/d,10d 为1个疗程,两组输液速度为60滴/min。所有数据采用 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INS2000版静脉炎诊断及分级标准,其中实验组Ⅰ级34例,Ⅱ级16例,Ⅲ级20例,Ⅳ级0例;观察组Ⅰ级32例,Ⅱ级14例,Ⅲ级24例,Ⅳ级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静脉炎分级等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根据静脉炎治疗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痊愈: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热、疼痛消失,受累静脉无压痛;显效: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热痛减轻,受累静脉有轻微压痛;有效: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热痛稍减轻,受累静脉有压痛;无效:静脉炎的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实验组总有效率96.67%,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表1)。

3 讨论

七叶皂苷钠注射剂为纯中药制剂,制剂的质量、提取的纯度、输液配置的浓度、放置时间长短及点滴速度都可能影响用药安全。七叶皂苷钠药物本身的刺激性和药物中的微粒可能是七叶皂甙钠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80%的病人使用该药3-5d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血管条索状水肿,30%的病人因疼痛难忍终止治疗[1]。研究表明加快有刺激性溶液的输液速度,可以降低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适当加快七叶皂甙钠的输液速度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同时,应避免长用时间药和在一个部位连续输入。对血运循环不好的患者,提倡使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以减轻对浅静脉的破坏,减少输液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

康惠尔透明贴的主要成分是黏性材料和水胶体(羧基纤维钠,CMC)、人造弹性体等,黏性材料为敷料的自黏性提供保证,而水胶体敷料则是敷料具有吸收性能的基础,CMC起到局部润滑和隔离作用,削弱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保持敷料下皮肤干燥,减少菌落生长[4]。其作用机制是:康惠尔透明贴粘贴后在局部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同时能加速对致痛的化学介质(组胺)的稀释和迅速排除,以缓解或消除疼痛。另外,透明贴形成闭合环境阻挡微生物侵入以防止感染发生。

美的普水胶体敷料治疗临床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美的普水胶体敷料治疗临床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秦晓黎(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230011) 摘要: 目的:观察硫酸镁湿敷与水胶体敷料两种方法治疗临床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将40例发生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对照度20例。实验组于消毒后将美的普水胶体敷料贴于患处,对照组用50%的硫酸镁湿敷。 结果:实验组的治愈时间为5天,对照组的治愈时间为7天。 结论:美的普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有较好的疗效,减轻患者痛苦,安全有效。 关键词:静脉炎;美的普水胶体敷料;治疗 高压氧综合内科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脂肪乳等,这些药物对降低脑水肿和改善循环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我科大多是长期住院患者,老年人居多,静脉血管弹性差且细,很容易发生静脉炎。临床上治疗静脉炎的方法有硫酸镁湿敷、中药外敷、土豆贴敷等,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过程繁琐、耗费时间长缺点。2013年以来我科开始使用美的普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①,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为2013.5~2015.5本科室所发生的静脉炎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70.4±5.1岁,其中因输液外渗发生的静脉炎24例,因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11例,另5例因输入脂肪乳发生的静脉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静脉炎程度、基础并且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浸泡过的2层纱布外敷30min,其外覆盖保鲜膜防止药液挥发,一天两次。实验组在消毒待干后采用适宜尺寸的美的普水胶体敷料外敷,外敷边缘大于水肿边缘,48h更换敷料。 1.3 判定标准两组治疗7后观察效果:水肿部位颜色正常,疼痛消失,水肿消失,触摸无硬结为痊愈;局部皮肤红肿、水肿基本消失、皮肤组织由硬变软、疼痛明显减轻为显效;局部皮肤红肿、水肿不消失、皮肤组织硬度无改善、疼痛无明显缓解为无效②。 2. 结果 实验组20例其中痊愈13例,显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20例其中痊愈6例,显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终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n 痊愈显效无效总有效率 实验组20 13 6 1 95% 对照组20 6 5 9 55% 注:x2=8.53 据x2 届值表可知p<0.05 表1的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性,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输液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如,与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输注药物(如脂肪乳、甘露醇、前列地尔等)、穿刺部位、护士的穿刺技术等有关。临床治疗中,静脉留置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静脉炎发生的机率③。此外,免疫力低下也是静脉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④,多数老年人免疫力低,对穿刺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输液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下降,在输液时极易发生静脉炎。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多为静脉局部疼痛、发红、

静脉炎的治疗方法——中医中药治疗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析: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临床表现: 浅静脉炎: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静脉炎 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治病原因: 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病理变化: 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造成静脉炎的危险因子包括 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静脉炎小腿血管 2 、操作技术不良3.、不适当的穿刺部位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5.固定方法不当6.输液的浓度的酸、硷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7.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发炎。8.,渗透压9,输液快慢静脉炎检查化验 深静脉血栓形成各种诊断诊断复发一般较差不困难继续,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技术方法: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超声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好转见到结论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经验,并观察得呼静脉炎 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领导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个月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服务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 GAGGAGAGGAFFFFAFAF

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 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 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GAGGAGAGGAFFFFAFAF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分级(INS)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

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

静脉堵塞的治疗方法

静脉堵塞的治疗方法 1、抗凝血药 尽管近20多年来的某些研究对vonMichel(1878)提出的血栓说 持有异议。但抗凝血药物仍为本病治疗的首选药。 (1)纤维蛋白溶解酶:此类制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纤维蛋白 溶酶。蛇毒抗栓酶等。其中尿激酶无抗原性。使用前不必作过敏试验。毒副作用较小。故最常用。 尿激酶(urokinase):能直接激活血浆及血浆块中的纤维蛋白溶 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提高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从而使血 栓溶解。常用剂量为1万Iu。加入低分子右旋糖苷250~500ml内 静脉滴注或加入生理盐水20ml内静脉注射。一日1次。10~15次 为一疗程。亦可以100~150Iu溶于0.5~1ml生理盐水内作球后注射。一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抗血小板凝集剂:常用的该类制剂有乙酰水杨酸肠溶片及潘 生丁。前者可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凝集和释放二磷酸腺苷(adenosine,ADP)。有比较持久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一日1次。 饭后服50~75mg。后者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从而减少其聚集。每次口服25~50mg。一日3次。 (3)肝素。双香豆素等亦有抗凝血作用。现已少用。 2、中医治疗 (1)可用丹参、毛冬青、当归注射液1~2毫升球后注射,每2日 1次。 (2)病至中、后期,可选用以上注射液做电离子导入,每日1次。 (3)可用丹参注射液2毫升或葛根素注射液2毫升双侧肝俞穴位 注射。

(4)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针刺疗法 常用穴:睛明、攒竹、球后、承泣、瞳子髎、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每次局部远端各取2穴,中刺激,不留针。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 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 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 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 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 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 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1、药物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此类静脉炎是由静脉注射引起的。多 发生于四肢,所注射的药物多有刺激性或浓度过高,有某些抗生素 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某些抗癌药物对静脉,内膜均有刺激性, 加上用药时间较长或静脉较细,或一处静脉反复穿刺等引起。 2、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在下肢曲张的静脉内,因血液淤滞,加上局部皮肤营养不良,屏障作用减弱,易致细菌侵入,或因 局部外伤而引起曲张静脉出现炎症反应。由于曲张静脉的存在,静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 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静脉炎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 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静脉炎

一例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的静脉炎案例分析 作者:巨姣春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科 摘要:去甲万古霉素为临床上治疗MARS 的首选药物,该药物说明书中明确指出“本品对组织有强烈刺激性,不可肌肉注射,也不宜静脉推注。静脉滴注时,药液外漏,可引起剧痛和组织坏死,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而静脉炎已成为静脉输液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静脉输液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现将一例去甲万古霉素引发静脉炎的案例进行如下分析,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做到以防为先。 关键词: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炎预防静脉输液 一般资料:患者,女,30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给予5%葡萄糖250ml+去甲万古霉素0.4g 2/日抗感染,保肝、护胃等支持治疗。右上臂外侧腕关节上4-5 CM 处给予24G留置针穿刺输液,留置第二日输注去甲万古霉素后穿刺部位出现红肿,自述胀痛,拔出留置针后给予冰块冰敷。 冰敷24小时后沿血管方向出现一2x5CM条索状红线,质硬,触之压痛。给予红花醇局部涂抹,磁疗贴贴敷。第三日患者自述疼痛加重,局部红肿范围较前增加。给予喜疗妥软膏局部涂抹2/日,硬解处磁疗贴贴敷。第四日患者自述疼痛减轻,局部红肿范围较前缩小,第6日疼痛感消失,右上臂外侧腕关节上4-5 CM 处皮肤呈暗红色,皮下硬结较前消退。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大的管道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性: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C)将静脉炎按严重程度分为五级,为判断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2.5cm,有脓液渗出。 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 1.1药物的PH值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5,PH<5为强酸性,PH>9为强碱性,PH值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过酸或过碱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1.4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有效:皮疹消退30%~69%。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2 结 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 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 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04-305. [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 与性病,2005,27(1):2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 34 16 6 9 347.0664.70 文献综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丽华 【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 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 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机械原因是指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治疗。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I度19例,Ⅱ度11例,Ⅲ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 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静脉炎的预防 3.1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2)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 3.2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3.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一次性输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留置针使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大于8cm,并以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的皮肤以及早发现静脉炎。 3.4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min用湿毛巾热敷或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部位及穿刺

静脉炎治疗方法

静脉炎治疗方法 一、静脉炎的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可给予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二、静脉炎的一般治疗: 1、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 2、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3、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三、静脉炎的手术治疗: 1、出现肢体坏疽需行截肢趾手术。 2、有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 3、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予以手术切除。 四、静脉炎的局部治疗: 1、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着弹性袜。 2、可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1、饮食宜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2、经常食用大量新鲜水果、蔬菜、生坚果、植物籽、大豆制品 及全谷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3、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 4、多喝银杏茶水,可以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 5、禁止食用任何乳制品、煎炸食物、盐腌食物及加工食品。 6、忌食生冷之物,如冰棍、汽水、凉莱等。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 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 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 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 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 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 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一、表浅细小静脉

静脉炎处理

静脉炎 定义: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 相关因素:1.液体和药物:浓度超过10%葡萄糖和5%蛋白质,渗透压大于600mOs m∕L在周围静脉内使用24h会导致静脉炎,PH低于5或超过9;微粒物质如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充分溶解的微粒物质,长期使用冬眠合剂,多巴胺易发生静脉炎。 2.病人状况:年龄、免疫、疾病、皮肤、营养、既往静脉穿刺不宜、烦躁不安 3.穿刺者的穿刺技巧不够 4.无菌技术操作不严 5.封管技术部当,导致栓子形成 6.输液装置:穿刺部位、留置时间、留置针大小、贴膜透气性粘附性 主要表现:红肿热痛,滴速减慢,沿静脉走向出血红色条纹,静脉呈条索状,穿刺点脓性分泌物。 护理措施:1. 注重预防:1)充分评估患者的静脉情况:尽量避免使用下肢静脉、骨折皮肤 破损处,关节处穿刺 2)综合考虑输液情况,对下列药物尽量使用大静脉输注,必要是 使用深静脉留针:甘露醇、冬眠合剂、多 巴胺、脂肪乳剂、高渗液、前列地尔等 3)使用透气性好,粘附性佳的贴膜,稳定固定留置针和输液管, 躁动不安患者使用约束但注意局部血循环情况,减少移位渗出 现象。 4)提高穿刺技术,注意无菌操作。 5)合理使用输液工具,留置针时间一般3—5天更换一次。 6)正确的封管 7)药物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静脉炎的征象,及时处理,防止静 脉炎恶化加重患者的痛苦 2. 评估静脉炎的严重程度:0级:无临床表现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与水肿。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红线” 样改变,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红线” 样改变,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大于 2.5cm,并有脓性渗出。 3.一旦发生静脉炎,及时停止该静脉补液,根据严重程度及时处理: 1)50%硫酸镁湿热敷(药房没有,现在用注射用硫酸镁代替使用) 2)抬高肢体,局部忌按摩 3)必要时加用地塞米松5mg外敷条索状红肿处,每天一次,或者使用含地塞米松的软膏。 4)临床局部使用施贵宝多爱肤超薄敷料,大多3—5天后能消除红肿,但静脉炎3级患者使用期间注意局部有无脓肿形成,形成后及时抽出脓性 分泌物,局部用复合碘消毒,加强换药。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一)判断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 I度:局部组织疼痛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炎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二)静脉炎的分类及处理 1.化学性静脉炎 (1)发病原因:由于刺激性及毒性药物、P H值及渗透压超过正常值、稀释不充分、微粒和导管尖端位置所致。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组织炎。进一步照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2)临床表现:发炎的血管变硬,呈条索状,有疼痛感,血流受阻。 (3)预防措施 1)提高专业技术: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须经专业训练,掌握各个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够运用系统化循环管理,预防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化疗前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为避免操作中发生机械损伤,静脉穿刺尽量确保一次成功。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穿刺后要正确固定输液针,避免其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2)合理选择血管:①输液部位的选择:任何情况下应避开手背侧、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手术的肢体末端。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的近端(未手术)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下组织的部位。②正确选择输液器具:若静脉条件不佳。留置针优于标准静脉注射针。 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者,应考虑采取皮下贮液器或深静脉留置管,PICC亦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3)控制微粒输入: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室尽可能采用空气净化技术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粒污染。据研究报道,应用精细输液过滤器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能有效地阻止微粒进入人体。 4)正确的给药方法: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给药的方法、浓度、速度,并做到现配现用。正确的给药方法为:①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针头在血管内、无渗漏后方可注入化学药,不能用带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或拔出;②联合用药时,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原则上应先注入非发疱剂,如均为发疱性药物,应先注入低浓度的,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③若将止吐药加入茂菲滴壶时应在输注非化疗药时给入;④化疗药物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需3分钟,或者以5ml/min的速度注入,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损害。 5)护患配合: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特别是初次用药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消除其恐惧感。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既能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增加新的血管疾病又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6)药物预防静脉炎 A.静脉用药:静脉输注25%硫酸镁可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普鲁卡因5~10ml加入地塞米松静脉推注,输完化疗药物后用生理盐水250ml快速灌注。 B.药物外敷: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将33%硫酸镁纱布沿静脉走行湿敷在注射的静脉上至化疗液体全部滴完,拔针后1~2分钟停止湿敷。 C.贴剂的应用:在化疗前将硝酸甘油贴剂贴于穿刺点,对化疗所致静脉炎起到预防作用。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试题

单选题 1.静脉炎的预防措施(B) A.多个病人同一种药物可使用同一空针配置 B.刺激性的药物充分稀释 C.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 D.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二级静脉炎的判定标准(B) A.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B.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未能触及硬结,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C.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能触及硬结,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D.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能触及硬结,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3.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A)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A.2% B.3% C.4% D.5% E.1% 4.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静脉炎可分为几级(D)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E.6级 5.静脉炎的预防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外周留置针置管时间为6-7天 B.在同一部位的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 C.严格无菌操作 D.对血管刺激性弱的药物使用留置针输注完毕可以不封管 E.以上都是 6.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为(E) A.疼痛 B.红肿 C.硬结 D.坏死 E.以上都是 7.发生静脉炎时不妥的处理方法(C) A.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 B.可用超短波理疗 C.患肢应加强运动、按摩 D.局部用25%硫酸镁湿敷 E.合并感染可给抗生素治疗 8.以下哪项不是静脉炎的分类(C) A.机械性静脉炎

B.化学性静脉炎 C.感染性静脉炎 D.细菌性静脉炎 E.血栓性静脉炎 9.以下哪种药物最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C) A.泮托拉唑 B.奥美拉唑 C.10%氯化钾 D.七叶皂苷钠 E.硝酸甘油 多选题 1.静脉炎的预防措施(A.B.C.D.E) A.合理选择穿刺血管 B.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C.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 D.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 E.做好健康宣教 2.静脉炎的不良后果(A.B.C.E) A.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B.增加治疗费用 C.病人满意度下降 D.增加护士心理压力 E.医患投诉 3.治疗静脉炎的方法(ABCDE) A.水胶体敷料 B.酒精、地塞米松 C.土豆薄片 D.25%硫酸镁 E.喜辽妥、百多邦 判断题 1.留置针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时,可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判断通畅程度后视情况拔出(错)应立即拔出留置针 2.发生静脉炎的肢体可指导患者加强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炎症吸收(错) 患肢应抬高制动 3.正常血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H< 4.1为强酸,PH>9.0为强碱。(对)

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

【摘要】目的考察picc置管引发患者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picc患者出现静脉炎的数据,并考察降低其发病的方法。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及治疗,picc患者的静脉炎发病率可以显著性的降低。结果在进行picc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护理,可以显著性降低患者静脉炎的发病率。 【关键词】 picc;静脉炎;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大,是唯一护师可独立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术。可用于中长期输液,输注血制品、高渗、化疗等药物,特别是减少了化疗药物经外周静脉用药给患者静脉带来的损伤,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但若维护不当,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静脉炎是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15%~30%[1]。我院肿瘤内科自2010年开始进行picc置管术,至今600例,其中静脉炎发生率2.5%,远远低于目前界内报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基本资料本组600例全部为肿瘤化疗患者,其中食道癌220例,宫颈癌185例,胃癌66例,结肠癌30例,直肠癌21例,乳腺18例,肺癌15例,前列腺7例,其他62例。男256例,女344例。年龄65.21±10.73岁。穿刺静脉:右贵要静脉408例;左贵要静脉75例;右肘正中静脉95例;右头静脉22例。 1.2 静脉炎分级标准按照美国静脉输液学会2011年制定的判断静脉炎程度的标准。即0级:没有症状;ⅰ级:穿刺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到条索状的静脉;ⅳ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其长度大于 2.54 cm,并有脓液溢出。 1.3 发生静脉炎患者状况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7例。结果:经治疗全部痊愈,无1例因并发静脉炎而非计划性拔管者。输注药物:6例,3例,2例,各1例。患者平均年龄71.03± 2.85岁。 2 方法 2.1 置管前工作由获得省级以上静脉输液护士认证学会颁发picc专职护士资格证书护师进行。全面认真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和疾病治疗用药方案,选择合适的静脉与导管。右贵要静脉为首选,选用硅胶类且管径小的导管。将导管完全浸泡于稀释肝素液中。 2.2 静脉的选择贵要静脉因其管径粗,走行直,静脉瓣少,变异较小,位置浅表,成功率高,在置管体位时导管头端到位的途径最短,故为穿刺的首选静脉,且优选右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虽管径大且浅表,但分支较多,故不作为置管的首选。头静脉在进入腋静脉处形成较大角度,并有小分支与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相通,易造成送管困难和导管异位,在置管时易损伤血管内膜引起静脉炎。 2.3置管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缩短无菌区域暴露时间。穿刺部位消毒时用力涂擦,完全待干后再行穿刺,避免消毒液沿穿刺点浸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在送管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暴力送管,速度不宜过快,以每次缓慢匀速送入1~2cm为宜。如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可先退出少许,同时安慰患者,嘱患者情绪放松,再次缓慢送管。 2.4置管完成后立即在穿刺点上方5~6cm处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水胶体敷料透明贴,以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立即在超声下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置管24h后,使用60℃~70°湿热敷,每次30min,2次/d,早晚各1次,连敷7d。注意避免浸湿辅料。 2.5 健康指导①置管前首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术前谈话,并签署置管执行同意书。②置管术后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置管后的注意事项,包括肢体活动、如何握拳、松拳、穿刺侧肢体负重、穿刺点观察、贴膜情况、洗澡时注意问题、换药时间及注意事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发表时间:2011-02-17T15:10:25.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崔彩萍 [导读] 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也就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也是诱发静脉炎发作的主要原因。 崔彩萍(梧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梧州 54300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257-03 【摘要】通过分析静脉炎发生的原因,综述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为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合理、安全用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静脉炎原因防治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静脉可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效果。其主要是由于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多年来,临床专业人员通过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1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1药物作用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2]。 1.1.1 pH值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在此范围以外的溶液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3]。 1.1.2 血浆渗透压的升高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产生静脉炎[4]。 1.1.3 化疗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因其高浓度药物输注对局部组织有较强的刺激,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pH值、代谢及渗透压改变、细胞溶解、化学介质释放。同时化学药物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易发静脉炎。如阿霉素对心肌细胞的DNA有亲和性,且毒性是长期累加的;氨甲蝶呤可干扰叶酸代谢等。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它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局部组织酸碱平衡失调,加上其对血管有强烈的刺激性,所致的静脉炎多为坏死型[5]。 1.1.4 药物浓度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也就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也是诱发静脉炎发作的主要原因。 1.1.5 输液速度静脉用药滴速过快,或用药时间间隔不足,致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高,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内膜受刺激[6],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1.2 机械刺激及感染因素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炎也是静脉给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反复多次穿刺后,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内瘀血现象[7]。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时间太长也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化学炎性反应[8];或不按时更换敷贴,易使微生物侵袭而引起静脉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9]。 1.3 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 引发静脉炎的微粒主要来源于药液本身的结晶、输液器具、不当的配液操作环节等。另外药液的温度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10]。 2 预防措施 2.1 调节静脉输液pH值 在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诸多因素中,溶液的pH值和输液速度是两个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整溶液的pH值至人体血液的生理范围内(pH 约为7.4),可以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2.2 根据药物性质、渗透压、浓度、毒性作用等来调节滴速 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注任何药物开始速度宜慢,如喹诺酮类药每分钟10~15滴,滴注10分钟后患者如无不适感觉,可逐渐将滴速调整至25~30滴。同时,注意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少于6小时;对须快速滴入的高渗液体(如20%甘露醇),输注前后,静脉滴注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使渗透压降低,同时采取局部热敷,从而减轻高渗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1,12]。滴注化疗性药物应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入前后应用0.9%生理盐水 500mL引路穿刺和加量冲洗法较常规滴注法预防静脉炎效果显著[13]。 2.3掌握药物的性质,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在使用一些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预防药物性静脉炎。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安全用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14]。 2.4 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药时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侧孔针头以减少橡胶微粒[15];临床配药时要充分溶解,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16]。同时使用具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17]。药液加温可显著减少其中的结晶颗粒。 2.5 正确选择静脉穿刺,提高穿刺技术,提倡使用套管针,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壁的损伤。在使用血管活性药,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品,以及面对末梢循环差的患者,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血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开关节及静脉瓣,防止活动时发生药液渗漏。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和下肢血管的原则,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慢,而患肢静脉回流障碍,输液时加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18]。为了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套管针留置。套管针针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相对长,活动时针体不易脱出发生药液渗漏。但临床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19]。因此,留置时间视患者的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