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高考政治热点2(推进依法治国)

2015高考政治热点2(推进依法治国)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重大背景简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时政术语提炼】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4、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5、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6、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7、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8、社会主义法治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9、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

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热点题目回顾】

1、材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不尊法、不守法的现象,违反平等、公平、诚信等原则的市场交易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应如何落实“法治”要求?

材料二: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司法不公等仍然存在;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2)根据《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中的问题,谈一谈怎样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

答案:(1)①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加强诚信建设,完善市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4分)②企业要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究社会效益。(3分)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学法尊法守法,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要通过合法途径加以维护。(3分)

(2)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制定或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制保障。(2分)

②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必须依据法律法规,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滥用,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2分)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中共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我国的法制化建设。(2分)

④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干涉,应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分)

⑤公民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践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积极尊法信法守法用法。(2分)

2、建设法治国家,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一一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的依据。

答案:①宪法和法律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制保证。②党的执政地位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绳。③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修改《立法法》

【重大背景简释】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修改后的《立法法》呈现六大亮点:一是规范授权立法,使授权不再放任。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以及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二是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三是明确细化“税收法定”原则,这意味着,今后政府收什么税,向谁收,收多少,怎么收等问题,都要通过人大立法决定。四是界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边界,修改后的《立法法》对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权限进行规范。五是加强备案审查,修改后的《立法法》明显加强了备案审查力度,明确规定主动审查。六是对司法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加以规范。

依法治国应当立法先行,“管法的法”也需与时俱进,立法法修改关乎“四个全面”的顶层设计,关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意义重大,正当其时。越是强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用法治引领改革,就越是需要有规范的立法法作为保障。归根结底,有高质量的立法法,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立法。

【时政术语提炼】

1、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2、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3、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5、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6、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7、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热点题目回顾】

(2015年潍坊一模文综41--2)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战略部署,全国人大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针对性地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论证咨询,充分听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群众的意见,增强公众参与立法工作的实效;进一步明确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宪法监督的对象、范围、方式等,加强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的备案审查工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全国人大是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的。

答案:①认真行使立法权,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③依法行使监督权,认真监督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④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三)最严环境保护法实施

【重大背景简释】

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

新《环境保护法》有四个特点:一是定位合理,是定位在环境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二是创新理念,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保护优先等,新法中都有所体现。三是完善制度。一些新的制度,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等,新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四是强化责任。增设了按日计罚、治安拘留等措施,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权,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

【时政术语提炼】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节能减排。

3、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治理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顽疾。

5、政府落实环境责任,认真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热点题目回顾】

在2014年冬季雾霾天气中,10个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有4个属于河北省,为此河北省人大代表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出台《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议案”。省人大常委会收到该议案后,组织相关委员会随即进行调研,考察了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等设施和施工现场。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

结合材料,谈谈人大和人大代表在治理空气污染过程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答案:人大:①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要行使好立法权。为治理空气污染提供法律保障。②要行使好监督权,监督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中的工作。③人大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询社会意见,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

人大代表:①人大代表要履行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在

治理空气污染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②人大代表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好提案权,使《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制定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③人大代表要行使好质询权,对政府有关治理空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问,监督好政府落实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

(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重大背景简释】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李克强总理向大会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第六部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中明确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视发挥智库作用;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接受人民的监督;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注:对报告原文有删节)

【时政术语提炼】

1、政府要依法行政,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2、政府要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视发挥智库作用。

3、政府要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热点题目回顾】

材料一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在经过四次审议之后,于2014年8月3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完成了20年来首次大修。修改后的《预算法》更加详细地规范了预算编制和调整,对未按规定编制、调整预算等行为,引入“追究行政责任”的惩戒规定。修改后的预算法明确规定,经人民大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律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材料二修改后的《预算法》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问题作出修改,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模、债务偿还、资金使用等进行明确规定。根据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须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法律还规定,举借的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偿还资金来源,并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预算法对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重大意义。

(2)发行地方债券,能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筹集资金。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地方政府举借债务是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答案:(1)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修改预算法,建立健全预算制度,为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修改预算法,有利于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管理和监督,促使政府在收支上坚持依法行政。③修改后的预算法引入“追究行政责任”的惩戒规定,有利于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

(2)①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发行地方债券可以更好地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②发行地方债券有利于通过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利于解决因某些行业、地区资源不足而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4分)④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原创新题演练】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这是因为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宪法体现了公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③依宪治国能够制约和防止权力腐败,保障人民的利益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立法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根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正式颁布的日子,早在2001年就被设立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和基本执政方式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最高决定权

③此举是为了纪念现行宪法的颁布实施

④此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是上海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竖立的一块显眼招牌。这反映了政府要

①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②依法决策,实行责任追究

③公正司法,保障公平正义④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针对过去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新环保法加强了对政府的严格考评,体现了

A.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总是一致的

B.对人民负责是政府活动的基本原则

C.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依法执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这说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④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领导体现在

①领导立法、保证执法②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③公正司法、严格执法④科学决策、依法行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信访为民众提供了利益诉求的渠道,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的现状。究其原因有:判后执行难造成的法律打白条;行政干预情况依然存在;司法不公以及缠访闹访获得的“高额回报”的“激励”作用。这给我们的启示

①立法机关要科学民主立法,确保有法可依

②公民要提高法律意识,依法行使权利

③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

④政府要依法行政,减少对司法的干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践行这些条文,启发人们在生活方式上要

①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②理性消费,避免信贷消费

③保护环境,提倡绿色消费④艰苦奋斗,倡导节约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依法治国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罔顾国情、超越实际

②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超越实际,不能墨守成规

③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洋为中用”

④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能“纸上谈兵”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0.刚刚过去的2014年,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可谓前所未有。这一年,生态文明建设重拳频出。在修订环境保护法的同时,我国还采取了很多措施,与环保法一起,共同助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这说明

①意识并不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②要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要注重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④搞好局部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 ①②

B. ①④

C.③④

D.②③

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材料二法治文化是现代国家的必需品,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法治文化的氛围。

据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依法治“天”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具体内容。2015年实施的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既是约束,也是行为依据。对违法排污行为既要严肃查处,也要通过财政等手段引导产业升级,多管齐下,才能让APEC蓝保持下去,让人民群众永享蓝天白云。

(1)从政府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二伴随着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我国各类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的重要触发点。因此,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收入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更好地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的责任,规范居民应尽的义务。

(2)依据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就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13、建设法治国家,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驾护航。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完善的法治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材料二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材料三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

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3)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探索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过程体现的哲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D

6.A

7.C

8.B

9.B 10.C

11、(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能够领导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路;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能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依法治国。

(2)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法治文化建设对实现良法善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并付诸实践。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营造法治文化的氛围,有助于人民理解、接受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

12.(1)①通过财政手段引导产业升级,是在通过宏观调控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②查处违法排污行为、让APEC蓝保持下去,是在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③让人民群众永享蓝天白云,做到了对人民负责。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既是约束又是依据,说明政府应依法行政。

(2) ①“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收入等之间的固有联系,善于分析和把握影响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各种条件;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②“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以创新精神推动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各种利益冲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既需要各方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落实应有责任,又需要我们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完善环境保护法,着重解决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13.(1)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完善的法治有利于健全并执行市场规则和社会征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③完善的法治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④完善的法治有利于保证各种所有制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⑤完善的法治有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2)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地位

②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内容略)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实现依法治国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根据社会发展实际,解

放思想,不断实现依法治国认识的发展。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我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社会建设有不同特点,从而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不断发展。

⑤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十五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是逐步积累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