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文本

一、规划年限

远期1993~2015年为22年

近期1993~2000年为8年

同时包含了2015年以后30年内城市发展的战略构想。

二、城市性质

梅州市是闽、粤、赣边区及粤东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客家人文化活动中心;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事业、文化事业建成具有“绿化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

三、城市规模

(一)城市人口规模

远期为50万人

近期为30万人

(二)城市用地规模

选用人均10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远期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0平方米公里;近期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0平方米公里。

(三)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面积和管理责任

梅州市城市规划控制区,按远期城市规划建成区面积的 3.3倍左右控制,即以梅州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南至黄洞桥,东至南川坑、渡背、黄群坑农场,北至佛子高、谢田煤矿、南山桥,西至长滩水电站、新茶亭、黄坑,现有五条出境公路控制区界址在西阳南川坑、城东大径里、新茶亭、长沙镇前烈士纪念碑下、城北干才南山桥(详以规划控制区界址图为准),规划控制区总面积为168平方公里。

梅州市周围的石扇、丙村、长沙、白宫等建制镇及城北城东镇是梅州的卫星镇,应由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在这些地域布置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大中型项目,应征得市规划部门的同意。

规划区范围中的梅县程江镇、扶大镇行政范围,由梅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其余地域,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

四、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一)近期向南和东南方向发展,适当向西和北面发展。

(二)远期以向西和北面发展为主。

五、城市的用地布局

(一)城市道路骨架,增辟外环道路,延伸拓宽出城放射性道路,形成内环、中环和外环道路与出城放射性道路相结合的环形加放射的主次干道骨架,主次干道以内按地形采用方格网或环状道路形成城市道路网。

(二)城市分区规划布局

以外环路、出城干道及梅江、程江为界,把规划建成区分成三个行政分区:

1、江北区:位于程江、梅江以北,规划建成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为15万人。

2、江南区:位于梅江以南,规划建成区面积为2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为20万人。

3、程江新城区(梅县新县城):位于梅江以西、程江以南呈三角形状地域,规划建成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5万人。

(三)城市功能区布局

A:三片工业区:

1、西片工业区:北以城西北梅隆小铁路为界,南以程江河为界,西以

外环路为界,东以中环路为界,该工业区由西往东分成三个部分;

(1)以电力工业为主有一定污染工业区;

(2)以机械加工为主无空气污染工业区;

(3)能与居住兼容的无污染轻加工业区。

2、东南片工业区

包括江南工业区、芹洋工业区和东升工业区。

江南片工业区:以北以嘉应路为界,西以彬芳大道为界,东以梅江河为界,南以车桥厂为界,为能与居住兼容的无污染的I类工业区。其中丽都路以南临彬芳大道部分可作生活居住用地。

东升工业区:北边东边西边以梅江为界,南离东升工业大道约400米为界,该工业区可布置运量较大、有一定污染的工业,有空气污染的项目尽量在下游布置。

芹洋工业区:其范围在现梅江区芹洋,该地域为II类工业区。

3、北片工业区

包括现状分散在江北区的工厂和计划在曾龙岌为中心兴建的轻型高效无污染可与居住兼容的工业区。现状对大气有污染、对居民有严重噪音污染的工业项目应严格控制其发展,并逐步迁出。

B 、仓库区

现状仓库区分散布置,总面积32公顷。随着铁路修建和城市发展,规划仓库区面积为245公顷,分别布置在东升工业区内、芹洋工业区内、西片工业区内和马鞍山、扶大、城北、三角镇范围,其中,马鞍山仓库为中转生活资料为主的仓库区,东升工业区内仓库为工业原材料进出口中转仓库区,设在扶大、城北、西片工业区和芹洋工业区内的仓库区分别为生产、生活资料储存仓库区。

对石油、炸药、酒精和其它易燃易爆化学品仓库,应根据安全距离要求设置,现状在马鞍山的石油仓库应考虑迁移,在西阳或丙村选址建设。

C、对外交通

梅州市是粤东北地区的交通中心,是我省联系闽西、赣南的枢纽。

(1)铁路;现有梅州至龙川窄轨(762MM),由东山港至老隆,其在梅州城区段部分可改作市内轻轨交通。

广梅汕铁路,现已通车到梅州,客运站设半坑外村,属区段站,货场设马鞍山西面,折返段和生活区设路南,规划已为梅坎铁路接入预留发展用地。梅州近期将建成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对外交通中心。

梅坎铁路,由梅州接福建坎市,连鹰厦线,该铁路是国家铁路干网中规划的沿海铁路组成部分,已经国家立项,计划“八.五”期动工,“九.五”期间通车,规划在规划控制区内的西阳罗乐设货运站。

(2)公路:现有公路交通便利,有五条出境主干线

205国道——西南面通兴宁、广州,东北面通蕉岭、福建龙岩。

206国道——南面通汕头,北面通江西赣州。

梅湖路——东南面通大埔、漳州。

其中205、206国道正在按超二级公路干线标准改造,梅湖路按二级公路改造,205、206中从中环到外环段红线宽度控制在60米,梅湖路中东升工业大道段红线宽度控制在52米。至广州方向预留了新的进出口道。进入市区的道路均应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设计。

目前,梅州市仅有二个汽车客运站,规划在江南火车站客运站之西侧设江南汽车客运站,东侧设汽车货运站。

(3)民航:机场位于城市南部,用地73公顷,现已开通梅州至广州、梅州至深圳、梅州至香港航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增加航线和航班,客运量增大,因城市向南发展,机场毗邻城市和火车站,应严格按机场净空要求,控制建筑物高度、高压线不得引入,以确保民航安全。远期机场应考虑搬迁,搬迁地点可在梅州城区交通联系比较便捷的蕉岭三圳或梅县丙村等地选择。

(4)水运:目前,梅江水运可通潮州、揭阳、汕头。主航道水深0.7~0.9米,可通航30~50吨,现船泊市区东山港,既与梅隆铁路相通,也有公路相接,因煤炭等货源锐减,货运量减少。为发挥水运价便宜的优势,今后应在梅江下游修建水电站的同时,改善航运条件,提高通航等级,规划在芹洋的枫树下设船泊码头,作为运送水泥、铁矿、煤炭等物资的水上通道。

D、居住

一九九二年底统计,梅州市城区(梅江区)实有住宅建筑面积291.46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居住面积115.29万平方米(不含厅),人均居住面积8.07平方米。在居住人口中,居住在江北老城区及新建住宅小区的人口有76840人,居住在江南新区和原有农村居民点的非农人口有46966人,居住在嘉应新城的非农人口有10474人。(以上人口统计未含流动人口和当地农民)。

根据我市二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至二O一五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按50万人口计共需居住面积750万平方米,按建筑面积与居住面积比例,共需建筑面积950~1040万平方米。今后二十年共需增加居住建筑面积658.54~748.54万平方米,每年平均需增居住建筑面积32.2~37.42万平方米,其中江北区居住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江南区居住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嘉应新城居住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

规划要求对江北老城区采用成片改造方式逐步改造,不得见缝插针,插建新的建筑,要以现代化城市要求,完善基础设施,理顺、扩宽老城区道路,提高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住宅主朝向间距为0.6~0.8H,建筑净密度多层或中高层为30%~36%。新区建设要按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配套建设;要根据社会消费承受能力和需求分阶段,合理安排户室比和每户建筑面积,对适合当前社会消费需求而不适应将来现代化生活要求的住宅建筑,应作潜伏性设计,为将来扩大面积,提高标准提供可能。住宅平均层数以六层为宜,住宅主朝向间距为0.8~1H,多层和中高层建筑净密度为25%~30%,以公寓式为主,推广住宅底层架空方式,广辟停车场地,在城市边缘山坡地段可顺应地形建设一些低层住宅。

E、公共建筑

商业服务:梅州市近年来商业服务建筑发展较快,在江北除老城区原有的凌风路、中山路等商业街外,还形成东门塘、五洲城等商业集中区,在江南,已形成了梅江大道北段,以百花州市场为中心的商业集中区。根据梅州的城市性质及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梅州的商贸事业需作更大的发展,本规划分别在以梅江桥为中心的一江两岸地域、火车站站前地域及程江扶大地域分别规划了三个商业、商务中心。商务中心由信息业及其支持系统组成,一般包括商务活动机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维修、印刷、广告、航空售票等为信息服务的附属行业,空间形态上高层建筑较多,现状梅江二岸商务中心已有一定的基础,近期将有较大发展。火车站地域的商业中心将伴随广梅汕铁路和梅坎铁路建设逐步发展,程江商业中心将在嘉应新城的进一步发展后形成。近期将着重建设新中路,包括梅园新村一带的商业街。聚集经济是商务中心的特点,规划要求将同类商务项目集中安排,并创造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市政设施条件,以加快商务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根据居住区规划规范要求,配建居住区小区商业中心,以形成完善的商业系统。

行政管理机构:现状梅州市市级行政管理部门设在江南,形成了梅州市行政中心。规划要求三个分区应预留县区级行政中心用地,其中,江北区行政中心设在现梅江区政府用地,江南区政府设在三角镇,嘉应新城区设在卢麟岌之东南侧,街道办事处级行政中心在控制性详规中确定,以形成完善的城市行政系统。

文化教育:现在梅州市有高等学校二所,中等技术学校十二所,中师三所,技工学校四所,市规划区范围有普通中学十五所(其中县五所,市及区九所)。农职业中学九所,小学七十所,幼儿园五十三所。现状基本适应要求,规划要求在作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对中、小学布点作整体考虑,使中、小学建设与城市居住区建设相配套。中学在校人数按70座/千人布置,小学按80座/千人,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布置。

梅州市将成为粤东北地区文教、科研信息中心,规划以现嘉应大学为中心,向东北方向发展,设教育科研中心区,现市党校周围的教育科研地继续保留适当扩展。

规划要求江南体育中心利用河堤改造扩展用地,形成包括有体育馆、游泳馆和足球运动场等运动设施的现代体育中心。本规划还分别在程江、城北各规划了个一个体育中心,以适应人民不断增长的体育运动的需要。

医疗卫生:梅江区范围有县以上医院4所,但现状布点不合理,床位数和现代设施主要集中在个别市级,县级医院,规划在江南区布置一大型综合性中心医院,各分区内增设卫生院和门诊楼。

F、道路(详见道路系统规划说明)。

G、园林绿化:

本规划充分利用梅州的地形地貌特点,按建设“绿中城、城中水”为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城市这一目标,进行园林绿化规划,绿化系统的总体结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以环状+放射状+珍珠式嵌入为主要结构方式。使城市绿地率达30%以上。

环状——一是要求作好盆地周围的山地丘陵地绿化,形成纵深广阔的绿化外环,重点建设好东郊森林公园、泮坑旅游区和扶大卢麟岌山地绿化;二是把中环路由原规划的幅度40米扩宽至60米,扩宽部分辟作带状绿化,形成中环绿带,并作为防震抗灾通道;三是沿梅江两岸增加绿化,形成内环绿化。

放射状——中环以外出城道路包括广梅路、梅正路、梅石路、梅蕉路、梅汕路均扩宽至60米,扩宽部分均辟作带状绿化,使之形成城区气流与周围地域交流通道。

珍珠式绿地——在城市用地中,大大小小布置了二十一块城市公共绿地,其中面积较大的有江北的文化公园,江南的剑英公园,其他分布于百花洲、贤母桥、周溪饶公桥、寨中、芹洋、程江卢麟岌等地。

另外,结合环境保护规划,在工业区内部、工业区与居住区交接处,规划绿化防护带。

规划要求近期要保护和发展江北的文化公园,杜绝把公园用地移作他用的现象,有条件时,公园周围建筑应逐步拆迁,辟作公园用地,要加快剑英公园、江南公园建设;另根据梅州实际建设好街心公园,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应按国家规定指标布置小区小游园,以适应江南新区居民的游憩娱乐需要。

五、城市交通系统规划。

(一)规划原则:

1、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结构,形成以道路交通为主,同时包括梅江水运交通和轻轨交通在内的城市交通体系,强化城市各分区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2、减少过境交通穿越城市、将过境车辆顺畅便捷地引出城市,为将来高速公路(梅州——河源,梅州——揭阳)引入梅州作前期准备。

3、明确划分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系统和交通性、生活性干道,按客货分流、机非分流、人车分流的原则规划干道网,主次干道路按500~1000米间距规划干道网。

4、认真考虑现状和实施的可能性,从长远利益出发,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改线、打通与扩宽相结合,道路规划与绿地系统,管线工程、抗震防灾等专项规划相结合。

5、强调道路广场和公共集散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6、重点作好公共停车场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二)道路系统规划

1、路网结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将规划区范围道路分成三级,即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在原有路网格局的基础上将其完善,形成双十字形与环形放射形相结合的城市道路骨架,其内仍以方格网结构为主,由此组成城市的道路系统。

双十字形——以彬芳大道、梅江大道为南北轴,梅江大道北接梅江桥、南至机场,彬芳大道北接东山大道、南至火车站。

以嘉应路为东南轴,西接嘉应西路、广梅路、东经东桥、芹洋接东升工业区罗乐火车站。

环路:包括内环、中环和外环路。内环路即嘉应大桥、梅江大道、梅江桥、广梅路、嘉应路围成的闭合环。中环即经梅州大桥、中环路、彬芳大道、东山大桥、东山大道、梅松路,中环路形成的闭合环。外环路即以连心桥经浣下、站前路、芹洋大桥、芹黄、龙丰、蕉林坑、饶公桥、石月、古田、城北中学、黄明、槐岗电厂、扶大、卢麟岌形成闭合环。

放射性道路,即出城干道,包括至福建的梅松路,至江西的梅正路,至广州的广梅路,至汕头的梅汕路,至大埔的东升工业大道等。

2、功能

外环路为过境公路及远期高速公路的引入线;中环路为城市内客货运交通性道路,抗震防灾道路,局部地段还起到工业区与居住区卫生防护带作用,内环路为市内生活性道路。

梅江大道、江南路、新中路、四横道、五横道为生活性交通道路。嘉应路、彬芳大道为城市客货交通性道路。

放射性道路为出入城交通性道路。

干道内以方格网为主的道路为内部生活性道路。

城市双十字路,中环和外环路及出城主干道路,路幅宽度60米,局部为40米或30米。(详见图示)

城市次干道为内环路及其它生活性道路,幅宽为30米、24米,局部为40米。

支路红线控制在18米。

3、各种道路的断面情况

(1)、60米幅度的道路

5.0 —— 10.0 —— 5.5 —— 2.0 —— 15 —— 2.0 ——

人行道——绿带——非机动道—— 绿带 ——机动车道——绿带—— 5.5 —— 10.0——5.0

非机动道——绿带——人行道

(2)、40米幅宽的道路

5.0 —— 5.5 —— 2.0 —— 15 —— 2.0 —— 5.5

人行道——非机动道——绿带——机动车道——绿带——非机动道—— 5.0

—— 人行道

(3)、30米幅宽的道路

6.0 ——— 18 ——— 6.0

人行道——机非混车道——人行道

(4)、24米幅宽的道路

4.5 ——— 15 ——— 4.5

人行道——机非混车道——人行道

(5)、18米幅宽

4.5 ——— 9 ——— 4.5

人行道——机非混车道——人行道

(三)桥梁建设规划

梅州市规划区内的梅江河段现有桥梁四座,即梅江桥、东山大桥、嘉应大桥、梅州大桥,在建桥一座即连心桥,根据梅州市区总体规划,还将在嘉应路东端建东桥,马鞍山西侧建芹洋大桥,西阳罗乐附近建西阳罗乐大桥,全部桥建成后,梅江河市区段将有八座桥梁。

现梅江桥不通机动车,应考虑加固、拓宽改造,以满足交通需要。并对桥头两岸的用地严格控制,以满足梅江桥改造需要。

根据城市远期高速公路引入梅州的要求,规划要求分别在各进出城干道与外环路叉口及彬芳大道与中环路交叉口预留立交桥位置。

(四)停车场建设

按建设和管理方式分,停车场可分专用停车场和社会停车场二类,按停车对象分,可分货运停车场和客运停车场。规划要求,各大型的商业、服务业、旅业和行政办公、学校、机关团体,均必须按规定设置专用停车场,或者由有关部门集资统建专用停车场。本规划对社会停车场作了布置,其中,在外环路与出城干道交叉口附近设置了五个社会货运停车场。在中环路设了3个社会客货运停车场,在内环路和火车站附近设了4个出租车停车场。

(五)加油站规划

目前在市区内共设有12个国家或集体经营的加油站,分别在中环路和彬芳大道、机场路设置,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原在郊区的加油站将与工业区或居住区相毗邻,规划要求对现有加油站必须严格按照消防规范划定其防火间距,严格按加油站设计等级控制加油站储存容量,其中与重要公共建筑和居民聚居密集地邻近的加油站,应予搬迁。

规划根据远期发展的需要,在外环路与出城干道交叉地点,分别规划了七个加油站位置,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进一步明确其位置范围,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同步建设。

(六)公交线路的规划与建设

1、公共交通线路规划

1路:梅州火车站——泮坑路——机场路——梅江大道——嘉应大桥——嘉应西路——梅州大道——赤岌岗——梅松路——矿务局疗养院2路:梅县机场——梅江大道——梅江桥——赤岌岗——梅松路——月梅——华侨中学

3路:罗乐火车站——东升工业大道——站前路——梅州火车站——彬芳大道——嘉应路——嘉应桥——渡江津——锭子桥——广梅路——城西职中——梅县电厂

4路:泮坑口——南外环路——湾下——连心桥——卢麟岌——府前大街——广梅路——明阳——黄留——华侨中学

5路:月梅——梅松路——东山大道——东山大桥——彬芳大道——嘉应东桥——芹黄工业区——芹黄大桥——火车站

6路:火车站——机场——梅州大桥——中环路——锭子桥——城北——月梅

2、公交站场规划

(1)公交总站

现有公交总站设在梅江大道,根据城市发展,应予调整,该地块改作城市停车场用地。

规划根据公交线路设置要求,将公交总站布置在梅州火车站附近,设置停车场、临修场、调度中心等设施,总用地为2万平方米,另在西片工业区的中环路附近,设置公交修理厂,总用地为0.5万平方米。

(2)公交停车场

规划结合公交绐末布置公交停车场,根据《城市总体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始末站用地为1000平方米。

(七)出租车规划

本规划采用1800人一辆,至2015年,梅州市共需出租车280辆;按

国家标准每车停车场地40平方米(包括办公保养等服务设施),共需出租车场地面积1.1公顷,出租车总站设在现九○八车队用地,并分别在火车站广场、江边路、仲元路、江北汽车站、程江等地分设停车场。服务半径为1~1.5公里。

(八)内河交通规划

随着西阳水电站的建设,梅江河水位将随之提高,规划利用梅江河作市区内的公共交通通道之一,以减轻道路的压力。为此,分别在东升工业区的罗乐,东升、五横道、四横道、新中路、江南路等的东西二端及江边路等地段设置了内河交通码头,作乘客上落之用。

(九)轻轨交通规划

梅隆小铁路(762轨距)自西向东连结市区东南和西北,原来的作用是运输煤炭到东山港,由于梅县电厂的建设及其它原因,梅州的煤炭已不可能有大的输出,梅隆铁路市区段的货用作用将逐步减少。考虑到现有铁路设施齐全,铁路运量较大,成本低,且具有沿路不能设商店,无行人穿越干扰,能保持一定车速等特点,为解决市区内远期东西交通压力较大问题,为此,规划保留梅隆铁路市区段并引至芹洋,改作市内轻轨交通,以客运为主,除利用原有场站设备外,建议在与道路连接段附近增加中途上落点。力争远期改成电力机车牵引,计算机调度。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旧城改造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1、把客家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作为保护规划的重点。

2、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梅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海内外客家人的人文活动中心,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梅州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为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服务。

3、重视挖掘抢救、保护和重现梅州历史文化古迹,为发展梅州的旅游事业服务。

4、为旧城改造提供规划依据。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梅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老城风貌区保护;二是东山旅游风貌区建设保护;三是规划在江南泮坑上坪一带新建客家风俗文化区和保护一组客家民居建筑;四是在剑英公园兴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纪念区。

1、老城风貌区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对散布在江北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应重新审核其保护价值,并按规定申请有关部门批准其保护等级。其中,对千佛塔、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建议申报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对梅州办学有着重要纪念意义、叶剑英元帅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东山书院,建议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对曾井、大觉寺、梅州学宫等文物建议申报市级保护文物。

对市以上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应确定其具体的保护范围,加强维修保护。

(2)凌风东西路中大康路口至中山街,近代城市建筑风貌保护,该区域建筑物外部建筑构造、装修均应按原状保护,只准按原状进行维修和修复,确需重建时亦应按原有形式建设。在凌风东西路道路边线起算南北侧五十米进深范围,只准建四层以下建筑物,建筑风格与凌风东西路的建筑风俗相协助,南北两侧50~80米范围上准建筑六层以下建筑物。

(3)金山顶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现博物馆用地和金山的七贤亭为中心的100米半径范围,应辟作公共绿地,对其中的七贤亭及博物馆等建筑应予保护,建议在该区修复部分城墙,重现凌风阁等古建筑。

(4)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的保护,黄遵宪故居南面鱼塘等应予保护,不得安排建筑物,以黄遵宪故居为中心的200米范围内不得建四层(含四层)以上建筑物,容积率应控制在0.5以下。

2、东山旅游风貌区规划

东山旅游风貌区面积约2.2平方公里。规划以千佛塔为中心,兴建包括千佛塔、大雄宝殿、白莲池、百步长廊等宗教文化建筑,连同现仍保留的大东岩、油岩寺和新建的普同塔等连成客家宗教文化区,在此同时,按客家传统建筑风俗,兴建一批依山傍水的客家民居式度假村。对东山书院按规定保护和维修。

规划要求,力争在规划近期(2000年以前)期间搬迁污染旅游区环境的造纸厂、钢铁厂、水泥厂、化肥厂等。为东山旅游风貌区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规划要求,应把千佛塔作为重要景点,保护其在西、北、南等三个方向上与城市主次干道及桥梁联系的视线通廊,在视线通廊范围的建筑物,应适当控制其建筑高度。

3、新建客家风俗文化村规划

新建客家风俗文化村选址在半坑上坪一带。规划的客家风俗文化村拟定为客家大观园,通过客家大观园收集整理重现和保护客家汉族人的历史及其文化、风俗、习惯等发生发展过程,它是让世界了解客家的窗口,弘扬客家优良文化的中心,有鲜明客家特色和强大吸引力的文化名胜,优美舒适的游乐、休憩场所。它包括四个部分:即客家文化中心区、旅游宾馆区、客家自然民俗村、风景游览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加上半坑风景区面积,园区面积不少于5平方公里。

规划还要求组织专家审定在规划区内应予保护的客家民居建筑,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

4、江北老城区改造规划

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同时,要继续组织老城区的改造,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江北老城区现状问题较多,功能分区不明确,道路曲折不畅,未成系统,居住区住宅占地大、密度高、绿化少、环境差。规划要求逐步成片改造老城,扩宽道路,增加建筑间距,降低建筑密度,提高建筑层数,增加城市公共绿地,确需零星改造的建筑,除应根据道路规划要求退缩外,还要必须按1:0.6~0.8H的要求退缩建筑间距,多层和中高层建筑净密度为30%~36%。

对现状分散布置在老城区内的工厂,要采用“留”“并”“转”“迁”相结合的方针,对厂房设备好,交通方便,设施齐全,有发展余地,无环境污染的工厂以保留改造为主,对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工厂可适当合并,提高工业生产率和工厂的建筑密度,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或有危险的工厂,应尽快迁往城外。规划要求、对现设在老城内的松香厂、火柴厂、造纸厂、钢铁厂、化肥厂、水泥厂等,应严格控制其发展,停止技改投资,逐步创造条件,力争在规划近期迁出老城区。

七、环境保护规划

梅州市地处盆地,静风频率达44%以上,常有逆温层出现,饮水资源以梅江河地表水为主,这些情况使得城市的环境保护特别的重要。

规划根据梅州市自然环境特点,综合考虑解决环境问题,在城市总体布局上采用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形式,将山体、水面和大片的绿化空间有机地融入城市结构,将城市外围的山体,贯穿城市的梅江、程江及规划的珍珠式绿地,有机地融入城市,保障城市的生态平衡及环境质量。同时,合理进行工业布局,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在城市北面严禁兴建有大气污染的工业项目,适当控制有水污染的项目,只准兴建可以居住兼容的工业项目;凡有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应远离城市中心,在下游下风方向兴建。要严格控制保护水源。目前,已划定了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程江氮肥厂至程江与梅江汇合河段(含沿河两岸对水源有影响的区域,下同),二级保护区从程江氮肥厂到长沙墟段,水源准保护区为自长沙墟至水车墟河段,应按梅市府[1991]70号布告执行。在各级保护范围,应按规定严格控制生产、生活废水排入梅江。同时,分别在链轮厂北面、七孔闸

附近,现造纸厂、程江渡江津、西阳大塘肚等地点,控制了五块污水处理厂用地。任何单位不得占用。

八、供水规划

(一)供水现状

梅州市现状给水水源主要是由分设在嘉应大桥东西二岸的自来水厂,从梅江河吸取地表水,经处理后作生活和生产用水。

梅州二个水厂现状生产能力为10万吨/日,最高供水能力为12万吨/日,西桥水厂第二期工程完成后,可供水18万吨/日。

(二)供水水源规划

根据梅州市发展规划,至2015年人口规模为50万人,人均生活用水为400升/人·日,共需用水20万吨/日。

考虑到梅江河枯水期最小流量为2.66M3/S,日流量为23万吨,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后的用水需要。规划在清凉山兴建水库,然后采用封闭式管线送至东升跃进水库附近山头,经处理作为梅州市区生产生活用水的第二个水源,日供水量可达16万吨/日,从梅江及清凉山二个水源取水后,基本上能满足城市发展后的用水需要。

对工业用水,在西阳水电站建成后,另在东升建工业水厂。

(三)供水管线规划

现状梅州市供水管网,江北江南主要建成区已按环状布置,新发展区按树枝状逐步发展。在江南走路西路北,在江北走路东路南,一般铺设在道路人行道下,管径最大的为DN800毫米。DN75毫米以上的管道全长为150公里,供水范围东至东风水泥厂,西至槐岗电厂,南到飞机场一带,北至月梅、烟厂以北一公里。

规划梅州市供水管网保持原有格局,即对城市已建成区及重要公建区以环状布置,新发展区先以树枝状布置再逐步连成环状,规划要求离水厂较远的地段,如曾龙岌、月梅、原嘉应师专、槐江电厂、程江扶大、上坪等地应设置高位水池,以作调峰使用,提高供水不利点的用水高锋期供水能力。

规划清凉山供水工程与现水厂应并成统一的供水系统,统一调度供水,以提高城市供水的保障程度。

九、城市排水规划

(一)排水分区

根据梅州市的地形特点,梅州市区按分区组织排水,在江北共分4个区,即嘉应大学以东排水区;嘉应大学以西至扎田以东排水区;扎田河以西至梅隆铁路以北排水区;梅隆铁路以南至程江河排水区。

嘉应大学以东排水区,集水至东山大道后往东排至周溪,周溪两岸排往周溪。

嘉应大学以西至扎田河以东排水区,分别引往南门和东桥电排出水口排出,其中月梅铁路以南至东门塘段应扩大断面和加强清疏。

扎田河以西至梅隆铁路以北排水区,引往黄塘河排出。

梅隆铁路以南至程江河排水区,引往程江河排出。

在程江,扶大开发区,应采用分段截流方式,引至程江排水。

江南片排水,分成5个排水分区:

嘉应路以北地域,集中引至近梅桥电排出水口排出;

嘉应路以南至电力新村、药厂、四路饭店以北一带集中引至丽都路电排出水口排出。

进半坑路以西梅塘、浣下以北及新塘等地域集中引至四横道出水口排出,部分雨水由机场西南端引出。

江边路移民用地以南至半坑,进半坑路以东,东升普育小学以西等地域水集中至七孔闸排出。

东升工业区分别按地形用自流式分散排至梅江。

(二)排水方式

江北老城区按雨污合流方式排水,要求各居民住宅应设三级化粪池处理污水。

江南江北新区近期仍按雨污合流方式排水,但为远期改造成雨污分流提供可能性,即沿沿江堤下道路设截污沟引进污水处理厂旱流和初雨期进行处理,雨期则直接排往梅江。

(三)重现期的规划

江南的彬芳大道、梅江大道、市委市府所在地,站前路、中环路、火车站广场及江北的江边路、梅州大道、中环路的雨水管渠采用的重现期为3年~5年,其它干道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一般为2~3年。

(四)污水处理厂的设置

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在西阳大塘肚芹洋枫树下、江南七孔闸链轮厂北面、现梅县纸厂用地、程江渡江津锭子桥等处布置了污水处理厂用地,要求严格控制,每处用地不得小于2公顷(30亩)。

规划要求,工业污水应按三同时的原则,自行处理至国家规定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方准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五)关于西阳水电站建设后市区排水问题,由于城市建成区排水管已形成,西阳水电站建设后,梅江常水位提高,造成外江水顶托回流,城市排水沟流速减缓。为确保排水顺畅,规划要求每天应适当安排闭闸电排,以加大排水沟流速,减少污染和淤积,并加强对水沟的清疏。对现有电排站的吸程标高应予调整,使之能具有清污功能。

十、防洪规划

针对梅州市防洪现状和问题,根据梅州市城市发展的需要,作如下规划:

(一)在黄塘河增设西侧防洪堤,把黄塘河以西排水集中引至程江附近设电排排出,解除寨中一带洪水威胁;

(二)周溪、东升一带受洪水威胁地域采用提高地坪标高的方式,解决洪水威胁问题;

(三)芹洋片采用提高地坪标高和适当筑堤相结合方式,解除洪水威胁;提高后,地坪标高以78.5~79为宜(黄海高程);

(四)北堤、程江堤应进一步加固,使之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并提高排涝能力。南堤应按省政府批准的行洪断面进行改造,逐步使之能达到百年一遇抗洪标准,排涝电排设施也应增添或改造,按城市排涝要求设计。其中,在四横道东端应新增电排站,并在近期内建设。

十一、抗震规划

梅州市属地震烈度6°地区,主要受河源、汕头、泉州的影响,但从有关资料分析,在长沙、半坑转东升罗乐一带有断裂带,在长滩赤水等地有分散的断裂带。为了确保城市安全,应重视抗震规划工作。

(一)在新塘尾和周溪温坑水库附近各规划一座地震测报站,在站址周围不得设置有强裂震动的工厂,加强对地震的预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超前性。

(二)加强对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要求对重要输变电站、邮电交换中心、市委市府和公安指挥中心、自来水厂、煤气厂、区域调压站等均应进行地震小区规划,确定设计烈度,分别按地震七度或八度区标准进行建筑及结构设计。

(三)煤气、给水主输配管线应按抗震要求设计。指挥中心的通讯线路布置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在震害发生时应确保通讯畅通。

(四)把中环路及主要进出城道路拓宽,作为抗震疏散道路,其中中环路两侧面建筑应在离道路中线30米以外布置,一般不得布置高层建筑。

(五)严格控制现有和规划的公共绿地,辟作地震疏散和避难场地。

十二、消防规划

(一)根据城市总体布局,分别在东门塘、槐岗电厂、扶贵小学附近、新中西段南侧、机场西南端、马鞍山仓库区、曾龙岌、罗乐火车站布置了8

个消防站,使之能满足消防队在5分钟内到达火害地点要求;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不超过7平方公里。

(二)规划要求,现设在市区内的松香厂、火柴厂,在近期内应搬迁,马鞍山西油仓、大坜加油站应予搬迁,现在市区内的其它加油站应严格控制其储存容量和防火间距,富乐花园石油液化气库、浣下石油液化气库、炸药仓等危险品仓库应搬迁,离城市规划建设区十公里外另行选点。

(三)市区内应按消防规范要求即沿城市道路按120米间距设置消防栓,消防栓口径应全市统一。

(四)在160间距米范围内应设不小于5米的消防车通道。净高不小于4.0米。

(五)重要公共建筑应按规范布置消防通道,高层建筑应保证登高梯架设间距。

(六)市区内煤气供应点应按规范单独设置

十三、人防规划

梅州市人防设施现状较少,文革期间开挖的防空洞由于缺少维护已失去作用。为了确保战时疏散防空的需要,规划要求:

1、高层建筑及重要公共建筑应尽可能设置地下室。平时作停车场库,战时作防空使用。

2、在城东北利用森林公园,适当开挖一些山洞,平时作旅游设施,战时作防空使用。

十四、电力工程规划

(一)电源建设规划,梅州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力资源,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强能源建设,实行火、核电并举的方针。争取到2015年,本市发电装机容量为255万千瓦,并集资参与省办的核电,使生产和生活的供电方面,有较为充裕的条件。

(二)变电所的用地规划

220千伏变电站:根据城市用地布局和用电需求,规划地市区内设二座220千伏变电所。一座为曾龙岌变电所,在现状基础上扩建。第二座设在梅江区长沙镇。其装机容量应根据市区供电和郊区供电要求。每个站的用地为253米×182米(不含生活设施)。

110千伏变电站,共设13个,分别沿中环路和出城干道布置,服务半径为2~3公里。每个变电站用地202×110米(不含生活用地)110千伏变电站位置:

东山变电站 龙丰

西区变电站 寨中

江南变电站 彬芳路东

马鞍山变电站 东升大地宫

程江变电站 程江

扶大变电站 扶大

上坪变电站 三角镇上坪

罗乐变电站 西阳罗乐

大塘变电站 大塘

寺塘更变电站 寺塘更

西阳变电站 西阳

北郊变电站 月梅

芹洋变电站 芹洋

10千伏变电所应在详细规划中确定要求,靠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接近电源侧运输方便,满足消防规定。

(三)高压走廊规划

1、220千伏高压走廊规划,现状220千伏高压走廊的东西二面均在城市外环路以外布置,可以保留,北面虽在外环路以内,但对城市的影响不大,亦可保留,东南面影响了芹洋工业区和东升工业区的用地布局,应予

改线,跨梅江后引至跃进水库南面山地布置,经半坑接原线路。

2、110千伏高压走廊规划

(1)现状西郊变110千伏高压走廊可保留。

(2)引进江南变11万伏跨河后应改为地缆沿新中路布置。

(3)其它新设的11万伏高压线均应用地缆引进变电站。

3、35千伏高压走廊,随着供电体制的改革,应逐步取消。

4、10千伏中压应沿城市支路(18米)以上等级道路布置,现状已有的架空线应有计划逐步改成地下电缆供电,新设的10千伏线路,凡在城市道路已形成地域均应地下布置,未形成地域只可作临时线路架空架设。

5、新规划区低压线网规划

新规划的住宅区、公建区、工厂区内低压线网均应用地缆布置,并根据用电量要求在用电负荷中心选择合适地点布置配电房。

十五、通信网点建设规划

(一)通信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通信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点的规划目标是:布局合理,网点覆盖面密,设备安全可靠;做到“迅速、准确、安全、方便”。规划布局要求:

1、市区范围内邮政营业网点的服务半径为0.5~1公里。

2、市话交换点每个交换点服务半径为3公里,市话普及率达41%。

3、采用多种通信手段,包括光缆传输网、明线伟输网、微波传输网。

4、移动通信及BB机联网。

(二)邮政网点规划

1、现有邮政营业服务网点包括西门、嘉应东路、江南、公园、小花园、五洲城、西桥、黄塘、城北、梅江、程江、长沙等十二个予以保留。

2、在火车站西侧设邮件转运输纽,即粤东北邮件处理中心。

3、近期新增邮政点:嘉应大学、大浪口、机场东路、东升工业区、黄留、火车站、锭子桥、梅江大道与四横街交叉口、半坑旅游区、嘉应中学路口、城西寨中、芹黄。

4、远期发展网点:程江大坜、槐岗、榕树下西侧、程江龙眼树下、黄芩坪十字路口、金盘桥、福水岗、县农科所、扶大农场、扶大坪塘、龙窝南、西步岗西北角。

(三)市话规划

1、1994年底梅州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58000门。现有市话交换点两处,即西门LS1、嘉应东路LS2,根据梅州市二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至2015年,市区电话普及率达41%。为适应市话发展需要,规划新增市话交换点网点10个,分别是:彬芳大道火车站LS3、城西交换点LS4、程江锭子桥LS5、机场东RSS、马鞍山仓库区RSS、月梅RSS、芹黄RSS、东升工业区RSS、程江镇RSS。

2、市话管线网

为使市区整齐美观,市话电缆应全部敷设地下管线,同时要求对新规划小区应配设电话暗管配线系统,地下通信管线建设应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

(四)微波通讯规划

微波通信是确保通信不间断的重要手段。目前,市区内已建成二条微波干线网,即梅州至鹞子寨、梅州至斋公湖微波干线网,计划建设梅州至明山坳头微波干线。在微波通道范围,应严格按规定控制通道净空。确保通道安全可靠。

(五)梅州市区内长途通信线路规划

梅州长途架空明线间是1984年建成的,地点在东郊乡麻子岗(梅松路东侧、梅隆铁路北侧)由西门电信分局至进线间埋有3条进局铠装电缆,途经仲元路南侧,元城路东侧,文保路南侧,金山路东侧,梅松路东侧,梅松路东侧埋设。

架空明线由进线间向各方向辐射出去。包括至大埔方向、至蕉岭方向、至兴宁方向、至平远方向等四条干线,由于各种原因,现状架空线路布置有相当部分影响了城市用地布局。

规划要求,进市区内的现有长途通信线路及正在建设的光缆线路,均应按城市规划,沿城市二十四米以上幅宽道路用地下管道敷设。创造条件在外环路以外选点建新的明线进线间。

(六)移动通信和BB机规划

移动通信(大哥大)现设点一处(嘉应路邮电局内),今后各市话交换点均需设移动通讯发射点,确保市区内发射覆盖面。BB机现有七处发射点,今后各交换点均需设立发射点。

十六、煤气规划

(一)气源规划

梅州市的气源包括从外地采购的石油液化气和立足本地资源生产的水煤气。规划在东升大地宫建管道煤气气源厂,规划生产能力为日产24万立方米,其中12万立方米作工业燃气,12万立方米作民用,可供应居民约4.5 万户。供应人口15.8万人。另有34.2万人仍使用瓶装石油液化气,每年共需外地调运石油液化气1.5万吨。

(二)石油液化气供应基地应在郊区的长沙选点建设,石油液化气供应点按供应5000~10000户范围和防火规范要求,在独立地段布点和保持足够防火间距,具体位置范围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

(三)管道煤气采用中压输气进入区域调压站,经调压后采用低压进户。输气管线原则上沿城市次干道以上的等级道路按环状布置,配气管线沿小区路按树枝状布置。为了确保使用高峰期稳定供气,规划分别在气源厂和江北的吕大仙附近、程江锭子桥各设置一个3万立方米储备站,并分别在江南的约亭顶、东升、罗乐、大塘肚、丽都新村、微生物研究所、制药厂、车桥厂附近、梅江大道附近规划了9个区域性调压站,江北的东山大道,文化公园西面、小花园、寨中、嘉应桥西端、扶贵等规划了6个区域调压站。

十七、环卫规划

(一)梅州市现状环卫机构为一局五所二队,规划到2015年为一局二十四所,按分片区管理的原则布点。

(二)将垃圾中转站及公共厕所规划纳入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三)根据龙丰垃圾场的使用情况,尽力挖潜,以提高其有效容量,同时,规划在西阳龙坑另选堆场,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造垃圾处理工厂。

十八、城市近郊区规划

(一)城市近郊区的范围

考虑到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长过程,城市近郊区也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近期城市近郊区包括东郊、西郊、程江、扶大、城北的南半部、城东的南半部。远期的城市近郊区增加南口、长沙、西阳、石扇和丙村以及城东城北的北半部。

(二)城市近郊区的规划

城市近期的近郊区实际上是城市建设发展用地,因此在该区域内不应种植长期作物和建设与城市规划不符的项目,而应辟作蔬菜基地、简易养殖场、鱼塘等为主,为城市提供足够蔬菜鱼肉奶等副食品为主要目标。

城市远期近郊区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后的农副食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城市聚集到一定程度以后扩展的卫星城镇的发展用地。因此,城市远期近郊区应结合梅州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上作好自身的安排,以为中心城市服务为主要目标。

十九、城市开发建设步骤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近期建设要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因此,城市应紧凑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政设施的投资效益,使之在不

同的建设时期都能给建成区提供比较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根据梅州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近期(2000年以前)城市人口规模为30万人,用地发展规模为30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计划是:

以建设粤东北山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动作改造老城区,大规模扩建新城区,新城区扩建围绕梅州经济开发试验区和嘉应新城的建设,主要建设好江南路、嘉应路、新中路、四横街、中环路、站前路等六条东西走向横街、梅江大道、彬芳大道等二条南北走向的直街。老城区改造以梅江河二岸为重点,兴建一条街:利用程江老河道兴建金利来商业街;改造二条路:江北的江边路、江南的沿江路;建设两大区:千佛塔为中心的旅游区,曾龙岌为中心的轻加工区,进一步完善梅城的配套基础设施,新上梅江河拦河发电工程、清凉山水库引水工程,新建梅州田家炳医院等。要配合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建设,兴建梅州火车站、货场及江南汽车客货运站和中转仓库区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把梅县民航机场扩建至二级机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的对外交通系统。

远期建设:

继续完善近期建设的工程,重点开发城东北的高科技科研、教育、生产中心区和芹洋高科技工业区,兴建客家文化中心、梅州体育中心等。

二十、梅州市区与梅县县城程江开发区的关系

梅县县城程江开发区位于梅州市程江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梅州市总体规划中,程江开发区作为梅州市区的三大分区之一,其总的布局纳入梅州市总体规划。但由于存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区分,总体规划要求:程江片的规划建设,必须在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并要遵循“规划协调、功能互补、相对独立”的原则,坚持做到五个统一,即:功能布局相统一,主要道路骨架相统一,主要电力、通讯(含微波通道)、供水、排水、管道煤气等市政管线相统一,高程和座标体系相统一,两河四岸的堤防及景观建设相统一。梅县的工业项目用地,可以在梅州市西部工业区或东部工业区安排其他公共、市政设施可以共同享用。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互联网 【发文字号】云府办[2014]25号 【发布部门】云浮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11.04 【实施日期】2014.11.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 (云府办〔2014〕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我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粤府办〔2014〕8号)精神,加快发展我市宽带网络,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切实解决当前我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协调难、入户难、选址难等问题,推动我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宽带网络的统筹规划 (一)落实与城乡建设等规划的对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光纤宽带网络、通信基

站、通信管道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做好衔接,统筹安排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要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作为交通、水利、市政等大型公共设施的重要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设计。对电信和广播电视通信管道年度建设计划要加强统筹规划,并根据国家标准按共建共享原则统一安排建设。(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严格执行国家规划设计标准。城市新建住宅区、住宅建筑及商住楼的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活动,要严格执行《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国家标准(以下统称光纤到户国家标准)。对规划有通信基站的住宅小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和公用设施,设计、建设等单位要按照公众通信基站建设设计标准和规范,预留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所需的机房、电源、管道及天面空间,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 二、推进公共领域宽带网络建设 (三)加强大型公共设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大型公共设施要配套建设通信传输管道配线管网、通信基站、电信间、设备间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支持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对既有大型公共设施进场改造,建设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在保障列车、铁路等专用信息系统安全前提下,加大力度做好公众移动通信信号对城轨、高铁、高速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覆盖。(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市各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 (四)开放公共建筑支持宽带网络建设。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无条件免费开放机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云浮市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

云浮市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 (惠州学院旅游系地理科学) 摘要: 云浮,又被称为石城,位于珠三角地区向外辐射第二圈层——环珠三角地区,具有直接承担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本文立足于云浮市实际情况,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有效地利用云浮市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取得经济的有效增长,对云浮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产业结构、港口资源、石材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的分析,剖析影响云浮市经济发展的因素,重新定位,探讨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关键字:产业结构产业转移港口石材旅游对策 1.导言 1.1研究的背景 笔者通过对云浮市的了解(亲身感受建市十几年来的变化、调查、采访)【1】,及时了解云浮市的发展动态,加上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利用网上资源,对云浮市经济发展做了一个大概的分析,以及对云浮市将来的经济发展提出见解。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从广东全省发展来看,云浮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存在较大的差距,故对云浮市经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足山区实际,不断开拓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尽快减少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析云浮市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取得经济的有效增长以及与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 2.云浮市经济发展概况 2.1地理位置【2】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省梧州市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市区距肇庆60公里,距广州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广西梧州60海里。 2.2经济产业发展现况 第一产业(农林业),主要是发挥山区经济的优势,农林业相结合,分为丘陵果林区、山地林区、盆地粮食生产区等,素有中国果品加工之乡、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中国砂糖橘之乡等。但产业存在数量多、规模不大、四处分散的局面,管理有待提高。 第二产业,正努力创建中国最大的石料建材生产基地、广东省水泥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广东重要的电子信息和机电产品生产基地、广东重要的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以便更好地与珠三角地区发生经济的链接,实行产业转移。其中,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石材、水泥、不锈钢制品、硫化工、电力等五个特色产业。 第三产业,包括有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产业、商贸展览产业等。其中,云城国际石材展贸中心为全亚洲第一,规模之大、石材丰富、特色明显。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荆州市朝阳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说明.doc

荆州市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说明 第一章概况 南湖单元位于南湖单元位于沙市区与荆州区交界处,西与长江大学接壤、南与临江仙公园毗邻,地处长江大桥桥头、荆江大堤之下,是荆州南部的门户区域之一。 单元范围南至荆江大堤,东南至太岳路、东北至北京西路、北至武德路、西至南湖路及长江大学新校区东侧规划通道,规划总用地面积104.63公顷。单元内现状居住用地主要有九龙湾小区、南湖花园小区、长江尚品小区。 单元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布置在武德路南侧,包括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实训中心、长大医院、电力局、长江防汛调度中心等,以及南特陶瓷大市场、金龙大市场、荆州购物广场等商业设施;近年来陆续完成的居住小区:九龙湾、长江尚品、南湖花园、南苑小区、尚上名筑、嘉富丽苑、鸣凤园,32.45公顷。少量工业用地:南湖机械总厂、富盛石材加工厂。单元现在总人口约11000人。 《中心城区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长大国际园)》于2015年获得荆州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规划确定南湖单元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拟将南湖单元建设成为城市与水体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空间景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荆州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城市居住功能区。在原控规的指导下,对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第二章修改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5、《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荆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2008) 7、《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8、《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第三章修改原因 1、棚户区改造后, 需对整体功能的梳理,并重新细定相关地块的用地性质。 2、按照市政府要求,落实石油科技城建设,将长江大学科技园作为石油科技城的“一核”,紧紧依托长江大学“双一流”石油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优势,以荆州市石油产业发展壮大为核心、向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及其他相关综合服务,拟选址在南湖单元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 3、荆江大道作为城市的主要干道,线形设计上需满足规范要求,在本单元内存在偏移。 4、合理布局单元内其他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增强控规的可操作性。 第四章修改内容 1、用地布局修改:结合棚户区改造,将棚改区范围内原有分散的社区服务、停车、超市等公共设施集中,形成单元南片综合服务中心,整体建设。在道路交叉口处形成开敞空间。 根据《中小学布点规划》,在单元内设置24班小学,小学用地规模由0.94公顷扩大至1.68公顷。 结合长江大学科技园的选址,在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建设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汇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招商中心、综合服务区及人才居住区,

汉中市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系统技术规定

市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筑工程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市人民政府《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试行)》及《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中心区及周家坪、河东店(褒城)、铺镇、圣水城市组团规划用地围的各类建筑工程项目。在城市规划区围的其他建制镇、集镇和村庄建设,按村镇建设管理规定执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按风景名胜区规划执行。 第三条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执行国家相关规及技术标准,并符合本规定的基本技术条件。 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区围进行的各类建设工程,应按详细规划执行;在详细规划尚未批准或未编制详细规划用地围进行的建设工程,应按总体规划要求和本技术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筑用地分类及适建围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原则进行划分。依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OBJl37—90)建筑用地划分为六大类: (一)居住用地(R);(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四)仓储用地(W); (五)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六)绿地(G)。 第五条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必须按规定划分地块,确定其用地性质,并具有一定的兼容围。在详细规划尚未批准或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围进行建设时,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照《城市建设用地适建围表》(附录三,下同)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因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调整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录三》

云浮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云浮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摘要:云浮市和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相比,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云浮市需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利用资源、地理区位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基础,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通过产业集群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云浮市;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引进外资。 1 云浮市现阶段产业结构的状况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是连接珠三角、沟通大西南的“广东大西关”,现阶段的产业结构状况如下: 1.1 云浮市的主导产业 1.1.1 第一产业 云浮市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对发展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云浮市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主要产品有肉猪、肉鸡、柑桔、无核黄皮、荔枝、凉果、肉桂、蚕茧、松脂等。并且,罗定市荣获“中国肉桂之乡”,新兴县荣获“中国果品加工之乡”和“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郁南县荣获“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中国绿色食品基地县”、“广东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柑桔产业龙头县”和“中国沙糖桔第一县”等荣誉。 1.1.2 第二产业 石材产业是云浮市的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历史长达200多年历史,素有“石都”美誉,是全国三大石材基地之一,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知名度,多年来石材销量位居全国前茅。荣获“中国石材基地中心”、“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中国人造石之都”、“广东民族民间石雕艺术之乡”等称号。 云浮号称“东方硫都”,云浮硫铁矿总储量达2.08亿吨,储量、品位冠居全球,是全国最大的硫铁矿生产基地,唯一的硫铁矿出口基地,广东省最大的商品硫酸生产基地。 云浮市是广东省的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全是石灰石总储量达72亿吨以上,加上西江航道的存在,为水泥的外销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具有发展水泥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云浮市服装产业正磅礴发展,毛纺和服装产品畅销珠三角以及港澳、欧美地区。其中,罗定市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引进了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先进设备,可生产仿羊绒生纱、人造毛纱、酸碱毛线等产品。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荆州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用地性质代码 第四章用地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第七章绿化规划 第八章“五线”规划控制 第九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第十章图则说明 第十一章实施管理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深化、落实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安排各项设施,指导城市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2.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 3、软硬件并重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 第1.0.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1998年4月1日) 4、《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年》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年) 》(国土资发〔2008〕24号) 8、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 第1.0.4条规划目标: 成丰单元是以现代工业、仓储物流和港口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也是服务全市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规划建设成为工业发达,港口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市单元。 第1.0.5条规划范围及规模: 1、单元位于荆州市城南片区南部学堂洲,用地范围东至郢都路,西至健康路,北至荆江大堤,南至长江子堤。 2、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141.31公顷。规划区共分4个街区,29个基本地块。 3、人口规模:成丰单元人口为1.0万人,片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少量居住人口两类。 ⑴、就业人口规模 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①、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 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及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就业密度类比分析,本规划区内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分为机械制造产业用地、纺织工业用地、其它一般工业用地三类进行估算。 经验数据表明,轻工、机械、医药等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100人/hm2;一般工业用地就业密度一般为150人/hm2;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250人/hm2。 ②、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纺织工业用地约为1.30hm2;机电工业用地约为5.87hm2;生物医药用地约为6.27hm2;建材工业用地约为35.86hm2;一般工业用地(除纺织、机电、生物医药、化工以外用地,本次规划统称为一般工业用地)约为19.59hm2。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学堂洲单元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1.22hm2×250人/hm2+9.08hm2×100人/hm2+6.27 hm2×100人/hm2+28.3hm2×150人/hm2++28.64hm2×150人/hm2= 10381人。

汉中市产业基础及发展规划概要(2020最新版)

汉中市产业基础及发展规划概要 未来,汉中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旅游文化、新兴产业和新能源六大产业。一装备制造产业 汉中作为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飞机制造、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精密刀具、仪表液压、智能制造等行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培育了一批“特、专、新、精、智”的配套企业,基础实力雄厚,聚集效应凸显。未来,我们将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推进航空装备制造及配套能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支持传统机床、机械设备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努力打造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450亿元,增加值达180亿元。 航空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以中航工业陕飞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飞机主机设计研发、部装总装。加快陕飞公司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实施民用货机“两步走”战略,推进项目早日进入研制生产阶段。进一步扩展整机产品生产线,着力发展军民两用运输机、特种飞机、新型中型运输机、无人机、民用货运飞机和涡桨支线客机等整机产品。围绕陕飞公司总装配套需求,加快航空智慧新城建设步伐,培育壮大航空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全产业链,提升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加大市内航空装备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飞机起落架、航空标准件、增材制造、工艺设备、飞机内饰件、机电设备等相关配套产品,培育发展支线航空维修、航空用户支援服务、应急消防、通信联络、应急电力等产业。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依托省上《300万辆汽车产业规划》和《汉中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与国内外知名车企合作,引进一批企业来汉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生产基地,推进汉中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燕航精工、邦华新能源、陕西心网等企业,研发生产动力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充电设施等系列产品,培育壮大零部件制造产业,提升竞争优势和配套能力。针对多用途市场需求,开发生产各类商用车、乘用车及运钞车、救护车、警用巡逻车等特种专用车辆产品。 智能制造。以汉江机床、汉江工具、米克隆等企业为核心,加快提升机床、工量具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层次,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卧式、龙门式加工中心等系列产品,开展数控高性能工量具扩能改造、技术更新,支持工量具产品向“高精尖缺”方向

云浮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规划文本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加强城市建设监督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加强“十二五”近 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近期建设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云浮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云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结 合云浮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包括云城区的云城街道、高峰街道、河口街道、都杨镇和云安县六都镇,总面积692.23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11年-2015年。 第四条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屋 第五条文中黑体字表示的部分为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目标与策略 第一节发展目标 第六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5%。 ——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9.4%,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6.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 %。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 ——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七条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八条道路交通建设目标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持续增长的压力,提供安全、畅达、经济、舒适的城市交通服务。 对外交通:落实“七三三三一”交通工程建设计划,全力拓展大西关交通网络,以加快促进融入珠三角1.5小时核心经济圈的步伐,加快汕湛高速建设。 城市交通:在增强三个组团之间交通联系的前提下,优化与完善各等级道路网结构,加强各街道(镇)内部交通以及之间联系通道的打通,以适应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引导中心城区空间拓展。建成都杨西江大桥、新城快线、站前路、G324线安塘至河口段改线工程等快速路;并利用云浮的自然人文环境,加大建设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的力度。 第九条配套设施建设目标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均衡布局、功能完善、市级片区级社区级纵深发展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园区发展,水电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按照中等城市的标准配建各类设施,满足产业的发展要求。 第十条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全面、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城市环境质量稳步提高,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循环经济得到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汉中市城市规划

汉中市城市规划报告 XXX (陕理工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xxxx班级,陕西汉中 723003) 指导老师:xx [摘要]通过对汉中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我们深刻地了解了汉中市的发展史,以及它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同时感受到汉中的文化底蕴和绮丽风光。 [关键词]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数字化现代化规模化

目录 汉中市城市规划展览报告 (3) 一、汉中地理 (3) 二、汉中历史 (3) 三、汉中生物种类 (4) 四、汉中市经济发展 (5) 五、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的感想 (6)

汉中市城市规划展览报告 一、汉中地理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境内洋县生存有全国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区10县。二、汉中历史

汉中市历史典故 汉中历代均属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不仅为古城增添了光彩,也在中华民族的史页中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据现有资料分析,名城建设发展主要有西汉、蜀汉、南宋、清代、近代五个重要时期。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源头,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现辖汉台区、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十一县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人口380万。 汉中市城市板块地理 三、汉中生物种类 植物:秦巴山区多原始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截止1995年10月,已发现汉中市境内有2942种植物,分属种子、蕨类、苔藓、地衣、真菌和藻类,计7门、282科、1160属植物。其中仅种子植物就有166科、958属、2564种,分别占到中国科(166/291)的57%、属(958/2940)的32.6%、种(2564/24300)的10.6%。[5] 汉中是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陕西省第一,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 赤峰市松山区人民政府 201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 (6) 第一节区域概况 (6)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8) 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9)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 第二章规划目标 (14)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14)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15)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6)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21) 第四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26) 第一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6) 第二节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27)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 (29) 第一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9)

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31) 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32) 第四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 (34) 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管制措施 (34) 第六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 (36) 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37) 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 (40) 第八章土地整治 (44) 第一节土地整治的目标 (44) 第二节土地整治具体措施 (47) 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9) 第十章规划调整完善实施措施 (51) 第一节法律保障措施 (51) 第二节行政保障措施 (51) 第三节经济保障措施 (52) 第四节社会保障措施 (52) 第五节技术保障措施 (53) 附表 (54)

前言 为保证松山区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用途管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赤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编制《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分析了松山区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制定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进行了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一、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规划的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对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强化土地的宏观调控,协调部门和产业间的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对非农业用地由外延增量为主,转变为内涵挖潜为主,努力实现宏观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有计划的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