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文学(1)第1次作业

外国文学(1)第1次作业

外国文学(1)作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简述题:
1、简述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征
一.神话的内容
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的故事。
二.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的特点神人交混,人神同形同性。

2、简述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首先,荷马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
其次,史诗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勇敢、智慧、刚毅、顽强和崇高的荣誉感、责任感,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人物。
再次,荷马史诗中已经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热爱现世生活。二是肯定人的力量。三是歌颂了劳动。
(二)艺术成就
史诗中已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
史诗结构巧妙完整。作品没有从头至尾叙述十年的战争。而是采用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情、一段时间上。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简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代表作。作品假托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类的社会。列那狐对伊桑格兰狼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列那狐的形象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和狮王、狼那样的大权贵进行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欺凌残害弱小者,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

论述题:
1、试述《神曲》的两重性
《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极复杂的诗歌,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在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神曲》中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在政治上,但丁渴望祖国能实现正义与和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一面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另一方面,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

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乱罪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的矛盾。
在艺术方法上,《神曲》具备了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又表现出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特色。
《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学常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书充满了象征和寓意。《神曲》的艺术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所有这些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
然而,《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撰写的,这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的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而这一点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简述题:
1、分别简述“四大悲剧”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哈姆雷特》,其他三部是《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哈姆雷特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奥赛罗》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悲剧。《李尔王》表现了金钱权威和人文主义者向往的真正的爱、真诚、理性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麦克白》揭发了险恶的野心,宣扬仁爱的思想。因此。悲剧主要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描写主人公的外在斗争和内在矛盾。这表明莎士比亚开始意识到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不可调和性。
2、简述《堂吉诃德》小说以及堂吉诃德形象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重要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著名小说。作品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作者刻画了他的可笑、可悲、可爱的性格。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首先在于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生动地描写了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物及其生活遭遇,

触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
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还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堂吉诃德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他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作者既写出他的可笑,又写出他的可悲和可爱。可笑的是他脱离实际,迂阔顽固,以幻想代替现实;可爱的是品德善良,精神崇高;可悲的是一片至诚为人们造福,但不为人们所理解,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堂吉诃德的形象,既反映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又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现实的矛盾。


论述题:
1、试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是一出根据中世纪的宫廷复仇故事改写的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其悲剧根源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为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具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然而,现实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使他的理想遭到幻灭,父死母嫁、鬼魂道出阴谋,叔父是弑君篡位的魔鬼,同时又是乱伦的奸贼。这使他从原来理想的境界跌入现实的万丈深渊。
“现实和理想的不相适应”造成了他的忧郁,“审慎的思辨”导致了他的行动的延宕。
尽管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但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困惑,反映了哈姆雷特的内心斗争。
哈姆雷特的悲剧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剧中形成尖锐冲突的两种社会力量悬殊。强大的恶势力把哈姆雷特王子的人文主义大厦击得粉碎,使他要实现重整乾坤的历史任务成为不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简述题:
1、简述《伪君子》中的达丢夫形象
《伪君子》的中心人物是达丢夫。他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君子的典型。莫里哀集中笔力,通过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层剥析这个伪善者的本质。
首先,通过前三幕的冲突,作者揭示出达丢夫不是什么苦行僧,而是一个贪食、贪财、贪色之徒。
其次,作者进一步撕破他伪善的画皮,暴露其狡黠、奸刁的特性。
最后,作者揭露了达丢夫伪善的危害性。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简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新爱洛伊斯》
《新爱洛伊斯》是法国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和优秀的文学家卢梭的代表作品。是书信体小说。作品通过描写贵族小姐与平民家庭教师之间的爱情悲剧,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显示了激进的反封建精神。

2、结合具体作品阐述《阴谋和爱情》
十八世纪德国伟大文学家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市民悲剧。作品通过贵族青年斐迪南与平民之女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论述题: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浮士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曾经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因此,他能够不断克服弱点,实现自己的追求。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简述题: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的主潮。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他们在作品中着力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
浪漫主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将中世纪宗法社会理想化。
浪漫主义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2、简述《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在西班

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
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

论述题:
1、试述《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分五部,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小说主要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他们的命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失业、卖淫和儿童的流离失所。
冉阿让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工人,但失业和家庭负担逼迫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是十九年苦役。同样,雨果笔下的芳汀原来也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受人欺骗有了私生子,结果被工厂开除。为了女儿活命,不得已把自己美丽的头发和一对洁白的门牙出卖。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沦为娼妓。小珂赛特的悲惨处境更令人同情。雨果在指出不幸者的总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后,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对劳苦人民的迫害。在小说中集中体现法律的冷酷和残暴的人物形象是沙威。
雨果在小说中不仅提出了社会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中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这两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

第七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简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作家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人间喜剧》是对资产阶级社会这个“人间”的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首先,《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描写了贵族的必然灭亡,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的人“。
其次,《人间喜剧》又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发迹史。巴尔扎克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典型,通过他们的活动再现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这方面重要的作品有《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幻灭》等。
再次,《人间喜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金钱”是巴尔扎克创作中最广泛、最成功的主题。
2、结合具体作品阐述“社会问题剧”
十九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创造,他的作品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易卜生是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
《玩偶之家》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通过娜拉形象的塑造,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伦理和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对现实的批判深刻有力。

论述题:
1、试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意义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的性格交织着反抗性和妥协性的矛盾冲突。小说通过于连生活的三个阶段刻画了他的性格发展变化。
于连由于受启蒙学派著作的影响和对拿破仑的热烈崇拜,他这个政治上无权、社会地位卑下的平民子弟,对压制他的上层统治者抱着极大的仇恨,强烈要求打破现状,谋求出路。
经西朗神父介绍,于连先是到维立叶尔城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这时的于连高傲自尊,反抗等级观念。
由于和德瑞那夫人的私情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维立叶尔城,来到贝尚松省神学院。于连在这里没有了起初的公开反抗和高傲,而代之以伪饰。
木尔侯爵府的生活是于连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起初于连保持人格尊严,后来渐趋冷酷狡猾,最后走向妥协。
于连的晚节是可贵的。在他入狱之后,他终于认识到:贵族阶级最终不能容忍他超越等级制度的藩篱、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他在法庭上的一段慷慨陈词就是一个平民青年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于连最后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

示最后的反抗。
于连的悲剧概括了王政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反抗与妥协,探索与失败,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2、试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内容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其艺术成就标志着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拉斯蒂涅是一个从破落贵族子弟转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拉斯蒂涅这个人物性格的转变,是通过“三课”而完成的。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给他上了第一课。接着,逃犯伏脱冷给他上了“社会教育”的第二课。高老头之死,使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
《高老头》通过拉斯蒂涅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3、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1859)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作品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影射英国现实,其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小说形象地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但是,作者也反对暴力革命,极力描写群众力量的疯狂性和盲目性。这体现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的矛盾态度。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作者认为应当用仁爱宽恕、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整个社会。小说中的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等人物形象即体现了作者的这一主张。
梅尼特是小说的中心人物。狄更斯以他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控诉,又以他的仁慈博爱来调和社会矛盾。他是狄更斯笔下理想的人道主义典型。
代尔那是狄更斯理想的具有仁爱精神和民主思想的青年贵族形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给统治者树立榜样,要他们象代尔那那样放弃剥削,进行道德修养,从而缓和阶级矛盾,防止阶级斗争。
卡尔登这个人物带有浪漫主义幻想色彩,是人道主义精神极致——利他主义的化身。作者用卡尔登的自我牺牲的“博爱”精神与革命的“恐怖”行为相对照,用卡尔登的“仁慈”和革命群众的“残酷”相对照,进一步宣扬了以德报怨的人类博爱思想。
《双城记》正是通过描写代尔那那样的仁慈博爱、自动放弃财产和特权的贵族;梅尼特那样宽恕、对仇敌也不报复的平民;卡尔登那样的利他主义、为了别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青年,来宣扬用人道主义救世的主张,这些主张体现了狄更斯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特色。
4、试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小说通

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安娜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绝丈夫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然而,在她尽情享受爱的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和危机感愈演愈烈。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她的死也是为了爱,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是个感情真挚的人,她不愿意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所以毅然离开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结合。因此,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她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敌视她、侮辱她,对她关上了社交大门。安娜在临死前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也是托尔斯泰对那个社会所作的判决。
托尔斯泰既对安娜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