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组-导生制模式之我见——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座位安排的技巧

分组-导生制模式之我见——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座位安排的技巧

分组-导生制模式之我见——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座位安排的技巧
分组-导生制模式之我见——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座位安排的技巧

分组——导生制模式之我见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座位安排的技巧

作为一名第一年踏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我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和总结出了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技巧。而在这其中,让我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课堂上的某种教学方法或是某种教育方式,而是我关于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座位安排问题的一些思考与总结。

信息技术课堂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信息技术起点个体差异过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很小的年纪就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操作有了比较熟练的掌握,这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授本应是有利的。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由于各个学生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很小的年纪便接触到计算机,有的甚至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毫无概念,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起点个体差异过大,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给信息技术课堂整班化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数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无疑又给教师对于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

例如,在上半学期给初二学生讲授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课程中,这种现象就表现的极为明显。有些同学能非常迅速且正确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操作内容,而有些同学甚至连基本的鼠标的单击与双击也无法很好的掌握。于是,当在教授过程中穿插入操作内容后,为了照顾到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我不得不花费较长的时间在指引一些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身上,而在这段时间里大部分学生早已完成操作内容而无所事事,课堂效率显得很低下。

通过对不同学校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信息技术起点个体差异过大的问题普遍存在,在乡镇农村学校则更为突出。

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然而目前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分组——导生制模式的引入

学生信息技术起点个体差异过大是一个因为社会和家庭因素而造成的目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改变这种现状。因此,我们只能针对这种现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来尝试减弱其所带来的影响。鉴于学生个体间操作水平差异过大,利用好那些信息技术起点较高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帮助那些操作水平较差的同学,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个较为实用有效的办法。而如何将这种模式运用好,使之发挥出最大功效,成为我需要研究的问题。

1、分组——导生制模式的原理

分组——导生制的教学模式是结合导生制和分组教学两种模式而折中的一种典型的集体教学形式,是通过在教学中的反复实践而琢磨出的一种比较适合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若干小组,再对每个小组通过分配不同的任务进行教学。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是由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2、分组——导生制的优势

(1)符合新学情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互动过程,一边是教师,一边是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操作实践能力不均的问题,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对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分组——导生制教学切实解决了这些问题,对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2)扩大教师的作用

导生的产生,大大改善了以往教师在课堂指导中“顾此失彼”的现象。短短的45分钟,教师往往只能对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而有了导生之后就相当于同时有7、8个,多的甚至是10个、十几个教师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大部分的学生享受到了“教师级”的个别指导,使教师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组,学生又多了一个小老师,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每一组都有了自己明确的任务,该练习什么,该探索什么新知识,学生自己都了如执掌,有了奋斗目标,当然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4)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有了导生的存在,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情感交流的机会自然增多了。有了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就会共同讨论,互帮互助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5)及时的反馈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训练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导生对问题的及时反馈,教师及时分析,可以将很多课前预想不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样,也会收集很多的学生比较优秀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集思广益,更好地为信息教学服务。

分组——导生制的实施重点:导生的选择及课堂座位安排的技巧

在分组——导生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有两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导生的选择,另一则是学生课堂座位的安排。这两点看似平常,实则关系重大,在处理这两方面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慎之又慎,通过全盘考虑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才可能顺利的实施整个教学过程,达到良好的效果。

1、导生的选拔和先教育、激励机制

导生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导生的选拔,应“宁缺毋滥”。新学年,在新生正式上课后,我先对学生的电脑水平进行认真调查、科学测评,通过两到三节课的观察与了解,从每班中选拔出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表达能力较强、为人热情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同学作为导生。

在导生制正式实施前,对导生的培训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我要让每位导生明确他们自己的职责,并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同时也要让导生们明白,当导生对自己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对自己更深入的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发展自己的组织、交际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其次,我制定了一份规范的计算机操作方法、讲解操作步骤时的规范语言,让每位导生掌握教授指导他人的基本方式方法。

导生作为先行的受教育者接受能力比较强,对该组内的学生情况要充分了解,认真的辅导,帮助其他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如果是创作作品,或者综合性的教学内容,那么导生就要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合理的分配任务,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辅导完成后,导生负责把每组的情况进行汇总,有问题的将列表报告老师,老师再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改进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同时,对于导生与其它接受指导的学生,要明确两者之间相互平等的地位,并对双方都

有明确的要求。在导生方面,我制定了严格的导生制度,比如导生不能有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的思想,对同学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指导过程中也要遵守纪律等。在接受指导的学生方面,我也要求他们要尊重做导生的同学,敢于提出问题,虚心接受指导,在导生帮助解决问题后要礼貌表示感谢等。

最后,需要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对于能够认真履行职责、有效辅导他人的导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奖励,如在成绩评定时有所加分、平时完成教学任务后允许有一些时间自己支配、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学也可有适当的物质奖励。这在一方面调动起了导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励了那些原本基础水平较差却努力提高自己想要成为导生的学生不断进步。这样也能促进竞争,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课堂的气氛。

2、课堂座位安排的技巧

课堂座位安排的问题是一个容易被信息技术教师忽视的问题,在数次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些老师也同样运用了分组——导生制的教学模式,比如说给每组配备一名导生并在练习过程中允许其在本组自由走动负责巡视指导本组学生,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一些问题如导生无法完全关注到本组所有学生,学生之间操作时间差距过大等问题依然明显。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对待信息技术课堂上座位安排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教室的座位布局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普通教室的布局形式,一般来说分成四大组八小组,每两小组靠在一起组成一大组,每大组中间有一定的走廊空间;而较早的信息技术教室则中间的两大组之间没有走廊空间,即中间的四小组是连在一起的。在我看来,如今四大组分开的改变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及导生制的实施都是非常有利的,它使得教师及导生能更方便的到达教室的每个学生身边予以单独指导,改变了过去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存在的由于座位连接过于紧密导致部分学生因不被关注而降低学习注意力的问题。

但是这种改变也带来了某些问题,由于座位布局与普通教室大致或是完全相同,使得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干脆就完全引用了学生平时在教室里的座位安排表。他们认为,学生班级座位的安排是班主任认真思考权衡后排出的,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学生的认识肯定比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每周只给同一个班级上一到两节课的自己要深刻的多,因此沿用班主任安排的座位表应是既省时实力又高效的最好方法。这种说法听着貌似很有道理,但若是认真思考下,却能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妥之处。

在我看来,信息技术教室中座位的排放与普通教室中座位排放的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两者的要求不同。普通教室中的座位安排,是班主任在权衡班级的各方面情况后做出的整体安排,这其中除了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还包括学生的身材高低,视力好坏,平时表现等等。而信息技术教室作为为信息技术课单独配备的独立教室,有其先天的优势,教师只需靠虑学生在这门课上的表现,而不用考虑太多的其他因素。同时,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主要是通过面前的显示器接受教学,很少用到传统的黑板教学,因此,在普通教室中重点考虑的身高、视力等因素也基本可以不再考虑。这就为信息技术教师撇开束缚,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座位安排从而完全发挥导生制的优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打破传统座位排放模式的束缚,自己根据信息技术课实际情况安排座位,成为导生制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我以为,在信息技术课堂座位安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导生座位的合理安排。一些教师给每小组安排一位导生,把导生当成了小组长的形式,我认为是高估了导生的能力,弱化了导生的作用。以普通班级每小组7个人算,每组有三个左右操作能力较差的同学,导生其实是没有能力同时指导好三个同学的。通过对我任教的四个班级学生的了解,我认为,在一般的班级里,有能力成为导生的约占班级总人数的1/4到1/3,通过认真听讲能自己完成操作任务的占1/2,还有约1/4的学生是操作水平较差,即使上课认真听讲也无法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的。因此,只要搭配合理,选择得当,我们完全能够实现一个导生负责一个或者最多两个学生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导生制不仅仅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实现其让学生有效率的做老师的功能。

下面简要阐述一下我在安排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座位时的几个关键点:

一是摒弃传统的竖排分组导生模式,以一大组的每一横排两座位为一小单位,以前后两横排共四个座位为一大单位,每一大单位必须有一位导生。

二是合理分配导生资源,与导生同排邻座的必须为学困生,两人形成一辅导小单位,后一排一般来说可安排一对能力中等可自行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以此形成一个大单位,导生为组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即使导生资源再怎么紧张,也一定不能让两个学困生邻座,这样等于放弃这两个学生,可安排能力中等的学生来起分隔作用。同时两大组之间尽量安排导生靠外侧走廊坐,这部分学生他们学有余力,让他们靠近走廊1.便于他们讨论2.便于教师辅导,使他们能进一步提高,这样做有助于班级的培优,使他们做好班级的领头羊,带动各自小组的发展,进而推动班级的整体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走★●走

●★走★●

☆☆☆☆

☆☆☆☆

●★★●

●★★●

☆☆廊☆☆廊

☆☆廊☆☆

注:★代表导生●代表学困生☆代表操作能力一般,可自己完成任务的学生

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事业展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先进的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必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我的教育事业才刚刚起步,在教育工作中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去发现和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并不断创新改善,摸索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方法,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掌握“关键字”和“分类”两种方法搜索网上文字和图片信息掌握下载文字和图片信息的方法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用“关键字”和“分类”法搜索信息难点是下载文字和图片信息 实施班级:初一(3)班全体学生 5.时间:2003年5月25日(星期三)下午第二节课 6.地点:学校机房 7.执教者:卢志红 二、背景 从教学思想方面来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信息技术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而应该也需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式学习,小组指导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经过广泛检验证明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如何将这些方法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地应用于具体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一直在思考。从学生一头来说,自从学习了浏览网页等内容之后,他们上课和上网的积极性很高,偶有教学内容和上网无关时,必定要向老师询问得一清二楚;但这种积极性后面也隐藏着不好的苗头,学生们对网上游戏、网上聊天也很好奇,常常是老师一不留神,他们就大胆越池,如何因势利导将他们的好奇性和积极性引导到学习上来,这一点我同样在思考。 促使我有这种新教法尝试的想法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校课改开课任务。我做了以下尝试:课前由学生根据兴趣确立搜索信息的主题(将他们上网热情引导到学习上来);并根据主题自己组成学习小组(便于小组指导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课堂学习也主要利用教师自己做的WEBQUEST课件由学生自学(自主探究学习);评价的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充当教学组织者、学习辅助者的角色。 三、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对学生:“同学们,你们对网络上的哪些信息最感兴趣?下一堂课我们学习网上获取信息,课前同学们可以根据兴趣确立要获取信息的主题,并根据主题自己组成小组,下一堂课你们的座位可以根据小组来坐,我们要来个比赛,看看哪一个小组找的资料最多,最好。”“好——”学生哗然。(学生已有自己定组的经验,所以这一点无须教师过多干预。)教师:做WEBQUEST课件,并将其放在教师机上,将属性设为共享。 2.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明确任务教师询问学生的搜索信息的主题,并将它们公布于黑板:追星一族、恐龙、非典、FLASH动画、奇闻异事、新闻并简单检查学生的坐位情况教师告学生:“各个小组都非常想从网上获取以上信息,那如何获取呢?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学,如何自学,这里有一个课件,它会教你,但你必须认真阅读才行。”教师演示课件的位置:“网上邻居——TEACHER——教你上网获取信息”教师演示打开课件的方法:双击INDEX图标。教师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这是一个用网页来做的课件,目的是教你上网获取信息,使用方法和同学们在网上浏览网站的方法是一样的,课件的内容包括‘首页’、‘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任务’是我们的学习目标,‘过程’教你如何操作,‘结论’教你如何递交作业,等等”。 3.学生学习课件,开始搜索信息,教师有针对的选择教学学生开始前顾后盼,想尽快地知道获取信息的方法,但很快安静下来,认真阅读各个网页。教师估计学生看得差不多了,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几种教学方式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几种教学方式 发表时间:2011-05-27T08:29:43.8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朱川 [导读] 笔者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体验与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广大同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朱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张庄中学255100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有这样的体会:教材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论述,占用篇幅较少,知识的系统性比较薄弱;学习内容较艰涩难懂,缺少趣味性。这部分知识的内容既没有网络世界的缤纷多彩,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体验不到在使用工具软件中的创作激情和作品成功后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远不及能带给他们创作激情的应用软件,更不能与掌握后能让他们在网上尽情畅游的网络知识的热情相比。针对这种情况,寻找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传授方式,把理论知识的内容融合在学生掌握技能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是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任务。笔者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体验与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广大同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言的通俗、幽默化 比如在讲硬件五大逻辑部件中的I/O(输入/输出)设备时,我利用摄像头(电脑眼)的摄像功能把自己的形象摄入电脑并打印了出来。学生惊奇、开心不已,纷纷要求也来“拍照留念”。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摄像头是哪种设备?“输入。”“打印机呢?”“输出。”声音震天响。谁能概括输入、输出的判别方法?能把电脑外的东西(信息)“放进”电脑里的设备是输入设备,把电脑里的东西(信息)“拿出来”的设备称为输出设备。七嘴八舌总结出了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你能说学生们这样来理解不应该吗? 二、结合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对《上网获取信息》一节中IE浏览器窗口组成“地址栏”作介绍时,教材提到了IP地址和字符地址(即域名),但并没做过多的解释。我是这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含义的:在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人口众多,同名同姓现象比比皆是(此时有学生小声说,我们班就有两个张杰,笔者微笑点头),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我笑着说:我们班里的两个张杰就得等你们年满16周岁办理身份证后才能严格区分了,学生笑)两种途径。其中身份证号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姓名来代表一个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它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就是书中所说的字符地址;同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作为电脑的“身份证”同我们人类的身份证一样,可以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同样不太容易,所以我们也用域名(相当于生活中人类的名字)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跨进了网络知识的门槛,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比如在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学习中,我除了准备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课件和计算机硬件外,还做了部分实物秀:把一台已不能适应系统运行要求的低配置计算机主机箱打开来,让学生去体验硬件的各组成部件。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有了感性的认识,用有形的物质资源来撩开了电脑“神秘”的面纱,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畏惧感”,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感知去学习,立体式地去建构,从而获得了有关计算机硬件的完整知识。 四、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比如在《数字化信息基础》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发展,与时代脉博同跳,激励他们树立发展我国数字产业并使数字产品走向世界的决心。我还向学生讲述了大量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例,陈述了犯罪行为带来的恶劣后果和行为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对学生不但具有警醒作用,也引导学生加强了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意识,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了知识产权意识、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观念。把握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效果较好。 五、学科“边缘材料”的合理使用 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计算机知识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发展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边缘材料,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所谓边缘材料主要包括计算机史实、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等。边缘材料的选取还要有一定的讲究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可以把去年联想一举收购美国IBM全球PC业务这样重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时效性“边缘材料”作为扩展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有成为我国IT业领军人物的雄心壮志。 六、对教材信息卡和拓展部分的重视 由于教材侧重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正文部分对原理及概念的论述较少,而课后的讨论、信息卡和拓展部分正好对全书这一薄弱环节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些“课后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忽视,有的知识应当在讲课的过程中渗入,使学生所学知识体现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以上仅对初中信息技术中理论与概念知识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个人的实践经验,由于本人学识有限,看法有失偏颇之处,敬请广大同仁予以指正。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全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二、新授 1.身边的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 师: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 2.信息与人类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对学校同学爱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确定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兴趣小组;根据对班上同学的期中考试试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因该在什么类型题目上应该重点复习……(学生举例) 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这样的生活。 3.信息处理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观世界……

优化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

优化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性。 那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本质特征,主体性教育观要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表现在教学质量观上,应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课堂作业是了解小学生本课堂所学技能掌握状况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地反映教学是否已经达到预定目标和要求。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它的意义与价值,使它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点经验。 一、精心设计作业内容,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我们可以让作业成为学生继续获取知识的延伸性学习,甚至把它看成就是一种学习活动,从而重视作业内容的核心设计。使它能具有扩大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技能的作用,并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作业内容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作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那么必然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于是在作业内容设计上,我力求激发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比如说,本学期第一节课,我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每个同学制作一个《电脑作品集》,六一’节时将展示给全校同学与家长观看,未还将刻录成光盘送给每位成功的同学”。学生听了兴奋不已,个个摩拳擦掌。我趁机问他们:“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动手呀?”“现在!”学生的声音无比的整齐,无比的宏亮。于是我们有了本期的第一个作业内容:封面的设计。 《电脑作品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立刻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而“封面”这个作品的包装,当然就不能马虎。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兴致勃勃,一改再改,力求做到完美。下课时,有些学生还迟迟不愿离开,因为他们想要精益求精。有的学生问我:下节课完成作业后,能不能继续做今天的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培养学 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 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 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高中的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储办公软件的操作。 一、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注重自己思想道德 水平的提高。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工作之余,学习与农远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及计 算机维护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矗 二、扎实细致地做好教学工作 备课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根据教授对 象的不同特点找到教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所备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逐一推敲、验证、演练,以使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 操作性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由此得出相关的 结论。从而做到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备课不只是在教案本上备课,而 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电子备课上。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下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更新速度快、创造性强的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 有通过自主地学习,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 的操作水平,跟上知识的发展更新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老师的教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总是有限的。 在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为冀版的教材,教材能够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教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适合于学生 参加的各种兴趣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的教育的示范与引导,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一部分学习知 识比较快、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一些自主学习,达到提高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可能地把一些操作步 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因为在老师演示时,同学们不仅看到了整个过程,还看到了结果,这比纸上谈兵要有效的多。在这方面, 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时,老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通过网络在自己的屏 幕上观看,对老师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注重了学

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初中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其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那么,初中信息技术课怎样上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既会学习又懂创新的信息技术预备人才呢? 一、上好信息技术第一课 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计算机的文化、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成功的精彩的第一堂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此我设计了演示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计算机的用途等,同时展示老师们制作的网页、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作品,以此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离他们并不远,信息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好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第四章第五节《动手做网页》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FrontPage的启动、工作界面、使用方法等,而是一开始让学生登录到张家港教育网站,打开《合兴初中》网页,同学们熟悉的照片、老师、同学等都赫然呈现在眼前,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多的是惊讶:“生活中离自己这么近的眼前情景、老师、同学们的图片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 三、采取分层教学 比如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中心小学,另一部分来自村小。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电脑,造成学生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实践能力;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四、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作业及答案教学文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引论 一、填空题: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思想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去。 3、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 4、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有两个含义:一是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研究自已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5、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从获得信息到增长知识的转变。 6、学习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四类。 第二章信息、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一、填空题: 1、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信息、能源和物质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 3、从概念上,信息一般划分为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两种最基本的类型。 4、本体论信息是第一位的,认识论信息是第二位的。 5、外部世界向认识主体输入的信息称为感知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主体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信息称为再生信息(认识论信息)。 6、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可以扩展为三个层次: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7、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认识论信息分为三个部分:实在信息、实得信息、先验信息。 8、一般而言,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 9、信息资源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智能性、有限性、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二、判断题: 1、信息是可以看得见的客观世界物质的一种。(×) 2、相对而言,语用信息是认识论信息的最低层次。(×) 3、信息的存储就是一种时间传递活动。(√) 4、信息资源是由信息内容、人、符号、载体四种最基本的要素构成。(√) 5、信息科学是一种主要研究记录在书籍中信息的科学。(×) 三、简述题: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 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 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 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 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例谈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例谈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经过几次改版,在形式与界面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现有教材在操作实践的设计上平铺直叙、整齐划一,古板生硬、缺少变化,缺少情趣,欠缺人性化的界面,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也不尽贴切新课程理念。为了使作业形式灵活化、类型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小学生的 认知习惯、心理特征与兴趣喜好,努力设计出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可操作性强、有一定弹性并能适合不同学情的题型。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设计有童趣的作业,适合学生的基本需求 例1:找异同。请用椭圆工具画出红色的圆圈,将上图中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标记出来。“找异同”就是一个在儿童书籍中较常见的游戏,也就是低年级学生所喜爱的游戏形式,将它应用在学生初学“画图”软件时,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椭圆工具或其她基本工具的操作,同时用调色板设置红色的前景色,并了解Shift键在画几何图形时的辅助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得到初步锻炼。对于这类练习,教师可以寻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于学生的练习了。

例2:填颜色。请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前景色,并用油漆桶将不同的颜色填充到上边地图中不同省份的范围中。最后,试着说出地图中各个省份的名称。这 就是一个与地理知识整合的游戏题,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调色板设置出不 同的颜色,并区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不同性质。 反思: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认知习惯与兴趣喜好,从学生爱听、爱瞧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戏、故事等形式,灵活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 课堂作业,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与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有弹性的作业,适合各类学生的需求 例1:文字的修饰。展示一篇优美的短文,请学生按要求修改。您能把我变大 一些不?帮我换一种字体吧!可以把我变成红色的不?您能把我变的粗壮一些 不?谁能把我恢复本来的样式?文字的修饰就是Word学习中一项基本的操作,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2695413.html,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杜娟娟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01期 理论课是以一系列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种课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专业性等显著特征。理论课所要解决的多是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阐述或者与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知识。这三类知识各有特点,为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结合各类知识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等。本文将结合案例,分别从激发兴趣、知识的形象化以及强调与应用的结 合等方面对理论课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基础性理论知识: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基础性理论知识(如“信息及其特征”、“网络基础知识”等)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的过程容易显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佳。这时,激发学生的兴 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1]中,教师利用生动的“海军陆战队野外生存”实验和“感觉剥夺”实验引出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展示了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进而带领学生分析和推理,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2.采用竞赛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案例“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竞赛”[2]中,教师则选择了知识竞赛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竞赛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课堂。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题库的汇编、竞赛中的评价等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借鉴电视节目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开心辞典”[3]中,教师借鉴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巧妙设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分散其中,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新意,也是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一种积极尝试。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更多的形式可以被探究和利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与课堂的衔接度和关联度问题,在内容上要有科学性、关联性,在认知上要讲究启发性、直观性,在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 上课时间: 课题第十三课图文混排科目信息技术课时 1 年级初一年级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文档中插入图片 2、对图片进行格式设置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插入不同类型的图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设计手抄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效能感 3、培养学生团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方法。 2、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格式的设置方法。 难点:能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知识准备:word软件使用的基本知识软件准备:多媒体教室、word软件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课:课前播放一首歌曲《老 师》。 师:老师刚才播放的是《老师》 这首歌,大家知道老师为 什么比方这首歌吗?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今天我 们就要用我们的双手为我 们的班主任老师(韩伟)制 作一个电子的手抄报,来表 达我们对韩妈妈的感激之 情也为我们的班主任节增 光添彩。大家说好不好? 生:因为我校最近要举 行班主任节。 生:好!

教学过程师:看来大家对韩主任的感情 很深厚啊!老师先给他家展 示一下老师制作的电子手 抄报,大家来仔细观察我制 作的手抄报里都添加了什 么素材? 师:大家非常聪明,下面老 师就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添 加这些素材。 新授: 一、图片 1、图片的插入:“选择插入 点”--插入图片-剪贴画--出 现“对话框”--选取所需图 片插入--确定 2、图片的编辑 (1)图片的缩放 (2)图片的移动 (3)图片的裁剪 (4)图像处理 (5)设置环绕 (6)删除图片 二、艺术字 1、艺术字的插入:“选择插入 点”-- 插入图片艺术字--出 现“对话框”选取所需艺术 字式样--输入内容--确定 2、艺术字的编辑 (1)艺术字的缩放和移动 (2)艺术字工具栏的应用: (3)艺术字的颜色和线条 三、文本框 1、文本框的插入:“选择插入 点”--插入文本框 --出现“横向”、“纵向”-- 选取所需样式--插入--确定 生:图片,艺术字,背 景。 听述 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信息与信息技术-1 课程内容:教科版第1.1节和1.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外在的重要特征,如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共享性、依附性等。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描述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4.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课标条目: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基础要求: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能结合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条件要求:计算机教室、教室 1. 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答案:C 2.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通过载体来呈现,这说明信息具有( ) A.载体依附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真伪性 答案:A 3. 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经历了( )信息技术革命,其中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答案:C 4.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向( )方向进一步发展。 A.商业化 B.大众化 C.人性化 D.人性化和大众化 答案:D 5. 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既有积极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 B.青少年不用学习信息技术,只要一心读书就行 C.青少年不能过度崇拜信息技术,也不能盲目排斥信息技术 D.青少年学生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答案:B 网络信息检索-3 课程内容:教科版的2.2和2.4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 2.描述“全文搜索”、“目录索引搜索”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的区别。 3.知道几种常见的搜索引擎的功能区别。 4.能够下载网页上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需要的信息,并且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 课标条目: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基础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浏览器,对于信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知道如何从要搜素的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1、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2、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当最基本的要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信息素养 4、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量居世界第一。 5、2000年,英国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统一称为信息教育。 7、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 (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层面的特征 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 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 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 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 第二章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1、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技术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地方特色而忽视内容的适应性;注重知识的静态呈现忽视学科的发展性。 3、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已经通过国家审定。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 五个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5、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6、现行教材的优点? (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8、信息素养的标准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依据。 9、王吉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 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 (a)以直接知觉(直观的)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图示法);(b)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d)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陶冶法、愉快教学法、暗示教学法);(e)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 3、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

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将信息技术课分为两种课型:理论课与上机课(或操作课)。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在机房中借助计算机来实行。如果深入课堂观察,会发现上机课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将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 一、理论课 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一节课都会涉及理论知识的讲授。本文所指的理论课,是指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它在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纯理论性内容,比较典型的有这样几类: 一是基础性知识,如信息及其特征、网络知识基础。此类内容简单易懂,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较难借助实践或操作辅助理解。 二是原理性知识,如动画原理、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等。此类内容象性强,相对深奥,不易理解。 三是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如网络应用中的安全、信息道德等。此类内容并非难懂,其典型特征是需要附着在“知识与技能”之上,体现于“过程与方法”之中,在教学中还需采用讲授、说明等手法实行必要的拓展或巩固。基于上述分析,理论课所要解决的多是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或者与理解和使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其他各类课型的基础和支持。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上述内容的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或调动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与学习过程中,或借助形象的方式展示抽象的原理,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具体的操作内容相结合,在应用中加以提醒。 二、技能课 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水平。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技能训练,即在反复的练习中熟练操作,进而掌握技巧、总结规律并形成水平迁移。技能课强调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中经历信息技术过程,即要求学生在技能的习得中明确过程与方法、经历过程与方法、体验过程与方法并感悟其意义。这样,学生就会把对过程的参与和对方法的使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并在某种水准上达到自动化。从课时上看,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较高。一节技能课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

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 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 工具的应用技 能 体验信息活动 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 题意识敢于尝 试的创新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 特长拓展+提升初步 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 运用 创新能力培 养,改进方 案,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发 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 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 的设计、制 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几种教学方式

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几种教学方式 一、语言的通俗、幽默化 只要做过信息技术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旦涉及到概念或理论知识,学生的表情是茫然的,精神是散漫的,兴致是低落的。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一味追求科学的表述方式,学生对刚建立起来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有可能降低,甚至消失殆尽。因此我认为要跨进理论和概念的门槛,应当在保证概念准确性的前提下寻找学生最容易接受(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在讲“认识信息世界”时,阐明“信息”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但又较为困难。我查阅了资料,找到对信息的科学定义: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由于科学定义是为研究问题方便而设的定义,而通俗定义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定义,只是应用的场合不同而已。虽然教材上采用的也是通俗定义,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说。于是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通俗与和科学定义的内容相结合,设计相应的引导环节:大家喜欢看电视吗?(“喜欢。”课堂一片欢腾。我还让他们选出了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我继续说:当同学们看到一部喜爱的电视节目(正在接受的信息)中精彩情节时节目被突然中断,插播了一段广告(另一个信息),大家喜欢这段突如其来的广告(信息)吗?(得到异口同声的否定)我接着说:同学们通过眼和耳(感官刺激)获得了象电视剧和电视广告这样的视频消息,经过你们大脑的分析判断得出了广告节目在大家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出现是无用的,于是采取了换台或其它形式来过滤掉现在对你无用的消息。同样是信息,出现的场合不同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也就不同。于是可以先给出信息的一种通俗定义:信息就是对人们有用的东西(板书)。与同学讨论后,进一步扩展,得出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经过获取、传输、处理后仍然对人们有用的一些数据、消息等。这样教师就把“得”的过程和判断“有用”的过程所包含的实质都说清了。学生对“信息”就形成了要“得到”信息就“有过程”这样的初步概念。对以后的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以及处理工具-电子计算机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结合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比喻 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电子计算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老师应当把内容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笔者通过尝试,认为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硬件时,我采用的是实物加讲解的方式。上课时,我把一台淘汰主机开膛破肚后,对主机箱内的各种硬件设备一一解说:如果我们把这台经过“解剖”的电脑当作一个工厂,那么,它的机箱就是厂房;主板成了控制台;CPU就是机床;硬盘就是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堆放原料和成品的一块空地。当我们要加工一批产品时,首先要从仓库(硬盘)里取原料或者直接将原料(数据)送到(通过键盘等输入设备)机床(CPU)旁边(即内存)堆放起来,由于堆放原料的地方距机床很近,因此取用(读取)的速度很快。原料加工完毕后不是立即放回仓库,而是仍然放到堆放成品的空地旁(内存)暂时存放起来,到时候可以将成品放回仓库中去。经过此番解释,学生觉得一下子知道了好多原来根本不懂的东西: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