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化学原子结构综合练习题

初三化学原子结构综合练习题

初三化学原子结构综合练习题
初三化学原子结构综合练习题

分子原子综合练习题朝北辅导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

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

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

2.金秋十月,人们只要靠近盛开桂花的桂花树时,就能闻到怡人的桂花香。其原因是( ) A.微粒体积很小B.微粒之间有间隔

C.微粒质量很小D.微粒在不停的运动

3.能反映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原子

B.氧分子

C.氧元素

D.两个氧原子

4.下列实验的最终现象可以证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是( )

A.只有⑴

B.只有⑴⑵

C.只有⑴⑵⑶

D.全部

5.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

A.铁单质

B.铁元素

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6.下列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氧元素O2

B.钙元素CA

C.贡Hg

D.铜元素Cu

7.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9.我国保护臭氧层又有新举措:从2003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四氯化碳作清洗剂。因四氯化碳会破坏臭氧层,而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保护作用。臭氧层由臭氧(O3)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臭氧是单质B.臭氧就是氧气

C.臭氧由氧原子构成D.臭氧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10.据报道,科学家不久前制得一种新型分子O4,下列有关O4的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它和O2、O3都是氧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的分子是由两个O2分子组成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D.一个O4分子由四个氧原子构成

11.下列各化合物中,所含原子团化合价不同的一组是( )

A.NH4Cl、(N H4)2S

B.KNO3、B a(N O3)2

C.CaCO3、Na2CO3D.KMnO4、K2MnO4

12.2003年我国经受了“非典”(SARS)的考验,在那场全民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为预防“非典”病毒,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的教室内充满了过氧乙酸的气味,合理的解释是( )

A.在喷洒过程中过氧乙酸分子可以进一步再分B.过氧乙酸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过氧乙酸分子很小D.过氧乙酸分子间有间隔

13.兵团农科院葡萄基地培育的“无核”紫葡萄中,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C14H12O3),它具有抗癌性,能抑制癌细胞的增生。下列有关白藜芦醇的计算,正确的是( )

A.其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为12×14×1×12×16×3

B.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4:12:3

C.物质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8

D.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14.A、B两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已知在A2B化合物中,A和B的质量比为7:4,则符合A、B质量比为7:12的化合物是( )

A.AB2B.A2B3C.AB D.A2B5

15.在由K2S、K2SO3、K2SO4组成的某混合物中,已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84%

B.45%

C.32%

D.50%

14、下表呈现的是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主要化合价等信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铝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

B.元素的正化合价数一定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核电荷数分别为8和14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SiO2

D.同一周期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向右逐渐增多

15、右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镁原子结构图中X=8

B.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

二、填空题(共35分)

16.(5分)已知氨气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

放在试管里,如右图所示,放在实验台上。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棉花上(10~15滴),A的名称

是,该仪器的用途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一实验说明了。

17.(4分)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⑴3个氮分子;⑵4个二氧化硫分子;⑶n个铜原子;⑷氯酸钾。18.(4分)原子具有和分子相似的特点,如原子的体积和质量也很小,但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原子不是静止的,如金属汞会挥发出汞蒸气,就是金属汞中的的结果。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医用水银温度计测试体温高低,就是因为。

19.(4分)下列化学符号①NO2②2NO ③SO42-④

2+

Mg O中,数字“2”表示元素化合价数

值的是(填序号,下同)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表示每个分子中所含某元素原子个数的是;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的是。

20. (5分)从给定化合价的

2-

O、

1-

Cl、

2+

Ca、

1+

H、

Cu、

4+

C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下列

要求组成物质(填写化学式)。

⑴单质;

⑵氧化物,,;

⑶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1. (6分)⑴山茶油是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g柠檬醛,将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20g二氧化碳和72g水,则柠檬醛中含有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⑵甲烷(CH4)是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乙炔(C2H2)又称电石气,工业上常利用它燃烧时产生的高温以切割和焊接金属。根据化学式分别计算甲烷和乙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列式计算):,。

⑶一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则该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相对分子质量为,在这种氧化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22.(3分)旧康泰克等一些治疗感冒的常用药因含对人体有较大副作用的PPA(苯丙醇胺)而被禁用。PPA的化学式为C9H13ON,它由种元素组成,每个PPA分子中含有个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23.(4分)右图是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请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由右图所获得的信息。⑴

三、简答题(共12分)

24.(2分)一位同学在新年晚会上给来宾表演

了一个魔术节目,道具如图所示,通过该节目可

观察到棉花团由白色变为红色,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

美丽的“铁树”。你能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对此现象加

以解释吗?

25.(2分)已知相同状态下,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与分子的相对分子

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扩散速率越快。如图所示,容

器A(是一种素烧瓷筒,器壁能允许气体分子通过)里充满了空气,当

烧杯中充满氢气,并不断地继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处发生的现象是

H2

化肥广告 ——国际首创—— 优质化肥:尿素[CO(NH 2)2] 含氮量全球最高:51.3%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6.(4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因此,相对而言,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三种实验现象: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子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 。

27.(4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 :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 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上图中甲所示):烧杯A 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

三、计算题(共8分)

28、(1)(现在使用的氮肥大多是尿素[CO (NH 2)2]和碳酸氢铵[NH 4HCO 3],请通过计算比较一下两种氮肥的含氮量的大小。

(2)如果你在购买尿素的时候发现其外包装

袋上宣传广告如右图所示,你会购买吗?为什么。

(3)家里有一块地,需要施用尿素60 Kg 才能保证肥效,但是你购买的时候如发现尿素已卖完了,于是你打算购买碳酸氢铵,请问你至少需要购买多少千克的碳酸氢铵,才能保证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氮元素。

29.(2分)某混合物中含有Na 2SO 4和Al 2(SO 4)3,经实验测知,其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则该混合物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精品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 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 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 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 2、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物体有大有小,而且它们总可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那么人们到底能够将物质粉碎到多小的程度呢?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勤于思考的人们。 [活动与探究——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 学生乙: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丙:原子像一个桃子。 [点拨转入]同学心中的原子,各式各样,各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终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存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 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将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努力探索,共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科学史实,合作探究原子的结构。汤姆森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才有这个伟大的发现的呢? 课件展示汤姆森的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实验探究一汤姆森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特别是他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讨论分析: 1、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你认为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

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2.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和24,则碳和镁的原子质量之比为( ) :1 :12 :1 :2 3. 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D 7 4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铜 B .氯化钠 C .氧气 D .金刚石 ( 5.我市发展将有六大特色,其中之一是“打造主城休闲避暑养生区和主城近郊最大的负氧离子库”。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如O 22-),O 22-与O 2不相同的是( ) A .质子数 B .电子数 C .含氧原子个数 D .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6.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右图所示)为则x 的数值可能是( ) A .9 B .10 D .17 7.已知一种粒子的核电荷数,一定能知道( ) 8.请判断以下说法,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B .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 C . 带电的原子是离子 D .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9.下列有关原子知识的归纳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 B .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 . 同类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相等 A . 相对原子质量 B . 相对分子质量 . C . 中子数 D . 质子数

D.原子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10.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关系密切. 核电荷数B.核外电子数C.质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 A.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 { A.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C.离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能再分 D.|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1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这种元素是() A.非金属元素B.金属元素C.稀有气体元素D.# 无法确定 13.化学上用符号“Z A 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a b X n+和c d Y m﹣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b﹣a=d﹣c B.a+n=c﹣m C.a﹣n=c+m D.| b﹣n=d+m 二、填空题 14.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5)带正电的粒子是; (6)带负电的粒子是; (7)不带电的粒子是; (8)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 (9)质量最小的的是;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丽泽中学张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 找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 生的空间想象力,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想 象、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借助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图片或动画,从感性上可能会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 本课题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以及观察物质的独特视角,即通过宏观物质研究其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 辩证观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主要靠记忆,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教学过程】

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不但打开了原子的 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科学实验 证明在原子中心还有一个原子核。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 呢? 学习兴趣 【播放动画】动画部分内容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球体,一些粒子围绕球体在高速旋转运动。 通过观看动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 【讲述】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相比,相 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原子核比原子的体积又小 得多,若把原子比成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 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 空间里作高速运动。(原子核的体积约占原子体积的几万亿 分之一) 想象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电中性) 核外电子(-) 【讲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是整个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虽 小,但还可以再分。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 就是利用了原子核裂变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那么原子核又 是怎样构成的呢??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 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其中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如: 碳原子 【讲解】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 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板书】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 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讲解】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 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投影】表4-2 几种原子的构成【提问】1、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 序号之间有何关系? 3、中子数与质子数一定相等吗? 4、为何原子不显电性?讨论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板书】原子组成中的规律:

初三化学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 【情景激活】 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今天,咱们就来畅游原子的世界! 知识回顾: 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中,过氧化氢________分裂为氢________和氧_____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反应中可以_____________,而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所以说_________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提示:填“分子”或“原子”) 那同学们想一想,那原子还能再分吗? 一. 科学史话——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2.1803年,道尔顿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3.1897年,汤姆生在原子内部发现了电子,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

4.1911年,卢瑟福通过精密的实验证明在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电子绕核做高速旋转。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2.构成原子的微粒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 (所有原子都是三种粒子构成原子吗?有没有例外?) 氢原子例外,它没有中子。 3. 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4.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三.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1).高速运动 (2).无规则运动 (3).分层运动

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练习题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2.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和24,则碳和镁的原子质量之比为( ) A.12:1 B.2:12 C.2:1 D.1:2 3. 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3 C.4 D 7 4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铜 B .氯化钠 C .氧气 D .金刚石 5.我市发展将有六大特色,其中之一是“打造主城休闲避暑养生区和主城近郊最大的负氧离子库”。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如O 22-),O 22- 与O 2不相同的是( ) A .质子数 B .电子数 C .含氧原子个数 D .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6.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右图所示)为则x 的数值可能是( ) A .9 B .10 C.12 D .17 7.已知一种粒子的核电荷数,一定能知道( ) 8.请判断以下说法,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9.下列有关原子知识的归纳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10.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关系密切.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这种元素是() 13.化学上用符号“Z A 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a b X n+和c d Y m﹣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 14.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5)带正电的粒子是; (6)带负电的粒子是; (7)不带电的粒子是; (8)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 (9)质量最小的的是; (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15.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粒子共能表示种元素。A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周期。

原子的结构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 (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

(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 (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2)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五、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本课题当中的重难点及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化学三重表征理论,设计以下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 1.形象比喻策略: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是教学难点,可通过形象的比喻进 行教学,降低学生对于微观知识的认知负荷。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这就如同学们每天在课室大楼里面活动的地点不是固定的,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那就是同学们上课的课室所在的楼层附近。因而,在各个楼层上课的同学时常出现的区域当然也应该是在各自不同的楼层了。根据这个比喻可以顺利转向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内容的学习。 2.指导发现策略:首先向学生展示按一定规律排列的1~18号元素的原子结 构示意图,然后通过以下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多少个?②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又

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上大附中何小龙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教材编写了“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

鲁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学会对单质、化合物分类,体会分类思想,学会分类方法 3、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元素概念的建立及物质的分类 2、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其正确的书写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法、自学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元素及元素符号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通过分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构成,从原子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元素概念,使学生学会对物质的简单分类。第二部分内容通过创设疑问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符号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并使学生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通过分散记忆与集中记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学情分析: 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从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水、氧气、氢气入手,给出了它们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和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化学式,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知道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不同种类的原子根本区别在于核内质子数不同,为“元素”概念的建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教师)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水是由和组成的?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引入新课]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元素之间有哪些必然的联系呢?今天我们旧来学习第四节第一课题元素及元素符号。 [投影]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与氧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种原子?水分子与氢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种原子? (学生)观看投影思考得出:水分子与氧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它们的质子数都为8,所以都属于氧原子;水分子与氢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因为它们的质子数都为1,所以都属于氢原子。 (教师)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5页第一自然段,明确元素的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教师)氢元素、氧元素为什么是不同种元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判断元素种类的依据是根据质子数是否相同。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原子的结构(精编版)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掌握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分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2.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3. 学会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4. 会书1—20 号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 趣味引入: 电子的自白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正中心的原子核不停地 高速运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 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 深深地吸引… 哎!大家猜一猜,我和我的同伴在原子里是怎样运动的呢? 知识点梳理: 【情景激活】 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今天,咱们就来畅游原子的世界! 知识回顾: 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中,过氧化氢________分裂为氢________和氧_____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反应中可以_____________,而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所以说_________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提示:填“分子”或“原子”) 那同学们想一想,那原子还能再分吗? 一. 科学史话——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

原子。 2.1803年,道尔顿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3.1897年,汤姆生在原子内部发现了电子,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 4.1911年,卢瑟福通过精密的实验证明在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电子绕核做高速旋转。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最新九年级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归纳大全

最新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归纳大全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记住两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荷)以及中子(不带电)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例如: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3.原子内部结构揭秘—散射实验(如下图所示):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实验结论:

(1)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 (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要点诠释】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区分原子的种类,依据的是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要点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2.计算式: 【要点诠释】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不读也不写),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每个质子和每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即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 3.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4.几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比较: 原子种类 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101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5 铁26302656 通过分析上表,得到以下结论: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的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的优秀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张德富 1.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我们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生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关于初三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关于初三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板书]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过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P68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投影] 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答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原子的结构教案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课标解读: 化学是从分子和原子的水平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即要求学生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这一主题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运用类比和模型研究方法进行启发式讲解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在学生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原子的内部结构。这是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宏观现象。 2、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 3、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并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通过列举宏观现象,让学生总结原子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比较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微粒的理解。 3、通过探究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4、通过展示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 5、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组合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变化。并初步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的特征,形成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且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运动和变化的结果”的认识。但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

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可以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性质。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到除了分子和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6.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能应用相对原子质量解题。 二、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离子的形成过程; 3.核外电子的排布; 4.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离子的形成过程;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知识讲解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构成 中子(不带电) 电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不显电性:质子和电子带等量异种电荷 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电子数=原子序数

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负电荷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正电荷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碳-12原子质量的1/12 国际单位为1,一般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三)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电子层是用来描述运动的电子离核远近的区域不同。电子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叫三、四、五、六、七层……这样,电子可以看作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排布规律:①能量最低原理:先排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

初三化学原子结构示意图微观模拟

初三化学---原子结构示意图、微观模拟 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是() 2.下图是钠与氯气(Cl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从图示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反应中钠原子转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 B. 反应中氯气分子分成氯原子 C.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D.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3.(08)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钠原子的是 ( ) 4.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 A. B. C. D. 5.根据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圆圈内“+”号和数字表示带正电的质子的数目,弧线上数字代表各电子层带负电的电子的数目),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6..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在元素周期表中由同一周期的原子形成的离子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①②③④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①②能形成AB2型化合物 D.③④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同一横行 8、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原子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11、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和“天宫1号”空间站已实现完美对接,制造二者的发动机中均使用了X 和Y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己知X、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次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原子易得电子形成X3-离子 B.Y原子核中质子数为14 C.X和Y形成的化学式为Y3X4 D. X和Y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是不同颜色区 1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周期表中每一个纵行都是一个族 B.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的粒子.该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4价 C.某原子的化学性质稳定,该原子最外层可能有8电子 D.电子层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周期的元素的不同粒子

初中元素周期表教案.doc

初中元素周期表教案 【篇一:新课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 子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 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 周期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现元素周期表,使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 位置间的关系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 的历程,并以此引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实践。 2、使学生了解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 规律。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 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 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设计的 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 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 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并利用原子结 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等)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