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核心素养”之初探

“核心素养”之初探

“核心素养”之初探
“核心素养”之初探

“核心素养”之初探

李艳

2月下旬,全市教研员齐聚圣城曲阜,参与了由市教育科学院组织的第三次全员培训。会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向东所作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评价》的专题报告。杨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引人入胜,本人听得很是入迷。回来以后赶紧查资料,现将理解结果整理如下:

一、核心素养的“今世前生”

“核心素养”并非我国独创,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是一个教育时代的觉醒;“核心素养”一词虽是新概念,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教育者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跟我们熟悉的很多教育热词,如“素质教育”、“双基”、“三维目标”等都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1、国际背景下的横向观摩: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因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等。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 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决定采纳上述国家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2、本地土壤上的纵向比较: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中国式回答。三十多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教育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代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它就被增加相应的新质,其内涵是随着人们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被充实完善的。以至于有人戏称:“素质教育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从上世纪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进行了素质教育区域性试验与探索,以及学校层面的改革实践,这些尝试和探索为教育乌托邦的落地提供了鲜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

然而,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看,都存在着一些困惑或问题:一则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现实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对立面提及,所以很多人只听说素质教育不是什么,而是什么却一直很模糊,更别说实践操作了;二则素质教育囊括的东西太多太杂,以致教育者无从着手,更别说提纲挈领;三则素质教育更强调人的天性禀赋的开发,强调个

性化,而现实中这方面的确无法精确测量,所以也就不可能针对性实施教育,尤其是群体性的学校教育。

总结上述,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是个很理想的教育目标,但是可操作性不强,真正实现它需要必须有更具体的下位概念。承担这一责任且被大家较熟知的教育概念有三个,依着发展顺序,分别是“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各自的内涵及发展演变。

众所周知,“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们最初的教育目标,产生于物质及精神都较贫乏的八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它有着很明显的缺陷,即忽略了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缺乏对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将教育实施的目标扩充为“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标准理论设计很好,也算全面,但是在实际操作时,仍然有很大问题。一则很多老师常会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二则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的定向不够具体现代,不能反映时代要求。鉴于此,我国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百度《辞海》“素养”一词,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狭义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①修习;②平素所供养;③素质与教养;④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由上述对比可知,在有些语境中其与素质是可以通用的。但也有细微差别,前者更注重后天的教养习得,更模糊概括,这种状态会缓慢变化;而后者更强调先天禀赋,更精确具体,常指一种相对较稳定静止的状态。

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核心素养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 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

纵观这三者的演变不难发现,这是从知识、教书到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二、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

核心素养依然不是可直接操作的概念,它需要具体的课程实施来保障实现。即通过课程设计将育人目标进行分解、具体化,尽管这一过程会失去一些教育功能,但为了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价,这种功能的丧失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经过数十载的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学到对他有帮助的东西?学了几十门学科,这些学科学与没学有什么差异?该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

1、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择其要者而从之”。需要学科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学校要求并积极引导教师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学校强调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2、丰富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推进学科融合。需要教师们的课程观发生转变,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核心素养,讨论如何编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校长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3、“核心”“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在个性化的辅导过程中,让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课程系统,包括学科课程、助力成绩课程、护航成长课程、致力成才课程等;针对教师也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期盼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到实践层面的落实,尚有一段路程,而作为基层的教育实践探索者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最新浅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 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

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 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读书3遍,勾画生字新词,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1-2个,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读书的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批注的习惯(中段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简单的批注自己的体会等等),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认真写作的习惯等。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我们全体教师要对语文素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全新的理念,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继往开来,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潜心课程改革,改变“少、慢、差、费”这一长期困扰语文界的尴尬局面,真正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提高语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高中数学运算素养在课堂培养中需要梳理和明确的有三步,即梳理数学运算常见错误,强化数学运算培养途径,形成数学运算的培养共识. 一、梳理数学运算常见错误 1、审题出错(看错) 虽然看不懂,没看全,看错字等都是造成审题出错的因素,但缺少审题的步骤和方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学生通过审题解决三个疑惑: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说要数学运算正确,首先要了解该题的基本情况和答题的基本方向,即首先是要有目标.这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目标意识. 2、计算出错(算错) 学生对计算能力的内涵缺乏科学认识,常常将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原因归结到非智力因素上,认为是“马虎”、“粗心”、“不注意”才造成计算错误。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们总是只看重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思路,对计算的具体实施,对计算过程中的合理性、简洁性等都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慢慢地就造成了一算就错的尴尬境地.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虽有基础性的问题,但缺少规则(规范)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规则意识. 3、答案写错(写错) 虽计算等环节正确,但抄错、写错答案也是使运算出错的致命环节,造成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身体疲劳,数字书写不规范这两个方面.对于减少第一个错误的方法就需要强身健体(平时注意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减少第二个错误就需要规范字的书写,这就体现了数学运算需要蕴含强体质意识、写规范字的意识. 4、方向出错(弄错) 如果说前三种出错是细微是偶然,那么解题方案理解出错,是方向性错误,犹如一艘迷航的船,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这是颠覆性和毁灭性的。造成方向性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想当然的坏习惯造成的,如三角函数的正弦函数 sin()y A x ω?=+的振幅有的理解是A ,有的理解2A ,这就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方向意识. 二、强化运算能力培养途径 1、理解概念夯实运算根基 概念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现行高中教学改革和教学考试考查中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根深之树不易折,泉深之水不会涸。准确理解概念是取得数学运算成功的重要根基,而学生许多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概念理解出错,或者概念理解不全。因此在课堂上就需要把概念讲清讲透,通过举一反三,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2015年浙江理高考试题第7题:存在函数()f x 满足,

核心素养与学校建设之我见

核心素养与学校建设之我见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久,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道:“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起了自己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国际、国内教育人共同聚焦呢? 背景一: 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业评价——PISA测试。参与该测试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经济的86%。 PISA测试的支撑系统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所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核心素养 认知一:核心素养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国家教育获得国际认同的根本所在。 背景二: 十八大最新明确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知二: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它精准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背景三: 2016年,全国各地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896.5万人,这八百多万人口在七月份所做得这件事影响到中国亿万人民的表情,高考是事关13亿人的大事。 高考测试依托的是课程标准,是考试大纲。《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出台后,影响高考的将是什么? 认知三:核心素养将是指导高考改革的关键力量,将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学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 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队伍建设落实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同”课程体系 我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关注每一个”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构以“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三层七类”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建构了“大同”课程体系,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这里的“同”首先是源于我校的校名是“大同”,意思是汇同,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经过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谓之“和”。大同小学多元领域课程就是在“和”的教育环境下培育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谓大同。 基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将其十八个基本要点交叉融合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板块中,加强各类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一)基础性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的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怎么教”的问题;它同样也引领着学生感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教学设计是集前瞻性、多样性、连贯性、科学性、灵活性等多种特点于一身的一门艺术,所以,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载体应该依托于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以下是我对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一些粗浅的观点:1.以问题为引领,构建知识结构有趣味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逻辑性的问题会启发学生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教师要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标而预设的,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外研版必修一Module4ASocialSurvey———MyNeighbourhood中的Writing部分,主要教学任务是实现对比并掌握并列连词“and”和“but”的用法,课前能够让学生完成几道熟悉的题。(1)Itisboringdifficult.(2)Itisinterestingdifficult.(3)Thetrainrunsfasterfaster.(4)Sheisabeautifulgirl,shedonesn’tworkhard.Questions:Howcanweindentifyusages“and”and“but”?Willyouchoosecitiesorcountrysidetolivein?What’stheadvangtagesofthem?Ifyouliveinthecountryside,areyougoingtoleaveandworkinthecities?这样的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问题设计引领了“and”和“but”的用法,培养学生寻找有效的方式方法增强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又从外延的角度提问“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以及“如果你住在农村,会不会选择去城市”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夯实语言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2.以情境为载体,引导价值取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题材广泛的高中教材每一个模块的主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情境,使英语学习更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高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应该源于生活,高中英语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树立准确的价值取向,才能让智育和德育在生动的课堂上并驾齐驱。以高一英语外研版必修四《Module3BodyLanguage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为例,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但需要掌握相关的词汇,培养相关的语言技能,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习俗,从而增强交际意识。“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非语言的交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从情境入手,在课前准备一些卡片,卡片上写着不同的表示心理方面的、表示礼仪方面的词汇happy,sad,excited,bye-bye,smile,shakehands,salaam等,任务要求为三个人为一组,同时对一个词汇实行表演,针对每一组动作的演示,设计问题:(1)How’shis/herfeeling?Howdoyouknow?(2)Whichonedoyouthinkismorepolitewhenshakinghands?Why?(3)Whenyouareinvitedtooneofyourfriend’shome,whatshouldn’twedo?Pleasemakealist.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活,思考情绪和礼仪在生活中存有的意义,最终到达通过他人的行为来反观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是科学的、客观的,具有批判性和价值性的。学生们在培养了语言水平的同时也学会准确并礼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并选择了准确的行为取向。3.以方法为手段,奠定终身学习水平在一部分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英语学习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不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李丽 在诸多的课型中,语文阅读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而,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我认为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表达;以课文为例子,渗透作文指导;以探索高效课堂为目标,推行课堂改革。本人展开了阅读教学的探索之旅,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收获了不少的成果与经验。 一、让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教学。 我以三年级为研究的对象,在设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花费的心思比较多。学期初,为了教好学生的起步作文,我仔细研读了整册教材,并且试探性地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原本只是想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课文作为写作的例子来讲,从而为习作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写作能力大大提升了,而且阅读的兴趣和水平也都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只是转变以往指向课文内容的传统教法,把课文当成一个写作的例子、当成例文来教,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把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展开,从多角度去描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质培养是小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将学生身心发展放在首位;在课程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语文基础。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 识字写字教学,应着重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自由书写汉字的能力;如:像“林”、“双”这类字时,学生往往容易将左边的最后一笔的点写成捺,用普通方法不厌其烦地讲解,总是收效甚微。通过不断琢磨,我用引导学生观察、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双”字时,我让学生把两只手紧挨在一起,平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每只手指是否都一样长?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挨在一起的大拇指或小拇指最短。我接着说:就像这个“双”字一样。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欧阳学文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

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作业一:“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担当 安徽省歙县新安中学上挂交流教师:方宏伟 一、素质与素养是什么关系 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素质和素养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素质特指有机体生来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也就是生理学上所说的先天遗传因素。作为生理条件,人的素质无疑为人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前提,是实现其各项能力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 所谓素养则是指人们经由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识、品德、技能或技巧等等。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交往过程逐养成的。与素质不同,它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通过教化方能习得的。尽管素养是人们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建构起来的,两个概念都和教育有着紧密联系,但它们毕竟具有不同的内涵。 上世纪末,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人们创造性地提出素质教育的主张,以及随后这一主张渐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人们对素质这个概念的理解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今,人们更倾向于将素质理解为: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点及其质量水平。素质和素养之间的区别淡化了,消失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二者已然成为一组同义词。日常生活用语和行文中,素养和素质两个概念相互代用的情况比比皆是,习以为常了。 如果说上述两个概念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大多只表现在使用的范围和场合上。在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基础教育中经常使用的素质概念,用于成人和专业教育时,则通常会为素养所取代。例如我们可以讲: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质量和水平的教育;也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人们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必备的素养等等。总之,一句话:在儿童和青少年那里被称为素质的东西,在成人那里则常常被称为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妨把素质理解为发展中的素养,素养则是更成熟的素质。笔者所以不厌其详地诠释素质和素养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实在是因为二者对于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太重要了,只有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才能够对由这些基本概念衍生出来的,诸如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系等新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否则,没有共识,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将很难进行。 二、核心素养是怎样定义的 平心而论,笔者是衷心赞成关于核心素养的主张的,而且认为当前提出核心素养的举措恰逢其时,对实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问题是定义核心素养,一定要从中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实实在在,不能玩文字游戏,要让学校师生好理解,可操作。 在人们对素养的内涵已然界定清楚的情况下,研究核心素养的问题,还必需对“核心”的概念以及所以会成为核心的理由也要达成共识,才能确定到底什么是人们所追求核心素养,进而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人的社会性、人才成长的过程性,以及人才规格的多样性,使得人才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十分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形成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然而,事情无论多么复杂,总会有规律可循。研究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类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教训,追寻他们所以能够在所处的环境和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个中缘由,条分缕析提炼致使他们所以成才的各种因素,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共同性的内在因素,就是我们需要的所谓核心素养。人们会发现,核心素养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过程中都会发挥某种共通的作用,它们是统帅人才成长的“纲”。抓住了它们,就有可能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就能纲举目张,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教育案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当年战斗在解放区的“抗大”及其各个分校,毛主席亲自为它们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的校训,简明扼要,无异于对抗大学员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抗大为抗日战争、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干部,为新中国的创生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个案例,是远在大后方的“西南联大”。据当事人总结,“爱国、正义、刻苦好学”是学校师生的“基本共性”,这也可以说是学校在抗日后方艰苦条件下办学实践中,师生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在国家多难之秋,是师生的这些素养成就了学校“学术重镇、人才摇篮和民主堡垒”的绩业。办学8年,学生投笔从戎直接走向抗日前线的达1300 多人。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部,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其中联大师生当选院士的,有193名之多,许多人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 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 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 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 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尝到 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 引向内在的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 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非物质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

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 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 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 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 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 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 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 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语 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 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显 而易见,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的素养,也是整合的素养。 ?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 养小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根据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要求、现状和将

来社会的要求,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 养本人作如下探析: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现了人文性 与工具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 宏观到微观,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 彩的美的世界。多种体裁的课文以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多方面地描绘 了大自然的美,深入地刻画了社会生活美,具体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散发 出时代气息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 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 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可见,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小学 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当如此,要知道生 活充实精彩,学生语言表达才可畅快淋漓,从生活中感受学习情趣,从而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 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是生活中的场景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做好高年级生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重点,同时又是启蒙教育的开端。在小学阶段,生字词的教学是基础。学生只有把生字词掌握住了,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读熟了,才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生字词掌握了,学生写作也就没有了困难,就能够写出流畅、优美的文章来。那么如何做好高年级生字词教学呢? 一、课前做好预习工作 上新课前,把字词识记目标作为预习的重点任务下达给学生。利用课前或自习时间,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完成扫清阅读障碍,识记重点字词的工作。然后,同桌协作,进一步巩固识记成果。最后,四人或五人学习小组进行默写,完成第一轮目标。课前识记是提高字词教学水平的起点,要求老师在场,并强化组织、督促与巡看,全面收集整理学生反馈消息,确认课堂教学中要重点检查巩固的易混、易错字词,并设计好相应的辨析、比较训练题目,做好这个步骤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 二、课堂中,扎实掌握 1.多读、多写。这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学生对新的字词的最初认知还是由说写开始,适当的读写是识记的最直接方法,这是掌握字形最直接的途径。 2.意形结合。我们平常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上,叫学生读几遍就放在一边了。学生对字的意思还不甚了解,能记得住吗?如“毡”:“毛”字旁表示意思,“占”表示意思。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高段的生字字形复杂,教给学生构字方法,学生更容易记住,而且又渗透了传统构字法的教学,什么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学生乐于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3.笔画的教学不要忽略。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离开了笔画这个个体,汉字这个整体就无从而谈。 三、课后加强 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课后对重点字词,应该安排必要地运用训练,比如单词造句、连词成段、修改病句、词语辨析等方法,力求通过多种语言环境里重点字词地高频复现与创造性地应用,在巩固识记、理解成果的同时,有效提高重点字词的正确运用能力。只有学生会用的字词才是属于学生自我的,只有学生会用了,字词教学的目标才算是最终达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课后强化运用最终确认了字词教学的效益与水平,只在识字与解词上兜圈子的做法是落后的,低效的,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们高年级教师不要以为字词教学不重要,一定要从心底里明确字词教学的重要性。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为字词教学的发展去探索吧!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 摘要:核心素养由知识、能力、态度综合化而来,具有高迁移性与高生长性。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外延理应包括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态度体系中的核心态度。核心知识包括关键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核心能力从类型上说主要是阅读能力与交流能力,从生长角度说主要是思维能力;核心态度主要是认同度与热爱度。 关键词: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态度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人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其中,涉及高中数学运算素养在课堂培养中需要梳理和明确的有三步,即梳理数学运算常见错误,强化数学运算培养途径,形成数学运算的培养共识。 一、梳理数学运算常见错误 1. 审题出错(看错) 虽然看不懂,没看全,看错字等都是造成审题出错的因素,但缺少审题的步骤和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学生通过审题解决三个疑惑: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说要数学运算正确,首先要了解该题的基本情况和答题的基本方向,即首先是要有目标。这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目标意识。 2. 计算出错(算错) 不少学生对计算能力的内涵缺乏科学认识,常常将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原因归结到非智力因素上,认为是“马虎”“粗心”“不注意”才造成计算错误。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们总是只看重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思路,对计算的具体实施,对计算过程中的合理性、简洁性等都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慢慢地就造成了一算就错的尴尬境地。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虽有基础性的问题,但缺少规则(规范)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规则意识。 3. 答案写错(写错) 虽计算等环节正确,但抄错、写错答案也是使运算出错的致命环节,造成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身体疲劳,数字书写不规范这两个方面。对于减少第一个错误的方法就需要强身健体(平时注意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减少第二个错误的方法就需要规范字的书写,这就体现了数学运算需要蕴含强体质意识、写规范字的意识。 4. 方向出错(弄错) 如果说前三种出错是细微是偶然,那么解题方案理解出错是方向性错误,犹如一艘迷航的船,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这是颠覆性和毁灭性的。造成方向性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想当然的坏习惯造成的,如三角函数的正弦函数y=Asin(xω+φ)的振幅,有的理解是A,有的理解2A,这就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方向意识。 二、强化运算能力培养途径 1. 理解概念夯实运算根基 概念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现行高中教学改革和教学考试考查中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根深之树不易折,泉深之水不会涸。准确理解概念是取得数学运算成功的重要根基,而学生许多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概念理解出错,或者概念理解不全。因此,在课堂上就需要把概念讲清讲透,通过举一反三,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2015年浙江理高考试题第7题:存在函数f(x)满足,对任意x∈R都有() A. f(sin2x)=sin(x) B. f(sin2x)=x2+x C. f(x2+1)=|x+1| D. f(x2+2x)=|x+1| 这个试题的考查就是需要在课堂上落实函数概念教学,这样的考查应该说使考试更具有公平性,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如果课堂上能准确落实概念教学的教师,那么学生就多了一份可能和胜算。 2. 错错得正巩固运算经验 数学运算中有“负负得正”的运算律,对于学生运算发生错误,教师也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要给学生产生错误的机会,让学生知道出错了,也能知道发生错误的原因,实践出真知,通过一次次的出错,让学生慢慢得出正确的运算方法和?\算结论。正如陆游的一首教子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