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异国秋思

异国秋思

异国秋思
异国秋思

异国秋思

庐隐

①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②书房里格外显得清寂,那窗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和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着桂花香的阵风,都含了极强烈的、挑拨人类心弦的力量。我们不能继续那死板的读书工作了。在那一天下午三点多钟,我和波到附近的吉祥寺去看秋景。走出车站,绕过铁轨,就看见一座高耸的木牌坊,在横额上有几个汉字写着“井之头恩赐公园”。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叠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③我们在这浓绿深翠的帷幔下漫步,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漫步的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里面设了几张小矮几和坐褥,两旁列着柜台,红的蜜桔,青的苹果,五色的杂糖,错杂地罗列着。

④“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幅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

⑤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那些缀锦点翠的花树,都会使她们乐游忘倦。她们从天色才黎明,便由东京的旅舍出发;先到上野公园看过樱花的残装后;又换车到井之头公园来。这时疲倦袭击着她们,非立刻找个地点休息不可。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大家团团围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处处都富有生趣。当然她们是被搂在幸福之神的怀抱里了。青春的爱娇,活泼快乐的心情,她们是多么可艳羡的人生呢!

⑥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⑦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

⑧唉!“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街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平,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

(原载1932 年 9 月25 日《申江日报》副刊《海潮》第 2 号,有删节)16.从文中看,作者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分点概括。(6分)

16.①异国他乡漂泊的孤独与悲凉;②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担忧;③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辛酸与叹息;④对美好年华远逝的感伤与无奈。(每点2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17.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吉祥寺的秋景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17.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联想与想象,融情于景。(2分)作者将现实中的秋霞想象成一位踏云赤足的仙女,形象地传达出吉祥寺的幽妙意趣;由眼前的彩霞想到飞鸦、征鸿,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无法寄托的愁情和深深的眷恋。(3分)

18.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把本文的题目译为“Autumn in a Foreign Land”(异国之秋),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妥当吗?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

18.观点一张教授的翻译不妥。(1分)(1)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传情。本文无论是郊外、公园,还是茶馆、长凳上作者所见秋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化;(2分)(2)“思”是本文的文眼,无论是对年华

的追忆还是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莫不围绕着“思”字展开。(1分)(3)题目“异国秋思”有突出文章主旨、统领全文的作用。(2分)

观点二张教授的翻译很妥帖。(1分)(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秋景,全文先后细致描写了郊外、公园、茶馆和长凳上所见秋景,全文紧扣一个“秋”字;(2分)(2)“秋”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1分)(3)题目“异国之秋”,“秋”作为中国传统意象,内蕴丰富,更能含蓄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全文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移步换景,景中含情,物境、人事均融贯于作者的情绪之中,折射出她那无法消逝的悲愁。

B. 作者开篇描写秋天、毛豆叶子、小野菊等,景色苍凉而凄冷,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惆怅,借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文题相照应。

C.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充满着欢乐、骄傲与希望的人生暮春的游玩图景,与作者历尽苦海、心痴百结的人生初秋形成鲜明对比,倾注了作者难以排遣的辛酸与叹息。

D.作者用词富有文采,讲求修饰。特别是双音节词(如凉劲、弥漫等)和四字结构(如树木葱茏、菊茂蟹肥等)的使用,驾轻就熟,信手可拈,准确而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E. 作者触景生情,感时生悲,在注重传达心情意绪与韵味同时, 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运用对比映照,随物赋形,在有限的画面中引出无限的诗情。

19.AE(A、“时空变化”错,应该是“游踪或空间”E、“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错)

15 .异国的秋色引发作者的情思。请简述作者因不同的景色而产生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4 分)

15. 答:窗外的景色,挑拨了作者的心弦;吉祥寺的秋景,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想;东洋式茶馆的陈设,引出作者对一段青春美好时光的回忆;一副逼真图画的再现,激起作者对祖国强烈的眷怀之情。(意思对即可,每点 1 分)

16.第③段写到“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有什么作用? ( 4分)

16. 答:①铺垫( l 分),由“好眼熟”,引出下文我对流年往事的回忆; ( l 分)

②对比(1分),以眼前茶馆清幽、果品杂陈,与曾经在山河破碎的国土上咽泪、逃命的痛苦对比。(1分)

17.结合文章内容,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6 分)

(1)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3分)

17. 答: ( 1)作者把一抹彩霞比拟( 1 分)为翩翻的黑点的飞鸦,使景象更加灵动,并借以表达自己思念故国 ( 2 分)的愁心难遣。

(2)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3 分)

( 2 )作者运用反复( 1 分)的手法,表达了对流年毁坏人生幸福、带走人间爱娇,蹂躏英雄壮志的感慨与无奈( 2 分)。

18.在当今,许多人到国外求学,他们对该不该回国做贡献,心怀犹豫。你对此种心态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18. 答:(结合文中的恋国之情,答案围绕下列要点之一展开,能自圆其说就可。)

A.国弱则民哀,国强则民乐。B 祖国是游子的归宿。C 应时刻保持爱国情怀。

“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简论庐隐小说的感伤情调

第28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Vol. 28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6 ────────── 收稿日期:2005-10-19 作者简介:王福山(1964-),男,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教育学院副教授。 - 10 - ——简论庐隐小说的感伤情调 王福山,苏君礼 (秦皇岛教育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庐隐在《海滨故人》、《象牙戒指》等小说中流露出强烈的感伤情调和求索意趣。她常常借助于对爱情、对人生意义、对人的价值等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痛苦展示,鲜明昭示对感伤情调的偏爱和文本上的自觉追求。那感伤的情调,有着哀切的美感,而日记、书信体的形式选择、以及对古典诗词景物、意境的化用,也使其小说的感伤情调更浓重。 关键词:庐隐;感伤情调;文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I20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3-0010-03 庐隐是我国五四时期享有盛名的女作家。茅盾先生曾赞誉她是“‘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1]刘大杰先生也认为在中国新文学的女作家中,庐隐与冰心女士是资格最老、成就突出的。的确,庐隐是五四女作家中多产的小说作家,在其并不平坦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她以旺盛的写作热情,勤奋笔耕,执著追求,为我们留下了《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四个短篇集,《归雁》、《象牙戒指》、《女人的心》、《火焰》四部中长篇,以及散文集《云鸥情书集》等,显示出强烈的感伤情调和执著的求索意趣。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注意过并指出庐隐是“感伤派女作家”(草野语)。而当下流行的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几乎众口一词地概括总结她的小说创作风格的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2]。她“只知伤感愤懑” ,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的人们几乎都指出了庐隐小说的感伤特点,可见庐隐小说中的感伤情调是十分浓重的。 庐隐小说的感伤情调与她对文学的认识不无关系。庐隐在文学主张方面,强调:“文学创作者是重感情,富主观,凭借于刹那间的直觉,而描写事物,创造意境;不模仿,不造作,情之所至,意之所及,然后,发为文章,其效用则在安慰人生,鞭策人生。”[3]尽管庐隐在20世纪20年代“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的论争中曾表示要保持中立,持“无偏向”的态度,实际上在审美意趣与审美趋向的展示中不可能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她在小说创作中不断 地纳社会人生于笔端,展个人内心图景于纸上,以鲜明的主体意识融入小说文本,在不懈的求索中袒露出一个真诚、痛苦的灵魂,使我们在感悟着她的作品的感伤中,也体味了作家不幸生活经历的坎坷与多难。作家对生命内涵的诠释,对个性的注重与强调自然要带到创作中去,所珍视的个体生命的人性的丰富性与主体性价值十分明显,她笔下常常写出女性生命的无尽痛苦,而这些痛苦的经历或现象又往往升华为对生命的叩问。文本中她认为“足称创作的作品,唯一不可缺的就是个性——艺术的结晶,便是主观——个性的情感”[2]。的确,庐隐在苦涩的行文中,在真挚的情感流动中,在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女性意识的彰显中,在对理想、人生和女性命运的思索与求证过程中,流露出过于浓重的感伤情调,从客观上说这当然是当时社会的种种积弊和现实黑暗的反映,但谁又能否认它不与庐隐特定的人生经历和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相关?女作家的艺术观念和主张已经先在性地决定了她的小说创作的感伤情调的必然。 我们说尊重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价值与来自家庭、社会的重重挤压是矛盾的,更是让人感奋的。庐隐在描写中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的命运所投注的诗性眼光,在叙述文本中所显示出的在否定形态中对理想爱情的期待,对理想生活模式、人生理想的肯定倾向,可以说贯穿于从《海滨故人》到《曼丽》等一系列小说文本中。在女作家逝世不久,茅盾先生就曾指出:庐隐“向‘文艺园地’跨进第一步的时候,她是满身带着‘社会运动’的热气的,《海滨故人》集子里前头的七个短篇小说就表示了那时的庐隐很注意题材的社会

《英国史》读后感

逝去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史读后感如果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写下来都是一篇宏伟的著作的话,那么英国的历史应该是这一篇篇著作中的一颗明珠。看完了阎照祥先生写的《英国史》感触很深,他用简明的历史语言把英国的历史从史前写到了近代,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一个帝国的成长过程。在书中阎照祥先生用精炼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英国从新石器时代到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从史前历史的野蛮落后到引导世界近代工业进程工业革命的先进,阎照祥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和照片记述了英国这个国家从中世纪不被欧洲大陆认可的“小国家”到一个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的艰辛行程。阎照祥先生是国内研究历史的专家和先行者,作为从事研究英国历史的专家,他兼任中国英国史学会副会长,并书写了《英国政党政治史》、《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贵族史》和《英国史》等学术专著。 在书中,严先生用时间轴线把英国的历史进行串联,并根据历史的时代把英国的历史分为了十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讲英国如何从史前时代斯旺斯孔布人到布立吞人,从一个原始社会被罗马人改造成一个原始社会并最终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罗马人把英国人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造,并最终把英国由一个陆外文明逐步融合入了欧洲大陆文明; 第二个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前期民族融合以及其封建君主制形成的过程,其中讲述了北欧民族入侵的血腥和七国时代的惨烈,最终英国的民族定型,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王国。在这个时期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在缓慢中前进,其中的贤人议会制度和郡区制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英国,还有文学和史学也取得了有限的发展; 第三阶段讲述了安茹时期,英国在这个期间被诺曼征服,并逐步进入了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设立了大议会制度并与国王约翰签订了《大宪章》,骑士制度也进入了黄金时期,国家的版图页初步奠定,这个时期的国家经济遭受战乱和天灾的影响,人民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盘剥加深; 第四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封建制度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贵族阶层的形成和骑士制度的发展,并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商业的发展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利用暑假时间,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着作《我的教育理想》后深有感触,现浅谈一下自己的的读书心得。 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着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外国名著简爱读后感

外国名著简爱读后感 外国名著简爱读后感 这本书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她和她的两个妹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这本书发表后,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后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外国名著简爱读后感,一起来看看下文。 外国名著简爱读后感一 这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世界文学作品《简?爱》。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颇多。 这本书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她和她的两个妹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这本书发表后,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后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这本书是夏落蒂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里边许多人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取自作者及周围人的真实体验。 这本书主要写了简?爱的父母早逝,把她托付给了她里德的舅舅。但她的舅舅不久后也去世了,临死前让简?爱的舅妈收养她,她违心答应丈夫收养简?爱,但对她很不公平。简?爱后来上了学,认识了海伦,她们俩很要好。简爱在学校待了八年,有一次看到了一份招聘广告,决定去应聘,最后当上了桑菲尔德庄园的家庭教师。后来她又认识了桑菲尔德庄园的庄园主爱德华?罗切斯特。他很喜欢简?爱,并向她求婚,简?爱答应了他。正当他们举行婚礼时,有人阻挡了他们,说罗切斯特先生已经有妻子了。简?爱知道了这一消息后,毅然离开了他。在她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风餐露宿,沿街乞讨,历尽磨难,最后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任教。不久,简?爱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发现圣?约翰是他的表兄,她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曾向简爱求婚,但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始终如一,他拒绝了表兄的求婚,回到了桑菲尔德。这时的罗切斯特已经因为他的疯妻子放火烧房子遭遇火灾失去了一只手并且双目失明,但简?爱却对他不离不弃,又毅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简?爱是一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人,如果换做我们是简?爱,我们会忍受那样的压迫吗?我想是不会。从今天开始,我要好好学习简?爱的那种精神。当然了,简?爱身上还有许多精神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学习

庐隐作品集

1920年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 1921年 《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 庐隐著《春愁何处是归程》《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 《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 《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 《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 《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 《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 《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 《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 《“作什么?”》(《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 《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 《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 《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 《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 《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 《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 1922年 《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 《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 《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 《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 《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世界文学名著读后感_心得体会

世界文学名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世界文学名著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篇二:匆匆读后感 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而这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公司人员向老板请假,公司老板对他说,一年365天,52个双休日,减去这104天,还剩261天,你每天还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减去这170天,还剩91天,你每天用30分钟喝咖啡,用掉23天,还剩68天,你每天吃饭用1小时,用去46天,还剩22天,你通常每年向公司请2天病假,只剩20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不上班,减去这5天,还剩下15天,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这样算下来,你工作时间只剩1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利用暑假时间,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后深有感触,现浅谈一下自己的的读书心得。 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

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也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让我对理想的教师有了更新的认识。 读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地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不断地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深知,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

庐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庐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庐隐,本名黄英,1899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封建官宦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她出生之日,恰逢外祖母去世,家人由此将她视为不祥的人,从小就将她交由奶妈抚养,六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后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投奔舅父,在舅父家依然受到歧视。九岁时被送进一所教会学校就读,生活单调,校规严酷,庐隐大病一场,几乎送掉性命。童年的厄运给她留下的是一颗残破的心和易感多愁落落寡合的性情。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文学开始崛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有冰心、冯元军、石屏梅、白薇、凌淑华、庐隐等人。他们的创作中是几千年封建制度里女性灵魂苏醒的歌唱。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伴随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人的意识的觉醒,妇女问题作为中国社会的改革问题之一,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出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李达在女子解放论里写道“世界女子过去一大部分的历史,是被男子征服的历史,”男子好像是天神、是主人,女子好比是奴隶、囚犯。所谓女子解放的话,也可叫做解放奴隶、囚犯。沈雁冰解放的妇女与妇女的解放一文指出,妇女解放是让妇女从良妻贤母里解放出来,同男子一样,共同担负改良社会,促进文化的责任。这些女作家大都出身书香门第,在中国广大妇女尚在为衣食温饱而忧的时候,他们大多已经进入正规学校,成为中国官办高等学府中最早的一批女学生,其中若干人还有机会出国,留学海外,汲取了西方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的营养,所以他们最先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中国社会对人性和妇女的压迫问题。 与当时的女作家一样,庐隐也受了深刻的五四影响,她的创作充满了五四气息,以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她以敏感倔强而忧伤的女性眼光看待当时的社会,披了恋爱的衣裳执着的探讨人生。海滨故人是庐隐在1923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她蜚声文坛的成名作,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作品中的露莎和她的一群好友,其生活原型是作者本人以及他大学时代几位关系密切的同学。露莎、玲玉、莲裳、宗英、云青,她们都是有抱负有自己理想和追求的新女性,

外国名著读后感3篇

外国名著读后感3篇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外国名著读后感”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外国名著读后感一《稻草人》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一粒种子”、“祥哥的胡琴”、“将来做什么”、“月娘娘的亲事”……令人沉醉。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一粒种子”和“稻草人”。 “一粒种子”讲的是世界有一粒核桃大的种子,而且是唯一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非常珍贵。国王得到了,非常开心,把它当成宝贝似的供养,等待奇迹的出现,但最终失败了,只好不耐烦地扔掉了;富翁得到了,非常骄傲,也精心地照料它,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创造出他所期待的奇迹,只好无奈地抛到别的地方;商人看到了,就把种子种起来,用最好的肥料照顾它,盼呀盼呀,最后又没戏了,就往街上一丢;又被一位军人拿到了,同样也用以上几位的方式供养,等呀盼呀,一等就是一年多,最终还是没能养成,于是,他马上用力一扔,种子坐了快速飞机,直往麦田;最后,被一位年轻的农夫拿起来,农夫种下种子,任其自然成长,终于,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大树发出的浓郁香味,让人们脸上绽放出和平的微笑。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其实,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

的生存规律,要是违背了这种规律,就会产生相反的效应。就好比种子,种子的成长也需要适合它的环境和适合它的人选。文中的国王、富翁、商人、军人就因为不懂得这种规律,所以没有把种子养大。同时,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现在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宝贝一样供养,不愁吃,不愁穿,不需劳动……我想:温室里长大的花朵都不会强大,何况是人呢?他们不正像那一次次被抛弃的种子,永远也长不大。就像那最后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风雨,才会茁壮的成长。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稻草人亲眼目睹了三件令人十分伤感的事。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得了重病死去了。老太太老眼昏花,只能看见五步只内的事物,靠种稻田养活自己。每年庄稼都闹灾荒,年年收成不好。今年好不容易等来了风调雨顺,稻子却被虫子吃了个精光。稻草人非常着急,怕主人承受不住一年又一年的伤心,急得自己恨不得全身扑上去赶走虫子,但是却一动也不能动。 一名渔妇坐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想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孩子口渴了,渔妇就用

情感的围城《庐隐婚恋》题材的小说

情感的围城《庐隐婚恋》题材的小说

摘要 被茅盾先生称为"五四的产儿"的现当代作家庐隐与"五四"时期以及妇女解放运动有着血亲的关系。因其对妇女问题的重视,而塑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女性觉醒者形象。本文试图把庐隐的婚恋小说分成"精神恋爱"、"同性爱恋"、"包办婚姻"、"新式婚姻"四个部分,对比庐隐的情感轨迹与文学创作,来阐述这群大胆打破世俗偏见,突破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道德约束,执着于人生意义的追寻的"五四儿"。恋爱,婚姻甚至当时的整个旧社会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池",于是当时的知识女性,在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时陷入各自的情感"围城"中,以至于灰心丧气、悲观绝望。而这情感"围城"的形成与庐隐所处的时代背景、童年和恋爱经历以及她所受到的哲学观念有关,这些女性形象苦苦追寻的人生意义,也正是庐隐自己的追求。 关键词:庐隐;婚恋;围城 引言 庐隐(1898.5~1934.5),本名黄淑仪,又名黄英,降生于福建闽侯。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庐隐生于一八九八年的蒲月,父亲是位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未曾念过书的传统女性。庐隐降生之时,即逢外祖母逝世而被守旧无知的母亲当成灾星,此后这个体弱多病又哭闹无常的小生命就遭家人的厌恶和歧视,从而使之从小养成了孤傲的脾气。在五四期间,自由恋爱和新式婚姻曾成为风靡一时的文学题材,自由恋爱变成当时知识分子反抗封建传统的一个重要旗帜,被刻上了鲜明的个性解放烙印,身处那个时代的作家几乎都接触过这一题材。而此时在文坛上初试啼声的女作家庐隐堪称新文学滥觞期感伤抒情型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在庐隐短暂而凄苦的一生中,共创作出了十一部短、中、长篇作品集及散见于各种期刊报纸上的小说、诗歌、散文、论说、随笔等多种文体的作品。而在庐隐的作品里,冲破传统追求自由恋爱这一主题更是随处可见,这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大都以婚恋为题材,还体现在她异乎寻常的对婚恋的理解上。作品中有许多在情感"围城"中苦苦探寻的知识女青年,她们勇于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但真的胜利以后,面对婚姻这座"围城"又痛苦困惑。庐隐生平坎坷的经历铸就了她凄凉悲观的艺术风格,在她那些充斥着浓烈的悲剧色彩的作品中,留下了属于那个时期、属于女性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1.情感的"围城" 杨绛曾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理想大都如此"。一一揭露了"围城"存在的普遍性。不管是处于什么时代的女性,大都受困于现实生活的"围城"内。纵观庐隐的小说,主人公都是一群追求自由恋爱、理想婚姻的觉醒的新女性,她们把追求自由、独立当作与封建社会、家庭进行斗争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方式。当这些知识女性在爱情纠纷中被围困,被迫想逃离时,本质上,则是体现了一部分觉醒者深陷精神"围城"的困境。 1.1精神恋爱的无奈

文学作品读后感3篇

文学作品读后感3篇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文学作品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 文学作品读后感1 读完《伊索寓言》,让我自然地想起《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这本同民族的著作,两者都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其进行比较,发现《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介绍的主要是关于神化了的人的伟大故事,更多涉及的是战争、人与命运抗争等宏伟主题,突出表现英雄人物形象,传达一种至高的古希腊民族和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及表现当时的客观现实生活,作品往往触动读者对生命本质、人性等具一定高度的抽象问题的思考。 而《伊索寓言》是一些关于拟人化了的动物及农夫、牧人、渔夫等普通底层人民(有少许神)的小故事。从生活中抽取出的那些短小精悍的故事传达一种容易为人们理解的朴素处世哲理。《伊索寓言》不及神话、史诗等能表达将许多特征统一化了的民族精神及较宏阔、全面的社会生活画面,只是于字里行间揭示古希腊早期人类的一些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和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普世道理。 读神话、史诗觉得有点严肃、理解上倾向归于历史的真实,读寓言则觉生动、通俗、有趣,对寓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可以是开放的、多元的。两部作品尽管有一个用神话,一

个用寓言各自讲述古希腊人们的故事方式、内容上的不同,从另一方面看,也正体现古希腊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立体感。 从《伊索寓言》中看出古希腊人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事例中总结经验的,这三百多个故事就是他们积累起的生存技巧和生活智慧。如《驴子和买主》教人“从其交友知其为人”的道理,《大力神和马夫》告诉人“自助者,天助之”等等。由于处在较原始的特殊生存境遇,与自然、命运抗争的时代里,古希腊人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应的价值观。 我觉得故事中就表现出了生命贵于一切,试图保持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强者具有优势,但也不能因此轻视弱者;赞誉机智、诚实、狡黠,讽刺虚伪、贪婪、恩将仇报;提倡着眼于现实,少幻想,追求眼前现世的幸福等涉及多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发现寓言不仅从正面宣扬古希腊人信奉的处世原则能带来的好处,也从反面揭露人类贪婪、虚伪、爱被奉承、好逸恶劳等劣性给自身带来的恶果。 总体感受是:《伊索寓言》将动物拟人化,使作品趣味性、讽刺性增强,并获得更多话语自由。虽然写动物是为表现人类,作者也很好地把握了动物的固有本性,如狐狸的狡猾,驴的愚蠢。寓言虽是几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总结,于今日,大部分也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因为人类本性中来自*性的那部分还未被文明很好地“驯化”,需要智慧来给以警醒。想成为生活的智者,不一定要历尽沧桑、冷暖,在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大截,我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近。第三、

庐隐作品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临盆难产子宫破裂,死于上海大华医院。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1]著作年表 1920年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

外国名著读后感大全

外国名著读后感大全 【篇一:外国文学名著读后感】 外国文学名著读后感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性闪得还亮 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了的信念。 就像这段话一样,文学名著在当今社会上已占有了高大的地位,是 我们青少年必读的书集,它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影响。 读完了这部小说,使我知道了:葛朗台他是个贪婪、狡猾、吝啬的人,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为了钱,他可以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要女儿吃请水面包;弟弟 破产无动于衷;侄儿求他置之不理。直到他知道可以花费小笔资金 解决弟弟破产的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后,才肯出这笔钱, 甚至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他的钱。虽然,他是个守财奴却与 别人不相同。他不仅热衷守财,还善于发财,精明计算,平时不动 声色,看准时机果断出击。索漠城里,都尝过他的厉害,反倒佩服他,把他当成索漠城的光荣。 通过葛朗台使我明白了:金钱在当时社会具有无边的影响力,同时 也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活动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而欧也妮,葛朗台的女儿,天真美丽的她喜欢上了破产的表弟夏尔,为了资助夏尔,她把父亲给的金币赠给他,这样的举动激怒了爱财 如命的葛郎台,父女发生激烈的冲突,而她的母亲却因此一病不起,但最终欧也妮等到的却是个发了财的负心汉。与此同时,在她的身 边围绕着许多金钱的奴隶。为了得到她的钱,拼命地在她的身边包 围着。 使我同情她,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金钱“这东西的怨恨是那 么深,那么重。 每个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吝啬鬼,因为她同她的父亲一样省吃俭用, 精打细算。但是,一个个虔诚的机构,一所养老院,几所教会小学……却给了责备她爱财的人一记有力的耳光。 从这本书中使我明白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就如上帝一般,让所有人侵倒,甚至六亲不认,但有的看似吝啬的人却不是一个吝 啬鬼而是一个慈善的人。让我知道,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多看人 内心的世界……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乐山市新建小学金颖华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庐隐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五四时期与冰心、林徽因同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 首先介绍庐隐的生平与创作, 一、悲惨的童年生活 1898年5月4日出生,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庐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式女子。出生时恰逢外祖母过世,被视为“不祥之物”。母亲认定她是一颗灾星,便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婴儿时代的庐隐,从未享受过母亲甜蜜的抚爱,全家人都讨厌她;两岁时生了一身疥疮,满了三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但她却养成了爱哭、爱闹、拗傲的脾气。这时她得了极重的热病,母亲对她完全绝望。慈母般的奶妈把她带到山青水秀的乡下,村野的空气和阳光使她很快健康起来。 1901年父亲前往长沙任知县,她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随行父亲,可是她却悒悒终日,总是怀念着养育她的奶妈望着海水哭闹,竟哭得父亲心头起火,抱起她便向碧水抛去,幸亏被一个听差搭救,才免一死。 1903年父亲因心脏病在长沙去世,寄居在北京舅父家,受尽歧视。甚至每逢舅父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请客,母亲便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怕她为他们丢脸。 1909年入教会慕贞小学小学部住读,学习单调严酷。每天吃老米饭、窝窝头和不放油的咸菜。在这里她的脚长了疮,几乎使她成了残废;后来肺管破裂,又吐血又止。 二、独立的少女时代 1912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小,1913年入师范预科。在学校还得了一个“小说迷”的绰号,连家里人都知道她爱看小说。她曾说:“我发现了看小说的趣味,每天除了应付功课外,所有的时间,全用在看小说上,所以我这时候看的小说真多,中国几本出名的小说当然看了,就是林译的三百多种小说,我也都看过了,后来连弹词,如《笔生花》、《来生福》一类的东西,也搜罗净尽……” 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了。但当时还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继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竟被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多园艺教员。然而她对家事园艺于根本一窍不通,这个学校的学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比她大,三年级有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讲不清。这种挑剔正中了她的心愿,使她有了借口,于是春假过去,便悄然辞职,结束了她最初的教学生活。辞职后,在1917—1918年间,应在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小当校长、原北京慕贞学院同学舒畹荪女士的邀请,来到安庆小学。在安庆这所小学,她担任体操、国文、习字和史地等课,得到许多学生心悦诚服的赞叹。但那里环境腐败,流弊积年,守旧的教员视言论激烈的庐隐为名教反叛的危险人物,在怕被挤掉饭碗的原校教员的怂恿下,一些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同她作对,给她难堪。在这个受气的环境里,熬到了暑假,她像逃出了牢笼,回到了北京。 1919年考入北京国立高等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国文部。 三、精彩的大学时代 庐隐怀着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告别了幼稚的时代,“五四”时代的新思潮、新思想冲淡了庐隐心中与家人不和的悲哀,她精神焕发、时常处于兴奋之中,废寝忘食地东奔西跑,她和十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社会改良派,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成立会,庐隐的入会号数为“13”,是该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大学毕业前夕,和全班同学为了筹款去日本,自编自演新戏,在李大钊的导演下,以《孔雀东南飞》为底本,改编为五幕话剧,公演后不仅赚了钱,还得到了公众普遍的好评。 在女高师中,她同几个年龄相仿、志趣不凡、都爱喜笑的朋友自称为战国的四公子,她被封

the bluest eye读后感-英国当代文学

Some Views Got From Bluest Eye 08英语教育一班 全金鑫 21The Some Views Got FromThe Bluest EyeⅠDiscrimation agsinst the black The balck are in the low, and the white in the high. Allthebalck,nomatteroldoryoung,orhowmuchtheyhaveexperienced,begintohate the whiteand almosteverything related tothem. However, theywerestill in another contradition. The balck hate the white, but still admire their privilegeandwhattheypossess.Forexample,allthebalckgirlswishtohaveblueeyesofwhite girls.ⅡSymbolism of blue eyes: It is true that black girls hate white girls, for example, the narrator even wantsto beat or even killl all the white girls every time she sees them, and she destroys allherdollsjustbecausetheylooklikewhitegirls.However,blackgirlsstilladmirewhat white girls possess, for example, the blue eyes, and every black girl wishes tohave blue eyes eagerly. However, inmy opinion,the blue eyes isonlya symbol.Itstands for alltheprivilege that white people own over black people. It does not mean that black peopleare greedy or in want of something beyond expectation.It proves that black peopleonly want equal rights, in politics, and at least in living on the same world. However,blueeyeswereborntowhitegirls,butnotblackgirls.Andblueeyescannotbeinstal led to black girls. So it also implies that the black have too much difficulity inachieving their goal to gain equal rights as the white. And it seemed that they weredestined to live under discrimination, and have no way to rebell. superiority than the black.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