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民道德与集体主义原则

公民道德与集体主义原则

公民道德与集体主义原则
公民道德与集体主义原则

这是我自己写的,以供大家借鉴。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摘要:我国社会道德经历了由传统抽象集体主义的道德共识到现代道德多元化的道德分化的历程。由于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抽象集体主义以社会为本位,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抑制了社会主义活力,而产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多元化又呈现出道德下滑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因其实现了对抽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扬弃,实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而成为构建公民道德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集体主义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我国,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迷恋于抽象的集体主义,而是更加注重个人利益需求,但是随之也带来了负面因素例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一公民道德的内涵

公民道德是从个体道德的角度来谈论道德建设,公民道德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一个重要层面。公民个体道德的养成和素质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研究“公民道德”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公民”,因为公民道德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主体的公民的存在。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它是与古希腊的民主城邦同时产生的。现在的“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赋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个体之间,也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完全平等关系,他们具有相同的身份,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从事何种工作或担任何种职务,他们之间都是平等的。法律上也不承认任何高于其他公民之上的特殊公民。公民的概念就意味着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更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利,而非公民的义务,把权利看成是公民概念的基石。

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能够和他人对话,在和其他公民的讨论和倾听中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能只注重自己的表达而不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且能从沟通中辨别是非;能够形成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共同体,和其他成员有一样的思考和行动力,并且能够接受其他成员和组织的生活样式和组织结构,不能存在“搭便车”行为;

有获得收入的手段,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独立性。好的公民首先要有明确的法律和政治意识,关心公共事物,能够在社会公共利益时与其他公民合作,通过合法有效的手段改善目前的状况,纠正政府或其他组织个人的不当行为;其次要有平等的观念,关心人们之间公平的利益,基于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认识,进行沟通,共同行动,而不是出于个人利益;最后还要能够利用现有的条件,运用掌握的知识和各种人际资源获得事物的信息,懂得怎样与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以及民间组织沟通。

二集体主义原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这种社会制度相适应,形成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伦理观对于塑造社会成员公而忘私的美好灵魂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在提倡集体主义精神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深刻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所要讨论的也是在此基础上的集体主义。

(一)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强调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即集体应在保障个人实现自我利益、价值和自由的前提下,代表全社会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并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同于以社会为本位的抽象集体主义,也不同于以个人为本位的利己主义,它以人民为本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诉求在于“以人为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实现了对抽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扬弃,坚持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辩证统一,即集体与个人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实现了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其落脚点是维护和尊重个人利益,同时,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利益应是在实现集体利益的础上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来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实现了集体义务与个人义务的统一。集体的义务是以维护和尊重个人利益为直接目的,并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同时集体不得以集体利益为借口随意地损害某个人的利益去满足他人的利益。个人义务是个人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觉将自我价值和自由的实现置于集体利益的基础之上,同时尊重和满足集体利益,不得以个人利益为借口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因此,集体与个人是互利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

市场经济承认人的个体价值,这有助于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人的自立自强精神。但也容易使人们倾向于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当个人与他人、集体发生利害冲突时,就有可能牺牲后者而保护前者,由此会产生个人本位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从而破坏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尽可能克服这一弊端,做到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兼顾,并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提高人们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应当充分地尊重、关心正当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整体利益为上,使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价值观的应有内涵。

(二)集体主义原则的价值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需要加强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主导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态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但这绝不意味着每个个体在价值观选择的实践中可以有多元化的价值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因为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观,才更需要社会成员具有正确的一元化的价值认知和选择。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在人们价值观混乱和行为出现多种偏差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主导作用。

集体主义是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指出,应统筹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他所理解的集体主义不是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的抽象集体主义,而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辩证统一的真实的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民道德首先强调的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集体主义尊重个人的利益需求,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冲突时,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从表面看这时候是损坏了个人利益,但是深入本质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集体利益的实现和公民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分不开的,只有集体利益得到满足,公民个人利益才能更好的实现,也正是为了摆脱人自身存在的矛盾状态才产生了公共领域。

三集体主义原则对于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体主义原则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基本原则,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实践表明,只有国家、集体的发展和富强才是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最终也必然会损害个人的利益。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集体主义精神,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不仅追求个人利益,还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就必须大力提倡顾全大局、团结互助和扶贫济困精神,人们要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既满足自己正当的利益,又为国家和集体创造财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原则,是我国社会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道德关系的经验总结。极端个人主义对国家、民族、社会无疑是有害的。只有集体主义才能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正当利益,实现个人尊严和价值。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集体主义的生命力及道德价值,对改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道德品质的作用,以及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方面的地位,都是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所无法比拟的。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原则,也是解决我国现实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的迫切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集体主义原则深入人心,社会的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公民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但无庸讳言,公民

道德建设方面仍存在问题,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一些人没有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道德关系,导致私欲膨胀。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参考文献:

[1]唐克军.比较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3]赵可金.全球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武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5]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J].社会科学,2005,(2).

[6]吴威威.近年来国内关于公民道德的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 2005,(3).

[7]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3).

[8]唐克军.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7,(11).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思德与法)

试卷代号:3957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开卷) 一、试论述如何理解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80分) 答: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联合起来的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它使每一个劳动者都享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都有劳动的权利和按劳动分配的权利。这就为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创造了物质前提。 其次,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它反映的最基本的利益关系是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反映这个基础的道德观念,必然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在公有制前提下,劳动者为社会劳动(为国家和集体的需要而劳动)的同时就是为自己劳动,为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奋斗就包含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必然地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一)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与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不论是以集体主义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或是以个人利益反对集体主义,都是错误的。

集体主义首先要求人们要为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集体主义原则尊重劳动者正当的个人利益,尊重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 (二)集体主义原则是与个人主义原则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原则反对并谴责把个人利益凌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更不允许用个人利益否定国家和集体利益。在实际生活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并不等于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三者的利益都完全相同。 (三)三者之间在利益上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一方面,要求国家和集体不断调整各种政策和措施,关心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尽量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导人们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我们提倡按劳分配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同时其中包含着每个人一定的物质利益。没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就没有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不可能有效地实现。但是这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要是那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会落空。 二、简述法治思维的含义、要求与主要内容?(20分) 答:含义: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它不同于人治思维、

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

1.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2.集体主义是新时用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1)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总之,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二、 3、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个人主义的含义: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①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心上,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③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强调个人的私有财产制度,保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三、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概念,它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来的。它继承了历史上先进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和总结了先进工人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行为和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一方面,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

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 【内容提要】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伦理学内涵。它所揭示的是所有制形式上的集体主义原则,从所有制层面涵摄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堪称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在改革过程中成功地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意义。 【关键词】个人所有制/公有制/集体/集体主义 【正文】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 章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无意中为后人设置了一道“哥德****猜想”式的经济学难题。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在未来社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设想。这段话的完整表述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注:《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2页。)100多年来,围绕这道难题,人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索求解,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即便是“哥德****猜想”那样的难题,也仍然是可解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准确把握马克思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的本质基础上,找到科学解答它的突破口。依笔者所见,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命题,是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与此相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了解答这道难题的最佳突破口。 一、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吗? 马克思上述命题的提出,确实是令经济学界人士深感困惑的。不难看出,马克思阐述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的那段话,包含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这一逻辑结构肯定性前提的是“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它主要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私有制。这种形态,以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小农经济最为典型。从社会视角看,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由于彼此缺乏内在联系,呈现出一种极度的涣散性,互不相属,各自独立,老死不相往来。这就如同马克思描述的法国农民一样,“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而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而造成他们这种涣散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第693页。)这种“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原始和古典意义上的私有制,其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含义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含义 《纲要》将爱国守法列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要规范,有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爱国”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是公民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爱国必须守法,守法是爱国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要求。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的统一,捍卫民族的尊严。“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它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道德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 “爱国”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渗透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种规范之中,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上,同时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有利于祖国强盛的事情上。同样,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上。 “守法”规范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学法、知法、用法,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我国社会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很强的法治意识,有必备的法律知识,认真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有明确的法制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教养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社会成员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不遵守法律,不懂得维护宪法的尊严,那就 __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我国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一般来说,违背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在有的情况下,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犯罪行为。所以,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质上也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切实加强“爱国守法”教育与宣传,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思想感情,增强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做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讲究文明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

如何正确实施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对虚假集体主义的批判

如何正确实施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对虚假集体主义的批判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1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2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同时又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那么必然地就会产生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譬如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当教学课程与各种社团,团校,党校,班级,院系等等的所谓集体活动相冲突时,应该如何抉择?是不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就要请假去参加“集体活动”?事实上,这是一种对集体主义的曲解,可说是一种伪集体主义。为了达到对集体主义的更全面理解,下面将追本溯源,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进一步理解在具体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对种种伪集体主义加以分析批判,进而较为深刻地剖析如何正确实施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集体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过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甚至也没有表述过集体主义的概念。3但在从他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所昭示的思想中可见一斑。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第三个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群体本位社会,也不同于第二阶段的个人本位社会,而是“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每个个体都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一阶段表现为集体主义。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虚构的集体”和“真实的集体”两个历史观概1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104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五版 2维基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10248856.html,/zh-cn/%E9%9B%86%E4%BD%93%E4%B8%BB%E4%B9%89 3吴育林,《唯物史观语境中的集体和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8 期2006 年第8 期: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16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集体主义精神讲解学习

集体主义精神概念: 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集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集体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集体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集体主义精神,不仅是一个集体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维护一个集体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集体主义简介 概念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集体主义原则 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公司上班,整个公司是一个大集体,相对于公司来说,我们每个部门又是一个小集体,俗话说:

“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当集体利益被最大化的时候,个人利益才能被最大化的保护。集体主义反映的是我们整个部门的整体利益。在我们公司的绩效考核中,是以整个部门为一个考核单位的,所以说部门的集体利益是受每个成员的影响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个人的言行都不应该对部门的集体利益产生影响,不能因为个人的言行而影响部门所有人的利益。 1.提倡集体主义是否要求放弃个人利益? (1)集体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充 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个会个人的主观 能动性。它并不否认个人利益。 (2)集体主义价值观,争取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互相 促进,共同发展。集体主义的发展和巩固,为个 人的正常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的实现提供前提 和基础。所以集体主义不是要放弃放弃个人利益, 而恰恰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正当利益和要求。(3)不能否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常常会发生矛盾。按照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容,必须把集体利益 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 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保证集体利益。集体主

公民道德与集体主义原则

这是我自己写的,以供大家借鉴。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摘要:我国社会道德经历了由传统抽象集体主义的道德共识到现代道德多元化的道德分化的历程。由于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抽象集体主义以社会为本位,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抑制了社会主义活力,而产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多元化又呈现出道德下滑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因其实现了对抽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扬弃,实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而成为构建公民道德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集体主义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我国,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迷恋于抽象的集体主义,而是更加注重个人利益需求,但是随之也带来了负面因素例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一公民道德的内涵 公民道德是从个体道德的角度来谈论道德建设,公民道德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一个重要层面。公民个体道德的养成和素质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研究“公民道德”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公民”,因为公民道德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主体的公民的存在。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它是与古希腊的民主城邦同时产生的。现在的“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赋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个体之间,也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完全平等关系,他们具有相同的身份,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从事何种工作或担任何种职务,他们之间都是平等的。法律上也不承认任何高于其他公民之上的特殊公民。公民的概念就意味着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更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利,而非公民的义务,把权利看成是公民概念的基石。 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能够和他人对话,在和其他公民的讨论和倾听中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能只注重自己的表达而不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且能从沟通中辨别是非;能够形成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共同体,和其他成员有一样的思考和行动力,并且能够接受其他成员和组织的生活样式和组织结构,不能存在“搭便车”行为;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

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开课时间: 学院 学科专业 学号 姓名 短号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关于集体主义 摘要 集体主义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调节个人与集体关系为内容并主张集体利益优先性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原则。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前提,主张集体是个人自由发展的保障,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协调一致。本文主要阐述集体主义概念,以及分析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集体;集体主义;区别 一、集体与集体主义 (一)集体的含义 我国现代化集体是指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不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劳动者联合体。这里所说的“集体”与“社会主义国家”是同一高度、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侧重于人与人组成的联合,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侧重于包括领土、主权和民族在内的权力机构;“集体”由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而表现出更多的经济意义,“社会主义国家”则表现出更多的政治意义;在涵盖对象的范围上,“集体”与“社会主义国家”所涵盖的对象在大部分交叉重合的同时,亦有各自独立的部分。过渡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阶级性与民众性的双重属性,而集体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性。 (二)对“集体主义”内涵的不同认识 人们对集体主义内涵的认识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视集体而忽视个人。这种理解主要出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集体主义内涵理解正是对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必然反映,它宣扬集体利益的不可抗性、排他性和绝对至上性,将个人利益的获得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个人是为集体无条件地服务和付出的,将个人利益进行打压和排斥,个人没有任何理由来索取获得,从而成为集体的摆设和附属物。 第二阶段:宣扬个人而漠视集体。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社会成员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也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得到解放,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人们在不同区域、部门之间的流动加强。这种新变化打破了个人对原有单位、企业等集体的依附关系,个体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每个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竞争,不再单纯地依赖分配。由于强调个人需求与发展,原有的单一的绝对宣扬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利益也应得到尊重和满足。加之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到极端压抑的个人利益,在遇到市场经济这一巨大发展空间时便膨胀起来,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开始否定集体主义,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应提倡个人本位,集体主义只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第三阶段: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变,社会结构也在变,“我国社会上的利益分化与重组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分化的特征是:从利益平均化到利益多极化、从利益依赖性到利益独立性、从利益稳定性到利益多变性。具体表现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实现途径多样化,利益观念的更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社会民众逐步开始理性、公正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何为集体主义的理解也逐渐深化,由以往偏向于集体利益或者偏向于个人利益向协调二者的利益关系转变,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恰当理顺个人、集体和国家关系的需要。 可知,人们关于集体主义内涵的认识,经历了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曲折过程。这其中既有失误也有反思,而这些经验教训不断推进着集体主义内涵理解的理性回归,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整体看来,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着深厚的土壤和长期的历史。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个人主义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不是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而是归某个集团或阶级所有。这些集团和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统治必然要在思想观念领域

集体主义教育教学提纲

《品德与社会》集体主义教育专题教学策略(初稿) 一、策略构想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而人作为社会中的“一滴水”,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从学生时代的班集体、学校,到成年后的踏入社会,人与集体始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从根本上说,让学生了解集体,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恰当处理个人与集体及集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责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中关于集体教育的内容,专列了“我与学校”这一专题,这部分内容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分列在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也在相应改变,它们呈“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趋势。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提高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培养主人翁意识,学习做集体的主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校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去感受个体的人离不开集体,并从活动中去体验、领悟、内化,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活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策略 1 学习目标:学生课前到集体中进行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或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形成个体的体验与感受,初步对集体概念产生个性化的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集体主义专题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

学生事先进行现场调查、活动体验、调查访问、资料搜集等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与集体主义专题有关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课上活动及课中的深入体验做好准备。 2.课中感悟 (1)创设情境,感受集体 学习目标:创设一定的集体生活教学情境或交流课前学生收获,引入本课的教学,引发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对集体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操作要领:教师应根据活动主题内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或激发兴趣,或设置悬念等,尽快将学生的学习情感集中到集体活动上来,让学生初步感受集体。 (2)活动体验,走进集体 学习目标:在课前体验的前提下,在课初进一步体验或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集体生活,感悟道德,产生正确的集体主义认识。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将课前和课中的观察或体验对接起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将对集体的体验内化为自我感悟。使学生真正走进集体,感受到参与集体生活的快乐,学会与集体成员之间相处与合作,提高集体中的规则意识、现代民主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 (3)拓展深化,融入集体 学习目标:补充相关材料,打开学生视野,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这个大集体,丰富学生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认识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操作要领:教师通过补充材料、总结提炼、评价反思等方式,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集体生活,深化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指导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现实的集体生活中。 3.课后践行 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现实中的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学习、在集体中成长,逐步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操作要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及时地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践行中内化集体主义道德感

2019年公民基本道德规范.doc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纲要》将爱国守法列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要规范,有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爱国”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是公民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爱国必须守法,守法是爱国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要求。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的统一,捍卫民族的尊严。“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它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道德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 “爱国”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渗透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种规范之中,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上,同时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有利于祖国强盛的事情上。同样,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上。 “守法”规范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学法、知法、用法,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我国社会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很强的法治意识,有必备的法律知识,认真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有明确的法制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教养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社会成员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不遵守法律,不懂得维护宪法的尊严,那就不能说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我国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一般来说,违背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在有的情况下,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犯罪行为。所以,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质上也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切实加强“爱国守法”教育与宣传,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思想感情,增强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做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 明礼诚信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讲究文明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如你向同学的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帮助等等都会使同学感觉友谊的存在。 “诚信”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它的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说:做人的第一要素是诚信。试想一个习惯于坑蒙拐骗的人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吗?在我们校园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需要贷款助学的同学拿着助款银行的宣传单对银行工作人员说:“要是我以后不还怎么办?”弄得银行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解释是好。诚信、是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不管前面这位同学当时是如何想的,但从他的问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信誉教育,还是十分必要的。 “明礼”“诚信”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在落实到行动中看起来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是正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些小事,从另一个侧面能反映出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

公民职业道德规范

公民职业道德规范 公民职业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构成:公民道德规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构成。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公民应当热爱国家、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的尊严,保守国家的机密,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作斗争,把对国家的一切义务和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公民应当维护法律确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尽法律所规定的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爱国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公民通过爱国守法去实践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在我国,无论在何种场合,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公民彼此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讲诚实、讲信用。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礼,关系到世界对我们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评价,因此,明礼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要诚信,杜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诺言,忠诚待人。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每一个公民,不论民族、年龄、职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相互友,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现实中,对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友善。

论21世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求实 2001.6精神文明建设 论21世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王京跃 (广州大学 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本文针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理论阐释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20世纪末我国集体主义理论的体 系、特征、渊源和影响,指出了以“服从”为特征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理论存在计划调节的不平等性、以“契约”为特征的“个人与集体形成权利与义务利益关系”理论具有制度文明的自由性,均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论证了以“互利”为特征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平等互利”理论体现了伦理道德的“应当”性,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应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 [关键词]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服从;契约;互利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1)06-0048-04 [收稿日期]2001-04-01 [作者简介]王京跃(1959-),男,江苏盐城人,广州大学法学院讲师,哲学硕士。 20世纪中国社会道德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中国人民从封建社会的道德礼教到新民主主义的道德理想,从中国革命的道德原则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实践,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变革。特别是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道德建设更趋向于理性化;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原则在理论上还未能加以全面正确的阐释。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建立和完善之中,道德的建设比起制度的建立更有其与历史难以割断的联系。一方面计划经济“服从”式的非理性道德原则,以一种天然的合理性延续到21世纪,并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现了法治精神,要求个体实现“契约”式的自律,以至于有学者试图以“契约”架构代替道德原则。因此,在理论上正确地阐释适合新时期特征与需要的道德原则,成为21世纪道德建设的一个 首要任务。 21世纪决定我国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将在三个方面发 生重大变化:第一,市场经济制度将全面完善。随着中国加入“WT O ”,市场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使经济成份多样化、市场主体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二,法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全面建立。20世纪末确立的“依法治国”的国策,将在21世纪得到全面的贯彻,“权力”意志将被权利取代,“奉献”精神将融进义务内涵;第三,人们的科学与民主观念全面增强。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科学理念,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广泛的合作强化了人们的民主意识,人们的思维方式更趋向于理性。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道德原则要反映社会经济生产关系的特征、体现道德的“应当”,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规律。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集体主义道德要战胜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个人 8 4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高考时,对部分同学的加分政策,对另一部分的同学来说公平吗? 我们应如何看待钉子户呢? 当国家危亡时,我们是否应该挺身而出呢? 让我们一起正确的看待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渊源 历史依据: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萌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 现实依据:一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集体主义提供了政治前提。 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种道德观念都源于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以及以之为基础的道德关系。 人的本质理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生活,没有人的社会共同体就没有人本身。 (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要义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在继承无产阶级观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个人与集体辩证关系的科学反映,既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与和合理性,又强调集体利益的优先型和首要性,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结合。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情况下,提倡顾全大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某些人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不必要的个人利益牺牲,主张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个人利益的合理实现。 (三)个人利益,集体利益 集体利益,就是由全体成员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和,是组成集体的成员所追求的利益的总汇,是所有成员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集合,是融于各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之中的共同利益。 个人利益,就是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每个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一切正当利益的总和。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符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 哲学中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不能决定整体。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各内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②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整体的利益居于主导,个人利益应服从整体的利益。 联系:第一,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是如此。第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况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利益的变化会引起各人利益的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我们应该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反对完全国家主义。

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涵: 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社会公德主要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家庭美德的主要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一、公民道德的内涵 所谓公民道德,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综合。这个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德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德着力点。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德整个工作中,如何把上述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德行为规范,是摆在我们面前德一项重要而紧迫德任务。 因此,我们说,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般说来,公民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它既包括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要求的共产主义道德;也包括对广大公民要求的公民道德。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要求他们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不应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同时,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不应当也不可能要求他们都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当然,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仍然要对所有的公民提倡和宣传共产主义的高尚品德。 二、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涵 《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中,以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将我国公民应遵守、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20个字,即: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规范是第一次系统地、集中地作为我国公民地基本道德规范被提出来,应当引起全社会地高度重视。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纲要》地过程中,需要把这20个字当作一个重点,使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公民地内心,并落实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上。 《纲要》提出地20个字可以再细分为这样10个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这10个基本规范,在调整整个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尽相同的功能,大致说来可以对这些功能作这样的认识和划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