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8蒹葭

28蒹葭

28蒹葭
28蒹葭

《蒹葭》

一、作家作品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二、中心思想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是把这首诗看作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三、课文串讲

第一段: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翻译: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在水中间。

头两句使借景起兴,表面描写的是蒹葭,实是在描写主人公对情人的追求与情感。三四句点题,描写主人公深切思念,隔河相望,追寻“伊人”。

《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伊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第二段:

原文: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抵。

翻译: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第三段: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诗的二、三段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段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

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

(一)掌握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两种境况。

本诗的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

追寻的两种境况:一种,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另一种,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像迷离,“宛在水中央”。两种的结果都是可望不可即。

(二)掌握本诗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嫌短促,而重章、重言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反复,节奏舒卷徐缓,二者互为补充,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诗运用重章,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的发展。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体现时间的推移,暗示追求时间的漫长是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转变,暗示追寻对象地飘忽难觅。从而细腻地展现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

(三)掌握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及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掌握本诗比、兴的运用:

本诗是起兴后以赋法叙写。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感情。三段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幅不同的图景,而且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 的心绪。

(五)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不同看法。

主要体现在对“伊人”的理解上面。“伊人”指作者的意中人,但是,这个人飘忽不定,幻像丛生,给人以缥缈难测之感。于是有人就认为“伊人”是隐居的贤士,这首诗是一首招贤诗。另外,“在水一方”,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那么该诗就是一首描写人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蒹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情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说教学目标 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因此提出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蒹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需要、教学参考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这首诗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为: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有关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我将结合教学程序设计一起谈。 二、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是: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及其MTV。 欣赏完毕,学生兴趣正浓,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由《诗经》中的《蒹葭》改变而成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实施目标 1、复习《诗经》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复习《诗经》相关知识,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诗。(读时要求学生注意课下注释中的读音,把拼音移到诗歌正文中,为后面的正确朗读作好准备。) 说教法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它抒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至于其追求的“所谓伊人”,有人认为是“知周礼之贤人”,有人认为是朋友,有人认为是恋人,我则更多的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全诗分三节,都是围绕同一中心,抒写作者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这一执着的精神一直贯穿全诗的始终,在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首两句先交待了时间和环境。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深秋的清晨,茂密浓郁的芦苇正呈现出苍青的颜色,而晶莹闪亮的露珠已凝结成一层薄薄的霜花。这两句以眼前所见的景色起兴,既点明了时节、环境,营造了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又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言简意赅而内蕴深远。在这样一个萧凉凄清的早晨,却有一个人沿着芦苇岸边踯躅而行,他在追寻什么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来他所追寻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恋人!他透过茂密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也许就是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尽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儿却遥不可及。“在水一方”,喻所在之远,同时也表明诗人确信心上人的存在,虽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地去追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是说,诗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为着寻找一条通往彼岸会见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样的崎岖艰险、漫长曲折;顺流而下吧,眼前却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带着烦乱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痴想,尽管他还站在岸边,但他却早就情迷意乱,心神摇曳起来。神思恍惚间,他似乎看见他的心上人正站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环抱的小岛上向他遥遥招手。“宛在水中央”,这里一个“宛”字用得极其逼真生动、精妙传神。它把诗人那种因思念而显得如痴如醉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伊人”的形象随之也犹如近在眼前。 诗篇采用了回环、反复的写法,第二、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词语,避免了诗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律,使得全诗主旨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读来缠绵悱恻,启人深思。 这首诗先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 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 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给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却始终使人存有希望。正因为这一份朦胧与期盼,诗人对“伊人”的那种向往、思恋和追求才更为显得强烈和执着。若说穿了,也就没有了韵味。

一 蒹葭正文

一蒹葭 积累巩固 一、填空题 1.《诗经》是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2.《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与色彩,从各方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的句式以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蒹葭》选自,采用和的手法,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的意境。 4.诗中“白露”由“为霜”到“未晞”、“未已”的变换,是从的角度说明诗人;而“所谓伊人”,由“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变换则是从的角度说明诗人。 5.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1)蒹葭 ..() ..苍苍()(2)蒹葭苍苍 (3)蒹葭萋萋 ..()(4)宛.在水中央() (5)白露未晞.()(6)在水之湄.() (7)道阻且跻.()(8)宛在水中坻.() (9)在水之涘.()(10)白露未已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选择题 1.《蒹葭》全诗共三章,二、三两章是首章的反复,只在押韵处换了几个字。这种结构形式称为() A.反复 B.回环 C.重章 D.叠句 2.《蒹葭》在题材上属于《诗经》中的()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对《蒹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蒹葭

1.(2010)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 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 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 2、(2012)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6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 表达了主人公心中缠绵无尽的情感,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2016·河北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译文: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D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蒹葭赏析(精选5篇)

蒹葭赏析(精选5篇) 蒹葭赏析(一):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梦想,是自我魂牵梦绕的意中人,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到达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到达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梦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为了自我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能够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梦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我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我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乔纳森想到达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

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梦想冲刺。 蒹葭赏析(二): 这首《蒹葭》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构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很多人对它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前四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十六字就勾画出了深秋时间一个形单影孤的女子独站在江中小洲的画面,但这首诗是否就是真如此刻人们所想是一首感情诗呢? 《蒹葭》 可是从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政治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作者不详《毛诗序》、郑玄《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也许这两种解释是正确的,可是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存留下来,所以无法证实《蒹葭》的真正意思了。 蒹葭赏析(三):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完美感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境。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

2《蒹葭》阅读练习与答案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是( A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 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4.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 5.诗中写“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既为爱情设置特定环境,又写出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著。 6.全诗主要用“赋”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音乐性回环美。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哪,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8.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1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1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7.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18.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19.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20.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苍、霜、方、长、央。

[总结范文]蒹葭赏析

[总结范文]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一): 《蒹葭》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人——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 我们知道,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资料,往往依靠精炼和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蒹葭》能够说是此类典范。全诗共分三章,用的是一意三叠的章法,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这首诗每节的头一句都是经秋景作为发端,给人以凄

清之感,“在水一方”写“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写出了“伊人”难求,“伊人”宛在,觅之无踪,在主人公长时刻的反复追寻中,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出了主人公执著的感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爱之人欢会倾诉的怅惘情怀。作者在描述秋景的时候,语言凝炼,精妙,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景物描述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晨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情绪,因而它才到达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令人神思遐想,叹赏不己。 这首诗的意境是优美的,细品诗文,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痴情恋者,踯躅水畔,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人,而伊人似在水一方,但一水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恋者心醉神迷,内心痛苦,难以名状,而伊人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隐时现,此情此景又使这位恋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全诗读来只觉景色凄清,烟波万状,境界幽邃,意境朦胧,意蕴无穷,其艺术意境的创造十分独特,这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

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第1篇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梦想,是自我魂牵梦绕的意中人,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对于真正的求索者说,目标是一种指向。到达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到达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梦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为了自我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能够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梦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我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我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乔纳森想到达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梦想冲刺。 蒹葭赏析第2篇

这首《蒹葭》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构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很多人对它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前四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十六字就勾画出了深秋时间一个形单影孤的女子独站在江中小洲的画面,但这首诗是否就是真如此刻人们所想是一首感情诗呢? 《蒹葭》 可是从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政治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巩固他的国家(作者不详《毛诗序》、郑玄《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也许这两种解释是正确的,可是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存留下,所以无法证实《蒹葭》的真正意思了。 蒹葭赏析第3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完美感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境。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蒹葭》笔记 (1)

《蒹葭》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赏析题: 5.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举例:每章的后四句。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6.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7思考:《蒹葭》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展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8.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凄凉

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8.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10.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1.《蒹葭》一诗没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思念之情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身影却无处不在。这首诗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1)每章开头均以秋景起兴,渲染一种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所思不见的惆怅。 (2)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3)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主人公不畏艰险几度求索,也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12.《关雎》《蒹葭》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之处。 相同: (1)都属于“国风”,都是民歌; (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 (3)都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 (5)都使用双声叠韵,富于声韵美。 不同: (1)《关雎》感情健康明朗,热情浓烈。《蒹葭》充满惆怅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清晰可见。《蒹葭》含蓄

蒹葭 中考试题

1.(2010·四川眉山)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 【眉山答案】 (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 2、(2012四川安顺)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6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6 分) 10、(2 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12、(共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出)】 【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主题思想】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赏析】

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5篇) 。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境,到达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齐,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蒹葭赏析第4篇: 《诗》:“蒹葭苍苍。”《尔雅》释:“葭,一名苇,即芦也。茅之未成者一名蒹,似萑而细,高数尺。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春苗、夜露,朔其前。江湖摇落,要其后也。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义涉冬矣。 蒹葭赏析第5篇: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 我们明白,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资料,往往依靠精炼和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蒹葭》能够说是此类典范。全诗共分三章,用的是一意三叠的章法,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这首诗每节的头一句都是经秋景作为发端,给人以凄清之感,“在水一方”写“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溯洄从之,

《蒹葭》习题1

《蒹葭》习题 一、下列词语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 跻坻涘窈窕荇 寤寐参差琴瑟芼 二、分析题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境界,究竟是“幻觉”还是“象征”? 2、诗中反复用“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样的句子,对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3、《蒹葭》一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和彷徨失意的心绪的? 三、拓展阅读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蒹葭》阅读试题附答案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评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而这一想像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1、赏析《诗经?关雎》并答题①本诗围绕一个__求__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②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__友之__、__乐之__。2、赏析《诗经?蒹葭》并答题①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②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__含蓄___美、__意境__美、_回环_美、_音乐__美。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新整理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第1篇: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梦想,是自我魂牵梦绕的意中人,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对于真正的求索者说,目标是一种指向。到达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到达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梦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为了自我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能够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梦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我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我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乔纳森想到达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梦想冲刺。 蒹葭赏析第2篇:

这首《蒹葭》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构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很多人对它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前四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十六字就勾画出了深秋时间一个形单影孤的女子独站在江中小洲的画面,但这首诗是否就是真如此刻人们所想是一首感情诗呢? 《蒹葭》 可是从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政治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巩固他的国家(作者不详《毛诗序》、郑玄《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也许这两种解释是正确的,可是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存留下,所以无法证实《蒹葭》的真正意思了。 蒹葭赏析第3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完美感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境。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

蒹葭

《蒹葭》课堂实录及简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唐风宋韵的飘逸婉转流传千古,我们的血液里涌动着诗的灵魂。“诗意,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何其芳《<工人歌谣选>序》)诗意化的课堂,就是以诗歌为载体,用诗化的语言将诗的美情美境感悟、述说,最终达成诗意在心头的再生成……. 然而,喧嚣的现代物质生活沉沦了诗歌,湮没了诗意。古诗词的课堂急功近利。如何拯救、激发学生的诗意呢?请看《蒹葭》 (古筝曲《在水一方》渐停) 师:有人说,华夏先民的诗意是从心底长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尊崇内心。今天,我们就穿越千年去虔诚拜谒。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蒹葭》。 师:先分享预习成果。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先交流一下字词的读音和字义词义。生1:(朗读导学案中的第一部分) 溯洄:溯,是逆流而上,洄,是顺流而下…… 师:这个同学的字词预习非常精准。我们一起朗读。(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再来共享导学案中的文学知识部分。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生2: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民歌,是诗经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生3:诗经从艺术手法上分“赋”、“比”、“兴”三种,其中的“比”指比喻,使人物的情感依附在事物的表现上。“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师:大家的预习做得很好,对于诗经的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用一分钟时间将以上知识快速记忆(学生快速记忆) 师:课前的预习中,你一定诵读了这首诗歌,那么,你觉得这首诗在形式上和你以往读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l:这首诗每句话是4个字的。以前读的古诗基本是五言和七言的。 生2:这首诗有三段,三段的内容和形式差不多,像我们大合唱的歌词。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诗经在结构上的特色。(屏幕展示) 生齐: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迭唱的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效果。 【析:课前导学,是理解诗意的前提。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上交流高效地将本诗的有关常识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 师:在刚才的预习交流中,我们发现了这首诗有着特殊的格律和表现手法,因此也具有了不一样的美。那么,美读诗歌要注意什么呢? 生l:要了解字词的意思,要读准字音。如,湄、唏、跻等。 生2:注意诗歌的节奏。师:你来范读几句可以吗?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 生3:吐字很清楚,停顿也正确,不过,就是有点过于……过于铿锵了。 师:你刚才使用的“铿锵”这个词很妥当。这也是很多学生在朗读四言诗时候容易犯的错误。老师范读几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美读诗歌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4:要找到诗歌的韵脚。 师:非常重要的一个提醒。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生齐:苍、霜、方、长、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