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

最新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

最新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
最新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

摘要唐代中央在君相对军国大政进行决策的前提下,尚书省兵部主要的职责就是对政令的如何制定和怎么推行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的军队统帅的相关机关都是负责指挥军事行动的。这些组合起来就是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唐代的中央的军事决策及其特点上加以详细的论述。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古代时期,唐代的军事制度可以说在军事制度史上的意义是特别重要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兵制专史就是《新唐书》卷五十《兵志》。但是这本《兵志》由于自身编攥过程中有一些缺陷和体例的限制,在它的书中是并没有完全的资料是关于唐代军事的决策和领导方面的。之后,由于他的资料没有能够完全的体现出唐代的军事,所以就很少对它进行探讨了。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唐代的军事决策以及它的特点。

1 唐代的中央军事行政机关的决策

在唐代,军事的决策问题就是国家的权力运行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它的行政机关的一个主管单位就是军事行政机关,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和推行政令。不管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军队管理单位都要由军事行政机关来开始军事行动的。在唐代,中央的军事行政机关的决策中国古代的中央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那种体制下,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是一个国家的军国大政的绝对决策者。同时,宰相也是有一定的权力的,他可以代表皇帝去参与决策。唐代的中央决策是以三省六部制为基础的,它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色。三省六部体制用现代的体制进行解释实际上就是一种决策权、审议权

和行政权的一种结合制度。中书负责下达命令,之后就是在门下省审议,最后这些决定由尚书省去颁布。三省的负责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宰相,他们要参与决策。“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大概在太宗的时候就开始出现这些称谓,继高宗之后,他们便变成了宰相。在唐代,宰相们商量事情都是在政事堂,后改为叫做中书门下,其后又出现了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对于这些唐代的中书门下后列置五房来说我们是有些陌生的,他们的具体建制我们知之不多,但是可想而知的是兵房主管军事方面的事务。

对于政事堂来说,在军事问题的决策功能上是可以用现代概念中的“最高国防会议”的。可是,不管是在宰相还是政事堂,都不会自己单独行动的,发布政令是以皇帝的名义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在皇帝和宰相讨论事情时应该有常朝和人阁等。所谓常朝,就是指那些官级在五品以上的官,他们每天或隔天在正殿朝见皇帝,去向皇帝回报政事。宰相和皇帝商量国家大事是在仪仗和百官退下之后。人阁是指皇帝接见九品以上的官员后,宰相和皇帝议事。在唐代的后期,皇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延英殿办理公务和处理国家大事的,之所以有延英召对之说,就是由于皇帝有时专门就军国大政在延英殿召见宰相。假使宰相有事要与皇帝商量,称之为奏开延英。在唐朝的后期,常朝就不是经常举行了,大多数是由延英殿代替了,这就使得延英殿的决策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开延英就变成了一种决策形式。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在《旧唐书》的《裴度传》中,我们可以找到延英的决策:首先就是当裴度被刺时,这时宪宗在拜相前宣布了不用宣政参假,也就是延英对来。还有就是在时任蔡州行营唐邓节度使的高霞寓吃了败仗之后,由于朝内外都十分的惊慌。这时,宰相们认为皇帝可能不想说关于兵败的事情,他们想在延英去见皇帝。还没有等到宰相开口,皇帝就先说出来胜败是兵家常事,不要放在心上。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延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皇帝和宰们商量国家大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不管是宰相要面见皇帝还是皇帝要接见宰相都是要开延英的。

在御前会议上,皇帝和大臣们讨论的是军事上的问题,假使遇到一些重要的军事决策必须要有皇帝的同意才可以实施。例如,早在会昌年间,李德裕出任宰相的时候,那时候他指挥对泽潞的战争,事情不管大小他都会禀报皇帝,只有皇帝批准了才可实施。在《请授王宰兼行营诸军攻讨使状》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臣子在延英商量事情,由于两个节度使在一个地方时不方便的,所以要面见皇帝,请皇帝下旨授予其中一个兼行营诸军攻讨使的职位,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见证在延英的御前会议上,宰相对于遇到的事情是要在皇帝的批准之后才可以进行实施的。

2 唐代的中央军事特点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专制主义特征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权力运作是没有任何规律的。简单的说就是在一方面国家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和规定,但是,在另一方面,在制度之外由于皇帝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也可以不按照规则去办事。后者却是政治权力的正常运作的形式。在军国的大政上的决策可以看出,他表现就是皇帝是最高的决策者,所以极权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还有就是在皇帝身边的臣子们,由于皇帝的宠爱使得他们的权力也比较大。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极权,在它之下又开始孳生了一些政治的力量,他们使决策偏离了皇权,尤其是当皇帝要控制他的臣子或者皇帝认为他的臣子权力很大,不容易控制时,这种带(下转第253页)(上接第251页)有极权的形式是不容易得到控制的,很可能出现了决策权力的异化。

在古代的中国,往往是有三种势力,他们是宦官、外戚和在内廷的宠臣。在唐代,这些表现主要是在侍奉在内廷的学士以及宦官们。学士们往往是参与决策的,在

唐朝的前期,有一个叫做北门学士的地方,而在唐朝的后期,还有一个叫做翰林学士的地方。宦官们的权利更是明显,在他们当中,有掌禁军的神策军中尉以及掌机密的枢密使。为什么这些人可以左右国家的军政决策呢,通常情况下,原来的权力中心并不是外戚、宦官和学士取代的,主要是他们可以垄断决策的资讯。不管是皇帝本人还是身边的宰相们,在对重大的军政事物进行决策之前都是要通过一定的消息进行决定的。在实际的运作中,有一些决策是可以进行讨论的,有一些是不可以公开进行商讨的,由于这是属于机密的,所以不可以公布。在决策时要有一定的理由,这时皇帝往往是比较信任自己的宠官们的,所以他们提供的情报和建议,往往皇帝比较容易采纳,这就是唐代宦官能够得到权力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代的政治体制中,影响决策的有社会上的舆论、情报部门的情报以及顾问班子的一些建议等。然而在唐代,中央军事决策的资讯和情报的来源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首先,就是在边疆的预警的方面,也是有一些问题的,早在玄宗年间,就有安禄山的军队直接侵入到潼关,由于平安火没有到而匆忙的逃出了长安。其次,在情报方面,往往采用的是监军的制度,由御史和宦官担任监军,他们可以随时向朝廷报告前线的情况,这样可以方便中央的军事决策。然而,监军的情报和前线传来的军事情报是有不同的,前者是把情报报告给皇帝,而后者则是上报到兵部的。最后,在情报分析系统方面,宰相、宦官和学士们通过情报来提出意见,这些都会对皇帝的军事决策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5.

[3]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读书报告2000字

读书报告 一、书名:新时代的xx国防 二、著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三、来源:新华社 四、内容大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7月24日发布的这本白皮书一共有六个要点,各个要点层层递进,与国际上的各个国家进行比较,阐述国际安全局势,国家安全局势,国防发展状况及任务,以及中国在世界占据的重要作用等,全方位地对国际发展局势进行详细的概括。 1.国际安全形势 该要点从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亚太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4个方面展开描述,提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机械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军事安全面临技术突袭和技术代差被拉大的风险,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的观点。 2.新时代xx防御性国防政策 该要点提出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根本目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新时代中国国防的鲜明特征:坚持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战略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新时代中国国防的发展路径: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世界意义: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 这个要点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军队的使命任务,其中一共有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维护重大安全领域利益,遂行反恐维稳,维护海外利益,参加抢险救灾七个方面。

4.改革中的xx国防和军队 此要点全面阐述了中国军队的领导体制,另外还涉及兵种以及武警部队,推进国防和军队的全面建设。并提出人民军队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进入新时代,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中国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迈出了强军兴军历史性步伐。 5.合理适度的国防开支 中国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勤俭建军方针,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防需求,合理确定国防费规模结构,依法管理和使用国防费。与国际上的各个经济强国相比较,中国的国防经费比重居中,较为合理。 6.积极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反映各国人民共同期待。中国军队忠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大国军队国际责任,全面推进新时代国际军事合作,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作贡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做到以下几点: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构建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推动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妥善处理领土问题和海洋划界争端,积极提供国际公共安全产品。 五、读后心得 中国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强,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活动越来越密切,世界多极化持续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成为世界主题,但尽管这样,世界其实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时有抬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国际安全体系和秩序受到冲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日益强大的国家

中国现代国防

中国现代国防 摘要:一个国家只有有了巩固的国防,国家的其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武力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 关键词:国防,国防的重要性,现代国防的发展,历史启迪。 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回顾历史,旧中国有国无防,国门洞开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高度重视国防建设,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国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现代国防军事实力明显增强。经过艰苦努力,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发展,军事实力明显增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充分展示了军事实力。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从而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模式。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生成中起着主导作

用。因此我军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筹备,顶层设计和集中统管,信息化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面对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面对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面对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的新要求,我军始终把人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加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力度,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军队人才建设步入崭新阶段。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走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以军事斗争准备牵引现代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国防科技跨越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在光电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军用信息技术,军用新型材料技术,军用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影响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和进程。如果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些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技术没有任何了解的话,一个国家如何去研制和使用军事武器,又是如何`去投身于国防建设?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所以军事课对普通院校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多了解中国国防的发展状况,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论文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 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 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 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 "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 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 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 ·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

论当今中国国防与周边形势

论当今中国国防与周边形势 姓名:商达系别:金融学学号:2012432208 论文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与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相望、西接亚洲腹地与中亚、南亚国家相邻。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局势微妙,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陆地环境明显趋于缓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近年来我国国防实力已日趋世界先进行列,今年我国拥有了自己的航母,但中国周边形势依然具有挑战性,台湾两岸关系严峻,与日本的钓鱼岛事件,南海领土主权纠纷等等。我国应该怎样去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防和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实现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宗旨。 关键词:中国、国防、周边关系、军事 一、中国国防实力如何? 今天的国防现代化在世界上引起了热议,电子、信息战,是当今世界军事的研究课题,现在我们的军力造诣到底是什么水平,在理论界是各有看法。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发表了一个中国国际蓝皮书,把我们的军力排到了世界第二位,在世界上引起了一片哗然。美国在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时,把中国的军力排到了世界第三、四位,但内部把我们排到了二十四位,他们认为我们的军力有两个软肋,一是原始创发能力不强,二是全民的忧患意识不强。至于我们的军力到底是什么水平,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2012年国庆大阅兵中,展示了最先进的军事装备,但不是说所有的装备都展示了,古有一句话“国之利器不可授之于人”,就是说我们的装备不能完全亮相,可以部分亮相。美国现在最怕我们中国:一是我们的太空战能力,二是我们的网络战能力,三是我们的核力量。那么这次我们就核力量进行了一定的展示,但是太空战装备网络战装备我们没有展示,我们的海军装备由于场地的限制,没有展示,轻装备没有展示,正在研发的装备没有展示,从国外引进的装备没有展示,但是可以说最先进的装备在这次大阅兵中得到了展示,所以我就说从中国的国庆大阅兵看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这次展示的装备100%是我们自主研发的,95%是第一次亮相,有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二、周边形势与安全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多层面的,涉及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及非传统安全等诸多内容。周边安全环境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直接、首要的外部因素,是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尤其是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近几年发生的变化,已经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新的挑战,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一是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复杂多变。二是东部海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摘要: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时期中国在外交中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关键词:全方位和平发展主动权 正文: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反霸和不称霸、属于第三世界、全方位开放以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中国外交政策更加完善,全方位的外交、机制性的外交、多边外交等等,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1 全方位、多边的外交政策 全方位的外交,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既包括了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这种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 多边的外交。冷战结束以后,地区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这种多边外交的好处在于,可以与多个国家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取得共识,可以稳定与改善与整个地区的关系。多边外交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与东盟、非洲这样的多边外交,即多个国家代表聚集在一起的外交活动;另一种是多个国家为了解决同一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活动,如关于朝核问题的外交活动。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达到共同法杖经济共同进步的目的。中国政府在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为了紧密跟上世界步伐的同时也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达到双赢的目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只希望在世界和平的情况下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因素不断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当今世界又处于大变动、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冷静观察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3 结交更多的同盟国 中国从建国之初就奉行不结盟的政策,但中国虽说不结盟,但我们还是有那么多的兄弟

现代科技与军事

现代科技与军事 姓名:闭遗吉学号:2010211066专业:物理学摘要:随着科技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科技的发展得到大部分国家的重视,科技也理所当然地应用到军事的发展中去。国防的巩固与军事力量的对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所以,要加强国防军事力量,必须把科技与军事提到同等的战略地位共同发展。 关键字:科技军事国防现代兵器发展工业 1.从历史看军事与科技的关系 冷兵器时代虽然是军事装备发展历程中年代最为久远、技术水平最为低下的一个发展时期,但它的兵器的基本形制,以及各种兵器的分类、使用、编成等方面,都为后来的兵器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纵观奴隶制时代,铜兵器的出现刺激了人类群体之间争斗的剧烈程度,专门用来保护奴隶主财产和安全的常备兵开始出现,致使兵器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由于生产力低下,虽然火器在10世纪已经出现,但用于战争、影响到作战样式和编制并形成革命性变革,还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17—19世纪之前,冷兵器和火器处于并用的状态。 中世纪之后的中国,由于不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所以每况日下。从世界范围看,在16世纪之后,我国的军事科技和军事理论是逐步落后于西方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如在西方.军事技术上已是船坚炮利:而在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却还在倡言“以骑射为本”在军事理论上,二者相去更远。在本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些科技领域地位的一些科技领域逐渐落后,后期反而开始从欧洲人手里买洋枪洋炮,特别是到了清朝以后,更加衰败。欧洲人利用从中国学会的造枪造炮和指南针航海技术,用坚船利炮来轰击中国的国门,把中国推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深渊。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鉴于清军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惨痛教训,以及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开始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仿造西方近代枪炮,并采取购买和仿制同时并举的方针,改善清军的装备。从近代中的教训中可以看到:军事力量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 2.科技在军事的重要地位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

当今中国军事发展,必须围绕实现

当今中国军事发展,必须围绕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目标,着眼中国和平崛起的安全需求,提升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和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 一是提升军事发展规律的研究把握能力。传统军事的理论,首先和主要是研究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论。应当在研究现代战争规律的同时,深入研究当代军事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战略问题。包括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军事改革、军事创新、军事转型与新型军事体系构建;新型军事力量发展,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军事发展战略规划与实施,军事发展风险评估;军事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融合,军事发展与应对现实安全威胁的关系;等等。 目前,我们虽然有着丰富的军事发展实践,但缺少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军事发展学说。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亟须催生中国版的军事发展学。 二是提升军事发展的预测设计能力。未来不是现实的延长线。未来战争究竟打什么样的仗,怎么打这样的仗,以及发展什么样的军事能力,如何发展这样的军事能力,始终面临着多重选择,并且这种选择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是当代军事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必须善于把握世界新军事革命大势和军事发展走势,把握我们既有的和未来可能的军事发展能力,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着眼需要和可能,把握、设计和塑造未来。 三是提升军事发展的战略筹谋和实施能力。当代军事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这种面向未来的发展,必须强化军事发展的战略运筹、战略规划、战略布局、战略预置,把发展目标变为战略规划和实施,形成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战略规划实施的风险评估和执行监督。 第三,必须坚持以军事改革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当代军事发展是一个持续改革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从机械化时代军事体系向信息化战争时代军事体系转型,是一场大规模、全方位、持续性改革,是体制性结构性改革。体制性改革是构建联合作战以及联合指挥、联合训练、联合保障体制;结构性改革是推进部队网络化或网络部队化。这场改革从20世纪70~80年代发轫,目前仍在深化展开中。 另一方面,军事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创新能力成为军事发展的核心能力和军事领域竞争的核心优势。 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正确把握和实施创新,就不可能占领军事领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军事发展战略,本质上就是军事改革与创新战略。必须把军事领域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明确改革创新的目标和路径,积极推进军事领域各方面改革创新。 当今中国,军事领域改革创新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异常艰巨。目前,我们仍处于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事体系框架中,体制性改革正在酝酿展开,结构性改革还未深入研究筹谋。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理论创新、组织体制创新、军事管理创新,主要都还是跟进式的,缺乏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许多方面还缺乏体现中国特色和要求的重大创新成果。 必须把军事改革创新放到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大视域中来认识和把握,着眼未来一二十年中国和平崛起安全需求和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确立军事改革创新的发展战略,用战略目标和规划来引领改革创新,用更大智慧和坚定意志来推进改革创新,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需要抓住难得的时间窗口,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军事改革,下决心破解面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难题。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 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 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 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 "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 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 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 ·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 中国获得了力量投射资源,包括远距离的军事通信系统,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用飞机,耐久力很强的潜艇,无人战斗机(UCA Vs),以及新的精确制导空对地导弹.这些都表明,解放军正在形成采取先发制人军事行动的更强实力.解放军的训练注重"出其不意的"远程打击训练或针对敌人海军舰只群的协调一致的空中/海军打击.这也可能显示出,它打算赶在本地区爆发危机之前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选择. 根据解放军的《战役学》文件(2000年),一旦敌对行动开始,"'积极防御'的要旨就是主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从唐朝以来,我国与日本之间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中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如今,中国持续和平发展,日本日趋衰落,中日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战略相持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结果既取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质量提升,也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与部署。日本的战略趋向具体表现为:全球战略收缩,东亚战略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深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防务部署和对外军事合作。有鉴于此,面对日本的战略趋向,中国应善加应对,加强全球议程上的倡议和塑造能力,积极锤炼大国心态,确立更具针对性的东亚地区战略,以长远眼光处理中日关系。 本文通过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为时间基础,介绍日本的军事战略思想,从而总结出日本军事战略思想中自古至今所传承的一些思想,以及介绍近几年日本的新军事变革及其国际秩序观。最后阐述其对我国的影响,并针对日本的一系列措施我国所应做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日本军事思想;日本国际秩序观;中国应对对策

摘要................................................ II 1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1) 1.1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1) 1.2中日之间爆发的战争 (2) 2日本的国际秩序观 (4) 3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6) 4参考文献 (8)

1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1.1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日本的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同日本的军事著作密不可分。而日本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中《斗战经》是对日本军事思想形成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斗战经》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一本著名兵书。其作者,据《斗战经》序中说,“或曰太祖宰相维时卿作,或曰太宰师匡房卿书也,今不可考证。”[1]日本平安时代中后期,是中国兵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时代。《斗战经》一书就是日本兵学家深入研究中国兵书和日本传统兵学思想的结晶。书中批判了当时在日本影响很大的《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指出要从日本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孙子兵法》,强调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突出宣传日本的民族精神。因此,《斗战经》一书充分体现了日本结合自身民族特性对于军事及战争的看法。该书问世以后,深受日本民众欢迎,“自幼至名,手不舍卷”,广为流传。日本兵学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书不在奇,不在正,不在权,与天地同于理,与阴阳合于化。”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一、提倡继承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本书特别强调日本要有自己的民族性,要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二、提出“武”是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是“先武后文”,本书十分重视“武”的作用,认为“武”乃是促进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战争推动历史发展,崇尚武力。这是日本传统军事思想中的精髓,同我国的中庸仁爱之道相背驰。三、主张正攻战

中国军事史对当今我国国防建设有何借鉴

中国军事史对我国国防建设有何借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军事学必须不断创新发展,确保更好地服务于军队建设与转型,服务于打赢未来战争,服务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军事学是反映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用以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知识体系,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中国当代军事学以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努力揭示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规律,是长期革命战争、新中国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实践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实践性、创新性与民族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军事学必须不断创新发展,确保更好地服务于军队建设与转型,服务于打赢未来战争,服务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当代军事学在历史传承中创新发展 中国当代军事学以新中国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实践为基础,吸取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创立的军事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中国当代军事学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中国古代,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学经典,开创了军事学研究的先河,《吴子》、《司马法》、《六韬》、《李卫公问对》等兵学著作的传承,对中国当代军事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当代军事学吸取了《战争论》等西方军事学说的合理成分,借鉴了西方现代军事理论的最新成果,拓展了学术视野,丰富了理论内涵。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了以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为中国当代军事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当代军事学植根于新中国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事学开启了创新发展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系统总结了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抵御外来侵略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原则。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家安全环境,对举国迎敌的全面战争和大规模战争准备进行了重点研究,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通过总结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经验,深化了边境防御作战理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注重研究局部战争和经略海洋,探索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20世纪90年代,在两极格局解体、海湾战争爆发、“台独”势力恶性膨胀的大背景下,重点研究了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队质量建设和科技强军、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等重大现实问题。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重点研究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非战争军事行动等时代课题,为全面履行新使命发挥了理论引领作用。 中国当代军事学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中国当代军事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叶剑英元帅提出,军事科学可以分为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军事技术三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军事学纳入了国家学科建设体系,学科门类不断拓展。21世纪初,经中央军委批准颁发的中国军事科学体系,提出了军事思想、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领导学、国防建设学、军队军事建设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事法学、军事技术学、国际军事学等14个一级学科和74个二级学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军事学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学科知识日益丰富,学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打造了一批基础理论厚实、军内外影响深远的重点学科,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打赢信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队别:研究生四队 姓名:郭涛 学号:152050

从唐朝以来,我国与日本之间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中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如今,中国持续和平发展,日本日趋衰落,中日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战略相持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结果既取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质量提升,也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与部署。日本的战略趋向具体表现为:全球战略收缩,东亚战略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深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防务部署和对外军 事合作。有鉴于此,面对日本的战略趋向,中国应善加应对,加强全球议程上的倡议和塑造能力,积极锤炼大国心态,确立更具针对性的东亚地区战略,以长远眼光处理中日关系。本文通过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为时间基础,介绍日本的军事战略思想,从而总结出日本军事战略思想中自古至今所传承的一些思想,以及介绍近几年日本的新军事变革及其国际秩序观。最后阐述其对我国的影响,并针对日本的一系列措施我国所应做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日本军事思想;日本国际秩序观;中国应对对策

摘要I 1 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1 1.1 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1 1.2 中日之间爆发的战争 2 2 日本的国际秩序观 4 3 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6 4 参考文献8

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日本的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同日本的军事著作密不可分。而日本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中《斗战经》是对日本军事思想形成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斗战经》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一本著名兵书。其作者,据《斗战经》序中说,“或曰太祖宰相维时卿作,或曰太宰师匡房卿书也,今不可考证。”[1]日本平安时代中后期,是中国兵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时代。《斗战经》一书就是日本兵学家深入研究中国兵书和日本传统兵学思想的结晶。书中批判了当时在日本影响很大的《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指出要从日本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孙子兵法》,强调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突出宣传日本的民族精神。因此,《斗战经》一书充分体现了日本结合自身民族特性对于军事及战争的看法。该书问世以后,深受日本民众欢迎,“自幼至名,手不舍卷”,广为流传。日本兵学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书不在奇,不在正,不在权,与天地同于理,与阴阳合于化。”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一、提倡继承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本书特别强调日本要有自己的民族性,要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二、提出“武”是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是“先武后文”,本书十分重视“武”的作用,认为“武”乃是促进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战争推动历史发展,崇尚武力。这是日本传统军事思想中的精髓,同我国的中庸仁爱之道相背驰。三、主张正攻战法,以“力”和“势”致胜。四、强调刚毅是战争中制胜的根本条件。本书认为,刚毅精神是日本民族的根本。五、揭示用兵规律和原则。本书根据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了用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用兵原则。该书虽然反映了日本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一些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但对中国古代兵学名著的看法却是错误的,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和很大的片面性。 中日之间爆发的战争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战争: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战争: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2] 中日第一战: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再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百济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此战日本战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日本积极向唐朝学习军事制度及军事知识,大化革新也使国内全盘唐化。盛唐时期,日本也得以发展,强壮自身力量。 中日第二战:元朝时期蒙日战争。自唐朝以后,被注入了盛唐精气的日本在中国面前越来越自信了,而中国的朝廷相反却在日本人面前越来越没面子了。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1259年高丽投降,元朝遂于日本隔海相望。这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两大洲,唯独日本不通友好。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同日本发动了两次战争。日本起初不敌元朝,但由于天气原因致使元朝攻打日本失败。此后的日本更加跋扈,在两国关系中开始更加主动的挑衅。日本的军事战略开始呈现对外扩张趋势。中日第三战:明朝时期的万历援朝战争。此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日本对外积极扩张,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明朝由于自身腐朽衰败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日本人却受益良多。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发展国力,为对外侵略扩张积蓄力量。 中日第四战: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由于制度腐朽,落后战败,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

从孙子兵法看中国现代国防

从孙子兵法看中国现代国防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孙子在其兵法中谋攻篇的一句话,也折射出一种积极防御的国防上策。 而中国的现代国防又何不是体现了这一积极的防御方向呢? 中国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这一方针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国综合考虑威胁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着眼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做好防卫作战准备,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快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战理论。在发展国防的同时也能发展经济。 孙子的思想也对我国现代的军事国防长生了很大的影响。 孙子认为,作战的最好是伐谋,是不战而胜的战略理念。这种“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核心对现代军事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现代很多国家的军事上都注重“伐交”,重点在有效防止强敌介入上下功夫,通过增加接触、利益让步、经贸优先、建立信任机制、增加军事往来和透明度等,必要时也可利用友好国家对敌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牵制,想方设法使强敌保持中立。伐谋伐交,攻破敌人的谋略链和关系链,从而使外交谋略在现代军事斗争中得以更好地贯彻和应用。 “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带有一种威加于敌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威慑可以遏敌、抑战、屈人、制胜的基本思想。在现代军事斗争中,威慑造势是一种重要的斗争形式。简单而言就是选择有利时机,针对不同的军事斗争对象,打击敌心理防线的脆弱处,以达成一定政治目的军事行动。从历史经验以及现实情况看,威慑造势是一种理想的遏敌和制敌之道。 而现代,实施外交压力便是它的一种表现。 伐谋伐交作为现代军事斗争的着力点,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必然选择。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我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 其实,我觉得大学生就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伐谋,是与人才需求方、与竞争者的一种先胜的比试。而更多的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运用到它,经济的建设,企业的管理。。。更多人会发展这先哲之思想。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中的管理伦理等方面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乃至于生活中都依然有可用之处。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国防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1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其次,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的传统安全环境面临挑战。首先表现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目前,不少亚太国家普遍加大军费投人,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中国的安全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国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深刻的军事调整与变革。其次,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中国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但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又有国际势力介入,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另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也给中国带来安全威胁。核武器的垄断已被打破,世界进入到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时期,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二、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须承担来自美国的压力。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人,力图推动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转移。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进行军事演习,在强化日韩同盟与美印关系的基础上拓展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盟关系,努力使双边同盟向三边和多边同盟进行有力延伸。为了推进“重返亚洲战略”,奥巴马政府还全面参与亚太事务,积极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调介人中国南海问题,对中国的领土问题指手画脚,试图遏制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领导力。目前,美国在中国周边加紧构筑针对遏制中国的“C”型军事包围圈,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还要密集。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进程。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本国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

论中国现代国防

军事理论考试论文《论中国现代国防》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现代国防所维护的国家利益主要是安全利益。它是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利益实体的安全,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的巩固、领土主权的完整、主导意识形态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统一等等。它还指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利益实体的安全,包括国家资源和经济活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等。它与传统国防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凭借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新理论。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关键词:现代国防、经济利益、综合国力、科技发展 一、现代国防的重要性 1)国防伴随国家出现 强大的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兴衰荣辱的根本大计,是维护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国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为国家的利益服务的。古往今来,国防虽依国家的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一切国防的共同实质,都是以捍卫和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来组织的。国家的兴衰与国防密切相关,国防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2)以多种形式斗争的现代国防 国家武装力量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尽管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但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军队建设,战争手段作为最高的仲裁者的地位还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点上,现代国防观与传统国防观的根本不同之处,并不是在于是否在战场上决一雌雄,而是在于是否着眼于制约战争的发生。因此,运用影响力、谈判和威慑等非暴力手段已客观地居于国防的重要位置。现代国防也正是这多种手段和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二、以近期时事论国防 1)中国钓鱼岛事件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有领土”。 中日实力对比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基本参数,可以预计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很可能再次回到“中强日弱”状态,但至少在21世纪头20年,中日关系将依然保持为“强强型”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中日关系可能出现两种可能:第一,双方都采取理性、稳健的政策,实现两国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第二,双方都采取非理性的强硬政策,甚至被情绪化左右政策,其结果必然是两国“互损双输”,甚至发生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 今后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还将保持一个较长时期。中科院2010年《中国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