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合订本内芯(216页)

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合订本内芯(216页)

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合订本内芯(216页)
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合订本内芯(216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2、掌握食品原料与产品质量分析、检测的方法;

3、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4、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

1、学制:四年

2、学分:198

四、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蚌埠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2、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食品物性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食品酶学(食品科学方向)、食品分离技术(食品科学方向)、畜产食品工艺学(食品加工方向)和粮油食品工艺学(食品加工方向)等。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企业见习、金工实习、食品工程

原理课程设计、食品生产加工实训、食品研发综合训练、食品科学研究训练、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除外)课堂教学总学时数为2529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为708学时,占28.00%;学科专业基础课为1161,占45.91%;专业必修课为288学时,占11.39%;专业限选课180学时,占7.11%;专业任选课96学时(最低修读要求),占3.80%;公共选修课96学时(最低修读要求),占3.80%。

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98学分(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为42.5学分,占21.46%;学科专业基础课为72.5分,占36.62%;专业必修课为18学分,占9.10%;专业限选课11学分,占5.56%;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03%;公共任选课6学分,占3.03%;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含课内实验教学)42学分,占21.21%。实践教学(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及课内教学中实验、实践学时折算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

33.68%。

七、说明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代码N036003)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代码N036004)两门课程,分别根据《蚌埠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院教字〔2008〕10)、《蚌埠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方案》(院教字〔2008〕11)文件的规定安排教学与考核,各计2个学分。

八、附表

附表一、全学程教育教学时间总体分配表(以周为单位)

见附表五。

附表二、各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分配表

注:①专业限选课按专业方向成组设置,每个学生只修读其中一个方向的课程,故其学分、学时只按一个方向统计。

②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要求等详见《蚌埠学院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程管理暂行办法》。

附表五、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计划表

注:①以周为单位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折算学时的按每周16学时核计。②除毕业设计(论文)外,本表中其余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方式均为考查。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评价、控制能力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从事食品领域的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科学研究和经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安全生产及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及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评价、控制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2、掌握食品营养学、毒理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方法的原理与技术;

4、掌握食品加工工艺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5、熟悉国内国际食品标准与法规;

6、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评价、控制、溯源预警、标准和法规制定、认证、监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技术工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

1、学制:四年

2、学分:198

四、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蚌埠学院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学、管理学

2、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工程原理、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保藏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工艺学概论、现代食品

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方向)、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食品检测方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方向)和食品分子生物学(食品安全方向)等。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企业见习、金工实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食品生产加工实训、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

六、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堂教学(不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总学时数为2529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为708学时,占28.00%;学科专业基础课为1139,占45.04%;专业必修课为310学时,占12.26%;专业限选课180学时,占7.11%;专业任选课96学时(最低修读要求),占3.80%;公共选修课96学时(最低修读要求),占3.80%。

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98学分(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为42.5学分,占21.46%;学科专业基础课为71分,占35.86%;专业必修课为19.5学分,占9.85%;专业限选课11学分,占5.56%;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03%;公共任选课6学分,占3.03%;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含课内实验教学)42学分,占21.21%。实践教学(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及课内教学中实验、实践学时折算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

33.18%。

七、说明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代码N036003)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代码N036004)两门课程,分别根据《蚌埠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院教字〔2008〕10)、《蚌埠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方案》(院教字〔2008〕11)文件的规定安排教学。

八、附表

附表一、全学程教育教学时间总体分配表(以周为单位)

见附表五。

附表二、各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分配表

注:①专业限选课按专业方向成组设置,每个学生只修读其中一个方向的课程,故其学分、学时只按一个方向统计。

②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要求等详见《蚌埠学院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程管理暂行办法》。

附表五、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计划表

注:①以周为单位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折算学时的按每周16学时核计。②除毕业设计(论文)外,本表中其余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方式均为考查。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预防医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营养指导与干预、食品工业产品营养设计与质量控制、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食品加工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公共营养师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营养配餐、保健食品研发、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2、掌握食品营养评价、食品卫生控制的基本原理,具有营养评估、指导及宏观管理的能力;

3、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及其加工特性,具有食品营养开发与保健、合理搭配营养、平衡膳食的能力。

4、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分析检测的基本技能;

5、熟悉国内国际食品卫生法规与标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技术工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

1、学制:四年

2、学分:198

四、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蚌埠学院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预防医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

2、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食品化学、预防医学概论、食品毒理学、基础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学概论、公共营养学、临床营养学、烹饪学(食品营养方向)、营养配餐与设计(食品营养方向)、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食品卫生方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卫生方向)等。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企业见习、营养调查与监控实践、营养学综合实验、食品卫生检验综合实验、食品工艺综合实验、毕业实习等。

六、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堂教学(不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总学时数为2529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为708学时,占28.00%;专业基础课为1107,占43.26%;专业必修课为352学时,占13.75%;专业限选课200学时,占7.82%;专业任选课96学时(最低修读要求),占3.75%;公共选修课96学时(最低修读要求),占3.75%。

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98学分(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为42.5学分,占21.46%;学科专业基础课为69学分,占34.85%;专业必修课为22学分,占11.11%;专业限选课12.5学分,占6.06%;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03%;公共任选课6学分,占3.03%;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含课内实验教学)40学分,占20. 20%。实践教学(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及课内教学中实验、实践学时折算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2.67%。

七、说明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代码N036003)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代码N036004)两门课程,分别根据《蚌埠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院教字〔2008〕10)、《蚌埠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方案》(院教字〔2008〕11)文件的规定安排教学。

八、附表

附表一、全学程教育教学时间总体分配表(以周为单位)

见附表五。

附表二、各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分配表

注:①专业限选课按专业方向成组设置,每个学生只修读其中一个方向的课程,故其学分、学时只按一个方向统计。

②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要求等详见《蚌埠学院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程管理暂行办法》。

附表五、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计划表

注:①以周为单位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折算学时的按每周16学时核计。②除毕业设计(论文)外,本表中其余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方式均为考查。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生物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也可到高等院校、设计和研究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技术;

4、了解当代生物工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熟悉与生物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生产过程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

1、学制:四年

2、学分:198

四、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蚌埠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2、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生物工艺学、酶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微生物遗传育种、代谢控制发酵(发酵工程方向)、酒精与蒸馏酒工艺学(发酵工程方向)、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方向)、功能性发酵制品(食品生物技术

方向)等。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企业见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化分离综合实验、发酵罐实操实训、啤酒生产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堂教学(不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总学时数为2525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为708学时,占28.04%;学科专业基础课为1113,占44.08%;专业必修课为312学时,占12.26%;专业限选课200学时,占7.92%;专业任选课96学时(最低修读要求),占3.80%;公共选修课96学时(最低修读要求),占3.80%。

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98学分(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为42.5学分,占21.46%;学科专业基础课为69.5学分,占35.10%;专业必修课为19.5学分,占9.85%;专业限选课12.5学分,占6.31%;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03%;公共任选课6学分,占3.03%;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含课内实验教学)42学分,占21.21%。实践教学(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及课内教学中实验、实践学时折算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2.39%。

七、说明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代码N036003)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代码N036004)两门课程,分别根据《蚌埠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院教字〔2008〕10)、《蚌埠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方案》(院教字〔2008〕11)文件的规定安排教学。

八、附表

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全日制和3+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 [590106] 一、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学制与学历 全日制三年大专学历 三、就业面向(领域) 本专业面向浙江,重点是温州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IT行业。 1.主要就业岗位: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管理、企业信息化实施; 2.次要就业岗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 3.迁移就业岗位: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维护、技术支持及营销。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等知识,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与维护能力,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基于网络的信息ERP系统的应用和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办公文员、技术支持等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 1.要有政治素质,热爱国家,懂得马列主义基本思想,有着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2.要有信息意识,能充分利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观察事物,有利用信息资源的较强意识; 3.要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注意网络安全,遵守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规,保守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4.要有服务意识,具有“用户至上”的理念; 5.要有团队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全局观点。 (二)知识要求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本知识; 2.了解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维护的基本常识; 3.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程序设计; 4.掌握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基本知识与技术; 5.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三)能力要求: 1.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信息资源建设能力; 2.能熟练安装配置和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 3.具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维护能力; 4.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5.具有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及开发能力;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 河海大学商学院 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

目录 一、调研及调整原则 (3) 二、调研背景及内容 (3) 三、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4) 四、调研成果 (4) (1)构建科学培养模式 (4) (2)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 (4) (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4) (4)师资培养与引进 (5) (5)建设实践基地 (5) 五、培养方案调整建议 (5) 附件: (6) 1、西安交通大学 (6) 2、华南师范大学 (7) 3、东南大学 (14) 4、浙江大学 (15)

为配合我院即将进行的按大类招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深入了解专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专业建设设想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初步分析调查,编制本报告。 报告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调研及调整原则 河海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专业,从2002年首届本科招生至今。按大类招生后,现有的按专业招生下的培养方案必然发生改变,本学科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本系经讨论制定如下调整原则: 按大类招生后,现有的按专业招生下的培养方案必然发生改变,本学科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本系经讨论制定如下调整原则: 1、课程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学校、学院发展的总体战略,具有前瞻性。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我院的品牌建设。由于本学科下设各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前沿性,而培养方案有其相对的固定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持前瞻性。 2、课程结构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分流情况。作为商学院各专业中偏理工类的专业,本专业对学科基础要求比较高,因此要求学生入学后一年半后进行专业分流。与其它各专业中一些共有的平台性核心课程可以进行整合,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分流后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比重较大。 3、统筹兼顾原则。按大类招生后,必然会对原有的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我们在高效完成教改工作的同时,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设计新的招生培养方案,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校整体的目标相符。二、调研背景及内容 为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我专业先后通过网上调研和实地调研,对西安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培养模式在教育规模、管理制度、培养质量、学校政策、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 河海大学商学院 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

目录 一、调研及调整原则 (3) 二、调研背景及内容 (3) 三、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3) 四、调研成果 (4) (1)构建科学培养模式 (4) (2)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 (4) (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4) (4)师资培养与引进 (4) (5)建设实践基地 (4) 五、培养方案调整建议 (5) 附件: (6) 1、西安交通大学 (6) 2、华南师范大学 (6) 3、东南大学 (11) 4、浙江大学 (12)

为配合我院即将进行的按大类招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深入了解专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专业建设设想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初步分析调查,编制本报告。 报告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调研及调整原则 河海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专业,从2002年首届本科招生至今。按大类招生后,现有的按专业招生下的培养方案必然发生改变,本学科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本系经讨论制定如下调整原则: 按大类招生后,现有的按专业招生下的培养方案必然发生改变,本学科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本系经讨论制定如下调整原则: 1、课程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学校、学院发展的总体战略,具有前瞻性。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我院的品牌建设。由于本学科下设各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前沿性,而培养方案有其相对的固定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持前瞻性。 2、课程结构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分流情况。作为商学院各专业中偏理工类的专业,本专业对学科基础要求比较高,因此要求学生入学后一年半后进行专业分流。与其它各专业中一些共有的平台性核心课程可以进行整合,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分流后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比重较大。 3、统筹兼顾原则。按大类招生后,必然会对原有的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我们在高效完成教改工作的同时,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设计新的招生培养方案,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校整体的目标相符。二、调研背景及内容 为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我专业先后通过网上调研和实地调研,对西安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培养模式在教育规模、管理制度、培养质量、学校政策、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三、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于今年3月-4月多次召开了电子商务专业按大类招生培养计划修订会议,会议集思广益,讨论很热烈。存在的问题如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导读:范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 告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电子商务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 河海大学商学院 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

目录

为配合我院即将进行的按大类招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深入了解专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专业建设设想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初步分析调查,编制本报告。 报告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调研及调整原则 河海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专业,从2002年首届本科招生至今。按大类招生后,现有的按专业招生下的培养方案必然发生改变,本学科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本系经讨论制定如下调整原则: 按大类招生后,现有的按专业招生下的培养方案必然发生改变,本学科中课程结构的设置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本系经讨论制定如下调整原则: 1、课程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学校、学院发展的总体战略,具有前瞻性。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我院的品牌建设。由于本学科下设各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前沿性,而培养方案有其相对的固定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持前瞻性。 2、课程结构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分流情况。作为商学院各专业中偏理工类的专业,本专业对学科基础要求比较高,因此要求学生入学后一年半后进行专业分流。与其它各专业中一些共有的平台性核心课程可以进行整合,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分流后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比重较大。 3、统筹兼顾原则。按大类招生后,必然会对原有的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我们在高效完成教改工作的同时,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设计新的招生培养方案,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校整体的目标相符。

2013级包装人才培养方案

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 包装技术与设计 (包装技术与管理方向) [610401] 一、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学制与学历 全日制三年大专学历 三、就业面向(领域)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浙江省包装、印刷行业,重点是纸包装、塑料包装、包装机械制造、广告公司等企业。 1.主要就业岗位:包装设计、图文设计、包装印刷、广告设计与制作; 2.次要就业岗位:商品生产和流通相关领域的包装技术、印刷包装企业的管理、销售。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敬业、有责任心,掌握现代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掌握包装材料选用、包装设计软件使用、包装印刷原理及成型工艺等基本知识,具备专业面向岗位与岗位群工作的材料选用和质量控制、工艺和图文设计、印刷和成型及质量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技能,具有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 1.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3.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4.具有团队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知识要求 1.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能够借助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和学习; 3.掌握一定市场营销和车间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能力要求 1.能熟练使用常用检测仪器仪表,操作各类办公软件和常规的作图软件; 2.熟悉常规包装制品的生产工艺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和检测、包装制品工艺设计、包装印刷技术、包装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常规包装机械的操作和使用等; 3.熟悉常规包装产品的图文设计、结构设计等,能够借助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一定程度的制作和创作; 4.能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和协调生产及管理; 5.取得至少1种本专业工种相关的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文件(新)

关于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为进一步推动各系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保证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真正实现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现就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提出如下竟见。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指见》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与领袖型企业的深入校企合作,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本专业生源情况、学生的学习志愿和学习能力等因素,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重点进行核心课程整合,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及要求 1、校企合作 专业瞄准对应领域的国内前五、省内前三的知名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与其中1-2 家优秀企业深度开展合作,明确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讨、制订课程体系。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不要高也不要低。就业岗位2-3 个,针对岗位阐述人才培养规格,包含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工作规范、行业标准等要

求。 3、课程体系 (1)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特点,专业可采取1422 、三循环、理论-实习-理论等不同的教学模式。 (2)公共课两课、体育、公共选修课等公共课由学院公共教学部统一制定。英语课方面,要以专业为核心,调研本专业就业岗位对英语素养的要求,以专业为主体,在专业课中渗透英语素养的培养。公共教学部负责全院休闲英语、考试英语、IT 英语、能力英语等教学。 (3)专业课 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课包括实训应控制在15 门以内,每学期开设的专业课门数2 门为宜,最多不能超过3 门。专业课的学时要充分,建议每门课程的周学时数达到6 学时以上。 对就业岗位起重要支撑作用、与职业资格证书关联紧密的理论学期的专业课和实训要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实训)应在3-4 门左右,建议核心课程的周学时数达到8 学时以上。除第一学期之外的其它学期均要有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应被列为考试课的重点,采取教考分离。 (4)实习各专业实习由专业与学院实习就业处共同制定。 (5)学时与学分 三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800 学时左右,总学分约为160 学分;两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200 -2400 学时左右,总学分约为130 学分。

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具备交通设备、信息及控制工程方面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高速公路交通设备研发、设计、制造、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维护、运行管理的应用或者城市道路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掌握控制原理、电子信息、交通信号采集处理、网络通信与传输、信息处理与控制等方面的交通机电工程基础知识,具有根据工程项目需要进行高速公路或者城市道路信息化交通控制系统规划与集成、设备设计与制造、交通设备的使用、维护与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应掌握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交通机电设备、电工理论、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交通检测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具备高速公路或者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设计与管理、控制与维护等方面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专业面广,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交通机电设备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了解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设备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具有全面的交通设备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3. 掌握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了解信息与控制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具有全面的交通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 4.具有能从事高速公路交通控制设备研发、设计、制造、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维护、运行、管理方向或者城市道路信息化系统规划与集成、交通设备的使用、维护与运行管理方向的基本能力; 5.具有合作精神、口头及书面交流能力,良好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三、主干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设备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制为4(或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8(或者9)年。根据《XX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在修业年限内,学生修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满足规定的学分要求,并且符合其他毕业条件的,经审核准予毕业。

美术教育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

美术教育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艺术系 2013年4月20日

一、培养目标: 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我国基础艺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初中以下美术教师。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适应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岗位: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企事业美术宣传设计;社区文化建设等 二、基本学制: 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 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 四、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规格: (一)服务面向 (二)人才培养规格 (一)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能为人师表。 (二)通过系统学习,对专业学科发展有所了解;懂得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师基本功。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 (三)具备基本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能力、教学管理能力,胜任班主任工作。加强专业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性为核心,突出教学语言和动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创业精神,能适应新形势下就业需求。 (四)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具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基本职业技能证书为教师资格证,发证机关为周口市教育局。 毕业生可以胜任的技术岗位:中小学美术老师,工艺美术设计,绘画作品定件,美术编辑,美术宣传、制作、服务工作,室内设计师或广告设计师。 毕业生应取得的证书: A、高等学校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及以上),或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以上,或通过校内相当水平考试;(非英语专业)。 B、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及以上)证书或信息产业部办公自动化IT职业技能证书;或通过校内相当水平考试;(非计算机专业)。 C、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国家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证书,平面设计师证,广告设计师证或室内设计师证。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英汉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身体素质、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初步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专业特色: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模式,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创新意识好、思想境界高的应用型人才。 实现途径: 、理论课程:突出语言、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课程:形成专业实习、口语实习、志愿者服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建立自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实践教案评价机制。 、教育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辅助工具,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成长管理:重视成长过程管理,引导学生课程成绩、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绩和社会参与成绩四个方面均衡发展,追踪学生的成长历程。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传统文化等。 ()了解英美国家人文地理简况、发展历史、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教育制度等;了解当代英美政治、经济和文化。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翻译等知识。 ()掌握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语言使用在各种文体中表现出的规律。 ()熟悉英美文学史上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及其影响。

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人:裴福玉 审批人:苏群审核人:李洪智 机电工程分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门类工学科 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201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及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从事机械装备运行管理,机电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处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系统地学习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学习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接受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测试和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新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和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机电产品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理论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专业方向: A、数控技术及应用 B、机电控制及应用 五、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 (一)主要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系统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UG三维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 (二)主要实践环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设计、机械系统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计算机辅助绘图实习、毕业设计等共计41周。 六、学制: 四年 七、毕业条件: 修满18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39学分,实践教学41学分)准予毕业。 八、学位 工学学士 九、教学计划表 1、教学进程表:见表一 2、实践教学环节:见表二 3、总周数分配表:见表三 4、学历表:见表四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西安石油大学 2013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代码081301 院(部、系) 名称化学化工学院 培养方案修订人签字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教学院长(主任) 签字年月日院(部、系) 学术委员会主任签字: 专业负责人姓名: 联系电话: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阅单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化学工程与工艺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专业代码:0813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本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炼油、化工、能源、轻工、环保等部门从事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毕业生经过五年左右的工程实践,能够达到: (1)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化工专业知识、现代信息及实验技术,有效解决化学工业过 程(特别是石油化工过程)的生产、管理、设计、研发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2)具备化工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将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伦理等非 技术因素融入复杂化工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3)具有项目管理、技术评价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解决多学科背景下的工程问题中,有效 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4)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通过自主学习,持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化工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产品及过程开发、方案评价、工艺设计、设备设计、系统集成等化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化学工程与技术问题,获得有效的分析结果、技术结论等。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化工过程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化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根据产品和过程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 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化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对化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判断其准 确性和适用范围。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化工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分析、评价化工专业工程实践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2013级开始实施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013级开始实施) 为努力实现把我校建成“中国一流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战略目标,构建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真正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方略 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2.培养体系: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 “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 “2” “两阶段”培养过程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化教育阶段 “3” “三大类课程体系” 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 “X” 若干个支撑项目 3.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本科前半段(一年半到两年半),即通识教育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在后半段(余下的两年半到一年半),即个性化培养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成长需要,分类开展大学生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实践

应用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教育。 “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国际化、跨文化观念和教育资源融合到教学中,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 二、培养计划制定的基本框架 (一)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1. 专业培养目标 2. 专业培养要求 3. 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 4. 授予学位 5. 基本学分学时 6. 专业核心课程 7. 教学计划进度表 (二)弹性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6年;基本学制为5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7年。 (三)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一般为:文史哲艺术农理:140-165学分;经管法:150-160学分;工科、非临床医学类(四年制):160-180学分; 五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一般为:非临床医学类(五年制)、临床医学类(五年制)、建筑及城规类:210-225学分。 1.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30%; 2.实践教学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其中,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5学分。毕业论文(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6—8学分,理工农医类专业不超过10学分。

2013级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1700 (一)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汽车制造与检修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学制三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适应现代汽车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汽车检测技术、汽车钣金、汽车美容、汽车电器、汽车敲补、维修等方面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具备汽车检测技术、维修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工作需要,适应国际竞争需要,适应终身学习需要,能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及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岗位是汽车检测、维护、修理、使用、质量检验、新技术的引进与使用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1.面向的职业岗位 本专业毕业生是在汽车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及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岗位是汽车检测、维护、修理、使用、质量检验、新技术的引进与使用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职业技能与能力考核指标 借助工具书能阅读汽车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一般专业外文技术资料,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汽车维修及汽车驾驶技能,鼓励学生考取驾驶照,通过汽车维修工中级工等级考核。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职业素养目标 1)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备人文和科学素养,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3)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 4)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精神。 5)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6)能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7)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2.职业能力目标 1)知识结构 ①掌握从事本行业所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②掌握从事本行业所必须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了解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与法规; ③系统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汽车新技术; ④掌握常用的经济应用文写作和公关礼仪知识。 ⑤掌握汽车维修工量具、仪表、设备的性质的使用知识。 ⑥具备汽车主要零部件材料及运行材料的名称、规格、性能、使用、保管等方面的知识。 ⑦具有力学、机械原理、液压传动与气压等方面有关知识。 ⑧掌握汽车结构、拆装与调整、发动机工作原理、汽车性能与测试等方面的知识。 ⑨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性能、调整及维修方面的知识。 ⑩掌握汽车维护及零部件、总成的修理工艺与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11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知识。 ○12具有一定的汽车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知识。 ○13具有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知识。 ○14具备一定的汽车驾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①熟练读识装配图和复杂零件图。 ②具备汽车修理工艺中的机械加工、钳工、钣金工的基本技能。 ③具备汽车驾驶基本技能。 ④正确熟练使用专用工量具,能够操作常用保修设备。 ⑤能够正确进行汽车维护作业、熟练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修理技能等。 ⑥合理选择零件修复方法、具备认识其它汽车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等。 ⑦能够进行汽车底盘维修作业、能够进行汽车电气设备的维修和调试等。 ⑧正确掌握汽车修前、修后的检验与测试方法;能够进行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等。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203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 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1、会计学(Accounting)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八、专业主要实验1、计算机基础、foxpro数据库应用、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安排上机练习和实习;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

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

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讨论稿)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落实《西南交大“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定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2、继续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照“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多渠道搭建自主研学平台,突出学生获取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和我校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基本原则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进一步处理好通识教育基础、大类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两份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两份 【篇一】 为加快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促使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我院医学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从全院各学科中择优选拔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经过计划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领先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医院创建新一代青年医学学者队伍,形成各专业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 二、组织领导 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方案的实施是在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科教科、人事科具体负责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选拔范围、条件及要求 (一)选拔范围:全院临床、医技、药学及护理学科卫生技术人员。 (二)申报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身体健康,具有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申报当年); 3.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及以上; 4.外语:大学英语六级(或取得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平考试合格、硕士学位全国英语考试合格、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等); 5.计算机:取得江苏省信息化素质培训合格; 6.职称: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7.论文:在省级以上正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 8.科研:承担区级以上科研课题(前三名),或有完整的科研设计书,处于预试阶段拟准备申报的科研课题; 9.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为科室业务骨干,具有发展潜能; 10.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年度考核优秀1次以上或获院级以上表彰。 具备上述条件,择优选拔。 (三)要求: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按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并且能保证提供优秀导师(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在临床及科研一线固定带教。 四、选拔程序 (一)申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