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进步测定

技术进步测定

技术进步测定
技术进步测定

Chapter five : economic growth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China

5.1经济增长核算方法

自从丁伯根(Tinbergen )、索洛(Solow )提出增长核算问题以来,经济增长核算方法至今是沿着两条研究路径演进的。一种方法是延续索洛提出的基于对总量生产函数的分解而得到的增长核算方法,后来经过丹尼森(Denison )、乔根森(Jorgenson )、OECD 的扩展,而日趋完善。第二种方法是基于计量的参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parametric non-parametric estimate method ),有随机生产函数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和数据包

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e analysis)1

。本文主要利用索洛余值法(Solow residual)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和测算。

按照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的产出及其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常见的增长核算是基于时间序列的索洛总量函数法,首先建立Cobb-Douglas 生产函数:

Y AK L αβ

=

其中Y 表示产出(output ),L 表示劳动要素的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的投入,α,β为大于0的量,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弹性(output elasticity of capital),A 表示技术进步,也称全要素生产率(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便于分析,两边取对数可得:ln ln ln ln Y A K L αβ=++,其中ln()?表示相应的变量取自然对数。

两边同时对时间微分后可以得到增量平衡:

Y A K L Y A K L

αβ=+?

+?

。其中X

(X 为,,,Y A K L )表示相应变量的对时间的微分,例如:dY Y dt =

。则Y Y

可以表示产出的增长率。 一般情况下,假定1αβ+=,则关系式变为:

(1)Y A K L Y

A

K

L

αα=+?

+-?

采用差分的形式,可得:(1)Y A K L Y

A

K

L

αα????=+?+-?。其中?? 表示相应变量的

差分。

从而可以得出TFP 等于产出增长减去要素贡献后的“黑匣子”余量。 由于经济增长率

Y Y

、资本存量增长率

K K

和劳动力增长率

L L

通过经济统计资料可以获

取,以下则利用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中回归(regression)方法对全要素增长率A A

、资

本贡献率α和劳动贡献率1α-予以估算。

5.2模型选取和估计方法

1

参见:Coelli ,Prasada Rao & O ’Donnell ,etal.2005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如下模型:ln ln ln ln Y A K L αβε=+++,ε表示随机干扰项(stochastic disturbance term)。由于1αβ+=,则可以表示为:

ln ln ln (1)ln Y A K L ααε=++-+。

采用人均的形式:ln(/)ln ln(/)Y L A K L αε=++

考虑到样本期内有技术变化发生,在上式中加入时间变量t 以考察技术变化,则模型变为:ln(/)ln ln(/)Y L A t K L γαε=+++。

如果将制度因素考虑进去,则模型还可以变为:

ln(/)ln ln(/)Y L A t dummy K L γδαε=++++

(5-1)

同时,如果没有1αβ+=的约束,则有:

ln ln ln ln Y A t dummy K L γδαβε=+++++

(5-2)

上式t 表示时间,并且研究时期起始年份取值为0;dummy 表示制度变量,90年代中期出现分界点,本文按照吴敬琏(2004)的标准来进行划分2

,则1978~1993年取值为0,1994~2008年取值为1。

估计方法取决于误差项ε的性质。一般假设其为球形扰动项。这样,就可以用最小二乘法(OLS )进行估计。本文利用的软件是Eviews 6.0。

5.3 数据选取和说明

本文需要变量的数据有:1978~2008年间年度产出数据、资本存量数据、劳动力投入数据。

5.3.1 年度产出指标数据的获取。

一般而言,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增长率的指标应该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看是否计算国外资本和劳务)。这两项指标都可以直接从有关统计资料中获得。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基础数据取自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并且按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其计算方法为:不变价格GDP =1978年GDP ?GDP 指数(1978年为基期)。具体数据参见附表1,其趋势见图()。

5.3.2资本存量数据的计算和获取。

国内外有很多和对中国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进行了估算。其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由Goldsmith 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stock system),现在被OECD 国家所广泛采用,它的基本公式为:

2

吴敬琏(2004)、李扬(2007)、张军(2007)等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也以90年代中期为界限,划分

为两个阶段。例如吴敬琏(2004)以1994年为分界点,把前期称为增量改革阶段,后期称为全面推进阶段。本文按照吴敬琏(2004)的标准,把1994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分界点。(注:这个最好结合到前一章详细去分析,因为根据论文的逻辑关系,前面一章主要就是对论文的变量选取进行说明的。在这章,这个只要顺带提一下就OK 。)

1(1)t t t t K I K α-=+-

其中t K 表示第t 年的资本存量,1t K -表示第t - 1年的资本存量,t I 表示第t 年的投资,t α表示第t 年的折旧率。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但是在处

理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邹至庄(Chow ,1993)采用的计算方法为:第t 年的K =第(t – 1)年的K +第t 年的实际净投资

而贺菊煌(1992)的计算公式为:第t 年的K =第(t – 1)年的K +第t 年的积累 王小鲁和樊纲(2000)采用的计算公式为:本年K (1952年不变价) =上年K (1952年不变价) + (本年固定资本形成- 折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k P 。

宋海岩等(2003)的公式为:1(1)t t t t t K I g K α-=+--。

其中t g 表示经济增长率,因为他们所采用的样本是各省的数据,所以t g 就表示各省的 GDP 增长率。

值得一提的是黄勇峰等(2002)运用该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细致的估算,他们的方法很细致,具有代表性。由于能力有限,本文根据一般论文的做法,并不对资本存量进行估计,而是采用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10)的资本存量数据进行分析,其数据附表1,其趋势见图()。

5.3.3劳动投入指标:

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如果严格按照理论的要求,应当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提供的“服务流量”,它不仅仅取决于要素投入量,而且还与要素的利用效率、要素的质量等因素有关。就劳动投入指标而言,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在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的质量、时间、强度一般是与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劳动报酬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而在中国,由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度时期,收入分配体制不尽合理和市场调节机制不够完善,而且我国目前尚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采用历年社会劳动者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3。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具体数据见附表1,其趋势见图()。

20000

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

123456789GDP

资本存量

劳动力

注: GDP 与资本存量数据为左坐标,劳动力数据为右坐标,单位为亿。

3

采用此方法的有:沈坤荣(1999),彭国华(2005)和沈汉溪(2007)等。

图1978~2008年中国GDP、资本存量和劳动力趋势

5.4计量模型检验

为了进行产出分解,本文必须对资本产出弹性α进行估计。相关结果显示,工业化国家(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的资本产出弹性的范围为0.25~0.4,一般集中在0.3左右,正像美国数据所揭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要素相对稀缺,资本产出弹性要比发达国家高,一般在0.3~0.65之间,通常会超过0.4。Young(1995)研究认为中国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4,邓翔和李建平(2004)和彭国华(2005)都采用了相同的数据。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尤其是1998年从供给不足转为供给过剩局面和2003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启动等,都会使资本回报会发生系统性的变化。Bai et al(2006)和北大课题组(2007)估计了中国不同年份的资本回报率,发现资本回报率在近几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本文利用附表1中的数据,对关系式(5-1)和(5-2)进行估计。Eviews 显示的结果如下。

式(5-1)Eviews 计量结果显示:

Dependent Variable: LOG(Y/L)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8/20/10 Time: 14:46

Sample: 1978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REND(1978) 0.025300 0.004991 5.068780 0.0000

LOG(K/L) 0.553158 0.062644 8.830156 0.0000

DUM=0 2.816319 0.442850 6.359528 0.0000

DUM=1 2.901771 0.443691 6.540074 0.0000

R-squared 0.997024 Mean dependent var 7.774124

Adjusted R-squared 0.996694 S.D. dependent var 0.652318

S.E. of regression 0.0375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3.608592

Sum squared resid 0.037986 Schwarz criterion -3.423561

Log likelihood 59.93317 Hannan-Quinn criter. -3.548276

Durbin-Watson stat 0.729531

从上可以看出,数据对关系式(5-1)的拟合结果良好,各个参数都通过了检验。其中人均资本产出弹性为0.55。表示人均资本变化1%,产出变化0.55%。同时,对于体制改革的虚拟变量,从0变化到1时,系数增加了0.086。说明1993年末的体制改革对我国的产出产生了正向的作用。

同时为了进行比较,对式(5-2)进行了估计,Eviews 估计结果如下。

式(5-2)Eviews估计结果显示:

Dependent Variable: LOG(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8/20/10 Time: 15:29

Sample: 1978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REND 0.068788 0.016520 4.163926 0.0003

LOG(K) 0.198055 0.141498 1.399701 0.1734

LOG(L) 0.127317 0.129665 0.981894 0.3352

DUM=0 6.305441 1.336254 4.718744 0.0001

DUM=1 6.367030 1.328154 4.793895 0.0001

R-squared 0.998662 Mean dependent var 9.578621

Adjusted R-squared 0.998456 S.D. dependent var 0.857303

S.E. of regression 0.033683 Akaike info criterion -3.796943

Sum squared resid 0.029499 Schwarz criterion -3.565655

Log likelihood 63.85262 Hannan-Quinn criter. -3.721549

Durbin-Watson stat 0.645880

从上可以看出,数据拟合的结果并不理想,log(K)与log(L)的系数没有通过检验,因为t统计量为0的概率大于一般意义上的临界值0.1(10%)。则本文对式(5-2)去除体制改革的虚拟变量,其结果如下所示。

去除虚拟变量的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LOG(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8/20/10 Time: 15:30

Sample: 1978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REND -0.003403 0.001469 -2.315983 0.0281

LOG(K) 0.865178 0.023129 37.40737 0.0000

LOG(L) 0.538744 0.134572 4.003389 0.0004

R-squared 0.996634 Mean dependent var 9.578621

Adjusted R-squared 0.996393 S.D. dependent var 0.857303

S.E. of regression 0.051486 Akaike info criterion -3.003250

Sum squared resid 0.074222 Schwarz criterion -2.864477

Log likelihood 49.55038 Hannan-Quinn criter. -2.958014

Durbin-Watson stat 0.465346

可以看出,去除了虚拟变量之后,数据的拟合结果比较理想,各参数都通过了检验。此时资本产出弹性为0.865,劳动产出弹性为0.539。资本产出弹性大于一般学者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没有考虑到体制改革的影响。所以稳妥起见,本文以下选取式(5-1)资本弹性结果 =0.55对经济增长核算进行分解。

5.5经济增长核算及结论

通过前面的论述和基础数据的准备,则可以利用经济增长因素的总量分析模型进行测算,得到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和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并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附表对1978~2008年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

-0.1

-0.050

0.050.10.15

图 1978~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趋势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1) 1993年以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波动幅度比较剧烈。究其原因,1993年以前正是我国经济体制和市场条件发生剧烈频繁变化的时期,这必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发生剧烈频繁变化。如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营企业放权让利等制度变迁,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一些制度上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从而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 1993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0年这种下降趋势才得以缓解,随后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究其原因,199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逐步降温并于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我国经济出现生产能力全而过剩情形,国有企业减员和资本过度深化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的低水平利用,长期低水平的公共教育支出与科学研究支出以及一些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持续下降。然而2000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教育支出经济效应的逐步显现,宏观经济逐渐好转,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也随之出现逐年攀升的势头。由此可见,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我国经济体制变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同时可以估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了对结果进行比较,本文分别选取α=0.6与α=0.5的测算进行比较。为了使结果更有意义,本文采用了分阶段的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 ),结果见下表。

表() 1978~2008年来经济增长核算(分区间)4

表()1978~2008年来不同资本弹性下经济增长贡献率比较分析5

4 其中Gy 、Gk 、Gl 和Ga 分别表示经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5

Ek 、El 和Ea 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从上面两表可以看出,不同的资本弹性,对应的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没有产生本质的区别。即资本的贡献率大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又大于劳动的贡献率。

按α=0.55来说明,1978~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为9.8%,其中资本投入的贡献为57.76%,劳动投入的贡献为10.17%,经济增长的67.94%是由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而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仅为3.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2.06%。而且,在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中,资本投入的贡献占有主导地位,为57.76%。可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大量投入增加来取得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但是,从分阶段情况来看,两个不同时期的综合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具有明显的差异。1978~1993年,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4.23%,而改革开放后的1994~2008年,这一指标降低到26.98%。结果显示自从1994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胡鞍刚、郑京海(2004),郭庆旺、贾俊雪(2005)中的结论类似。具体原因可参考胡鞍刚、郑京海(2004)。

然而,需要指出,由于中国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不完全的市场与不完全的计划同时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各种摩擦和矛盾也十分突出。从而降低宏观运行的稳定性,进而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使中国经济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低效运行的状态,体现出粗放型特征。而金融危机的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

参考文献:

Chow G. C.,1993,―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Q. J . E. August,pp. 809— 842.

王小鲁、樊纲等,2000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

贺菊煌,1992 :《我国资产的估算》,《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宋海岩、刘淄楠和蒋萍,2003 :《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1期。黄勇峰、任若恩和刘晓生,2002 :《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377—396页。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10:《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经济研究第5期。

张军、章元,2003:《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第7期。

Psacharo poulos,G.,1994,―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 cation :A G lobal Update‖,World Development,22(9),pp. 1325-1343.

彭国华,2005:《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经济研究第9期。

Young,A,1995,The Tyranny of Numbers: 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 (3) :641~6801

北大课题组,2007《我国资本回报率估计(1978~2006)――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C2007002.

邓翔、李建平,2004:《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Bai Chong-en,Chang-tai Hsieh,Ying-yi Qian,2006: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

沈坤荣,1999:《1978—1997 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4期。

Coelli,T. J.,Rao, D. S. P. & O'Donnell, C.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M]. New York: Spring Science Business Media,Inc.2005: 312

沈汉溪,2007:《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分解――基于Solow增长核算、SFA和DEA的比较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胡鞍刚、郑京海,2004:《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中国经济时报》(3月26日)。

郭庆旺、贾俊雪,2005:《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第6期。

吴敬琏,2004:《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

张军,2007:《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

李扬、殷剑峰,2007:《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经济研究》第6期。

附表:计算数据:

表1978~2008年不变价格GDP、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据(单位:亿)

表1978~2008年度产出、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以=0.55进行分解)

技术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以工业革命为例 前提:当18世纪的瓦特对着他家的烧水炉而产生改良蒸汽机的灵感时,他并不会想到他的一个举动会对后世的人类文明产生多么大影响。 18-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生产力大幅提升。在很多人的眼里,能与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的,大概就是蒸汽机、电灯泡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奇妙发明了,然而它对我们的影响并非只是晚上不用蜡烛、出门不用骑马这么简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场横跨一整个世纪的伟大事件在涌现新发明的同时,也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社会生活方式乃至哲学和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此后,以1870年为界,工业革命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而第二次革命则将人类社会推进了电气时代。先将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发明列于下: 工业革命前: 1712年英国人汤姆斯·钮可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33年凯伊·约翰发明飞梭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 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良钮可门的蒸汽机为“单动式蒸汽机” 1778年约瑟夫·勃拉姆发明抽水马桶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所谓技术创新,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从技术来源来看,它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而技术进步除包括科技活动外,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改进、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等非技术因素。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而技术进化则是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技术革命中,所谓技术跳跃,就是使原技术原理产生了革命性变革或突变,则使劳动工具、生产工艺和方法及其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使新产业得到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故此,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内涵上既有着重叠又有所区分,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为补充。突出表现在: 1、从发展生产力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之处,其结果均是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技术进步中技术进化与技术创新中的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相对应,而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管理系统变革及技术模式的变更也是彼此对应的,其内在联系一脉相通。 从生产全过程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则有所区别。在生产全过程中,或迟或早进入应用基础研究,广泛吸收科学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多种潜在用途,进一步对某一专门技术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进行市场调研与预测,建立新的生产模式,促进新产业的建立与发展。这一全过程的后半部分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同技术进步的综合性标志相比,技术创新虽体现在生产全过程中,但仅处于“微观”基础地位。所以说,技术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宏观经济,而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技术要素的微观经济,其内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抓好技术创新与进步

伴随着祖国建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交四航院走过了年的历程从单一的水运工程设计室发展成 # # %$ 航道船厂道路桥梁市政建筑等行业的咨询设计和勘察监理总承包于一体的综 为集港口 $ $ $ $ $ $ $ $ $ 合甲级设计院年获得了项目管理全国排名第九总承包业务全国排名第三十八的好成绩我们致 # $ % #$$! 力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勘察咨询设计监理总承包五大业务均通过了质量 # $ $ $ $ 9:;<$$=>#$$$ 体系认证 在技术上我院一直奉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技术路线我们深感技术进步与创% & # # # 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未来院的发展也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年的历程 ! "# # % $ # 在设计手段上我院保持与全国同行同步水平从年代前传统手工计算铅笔制图发展到今天 ?$ % # # 的计算机计算和绘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我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了水运工程设计所需 =$$@ ( ) 的各种软件购置了国际石油公司公认的油轮缆绳分析计算软件 ;A(8B)* -.867 C6)*4D8D EBAF(2. 购置了建筑路桥工艺给排水电气设计所需的各种软件购置了国际通用大型空间分析*# $ $ $ $ # /.7.)B 软件绘图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特别是院局域网的开通和系统投入使用实 # # % # C+C:G CF(ECH /! ;C 现了全院办公无纸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院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 # % 在勘察方面勘察行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到今天的技术密集型水上钻探已从# % $ "$ I$ 年代人工冲击钻发展到今天机钻并配置了多功能地质检测仪管线探测仪物探设备和三轴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论文 ——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1201班 周婷(20120192)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看成所有形式的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众家统一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加快技术进步是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那么,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呢?由于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结构变革等内容,因此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时,除了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外,同时还要考察一些促进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从两大方面分析。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而技术进步则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技术进步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进步既是渐进的又是突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技术是一类知识的总和,那么技术进步就是此类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当一种技术的运用达到一种量的积累的时候,则会发生质的突变;技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却是一种渐进性的进步的过程,为技术发生突变积累势能。这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特征。此外技术进步的另一个特性在于其要素报酬递增且这种递增是不可逆的。即技术进步必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且这种发展是不可逆的。 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得出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结论。据统计在我国,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其次在决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学术界则有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斯内茨(SimonKuznets)的研究,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一般是国家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但是人均的产量不增加,人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改善。现代经济增长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产量也增长,每个人可以享用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工业革命以后变得越来越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就只有在技术创新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快,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但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经济学界和科技界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经济学界所谓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在科技界里则习惯地把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等同起来。发明是从无到有,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增量贡献。但在经济学里则把发明和创新分开,创新侧重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是和一个生

产者现在实际采用的技术比较,而不是和世界总体的技术水平做比较。最发达国家各个产业所采用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相同产业中通产处于最先进的水平,既然如此,发达国家在下一期生产时要采用比现在更好的技术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新发明。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两种可能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关于发明,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发明,投入非常巨大。像IBM每年的研发投入是五十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四十多亿美元,因特尔三十多亿美元,朗讯四十多亿美元。而且风险非常高:一般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一百个立项,到最后大约只有五个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十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一、二个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在一百个研发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二个项目,对企业的投入有了回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如果只看这个最后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研发项目,它有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如果其它国家的企业要用这项新技术必须付专利费,这项技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会相当高。但是如果把那99项失败也算是取得这一项成功的必要成本,那幺,在最前沿技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有许多实证研究发现,拥有核心技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进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进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阻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制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确实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 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阻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年在《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猎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发新的市场;

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纳新的组织方法。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Drucker,1909一 )从治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制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进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 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进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确实是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90年代初。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进展的动力。”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进展。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

技术进步规划

技术进步规划 一、长期规划 1.新产品开发 1.1新产品开发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原来一直生产传统的平开窗和推拉窗,使用功能单一,而且有时还会造成清理擦洗不便,已不能适应人们对建筑门窗使用功能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拟开发上(中、下)悬+平开、翻转+平开等先进窗型。上述窗型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国内已有个别引进,市场前景越来越高,磨擦窗型将会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1.2 新产品开发内容 多方向开启窗新产品开发的关键是铰链。据悉,目前国内省内有少数企业生产。企业应经过考察,在众多厂家中择优选用,使新型窗尽快投入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1.3 对现有产品提高以三项物理性能为主要指标的产品质量,扩大市场覆盖率 2.设备更新 目前我公司的门窗生产设备档次不高,工作效率及产品精度不高,制约了门窗的发展。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决定增置双角锯、角缝清理机、V形锯、三位焊机和四角焊机各一台,其他设备逐一更新。设备更新改造后生产能力将提高到3万平方米以上。 3.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 作为现代工业技术标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为顺应技术进步的潮流,决定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人员培训,应用相应软件,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生成、优化下料,从而缩短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人员技术素质和企业的声誉。 二、二零零二年技术进步规划 根据公司长远发展规划,公司二零零二年技术进步规划主要是更新改造设备,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社会知名度。九九年购进计算机一台,初步实施计算机管理。

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研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凭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科技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激烈竞争在全球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战略,都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且会涉及到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创新浪潮,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而且也是加速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是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跨国公司,企业要在这样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上具有别人不能模仿的、持续创新并能持续保持领

先的能力。要保持市场占有率,必须持续不断更新技术和产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有基础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基础技术成果是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支柱之一,产品的相关实用技术,产品化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是支持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位,这对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其具体的产业及产品特点如何,都是一个多种技术有机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支撑,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赢得和保持某种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所在。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和统率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日本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技术能力来源于其选择了正确的技术方式。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分配在基础性研究上的资金和人才少,而把重点放在可以直接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应用性开发研究上,选择了技术融合的道路。他们

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理论创新

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理论创新 □杨新 在军事理论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微不足道的。直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才逐步凸现出来。从“海权论”、“空权论”、“机械化战争论”,到今天的新军事革命论,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认真研究这种影响,对于我们发展军事理论,占领军事科学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通过促进武器装备的发展对军事理论产生直接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技术决定战术。可以说,新的科学技术每次用于军事,都引起武器装备的重大变化。而每一次武器装备的重大变化,又都是军事理论发生飞跃和突破的最直接因素。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其在陆上的应用是铁路,在水上的应用是轮船,这两种运输工具分别导致了近代陆权与海权论;坦克与飞机的发明,导致了机械化战争论和制空权论;而核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核武器的产生,使当代战略思想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随着现代特别是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现代战争正在进入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使武器装备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军队在陆、海、空、天、电、网络等多维空间进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军事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地实现着突破,关于高技术战争、信息战争、21世纪的战争的理论和军事学说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高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快,迫切需要适合高技术发展的军事理论来确定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论证哪些高技术武器装备最具有发展前途,对未来战争最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在高技术条件下,科学技术通过促进武器装备的发展对军事理论的变革产生的直接影响越来越显著。 科学技术通过研究手段的进步对军事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着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军事理论同人类的其他理论研究一样,都是随着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对此,恩格斯就曾经指出:“在军事学术上也不能用旧的手段去达到新的结果。只有创造新的、更有威力的手段,才能达到新的、更伟大的结果。”军事理论发展史也充分证明了恩格斯的上述论断。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学方法,并对军事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初,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研究方法被引人军事理论研究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60年代,被称为“新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

(完整word版)技术创新规划及措施

技术创新规划及措施 技术创新规划 一、总体思路 围绕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的总体布局和促进经济增长,择优确定主攻方向,面向区内外市场,优化运行机制,建设技术高地,实现技术跨越,用现代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把握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使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成为确保我公司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水平的强有力措施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为支撑,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加强领导,实行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落实。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为

副组长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狠抓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落实。 2、进一步完善与技术创新相关制度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结合我公司实际,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轮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技术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技术创新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动力,激励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出精品出人才。按市场机制培养、配制人才,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才惜才的用人之道,在实践中造就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广开渠道,引进一批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集中高素质人才智慧构划大思路、筛选大项目、促进大开发。 建立更完善的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实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工程,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荣誉,给地位,给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前沿技术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管理人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

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教学设计

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教学设计 1.2 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的涵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过程与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案例来获得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分析其他例子 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了解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与总结,从而理解“技术的发展需 要发明和革新”这一基本原理,从而加深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难点: 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导出课题。 1、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自行车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行车的起源及用途。 2、复习:技术是什么,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技术对那些 方面产生影响, 二、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通过刚才观看的课件仔细观察,结合生活实际来实际比较一下这些自行车有什么不同及用途,引入今天的课题:《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 2、师生互动,探索实践 问题1:什么是发明,这些自行车中那一辆算发明。引出概念一: 发明的含义, 问题2:几辆自行车既然都不能算是发明,应怎么解释,引出概 念二:革新,几辆自行车中哪一辆算革新的结果呢, 问题3:结合知识概念对几辆自行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比较自 行车材料的变化、结构上的不同,这些技术革新来源于 什么,考虑到那些因素, 得出结论: , 发明指的是创造发明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 , 革新指的是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 , 发明和革新是技术的源泉 通过课本实例《洗衣机技术的进步》感受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实例1、多媒体课件展示洗衣机发展过程图片

实例2、手机的更新换代贝尔发明的电话——……——3G手机 3、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来阅读教材,看一看谈一谈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的作用及其意义。 4、讨论生活中的哪些用品还需要革新 思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具五花八门,衣架、碗、柜、茶杯、梳子、小镜、牙刷、暖水瓶、指甲剪、漏勺、床、钟表等等。大家天天都在同各种日用品打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答案

1.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恒久希望,是一个企业走向辉 煌的动力资源,也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的核心载体。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维系于不断地( )。C:创新 2.因为有了创新,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把石斧的诞生表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 )。B:创新能力 3.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时代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 )。A: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 4.创造与创新两者都具有( ),但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创造的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创 新的首创性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称为“推陈出新”和“有中生新”。 C:首创性特征 5.创新注重应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 )。 B: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6.每一次重大的创新都会产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新强力地推动着( )。 A:科技进步 7.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的文艺家,就不会有自己的地位。所以,从社会进步上分析,创新促进着( )和人类文明。C:文化繁荣 8.在工业经济时代,提高引进和吸收消化新技术的能力是头等大事,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却强 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 )。在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跟上 高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 B:灵魂 9.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 )。A:创新 10.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 )。 C:自主创新能力 11.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下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卓识的远见、合理的知 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意识。因为,( )是高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是新 时代人才的价值所在。 A:创新与创造能力 12.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依托( ),才能开拓进取,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做出工作成绩,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A:创新与创新思维能力 1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为此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从而就需要( )专业技术人才。A:创新型 14.创新活动是由诸要素构成并在其中发挥相应作用的( )的过程。创新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 C:思维与实践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不断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新技术;第一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推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永不停息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类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韩国这个曾极度落后的东方小国,在短短50年内,昂首迈入世界发达工业国家行列,也是和科技创新分不开的。韩国战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科技投入加大,政府重点扶持一些大型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在韩国,三星、现代、起亚、LG等跨国公司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这些公司都是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的,例如三星和现代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存储颗粒芯片一半以上的份额,依托起亚和现代韩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国。韩国由于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目前已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只有坚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会全部科研投入的20%,日本政府更是把这一比例降到了10%以下。它们大量的科研工作,甚至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中国在科技上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落后。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使科研人员如鱼得水,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还是靠人才。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要把尊重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比较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比较分析以及 技术创新的关键 2006年1月9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号召:“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 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 制定重要技术标准, 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 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于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意义重大。科学的大厦是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共同构成的,彼此联系,缺一不可,又各自发挥着独立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创新是经济活动,科学发现是认识世界,技术发明是改造世界。本文主要通过列举和对比的方法,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作一比较分析,试图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论述了技术创新的关键和特点。 一、发明与发现 “发现乃发明之母”讲的是一种由发现导致发明的单向关系。其实,只要对科技发明史进行一番考察,我们会发现,发现与发明之间不只是一种单向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可逆、双向、互为条件的关系。 1、发现衍生发明 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发现,便不会有人类的发明。人类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建立在发明者对某种特定自然规律的发现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发现可分为自发性发现与自觉性发现。自发性发现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现象性的、外在性的、首次性感性认识。如浮力现象的发现、弹性现象的发现、力的平衡现象的发现等,皆是自发发现。自觉性发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学发现,是人类对自然规律本质性的、内在性的、首次性理性认识,如浮力定律的发现、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等。 人类的诸多发明,尤其是在古代社会时期的发明,皆是在自发发现的基础上得到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并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意外的发酵现象,使他们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 新团队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推荐工作的补充说明 一、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同意,科技部批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2013年起增设创新团队奖励,每年奖励数量不超过3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授予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得到同行公认的科研群体。创新团队奖励不分等级,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标准评审、授奖。 二、创新团队应是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且在行业或学科领域内得到公认的优秀研究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国际领先,拥有经授权并有效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已取得多项惠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三、创新团队应实现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度以及开放度高,队伍结构合理,组织管理先进,机制运行良好,支持单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团队持续研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具有能够长期保持国家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的实力和条件。 四、创新团队带头人应为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学术带头人,或担任过本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或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五、创新团队应在本团队研究方向、领域内取得持续突破和长期累积成就;团队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单个获奖项目成果作为主要支撑;团队成员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不应仅以最高奖获得者获奖时所依托的成果作为主要支撑;应重点说明团队在曾获奖励之后的后续成就。 六、创新团队的推荐不受“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参加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曾经推荐但未获奖的项目再次推荐需隔一年以上”、“作为项目完成人获奖后再次作为项目完成人报奖被推荐需隔两年以上”等规定的限制。 七、创新团队推荐材料需登录我办网上平台报送,全部推荐材料均不得涉密。如有团队工作内容涉密的,推荐材料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并提供主要支持单位保密委员会进行保密审查后出具的不涉密证明。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书

技术创新3年规划

XXXXXXX有限公司 2013—2015年转型升级规划 一、总体思路 围绕上级政府部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公司择优确定主攻方向,面向国内外市场,优化运行机制,建设技术高地,实现全方位技术跨越,用现代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把握xx行业的发展方向,使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成为确保我公司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水平的强有力措施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为支撑,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加强领导,实行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落实。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狠抓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落实。 2、进一步完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结合我公司实际,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

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轮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技术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技术创新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动力,激励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出精品出人才。按市场机制培养人才,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才惜才的用人之道,在实践中造就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广开渠道,引进一批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集中高素质人才智慧构划大思路、筛选大项目、促进大开发。建立更完善的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实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工程,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荣誉,给地位,给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前沿技术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管理人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最佳组合。 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中心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中心为主体,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加快对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促使其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