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自己做的)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自己做的)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自己做的)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自己做的)

第一章绪论

1、科学研究是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分析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检验假设或理论,从而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2、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3、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发展性、差异性。

4、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表现在:

研究方法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研究方法难以准确描述个体的内部变化

5、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心理与教育研究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心理与教育研究易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6、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7、心理与教育的整体研究设计方法有:理论或思辨的研究方法、描述或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

8、研究数据的获得方法:测评法、实验范式(即狭义的实验法)、认知神经科学范式。

9、学习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

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增强评价研究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应用。

10、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选择

1、研究问题的特征:

问题应以提问的形式出现、问题有多变量性、问题应当具有可解答性、问题的陈述具有客观性

2、研究课题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研究、描述研究、实证研究、探索性研究、验证性研究。

3、研究课题确定的基本程序: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

4、心理与教育研究课题源于:社会实践、理论推论、文献阅读、研究过程、课题指南。

5、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兴趣性原则。

6、研究假设的显著特点:一、研究假设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二、研究假设有一定的推测性质。

7、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可以把研究假设分为三类: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因果性假设。

根据研究假设陈述的概括性程度,可以把研究性假设分为两类:一般假设、特定假设。

9、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归纳法从观察开始,然后由此形成更一般性的假设;而演绎法则从理论和一般性陈述、一般假设开始,然后由此形成更特定的假设;检验特定假设比检验一般假设容易,而为了能检验一般假设,则必须据其推出若干特定假设,通过对若干特定假设的检验法来检验它。

10、课题论证是指对准备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可行性、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预测和评价的过程。它是进行课题评审、申请科研立项、获取科研经费资助的重要环节。

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一般均包括这样一些问题:先前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和突破;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实施步骤及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如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预算经费等;本课题的可行性。

第三章研究方案的设计

1、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选题依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度、研究保障、成果形式。

2、研究对象抽样的意义:一、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二、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研究对象抽样的方法:一、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二、非随机抽样:目的抽样、定额抽样、简单抽样。

4、对自变量的控制关键在于操作定义的界定。自变量是由研究者直接控制操纵的,这是选定自变量的条件之一,但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过程中,许多概念是不能直接控制操纵的。对于一个含义不明确的概念,为了进行试验研究,研究人员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使得不易定量的心理概念有一个规定的可以测量的标准。

5、对因变量的控制主要是保证因变量达到以下四个基本要求:一、有效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效度,因变量的效果必须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二、可靠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信度,因变量必须随自变量的变化,稳定而有规律地做相应的变化。三、敏感性,是指因变量是否能精确地度量出反应变量的变化,因变量应对自变量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四、数量化,因变量必须是可测量的量化标准,而不是定性的抽象描述。

6、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随机化法、匹配法、兼作组法、统计控制。

7、课题申报程序:一、申请人向相应机构提出申请报告。二、申请人到上述部门办理申报手续。三、认真阅读“课题指南”,确定研究题目。四、按要求填好课题申请表。五、确定正式的申请书。六、在规定时间内报送课题审批部门。

第四章理论研究设计

1、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新的见解。

2、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3、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文献主要是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

4、文献一般分为: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5、常用的文献搜集:一、通过图书馆搜集文献。二、通过资料室搜集文献。三、通过互联网搜集文献。四、通过个人交往搜集文献。

6、文献综述是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应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课题、某项研究在特定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分析而写成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7、文献综述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

8、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步骤:一、确定选题。二、搜集文献。三、研究文献。四、撰写综述初稿。五、修改综述初稿,并最终完成文献综述。

9、经验总结就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条件下,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对心理与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事实加以分析、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心理与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10、经验总结一般包括:具体经验总结、一般性经验总结、理论性经验总结。

11、撰写经验总结的意义:一、经验总结是丰富和发展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二、经验总结是教育管理者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三、总结教育经验是增强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12、撰写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一、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二、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要全面考察,多方面联系。四、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五、要有创新精神。

13、撰写经验总结的方法与步骤:一、确定总结对象。二、制定总结计划。三、经验资料的积累、筛选、提炼。四、经验总结的论证。五、撰写经验报告。

14、理论探讨是指研究者对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能够在理论层次上表达独立的观点,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分为:评析型、创造型。

15、理论探讨的撰写:一、积累素材,提高理论认识。二、确定选题。三、拟好提纲。四、写作初稿。五、修改润色。

第五章描述研究设计

1、描述研究是采用描述研究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以表明或证明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2、描述研究中需要注意描述研究的主观性、信度、可推论性、量化趋势。

3、观察研究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4、观察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明确观察目的。二、确定观察内容。三、选择观察内容。四、制定观察记录表。五、训练观察人员。六、实施观察。

5、访谈法的类型:间接访谈和直接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6、访谈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明确访谈目的。二、设计访谈问题(选择访谈问题的类型、拟定具体的访谈问题和反应形式)。三、试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四、访谈人员的选择和培训。五、实施访谈。

7、个案研究是指对特定的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详尽的考察和研究,并据此研究结果对个案所属总体的普遍意义作出的恰当评估。

8、个案研究的特征:一、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研究对象所实施的研究。二、个案研究是对目标行为的连续观测。

第六章实证研究设计

1、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测量、评定、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关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看法。

2、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

3、实证研究的基本类型: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4、自变量为2个水平的单因素设计

一:单因素随机组设计。选出N名被试,将被试随机分为2组,每组被试分别接受1种实验处理,然后得出每组各个被试在因变量上的连续水平。例子P159

二:单因素匹配组设计。例子P160

三:单因素被试内设计。例子P164

5、自变量为3个以上水平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一、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例子P163)。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例子P164)。

三、单因素被试内设计(例子P168)。

6、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一般要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每个自变量的主效应,同时要分析各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7、安排被试方式:随机分组设计、匹配分组设计、被试内设计。

8、准实验设计: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例子P180)。二、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设计(例子P181)。三、实验组控制组测前测后时间系列设计(例子P182)。

第七章研究数据的获得

1、研究变量的常用指标:一、行为指标:频率、潜伏期、持续时间、正确率、强度。

二、生理指标:肌电、皮肤电、心血管指标、呼吸指标。三、自我报告。

2、研究变量指标的基本要求包括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区分性、适宜性。

3、研究数据获得的基本方法:测评法、实验范式、认知神经科学范式。

4、测验法的实施:一、测试前的准备工作。二、指导语。三、测验情境。四、测验焦虑。

五、与受测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

5、问卷法的实施程序:被试的选择、以适当的方式发放问卷、回收问卷、调查结果的量化和处理。

6、使用评价法时,应注意:一、评定者与评定对象的交往要有半年以上,以保证评定者确实对评定对象比较熟悉;二、评定这要正确理解评估表中每个评定标准所赋予的心理内涵;三、要尽量避免评定偏见;四、防止评分过严、过宽和趋中评定。

7、如何使用实验法

第八章研究结果的处理

1、研究结果整理的目的:一、研究结果的整理使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导方向。二、研究结果的整理能够保证研究资料的可靠性,为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取得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可形成进行深入分析的资料,初步把握资料的整体情况。

2、研究结果整理的主要步骤:一、原始资料文件的建立。二、原始资料的审核和评价。三、分析研究结果,保存所有资料。

3、定性分析的特点:一、定性分析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二、定性分析注重揭示心理与教育过程中的现象和行为的本质意义。三、定性分析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四、定性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

4、定性分析的方法: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5、定量分析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

6、研究结果解释的基本内容:一、解释研究结果是否为证实研究假设提供了证据。

二、解释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的关系以及与相关理论框架的关系。三、解释研究结果的引申的推论。四、解释可能出现的非预期的发现或事实。

第九章研究报告的撰写

1、研究报告的内容: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主体和参考文献。

2、实证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

3、研究报告内容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一、研究问题选择的合理性。二、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三、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四、讨论的合理性和充分性。五、结论概括得是否客观准确。六、参考文献的可靠性。七、整个研究的创新性。

4、学位论文的基本特点: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可读性。

5、学士学位论文:一、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选题,寻找、阅读和整理资料,展开初步研究,做读书卡片,初步拟定选题,确定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依托上述论文的前期准备实施研究并写出初稿。三、修改定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指导老师和其他方面获得对初稿的反馈意见,仔细修改,写出修订稿。

6、研究课题的结题:分析结题的条件、整理结题材料、做好经费预算、申请鉴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五、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复习要点 1.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 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它是个性中的一部分,个性可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个性倾向体现了人对社会环境的心态的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消费对象的不同态度体验,以及消费行为模式上。 2.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 生理状况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形式上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自我调控(自我控制).括号内为最主要方面.从表现形式,有现实自我(个体对生活看法),投射自我(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看法),理想自我(个体希望自己实现的认识) 发展模式为自我分化(I and me),自我矛盾(现实与理想自我有差距),自我统一(修正并努力实现理想自我). 自我认识体验调控和谐统一的过程亦即人格成熟的过程 3.性别角色社会学中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其形成在原始人类主要与 种属和两性的生理特性有关。从种系发生的观点看来,动物界已可见到性别角色分化的雏型。例如:大多数飞禽由雌鸟孵卵,雄鸟觅食或在巢旁守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则随社会文化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演变 4.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况的动机. 影响因 素:抱负水平(主观),目标因素(客观),风险与表现因素,家庭社会因素 5.内源性压力来自于工作学习等自己本身的压力 6.适应不良即是适应失常泛指个体不能与生活环境保持和 谐的困难状况,有一般适应综合征、适应性精神障碍其应激反应三个阶段(警觉反应期,抵抗反应期,衰竭反应期) 适应性障碍(病程较长,但不超6个月)有明显生活事件作诱因. 7.自我认识 8.人际吸引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4、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5、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

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7、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相关类属学习和派生类属学习。 8、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9、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教学实际中,直观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认真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而且我认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也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

自考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心理健康教育 一、解释名词 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11、否认:这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 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需要的调节方式。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15、压抑行为:指运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反应方式。 16、替代行为;就是寻找新的目标来代替原有目标,借以不长远目标未能实现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17、升华行为:是将挫折感受转化为一种奋发上进的动力的反映方式。 18、逃避行为:这是一种想方设法躲开挫折行径的反映方式。 19、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具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2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一种主观体验。 21、自我质辩:即同自己的完美主义要求进行辩论,从中发现不合理之处。 22、角色互换:即把那些要求别人的期望标准用到自己身上,体会一下被别人苛求的感受。 23、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各章节重点难点 一、教育研究概述(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最新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

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复习提纲

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纲一、选择判断 1比尔斯与全社会的心理卫生运动____ 2德育的范畴_____ 3智育的主要目标_____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_____ 5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功能的体现_____ 6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培养着重在哪些方面_____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_____ 8四大心理治疗理论的要义_____ 9心理辅导的对象_____ 10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_____ 11艾里斯的ABC理论_____ 12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_____ 13理性情绪疗法_____ 14心理咨询的任务_____ 15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原则_____ 16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_____ 17咨询技术中的非言语咨询技术_____ 18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_____ 19常用的干预方法_____ 20个体心理咨询的原则_____ 21团体咨询各个阶段及任务_____ 22团体咨询的适用范围_____ 23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_____ 24青少年心理的两极分化性倾向_____ 25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媒介_____ 26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_____ 27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成长的影响_____

28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_____ 29生物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_____ 30家长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影响_____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教育_____ 2心理咨询_____ 3个体心理咨询_____ 4保密性原则_____ 5会心团体咨询_____ 6理性情绪疗法_____ 7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_____ 8自我防御机制_____ 9压抑_____ 10自由联想_____ 11朋辈心理咨询_____ 12行为强化法_____ 13角色扮演法_____ 1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_____ 15职业倦怠_____ 16冲动型人格_____ 17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观 三、论述_____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_____ 2.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做法和目标。_____ 3.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三者的不同。_____ 4.结合个人成长的体验,谈谈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5.从社会层面分析应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_____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一)》总复习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一) 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题 1.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的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62 2.访谈法——一种研究性谈话,指通过与被访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的研究方法。166 3.个案研究——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过程。189 4.个案研究法——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5.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 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6.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应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依赖的知识;她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18 7.结构观察——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事先拟定好观察计划,确定使用的结构性观察工具,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观察内容和程序实施的观察。104 8.课堂观察方法——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102 9.实验——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过程。205 10.无关变量——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需要测定的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会影响研究进程的,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58 研究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且和实验主题无关的因素成为无关变量。211 11.问卷法——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12.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学习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变的研究活动。7 13.研究假设——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65 14.样本——抽样总体简称“样本”,是从全及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代表全及总体部分单位的集合体。/ 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sample)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心理学虽然即有教育学来源于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属于应用心理学。以下为你带来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篇1 在双休日中,我通过教师发展平台选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

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

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学创立过程中出现的人物 1.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 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 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 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4.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5.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 系; 6.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 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7.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下列不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主张需要识记(几乎每年必

考):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贡献: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主张通过“陶冶”与“唤醒”培养完整人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法国,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法国: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学人物 1、苏格拉底(古希腊)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一起雄辩和青年智者问答法著名。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