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贝聿铭的设计历程及设计作品和方法

贝聿铭的设计历程及设计作品和方法

贝聿铭的设计历程及设计作品和方法
贝聿铭的设计历程及设计作品和方法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贝聿铭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他对建筑产生兴趣纯属偶然。在上海读书时,周末他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意念。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3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章。《华盛顿邮报》盛赞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该中心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并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

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1978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楼”的开幕剪彩仪式上,称赞它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也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这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作品同样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同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如今,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而且如是称赞:“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他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这就是他的成功所在。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商业中心、摩天大厦、钟楼,甚至还有摇滚音乐厅,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是遍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据粗略统计,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100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

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贝聿铭自赴美国求学,以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66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祖籍苏州、生于广州的他,常对人称是“苏州人”、“广州人”。夫妇俩至今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里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得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如是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

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到远离市区的香山设计香山饭店。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后,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984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70层楼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但他更强调的是:“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

建筑大师贝聿铭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

术虽然有所不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天花、铺地的分格也严格遵循这个模数。所以,卫生间所有的线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任何一道线延任何一个方向转360

度都可以回到原位。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在吊顶的设计中,采取两套模数。主要空间为

1150×1150,办公空间为575×575,两个575×575又正好是日光灯槽的尺寸。

贝氏一直把模数制贯彻到节点大样中去。在设计节点之前,先打好575×575的方格,即所谓的“模数线”。用统一的模数以不变应万变,只是贝氏惯用的手法之一,在他以前的作品中也经常采用。比如新加坡的华侨银行,采用的是2000×1000的模数,也是2/1的比例关系,它正好符合门的高、宽。卫生间采用200×100的模数。

但是,这种2/1模数体系也给贝氏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带来了麻烦。方案中东南角的玻璃尖塔不是很好看,显得不够挺拔。这是因为2/1的比例关系,决定了尖塔方锥的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只能是45度,最完美的方锥造型的二面角恰恰不是45度,而是贝氏在卢浮宫金字塔中采取的角度--50.7106度,贝氏在卢浮宫中所用的不是这种2/1的模数体系。但贝聿铭也有它的解释:他考虑到北京的限高,要降低高度。

总之,贝氏的模数体系还是非常精彩的,用寿震华总建筑师的话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十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了可能。从他们的图纸中,可以体会到电脑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AutoCADR12的使用并算不上世界领先,但他们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图纸大、小样合一,不存在节点大样与图纸对不上的问题。图纸中大量使用“Xref.(外部引用)”,使大、小样都引自共同的源文件,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较对图纸所花费的时间。比如1:200的平面,各个核心筒从分别的核心筒平面中引用,核心筒平面中包括了楼梯、电梯、卫生间,所以要把一些过于细节化的图层关掉。至于楼梯、电梯、卫生间的详图,也引自核心筒平面。这样一来,如果要做什么改动,只修改核心筒平面就行了,由于所应用的Xref.由即时更新的特点,1:200的平面及详图不经修改,自己更新。于是,许多重复的工作量就可以节省了。Xref.的应用常常使一张图的图层多达二百多层,对于不熟悉的人应用起来困难很大。另外,象属性、纸空间、模型空间这些我们平时不太使用的命令,在贝氏的图纸中也经常使到,确实带来了不少方便。

还必须提到的,就是网络的使用。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国际互联网,还是各单位、事务所的局域网,都为大规模的协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带来的是极高的设计质量。

建筑师全面的业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将建筑设计过程分成八个主要阶段,建筑师的正常业务包括方案设计、设计发展或详细设计(DesignDevelop)、施工文件(Construction)、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所有非承重墙采用的是混凝土砌块轻墙,美国的做法与中国的大不一样。在美国,标准做法是砌完砌块之后直接做喷涂,而不用作抹灰层。这是因为在美国,厂家生产出来的混凝土砌块尺寸非常精确一致,而且施工精度很高,并且用一种专门的封条把砌块之间的缝隙填上。这样,在上面直接做喷涂,也可以保证表面的平整。而国内的砌块,经贝氏考察之后,认为是非常粗糙、并且尺寸不规则的。所以砌筑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抹灰。这样一来,对砌筑时的施工精度要求也就不用很高。为了确保墙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同样达到要求,贝氏要用中国的实际材料做足尺的模型,来研究具体的做法。在施工的选材中,贝氏要求进行国际招标。每一项招标要至少允许三个以上厂家进行投标,以形成竞争的环境。而且参加投标的厂家要递交由实际材料制作的大比尺模型,以便贝氏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许多应交由厂家去完成的地方,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虑。比如电梯,为了体现建筑师的意图,贝氏为此绘制了许多详图。对于人们接触最多的按钮,甚至作了1:1的详图。为了消除电梯外表镜面不锈钢板转角处的园角,获得挺直的效果,不锈钢板的厚度是一般电梯的十倍。这样一来,电梯两扇门可以做到严丝合缝,它们之间的黑缝就消除了。对于施工中的细节情况,贝氏都做了详考虑到旗杆的长度,应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运输;在运输中应做怎样的包装;到工地后如不能马上施工,应怎样安放;在工地放置超过多少天之后,包装有可能损坏,又要如何处理……

中银大厦的暖通、给排水、以及电器、消防等设备比较复杂,而且贝氏对工程要求很高,所有的洞一律预留,不能出现结构、建筑施工完毕,再凿洞的现象。建筑师为了协调同其它专业的关系,所有的设备留洞都要亲手画一遍,出一套专门的留洞图,以避免建筑和设备以及设备各专业之间发生冲突。

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建筑与结构

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以中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贝氏在设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所以,贝氏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严格的模数制,所有的模数都基于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这样一来,建筑的图纸可以画得十分漂亮,但结构的图纸看起来却十分别扭:轴线与装修线相齐,与结构总是差着一个很小的距离。为此,结构工程师不知要付出多几倍的工作量。而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以结构的中线作为轴线定位的。

---简单的是设计,复杂的是生活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吴典洋Wu Dian Yang 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 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 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 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 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 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 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 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 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 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 贝聿铭及他的作品 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让光线来设计。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 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 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 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 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 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 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 奖。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 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 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 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 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 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 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 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 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 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是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他反对一切将玻璃金字塔与石头金字塔的类比,因为后者为死人而建,前者则为活人而造。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自认因卢浮宫而读懂了法国历史观的贝聿铭并不难从埃菲尔铁塔中读出建筑的命运: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不难,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足尺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表示意见。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同意了这个“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获得殊荣: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最近喜闻大师收官力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 物馆落成,便忍不住找来资料瞻仰了一番,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回顾过往,贝老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作品,他的每件作品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堪称件件精品。 然而这样一位成功的实践型建筑师却从来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建筑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矗立在那的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这为我们对他的解读增添了不少难度。本文他的一些话语结合其部分建筑作品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将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 视的。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聿铭一生的作品,他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善于将水和光引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

来,通过水的映照和光线的投射,使建筑主体与周围空间环境产生丰富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让光线来做设计”更是贝氏的名言。其常用的形式就是内庭,通过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合与建筑。在全国大气 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B 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内庭依旧得到了巧妙的运用,步入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庭,中庭穹窿足足有164英尺高。穹窿的顶部开口,像是一个天眼一般,让神秘的天光倾泻而下,与内部复杂的几个形体产生激烈的碰撞。设计简约却不失宏伟的中庭,几何图形的运用恰到好处,当人们走进它,整个构造的全部力量开始凸显,其造型更显壮观。中庭朝向海面的一侧,采用玻璃幕墙,将海面的风光引入到中庭。 2.注重历史根源,善于运用传统艺术,而又不拘泥于传统 “

设计简史论文:我最欣赏的设计师——贝聿铭

我最欣赏的设计师 解压密码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1505140.html, 模板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1505140.html,/moban/mb1/ ——贝聿铭(Ieoh Ming Pei)建筑大师贝聿铭,流淌华夏的 信仰 他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实践型建筑师”、“人民建筑师”,他是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他有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他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一、背景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童年在上海和香港度过,传统家庭让他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儒家观念。但香港的日子也让看到了一些西方的东西。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努力学习欧洲近代建筑知识,他日后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48年,贝聿铭受聘于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期间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二、设计风格及美学 1、建筑融和自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给贝聿铭留下深刻印象,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他以后的作品。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第一,将内外空间相连,使自然融于建筑,让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呈现相辅相成的格局。第二,“让光线来作设计”,着重自然光的的投入。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莫测。人与自然共存,而不仅仅是自然。 1988年后,贝聿铭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工程,而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这是向自然回归的另一体现。 2、形体与空间的灵活运用 结构在建筑中占有很大地位。贝聿铭曾说:“形体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应是建筑师的着力重点。谈到形体和空间的运用,就必须考虑光和人的移动。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如果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周全,便形成了成功的建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建筑材料考究 4、中西贯通 他贯通中西,建筑在与周围环境相融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这使他在西方既有亲和力又显得与众不同。中国文化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但他绝不刻意突显这一点:“对我来

贝聿铭设计方法启示

贝聿铭设计方法启示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天花、铺地的分格也严格遵循这个模数。所以,卫生间所有的线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任何一道线延任何一个方向转360度都可以回到原位。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在吊顶的设计中,采取两套模数。主要空间为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 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 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 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 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 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 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东馆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艺术解析

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 中文名贝聿铭 外文名Ieoh Ming Pei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 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 职业建筑师艺术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中银大厦;香山饭 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 配偶卢爱玲 祖籍 贝聿铭生于中国,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部设计精巧。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

翰.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中国银行等。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 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 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入口 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 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 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 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 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 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 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 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 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五、立面分析 由于大部分埋于地下,金字塔的立面相对简单,每面都是一样的玻璃三角形,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透过这个立面所看到的卢浮宫的立面,以及简单的菱形玻璃拼接起来以后形成的独特韵律。 六、材料与建筑构造 玻璃通透的魅力、框架细致的美感,在金字塔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夜空之下,材料与构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其与星辰交相辉映,如同稀世宝石一样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尤足动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 (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 (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天花、铺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这样一个顶级建筑大师却从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所以对他的解读往往要依赖于他浩瀚而精致的作品,而对于建筑的解读又偏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至于我们对这位大师的看法和观点莫衷一是。这对于我们来讲多少有点遗憾和失落,不过我们也并非无法捕捉这位大师内心深处对建筑的看法和观点。在贝聿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一、关于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 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历来建筑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的,另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的。但是两类建筑师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帕拉第奥的《四卷关于建筑的书》,从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些建筑理论著作不仅记录了建筑发展的过程,探讨了建筑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建筑本质的研究和认识。就像古希腊刻在石头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一样,建筑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自身的内涵。人作为主体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省可以从肤浅、幼稚的自我认识逐渐走向深入,而对于建筑而言,我们只有通过建筑师这个特殊的主体对建筑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反思才会使我们对建筑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建筑的本质。所以,从古至今,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都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建筑师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经历痛苦的求索过程。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建筑理论的研究却必须依赖于被打上时代烙印的建筑。如果没有这些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幻想。而现实情况恰恰是大部分建筑师都在从事实际建筑的建造,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到单

贝聿铭对设计的启示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工程、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天花、铺地的分格也严格遵循这个模数。所以,卫生间所有的线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任何一道线延任何一个方向转360度都可以回到原位。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在吊顶的设计中,采取两套模数。主要空间为1150×1150,办公空间为575×575,两个575×575又正好是日光灯槽的尺寸。 贝氏一直把模数制贯彻到节点大样中去。在设计节点之前,先打好575×575的方格,即所谓的“模数线”。用统一的模数以不变应万变,只是贝氏惯用的手法之一,在他以前的作品中也经常采用。比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 【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贝氏在对密斯风格的审视中意识到其皮包骨式的设计方式过于冷峻不近人情,也未曾顾及人们对于建筑形式多样性的需求,终将走向捉襟见肘的境地。贝聿铭转而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妥帖的结合起来,力图创造更有表情的建筑。贝氏走的是一条现代主义的道路,以纯形式回答基地的提问,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与“左邻右舍”相得益彰。他给许多困惑于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师们以诸多启迪,引发他们重新思索应如何尊重历史,尊重文脉。【1】从1964年开始,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开始转变,由密斯凡德罗的“皮包骨式”趋于借鉴勒.柯布西耶的雕塑手法,从肯尼迪图书馆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开始,贝聿铭先生已经完全从方格子中走出来开始使用多样性的造型词汇。贝聿铭先生对于历史文脉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深入骨髓的境界,这从贝聿铭先生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建筑的几何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质,因而几何性谈不上是某种风格。但我们不能因次否认现代主义在发掘几何特性上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做出了成绩的话,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1】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贝聿铭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对于几何性地运用,贝聿铭用他精美绝伦的建筑诠释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生机与活力。贝聿铭先生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代表,但他也从现代主义中走了出来,为现代主义建筑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贝聿铭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经典建筑一览

贝聿铭经典建筑一览 建筑结构与抗震加固 2010-09-17 11:30:3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 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 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 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 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 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 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 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