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均数的计算与比较

平均数的计算与比较

平均数的计算与比较
平均数的计算与比较

2016年国家公务员笔试备考

——平均数的计算和比较

说到做题,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我们需要重点来练习一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容易提高的模块,资料分析就是这样一个模块,虽然表面上看来资料分析数据比较多,材料比较长,但是考点相比较来说少。只要小伙伴们肯付出努力记一些公式口诀,多下工夫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在这一模块定会有比较大的突破。

资料分析主要的考点有基期量、增长率、增长量以及比重等,考点比较少。以前国考资料分析考察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基期量、增长率以及比重上。近年来,除了有这些方面的考察外,平均数与倍数的考察的频率在快速提高。所以,今天就国考资料分析中题型中的“新宠”----平均数,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倍数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20道题目中平均数相关的题目一共有2题,2014年真题中平均数相关题目一共有3题。在众多考点中,平均数问题不止出现一次,占比还是不容小觑的。平均数相关考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计算以及比较,我们首先来看一道平均数计算的题目:

【例1】(2014年国考—资料分析--127)

2012及2013年1~4月某市电影院线票房情况

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电影院线平均每场电影的票房收入约有为多少元?( )

A.1170

B.1370

C.1570

D.1770

通过读题,这是一道平均数问题,要求我们求出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电影院线平均每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很明显需要我们用前3个月的收入之和除以这3个月的电影场次。所以平均数问题也是要做除法,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大家比较擅长的直除。除此之外,估算、特殊分数同样适用。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道题目的解法:根据表格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电影

院线平均每场电影的票房收入=第一季度总票房收入/第一季度总场次=(1.47+1.54+1.34)/(10.91+9.79+11.07)≈4.4/32,直除首两位为13,故答案选择B选项。

从这道题目来看,平均数问题需要计算的也是除法,计算难度不会太大。在国考真题中,除了会出现平均数的计算之外,还出现了很多平均数比较的题目,我们再来看一道国考真题:

【例2】(2015年国考—资料分析--133)

2013年群众文化机构开展的活动中,平均每次活动参加人数最多的是:()

A.展览

B.文艺活动

C.公益性讲座

D.训练班

通过读题,不难看出这是一道比较平均数的题目,结合表格中所给数据。有等式:展览平均每次活动参加的人数=9245/13.82,文艺活动平均每次参加的人数=31379/74.06,公益性讲座平均每次参加的人数=441/2.36,训练班平均每次参加的人数=3105/39.08,通过估算其量级,发现D选项的量级为几十,而A、B、C 选项的量级均为几百,结合题目要求选出平均每次活动参加人数最多,那么排除

D选项,通过直除首位得到A选项9245/13.82首位为6,B选项31379/74.06首位为4,C选项441/2.36首位为2,所以选择A选项。

一般来讲,同样的考点比较的题目会比单纯计算的题目要难一点,但是也不会难太多,一般都是可以根据量级的大小或者是分子分母之间的关系来排除两个,需要计算的一般不会多于两个,所以大家不要担心计算量会很大。

以上就是对资料分析中平均数的计算与比较题目的讲解,希望对于大家备考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资料分析模块有所帮助。

平均数标准差计算例题

例1 测定蚕豆根在25℃的逐日生长量(长度)于表1,试求根长的每天平均增长率及第7,11天的根长 表1 蚕虫根长的每天增长率 求出日平均增长率(几何平均数) G=1.31021 即日平均增长率为1.31021毫米。 第7天的根长应为 17×(1.31021)6=85.9992=86.00毫米。 若用算术平均值计算,则第7天的根长应为 17×(1.31205)6=86.7266毫米,与实际不符。 第11天的根长应为 17×(1.31021)6=253.4306=253.43毫米

未分组资料中位数求法: 例2 观察某除草剂对一种杂草的除草效果,施药后对10株杂草观察,发现其死亡时间分别为7、8、8、9、11、12、12、13、14、14小时,求其中位数。 即10株杂草从施药到死亡时间的中位数为11.5小时 已分组资料中位数求法: L — 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i — 组距; f — 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 n — 总次数; c — 小于中数所在组的累加次数。 例3 取三化螟初孵幼虫204头,使其在浸有1:100敌百虫的滤纸上爬行(在25℃下),得不同时间的死亡头数于表2中,试求中位数。 表2 敌百虫的杀螟效果 ) 2(c n f i L M d -+=5.112 12112265)12/(2/=+=+=+=+x x x x M n n d

由表2可见:i =10,n =204,因而中位数只能在累加头数为118所对应的“35—45”这一组,于是可确定L =35,f =36,c=82,代入公式得: (分钟) 即50%的三化螟幼虫死亡时间的中位数为40.6分钟。即致死中时间,致死中量。 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 式中: y i —第i 组的组中值; f i —第i 组的次数; k —分组数。 例:某村共种五块麦地,各地块的面积分别为0.1,0.2,0.4,0.15,0.15公顷,其相应的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为2250,1900,1500,1700,2300公斤/公顷,求该村小麦的平均产量? 例:欲了解春季盐碱土的盐分分布动态,在某地对一米土体内进行盐分分析,每个剖面共分8层取样,重复两次,测得结果(%)如下表,求:(1)0-10cm 土层的盐分平均含量(%);(2)一米土体内的盐分平均含量(%)。 6.40)822204 (361035)2(=-+=-+=c n f i L d M ∑∑∑∑= = ++++++===f fy f y f f f f y f x f x f y k i i k i i i k k k 1 1212211权

关于可持续增长率公式

关于可持续增长率公式 一、关于公式 1、原理公式 可持续增长率公式=销售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增加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 2、期初权益乘数计算: 可持续增长率公式=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期初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 3、期末权益乘数计算: 可持续增长率公式 =增加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 =(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 =(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 期末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 =(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1-(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期末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1-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期末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 二、可持续增长率的概念是基于五个基本假设。 五个假设可分为二类:一、财务政策:资本结构不变、股利政策不变、增加债务是唯一的外部筹资来源;二、经营效率:销售净利率不变、资产周转率不变, 五假设若成立则根据公式计算出的销售增长率是可持续增长率, 五假设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实际销售销售增长率不是可持续增长率, 三、五假设若成立则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增加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 销售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资产增长率=负债增长率=净利增长率=留存收益增长率=股利增长率 (假设不存在优先股股利) 反过来销售增长率(不一定是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增加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成立时 五假设不一定都成立 1、资产周转率,期末权益乘数或资产负债率,收益留存率都不变,销售净利率变化时 资产周转率不变,所以,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 期末权益乘数或资产负债率不变,所以,资产增长率=负债增长率=权益增长率 收益留存率不变,所以,净利增长率=留存收益增长率 所以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负债增长率=权益增长率 净利增长率,留存收益增长率不一定等于销售增长率 由于销售增长率=权益增长率 所以销售增长率可按1、2、3公式计算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 A 、 B 、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 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 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

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培训资料

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

数据结构(双语) ——项目文档报告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班级: 指导教师:吴亚峰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设计思想 (01) 二、算法流程图 (01) 三、源代码 (03) 四、运行结果 (15)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16) 六、心得体会 (17)

一、设计思想 A: 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的设计思想: 我们借助计算机计算一个算数表达式的值,而在计算机中,算术表达式是由常量,变量,运算符和括号组成。由于运算符的优先级不同又要考虑括号。所以表达式不可能严格的从左到右进行,因此我们借助栈和数组来实现表达式的求值。栈分别用来存储操作数和运算符。 在计算表达式的值之前,首先要把有括号的表达式转换成与其等值的无括号的表达式,也就是通常说的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要设计两个栈,一个浮点型的存储操作数,用以对无符号的表达式进行求值。另一个字符型的用来存储运算符,用以将算术表达式变成无括号的表达式;我们要假设运算符的优先级:( ) , * /, + - 。首先将一标识号‘#’入栈,作为栈底元素;接着从左到右对算术表达式进行扫描。每次读一个字符,若遇到左括号‘(’,则进栈;若遇到的是操作数,则立即输出;若又遇到运算符,如果它的优先级比栈顶元素的优先级数高的话,则直接进栈,否则输出栈顶元素,直到新的栈顶元素的优先级数比它低的,然后将它压栈;若遇到是右括号‘)’,则将栈顶的运算符输出,直到栈顶的元素为‘(’,然后,左右括号互相底消;如果我们设计扫描到‘#’的时候表示表达式已经扫描完毕,表达式已经全部输入,将栈中的运算符全部输出,删除栈底的标识号。以上完成了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输出无括号的表达式,若遇数值,操作数进栈;若遇运算符,让操作数栈的栈顶和次栈顶依次出栈并与此运算符进行运算,运算结果入操作数栈;重复以上的步

辽宁-王萌-帮你巧记资料分析公式(倍数、比重、平均数)

帮你巧记资料分析公式(倍数、比重、平均数)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王萌 资料分析是公职类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单题的分值比较大而且题目的数量也比较多,所以是否能在资料分析中拿到高分对于考试结果起非常大的影响。在资料分析的学习中我们有发现,资料分析实际上拿分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分析清楚题干中的考点是什么,根据题干问题列出公式,再从资料中找到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即可。但是资料分析中考点、公式比较多,所以怎么记住那么多的公式是一个难题。那么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一些技巧帮助大家巧妙的把资料分析常见考点中的倍数、比重和平均数的公式熟记于心,让大家事半功倍。 1.倍数 倍数一般考察我们的公式是基期倍数,基期倍数指标 指标指标增长率 指标增长率 ,咱们看一道 题,“2017年1—9月,东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27973亿元,同比增长8.7%;中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79581亿元,同比增长7.1%。” 问题:2016年1—9月,东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中部地区的多少倍? 通过题干与材料的时间发现这道题考察的是基期倍数,则它的列式是。 2.比重 比重中一般考察我们的公式是基期比重和比重的变化量,基期比重=部分 整体整体增长率 部分增长率 , 比重变化量=部分 整体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 部分增长率 ,再看一道关于比重的例题 “2011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05亿元,同比增长17.0%,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783亿元,同比增长19.1%。” 问题:○1.2010年8月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是多少? ○2.2011年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上年相比上升了/下 降了多少? 通过对题干和材料的观察发现第一题考察的是基期比重,第二题考察的是比重的变化量,则第一题列式为,第二题列式为。 3.平均数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平均数是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与基本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位统计学家曾称:统计学是一门平均数的科学。因此,正确理解、计算、运用统计平均数,是学习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后续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指数、统计评价、序时平均数等统计方法的关键。 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资料的时间属性不同,分为静态平均与动态平均,前者属于截面数据的平均,即为一般平均数,后者为时间数列的平均,也称序时平均。序时平均是静态平均方法的具体应用。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体现原始数据的充分性不同,主要可分为数值平均与位置平均,前者包括算术平均、调和平均、几何平均、平方平均,它们均有简单式与加权式之分,实践中较常用的是算术平均、调和平均与几何平均。后者则指中位数与众数。这些平均方法与公式具有不同的应用场合或应用条件,实践中必须正确选择。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初学者往往无法正确区分这些不同平均方法的应用条件,特别是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的应用条件,从而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本文拟通过案例分析,与同学们谈谈如何正确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例1]某企业报告期三个车间的职工人均日产量分别为:50件、65件、70件,车间日总产量分别为800件、650件、1050件。 要求:计算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 [解题过程]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Σm/Σ(m/x) =(800+650+1050)/(800/50+650/65+1050/70) =2500/41=60.98(件/人) [解题说明]本题从公式形式上看,是加权调和平均数。从内容上看,属于“统计平均数的平均数计算”,但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乱套公式。最常见的错误是:选择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以三个车间的日总产量为权数,对三个车间的劳动效率进行算术平均:(50×800+65×650+70×1050)/(800+650+1050) =155750/2500 =62.3 另一类错误是采用简单平均公式计算平均产量,即 (50+65+75)/3=63.33。 出现上述两类错误的根源是:没有正确理解社会经济统计中平均数的经济含义。其实,无论资料条件如何,职工人均产量的基本含义永远是:总产量/工人数。因此,本例资料只需要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产量及三个车间的总人数即可。由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知道,总产量已经知道了,为(800+650+1050)=2500,而各车间的职工人数却需要推算。因为各车间的总产量与该车间工人数之比即为该车间的人均产量,所以各车间职工人数应该等于总产量与人均产量之对比,三个车间的职工总人数应该为: (800/50+650/65+1050/70)=41人。

统计学计算公式

第4章 ) (公式计划 实际总 2-4%100?= ∑∑X X K 计划任务数为平均数时 ) (公式计划 实际平3-4%100?= X X K (ⅰ)当计划任务数表现为提高率时 ) (公式计划提高百分数实际提高百分数4-4% 10011?++=K ⅱ)当计划任务数表现为降低率时 时间进度= ) (公式全期时间 截止到本期的累计时间 7-4% 100? 8) -4(% 100公式数计划期间计划规定累计数 计划期间实际完成累计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 (公式水平 计划规定末期应达到的平 计划末期实际达到的水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9-4%100?= (% 100公 总体的全部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结构相对指标?=) 11-4(公式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比例相对指标= ) 12-4(公式单位)的同一指标数值同时期乙地区(部门或的某一指标数值 甲地区(部门或单位)比较相对指标= ) 13-4(公式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另一性质不同但有一定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强度相对数= % 100?= 计划任务数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5) -4( %100-11公式计划降低百分数 实际降低百分数 ?-=K % 100?= 全期的计划任务数 本期内累计实际完成数 计划执行进度

14) -4(% 100公式该指标基期数值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动态相对数?= 对于分组数据,众数的求解公式为: d f f f f f f M m m m m m m ?-+---≈+-+)()(U 111 0上限公式: d f f f f f f M m m m m m m ?-+--- ≈+-+) ()(U 111 0上限公式: 对于分组的数值型数据,中位数按照下述公式求解: 对于分组的数值型数据,四分位数按照下述公式求解: L L L L L d f S n L Q ?-+≈-14 u U U U U d f S n L Q ?-+≈-1 43 (1)简单算数平均数 (2)加权算数平均数 n x x n i i ∑== 1 ∑∑∑ ∑====? == k i k i i i i k i i k i i i f f x f f x x 1 1 1 1 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与为零。 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与为最小。 2、调与平均数(Harmonic mean) (1)简单调与平均数 (2)加权调与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 (1)简单几何平均数 (2)加权几何平均数 d f s n L M m m e ?-+=-12下限公式:d f s n M m m e ?-=+12-U 上限公式:()0()0 x x x x f -=-=∑∑或22 ()min ()min x x x x f -=-=∑∑ 或∑== +++= n i i n H x n x x x n x 12111...11∑∑===++++++=n i i i n i i n n n H x m m x m x m x m m m m x 11221121......n n i i n n G x x x x x ∏==???=1 21...∑???= =n i i n f f n f f G x x x x 1 21 (21)

公务员行测之年均、平均数增长率、比重差

年均增长率和平均数增长率和比重差的比较 一、年均增长率: 公式: 实例: 某市2001年第三产业产值为991.04亿元,2004年为1762.5亿元,问2001-2004年的年均增长率? 解:(1762.5/991.04)^1/3-1=21.1%!!!年均增长率=报告期/基期^1/N-1,其中:1/N 为开N次方,N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的年限 (一)年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区别 对于年均增长率很多人容易将其与平均增长率混为一谈,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就很好理 解了,假设基期量A,经过N年之后变为现期量B,年均增长率为r则有 (二)年均增长率具体题型 1、年均增长率----隔年现期量 【例1】今年某省的旅游业收入是398万元,若年均增长率是30.4%。那么8年之后该省的旅游业的收入大约是今年的多少倍? A.3.6 B.6.4 C.7.8 D.8.4 【解析】已知基期、年均增长率、年限数,求现期/基期 因此,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熟练记住1-30的平方数。 2、年均增长率----转化为增长量 【例2】 2010年1~4月全国入境旅游部分市场客源情况统计表 若保持同比增长率不变,预计哪一年4月入境旅游的法国游客人数将会超过英国? A. 2011 B. 2012 C. 2013 D. 2014

【解析】已知某两个量的基期以及对应的年均增长率(其中一增一减),求几年能够 追赶上。此类题目一般把年均增长率转化为年均增长量来求解。 英国-法国=0.59,11年英国增长5.03×2.37% =0.118 法国下降4.44×6.8% =0.301 10年缩小0.419 还剩0.59-0.419=0.171 明显2年法国能超过英国,答案选择B。 3、求年均增长率 【例3】 2003~2007年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A. 6% B. 10% C. 16% D. 25% 【解析】已知基期、现期求年均增长率。此类题目一般采取代入排除法。 综上所述,在考试当中,首先要弄清楚年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的的区别,年均增长率为几何平均数、平均增长率为算数平均数。对于隔年现期量,不仅可以利用平方数、公式法(例题不适用)来求解,对于特殊的数值还可以利用凑整法来求解。那么对于年均增长率转化为增长量的题目一般的情况答案都是2年,只有1次考过3年的情况,至于大于3年的情况会过于复杂,对于考生的区分度不大,所以考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最

怎么算平均数平均数

平均数 举一反三、 专题简析: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下面的数量关系必须牢记: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 例1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与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1)1箱苹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个); (2)1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个) (3)1箱苹果+1箱桃=37×2=72(个) 由(1)(2)两个等式可知: 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 18)÷2=28(个),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与1箱桃共有多少个:37×2=74(个) 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3-36=18(个) 1箱苹果有多少个:28+18=46(个) 、 练习一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答 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就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就是多少千克?答 3,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答 、 例2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就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分析:女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高92-91、2=0、8(分),而男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低91、2-90、5=0、7(分)。全体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0、8×21=16、8(分),应补给每个男生0、7分,16、8里包含有24个0、7,即全班有24个男生。 、 练习二 1,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答 2,有两块棉田,平均每亩产量就是92、5千克,已知一块地就是5亩,平均每亩产量就是101、5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亩产量就是85千克。这块田就是多少亩?答 3,把甲级与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7元,乙知甲级糖有4千克,平均每千克8元;乙级糖有2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答 、 例3某3个数的平均数就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就是多少? 分析:原来三个数的与就是2×3=6,后来三个数的与就是3×3=9,9比6多出了3,就是因为把那个数改成了4。因此,原来的数应该就是4-3=1。 、 练习三

用两种方法实现表达式求值

一、设计思想 一.中缀式计算结果的设计思想: 此种算法最主要是用了两个栈:用两个栈来实现算符优先,一个栈用来保存需要计算的数据numStack(操作数栈),一个用来保存计算优先符priStack(操作符栈)。从字符串中获取元素,如果是操作数,则直接进操作数栈,但如果获取的是操作符,则要分情况讨论,如下:(这里讨论优先级时暂不包括“(”和“)”的优先级) 1.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高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a直接入操作符栈; 2.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低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b出栈,a进栈,并且取出操作数栈的栈顶元素m,再取出操作数栈新的栈顶元素n,如果b为+,则用n+m,若为减号,则n-m,依此类推,并将所得结果入操作数栈; 3.如果获取的是“(”,则直接进操作符栈; 4.如果获取的是“)”,则操作符栈的栈顶元素出栈,做类似于情况2的计算,之后把计算结果入操作数栈,再取操作符栈顶元素,如果不是“(”,则出栈,重复操作,直到操作符栈顶元素为“(”,然后“(”出栈; 5.当表达式中的所有元素都入栈后,看操作符栈中是否还有元素,如果有,则做类似于情况2 的计算,并将结果存入操作数栈,则操作数栈中最终的栈顶元素就是所要求的结果。 二.中缀转后缀及对后缀表达式计算的设计思想: 中缀转后缀时主要用了一个操作符栈和一个用来存放后缀表达式的栈,从表达式中依次获取元素,如果获取的是操作数,则直接存入s3栈中,如果获取的是操作符也需分情况讨论,如下:(这里讨论优先级时暂不包括“(”和“)”的优先级) 1. 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高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a直接入操作符栈; 2. 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低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b出栈,a进栈,并且将b存入到操作符栈中; 3.如果获取的是“(”,则直接进操作符栈; 4.如果获取的是“)”,则操作符栈的栈顶元素出栈,并依次存入到操作符栈中,直到操作符栈栈顶元素为“(”,然后将“(”出栈; 5.当表达式中的所有元素都入栈或存入到操作符栈之后,看操作符栈中是否还有元素,如果有,则依次出栈,并且依次存入到操作符栈中,最后打印操作符栈中的字符串,则此字符串即为要求的后缀表达式。 对后缀表达式的计算方法:主要用到了一个操作数栈,从操作符栈中依次取出元素,如果是操作数,则进栈,如果是操作符,则从操作数栈中依次取出两个栈顶元素a1和a2,如果操作符是“/”,则计算a2/a1,将计算结果再次进栈,依此类推,最终栈顶元素即为计算的最终结果。 在这两种算法中,应该特别注意一点:人的习惯,用户在输入表达式时,容易这样输入,如:3*4(3+2),这样是不可取的,应必须要用户输入3*4*(3+2),这是在设计思想上错误提示的很重要一点,否则计算不全面! 二、算法流程图 第一个图是直接计算的流程图,图中反应除了这种方法的大致设计思路,但是有些细节没有反映出来,比如说,怎样把字符型数据转换为浮点型数据,就没有反映出来。特别说明

资料分析公式总结

资料分析公式总结 1 现期值=基期值*(1+增长率)基期值=现期值/1+增长率 2 增长量: ?增长量=现期值-基期值=(现期值/1+增长率)x增长率 ?考点识别:增长(增加)+具体数值?(多少)+单位(元、吨…) ?常用方法:特殊分数化简法 1/2=50% 1/3=33.3% 1/4=25% 1/5=20% 1/6=16.7% 1/7=14.3% 1/8=12.5% 1/9=11.1% 1/10=10% 1/11=9.1% 1/12=8.3% 1/13=7.7% 1/14=7.1% 1/15=6.7% 2/7=28.6% 3/8=37.5% 2/9=22.2% 2/11=18.2% ?增长量=现期值/1+增长率x增长率=(现期值/1+1/n)x1/n=现期值/n+1 (注意:增长率为正数时,n取正数,增长率为负数时,n取负数) ?特殊题型:增长量比大小 口诀: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看倍数 1)大大则大:现期值大,增长率达,则增长量一定大; 2)一大一小看倍数(乘积),分别计算两者现期值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增长率之间的倍数关 系,锁定倍数关系明显大的那一组(如现期值是5倍关系,增长率是3倍关系,就看现期值),其中数值大的(在刚才那个例子中就是现期值)增长量大。 (注意:口诀适用于增长率小于50%的题目) 3 增长率=现期值/基期值-1 4 年均增长量=现期值-基期值/增长次数(年份差) 5 年均增长率=现期值/基期值开根号下年份差次方 -1 (年均增长率约等于 (a/b-1)/n) 6 隔年增长量=现期值-基期值 7 隔年增长率=现期增长率+基期增长率+现期增长率x基期增长率 比重:A(部分)占B(整体)的比重 比重=部分/整体x100% 基期比重=现期比重x(1+整体增长率/1+部分增长率) 比重变化=现期比重x(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部分增长率

平均数的计算与比较

2016年国家公务员笔试备考 ——平均数的计算和比较 说到做题,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我们需要重点来练习一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容易提高的模块,资料分析就是这样一个模块,虽然表面上看来资料分析数据比较多,材料比较长,但是考点相比较来说少。只要小伙伴们肯付出努力记一些公式口诀,多下工夫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在这一模块定会有比较大的突破。 资料分析主要的考点有基期量、增长率、增长量以及比重等,考点比较少。以前国考资料分析考察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基期量、增长率以及比重上。近年来,除了有这些方面的考察外,平均数与倍数的考察的频率在快速提高。所以,今天就国考资料分析中题型中的“新宠”----平均数,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倍数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20道题目中平均数相关的题目一共有2题,2014年真题中平均数相关题目一共有3题。在众多考点中,平均数问题不止出现一次,占比还是不容小觑的。平均数相关考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计算以及比较,我们首先来看一道平均数计算的题目: 【例1】(2014年国考—资料分析--127) 2012及2013年1~4月某市电影院线票房情况 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电影院线平均每场电影的票房收入约有为多少元?( ) A.1170 B.1370 C.1570 D.1770 通过读题,这是一道平均数问题,要求我们求出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电影院线平均每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很明显需要我们用前3个月的收入之和除以这3个月的电影场次。所以平均数问题也是要做除法,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大家比较擅长的直除。除此之外,估算、特殊分数同样适用。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道题目的解法:根据表格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电影

数据结构表达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一、设计思想 (一)先将输入的中缀表达式转为后缀再计算的设计思想 我们所熟知的计算表达式为中缀表达式,这之中包含运算符的优先级还有括号,这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在计算机看来,这是非常复杂的一种表达式。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更能使计算机理解的不用考虑优先级也不包括括号的表达式,也就是后缀表达式。我们可以借助栈将其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将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这也是这个算法的关键之处。我们将创建两个栈,一个是字符型的,用来存放操作符;另一个是浮点型的,存放操作数。 接着,开始扫描输入的表达式,如果是操作数直接进入一个存放后缀表达式的数组,而操作符则按照优先级push进栈(加减为1,乘除为2),若当前操作符优先级大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或栈为空,push进栈,而当其优先级小于等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则从栈内不断pop出操作符并进入后缀表达式数组,直到满足条件,当前操作符才能push 进栈。左括号无条件入栈,右括号不入栈,而不断从栈顶pop出操作符进入后缀表达式数组,直到遇到左括号后,将其pop出栈。这样当扫描完输入表达式并从操作符栈pop 出残余操作符后并push进栈,后缀表达式数组中存放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后缀表达式了。 扫描后缀表达式数组,若是操作数,将其转换为浮点型push进数栈;若是操作符,则连续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做相应运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当扫描完数组后,数栈顶便为最终结果,将其pop出,输出结果。 (二)一边扫描一边计算的设计思想 由于第一种算法需要进行两遍扫描,因此在性能上不会十分优秀。而此种算法只用扫描一遍,当扫描完输入的表达式后便可以直接输出最终结果。是第一种算法的改进版,性能上也得到提升,与第一种算法所不同的是其需要同时使用两个栈,一个操作符栈,一个数栈。 当扫描表达式时,若是操作数则将其转换为浮点型后直接push进数栈,而若是操作符则按照优先级规则push进操作符栈(加减为1,乘除为2),若当前操作符优先级大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或栈为空,push进栈,而当其优先级小于等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则从栈内不断pop出操作符,直到满足条件,当前操作符才能push进栈。左括号无条件入栈,右括号不入栈,而不断从栈顶pop出操作符,直到遇到左括号后,将其pop出栈。这中间pop出操作符后直接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并计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括号的处理与第一个算法相同。 扫描完成后,从操作符栈pop出残余操作符,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并计算并进行计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数栈顶便为最终结果,将其pop出,输出结果。 两种算法各有各的优缺点,第一种算法过程比较清晰,使我们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栈的使用规则,但是其性能不如第二种。第二种算法相比第一种来说性能提高了,但是理解起来就不如第一种那么清晰了。

平均数问题公式

【平均数问题公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一般行程问题公式】平均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平均速度;路程÷平均速度=时间。【反向行程问题公式】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行船问题公式】(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 【工程问题公式】(1)一般公式: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时=工效;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注意:用假设法解工程题,可任意假定工作总量为2、3、4、5……。特别是假定工作总量为几个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时,分数工程问题可以转化为比较简单的整数工程问题,计算将变得比较简便。)【盈亏问题公式】(1)一次有余(盈),一次不够(亏),可用公式:(盈+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小朋友分桃子,每人10个少9个,每人8个多7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多少个桃子?” 解(7+9)÷(10-8)=16÷2 =8(个)………………人数 10×8-9=80-9=71(个)…桃子或8×8+7=64+7=71(个)(答略) (2)两次都有余(盈),可用公式: (大盈-小盈)÷(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士兵背子弹作行军训练,每人背45发,多680发;若每人背50发,则还多200发。问:有士兵多少人?有子弹多少发?” 解(680-200)÷(50-45)=480÷5=96(人)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在教材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初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两种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两种方法 第一讲 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例1.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 2共重116g ,充满CO2时共重122g ,充满某气体共重114g ,则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28 B 、60 C 、32 D 、14 (122-116)/(44-32)=(122-114)/(44-M (气体)) 解之得,M (气体)=28。 故答案为(A ) 例2. 用氢气还原10克CuO ,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克, 则参加反应CuO 的质量是多少克? 例3. 将CO 和CO 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 后,得到CO 2的质量 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 和CO 2的质量比? 例4. 将30克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6克,求参 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例5. 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把30mL 甲 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冷却致常温,测得气体的体积为16mL ,则原30mL 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 例6.给45克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通入一会氢气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 体质量为37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2、 8克 3、 7∶ 5 4、 11.2克 5、 8∶7 7∶23 6、 28.89% 练习1、将盛 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2、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现有CO 、O 2、CO 2混合气体9ml ,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体积减少1ml ,通过氢氧化 钠溶液后,体积又减少3。5Ml ,则原混和气体中CO 、O 2、CO 2的体积比? 练习3、把CO 、CO2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求⑴原混合气体中CO 的质量? ⑵反应后生成的CO2与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比? 练习4、CO 和CO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5、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 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 A Fe B Al C Ba (OH )2 D Na 2CO 3 练习6、在CuCl 2和FeCl 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屑m 克,反应完全后,过滤称量剩余 固体为m 克,则原混合溶液中CuCl 2与FeCl 3物质的量之比为( )(高一试题) 1∶1 B 3∶2 C 7∶ D 2∶7 练习7 P 克结晶水合物AnH20,受热失去全部结晶水后,质量为q 克,由此可得 该结晶水合物的分子量为( )

两期平均数增长率公式推导

一、概念 1、两期比重比较指现期和基期同一个比重的比较;平均数增长率指现期平均数与基期平均数之间进行比较,一般有“均”或者“每”的关键词; 2、两期比重变化类问题的选项一般为百分点(极少数以百分比形式);平均数的增长率的选项一般是百分比。 二、计算方法 1、两期比重差值:现期比重-基期比重= ;(其中,A和B分别对应部分和整体的现期数值,a和b是其对应的增长率) 2、平均数的增长率:平均数A/B的增长率=,其中a和b对应A和B的增长率。 推导过程:若总量的现期量A,总数的现期增长率a,总量的现期 量B,总数的现期增长率b,则:即:。 三、解题技巧 1、两期比重变化 (1)先判断方向:若a>b,则比重上升;反之下降。(带正负号比较) (2)再判断数值: (猜)选数值(绝对值)最小的选项。(效率最高,有极小风险) 这是因为:两期比重上升或下降几个百分点= ,因此实际值应远远小于|a%-b%|。 (做)数值远小于|a-b|,据此对选项进行排除,这是因为:两期比重上升或下降几个百分点=

,因此实际值应远远小于|a%-b%|。若选项仍不唯一,则需按照公式计算。 2、平均数的增长率 (1)先判断方向:若a>b,平均数变大;反之变小。(带正负号比较) (2)再判断数值:套用公式(由于分母接近于1,所以结果一般接近于a-b,略大或略小)。 四、典型题目1、求比重变化的数值 【例1】2013年3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6.46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6824亿元,同比增长7.6%。 2013年3月末,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总体的比重与上年相比:() A.约上升0.4个百分点 B.约上升4个百分点 C.约下降0.4个百分点 D.约下降4个百分点 【解析】问“比重与上年相比”,选项为百分点,可判断题型为比重变化。其中,部分为“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率为7.6%,整体为“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率为3.2%, 7.6%>3.2%,比重上升,排除C、D;数值远小于7.6%- 3.2%= 4.4%,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也可以在判断完方向后直接选数值最小的A选项,如果为了保险,可以套入公式进行计算再选择。

统计(平均数)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情景:三年级一班各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 1.出示第一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比的? 方法一: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只要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也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 2.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都套中5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现在你又是怎么比的?(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追问:为什么不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因为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3.出示第三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分别套中7、9、5个;女生4人,分别套中10、4、7、3个。 提问: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会比吗?(男、女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不相同,比一个人的个数也不好比。必须另外想办法。由此引出平均数,揭示课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