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十年后公开课教案

二十年后公开课教案

二十年后公开课教案
二十年后公开课教案

《二十年后》教学设计

执教者:资美

教学目标:

通过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暗示,体悟本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并进一步理解学习“伏笔”这种谋篇技巧;通过对文中杰米和鲍勃两个人物的深入品评,进一步学习如何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重点:

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教学难点:

学习结合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创作意图更深层次、更客观公正地去品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课文。

小说《二十年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

简而又简的语言:约会(二十年后的一个约会)

二、研读课文,赏析小说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1、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是朋友关系

②是警察与罪犯的关系。

2、“警察与罪犯的关系”你是在文中哪个地方才明白的?(结尾)

3、结合全文,谈谈故事的结局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意料之外”我很明白,就是小说的情节或氛围突然发生陡转,让人意想不到,然而为什么又会让我们有“情理之中”的感觉呢?这得益于一种什么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回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杰利”这的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补充复习“伏笔”的相关知识:

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在文章的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做回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6、鲍勃的罪犯身份在文中哪些地方有伏笔?

7、杰米本来是鲍勃最好的朋友,可是最后他却报警抓了鲍勃,你认为这个情节合理吗?文中哪些地方有暗示?

8、鲍勃借他自己的话说,应是一个极其精明的人,可他为什么没有发现第一个警察是朋友杰米,而第二个自称是“杰米”的人却不是杰米?这些情节合理吗?文章在哪有暗示?

9、结合以上对本文“伏笔”的赏析,你能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和妙处吗?

小结本文伏笔的妙处:

伏笔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伏笔的内容可以是人物的各种描写,也可以是环境描写。

三、品评文中鲍勃和杰米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公正地品评小说中人物

的方法。

1、通过前面我们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描写的分析,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

鲍勃和杰米两个人物进行评价吗?

2、你对两个人物的情感倾向又是怎样的?

学生的几种可能选择:

①认为鲍勃是坏人,被抓是罪有应得,要批判。

②认为鲍勃是好人,有情有义,信守承诺,要赞赏。

③认为杰米是好人,忠于职守,要大加赞赏。

④认为杰米是坏人,背叛了友谊,要批判。

小结:由于读者的身份、立场、角度等的不同,对人物的品评结果也会不同,其评价结果已经蒙上了读者浓厚的主观情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品评小说中的人物就到此为止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如何得知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对小说中的人物评价应客观公正些。那么如何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呢?3、深入探究一个问题:

本来杰米和鲍勃是最要好的朋友,为什么二十年后差别会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在文中有没有提示?

他们20年间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所造成。

“纽约”“西部”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4、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评价这两个地方的?

纽约:“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一个人在纽约可以墨守成规,过过舒服日子”

西部:“在西部就像刀架在脖子上,惶惶不可终日”“我得同一些极精明的人竞争才能发财”。

补充作品所反映的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部的一个侧面。当时美国只是东边的殖民地地区,需要大量的土地,当地已经满足不了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当时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有一帮先驱者向西部探索,并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来大量人包括政府和军队涌入西部,通过劫掠、诱导、欺骗、屠杀印第安人,并开发西部地区。当

时美国社会过于强调财富,却并没有为人们实现财富目标提供比较充分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因而,一些很难通过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和途径发财致富的人,常常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并进而认为没有必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鲍勃就是这个时代的冒险者与牺牲品。而“纽约”就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地方,是当时美国人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社会高度文明”所在之地。

了解了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后,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和情感有没有变化?

小结:鲍勃身处西部的环境身不由己,鲍勃是西部开发的牺牲品,值得同情。

4、作者欧亨利对他们又有怎样的情感倾向和态度呢?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喜爱还是讽刺、否定;揣摩作者的态度——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也还是要从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入手。)

文中哪些地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①小说中对鲍勃的一些描写。

“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不过我知道杰米如果还活着,他一定会在这里同我会面。他决不会忘记。我走了一千英里,今天来站在这门口,只要我的老搭档露面了,那就值得。”

“如果杰米还活在世界上,到时候会来的。”

分析:这些描写可见鲍勃对友谊的忠诚。从鲍勃对友谊的忠诚上可以看出作者欧亨利对西部人物的偏爱

..。这种情感倾向在他其他的西部生活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②小说中对杰米的一些描写上。

“他的警棍舞出种种花样,挨门挨户地察看”

“我要走了,希望你的朋友会来。他能准时来吗?”

“晚安,先生。”警察说,一路继续巡逻下去,对每道门察看一番。

他在去见20年前最好的朋友时,不急不喜,“一边走一边试试人家的门户是不是关好,一只手把警棍耍出许多复杂而美妙的花样”,充分体现出一个警士的形象。当发现20年前的好朋友就是被通缉的罪犯时他能不露声色地走开,并且仍然能够继续“一边走一边试试人家的门户”,。杰米的一系列举动,都表现出一种带有机械性质的麻木和冷漠。如同一架准确无误的无血无肉无情的巡逻工具。在作者看来杰米是被纽约“高度的社会文明”扭曲的灵魂,作者对他

的情感态度是讽刺、批判,又不乏同情。

③小说的结尾。

看了这个结尾,除了让我们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外,你还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是为警察杰米终于抓住了罪犯鲍勃而拍手叫好呢?还是为重情重义的鲍勃被好友背叛而陡生凄凉和同情?

鲍勃虽然笃信友谊的存在,如约而来,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却成为了“警士”缉拿“罪犯”的机会,这种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的结局令人陡生凄凉感

.....,同时也会油然而生出对这个社会的失望、质疑与批判情绪。

补充作者欧亨利的一些重要的人生经历和相关思想。

欧·亨利曾经引用吉林的一句话直言自己的观念:“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他们永远不会相遇。”在他的心目中,东方是指以由柏油路和钢筋水泥组成的阴森冷酷的城市——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发达而人性沦落或畸变的的东北各州,而西方则指广阔自由、富有浪漫栖息的美国西南部。虽然西部也许并不像欧·亨利笔下那般纯净无瑕,但作为一种审美评价与伦理取向,作者有意地渲染,乃至夸张,无疑是其对现代社会阴险、丑恶、污秽,沉沦层面的一种鞭挞与否定。

小结:作者对鲍勃的情感态度是既偏爱又同情,而对于杰米更多的是讽刺和批判。

5、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客观公正品评小说中的人物的方法吗?明确:

小结:如何客观公正地去品评小说中的人物:

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去品评人物。

②从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入手去品评人物。

③从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入手去品评人物。

③从作者的角度(情感倾向、态度、创作意图等)入手去品评人物。

四、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吗?

主旨:作者创作本文主要不在赞扬人性的美好,而在于批判和讽刺,讽刺当时“美国高度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小人物”的同情。

五、课后拓展作业:

阅读欧亨利的《贤人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要求:

1、进一步体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用本堂课学习的方法去品评两文中的主要人物。

板书设计:

二十年后

欧·亨利(美国)

朋友关系

杰米鲍勃

警察和罪犯

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伏笔

被“高度的社会文明”扭曲的灵魂美国西部开发的牺牲品批判讽刺偏爱同情

西进运动是美国拓宽疆土,吞并土地的一种侵略行为,它开发了如今的美国西部地区,消灭了众多印第安文明,当时美国只是东边的殖民地地区,需要大量的土地,当地已经满足不了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当时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有一帮先驱者向西部探索,并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直行进到太平洋,就是现在墨西哥一带。后来大量人包括政府和军队涌入西部,通过劫掠、诱导、欺骗、屠杀印第安人,并开发西部地区。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喜爱还是讽刺、否定,还是要从故事情节。

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

从鲍勃对友谊的忠诚上可以看出作者欧亨利对西部人物的偏爱。这种情感倾向在他其他的西部生活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鲍勃虽然笃信友谊的存在,,如约而来,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却成为了“警士”缉拿“罪犯”的机会,这种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的结局令人陡生凄凉感,同时也会油然而生出对这个社会的失望、质疑与批判情绪。欧·亨利曾经引用吉林的一句话直言自己的观念:“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他们永远不会相遇。”在他的心目中,东方是指以由柏油路和钢筋水泥组成的阴森冷酷的城市——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发达而人性沦落或畸变的的东北各州,而西方则指广阔自由、富有浪漫栖息的美国西南部。虽然西部也许并不像欧·亨利笔下那般纯净无瑕,但作为一种审美评价与伦理取向,作者有意地渲染,乃至夸张,无疑是其对现代社会阴险、丑恶、污秽,沉沦层面的一种鞭挞与否定。

作者对鲍勃的情感态度是既偏爱又同情。

他在去见20年前做好的朋友时,不急不喜,“一边走一边试试人家的门户是不是关好,一只手把警棍耍出许多复杂而美妙的花样”,充分体现出一个警士的形象。当发现20年前的好朋友就是被通缉的罪犯时他能不露声色地走开,并且仍然能够继续“一边走一边试试人家的门户”,。杰米的一系列举动,都表现出一种带有机械性质的麻木和冷漠。如同一架准确无误的无血无肉无情的巡逻工具。在作者看来杰米是被纽约“高度的社会文明”扭曲的灵魂,作者对他的情感态度是既批判,也同情。

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二

二项式定理(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内容解析:本节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3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二项式定理是多项式乘法的特例,是初中所学多项式乘法的延伸,此内容安排在组合计数模型之后,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之前,既是组合计数模型的一个应用,也是为学习二项分布作准备.由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概括,在归纳概括过程中还可以用到组合计数模型,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素养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教学中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能通过多项式乘法,归纳概括出二项式定理内容,并会用组合计数模型证明二项式定理. (2)能从数列的角度认识二项式的展开式及其通项的规律,并能通过特例体会二项式定理的简单应用. (3)通过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以及用二项式定理这个模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目标解析: (1)二项式展开式是依多项式乘法获得的特殊形式,因此从多项式乘法出发去发现二项式定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归纳概括的结论,如果不加以严格的证明不符合数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用好组合模型不仅可以更自然地得到结论,还能为证明二项式定理提供方法. (2)由于二项展开式是一个复杂的多项式.如果不把其看成一个数列的和,引进数列的通项帮助理解与应用,学生很难短期内对定理有深入的认识.因此,通过一些特例,建立二项式展开式与数列及数列和的联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3)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在每一堂课中寻找机会去落实.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从特殊的二项式展开式的特征归纳概括一般二项式展开式的规律是进行数学抽象教学的很好机会;同时利用组合计数模型证明二项式定理,以及利

27.3垂径定理教案

27.3(1) 垂径定理 崇明县三乐学校秦健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圆心角所对的弧和弦及其弦心距这四组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即“四等定理”)本节利用圆的轴对称性,进一步得到圆的直径与弦及弦所对的弧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且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所以课本对于这些量之间关系的讨论,从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开始展开,并加以推理证明; 教材分析: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揭示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条弦及这条弦所对的弧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有关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在垂径定理得出的过程中,体验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过程,掌握垂径定理; 2、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实验——归纳——猜测——证明”的方法; 3、能初步运用垂径定理及推论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垂径定理的内容并初步学会运用. 难点: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300 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长)为37.4米,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也叫拱形高)为7.2米,求桥拱的半径(精确到0.1米)说明: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D C B A O 1、观察与思考: 圆是怎样的对称图形?对称轴与对称中心分别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思考 如图,CD 是⊙O 的直径,AB 是⊙O 的弦,且AB ⊥CD ,垂足为 M ,则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半圆除外)为什么? (学生观察,猜想,并得出以下结论) ①CO=DO (同圆的半径相等) ②AM=BM,弧AD=弧BD ,弧AC=弧BC (如何证明?) (学生讨论,并得出推导过程,教师板书) 联结OA 、OB ,则OA=OB. ∵ AB ⊥CD, ∴ AM=BM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OD=∠BOD, ∴ 弧AD=弧BD (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AOC=∠BOC, ∴ 弧AC=弧BC. 2、定理:如果圆的一条直径垂直于一条弦,那么这条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结合图形写成符号语言: ∵直径CD ⊥弦AB ,垂足为M ∴ AM=BM ∴ 弧AD=弧BD (同圆中,相等的 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弧AC=弧BC. 3、抢答题:如图:已知⊙O 的半径OC 垂直于弦AB,垂足为点D , AD 长2厘米,弧AB 长5厘米,则AB= 弧 AC= . 4、例题分析 例1、 已知:如图,以点O 为圆心的两个圆中, 大圆的弦AB 交小圆于点C 、D 两点,

美术人教六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二十年后的学校》教案

《二十年后的学校》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的各种设施配备,学会设计规划学校布局。 2、学会设计未来学校蓝图,并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建筑模型。 3、对母校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重点: 用各种方法、材料制作未来的学校模型。 教学难点: 大胆想象,小组协作,创想出与众不同的学校创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歌曲:毕业歌。 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告别小学生活了,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 2、我们回忆起在学校里度过的快乐时光。 3、想不想到其他城市里看看那儿的学校是怎样的呢? (出示现代化的大学校图片或录像片断介绍)

(大门——电动感应) (教学楼——宽敞明亮) (操场——塑胶跑道、绿草坪) (综合楼——实验室、美术、舞蹈……) (办公楼——现代化的办公设施) (绿化——绿树成荫) 给你什么感受? 想不想让我们的学校也能更加美丽,今天我们年龄还小,但二十年后,你们已经长大成人,让我们都来做建筑设计师,为我们学习生活过的学校出一点力,规划我们二十年后的学校吧! 4、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让我们先来看看建筑设计师是怎样设计学校的? 先要了解学校需要哪些建筑,功能是怎样分工的? 2、出示平面图,小组研究一下平面图画的是建筑的哪一个面? 3、出示立体的效果图 4、学校都有那些部分组成的?让学生分析学校的布局结构: 大门——道路——绿化带——教学楼——体育馆——操场(跑道)……

5、布局。 6、二十年后的学校建筑会有怎样的变化与创新。 三、学生绘制,教师辅导 四、作业评价: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意图与创意。自评与互评。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课题: 1、欣赏上节课的学生作业——规划图 2、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分小组欣赏精美的学校建筑模型 看这些模型,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纸盒、泡沫、泥、彩纸、塑料、 你还发现了那些制作的材料。(学生谈) 材料的运用原则: 底部重,中间的墙壁坚挺,房顶轻。 2、探究制作方法。 看录像:建筑工人盖房子(快动作的播放)

《垂径定理》一课两讲的评课

增城市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备课组 2012年9月21日在增城二中进行了《垂径定理》两节全市公开课,两位老师的上课模式都是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效的教学,有效备课,备好学生,两为老师的备课是非常充分的,从教师的教案来看,老师对教材的难点重点把握很到位,练习能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情况进行评讲。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的课堂是有效的上课,教师让学生体验到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用生本教育模式上课,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更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适当的引领,对于展示的好的地方要给予鼓励,对于展示不到位的要及时给予提示,尽量使得环节完整。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还要及时点拨,尤其是重难点知识。点拨尽量做到语言精简、方法恰当、并列举恰当的实例进行补充。这样便于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展示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归纳的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

小楼中学九年级备课组 听了增城二中赖金佑老师上完一节成功的生本课后,再对比自己备组设置的教案与上课方式给予我们备组很大的启发。赖老师上课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充分体现她的严谨教学风格。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看,他设置的教学内容非常严谨,井井有条。特别是习题的设置,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题型各异,而且每道题目都是围绕中考的类型设置。让学生不但熟练掌握本节的内容,而且熟悉中考的题型。整节的内容含量恰当。从教法上看,赖老师的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重点内容的讲解上细致又严谨,时间把握得非常恰当。赖老师能给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平台,营造一种自觉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命得以激扬,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十年后的学校》教学设计

《二十年后的学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学校的各种设施配备,学会设计规划学校布局。 过程与方法:学会设计未来学校蓝图,有意识地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形式原理,并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建筑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母校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各种方法、材料制作未来的学校模型。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小组协作,创想出与众不同的学校创意。 三、教学策略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即在设计校园规划布局图基础上增添了制作校园立体建筑模型,这样就形成“设计·应用”与“造型·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历经六年的学习时光,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就像刚出芽的幼苗,在教师的精心哺育下,茁壮成长。毕业之际,面对即将离去的母校,留恋之情难以言表。因此,《二十年后的学校》的设置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通过这一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校园规划知识,用绘图设计、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母校未来美好的愿景。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探究、尝试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制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美术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观察—分析—联想—创作”的教学策略,即从观察熟悉的校园情境图入手,了解校园规划相关知识,学习、掌握规划学校布局的方法,继而欣赏、感悟规划图不同形式美感,产生勇于设计、制作的愿望。在设计、制作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参考资料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产业设计和居住设计三个方面。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1.关注家乡生活,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 2.把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着重将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表达对未来家乡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3.学习修改习作,同学们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重点 把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 ●难点 着重将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注重详略得当。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熟悉的古诗引入本次习作的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2.回顾课文,领悟方法。 通过回忆学习过的相关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写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3.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从新颖的角度展开想象,打开思路。 4.开启心路,指导方法。 利用范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成习作。 5.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通过大量例文从不同方面指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1.预习提纲 (1)学生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环境、工作、生活可能发生的变化。 (2)学习列写作提纲。 (3)对习作修改符号进行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准确审题,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习作。 2.抓住景物的变化进行习作,抒发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义非凡。而今天,我们来张开想 象的翅膀,写一写二十年后的家乡。 2.板书主题。 用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引入本次习作的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二、回顾课文,领悟方法。 1.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课文选编了哪些文章?都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2.师生共同回顾,体会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表达的,不能空泛地抒情。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叙述事情就要抓住事件中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具体。学以致用,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尝试着运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通过回忆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学生情感的内化,借此打开同学们思想的源泉,并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写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三、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默读本次习作要求,师生共审题意。

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 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讲解新课: 1 、证明猜想 ⑴提问: 什么是猜想的题设? 什么是猜想的结论? ⑵要求学生根据“猜想”的题设和结论说出已知和求证. ⑶用大屏幕打出证明过程. 结合证明过程提问: (1)证明利用了圆的什么性质? (2)证明CE=DE还有其它方法吗? 教师小结:通过证明,我们知道猜想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可以把 它叫做“垂径定理”. 2、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 ﹤2﹥﹤1﹥﹤3﹥﹤4﹥﹤5﹥ 两条弧.(优弧、劣弧) 为运用方便,将原定理叙述为:⑴过圆心;⑵垂直于弦;⑶平分 弦⑷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⑸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练习1 ⑴若AB为⊙O的直径, CD⊥AB于E , ⑵在下列图形中,你能否利用垂径定理找到相等的线段或的圆弧. 3、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在⊙O中,弦AB的长为8㎝,圆心O到AB的距离 为3㎝. 求:⊙O的半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过程) 学生积极思考作答。 积极观察、思考,得 出新的证明方法。 引导学生剖析定理的 条件,结论,有利于 学生的深刻理解和全 面把握。 巩固定理的条件和结 论。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解:连结OA,作OE ⊥AB,垂足为 E. ∵OE ⊥AB, ∴AE=EB. ∵AB=8 ㎝ ,∴AE=4㎝. 又∵OE=3 ㎝ , 在Rt △AOE 中, ()cm AE OE OA 5432222=+=+= ∴⊙O的半径为5㎝. 教师强调:从例1可以看出“弦心距”是一条很重要的辅助线,弦心距的作用就是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弧,它和直径一样. 练习2 ⑴半径为5 ㎝的⊙O中,弦AB=6 ㎝,那么圆心O 到弦AB 的距离是 ; ⑵⊙O的直径为10㎝,圆心O 到弦AB 的距离为3 ㎝,那么弦AB 的长是 ; ⑶半径为2㎝的圆中,过半径的中点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弦长是 . 例2①已知:在以O 为圆心 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 直径AB 交小圆于C 、D 两点. 求证:AC=BD. 例2②已知:在以O 为圆心的 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 交小圆于C 、D 两点. 求证:AC=BD. 课堂小结 ⑴垂径定理相当于说一条直线如果具备:⑴过圆心;⑵垂直于弦;则它有以下的性质:⑶平分弦⑷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⑸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⑵在圆中解决有关于弦的问题时,经常是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弦心距),连结半径等辅助线,为应用垂径定理创造条件. 作业: ① 证明垂径定理(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证明) 书中P88 3 P89 4 ② 目标P90. 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出圆的一条重要辅助线。 巩固定理内容。 通过例题的变式,分层教学,使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

二十年后公开课教案

《二十年后》教学设计 执教者:资美 莲 教学目标: 通过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暗示,体悟本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并进一步理解学习“伏笔”这种谋篇技巧;通过对文中杰米和鲍勃两个人物的深入品评,进一步学习如何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重点: 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教学难点: 学习结合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创作意图更深层次、更客观公正地去品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课文。 小说《二十年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 简而又简的语言:约会(二十年后的一个约会) 二、研读课文,赏析小说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1、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是朋友关系 ②是警察与罪犯的关系。 2、“警察与罪犯的关系”你是在文中哪个地方才明白的?(结尾) 3、结合全文,谈谈故事的结局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意料之外”我很明白,就是小说的情节或氛围突然发生陡转,让人意想不到,然而为什么又会让我们有“情理之中”的感觉呢?这得益于一种什么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回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杰利”这的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补充复习“伏笔”的相关知识:

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在文章的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做回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6、鲍勃的罪犯身份在文中哪些地方有伏笔? 7、杰米本来是鲍勃最好的朋友,可是最后他却报警抓了鲍勃,你认为这个情节合理吗?文中哪些地方有暗示? 8、鲍勃借他自己的话说,应是一个极其精明的人,可他为什么没有发现第一个警察是朋友杰米,而第二个自称是“杰米”的人却不是杰米?这些情节合理吗?文章在哪有暗示? 9、结合以上对本文“伏笔”的赏析,你能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和妙处吗? 小结本文伏笔的妙处: 伏笔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伏笔的内容可以是人物的各种描写,也可以是环境描写。 三、品评文中鲍勃和杰米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公正地品评小说中人物 的方法。 1、通过前面我们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描写的分析,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 鲍勃和杰米两个人物进行评价吗? 2、你对两个人物的情感倾向又是怎样的? 学生的几种可能选择: ①认为鲍勃是坏人,被抓是罪有应得,要批判。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 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 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E P mgh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 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 情景1 :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 :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 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 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所 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1、v2 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v22v122al 得 v2 2 2a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 1 2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满足物体动能的特征,所以“21 mv2” 就是我们要寻 找的动能的表达式,动能用E k 来表示,则 E 1 mv 2 k2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 2 2 、表达式:E k 2mv; 3、单位:焦耳,简称焦,有符号J 表示; 2 2 1kg m2/ s21N m 1J w Fl 2 2 2 2 v v m(v v ) 2 1 ma 2 1 2a 2 1 2 1 2 mv2 mv1 2 2 2 1 1) l ,速度由v1 增加到v2,如图

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

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 1、重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理解和初步应用。 2、难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 三、教学过程 1、情景设置 问题1: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30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星期三,将问题转化为求“30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 问题2: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 ∈N n n 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将问题转化为求“n n )17(8+=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也就是研究)()(*∈+N n b a n 的展开式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学完本课后,此题就不难求解了。2、新授 第一步:让学生展开 b a b a +=+1)( 2222)(b ab a b a ++=+; 32232333)()()(b ab b a a b a b a b a +++=++=+; 43223434464)()()(b ab b a b a a b a b a b a ++++=++=+ 5432234555510105)()()(b ab b a b a b a a b a b a b a +++++=++=+ 教师将以上各展开式的系数整理成如下模型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问题1:请你找出以上数据上下行之间的规律。 预期回答:下一行中间的各个数分别等于上一行对应位置的相邻两数之和。 问题2:以5 )(b a +的展开式为例,说出各项字母排列的规律;项数与乘方指数的关系;展开式第二项的系数与乘方指数的关系。

预期回答:①展开式每一项的次数按某一字母降幂排列、另一字母升幂排列,且两个字母的和等于乘方指数;②展开式的项数比乘方指数多1项;③展开式中第二项的系数等于乘方指数。 初步归纳出下式: ()()()()()n n n n n n b b a b a b a a b a +++++=+--- 33221)( (※) (设计意图:以上呈现给学生的由系数排成的“三角形”,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虽然,教师将此“三角形”模型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但是,它毕竟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种寻找系数规律的有效工具,便于学生将新的学习材料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并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死记的心理过程。)练习:展开7 )(b a + 教师作阶段性评价,告诉学生以上的系数表是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的杰作,称为杨辉三角形,这项发明比欧洲人帕斯卡三角早400多年。你们今天做了与杨辉同样的探索,以鼓励学生探究的热情,并激发作为一名文明古国的后代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二步:继续设疑 如何展开100) (b a +以及)()(*∈+N n b a n 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仅掌握杨辉三角形是不够的,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新的更简捷 的方法的欲望。) 继续新授 师:为了寻找规律,我们将))()()(()(4b a b a b a b a b a ++++=+中第一个括号中的字母分别记成11,b a ;第二个括号中的字母分别记成22,b a ;依次类推。请再次用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计算:))()()(()(443322114b a b a b a b a b a ++++=+

垂径定理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版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垂直于弦的直径 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 白水县城关一中 刘春芳 垂直于弦的直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2.掌握垂径定理 3.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圆方面的图形,对本节课会比较有兴趣,并且学过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同时九年级的同学仍然是比较好奇、好动、好表现的。但在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等方面发展的极不均衡。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 教学用具:圆形纸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是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 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主桥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 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赵洲桥主桥拱的半径是多少?怎样求?学完本节课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把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观察两部分是否重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圆是轴对称图形 (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4)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出示教具演示)。 2、再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AB;(2)作直径CD垂直弦AB 垂足为M。(出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此时的关系,说明直径CD 垂直于弦AB的,并设问:垂直于弦的直径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 三、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1)实验--观察--猜想:让学生将上述作好的圆沿直径CD对折,观察重合部分后,发现有哪些线段相等、弧相等,并得出猜想:在圆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垂直AB于M.那么AM=BM,弧AC=弧BC,弧AD=弧BD. (2)证明:引导学生用“叠合法”证明此定理 (3)对定理的结构进行分析 (4)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5)垂径定理的变式

《二十年后》教案

《二十年后》教案 授课人:徐维斌【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和朗读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学习“欧·亨利式结尾”的写作手法, 2.通过分析比较杰米、鲍勃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感悟小说主旨。【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结尾的巧妙。 【教学难点】 认识人性的复杂性,解读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二十年后你会做什么今天相处在一起的同学朋友,二十年后将会怎样不要说有二十年的分离,即使中间有机会见见面的亲戚或朋友,变化都会很大。经历、处境、人生态度等等,都会改变一个人。我们就不妨来看一看,杰米和鲍勃这一对好朋友二十年后的这一次见面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意料之外) 1、欧·亨利,19世纪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有“美国的莫泊桑”之称。内容贴近生活,短小精悍,情节引人入胜。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请学生简述故事情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或以其中一位主人公的身份来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明确:小说讲述了两个朋友二十年后践约相聚时,作为警察的杰米认出原先的朋友鲍勃成了通缉犯,最终设法逮捕了他。(简述) 2、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你觉得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是什么或者是你想到过这样一个结局吗有哪些地方出乎意料 三、再读课文,分析感悟。(情理之中) 【分析人物形象】 描写小人物是他的小说中最令人注目的内容。读了这篇小说,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一)最感到意外的是——鲍勃,他来践约结果却被抓。 一个在西部为非作歹、散漫成性的人为什么会异常准时地在寒风中苦苦等待一个二十年的朋友这样一个人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圈划描写鲍勃的语句,写上旁批。 1、班级交流,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简要分析,交流时指导朗读。 (1)外貌、服饰描写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二十年后的学校》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二十年后的学校》教案 《二十年后的学校》教案(一)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学校的各种设施配备,学会设计规划学校布局。 2、技能:学会设计未来学校蓝图,并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建筑模型。 3、情感:对母校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重点:用各种方法、材料制作未来的学校模型。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小组协作,创想出与众不同的学校创意。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设计制作学校的平面图。(绘画材料) 第二课时:设计制作学校的立体模型。(泡沫塑料板、废纸盒、橡皮泥,彩笔,白纸,美工刀、尺、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回忆在学校生活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为母校设计美好的未来的情感。) 1、歌曲:毕业歌 听这优美的旋律,是广为流传的毕业歌。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告别小学生活了,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 2、我们回忆起在学校里度过的快乐时光。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我们的学校,(本校的照片)虽然我们的环境比较简陋,但在教室里大家一起学习、在操场上一起游戏,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我们美好的回忆。

3、想不想到其他城市里看看那儿的学校是怎样的呢? (出示现代化的大学校图片或录像片断介绍) (大门——电动感应)(教学楼——宽敞明亮)(操场——塑胶跑道、绿草坪) (综合楼——实验室、美术、舞蹈……)(办公楼——现代化的办公设施) (绿化——绿树成荫)给你什么感受? 想不想让我们的学校也能更加美丽,今天我们年龄还小,但二十年后,你们已经长大成人,让我们都来做建筑设计师,为我们学习生活过的学校出一点力,规划我们二十年后的学校吧!

二十年后教案

二十年后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特点,并分析文中两个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欧·亨利式小说结尾,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形象 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莫泊桑作品的独特魅力我们已经欣赏过了。现在我们来欣赏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即享有“美国的莫泊桑”声誉的美国作家欧享利的《二十年后》。通过这篇文章,看看欧亨利的作品又有何独特的美丽?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183页,在学习课文《二十年后》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书海领航》,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同学们速读此文,圈划文中重点的词句。从本文当中,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明确: 1.欧亨利的身世2.欧亨利的经历 3.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描写小人物 4.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幽默、含泪的微笑 5.欧亨利作品的结尾特点6.欧亨利小说的影响 7.欧亨利本人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8.欧亨利的代表作 欧·亨利式的结尾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研读课文: 1、本篇小说的结局是什么?明确: 鲍勃:通缉犯 杰米:警察 你想到鲍勃是通缉犯了呢?文中有没有暗示他这一身份的情节呢? 明确: ①第6节。肖像描写。“雪白的疤痕”,会让我们想起很多东西。他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在西部过着非同寻常的生活,身份特殊,经常会与他人发生激烈的争执与较量,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财富。“一大颗钻石”,表明他有钱,阔绰。“镶得古里古怪”,写出他这人穿衣没有品味,粗俗的一个人。在第10节也表明他在西部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财富。 有关“钻石”的描写,我们还可看出,他衣锦还乡的心理。打算在朋友面前炫耀他在西部取得的“成功”。 ②第3节。在一家黑……雪茄。动作与肖像描写。“衔”写出他在西部过着随意不羁的生 活。在他所站的环境可推测,他不想站在光亮的地方,有掩饰真实身份之嫌。 ③在第4节,语言描写。当看到警察过来的时候,主动搭讪,(肖像描写)老练、圆滑, 主动避开嫌疑。 ④13节。语言描写。“我得同……不可终日。”他为什么有这种感觉?由此可揭示出他做 的是非法生意。时时刻刻在冒险。过着一种不稳定的生活。 ⑤31节及33节,可看出他是个通缉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设置的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鲍勃的什么性格?爱炫耀、粗俗、圆滑、自高自大。 那他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性?从文中找出依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1.关注家乡生活,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 2.把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着重将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表达对未来家乡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3.学习修改习作,同学们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重点 把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 ●难点 着重将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注重详略得当。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熟悉的古诗引入本次习作的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2.回顾课文,领悟方法。 通过回忆学习过的相关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写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3.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从新颖的角度展开想象,打开思路。 4.开启心路,指导方法。 利用范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成习作。 5.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通过大量例文从不同方面指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1.预习提纲 (1)学生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环境、工作、生活可能发生的变化。 (2)学习列写作提纲。 (3)对习作修改符号进行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准确审题,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习作。 2.抓住景物的变化进行习作,抒发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义非凡。而今天,我们来张开想 象的翅膀,写一写二十年后的家乡。 2.板书主题。 用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引入本次习作的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二、回顾课文,领悟方法。 1.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课文选编了哪些文章?都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2.师生共同回顾,体会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表达的,不能空泛地抒情。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叙述事情就要抓住事件中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具体。学以致用,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尝试着运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通过回忆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学生情感的内化,借此打开同学们思想的源泉,并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写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三、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默读本次习作要求,师生共审题意。

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杨辉三角形。其行为样例是:(1)能用不完全归纳法写出杨辉三角形;(2)能根据杨辉三角形对)6()(≤+n b a n 的二项式进行展开。 2、掌握二项式定理。其行为样例是:(1)能根据组合思想及不完全归纳法猜出二项展 开式的系数),,,2,1,0(*∈=N n n r C r n Λ以及二项展开式的通项r r n r n r b a C T -+=1;(2)能正确区分二项式系数和某一项的系数;(3)能应用定理对任意给定的一个二项式进行展开、并求出它特定的项或系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理解和初步应用。 2、难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情景设置 问题1: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30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星期三,将问题转化为求“30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 问题2: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 ∈N n n 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将问题转化为求“n n )17(8+=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也就是研究)()(*∈+N n b a n 的展开式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学完本课后,此题就不难求解了。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用悬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认知驱力,即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正确陈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 2、新授 第一步:让学生展开 b a b a +=+1)( 2222)(b ab a b a ++=+; 32232333)()()(b ab b a a b a b a b a +++=++=+; 43223434464)()()(b ab b a b a a b a b a b a ++++=++=+ 5432234555510105)()()(b ab b a b a b a a b a b a b a +++++=++=+ 教师将以上各展开式的系数整理成如下模型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叠加原理教案

授课班级10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授课教师王居授课时间编号课时 2 授课目标能力目标 能利用叠加原理求解复杂电路。 知识目标 1:掌握叠加原理的内容,解题步骤,注意点。 2:能熟练用叠加原理求解复杂电路。 3:掌握几种典型的题目。 情感目标 增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利用叠加原理求解复杂电路。 1:掌握叠加原理的内容,解题步骤,注意点。2:能熟练用叠加原理求解复杂电路。 3:掌握几种典型的题目。 教学难点叠加原理的典型题型。 学情分析学生对部分知识以前理解较好。 课后阅读了解并掌握叠加原理的应用 课外作业 与操作 教学后记学生对叠加原理很容易的吸收纳入,并对它产生兴趣。

复习提问 1、支路电流法的定义? 提问回答 2、利用支路电流法解题时应注意哪些? 叠加定理 一、叠加定理的内容 当线性电路中有几个电源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的电 流(或电压)等于各个电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 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叠加)。 在使用叠加定理分析计算电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叠加定理只能用于计算线性电路(即电路中的元件 均为线性元件)的支路电流或电压(不能直接进行功率的叠 加计算); (2) 电压源不作用时应视为短路,电流源不作用时应 视为开路; (3)叠加时要注意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正确选取各 分量的正负号。 (4) 二、应用举例 【例3-3】如图3-8(a)所示电路,已知E1 = 17 V,E2 = 17 V,R1 = 2 Ω,R2 = 1 Ω,R3 = 5 Ω,试应用叠加定理求 各支路电流I1、I2、I3 。

图3-8 例题3-3 解:(1) 当电源E 1单独作用时,将E 2视为短路,设 R 23 = R 2∥R 3 = 0.83 Ω 则 A 1A 5A 683 .217 1322 313 23 223111=+==+===+='I R R R 'I 'I R R R 'I R R E 'I (2) 当电源E 2单独作用时,将E 1视为短路,设 R 13 =R 1∥R 3 = 1.43 Ω 则 A 2A 5A 743 .217 23 11 323 13 113222=+==+===+=''I R R R ''I ''I R R R ''I R R E ''I (3) 当电源E 1、E 2共同作用时(叠加),若各电流分量与原电路电流参考方向相同时,在电流分量前面选取“+”号,反之,则选取“-”号: I 1 = I 1′- I 1″ = 1 A , I 2 = - I 2′ + I 2″ = 1 A , I 3 = I 3′ + I 3″ = 3 A 【例3-4】《相约》

语文五年级上最新人教部编版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

语文五年级上最新人教部编版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1.关注家乡生活,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 2.把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着重将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表达对未来家乡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3.学习修改习作,同学们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重点 把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 ●难点 着重将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注重详略得当。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熟悉的古诗引入本次习作的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2.回顾课文,领悟方法。 通过回忆学习过的相关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写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3.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从新颖的角度展开想象,打开思路。 4.开启心路,指导方法。 利用范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成习作。 5.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通过大量例文从不同方面指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1.预习提纲 (1)学生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环境、工作、生活可能发生的变化。 (2)学习列写作提纲。 (3)对习作修改符号进行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准确审题,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习作。 2.抓住景物的变化进行习作,抒发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义非凡。而今天,我们来张开想 象的翅膀,写一写二十年后的家乡。 2.板书主题。 用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引入本次习作的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二、回顾课文,领悟方法。 1.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课文选编了哪些文章?都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2.师生共同回顾,体会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表达的,不能空泛地抒情。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叙述事情就要抓住事件中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具体。学以致用,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尝试着运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通过回忆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学生情感的内化,借此打开同学们思想的源泉,并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写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三、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默读本次习作要求,师生共审题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