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物课堂的合作学习与思维训练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一节教学设计与感悟

中学生物课堂的合作学习与思维训练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一节教学设计与感悟

中学生物课堂的合作学习与思维训练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一节教学设计与感悟
中学生物课堂的合作学习与思维训练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一节教学设计与感悟

学生会意地笑了:如果这个萝卜根长在盐碱土里,那么应该填土壤溶液,如果用30%的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那么应该填30%的蔗糖溶液。在这儿题干没有说萝卜根细胞放在哪里,所以,最恰当的答案应是外界溶液。

这道习题,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促使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心理学上有个原则叫“过度学习150%原则”。就是说如果将刚能复述的学习材料的时间作为100%,那么最好的超额时间是50%,其学习总时间为150%,时间过短或过长都达不到真正的巩固效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反思。引导学生不仅“会”,更要“对”(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细节、重点等等都一清二楚)。如“萝卜的根长在哪里”,通过层层设疑,学生的思维开启了,思路越来越清晰,答案就出来了。类似“萝卜的根长在哪里”,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根”应归在教师身上。

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之“根”长在哪里?它必须成长在教师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和谐的生态溶液”中。新课程认为学生的学习以“体验、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追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课改中课堂应追求的课堂文化,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议论、争辩,教师本身在多元化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地点拨引导,能让文本中的正确价值观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应培养爱因斯坦所说的2个概念:“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努力荡起这“双桨”,推开波浪,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促进反思,构建“情境、参悟、反思”的有效体验过程,有效地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创造一个“思维活跃、反馈畅通、乐于创新”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第24卷第01期

2008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Biology

Vol.24No.01

2008

文件编号:1003-7586(2008)01-0036-02

中学生物课堂的合作学习与思维训练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设计与感悟万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11102)

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7 ̄8年了,各地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初中生物教师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都有了它们的试验场地。有些新理论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有些理论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它们的效果还没有被发现就半路夭折。由于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存在只注重形式的问题,但是至于这种形式取得的效果、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可能关注得不够,因此在一些公开课、汇报课等课堂上常常看到活泼的教学形式,可是教学的长期效果,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很难体现。在一些实验区进行测试时成绩往往不够理想,表面上看来是新课程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的下降,而实际上往往是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的方法选择不当,或对新课程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造成的,过多地关注活动,而失去了主导的方向——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落实。

下面就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结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3块。(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教材编写者为学生呈现了瑞士科学家的小鼠核移植实验。(2)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主要的知识点: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每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是必要的。(3)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和基因。

大多数教师在这一节教材处理时常常因本节内容跨度大、抽象而感到困惑。笔者认为教材编者在编写这一部分内容时似乎没有考虑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如目标之一是: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而教材对此没有做任何图形上的描述,只是文字上给出了3个定义,至于数目上的对应关系也没有任何说明,因此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对

!!!!!!!!!!!!!!!!!!!!!!!!!!!!!!!!!!!!!!!!!!!!!!!

36

应关系无疑是困难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得到结论则成为本节课的一大关键。

教材说明性文字居多,教师们通常也就以它们呈现的形式进行设计。而人们认识的基本规律是通过感性认识、合理的归纳总结形成概念、通过推理形成结论。亲历思维过程,人的认识更深刻,对问题的把握更加准确。同时,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也是因为社会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了学习的速度。因此本节课课堂设计应力求体现如下原则:(1)提供足够多的思维的材料,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有适当的阶梯,从而顺利地达到目标。(2)尽可能多地设计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加快思维的进程。(3)问题引导原则。宣称自己是“思想的接生婆”的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就是向弟子们提一些问题,由这些问题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发现真理。

2教学过程

2.1运用相关照片,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照片(成龙与房祖名的照片),然后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依据这组照片作为设计的来源,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如判断照片中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之后,自然会联想到“遗传”。继续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请学生归纳出遗传的概念。这样既方便教师导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避免了在新授课过程中突然冒出“遗传”的概念,破坏本节课知识的连贯性。2.2师生探究、讲授新课

设疑:由展示商品条形码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中的遗传信息在哪里?

学生自行活动:课本第28 ̄29页,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几个问题:(1)小灰鼠有3个妈妈,每个妈妈为他的发育提供了什么?(2)小灰鼠更像哪个妈妈?为什么?(3)由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请学生阅读完书本内容之后,讨论以上3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并进行归纳。通过学生的思考、同学之间的合作来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逻辑性。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句话,同时展示一个思考题“如何利用白鼠生出小灰鼠来?”趁热打铁,既能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其巩固知识,又达到深化该知识点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

第一幅展示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片,认清细胞核这一结构。

第二幅展示细胞核图片,识别其中的主要物质——

—染色体。

第三幅展示人的体细胞分裂图。

通过3幅图片唤起学生的回忆,复习七年级所学内容,认识到细胞核中重要的物质是染色体,使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使他们易于理解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作用,从而转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这部分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不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图片(果蝇4对,猫19对,小鼠20对,黑猩猩24对,人23对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有效的信息,直观的寻找几幅图片中的共性(即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一般是成对出现的);图片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易于接受,避免口头讲授的晦涩难懂。

多媒体展示图片:第一幅是先天性裂唇患儿,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裂唇儿形成原因;第二幅图片是Turner综合症,同样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该病症形成原因。利用图片结合讲解,学生可直接由图片得出结论:人体中染色体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教师很容易归纳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

染色体组成这部分内容更加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

阅读教材第31页的文字,思考下列问题:

(1)染色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哪一部分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DNA是怎样控制生物性状的?

(4)绘图表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容易在书中找到答案,但是对染色体、DNA、基因到底是什么关系依然不明了,会产生更大的疑问,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试着画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位置关系,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探索欲;然后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染色体组成结构和DNA的结构视频、基因的位置关系图片,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对这部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最后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

笔者通过这节课体会到,在初中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猎奇的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生成的方式,来引领他们走入新的学习领域,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7

初中生物《生物分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1、带7 年级上册课本, 2、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教师:1、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准备实物展示:黑藻、铁线蕨、苔藓、瓜子、小麦、玉米、银杏、红叶石楠 3、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一、情景引入: 师:播放视频 师: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保护生态系统,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师:播放PPT 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怎样能够了解这些生物认识它们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这就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回答分的标准)。 师:很好,其实大家把这些书分开的过程就是“分类”,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了分类? 生:(图书馆、超市、学校……) 提问:分类有什么好处? 生:使我们更容易找到想要的东西,很方便。 师:对,我们对于书籍的分类也恩那个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请大家按你们分好的类将书有序的放入书包,今天回家后把自己书包里所有的书都分类整理,以便以后迅速的找到。 提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分类呢? 生:品种繁多的时候需要分类。 师:(展示生物种类数量)我们看到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210 多万,这样的一个类群分类的必要性是非常紧迫的。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板书: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二、对植物进行分类 1、了解植物特征 师:好,我们了解了生物分类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给植物分类,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所带的植物,说说它们的特征及所属类群。刚才我们知道了分类要根据生物的特征,所以我们分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了解这些植物的特征。 关于植物部分的内容我们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得,有些同学对部分植物可能不太熟悉了,现在给大家3 分钟时间,可以翻阅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来找找这些植物的特征,没有带书的同学,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可以看投影。我们待会请同学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里的六种植物他们的特征。 学生查阅资料 请学生介绍六种植物的特征。 2、尝试分类 师: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分类了,如果你是分类学家,你会怎么给这六种植物分类? 生:说自己的分类标准。 师:大家说的都对,在分类学还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前,各国的植物学家也想大家一下按照自己的标准在进行分类,但是这样对于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是有限制的,所以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后,人们就开始按照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呈现的分类体系,大家现在尝试按照这样的体系,将这六种植物进行分类,最终看看这里的A---F 分别是以上那种植物。 学生开始分类 汇报结果 3、教师引导了解植物的分类体系(同时板书) 师:植物可以按照有无种子分为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师:孢子植物可以根据根茎叶的有无分为三类藻类、苔藓、蕨类。(学生描述特征) 提问:种子植物又可以按照种子外有没有果皮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教师展示桃子和松的球果给学生说明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的情况。) 师:常见的裸子植物有哪些? 生:松、柏、杉、银杏、苏铁。

(完整版)初一期考试生物试卷讲评课教案

初一生物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东南送初级中学崔朝凤 一、讲评内容: 初一生物期中模拟考试题 二、讲评目标: 1.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2.查漏补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认知结构。 3.提高学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4.通过多种不同思路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训练应试技巧和答题策略。 三、讲评重点: 错误典型题、学生质疑的题 四、讲评难点: 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纠错,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法分析,解题规范化 五、讲评方法: 1.评(评错误原因,评优秀解法,评新题生题),议,练结合 2.问题教学 3.整理升华,总结提高 六、突破措施: 1.统计各题的解答情况,特别是试卷中的典型错误 2.在错因分析,错题纠错,规范表述,反思提高,方法总结等环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讨论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七、讲评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总结考试情况 1、优点: 选择题内容学生大部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能理解和掌握,失分率较低。 2、缺点: 部分学困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整体书写、卷面方面不好。 (三)分析讲评试卷 1、试卷结构 试卷情况:选择题30分,填空题26分,综合分析题29分,简答题15分 2.试卷中集中反映的问题: ①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对概念的认识不清,回答问题不够全面完整。 ②语言表述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准确,字迹潦草,卷面不洁。 ③识图能力能力差如17.题,19题 ④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1,3.6,7,11,13 ⑤对问题缺乏深层次,全面思考审题不细致如:20题不能真正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透彻 3.分析试卷方式: ①学生小组讨论,解决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学生纠正错误。 ②学生质疑,集体解决(生问生答、生问师答),教师剖析讲解

初中生物《花的结构》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花的结构和类型 1、学会解剖和识别花的各个部分,认识完全花。 2、概述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的理由。 3、认同花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4、尝试解剖与探究,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解剖和识别花的各个部分,认识完全花。 教学难点: 概述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的理由。 教学准备: 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体型较大的完全花、放大镜、镊子、解剖刀、白纸 (2)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 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欣赏花的视频后,展示一株结果的番茄植株。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1、番茄花开花落,开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2、花为什么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花的结构 1、引导探究 展示一朵完整花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活动:通过同学们的展示,我们可以知道,一朵完整的花一般都具有以下结构:展示一朵完整花的结构示意图,请学生填图 学生活动:学生个别回答填图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展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既让学生展示了自我,又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2、了解花的结构 师:现在大家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花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但你们能说出花的哪部分结构与果实有关呢?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展示(完整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观察花的结构 学生进行解剖一朵花

生物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2017年秋季学期八年级生物试卷讲评说课稿 芒市三台山九年制学校孔秀芳 一、学情分析:要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八年级学生,认知发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且表现出活泼好动,对新鲜实物充满好奇心,且又精力不集中的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照本宣科,必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入手。同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这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来学习本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试卷讲评,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及时查缺补漏,自我调整,完善认知结构。(重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试卷讲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完善的能力。 (3)总结并掌握答题方法策略、技巧和规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难点) 3、情感、态度玉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查漏补缺,认知订正试卷错误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方法: 1、统计各题的解答情况。 2、再错因分析、错题纠正、规范表述、反思提高、方法总结等 环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讨论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评(评错误原因、评生题新题)、议、练结合。 4、整理升华,总结提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学生试卷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归纳、整理学生知 识上的不足和答题方法、答题思路上的欠缺,并准备变式训练题目使试卷讲评更有针对性。 2、学生:课前独立订正试卷,自己查漏补缺,确定自己不能解 决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试卷内容分析: 1、试卷命题分析:本次试卷的命题依据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试题结构、题量、取材、情景、命题思路等方面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试卷的整体来看,试卷的知识覆盖面较大,考查八年级上册整本书的知识点,试卷的难易度适中,基础知识占主导地位。(1)试题题量方面:题量比较适宜,本次考试试卷由两大题组成,选择题40题共60分、非选择题7题共40分(包括识图题、实验题、材料

初中生物优质课 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优质课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公开课资料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辽宁省庄河市第十一初级中学孔凡久 1. 教学目标 1.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1.4.运用比较法区别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1.5.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2.重点和难点 2.1.运用解剖和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 教材分析 本节重要讲述绿色植物中高等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种子植物。种子具有新植物的幼体——胚。种子植物分为两类,他们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的知识内容难度不大,而且能够观察到实物较多,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需要观察和操作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种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种子植物的两类群。

学生对于动手实验的愿望非常强烈,愿意主动探索和未知的生物科学领域,但是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和方法还有待于提高。因此,教学时教师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手边的工具解剖收集到的植物种子,然后在按照教材中给出的观察方法和再次实验,得出结论,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完善和具备的科学素养。 本节立意于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种子的结构,从中理解种子做为繁殖器官所完成繁衍新一代的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教材注意了通过比较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以此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综合、归纳的能力。 4.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 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种子萌发时种子的结构的变化CAI课件[动画:玉米和豆类中、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讲评教案

八年级生物期中讲评课教案 睢县第三初级中学李国秀 课题生物考试试卷讲评总课时19 授课时间11.6 学习目标1、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进一步梳理知识,回归考纲,测试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总结方法和规律。 重 点 难 点 训练解题策略,使学生解题规范化,做到会做题得满分,让学生有章可循,心中有数。 学法指训练解题策略,使学生解题规范化,做到会做题得满分,不会题也力争得分,让学生有章 可循,心中有数。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数据统计:准确的统计是为了做到对成绩、对试卷、对学生心中有数。了解整套试卷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年级最高分、班级最高分之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以及每一个板块的得分率。其目的是利用好试卷的检测功能,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或是薄弱环节。 2、分析比较:根据试题出现的典型错误,研究学生试卷,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发现问题,利用试卷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 3、明确目的:①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②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③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④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考情分析 一、命题意图:考察学生对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的答题方法,并对后期的学习提出相关的指导。 二、分析试卷: 1、试卷结构:选做题(第一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1分,11-15小题每2分,共计20分),非选择题(第二题为判断题,共10小题,共计10分;第三题综合分析题,每空1分,共计20分)。全卷共50分,考试时间:理综合卷90分钟。 2、学生答题情况调查,实际分数、应得分数、失分原因、知识欠缺、答题策略。 3、试卷中集中反映的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2)学生读题不细致导致答题不准确。(3)对一些文字书写不规范、不正确。(4)对一些名词表述不准确。 错题归纳1.学生读题不细致导致答题不到位。 2.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审题不清导致解答不准确。 3.对一些文字书写不规范、不正确 4.对一些名词表述不准确。

高三生物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三生物试卷4讲评课教案 课 型:讲评课 授 课 人:桐梓二中 黄 锦 授课时间:2017年9月18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2.查漏补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认知结构. 3.提高学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4.通过多种不同思路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训练应试技巧和答题策略。 教学方法: 1.评(评错误原因、评优秀解法、评新题生题)、议、练结合 2. 整理升华,总结提高 重点难点: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纠错,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 法分析、解题规范化. 突破措施:1.统计各题的解答情况,特别是试卷中的典型错误; 2.在错因分析、错题纠错、规范表述、反思提高、方法总结等环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讨论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 分析试卷: 1.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I 、II 两卷,II 卷29、30、31、32为必做题;39、40为选做题,全卷共90分。 I 卷 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6 分,合计36分),II 卷 非选择题(共5题,前4题必做,后2题选做。合计54分) 2.生物部分题型和知识点章节分布: 题 号 分子 与细胞 遗传 与进化 稳态 与环境 备注

3.数据统计与成绩分析 (班级交试卷54人) 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7种题型: (1)单元内综合 (2)图象分析题(单元内综合题) (3)单元间综合题 (4)图象分析题(单元间综合题) (5)理论联系实际(生产、 生活和科技)题 (6)实验探究性题(教材实验拓展、深化题) (7)信息处理题(信息来源于生产、生活、科技实际,答案在教材内) 2 细胞呼吸过程2) 3 遗传信息的表达 4 植物多倍体育种 5 生长素的两重性 6 实验探究描述 29 光合作用的过程、色素含量的影响因素,色素提取实验 30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的计算 31 血糖平衡调节和胰岛素调节实验。 3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 合 计 28分 24分 23分 共75分 39 果酒和果醋的发酵 15分 40 动物细胞工程 15分

《动物的运动》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本章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一个基础,学习有关动物运动系统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运动的本质非常重要,同时可以巩固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1、在探究实验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模拟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重点:1、运动的结构基础及相互关系,需其他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 2、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难点:概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动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

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接受知识能力强,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时期,以人体为例介绍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的积极性会较高,便于学生接受。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两块硬纸板(或硬塑料板)、两根皮筋、剪刀、图钉(或细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情境导入 讲解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表现的如: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是依靠哪些身体结构,它们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 三、新课教学: 1、运动系统的组成 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48-49页,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完成讨论题。 学生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教师补充如下: 指导观察哺乳动物家兔和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基础。 设疑: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结的? 学生思考

高中生物_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试卷讲评课题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原理。 2.掌握细胞呼吸及光合作用的实验测定方法及实验装置。 3.能够综合分析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培养识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习题讲评课,涉及《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和《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两节内容,是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四节,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在教材编排上位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之后,对于学生全面了解细胞的能量代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两块知识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因此在学习完基础知识后再进行能力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对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两块知识,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时详细学习过,并且通过前面复习酶和ATP相关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各个阶段有什么具体的反应以及两者区别,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光合作用是怎样进行的等知识。 但在基础掌握下,对一些实验探究题及曲线分析题这种能力提升题仍存在不足,所以设计了本节课,重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推理判断、分析曲线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及联系。 教学难点:实验装置模式建立及分析; 曲线图识图及分析图。 五、教学策略方案 教学策略一: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建立模式,利用模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清晰准确快速建立模式,分析模式。 六、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花的结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花的结构和类型 教学目标: 1、学会解剖和识别花的各个部分,认识完全花。 2、概述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的理由。 3、认同花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4、尝试解剖与探究,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解剖和识别花的各个部分,认识完全花。 教学难点: 概述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的理由。 教学准备: 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体型较大的完全花、放大镜、镊子、解剖刀、白纸 (2)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 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欣赏花的视频后,展示一株结果的番茄植株。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1、番茄花开花落,开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2、花为什么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花的结构 1、引导探究 展示一朵完整花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活动:通过同学们的展示,我们可以知道,一朵完整的花一般都具有以下结构:展示一朵完整花的结构示意图,请学生填图 学生活动:学生个别回答填图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展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既让学生展示了自我,又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2、了解花的结构 师:现在大家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花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但你们能说出花的哪部分结构与果实有关呢?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展示(完整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观察花的结构 学生进行解剖一朵花 提醒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以下问题: ①观察时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为什么?②你观察到了花的哪些结构?③请你描述各部分的排列具有什么特点?④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⑤你认为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为什么?⑥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1)学生解剖的情况要做具体了解,解剖不规范的情况要更正; (2)对于有解剖单性花的学生也要作出解答; (3)学生的解剖方向若有不同(横剖和纵剖),都要作出相应的解释。 (4)对于各部分的功能先让学生尝试解释,然后分析、总结; (5)花的主要部分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原因。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提问并总结: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检查:组织个别同学进行指图的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生物试卷讲评课教案(最新)

试卷讲评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提高、互助双赢的过程。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知识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初中生物中怎样使试卷讲评课更具有活力,并收到良好的讲评效果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试卷讲评,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1.认真收集反馈信息。当学生发现有的解答与参考卷解法不尽相同时就会引起一些争论,他们会迫不及待地需要老师给予评定,而这些问题正是所要讲评的重点,教师要及时掌握。 同时准备一份空白试卷专门用于搜集素材,把学生的典型错例集中记录下来,阅卷完毕要作好分数的登记与统计工作。一方面要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以及典型错误;另一方面还要按人按题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出错人数,并建立学生知识及解题情况档案。 2.教师要着重分析每一道试题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试题考察了哪些能力;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情况,解析命题意图,问题的设置,问题的陷阱,分析思考试题与知识切入的整合点。所以教师要经常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大纲的知识条目,对试卷的题型、知识能力的考查要求、试题的难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教师在讲评时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扩展的提高。 二、讲评要有侧重,抓准学生的薄弱环节 教师备好试卷,备好学生之后,要切中要害分析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考试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讲评,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试题的讲评应该有所侧重,要有针对性。在讲评试卷时,并不一定按照试题的顺序逐题讲解,而是有针对性的将试题重新组合,侧重讲解,提高效率。 1.侧重抓难点 有了课前的统计数据,教师很容易把握住学生的难点所在,即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试题,教师们可进行引导、分析讲解,由于学生具有迫切的求知欲望,课上学生也会表现得更为热情高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侧重提高能力 教师应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训练上来。对试卷内容的分析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上,要从提高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试题,对于学生能力的欠缺点加以重点的指导,特别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生物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三生物试卷讲评课教案 【课型】讲评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2.查漏补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认知结构. 3.提高学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解题方法和 规律。 4.通过多种不同思路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训练应试技巧和答题策略。 【教学方法】 1.评(评错误原因、评优秀解法、评新题生题)、议、练结合 2. 整理升华,总结提高 【重点难点】 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纠错,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 法分析、解题规范化. 【突破措施】 1.统计各题的解答情况,特别是试卷中的典型错误; 2.在错因分析、错题纠错、规范表述、反思提高、方法总结等环节 上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讨论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试卷: 1.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I、II两卷,II卷26、27为必做题;34、35为选做题,全卷共73分。I卷选择题(共8小题,每题4 分,合计32分),II卷非选择题(共4题,前2题必做,后2题选做。合计41分)

2.生物部分题型和知识点章节分布:

3.数据统计与成绩分析 (抽查班中30人) ②简答题得分情况 4.试卷中集中反映的问题 ①.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②语言表述不规范 ③实验设计能力差 ④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灵活 ⑤对问题缺乏深层次、全面思考 ⑥错别字、书写不规范 ⑥审题不细 二.试卷讲评 1.学生纠正错误 2.剖析讲解 3.变式训练 4.反思总结 5.完成满分卷 6.巩固练习 三.小结:应考和解题策略: 【板书设计】 一、成绩分析: 二、试题分析:1、考点覆盖面2 .各题得分情况 三、试卷讲评: 四、答卷中存在问题: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

《鱼》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内容上,鱼作为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也是第一个学习的类群,对于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 教材在编排上从鲫鱼的骨骼图引入,引导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初步的基本认识,再通过一幅对开页的大彩图,图文结合,介绍了鱼的多样性,使学生获得对鱼适于水中生活这一点有了直观、具体而形象的认识。而对于重点“鱼的主要特征”部分,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构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这一重要概念。教材同时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渗透,通过提示用有颜色的蔬菜汁或果汁代替墨汁,巧妙地向学生灌输了“实验应尽可能减少对实验对象的伤害”这一理念;通过年画,从人类文化等精神层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更加立体地看待其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介绍过度捕捞与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顺德号称“鱼米之乡”,鱼对于顺德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生物,但大部分学生懂吃懂烹饪,却从未仔细观察。所以从学生最熟悉的美食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及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而同时,通过一年多的生物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慢慢构建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发现本节内容较多,而考虑到顺德学生对鱼比较熟悉,所以对“多种多样的鱼”这一内容进行了简单处理,而把重点放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从而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上。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让学生在任务和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中生物《期末试卷讲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Th物期末考试试卷讲评课 课型:课前预习: 1、把期末考试试卷通看一遍,回顾题目。 2、了解试卷中考察的知识点,分析错题原因并改错。 3、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的题目进行分析总结,并设计好针对训练题。 评价任务: 1、以具体的要求引导学复习旧知识,明确解题解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中分析试卷,积累应试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构建 1、学习目标 (1) 澄清疑点,校对答案,梳理重难点,形成知识网络。 (2) 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掌握解题技巧,归纳学习方法和规律,提高总结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协作互助意识。 2、考试情况分析 (1)试卷分析 此次考试是期末阶段性测试,考试范围:七上和八下学考内容,着重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覆盖面广,题量适中,试题难易比例分配合理,贴近中考,注重了对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2) 班级成绩分析 成绩90 分以上的同学:杨金睿、王增 成绩进步较大的同学:闫腾、黄萌、倪海洋、周昊宇、胡新笛、张风栋、李明澳、倪梅婷、张享林、潘明星、吴楠、刘紫旋等等 (3) 错题统计 【设计意图】明确复习目标,表扬进步学生,鼓励中等和后进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自主探究 校对答案,结合思维导图内容自主纠错,找出错因并书写到卷面上。三、在我们一起走

三、交流提高 (一)小组探究 1、试卷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任务一:找出难题,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别组同学。 任务二:推选出需要老师讲解的问题。 2、分析自己或他人出现错题的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出现。 (二)疑难点拨 错题再现: 12.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的生态系统是(B ) A.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荒漠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 错因: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知识点未掌握 考点回扣:展示思维导图中生态系统的组成知识框架。 33.(5)白天植物体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气体依次是( B ) A.二氧化碳、氧气B.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 C.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D.水蒸气、二氧化碳错 因:未审清题意 点拨:白天只要有光,绿色植物就能进行光合作用。 光线较弱时(早晨5 到6 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表 现在通过气孔散失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当光线越来越强时(早晨9 到10 点),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表现在通过气孔散失的气体是氧气; 但是到中午,由于温度高,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加强,从气孔散失的气体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因此,白天从气孔散失的气体依次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 (三)错因分析: 展示学生错题照片,学生总结错因。 四、应用达标 变式训练、二次达标,完成导学案中相应题目。 五、反思升华 学生总结收获,归纳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亲爱的同学: 欢迎进入《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的学习! 希望你能在开始本课程的学习之前,仔细阅读“学习指南”的内容,从而明确课程概况,提高学习效果。 一.课程内容 本课程包含丰富的内容与资源(如下图所示),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利用“学习系统导航”、“标签云”等工具,根据关键词、技能点等信息快速定位或查找需要的资源。 二.课程结构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本课程以生物学教学设计为核心内容,并将探究教学模式、生物学核心概念的

传递、概念图教学策略、表现性评价等生物学教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融入到课程之中,共设置“走进中学生物学课程”、“前端分析关注需求”、“制定目标明确方法”、“选择方法设计过程”、“反馈调节合理评价”以及“课例分析实践研究”6个学习单元,共计36课时,其中“学生活动”及中学生物学案例评析鉴赏等内容占课程的1/3以上,充分体现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本课程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学习流程 本课程在学习的全过程都将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根据课程的栏目设置和学习要求,每个单元的学习可分为导学、研习和巩固三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四.学习形式与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以核心知识为基本单位,细化处理成15-30分钟的微视频,避免学习者因长时间的课程学习产生倦怠;课程学习内容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学中结合精选优秀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案例进行分析和

点评,以帮助学习者提高教学设计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互动研讨的过程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活动”的设计主要基于各单元的学习内容,活动之间紧密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更引导学习者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反思并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和实践智慧。 此外,课程利用Claroline构建协作网络学习平台,基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完成协作学习项目,引导学生解决教育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和挑战,并提供精心挑选的初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文本、课件、教学视频等),为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学习资源;同时利用Claroline平台实现聊天答疑、主题讨论、小组学习等功能,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途径。

动物的运动--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

动物的运动 --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通过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和逻辑推理能力。 5.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6.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7.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观察图片,思考回答。复习旧知组织学生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观看视频,思考回答。识,引入新课。 2.播放“动物的运动方式” 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动物 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物的运 动器官也不同。 3.设疑:动物是怎样通过 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 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 进行探究、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 物的运动。

(一)以哺乳动物为例,认人体自身就识运动系统的组成是好的教学准课堂教学1.组织学生活动:体验屈进行活动体验,观察、备,通过自身的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感受、观 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察,获得感性知 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识。 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 折或肌肉拉伤了呢? 引导学生答出:哺乳动物的 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 节构成的。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以观察实 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物、讨论、交流 配合。的形式进行探究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学习,培养学生活动方案如下。究活动,完成思考题。的观察能力、合( 1)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作能力和交流能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力以及学习兴 组成。小组讨论:骨在运动中起趣,提高课堂的 什么作用?有效性。 ( 2)取猪的关节,用两手 握住两侧骨使关节转动,了解关 节的灵活性,然后对照教材模式 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的结构。 用镊子撕开关节囊,用手指触摸 关节软骨及腔内的液体,有什么培养学生 感觉?分析关节对运动的意义。的观察能力和交( 3)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流能力。 除去皮肤),观察肌肉,识别肌培养学生理 腹和肌腱。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论联系实际的能 在骨上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力。 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

初中生物讲评课模式

初中生物讲评课模式 一、错题统计,找准错因(课前准备) 1.在每次阅卷后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如测评结果的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错误率的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出错率;错误类型的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出错的类型及人数。 2.课前教师要认真检查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统计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弄清哪些题错得多,错在哪里,找准错误的症结。准确地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讲评时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 二、自主纠正,反思内化 1.自改:要求先独立自查,尽量尝试自行订正。学生自己纠正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应得分与实得分;错因分析;以后的目标等),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因为这是后面小组内交流的重点。 2.互改:在小组内重点交流做标记题目,由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展示思路。在这个阶段由学生给学生讲解达到学会的目的。组内都不会或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就由组长记录并反馈给老师。 三、展示思路,暴露问题 将互改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展示,将“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将“错因”充分暴露出来,将“当时的解题思路”充分暴露出来。或学生讲解,或师生共议。 四、重点点拨,方法指导 根据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教师需要重点指导。这是试卷讲评课的发展部分,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 1.学生已经将大部分题目的解题方法得以掌握,但只是做到了就题论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重点指导;在分析学生解题思路展示的基础上,找出学生在理解生物学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发挥好教师的支架作用。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法指导。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还要指导如何快速切题,如何才算完整的叙述规范的表达等。 五、变式训练,升华提高 针对有代表的共性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规律。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人教版)导语:人教版初中生物优秀教案怎么写?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芽的种类,理解叶芽的结构及叶芽发育。理解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叶芽的结构,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知识是叶芽的结构。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叶芽的结构息息相关,叶芽的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实际上,叶芽就是尚未展开的枝条(枝条:长有叶和芽的茎)。也就是说,茎是由叶芽发育的。只有弄清叶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

理解茎与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后续知识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组织学生做“观察叶芽的结构”实验是本节的难点内容之一。学生经常掌握不好双面刀片的拿法,弄不好会把手划破。教师课前应把刀片的一侧用胶布包好,并告诉学生刀片的正确拿法,避免划破手指。用刀片纵向剖开叶芽时,学生会出现“剖偏”现象,从而影响对叶芽的观察效果。教师除了做好示范外,可以多备几个叶芽,让学生多做几次,从中挑选出最完整的叶芽纵剖面。 本节的难点知识还有叶芽的发育。叶芽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伴随着叶芽的发育,新的枝条逐渐形成。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会造成一些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利用一些手段(录像、教具、动画等),克服时空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叶芽的发育过程与茎形成的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对初一学生而言,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以及生长素的浓度、作用机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抽象而陌生的,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理解这些知识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讲明顶芽对侧芽抑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及去掉顶芽能使侧芽生长、发育的道理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茎是由芽发育成的》一节中,关于芽的种类,必须采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五题:五、以你自己熟悉的一节课为例,说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除了具有教学设计的所有要点之外,教学设计的篆写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 (一)明确所写题目领域,把握此领域内容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做到基本东西不跑偏。 (二)研读教材,同中求异:研读教材,重要的是要到别人看到的,还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要从三个维度——编辑、学生、教师的视角解读教材。读懂教材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看二想三答四验”:一看:有什么——教材中有什么 二想:为什么 1. 不这样行吗,不这样行,干吗非要这样,教材要传递是什么 2. 教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3. 根据教材编排确定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4. 如果出考题,考什么,怎么考 三答:是什么——不想明白不罢休 四验:再思考——看教参、阅读书籍 (三)研读学生,积累学生经验:研读学生,要科学严谨、求真求实,要不断思考、反思、实践,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前测、试讲、访谈。根据所讲内容进行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关于此知识点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试讲可以积累学生学习过程经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个人访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过程,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应对学生思维的复杂化。 (四)提出自己的思考,确定设计的主题:主题要清晰明了、生动有趣、凸显本质,一个好的主题不仅彰显作者的智慧,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兴趣,增加文章的力度和厚度。 (五)行文:行文要结构严谨、瞻前顾后、环环紧扣,好的文章前后呼应、重点突出、观点明确。 以《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 ①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②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