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收集台湾现象学研究综述---李联华

收集台湾现象学研究综述---李联华

收集台湾现象学研究综述---李联华
收集台湾现象学研究综述---李联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02009

整个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可以说是被现象学所垄断。现象学家们倡导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象哲学的基因一样浸透于各种哲学流派中。现象学是一个游荡的幽灵,游走于整个欧洲大陆以及受此影响的极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借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契机,在20世纪临近尾声的最后20多年,这股幽灵终于游荡到了中国大陆和台湾。虽然现象学不为一般平民甚至普通知识阶层所知晓,但是开放30年来,现象学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发挥着持续、稳定甚至是日愈增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30年来中国大陆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发生了一场与西方相似的现象学运动。几乎是与此同时,海峡东岸的台湾的学术界和思想界也掀起了一股引进、介绍、研究现象学的热潮,与大陆的现象学运动形成互动呼应之势。因此,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经验总结与文化反思并举的历史时刻,放眼看一看海峡东岸的台湾,研究现象学运动在台湾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现象学发端于20世纪初,以现象学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1900-1901年发表的《逻辑研究》(第一、二卷)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现象学传到法国,与当时法国的生命哲学和结构主义一起构成当代法国哲学的主要源头;20世纪40年代,现象学传到美国,与美国实用主义分庭抗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象学陆续传到了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传到了日本、印度、巴西等国。美国现象学史学家施皮格·伯格为此专门著有《现象学运动》一书,对现象学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遗憾的是,该书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现象学运动没有任何论及。事实上,中国大陆开放30年来,一批思想界精英,如现今旅居美国的独立学人李幼蒸先生、北京大学的张祥龙先生、武汉大学的邓晓芒教授、中山大学的倪梁康教授等等,都对现象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海峡东岸的台湾,也有一批学界精英注意到现象学在当今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开展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台湾现象学运动。

首先,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台湾部分非现象学专业的学者对现象学研究作了专业性的阐发。虽然现象学创立于20世纪初,但是注意到现象学思想的原创性意义,在台湾却是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事。当时的台湾有许多留学欧美、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但是还没有现象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于是,现象学思想潮在台湾的兴起只能由西方哲学通才方面的人士来担当。在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要推台湾大学哲学系的邬昆如教授和他的《现象学论文集》。

邬昆如,1933年出生于广州龙川。1958年至1962年在台湾大学哲学系学习,1966年至1969年进入德国幕尼黑大学,并取得哲学博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20世纪初慕尼黑就已经有了以普凡德尔为首的现象学运动幕尼黑小组,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慕尼黑已经不是现象学运动的重镇,邬昆如在慕尼黑接受的也是西方哲学的通才培养。所以,邬昆如回到台湾后,对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先后发表的著作有《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趣谈》、《近代哲学趣谈》、《现代哲学趣谈》。在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他发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独特地位,于是发表了专门谈论现象学的《现象学论文集》。但正是通过邬昆如在这部文集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与阐发,台湾现象学运动才得以滥觞。

从《现象学论文集》的篇章结构看,该书虽然只由简洁的四个部分构成,但是它们分别是现象学原典翻译、现象学原典解读、胡塞尔现象学整体研究、胡塞尔现象学专题研究,这是从事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一个非常合理的研究结构与思路,反映了现象学思潮刚刚传到台湾不久,非现象学专业的西方哲学者对现象学观念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现象学研究的敏锐眼光和研究高度。

在《现象学论文集》中,现象学原典出自胡塞尔为1949年德文版《哲学家辞典》撰写的介绍现象学的文章,《现象学论文集》为其加上了一个标题:胡塞尔心目中的现象学。该文重点分析了胡塞尔是如何在《逻辑研究》中由对纯粹意识的分析,第一次突破性地在第六研究中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与方法。这种引经据典本身在台湾现象学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作为现象学原典解读,《现象学论文集》以《胡塞尔观念诠释》的形式给出。实际上,这篇解读文章是对胡塞尔现象学代表作《纯粹现象学通论》一书第43小节的精细而深入的阐发。该节原文只有4小段,邬昆如首先将该节全文由德文译成中文,然后分析了该节的知识论背景和上下文,然后从“几个根本错误”、“传统知识论引起的荒谬”、“图象和意义的无限后退”、“意向、意识和自体”等四个方面深刻地解读了该节的现象学意蕴,巧妙地由纯粹意识导出了现象学的内在时间意识。可以说,该论文集开了台湾现象学研究的先河,使台湾现象学研究

台湾现象学研究综述

李联华

摘要:胡塞尔现象作为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世界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正式传到台湾学术界和思想界并产生影响。邬昆如和沈清松等一批学界精英使台湾现象学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准,并且与大陆现象学运动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海西文化建设。

关键词:台湾现象学;邬昆如;沈清松;胡塞尔

中图分类号:B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0-0033-02

作者简介:李联华(1959-),男,福建沙县人,硕士,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漳州363000)哲学室讲师,研究方向为现象学。收稿日期:2009-06-25

Press,2000.

[4]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徐海铭,等译.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11.

[6]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5.

[7]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27.

[8]王正泉.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190-220.

[9]向红.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与“替代”问题研究[J].泰山学院

学报,2007(2).

从一开始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台湾部分留学欧美研习现象学的专业学者,在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研究中,有意识地运用现象学的观念和方法,突显现象学在台湾学术界与思想界的地位和作用。这标志着台湾现象学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达到了与日本、韩国现象学研究相当的水准。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主任沈清松和他的《现代哲学论衡》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沈清松,台湾云林县人,出生于1949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台湾哲学界是一位十分活跃的人物,由于他的学术成就和现象学背景,终于使台湾的学术界和思想界走到了亚洲前列。沈清松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其后赴比利时卢汶大学高等哲学院留学。从1975年至1980年,沈清松获得该校的哲学硕士和博士,回台后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成为台湾现象学研究的专业领军人物。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与沈清松留学的比利时卢汶大学不无关联。卢汶大学虽不在德国,但却是当今世界现象学研究的中心。因为在1938年,也就是胡塞尔逝世之后4个月,一位叫范·布雷达的青年比利时神父来到弗莱堡找到了胡塞尔的妻子,在得知胡塞尔文稿若不尽快转移他国就可能毁于一旦时,布雷达利用比利时驻德大使馆的免检外交公文箱,将多达4,5000余页的胡塞尔手稿运到了比利时的卢汶大学。第二年,卢汶大学建立了胡塞尔档案馆并根据手稿出版了《胡塞尔全集》。这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的幸事和大事。卢汶大学因此也成了现象学研究的圣地。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就是通过在卢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研读胡塞尔手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身体现象学;而沈清松是卢汶大学的哲学硕士和博士,也从原初文本上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真传。

在《现代哲学论衡》中,沈清松以胡塞尔现象学为理论背景,从整体上论述了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西方社会相互影响的关系。他认为,社会不能没有哲学,哲学也不能没有社会。社会若缺乏哲学思想,则是盲目的社会;哲学若不关怀社会,则是空洞的哲学。在对意义问题的讨论中,沈清松用三章的篇幅介绍并研究了胡塞尔的哲学理想、方法、其晚年思想以及他关于生活世界与理性的学说。沈清松认为,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最具有独创性的哲学思潮。在这三个作者用力最勤的篇章中,沈清松不但着重探讨了胡塞尔晚年关于一般意义的理论,而且还揭示了现象学同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沈清松指出,胡塞尔在世之时,其思想就重要地影响到结构主义、逻辑实证论,并直接衍生了风行1个世纪的存在主义。胡塞尔逝世后,其思想仍然影响到批判理论和解释学。可以说,沈清松这部《现代哲学论衡》在台湾学术界与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化思想领域的开放也十分显著。而此时,海峡东岸的台湾现象学研究与中国大陆现象学界形成了良性互动,双方共同把中国现象学运动推向了高潮。

1994年10月,中国现象学研究界两岸三地(海峡两岸、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学术精英聚集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现象学研讨会,会上宣布成立了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并决定出版《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这使人们想起在20世纪初的弗莱堡,以胡塞尔、海德格尔、斯坦因为代表的现象学精英团体以及随后出版的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刊物——

—《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在第一届中国现象学研讨会上,出席会议的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蔡铮云教授和曾任教于台湾东海大学的张灿辉教授宣谈了他们的研究论文:《海德格尔与后现代》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概念》。这两篇文章都发表在随后出版的《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一辑)。蔡铮云和张灿辉两位教授都成为《中国现象学与哲学与哲学评论》的学术委员会委员。这是中国学术界与思想界的大事,也是台湾现象学研究界与大陆现象学研究相互推动的见证。从此以后,两岸不断有现象学的学术思想沟通与交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现象学研究界大量引进了大陆现象学专业学者的现象学原典中文译著和现象学研究专著。大陆现象学原典中文译著在台湾出版的胡塞尔著作有:《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逻辑研究》第一、二卷(倪梁康译),《笛长尔的沉思》(张宪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张庆熊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也由陈嘉映、王庆节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大陆学者的现象学专著在台湾出版的有:杜小真的《勒维那斯》、严平的《高达美》等。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嫡传弟子、北京大学熊伟教授主编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充分体现了大陆现象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得到台湾现象学研究界的肯定。这些学术交流使台湾现象学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为两岸学术交流与海西文化建设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邬昆如.现象学论文集[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1.

[2]沈清松.现代哲学化衡[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94.

[3]熊伟.现象学与海德格[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

(上接第20页)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我们可以把现象学方法广义地理解为“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具体分为(1)悬搁,(2)本质直观(还原),(3)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在某种意义上说,以悬搁为出发点,可以从本质还原到先验(超越论的)还原,也可以从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到本质还原。 一,本质还原--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观念) 本质直观=本质还原 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是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唯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在《逻辑研究》中,本质=观念=eidos。通常人们在谈论某物的时候,或者是思想中的存在,或者是自在的超越的存在。胡塞尔则认为,观念之物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外在的超越存在),也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单纯的主观存在),它是超时空的存在。 胡塞尔在1925年的讲座《现象学的心理学》中为本质直观规定了一个新的名称:“自由想像的变更法”(本质变更法)。倪梁康教授在《意识的向度》中分五步描述了本质变更法的基本特征(P27-32)。 1、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 经验被看做出发点和基础,而本质变更法则是在想像中进行的。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无法进行任何想像,不过想像又可以超出经验之外,经验有限而想像是无限的。在想像中,事物“浮现”在我们

眼前。例如一把红椅子,在获得本质之前我们只知道一堆感觉材料而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地任意地进行类似的想像,例如一张红色的床、一张红桌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变更过程中以及由变更而产生的变项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忽略了变项,有一个统一保留了下来--红。这就是在杂多的变项中把握更高层次的一致--常项。 2、本质变更法的深入 最初层次的本质变更须以经验为开端,以后的本质变更则可以摆脱经验,直接对第一层次所获得的一般本质本身进行自由想像的变更了。从一系列的变更中获得了“红”的一般之后,我还可以再进行各种系列的变更,由此而把握住黑、黄、蓝、绿的一般。这是同一层次的递推。在这个变更系列中,黑、黄、蓝、绿等一般之物,观念本身成为杂多的变项,从它们中在更高阶段上观察到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出自观念的观念,一个观念的观念--颜色,它构成了颜色的区域范围。 3、本质变更的概括说明 我们进一步将这些把握到的观念据为己有,我们命名它们,将它们陈述出来,如红的概念,颜色的概念。这样,一般陈述便成为可能,如:红是一种颜色。不恰当地说,我们不能说观念=命名,而只能说命名是关于观念的命名。换言之,观念=绝对的被给予性。 4、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个超时空的观念是无所谓变化的。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外文翻译文献

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台湾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服装购买心理差异的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119名台湾女大学生和美国女大学生服装购买意向和心理差异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两国女大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心理决策过程的异同。在本次服装消费购买的意向和心理调查研究中,采用了12个比较常见的影响消费者服装购买决策的评价标准因素,每个因素按重要性依次有7个可供选择的标度,这12个因素分别是:服装面料、穿着舒适性、服装尺寸是否适合、服装缝制质量、服装制造商在行业内的地位、服装色彩、他人的评价、服装品牌、是否适合在校园穿着、服装价格、服装款式、搭配自己原有的服装。问卷调查表明,

在影响自身服装购买意向和评价的标准上,台湾和美国的女大学生两个不同群体的评价标准是非常类似的,可见购买意向的形成标准具有普遍性。此外,在上述十二项影响购买意向或在购买时考虑的因素中,服装的尺寸是否适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标准。本文还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进行跨境比较从而得出比较研究的结论,着重提供了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服装品牌和制造商在市场营销中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制定和发展国际营销战略。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评估标准;跨境 正文 美国商品和商品服务在国际市场份额中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进一步的成功,调查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于美国的商品和商品服务到底是如何评价和如何进行衡量的?通过数年来多次广泛采样和调查研究,消费评估的模式模型已经初步制定,用以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心理提供一个框架性的指导,并藉此预测消费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复杂性。该模型系采用恩格尔、柯莱特、米尼阿德模式的消费决策来构建的(即恩格尔,布莱克威尔及米尼阿德于1995年提出的EKM模型),该EKM模型包括四个阶段的消费决策行为: (1)消费信息的获取; (2)消费信息的处理; (3)消费的决策过程; (4)模型中的变量影响决策过程的模式; 在模型中,给出消费信息的获取阶段之前,个体需要形成消费需求的意向,这一意向导致其认为自身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此项消费,一旦对于自身需要进行此项消费的意向形成,则个体即开始通过收集和搜索来获取消费的相关信息,“所谓的信息处理,其宏指涵盖的消费进程,包括信息的获取、对所获取信息的评估和判断,对评估判断完成后的相关信息进行储存、以及在进行具体的消费行为时重新从储存的信息中进行提取”(恩格尔等1995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472页)。据此,消费信息的处理阶段有如下五个步骤:消费者对于该信息的首次接触,对于该信息的关注,进一步的理解,接受该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并最终保留该消费信息。而决策过程的阶段则有如下六个步骤:对自消费需求进行认可、开始搜索信息、在购买前对信息进行评估、购买行为决定、具体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后对发生的消费行为的评价。而变量影响决策过程分为三类:一、环境造成的影响;二、个体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三、心理决策过程差异造成的影响。这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所处的文化氛围,所在的社会阶层,消费者的个人经历,消费者的家庭境况;而个体间的差异则包括消费者可利用的资源,消费的动机,消费者的知识,对于消费的态度,消费者的人格,价值观念和取向以及生活方

马克思课哲学笔记

专题一 一、传统的方法 1、阶级分析法 现在基本不讲了,于是资本家就成了成功人士,无产者就成了弱势群体。 思想的优胜劣汰靠实践。 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污名化了。 现行的教材都是反马克思的,是教条的、形而上学的,是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 有一个名词叫“封建的社会主义”,比如毛泽东时代、朝鲜、东欧以及苏联。 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要停留在情绪化的阶段。 2、经济分析法 把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经济,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 3、历史分析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回当时的历史时空当中。如德里达、福科、齐泽克以及拉康等人的观点(镜像理论、集体无意识等)。 二、本单元的方法 1、现象学方法 面向事件来研究,既不神化,也不恶化,要研究真实的生活。研究问题要深入社会背景。 由历史主义导出的相对主义,其背后都意味着虚无主义(无好坏无是非)。 现象学(Phenomenology),用“显现学”来表述更好,它是研究如何将事情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的科学,是探讨事情的本质如何显现、显示自身的哲学。著名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 2、基本原则 面向事情本身,通过“还原”而直接面向前认识的事情本身。 专题二 一、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的概念应该广泛而非仅指自然科学。 研究方法就是正确的原则、方式和理论,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本课程所讲的就是方法论层次。 2、研究方法类别 现代西方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派: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的代表是机械论,是物理的世界,是实证的、因果的、数学化的、价值无涉的,总之是还原与实证。 人文主义则是主题参与其中的符号的意义的世界,是直观的、体验的,提倡表达与理解,总之是理解与运用。 3、科学研究方法的思想渊源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4、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偏颇与局限性 科学主义方法的局限性: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方法作为普适的方法强加给人文社会科学。这完全是自然科学认识模式扩散所产生的偏见,严重损害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性质和内容。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姓名: 胡洲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2班 学号: 2224220 指导教师: 秦淳霞职称: 讲师 2007年6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胡洲锋 指导教师秦淳霞 摘要:旅游消费行为是旅游的各项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也是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旅 游细分市场中,大学生旅游是整个旅游市场中一个独立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经济来源~大 学生旅游动机产生的各种原因~以及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各种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增进大学生 旅游消费的几项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消费行为 A review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Hu Zhoufeng Tutor Qin Chunxia Abstract :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in any other tourism activities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the domain of tourism research. The travel marke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and independent market, which has very big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Thus, it’s necessary to do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conomic sour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the causation of bringing unive rsity students’ tour motivation ; the influenc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and proposing some activ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in further step.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tourism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behavior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部分与整体、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在场与缺席 一、部分与整体 1.整体可以被分析成两种不同的部分:实体性部分和要素。实体性部分是能够离开整体而持存并且被呈现的部分;他们能够与其整体相分离。 当他们被如此分离以后,实体性部分自身成为整体而不再是部分。因此,实体性部分就是那些能够成为整体的部分。 要素是不能够离开它们所依属的整体而持存或者被呈现的部分;它们不能与其整体分离。要素是非独立的部分。 2.心灵是世界和世上万物的一个要素;心灵的本质上与它的对象相关联。心灵本质上是意向性的。 心灵和存在互为要素;它们不是能够从其所属的整体中被分割出来的实体部分。 3.同样,人们常常把心灵与大脑和身体分离开,好像心灵是一个实体性部分,而不是奠基于大脑和身体的一个要素。 4.灵魂是个要素;它与身体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它奠基于有它予以生机并且加以决定的身体上,而且它在身体哪里得以表达。 人是活生生的身体,而不是物质化的精神。但是灵魂常常被歪曲地表现,被转变成实体性部分。 5.可是经常发生这些情况:我们联结一个整体的某些部分却忽视其他的部分;或者,我们把一个要素看成是和另一个要素完全一样的。 每当我们思考某物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联结该事物的部分和整体。 二、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 1.意义正是居于它的所有表达项之中但又在它们背后的统一性。 潜在和缺席构成的视域环绕着的事物的实际场方面。 事物总是以多于我们已知的方式来呈现;事物总是保留着更多的显象。

2.同一性不是多样性的一个成员;立方体不是其中的一个视角或外形。 同一性超越其多样性的呈现,它也不仅仅是显象的总和。 同一性总是绝不能被还原场它的显象; 如果同一性此时以一种方式呈现,他也保留着其他的被给予方式及作为同一事物而重新显现的方式,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其他人。 同一性总是既揭示自己又隐蔽自己。 事物总是能够再次被给予,或许还是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而被再次给予。 3.在我们的哲学分析中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赢得这些同一性所具有的实在性,展现他们与其呈现的多样性有所不同的事实。,而且还要表明,尽管他们是难以把握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地是我们经验的事物的一个成分。 “什么是现象学分析?”——描述特定种类的对象所固有的多样性。 每种多样性都是不同的,都是其同一性所固有的多样性。 通过展现每一种存在者在其独立的实存上而且在其呈现能力上所固有的东西,现象学帮助我们避免还原论。 4.一旦我们把其他人的在场引入进来,把主体间性的维度包括进来,那么就会有更丰富广阔的多样性开始发生作用。 5.自我的觉察。我们把自己确立为表现的接受者。我们人格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成分,就存在于记忆、想象和知觉的相互影响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内在时间意识流之中。 我们自己的同一性显然有别于任何被给予我们的对象的同一性,但是它与其他自我、其他人的同一性属于同样的种类。 然而甚至在这样的语境下,甚至在主体间性的经验之中,我们以一种无法逃避的方式居于我们的中心之处。 我们永远成为不了任何他人或者任何他物。 我们无法抛弃我们自己。 三、在场与缺席以及两者之间的同一性 直观,常常被认为是某种私人的东西、某种无法说明的东西、某种几乎是非理性的东西。

历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本名为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其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世人多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也称他为李合肥。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从李鸿章的基本背景来看,他是一个晚清很重要的人。李鸿章还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是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遵父命,北上入京时所作的《入都》中的一首。可见李鸿章有报国的志向和出众的才能。 李鸿章发迹之事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当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此时形势极为严峻。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

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李鸿章面临着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的重大考验。李鸿章面对着上海官绅和外国雇佣军的嘲笑,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并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后来,李鸿章配合曾国藩的湘军攻下了天京。江苏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太平军虽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他人看来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真的能代表中国的先进领导吗?如果洪秀全真的通知了中国,中国将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起落。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李鸿章曾说:“练兵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20120706409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

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 1.序言 (1) 2.李鸿章简介 (1) 3.生活的时代背景 (2) 4.为华工争取权利 (2) 5.李鸿章与太平军 (3) 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4) 7.洋务时期贡献 (6) 8.简评 (7) 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8) 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8) 1.序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

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4.为华工争取权利 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只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中国移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中国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力法》不但不给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 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 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 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 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约为四百元,但最高月消费额已达到 1450元,最低的尚不足九十元,前者是后者的十六倍多。

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系02级刘宁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产生涵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探讨中国的心理学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象学、实证主义、心理学发展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总体上有两大哲学思潮影响着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以实证主义为发端,人文主义以现象学为基础。因此,在西方,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对比基础”①,国内也有学者把它们作为支撑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两大方法论。其中,对于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国内有较多的文献分别分析了它对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影响和在方法论上的涵义,但缺少在此方面的综合分析阐述。针对此种情况,本文试图在回顾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上,重点从现象学和实证主义两个方面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进行探讨。 一、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㈠实证主义的产生及其涵义 实证主义亦称“实证论”,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期,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主要创始人。孔德认为,实证主义的核心集中于“实证”概念上,,他把实证解释为具有“实在的”、“有用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等意义。他在《实证精神论》中全面地论述了这六大实证精神要素,认为“实在的”是指一切知识必须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出发点,而不是神学与形而上学的玄想。“有用的”是指知识必须探索实在,反对满足人们空泛好奇心的无用知识。“确定的”是指致力于个人的以及人类精神的一致,反对对那些不着边际、悬而未决的问题作抽象的议论。“精确的”是指提倡观点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反对超越实在现象性质所允许的正确度去谈论事物。“积极的”是指建设性的,反对对现实的否定,破坏倾向。“相对的”是指人们对现象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意义,反对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② ㈡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是哲学与科学历史上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想或主张,它强调知识或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验到的事实,除此之外,一切属于形而上学的抽象知识,既不能视为科学,也不能视为哲学。③ 实证主义在其发展前期主要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证主义,其后期分裂为不同的理论和流派,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学说和流派如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将实证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孔德、穆勒、斯宾塞为代表。他们认为哲学应研究实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二阶段是以马赫、阿芬那留斯为代表经验实证论。第三阶段以施利克、卡尔纳普、费格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 ⒈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是对旧“行而上学”即思辩哲学进行清算和对当时自然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产物,其基本原则是,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科学的对象以可被观察的资料为限,观察的东西都被分解为元素。科学的任务并非解释现象,而只是描述现象,在表述规律时,它所回答的不是“为什么”问题,而是“怎么样”的问题。④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深深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他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心理学脱离其附属的哲学而成为一门科学。正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冯特极力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经验”,认为心理学理当和物理学一样,把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知识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物理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主张身心平行论?强调科学研究描述多于解释。?在方法论上,主张元素分析和实验内省。⑤此外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以它为方法论指导的经典行为主义学派的形成。经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明确了行为主义注重客观研究的观点。正如黎黑其《心理学史》中所说“行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实证论的分析是正确的这个前提而前进的,它采用的方法和理论是

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综述 摘要: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近代电报史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其研究主要涉及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洋务派与近代电报业及洋务派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地方电报史等几个方面。文章以近年来电报史研究的期刊和学术论文为基础,对其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这对于近代电报业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近二十年;中国近代;电报史 近二十年来,有关我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的论文大概有二十余篇,其中不乏一些硕、博士论文,随着研究层面的逐步扩展,我国电报史的研究内容也逐渐深入。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第二,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电报业及其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第三,地方电报史研究。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梳理,以为日后电报史的研究提供方便。 一、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 电报作为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同近代以来国人接受的很多事物一样,其在中国的出现同侵略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电报在中国的创办过程也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牛冠杰在《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文中指出“电报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俄、英、美等国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控制,不约而同地提出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1],这篇文章不仅提出了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原因和时间,文章的绝大篇幅介绍了清政府与侵略者围绕电报利权问题的交锋,并最终实现由中国自行架设电线的曲折过程。马静的《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更以时间为主线,考察了同治、光绪时期国内各阶层对架设电线的态度以及对电报价值认识的转变,并分析了促使这种转变发生的原因,还对电报的创建形式、经营管理、具体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量。这篇文章尤其对清政府的官员们在认识电报价值的转变上分析详尽,认为外国人的冲击与中国人的反应的进程是逐渐开始的。清政府一开始对于侵略者提出的设电报要求态度是严词拒绝的,各省督抚更是一致认为外国人妄图在中国安设电线是居心叵测。后在侵略者不断提出的“架设电线”的要求下,很多官员逐步了解到了电报对于信息传递的便捷作用,更为了维护利权而采取了主动架设电线的策略。同样,刘雪屏在《清末电信业的历史考察》一文中也认同在外力刺激和内部动因的双重作用下,近代电报得以发轫,她介绍了近代电报的发轫和甲午战前电报业的发展,并着重介绍了电报由邮传部接管后的继续发展,以及各省官办电报的发展,还用一定篇幅简要介绍了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创办。 总之,电报之所以能够突破重重阻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西方侵略者的窥探之心固然刺激了中国人争夺利权的斗争,而国人对科技、信息技术的认识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清政府对电报的接受是一种思想意识进步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容进行

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省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这样认识和评价李鸿章,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李鸿章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1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这时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

家庭消费系统的文献综述

家庭消费系统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IT等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系统也逐渐从传统的桌面管理向网络集成的方向发展,从局部、静态、事后核算到全局、动态、实时的管理。基于Frontpage2000平台利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实现动态网页设计和Access实现网络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以及Photoshop7.0进行网页图片处理。 关键词:家庭消费;ASP;SQL serve 2000;网站设计 1. 引言 消费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任何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要吃、穿、住、用,都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都要从满足物质的需要发展到满足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随着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以及消费数量的增加,家庭消费统筹规划也变得日趋重要。家庭消费系统可以对家庭财务进行管理,如每日财务登记,每日结算,每月结算,每月剩余金额,每日剩余金额,每日每月超支提醒,记账明细统计,柱状图统计显示,支出收入自行添加维护等功能,使钱来有源去有踪。现在已经存在很多软件可以实现对家庭财务进行管理,但都是单机版的,本系统将设计成网络版,主要基于Frontpage2000平台利用Javascript 脚本语言实现动态网页设计和Access实现网络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以及Photoshop7.0进行网页图片处理。 2.家庭消费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自从家庭产生后,家庭一直是消费的基本单位,消费职能是他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及消费模式发生了不少变化。 2.1家庭消费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第一,消费水平大大提高。现代家庭消费水平在总体上处于温饱与小康的过度段。具体言之, 农民的消费水平处于由温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 “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 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 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