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外开放 说课稿

对外开放 说课稿

说课稿谭敏宜

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第十二课《对外开放》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材地位与作用:《对外开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内容。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后,中国逐渐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从各方面来看,坚持改革开放道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文内容: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一是经济特区的建立;二是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涉及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综合性很强。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作用与影响;简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联系经济特区开放前后的经济情况对比,分析对外开放出台的背景;通过地图演示,概述开放的主要表现;思考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加深对政策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对外开放的艰巨性,同时感受改革开放后中国昂然走向世界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放区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4、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不像初一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

没有初三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再加上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历史只是副科),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会开始下降。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分析各方面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有一定的发展。课堂上我会更加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运用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进行了农村经济改革,从而提出问题:对外又是做出了怎样的政策呢?展示改革开放后的深圳面貌,引导学生回答对外开放,开启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快速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根据课本内容分三步进行:第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5分钟)

A.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第一段,图片展示歌词,做出简单介绍。一九七

九年发生了什么事?老人是谁呢?想一想这个圈是怎样画的,画在了哪里?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和地图册,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音乐引导,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始进入课堂学习。阅读课本,形成初步记忆。

B.引导学生回答: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简单解释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概念。并在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拓思考: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做出解释,使学生容易理解专有名词。开拓思考,发散思维,悟出沿海城市更方便地吸引外资和加工出口,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知识。

C.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前后的面貌图片对比。引导学生探讨深圳等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作用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荒凉与繁华图片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此政策的认同感。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第二,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13分钟)

A.图片展示《春天的故事》第二段歌词,引导一九九二年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上下衔接,让学生继续思考,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B.请同学们读图识图《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的步骤。(图文演示、连续点击)

第1步:点: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第2步:线: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第3步:面:1985年,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为经济开放区。

第4步:体: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

设计意图:直观的地图和表格,利于形成空间观念。增长课外知识,开豁视野。问题可以在书本中找到答案,加深记忆。

(2)浦东的开发开放

1992年,由沿海向延边、沿江和内陆纵深地区推进。图片标记珠江、闽南、长江三角洲。

小组讨论问题:我国为什么将这三个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区?至此对外开放

的格局又有何新的变化?

设计意图:问题较难,组织小组讨论,得出由面到带向内地发挥辐射作用。

(3)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A.阅读书本,发现格局形成的特点

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B.投影表格《改革开放35年国家经济数据对比》。联系实际,展示材料——习近平总书记话语。

设计意图:主题升华,紧联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离不开改革开放这根本原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过渡: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综合国力也与世瞩目。在国际舞台上,我国更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分钟)

展示材料和图片,简单介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设计意图:经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吸引学生眼球,便于学生感受国家今天的强大与繁荣,增强爱国热情。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展示板书和习题。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记忆,巩固学习。

4、布置作业。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四、教学反思

优点:多运用图片和地图,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吸引学习兴趣。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本课重点内容。

不足:信息过于繁杂,没有进行精心的筛选。未突出学生地位,老师占据课程主导地位。

改正措施:对信息进行精心挑选再运用。增加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