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杨真海针灸心法

杨真海针灸心法

杨真海针灸心法
杨真海针灸心法

杨真海针法之我理解

我听杨老师讲针灸主要核心内容为:

同步 (请参考我贴的 "活用易学方法")

同气相求(同名经) (请参考我贴的"谈董氏奇穴穴位作用之发挥")

阴阳倒换求 (请参考我贴的 "活用易学方法")

何为同步: 手足有其对应关系. 肘膝有其对应关系, 肩胯有其对应关系;

手足与头有其对应关系, 肘膝与肚脐命门有其对应关系, 肩与腰胯有其对应关系;

头症颈项手足上求, 上焦症手腕足踝往上求, 中焦症在肘膝上下求, 下焦症在肘膝以上至肩 膀胯求.

何为同气相求: 经络有十二条, 可以用阴阳来分, 所以有手足阴阳六条同名经各为一对, 名称都一样的. 经络各有其气(血)的特点, 所以针灸把同名经看待是同一种气来使用: 手足阳明经, 手足少阳经, 手足太阳经, 手足太阴经, 手足厥阴经, 手足少阴经.

针刺治疗就是遵循阴阳原理(黄帝内经): 病在阴刺在阳, 病在上刺在下, 病在左刺在右 (前后上下左右内外以此类推), 都是一个阴阳的关系, 都是看病症和哪条经络(脏腑)有关, 然后就按照对应法则求其与之对应的同名经. 这个思路可以再扩大到表里经等的运用, 总之都是离不开一种阴阳的对应关系和中医的藏象学说.

任督二脉同样有其对应的关系, 所以腰椎症状经常要用上任中, 痔疮脱肛等症要考虑到百会四神聪....

手足之间的关系经常是个纯粹同步的关系, 脚哪有酸麻沉涨痒痛就扎手上那个直接对应的部位.

何为阴阳倒换求: 天地为大宇宙, 人身为小宇宙, 人身之每一部位又可以为一小宇宙, 乃至于每一小细胞都具备整体全面的信息, 基于此原理, 可以把太极图(实际上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球体)套到人身上, 从大至小一切都是一个太极: 比如人体以肚脐为中心, 腿胳膊以肘膝为中心, 因此而出现上面所讲的对应关系, 以肘膝为太极中心可以任意倒换阴阳以寻求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腰疼来举例: 首先要辩证症状属于哪条经络, 如果在太阳就在肘后面的太阳经寻敏感异常点(或者足太阳的膝窝委中); 如果疗效不佳也可以阴阳倒换在手腕足踝寻异常点, 所以腕骨昆仑都能治太阳之腰疼. 腰疼在中间脊柱为中心就可以从后溪(通督脉)或束骨(与后溪对应) 来处理, 亦可扎人中承浆与督脉对应, 亦可扎公孙太白(通冲脉). 这里就靠大家慢慢探讨研究, 针刺的思路实在太多. 五腧穴,子午流注等针法的存在也不可厚非, 就怕我们不会运用. 总之, 扎对了一定有很好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无效就是没扎对.

所以"不知脏腑经络, 开口动手变错". 人是一个天地身心的整体, 天地四季, 一个月的晦朔望弦, 一天的朝夕子午, 七情六欲与脏腑与器官和体表通过整个的经络系统是个很完整的整体. 不管脏腑, 器官或者身心上任何一个部位情绪, 只要出现不适的症状(包括皮肤异常,烫伤,摔伤,抑郁症等等), 都可以通过经络与身心情绪部位的对应关系找到主要的治疗点, 也就是中心治疗点(穴). 关键一方面在于审穴: 对应经络部位往往会出现一些敏感点, 皮肤异常, 虚陷等现象, 尤其是痛症敏感点明显; 脏腑情绪病变除了具体的不适的部位往往还要考虑到中医整体的藏象学说和时间病发特点. 总之所有病症都跑不了经络藏象的网络, 只要熟悉人体全面的经络走向和藏象属性, 然后就可以按照全身的手足和手足身躯对应关系找到最佳的治疗点.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医没有病的概念, 中医只是对症治疗. 病症的症状就是通过经络和藏象的整体关系反映, 所以遇到治疗的人不要被他们所说病名误导, 只要牢牢抓住病人的症状反应就可以对症扎针或者点穴.

请另外充分的参考我贴杨维杰所讲的 "脏腑别通" , "活用易学方法" 和 "关于五腧穴" 的文章. 最后运用一定要活用, 需要慢慢积累自己的临床经验来验证. 只要辩证对了往往会有很显著的疗效, 至少任何痛症都应该是立竿见影的.

看杨维杰的书籍, 除了同步同名经同气相求, 太极全息(类似与杨真海的阴阳倒换求), 还有脏腑别通之运用, 倒马针法, 牵引针法等等, 而且除了董氏奇穴的发挥以外他把几乎所有流行的和不流行的针法都详细介绍在书中, 只要有点基础常识的人一定是个"宝典". 这种胸怀和慷慨大方在我现在的经历来说实在是受了由衷的触动.

以下为我与杨老师学习的一些笔记原文

太极图:病在阴,刺在阳(病在上,刺在下;病在左刺在右);手足同步,手足同身躯同步(即杨伟杰之顺对法);同气相求(比如手足阳明手足厥阴等谓之同气);阴阳倒换求(比如手足同身躯逆对法, 手对腰胯而不是肩对腰胯即为倒换之一例), 尽量远处取穴。

顺对举例(穴位只为参考,不是绝对的,不是死的, 需要寻经审穴, 敏感点疼痛点虚陷等异常即为穴)

手太阳足太阳

手腕、足踝 阳谷昆仑

肘、膝小海委中

肩、胯 肩贞到臑俞 承扶到环跳

手少阳足少阳

手腕、足踝阳池丘墟

肘、膝天井膝阳光肩、胯 肩髎环跳

手阳明足阳明

手腕、足踝阳溪解溪

肘、膝曲池犊鼻

肩、胯 肩禺 髀关

手太阴足太阴

手腕、足踝太渊商丘

肘、膝 尺泽 阴陵泉肩、胯 云门冲门

手少阴足少阴

手腕、足踝神门太溪

肘、膝少海阴谷

肩、胯 极泉横谷

手厥阴足厥阴

手腕、足踝大陵中封

肘、膝曲泽曲泉

肩、胯 天池阴廉

手三阴胸走手手三阳手走头

足三阴足走胸足三阳头走足

2;手足同身躯逆对法, 以头痛为例: 手足为头, 腕踝为颈项, 肘膝为肚脐腰, 肩为胯 (都是大概的参考位置, 都需要寻经审穴, 病患在哪条经上寻其本经或同名,表里经, 即同气相求)

分 头顶(厥阴头痛);头后(太阳头痛); 头前额(阳明头痛); 头两侧(少阳头痛)

-头顶厥阴头痛,肝经支脉(高血压、肝阳上亢):中封至隐白找压痛点。

合谷,太冲,行间,(涌泉,一水养木,降浊)

两眼睁不开,头如裹,加涌泉。

-头后太阳头痛(枕骨痛):昆仑至至阴找压痛点

合谷,列缺,后溪

-头前额阳明头痛(前额及面部):解溪至历兑找压痛点

合谷,涌泉,陷谷

-头两侧少阳头痛(两边):丘墟至窍阴找压痛点,合谷

也可一针风池刺压痛点;耳朵上放血

很顽固的头痛可以用火针;

-其它部位疼痛:

胸闷心慌:心胸内关谋,下三阴交

梅毒、阴部瘙痒:阴包(厥阴)、少府(手少阴心经)

胃痛:足三里

腰痛:委中(腰背委中求)

带脉痛,如带状疱疹:足临泣(八脉交会穴)加外关或支沟

针灸课程学习梳理与感悟

针灸课程学习梳理与感悟 08结合七年制默秀婷200811170031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剖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本书分绪言和上、中、下、附篇五部分内容。绪言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针灸学的对外交流,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针灸理论,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下篇针灸应用,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以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参考资料,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内容。 经络系统阐述了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状况,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联系脏腑以沟通内外,运行气血以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以保卫机体,调节了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了气血、协调了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状态。同时,经络又是病候在人体的反应和病邪输注的通道: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脉,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反之,内脏病可影响经络。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由于经络循行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

刺法灸法学

概论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于此所涉及最重要的是灸法原则和灸法补泻操作。灸治原则为“寒者热之”、“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陷下者灸之”。灸法补泻见于《灵枢·背俞》:“以火补之,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三国·曹翕·《曹氏灸方》。《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肘后备急方》最早使用了隔物灸;《千金方》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介绍了灸“四花穴”(双侧膈俞、胆俞)治疗骨蒸痨瘵之证的经验。 元明以后,灸法始向无痛方向改进,原始灸法趋于衰落。 拔罐法,古人使用兽角作为拔罐工具,古称“角法”,最早的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赵学敏·《本草纲目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2020年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苓易芩,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 8.面瘫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 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

浅谈心绞痛急症的针灸治疗

浅谈心绞痛急症的针灸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手法和临床医用。方法研究我 院近年来接受过针灸治疗心绞痛的患者治疗病例。结论针灸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 法其效果良好,先将治疗过程进行总结。 【关键词】心绞痛急症针灸治疗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中医学称之为“胸痹”或“真心痛”。多见于40岁 以上的男性。《灵枢·厥病》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在化疗过程中,如出现急症——心绞痛,可进行针灸治疗。 一、辨证治疗 (一)体针 1.症状和体征:患者常在受寒、饱食、劳累或情绪激动后,突发左胸心前区 绞痛,时间一般持续l~5分钟,并可向左侧颈部及肩臂放射,伴汗出和前胸压榨、紧闷和窒息感、恐惧感,及心慌、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舌紫黯,脉弦涩。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下降,T波降低或倒置。 2.证候分析:心居胸中,凡气滞血瘀、痰湿闭阻于胸,皆使胸部气机不利, 故见前胸压榨、紧闷、疼痛连及肩背。胸阳不振,心脉失养,故心慌气短、呼吸 急促。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故见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舌紫黯,脉弦涩,为气 滞血瘀之象。 3.治法:行气通阳,化瘀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穴、相应募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内关、郄门、阴郄、巨阙、膻中。 (2)配穴:呼吸急促者加天突、孔最;痰湿壅盛者加中脘、丰隆;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膈俞;心肾阳虚者加心俞、厥阴俞、肾俞;心脾两虚者加心俞、睥俞、 足三里。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郄门0.8±0.2寸,直刺阴郄0.4±0.1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2)配穴:常规消毒后,刺天突(先直刺,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 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0寸),直刺孔最0.6±0.2寸;直刺中 脘1.0±0.2寸,直刺丰隆0.8±0.4寸;直刺太冲0.6±0.2寸,斜刺膈俞0.6±0.2寸; 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肾俞0.9±0.1寸;斜刺脾俞 0.6±0.2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用 捻转泻法为主,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 5~10秒。其他配穴针以泻法为主,体虚者用补法。 6.方义: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郄门、阴郄是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郄穴,功善救急缓痛。巨阙为心,之募穴,可宁心安神。气会膻中,可调气行瘀。 (二)其他疗法 1.耳针 (1)处方:心、脑、神门、交感。

学习针灸学感悟

2013-2014-1学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 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课程学习梳理感悟:分 随着时针滴答摆动,我们的针灸课程也逐渐接近尾声。经过一学期的接触,我已与这门课程解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畏惧到后来的接受再到现如今的喜爱,不得不说感悟颇丰,现将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学前认识 一提起中医,大家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不外乎是扎针和开方子。我们大一上学期学习的医古文、医学史和中基,它们都从理论层面把我们这些初探中医奥秘的孩子领进了门,但对于中医究竟是如何用来治病的,我们却知之甚少。 随着课程的日益增多,我们对中医的认识也逐渐从书本上转变到了日常生活中,学会了学以致用。针灸无疑就是这样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我们可能还要经历好几年临床的摸爬滚打才能开出自己的方子,因为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等并不是简简单单靠模仿前人就能行得通的,而且病人的症状很难达到教科书上那么“标准”,由此看来成方的加减也是需要我们耐心琢磨的。而针灸是一门入门很快的学科,掌握了进针方法,熟知了腧穴方位,我们就可以自己上手扎针,给自己扎也给同学扎,小小的体验一把“成就感”。

正如古人所说的“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深知了这门课程的趣味及重要性,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 其实在接触针灸前,我是个“谈针色变”的人,从小就比较怕疼,想都不敢想自己能把那亮亮的银针扎到自己肉里。要命的是自己还怕火,拔罐这一类的也不敢尝试。心想这可不行,本来自己领悟能力就不强,接收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慢,等大家都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我可能还在起跑线挣扎,这样只会越落越远。于是我屁颠屁颠跑去保康针灸科跟诊,初来乍到时学姐只让我行针、起针,起初就连干这个我都畏手畏脚,生怕自己用劲一不对给病人造成痛觉。我就观察病人的表情,一咧嘴就知道起针弄疼人家了,结合课本和学姐传授的经验,经过一次次尝试,我发现病人再无痛感的表情,心中不禁窃喜。随着上手次数的增多,我也从最初的畏惧转变为了后来的“胆大、心细”,我不禁对这门课程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学习中的感悟 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框架。现如今老师对针灸课程的讲

心绞痛针灸治疗

心绞痛发作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迅速通阳宣痹以止痛,可速取内关(郄门)(这显示了按经选穴的规律),配建里、膻中(巨阙)、心俞(厥阴俞)(这体现了俞募配穴,并与神经节段相吻合),其中膻中沿皮向下透到鸠尾,可宽胸利气,以解气急、胸闷。一般情况下,针后二分钟左右,可使左心功能改善,即左心射血时间延长。 四穴配合,可加强心脏的收缩力,调整心率,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解除引起绞痛的诱因,阻断恶性循环。在超声心动图上,可见针刺后左室后壁振幅及心搏量较针前有明显差别,证明针刺可改善左室功能;而脑血流图提示了针刺可改善冠心病人的脑循环,此是由于左室功能改善之结果。 在心绞痛发作之时,还可采用按摩止痛。 按摩部位:肺俞、心俞、膈俞、内关、天池、屋翳、灵墟。《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邪侵犯背部膀胧经,使经气不畅而导致血虚,由于背俞与内脏相连,故按之络通则热,气至则痛止;由于肺主气,气为血帅,故按肺俞能加强肺脏功能,气行血行,改善乏氧,由于心主血,心气不足,血行不利,故按心俞能加强心脏功能,可使气血运行流畅,使心搏均匀有力;由于膈俞为血之所会,冠心病心绞痛乃血疲致痛,膈俞可宽胸理血,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又与阴维相通,心包经起于胸中,向下过横膈,从胸中至腹,挨次联络三焦,而阴维自足上行少腹,过胁胸部,故二经与胸腹相通,因而内关主一切胸腔疾病,按之有宽胸、利膈、行气、散邪之力。按摩屋翳、天池、灵墟,因穴位于心之局部,按之以通闭塞之气,以散塑结之血。 按摩手法:先按背部,次按胸部,再次按内关,手法要用力轻,速度快,同时行上下振颤动作,每穴每分钟按200次,最好按到手足心热为宜。按后,手足局部皮温升高2-3℃,脉从无力、细弱转为有力、充沛,心绞痛缓解,心区豁然舒畅,痞闷自除,心电得到改善。西德O·汉穆在《冠心病》一书中,提到急性发作心绞痛影射区的结缔组织部位按摩手法会引起心绞痛发作,故手法不宜重。当绞痛停止,则治其本。依据《灵枢·邪客》篇,心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的主张,可取心包络穴内关、原穴大陵(《指要赋》“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心募巨阙、气会膻中,以及心俞(厥阴俞),直接作用于心。用补法,一日一次,轮流应用。这六穴与心、心包有关,针之有疏通心气,调理气血,安宁心神之力。然后,再审诸证状增选穴位: 根据王居易经络诊查法,督脉、手足少阴经为反应经脉。 基本取穴:后顶、大陵、郄门、内关

学习针灸学的感悟

学习针灸学的感悟 在本学期,我选修了实用针灸学这门课程,转眼五周过去,这门课程也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学习生活,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 在第一节课开始前,蔡老师交给了大家一套实用性很强,而且饶有趣味的手部保健操,这套保健操总共有10节,通过手部不同部位相互的击打,刺激手部不同的腧穴,打击各种经络,预防不同部位的疾病。这就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中医里面的经络学说。在第一节课上,蔡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整个中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医学只是我们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同时我们已经在大二上学期修习了中医学这门课,但蔡老师仍然强调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特殊疗法,针灸疗法也遵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蔡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了解到了中医的思考方式,以及对疾病的不同看法。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中,这种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中医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虽然我今后的学医生活主要是朝着西医的方向前进,但多了解中医的治疗思想和治疗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我想,正是因为中医思想和理论在中医中的指导作用,老师才会在讲解针灸学之前,着重强调它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节课上,蔡老师先后为我们介绍了经络学说,腧穴,十四经脉,针灸法,针灸治疗,耳针治疗,拔罐治疗等。从这几节课上,我们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了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几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针刺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还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今2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砭石治病,最初主要是用于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络泻血之用。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灸法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此后,经过历朝历代医家的不懈研究,针灸学有了今日的风貌。 由于是选修课,蔡老师并没有让我们死记硬背各个腧穴,而是着重强调了一些对我们身体健康重要的穴位,例如健康按摩三大穴位:风池、百会、合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风池穴是治疗感冒风邪的特效穴位,是治头项强痛時的常用穴;百会穴在头顶上,是手足三阳、督脉及足厥阴众多经脉交会处,是重要穴位之一,可治百病;合谷穴则是治牙痛、肠胃病、面部五官疾病的常用穴,应用范围广泛。同时老师还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即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针灸治病,要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为机体某一部分出现的局部病证,往往又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此外,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但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

针灸禁忌

针灸禁忌 《针灸直指》 初一日在足大趾厥阴分,犯之跗踵。 初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犯之经筋缓。 初三日在股内少阴分,犯之小腹痛。 初四日在腰太阳分,犯之腰偻无力。 初五日在口太阴分,犯之舌强。 初六日在两手阳明分,犯之咽喉不利。 初七日在内踝少阴分,犯之阴经筋急。 初八日在手腕太阳分,犯之腕不收。 初九日在尻厥阴分,犯之病结。 初十日在腰背太阳分,犯之腰背偻。 十一日在鼻柱阳明分,犯之齿面肿。 十二日在发际少阳分,犯之令人耳重。 十三日在牙齿少阴分,犯之气寒。 十四日在胃脘阳明分,犯之气肿。 十五日在遍身,不宜补泻,针灸大忌。 十六日在胸太阳分,犯之逆息。 十七日在气冲阳明分,犯之难息。 十八日在股内少阴分,犯之引阴气痛。 十九日在足趺阳明分,犯之发肿。 二十日在内踝少阴分,犯之经筋挛。 二十一日在手小指太阳分,犯之不仁。 二十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犯之经筋缓。 二十三日在肝及足厥阴分,犯之发转筋。 二十四日在手阳明分,犯之咽喉中不利。 二十五日在足阳明分,犯之胃气胀。 二十六日在胸太阴分,犯之令人咳嗽。 二十七日在膝阳明分,犯之足厥逆。 二十八日在阴少阴分,犯之小腹急痛。 二十九日在膝胫厥阴分,犯之筋痿少力。 三十日在足趺,皆忌针灸。 四季人神禁灸——《刺灸心法要诀》。 四季人神所在处,禁忌针灸莫妄施,春在左胁秋在右,冬在于腰夏在脐。 【注】四季人神所在之处,谓人之神气初动之处,同乎天之流行也,禁针灸者恐伤生气也。人神常在心,春在左胁者肝主升也,秋在右胁者肺主降也,冬在腰者神主藏也,夏在脐者脾主化也。 十二建人神不宜灸——《黄帝明堂灸经》。 建日在足禁晡时。 除日在眼禁日入。 满日在腹禁黄昏。 平日在背禁人定。 定日在心禁夜半。 执日在手禁鸡鸣。

针灸学学习感悟

针灸学学习感悟 对于大学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确乎颇有不同。在以前,虽说每学期都有新的课程,但科目总还是不变的。而如今,每一学期都是新的几门课程,这就时常让自己陷入了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的困境。于是,我们便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到了期末了,这门课也才开始入门了。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就医学来说,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医者智慧的源泉。因而,一个医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学习的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便道出了杏林之法门。 从整体上讲,中医虽有理论指导,但由于今人与古人在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初学者,中医还是比较抽象的,缺乏一定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在基础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由于是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摘录整理出来的信息,其系统性还是比较强的,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比较容易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但是,对于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这些课程的脉络精髓就隐含在看似枯燥的药物、汤头和经络腧穴之中。但这些精髓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硬是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往往会使读者茫然不知其解。唯有通读方剂,才可知晓配伍之精妙,唯有概览针灸,方能领会金针之奥义。因此,在不同的课程中,确乎需要自己变通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单就针灸学来说,其知识是比较零散的。而且刚才也提到,只有先把这些看似杂乱的经络腧穴做了大概了解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进而才能成系统,成理论。若是起初就妄图在其中找寻脉络框架,无异于缘木求鱼,必然毫无所获,且易误入歧途。 针灸学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而重复是记忆之母。大量的重复无疑是记忆的最佳手段。虽说如此,但机械式的重复难免会索然无味,让人失去耐心。所以,在记忆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来辅助记忆的。 对于经脉的循行,我们不妨将其整理成卡片,或是准备记忆手册,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时时重复,强化记忆。同时还要理解文意,在身体上找到经络大致循行路线,如此亦可协助加深理解。经过大量的重复之后,能够所背所记,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程度,这便达到了可以永久记忆的条件了。 对于腧穴,首先要解决的是它的归经和定位。掌握好这两项后,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主治特点。对于定位来讲,最有效的方法莫如点取,若是能够点取准确,其基本定位也就掌握了,而且不至于枯燥,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定位的描述稍加温习,便没有什么问题了。再来说归经,任督二脉的穴位归经自是简单,不必细说。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也都是比较有规律的,在定位大致清楚地条件下,再对归经稍加记忆,掌握也不是难事。对于背胸部的经脉分布,也是颇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在腹部正中旁开2寸,胸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胃经;腹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脾经;腹部正中旁开0.5寸,胸部正中旁开2寸,则属肾经;在背部,就是正中旁开1.5寸和3寸两条膀胱经侧线了。 接下来是对腧穴主治的记忆。腧穴主治不外三条——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掌握好了腧穴定位,其近治作用也就不在话下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于归经明了后,腧穴的远治作用也便有了大致的方向。而对于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就需要单独记忆了。 在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定位、归经和主治大致了解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以加强记忆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变换各种方式,以调动大脑的兴奋性,保持较高的记忆水平,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对腧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细说来,在纵向比较上,可以经脉循行为依据,纵向总结比较每一经的腧穴,在这个过程中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在掌握十四经脉循行的基础上,以十四经脉循行体表部位为主

治疗冠心病针灸疗法

治疗冠心病针灸疗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脏病。我国属低发国家;但近年有上升趋势,据北京、广州、上海统计资料,近20年来冠心病死亡率增加重-2倍。由于导致本病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迄今未完全清楚,现代西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且95%以上心肌梗塞多由冠心病发展而成,而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甚高;大多在30%-40%,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 冠心病一般归属中医“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胛间痛。”又如《灵枢·厥病》篇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颇类似心绞痛及心肌梗塞;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等篇章中进一步作了一系列脉证描述,并提出比较系统的方药。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脚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萎薤白白酒汤”;又如?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辨证、方药均有所发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中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冠心病

①体针 取穴:主穴分2组,交替使用。a.心俞、巨阙、心平(少海穴下2寸);b.厥阴俞、膻中、内关;配穴:阴盛配三明交或太溪;气虚配气海、足三里;阳虚配关元或大推;痰阻配丰隆或肺俞;血瘀配隔俞。 操作:背部穴,斜向脊柱椎体深刺,提插捻转至有酸麻感串到前胸,刮针柄2分钟。内关等穴以“气至病所”手法激发针感向上传导,能达到胸或前胸最佳,然后施平补乎泻法2分钟。余穴用泻法。均留针直5-2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发作频繁者可2-3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心绞痛506例,显效219例,占43.3%,改善242例,占47.8,无效45例;占8.9%,总有效率为91.1%;心电图变化583例,显效146例,占25.04%。改善244例,占41.9%,无效181例,加重12例,占33.1%,总有效率为66.9%。 ②艾条 取穴:膻中、膈俞。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 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 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 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

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 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 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最突出:腧穴学理论 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 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 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 处方特点 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 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 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一、灸法的概念,又称灸,攻法,火法。《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 ’,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可见灸法是一种用艾火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等非艾材料。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二、灸法的特点 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根据《内经》的记载,灸法可以治疗寒性腹痛腹胀、泄泻等;治疗气血不足、亡阳虚脱等;治疗局部瘀血肿块等。此外,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还指出,灸法特别善于祛风,治疗。古今某些医家认为,灸法还可以治疗热证。2.操作安全,容易掌握针刺操作不慎,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灸法在这方面要安全得多。而且,灸法在操作技术方面,也较针刺简单,容易掌握。因此,历史上很多中医都常用灸法治病。 3.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某些出血性疾病,不能用针刺治疗,用针刺治疗往往出血不

止。这时,可以采用灸法治疗。 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四种。艾炷灸根据隔不隔药物,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灸后化脓留瘢痕的化脓灸和不化脓、不留瘢痕的非化脓灸;间接灸根据间隔的药物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艾条灸按操作方式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悬起灸又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之分;实按灸又有太乙针、雷火针、百发神针、三气合痹针之别。[] 1. 艾灸类 2. 非艾灸类· 艾炷灸· 灯火灸· 艾条灸· 黄蜡灸· 温针灸· 桑枝灸· 温灸器灸· 药锭灸 · 药捻灸· 电热灸· 阳燧灸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一、灸感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一般灸法和化脓灸法的灸感往往不同。[]灸感与疗效亦有密切的关系。[]二、灸量1. []2.灸量原则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正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

针灸学心得体会范文

针灸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针灸的感受 药学102 04xx208 一个学期的针灸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其实一直到结束了我才发现,针灸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只怕是以后都没有机会学了,如果选修课可以把相同的学科能多选几次该多好啊。一直觉得针灸很神奇,用几根小针扎几下就好了,也很佩服扎针人的功夫,下手真准啊,还要记那么多的穴位,真不容易。 针灸是中 __一项伟大发明,她之所以吸引人们长达几千年,并能穿透不同文化几起几落,说明她有着神奇的魅力和价值。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但针刺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出现;灸法则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证,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而广泛的被人们接受。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直是我们中 __骄傲。针灸是学习中医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能熟练把这门技艺运用到临床,为患者们减轻病痛的折磨。随着中国 __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

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本学期的针灸学习已经进入尾声,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我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针灸的好奇与迷惑。虽然针灸很出名,但我以前从没尝试过这种治疗方法,不了解它的疗效和作用原理,甚至对针灸还存在一定的恐惧感。针灸真的能治病、保健吗?它的原理是什么?可是针灸这种 __的治疗方法之所以能延续至今,而且被世界认可,一定具有其积极地作用。针灸还是未来的中医工作者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值得我们中医学生学习和研究。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对针灸的初步学习,也逐渐揭开了针灸的神秘面纱。通过一段时间的初步学习,我进入了对针灸认识的第二阶段,了解与认同。知道了针灸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机理,学习了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加深了我对针灸的认同。进行了简单的针刺、艾灸、拔罐的手法后,对针灸的恐惧感也 __消失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下去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对针灸的熟悉与掌握。对一些针灸方面书籍的浏览使我更加了解针灸。治疗不同病证的穴位配伍及一些经验取穴,让我由衷的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渐渐的欣赏这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文化。现在的我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针刺方法,并能熟练的掌握补泻手法。

刺灸心法要诀

刺灸心法要诀 四季针灸坐向歌 灸法点穴用火歌 灸法早晚次序歌 灸法大小多少歌 灸法调养歌 灸疮调治歌 灸疮膏药歌 行针避忌歌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禁针穴歌 禁灸穴歌 制针法歌 煮针药方 四季针灸坐向歌 四季针灸坐向理,宜从四季顺自然,东南西北四维向,以迎生气本乎天。 注:●针灸坐向,避忌之理,『医学入门』:「春坐东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东,冬坐北中向南」。 ●皆背四季生气之向,不可为法。

●宜从春向东,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四土旺月向四维,以迎生气,本乎天理,顺其自然为是也。 灸法点穴用火歌 点穴坐卧立直正,炷用蕲艾火珠良,灸病古忌入木火,今时通行一炷香。 注:●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 ●须四体平直,毌令倾侧,若倾侧穴即不正。 ●其炷所用之艾,必用蕲艾,艾令干燥,入臼捣去净尘屑,作炷坚实,置穴上,用葱涎粘固。 ●上古用火珠映日取火点之,忌松、柏、枳、橘、榆、束、桑、竹,八木之火;今时惟用香火灼艾,亦通行简便之法也。 灸法早晚次序歌 灸法温暖宜于午,上下阳阴先后分,脉数新愈不宜灸,欲灸三里过三旬。 注:●凡灸百病,原为温暖经络,宜在午时阳盛之时,火气易行,必分上下先后:上下经皆灸者,先灸上,后灸下;阴阳经皆灸者,先灸阳,后灸

阴。 ●若脉数有热,新愈气虚,俱不宜灸,恐伤气血。 ●但人有病,欲灸足三里者,须三十年以上,方许灸之,恐年少盛伤目。 ●故凡灸头,必灸足三里者,以三里能下火气也。 灸法调养歌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过极慎起居,生冷醇酒诸厚味,惟茹蔬淡适其宜。 注:●凡灸后,须谨避风寒,慎其起居,养其气血,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可过极,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厚味等物,即食蔬淡,亦当适宜,不可过度,以适养脾胃也。 灸疮调治歌 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发热膏贴防外袭,薄连葱荽净疮污。 注:●凡灸诸病,灸疮应发不发,是其气血大亏,不必复灸,即灸亦多不能愈。 ●过七天之后,艾疤发时,脓水稠多,其病易愈,以其气血充畅,经络流通也。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腧穴总论 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