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上、古诗两首

三上、古诗两首

三上、古诗两首
三上、古诗两首

三上、古诗两首

一、教学内容

《夜书所见》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会写课本中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作者的资料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她画出了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秋天。在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秋景吧。(ppt放映)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艺术家厉害吗?

生可能:厉害……

师: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看到了这样的秋景,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请大声告诉老师是哪一首古诗?

生:《夜书所见》(老师板书古诗题目)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新课内容进行了预习。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呈现),读好的同学请举手示意老师。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夜书所见》的“书”字是什么意思,老师为什么要用其他颜色的笔来标出来呢?(请同学来举手回答)

生可能:一本书、看书、写下……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书”这个字就是“写下”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夜里写下所见所感。

了解这首诗题目的大意以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说一说你眼中的诗人叶绍翁呢?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认真完成了老师昨天布置的任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叶绍翁大诗人是怎么介绍他自己的?我来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了叶绍翁大诗人的自我介绍,同学们都喜欢上这位大诗人了吗?

二、初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正确这首古诗。自己读完了之后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读一遍,把对方不正确的读音指出来相互改正。

(教师来回走动进行指导)

师:老师在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同学不知道“挑”(写在黑板上)这个字怎么读,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它的正确发音。

生可能:tiāo,tiǎo……

师:有些同学回答对了,其实这个字啊,在这里念第三声。请同学们来一起看一下黑板,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字念第三声,什么时候念第一声?

师:那么文中的“挑“字是那种情况呢?哪位同学找到了?

生:

师:我们再来把这句古诗读一遍!

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两位生字朋友,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两位朋友。请同学们看看这个“促”字,告诉老师它是什么结构的汉子?

生可能:左右

师:它的部首是什么?

生可能:人字旁

师:那么这个汉字总共有多少笔画数呢?

生可能:9……

师: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你是怎么记住这位生字朋友的?

生可能:一个人旁边有一个足球……

师:那么请同学们给这个“促”字找找小伙伴,组一组词!

生:促进、急促……

师:老师这里也给它找了几位新朋友,请大家一齐来读一读!

师:我们来看看下一个生字朋友“深”。同样的,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个字是什么结构,部首是什么,总共有几笔?

生可能:左右结构,“三点水”“11笔”

师:那么请同学们再来给它组组词吧!

生:深浅,深度……

师:我们来大声朗读一下老师给它找的这几位新朋友。

同学们都读的很响亮!接下来我们要动动手指来写一写。请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一遍,然后大家自己再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教师进行指导)

三、深入理解古诗

师:学习完了生字,老师要请同学们借助课后注释和插图来自学课文,你们可以划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前后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等一下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说说整首诗应该怎么翻译?(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那么老师要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讲一下每一小组的成果了。

……

师:同学们对整首诗的翻译都是差不多的,但是老师刚刚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对这些内容产生了疑问。很多同学对“送寒声”“动客情”翻译不到位,那么大家来看看老师是怎么翻译的吧!(ppt展示)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夜书所见》这首诗的大意,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够自告奋勇来讲一讲这首到底讲了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生可能:在一个风吹动梧桐树叶的秋天,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想到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师:你讲得很生动也很详细!那么你能告诉我这首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吗?

生可能:梧叶、江、秋风、客人、儿童、蟋蟀、篱笆、灯……(学生边说老师一边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在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情感?

生可能:悲伤,难过……

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举手请同学来回答)

生可能:想家,离家太远,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

师:是啊,作者离家万里,产生了一种思念家乡的情感,这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同学们,当你们第一天来上课得时候,你们是不是也十分地想念你们的爸爸妈妈呢?你们是不是也能够理解这位大诗人那时的情绪了?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师:老师已经给这首诗断好了节奏,请同学们先听一遍录音,然后再跟着读一遍,读的时候请带着这种想家的情绪。

师:读完了一遍,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组,一起比一比,读一读,看看哪个同学读的最有感情!他的感情体现在哪里?

……

师:读了那么多遍课文,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把这首《夜书所见》背下来了呢?来,我们全班一起来尝试一下,看着黑板上得关键字来一起背一遍。(教师同时辅助一起背诵)五、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定颇有感触,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句呢?

生:自由回答……

师:(呈现ppt)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居秋暝》,和叶绍翁不一样的是,王维所写的这首诗没有了悲伤的感情,所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清新,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首诗里面所包含的一种自然悠闲之美。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是大家的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认真完成,我下节课会叫几位同学起来背诵。那么下课吧!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促笔画数深笔画数

结构结构

偏旁偏旁

梧叶、江、秋风、客人、儿童、蟋蟀、篱笆、灯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

21、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第一部分基础题知识 一.读诗句,用“――”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疑是银河落九天。yín yíng 2.门泊东吴万里船。bópò 二.读拼音,写词语。 1ú shān zhí chǐ xī lǐng qīng tiān ()()()()huái yí zǐ sa yáo kàn bái lù ()()()()三.默写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 ——————————, ——————————。 ——————————, ——————————。

四.拷贝室。 1、《绝句》是()代诗人()的诗。全诗描写的景物有:()、()、()、()等,表达了作者()。全诗的观察顺序是由()到(),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2.《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全诗表达了作者( )。其中,“( ),()”想像奇特,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瀑布 从天山下来的流水,停在高高的悬岩上。它在向四处观望,寻找出路。 在这没有路的地方,在这高悬的空处,流水,你要向哪里流去呢? 流水没有回答。它昂起了头,挥动着手臂,用尽所有的力气向前跳起来了…… 流水朝它所选定的方向冲过去,发出了白色的浪花,散发着白色的烟雾,在山岩上发出了生命的叫喊……那闪闪的白光,那滚滚的浪花,那不散的烟雾,冲向无底深渊,摇震着万丈岩石。

呵,你这人世的瀑布,你是生活的象征,斗争的象征,永远不灭的象征!你已经流进了我的心底。 一、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流水跳下悬崖”的语句,用波浪线在短文中画出描写瀑布形状的语句,并在头脑中再现这幅画面。二、短文中“你是生活的象征,斗争的象征,永远不灭的象征!” 请你想一想,瀑布还有可能是什么的象征? 三、从课外书中摘抄描写瀑布的诗句或片段。 第三部分拓展提高 一、超级链接。 李白杜甫绝句 二、任选课文中的一首古诗配上插图,并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图中的景色。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第三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3)仿照课文写话:泉水流到田地里,禾苗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 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会长得更高更壮。”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 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 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 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我们提倡戒烟不是为了省几个钱,也不是花不起钱,更不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而是 为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健康。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 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 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 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 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 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 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古诗两首(教学案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知识: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三年级教案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媒体: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

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1/2 1 2 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6939457.html,】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人,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6939457.html,]在网上搜索《乞巧》与《嫦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6939457.html,)上搜索下载《乞巧》与《嫦娥》动画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通过百度(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6939457.html,)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乞巧》与《嫦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及流程 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听说大家都喜欢神话故事,我也喜欢读神话故事,你读过那些神话故事? 【百度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6939457.html,/view/131174.htm) 2、今天我们学习与神话故事有关的两首古诗。 齐读课题(29、古诗两首) 3、我已经在课前布置预习了,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谁来读一读生字?(出示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谈话引出学生儿时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乞巧》,板书(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写成气。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1、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读(流利字音真准、声音响亮、停顿) 诗要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律,同学们听我来读读看看咱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要注意停顿) 请同学们试着根据斜竖线自己读读。 指名读 齐读 2、你对乞巧有什么样的理解?还有什么补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