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刺伤

针刺伤

针刺伤
针刺伤

针刺伤

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1、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2、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发生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 1 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67.4%,韩国为 70.4%,英、日、澳大利亚为 10% ~ 46%,美国为 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

2.2 人群分布

工龄≤5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2.3 科室分布

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

2.4 发生环节

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

2.5 针刺伤器材

注射针、头皮钢针、静脉导管针、真空采血针等是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器材。具有安全装置的针具,不正确操作也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3、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3.1 护理人员因素

3.1.1 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

3.1.2 各种因素导致的护理人员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

3.1.3 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2 防护用品因素

3.2.1 安全器具使用率低;防护用具不能就近获取。

3.2.2 锐器回收容器设计的容积与口径比例不匹配。

3.2.3 锐器回收容器配备数量不足、规格不宜、放置位置不合理等。

3.2.4 锐器回收容器内医疗废物存放过满未及时处理。

3.3 工作环境因素

操作环境照明采光不良、拥挤、嘈杂及患者不配合,极易导致针刺伤。

3.4 操作行为因素

有未执行操作规范的危险行为,如回套针帽、徒手传递手术缝合针、直接用手弯曲缝合针、处理各种针头及清洗整理锐利医疗器械动作过大、将各种锐器随意丢弃、未采取保护措施等。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均会造成针刺伤。

3.5 职业防护培训因素

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没有保证、形式单一;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培训后实施考核未到位。

3.6 制度保障因素

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规范、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立、修订和完善。

4、针刺伤的预防

4.1 职业安全意识

4.1.1培训

4.1.1.1 聘用单位应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就预防针刺伤重要性等进行安全意识培训。

4.1.1.2 聘用单位每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正确、标准的安全工作流程培训。

4.1.1.3 聘用单位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型护理用具和工具。

4.1.1.4 聘用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培训。——————————————

4.1.2 安全文化

4.1.2.1 应把预防针刺伤和预防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纳入护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计划中。

4.1.2.2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将护理安全文化与人性化管理系统融合体现。

4.1.2.3 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建立和强化安全文化观念与意识。

4.2 管理

4.2.1 建立职业安全和预防针刺伤发生的管理制度。

4.2.2 制定各类预防针刺伤发生和发生后管理机制与实施流程。

4.2.3 建立各类针刺伤预防的专项培训、考核、评价制度。

4.3 环境

4.3.1 采光:各类穿刺操作的视野环境应保持光线充足、明亮、舒适。

4.3.2 空间:操作台面应平展、宽敞,物品有序放置。

4.3.3 物品备置:实施各类穿刺操作之前,应确保各种用具、工具、辅助用品在操作者可及范围,避免手持锐器远距离移动。

4.4 患者

4.4.1 应了解辖区患者有意义的血源学检测结果。

4.4.2 应视所有患者均具有传染性 -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进行针刺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4.4.3 为有明确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执行各类穿刺操作时,宜戴双层手套。

4.4.4 为不配合的患者做穿刺治疗时宜有他人协助。

4.5 工具与使用

4.5.1 宜选择带自动激活装置的安全型针具,宜使用无针输液接头,建议使用带有保护套的针头、安全型采血针、带有尖峰保护器等安全装置的静脉输液器及有自动回缩功能的注射器等。

4.5.2 宜建立静脉无针系统,如静脉留置导管宜使用无针连接。

4.5.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中宜使用钝针。

4.6 操作

4.6.1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穿刺操作规范和流程。

4.6.2 手术中需传递锐器时,避免徒手传递,应将锐器置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弯盘、托盘)中进行无接触式传递。

4.6.3 各类穿刺针具使用过程中,如必须回套针帽,应使用辅助工具单手回套针帽。

4.6.4 配备足量锐器回收容器,放置在护理人员操作可及区域。

4.7 医疗废物处理

4.7.1 各类穿刺针用后不可故意弯曲、折断、分离注射器针头。严禁针头回套针帽、徒手分离和二次分拣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针头。

4.7.2 操作者应立即将使用后的各类穿刺针放入锐器回收容器,防护标准按医疗废物处理。

4.7.3 锐器回收容器应防刺破且防渗漏,尺寸以能容纳各种锐器为宜,并加盖管理。

4.7.4 移出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前应先评估,若有发生穿透或渗漏的可能,应将其放入第二层密闭、防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

4.8 信息管理

4.8.1 建立针刺伤预防信息管理系统,专人负责。

4.8.2 建立防范针刺伤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信息系统管理。

4.8.3 建立发生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与流程,准确收集分析数据信息。

4.8.4 系统定期维护升级,保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同步性和全面性。

4.9 督导与考核

4.9.1 各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类穿刺相关操作流程进行考核。

4.9.2 应将操作流程纳入主管部门质量管理内容并不断修订和完善。

4.9.3 应对各类有关穿刺器具配置进行督导。

4.10 评价

4.10.1 针对操作流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修正。

4.10.2 针对流程修订进行应用验证。

4.10.3 针对配置穿刺器具应用结果评价。

5、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5.1 管理重视

5.1.1 应对各类针刺伤发生给予高度重视,营造安全的医院文化。

5.1.2 建立严格针刺伤发生登记及上报制度。

5.1.3 对于发生的每一例针刺伤,管理者都要给予关注、关心和重视。

5.2 原因分析

5.2.1 针对每例针刺伤发生后的血源性检测结果,采取标

准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5.2.2 每例针刺伤发生后均要组织分析讨论并记录。

5.2.3 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流程和必要培训。

5.3 针刺伤发生后处理

5.3.1 针刺伤发生后,尽快确定传染源及风险程度,立即按规定逐级报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5.3.2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意外职业接触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5.3.3 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要求,定期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疫苗接种。

5.4 追踪监测

5.4.1 对已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应定期血源性和体征性追踪监测与记录。

5.4.2 由于设备或用具、工具等原因造成针刺伤,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减少或避免再次发生伤害。

6、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

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轻轻挤出损伤处血液——流动水下用皂液清洗,边挤压边冲洗5-10分钟——0.5%碘伏消毒伤口——向上级报告——查阅患者有无传染病——检验科抽血——决定是否用药。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对杨艳华同志4月21号针刺伤情况追踪调查,因为杨艳华同志曾接种过乙肝疫苗,自身有抗体,之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跟踪情况良好。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1、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 。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1)工作时间短由于工龄短的员工进入工作岗位时间短,注射操作不熟练,动作不规范,对使用后的针头处置不规范,工作忙时很容易出现忙乱,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其针刺伤发生率远较工龄长的员工高。 2 )(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由于对针刺伤及危害认识不足,加上工作忙(有时护士工作忙不能及时处置针头),导致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最高。 3)针头回套虽然标准预防明确禁止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医务人员也接受过相关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极易导致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4)针头裸露各种注射、采血及拔针大多在病房进行,而目前没有在每一个病房设置利器桶;遇到需拔针头时,很难做到再回去推治疗车,需将针头连同注射器或输液、输血器带回处置室进行处置,导致针头裸露,很容易导致针刺伤,也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5)工作忙护士工作越忙乱时针刺伤发生几率越高,人员相对比较充裕的工作一般不会出现忙乱,针刺伤发生几率较低。 3、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直接关系到全体人员的执业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实行全员培训,把相关知识灌输到每一名工作人员,提高全体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降低针刺伤发生率。要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强调进行接触患者体液的操作应戴手套,手套是第一道防线,如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以上,改变医护人员操作不安全行为,对医务人员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掌握针刺伤的防护知识以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置,目的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纠正一些医护人员不安全行为,使之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针刺伤后的处理

针头刺伤后的处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病人使用的针刺伤后获得HIV 的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6.0%;如果有事件发生,医务人员要有全面预防的概念。(1)迅速挤压针刺点,使之出血。(2)用肥皂和温水彻底冲洗针刺部位。(3)刺伤后及时告诉上级领导或直接领导。(4)联系职业保健机构,寻求及时治疗,如果超过了几小时,则应去A&E。(5)取得原病人的血标本[2]。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员工报告有针刺伤,由于他们自我感觉良好,通常也未进行随后的治疗;关注的职责应延伸到医护人员之外,包括临时员工;改变落后的操作方式;帮助被刺伤的员工而非责备,给他们时间去参加A&E、职业保健及安排随访等工作还需我们去进一步完善。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对乙肝或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1片,并通知

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针刺伤

针刺伤 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1、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2、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发生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 1 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67.4%,韩国为 70.4%,英、日、澳大利亚为 10% ~ 46%,美国为 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 2.2 人群分布 工龄≤5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2.3 科室分布 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 2.4 发生环节 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 2.5 针刺伤器材 注射针、头皮钢针、静脉导管针、真空采血针等是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器材。具有安全装置的针具,不正确操作也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3、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3.1 护理人员因素 3.1.1 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 3.1.2 各种因素导致的护理人员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 3.1.3 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2 防护用品因素 3.2.1 安全器具使用率低;防护用具不能就近获取。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材料相关)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一、针刺伤的原因 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3、范意识薄弱: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4、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培训与指导: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另外,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2、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以免忙中出错。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改善手卫生的非接触式水龙头设施;为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口罩、不易穿透的橡胶手套等。有条件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针刺伤的产品。如无针头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器、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刺针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 3、及时处理利器伤: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针刺伤口进行HBV、HCV、HIV等到流行病学调查,

针刺伤后的处理

针刺伤后的处理 针头刺伤后的处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病人使用的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 0.2%,6.0%;如果有事件发生,医务人员要有全面预防的概念。(1)迅速挤压针刺点,使之出血。(2)用肥皂和温水彻底冲洗针刺部位。(3)刺伤后及时告诉上级领导或直接领导。(4)联系职业保健机构,寻求及时治疗,如果超过了几小时,则应去A&E。(5)取得原病人的血标本,2,。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员工报告有针刺伤,由于他们自我感觉良好,通常也未进行随后的治疗;关注的职责应延伸到医护人员之外,包括临时员工;改变落后的操作方式;帮助被刺伤的员工而非责备,给他们时间去参加A&E、职业保健及安排随访等工作还需我们去进一步完善。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对乙肝或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1片,并通知 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医务人员针刺伤现况调查分析_江丽萍

doi:10.11816/cn.ni.2015- 140158·论 著· 医务人员针刺伤现况调查分析 江丽萍1,干铁儿2,朱越献2,朱倪琴1,吴建浓2 (1.浙江省中医院十八病区护理部2.医院感染管理科,浙江杭州3 10006)摘要:目的 分析目前掌握的针刺伤发生特点,寻找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根本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保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 收集某医院2011-2012年发生针刺伤医务人员及相应患者的资料,分析针刺伤发生特点,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寻找针刺伤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结果 2011-2012年共发生针刺伤58人,其中护理人员39人占67.2%,实习生22人占37.9%;针刺伤发生频率为2.4人/月,每年的8月份发生频率最高,为16人占27.6%,81.0%的锐器暴露过患者的体液;发生针刺伤的根本原因是静脉输液多、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齐;缺乏预防针刺伤的标准操作流程,职业防护教育宣传不到位。结论 针刺伤的危害不容忽视,依据针刺伤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以减少类似不良事件发生。关键词:针刺伤;现况调查;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529(2015)06-1415- 03Investigation and analy sis of prevalence of needlestick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JIANG Li-ping,GAN Tie-er,ZHU Yue-xian,ZHU Ni-qin,WU Jian-nong (Zhejiang Province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Hangzhou,Zhejiang3 10006,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the health care workers,find out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and put forward the rectification measures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and ensure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of the health care workers.METHOD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ealth care workers who were exposed to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andcorresponding patients from 2011to 2012,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were analyzed,andthe direct causes and fundamental causes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were searched by means of root cause analysismethod.RESULTS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occurred in 58health care workers from 2011through 2012,including39(67.2%)nursing staff and 22(37.9%)interns.The frequency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was 2.4persons permonth and was the highest in August(16health care workers,27.6%).81.0%of the sharp instruments havebeen exposed to the patients'body fluids.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included the frequentvenous injections,heavy work load,incomplete staffing,lack of standard procedures for prevention of needlestickinjuries,and poor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CONCLUSION The hazards due to theneedlestick injuries can not be ignored,and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rectification measures ai-ming  at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ch adverse events.Key  words:Needlestick injury;Prevalence survey;Cause analysis收稿日期:2014-11-15; 修回日期:2014-12- 27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Y201327786)通信作者:朱越献,E-mial:sz87071732@163.com 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 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但证实了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而且对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带来很 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针刺伤的现状、危害性、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了某医院2011年-2012年间发生针刺伤的特点,深入分析针刺伤根本原因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收集2011-2012年某医院所有针刺伤事件的资料,资料来源包括医务人员锐器伤登 ·51 4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年第25卷第6期 Chin J Nosocomiol Vol.25No.6 2015

针刺伤

远离针刺伤 近年来,针刺伤已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之一,它不仅会造成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据有关文献报告,被相关病原体污染的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率为0.3%,HBV的感染率为6%-30%,HCV的感染率为18%,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及感染管理。 在临床上发生针刺的原因各色各类,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①对针刺伤意识不足,②针头回套,③针头暴露,未及时处理医疗废弃物,④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有躁动、精神障碍不配合治疗的病人治疗时被针头划伤。 针对以上几个因素,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不良行为 医院定期开展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把相关知识灌输给每位临床工作者,其中特别关注低年资员工及实习生。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护生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比较高,医院缺乏对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统计及上报;加强穿刺技术的规范性;医疗锐器的处理以及发生穿刺后应急处理方案等。 2、合理调配人员 医院管理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床护比安排工作,给繁忙、任务重的科室安排工作,弹性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3、改善医院工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次数,如使用有安全保护性留置针、负压抽血试管等。 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一旦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并及时咨询和处理,从而有关部门也可以方便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原因,从而提出预防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时发生,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诊断治疗流程是我们每位医务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提出有效处理方案,提高防护意识,从而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职业感染。

针刺伤如何处置

针刺伤如何处置 一、什么是针刺伤?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穿刺针甚至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针刺伤是临床医护工作者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传染HBV、HCV和HIV等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是否清楚在日常工作中应如何有效地避免针刺伤害,加强主动防护?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又该如何正确处理? 二、如何有效预防针刺伤? 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多是因为医护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操作行为不规范或是处于抢救应急状态等。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主动防护是最重要的标准工作: 1.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并做到分期、分批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自我防范,是预防医务人员针刺伤的首要措施。 2.规范医疗操作行为: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勿将用过的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手持针头、刀片等锐器时,不得将锐器面朝他人。 3.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应分离针头,将锐器投入锐器盒内,锐器盒收集至3/4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4.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必须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一副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可以显著减少接触的血量; 5.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三、发生针刺伤后该如何处理 A. 伤口处理 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2.肥皂水或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 3.安尔碘、75%酒精消毒伤口; 4.使用防水敷贴包扎伤口。 B. 上报职业暴露 1.在处理伤口后,查阅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 2.必须在24小时以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报告卡; 3.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备案和随访; 4.24小时内进行HCV、HBV和HIV抗体检测。 C. 监测用药和随访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况调查和分析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况调查和分析(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作者:王春燕,杨赛平,陆晔峰,姚荷英 【摘要】目的调查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便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大量回顾文献,设计调查问 卷,调查急诊护士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的一年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由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针刺伤发 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 “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职业防护教育接受率为81.6%,职业 防护知识知晓率为42.5%。结论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较高,且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改善教育体系、优化管理流程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 措施。 【关键词】急诊;针刺伤;调查分析;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prick ing wound of the ER(Emerge ncy Room) nu rses, and an alyze the data to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preve nti on measures.Methods After in terviewi ng a lot of literatures, we desig n the

questi onn aire to survey the rate of prick ing wound of ER nurs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llection of the questi onn aires are fini shed by special pers on .Results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is 92%, and the rate of receiving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education is 81.6%, and the rate of knowing about occupati onal preve nti on kno wledge is 42.5%.Conclusion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of ER nurse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y lack the occupati onal preve nti on education, so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adm ini strati on process is the key of decreas ing the rate of prick ing wound. [Key words] emergency; pricking wound; survey and analysis; nursing 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 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另有文献披露:健 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 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2]。国外也有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医疗领域颇受重视的问题,针刺伤可以引发多种传染 病[3]。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急诊科由于患者流动性大、硬件设施有限等原因造成护理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本研究旨在调查 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以期为针刺伤的预防

针刺伤根因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不良事件根因分析及改进 一、问题定义 2014年4月2日肾脏内科规范化培训护士针刺伤事件。 二、资料收集 目前医院已有与事件相关的政策 1、见华西医院感控手册《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 2、见华西医院感控手册《职业暴露后的预防、随访和咨询》 二、访谈对象 病人及家属、当班护士院感护士 三、针刺伤经过介绍 夜班过程中,护士在为患者注射完胰岛素后,将胰岛素针头与笔芯旋转分离准备丢弃时,由于与病人一直在沟通,加上环境不够明亮,导致胰岛素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血。 四、根本原因分析 日期时间事情 2014.4.2 21:50 病人主诉注射睡前胰岛素 2014.4.2 21:53 遵医嘱准备好用物至床旁准备注射 2014.4.2 21:55 由于病人已准备睡觉,故没开头顶灯,只 开了床头灯 2014.4.2 21:58 为病人注射完胰岛素后准备丢弃针头时,病人一直在与护士沟通、询问,加上环境 不明亮 2014.4.2 22:00 旋转丢弃针头时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 血

鱼骨图 (二)找原因 1、找出近端原因 (1)护士没有很好评估环境,环境不明亮,旋转分离胰岛素针头时未谨慎。 (2)护士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2、职业暴露(针刺伤)流程图 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注射工具使用不当 对病人情况不了解 设备 未评估环境 制度 未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针刺伤 步骤一 21:50 病人主诉注射睡前胰岛素 步骤二 21:53 遵医嘱准备好用物至床旁准备注射 步骤三21:55由于病人已准备睡觉,故没有开头顶灯,只开了床头灯 步骤四21:58为病人注射完胰岛素后准备丢弃针头时,病人一直在与护士沟通、询问,加上环境不明亮 步骤五22:00 旋转分离针头时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血 夜班工作负荷大

新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1)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对我科17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17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2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护士经常与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我科17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5~48岁,工作时间3~30年;职称为护士1名、护师8名、主管护师8名;学历为中专3人、大专14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17份,回收17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 2 结果 17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2次,最少的0

针刺伤的处理措施-报告-流程

针刺伤口的处理措施---报告--具体处理流程 1、伤口局部处理措施 ⑴若戴着手套,既脱去手套;⑵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 ⑶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⑷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报告 ⑴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⑵报告体检中心备案;⑶报告医务科备案。 3、具体处理流程 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的处理:①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应尽快接受HIV抗体测试作底线。②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③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进行预防。 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查,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⑵经职业性接触(乙肝)HB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后者则须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②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则无须进一步处理。③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须再进一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④原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果受伤者以往曾接种疫苗而未能产生抗体,应于24hr内(最好不要超过7天)接受注射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一个月后注射第二剂;对于曾未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然后再进入预防接种。 ⑶经职业性接触(丙肝)HC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②对于意外发生的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2010.12.7

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

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19T09:35:11.72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作者:陈芳 [导读]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自贡 643000 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和抢救病人时;针刺伤时有24人(72.73%)未戴手套;针刺伤后上报率仅为15.15 %。结论: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原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急诊科的38名护士在过去1年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和抢救病人时;针刺伤时有24人(72.73%)未戴手套;针刺伤后上报率仅为15.15 %。结论: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 【关键词】急诊护士;针刺伤;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790-02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 of nurses in emergency room,.Methods: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38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last1 years the situation of needle stick injur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major causes of needle is busy and rescuing patients; needle stick injury when there were 24 people (72.73%) did not wear gloves;needle stick injuries after the reported rate of only 15.15%. Conclusion:emergency nurses needlestick injuriesoccurred at a higher r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safety education for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Key word】Emergency nurse ;Needle stick injuries ;Stat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1。急诊科是处理突发事件、静脉输注及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要科室,同时也是多数细菌的聚集地,是高风险科室。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人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2。为此作者对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38名急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女32人, 男6人;本科6人, 大专28人,中专4人;平均年龄26.8 岁, 最小的为19 岁,最大的为48 岁;急诊科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者23人,5年至10年者7人,10年以上者8人。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针刺伤情况、针刺伤环节、针刺伤原因、针刺伤时是否戴手套以及针刺伤后的处置情况。发放问卷38份,回收38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 2 结果 2.1 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见表1。表1 38名急诊护士1年中针刺伤情况 2.4 针刺伤时戴手套情况发生针刺伤时没有人戴双层手套,只有9人(27.27%)戴了一层手套 ,其余的24人(72.73%)均未戴手套。 2.5 针刺伤后的处置情况发生针刺伤后有28人(84.85%)立即对伤口进行了规范化处理,5人(15.15%)没有按照规范对伤口进行处理;只有5人(15.15 %)上报了医院感染管理科。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在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中,由于工作繁忙高达78.79%,位居首位,其次是抢救病人时,占60.61%,说明我院急诊护士在工作繁忙和抢救病人时最易发生针刺伤,其原因可能是,急诊科担任着病人的分诊、接诊、留观、抢救任务,大多病人病情急、时间紧、抢救多,所以护士操作机会多,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其针刺伤发生率相对增高。另外,护士在操作后习惯套上针帽,这也是造成针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针帽回套,容易发生针刺伤,在本次调查中,有57.58%的针刺伤是由于回套针帽造

护理_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方案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 析与预防措施 姓名:秦静 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 邮编:430012 【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为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缺乏,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表现的比较匆忙,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因素,对此上述主要原因以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意外针刺伤;防护对策;护理工作;职业防护意识;医疗锐器 1、引言 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

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 -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2、针刺伤的原因 2.1 人为因素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护士被刺过后看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没有乙肝hbsag阴性,就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殊不知,有的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血液传染病,如丙肝,更严重的如hiv。这些病毒检查,一般不做,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 2.2 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4]。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 2.2.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 2.2.2 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 2.2.3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

针刺伤处理流程

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 一、处理流程 1、受伤护士要保持冷静,戴手套者按规范迅速脱去手套 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3、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处向远心方向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在伤口的局部,以免损伤局部组织。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5分钟,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还应注意是哪个病人污染的,如果不知是哪一个病人,也应留意刺伤自已的针头。然后,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报告科室领导及院感办公室,做好登记,定期监测。 4、如遇被乙肝病人或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除了上述处理方法外,还要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等。同时还要在当时,三个月及六个月时抽血化验有没有相应的表面抗原,然后,报有关部门,做好登记,定期监测。 二、医疗锐器伤或粘膜受血液或体液沾染之后血液监测流程 1、病人为HBsAg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 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 2、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且未注射疫苗的,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于受伤当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和监测。

3、病人为HCV anti- (+)受伤者HCV anti(-)于受伤当天、第3周、3个月6个月后随访和监测。 2.3 病人为HIV(+)受伤医务人员HIV anti(-),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抗体。HIV个月查6周、12周、8周、4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于受伤当天、. 3 被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后预防用药 依照国际《指导原则》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人员实施评估及预防性用药方案。若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应在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进行预防用药。可选用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

针刺伤的综述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研究 张春红 (迁安市传染病医院064400) 【摘要】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天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液疾病。护士是医护人员中 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等高危性的接触,因而在医务人员中护 士较容易发生针刺伤。虽然针刺伤作为一种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职业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针刺伤的防范措施扔不尽人意,对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提高护 理人员针刺伤的危机意识,加强防范措施,严防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防护 针刺伤是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其研究证实:护 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我国乙肝高发国,总感染率达61%左右,丙肝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而艾滋病的流 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是护理人员更安 全的执行其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管理的内容综述如下。 1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主要危害 1.1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针头是护士亲密的“工作伙伴”,但也是对护士伤害最深的锐器。不少护士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工作时不带手套、防护罩等。所有频频造成针刺伤的发生。据估计我国目前有126.63万名护士,每年要注射操作约50亿次,一项调查统计,全国有80.6-83.9%的护士曾受到过不同频率的针刺伤,年人均被针刺伤率 2.8- 3.5次,注射后针头处理中的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7%,被空心针刺伤占92.5%,抽查100 名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其中缝针刺伤95%,刀剪刺伤24%,注射或整理器 械等刺伤78%,而健康的医务人员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国外有报道手部受的针刺伤是所有损伤中的94.1%,其它有手术缝针、刀片、玻璃 类等。因护士使用针头的机会最多,因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