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黄牛、水牛和牦牛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Y-chromosome Molecular Genetic Diversity and Origins in Cattle, Buffalo and Yak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学科、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研究方向:动物遗传学

研究生:XX

指导教师:雷初朝教授

黄牛、水牛和牦牛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黄牛、水牛和牦牛是我国3个重要的牛种,具有对周围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耐粗放管理、抗病力强、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点。这些地方牛种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基因库,正是进行杂种优势利用和进一步培育高产品种的良好原始材料。在当今世界畜禽品种资源日趋匮乏,品种逐步单一化的情况下,对我国这些牛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将对今后的育种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1]。

中国黄牛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一直是国内外动物遗传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一般认为,中国黄牛是多元起源的,并主要受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但究竟起源于哪几个牛种,观点不一[2, 3]。在黄牛遗传多样性方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众多研究者分析了中国地方黄牛的核型,发现不同黄牛品种的Y 染色体形态具有明显的多态性,普通牛为中着丝粒或亚中着丝粒,瘤牛为近端着丝粒[4-6]。常振华等发现中国黄牛Y染色体主要属于Y2(普通牛)和Y3(瘤牛)单倍群[7],但事实上黄牛的每种Y染色体单倍群下都可细分为多种单倍型,而中国黄牛由哪些Y染色体单倍型组成,有无优势单倍型以及单倍型的品种分布有无地理特点,与国外黄牛品种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亟待阐明,以期为黄牛品种资源保护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也拥有丰富的水牛资源。水牛的驯化时间,地点尚无定论,国内一些学者在形态学和考古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给中国水牛的驯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参考[8, 9],但仅靠形态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分子遗传学的更多证据。目前国内外对水牛的起源研究主要是在线粒体DNA的母系起源方面,认为水牛有两个母系起源(A支系和B支系)[10-12],近年来,也有中国学者对水牛的常染色体微卫星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都表明中国水牛的遗传多样度丰富,倾向于支持中国水牛的本土起源假说[13, 14]。对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将提供更多的分子遗传学信息,会有助于评估水牛的遗传资源状况,也有助于阐明中国水牛的驯化历史。

牦牛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俗称“万能种”,通常皆为兼用,如乳、肉、毛、皮、役力,是经济价值极高的珍贵畜种[1]。家牦牛是在青藏高原驯化的,藏族自古以来生息于西藏,是驯化牦牛之主,因此牦牛的驯化始终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是当地人民不可分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15]。从牦牛生活的特定气候地带的适应性和生态地理、生理特征的表现看,牦牛是地球之巅特有的高寒环境中生存的一个宝贵的特化种,牦牛的驯化与繁衍有着与其他牛种极其不同的种类特点,牦牛对高寒山区的气候和贫瘠的草地所具有的特殊的适应性也是世界

上任何畜种所不及的。但目前为止,只有对家牦牛线粒体DNA多态性方面的研究,牦牛有两个母系起源(Y1和Y2)[16-18],对牦牛遗传多样性的了解仍比较缺乏[19]。

Y染色体分子标记在追溯动物的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家牛的繁殖体系中,一般为一公多母,在很多地区都采用人工授精,因此公牛特有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利用牛Y染色体分子标记来分析中国三个牛种的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特点,揭示三个牛种的父系遗传多样性,为探讨我国家牛乃至亚洲家牛的起源历史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家牛资源的系统分类、遗传资源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了解我国家牛基因库资源状况,指导家牛的定向育种及保护家牛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依据

2.1 理论依据

牛的Y染色体遵循父系遗传,其绝大部分为非重组区,故单倍型保持完整,不易受重组和回复突变影响,突变率低,比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更能稳定遗传,是进化事件的忠实记录者。再者,由于Y染色体为单倍体,其有效群体大小远小于常染色体位点,较易产生牛群特异的单倍型,Y染色体特异性微卫星位点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组成的单倍型在家牛的分布,是研究早期家牛的起源及其迁徙路线的理想工具[20-22]。

Y染色体SNP分子标记在一个物种的进化历程中几乎不存在回复及重复突变,能忠实记录下父系祖先的进化历史,并且突变率很低(约1×10-9)[23]。位于Y染色体的MSY区(雄性特异区)的Y-SNPs,可以组合成Y染色体特异的单倍群[24],而每个特异的单倍群只有唯一的起源,这样就可以构建最大简约树来分析各单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微卫星(STRs)是指以1-6个核苷酸为基本重复单位的串联重复序列,其长度一般在100 bp左右。微卫星的突变速率较高(约2×10-3)[25, 26],其高度多态性在父子鉴定和检测群体分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位于Y染色体非重组区的微卫星标记(Y-STRs)也可以组合成单倍型,但很难只依靠微卫星标记构建准确的系统发育树[27]。

因此使用Y-SNPs来确定主要的Y染色体单倍群,使用Y-STRs来细化各个单倍群内的Y染色体单倍型组成,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完整反映Y染色体的起源历史。另一方面,由于Y-STRs的突变比Y-SNPs要快很多,并且其突变率是可以获知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收集某一Y-SNP背景下的一群Y-STRs数据来计算该Y-SNP产生的年代,进而推算相应群体的演化历史[23]。

2.2 技术依据

2.2.1 Y-SNP分型技术

本研究采用对PCR产物纯化后直接上机(ABI3730)测序,可以检测目的基因中的Y-SNP突变位点。

2.2.2 Y-STR荧光分型技术

指在STR引物合成时,用不同颜色的荧光化学试剂对STR 正链引物的前6个碱基进行标记,再经PCR扩增,把PCR产物在毛细管自动测序仪ABI3730进行电泳扫描,用Genemapper4.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将PCR产物片段大小、数量多少的信息转化成直观准确的波形图谱。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结果精确、基因型容易判定、可自动化分析等优点,近年来在人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8-30]。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3.1 Y染色体分子标记在国外家牛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的研究进展

尽管Y染色体分子标记在人类进化及迁徙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动物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方面中的应用仍然相对比较少。主要问题在于Y染色体结构特殊[31],重复序列多,测序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只有人类Y染色体完成了测序。另一方面,Y染色体为单倍体,有效群体只有常染色体的四分之一,易受选择压力的影响,遗传变异程度低[32]。但是Y染色体单倍型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单倍体,只需少量的Y染色体分子标记就可以构建Y染色体特异单倍型,解释父系遗传多样性,因此关键在于如何筛选有效的Y染色体标记。有效的Y染色体分子标记需要满足以下三点:①Y染色体的特异性;②单拷贝扩增;③多态性丰富[33]。

Y-SNPs在研究家牛的起源与驯化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4]。2005年,

G?therstr?m 等[35]根据牛的Y-SNPs分为普通牛的Y1,Y2单倍群和瘤牛特异的Y3单倍群,并揭示欧洲家牛的驯化过程中有野公牛的Y染色体渗入。但在2008年,Bollongino等[36]后续的研究否定了上述观点,证实欧洲牛是从近东直接引入的,在欧洲的驯化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与当地野牛杂交。2008年,Nijman等[37]使用Y-SNPs研究了普通牛、瘤牛、水牛、牦牛以及野牛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Y染色体微卫星标记可应用于牛父系起源研究。2000年,Edwards等[38]发现INRA189,BM861,INRA124和INRA126四个Y-STR位点在普通牛、瘤牛、水牛、牦牛和亚洲野牛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并证实INRA189和BM861可以用来区分普通牛和瘤牛。2002年,Liu等[39]在牛Y染色体上鉴定出了34个新的微卫星位点,其中28个位于Y染色体特异区。随后在2003年,Liu等[40]又发现5个Y染色体特异区的微卫星位点存在多态性,可以用于家牛的起源与进化关系的研究。在2009年,Pérez-Pardal等[41]发现常用的INRA124和INRA126

位点并非Y染色体特异位点,不能被用于牛的群体遗传学研究。2010和2011年,Pérez-Pardal等[42, 43]又证实了UMN0103和散在多位点微卫星(IMMs)在牛的起源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黄牛Y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的不断发现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牛群的起源与Y 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和起源研究。2007年,Li等[44]使用5个Y染色体微卫星位点研究了北埃塞俄比亚牛的Y染色体单倍型,发现了低度的遗传多样性。2009年,Kantanen等[45]使用Y染色体微卫星标记并结合线粒体DNA数据,研究了欧亚大陆家牛的父系和母系起源,认为对公牛的大量淘汰和不同地方公牛品种的杂交导致了Y染色体多态性的降低。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将Y-SNPs和Y-STRs结合起来分析牛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结构和父系起源历史。2009和2010年Ginjia等[46, 47]利用Y-SNPs和Y-STRs标记分别研究了13个葡萄牙本地牛品种和美洲克里奥尔牛的Y染色体单倍型结构,分别在Y1和Y2单倍群内发现了多种Y染色体单倍型。2010年,Pérez-Pardal等[48]在所研究的非洲和欧洲本地牛品种中检测到Y1和Y2两种单倍群,共38种Y染色体单倍型。2011年,Edwards等[49]对世界范围内138个品种的Y染色体单倍型研究,证明奶牛(Y1和Y2)是家牛的父系起源。但是Y染色体分子标记在水牛和牦牛起源与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仍很少。2010年,Yindee等[50]利用ZFY和SRY基因的Y-SNP分子标记在泰国水牛中发现了4种Y染色体单倍型。

3.2 中国黄牛、水牛、牦牛Y染色体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3.2.1 黄牛Y染色体形态研究

中国黄牛可以分为普通牛(Bos indicus)和瘤牛(Bos indicus)两类,它们是牛属中最为相近的两个种,二者的共同祖先是原牛(Bos primigenius)。瘤牛与普通牛在外部形态上的一个主要区别是肩峰的高低,但是肩峰仅是一个由脂肪、皮下组织、结缔组织等组成的组织实体,有峰牛和无峰牛在骨骼结构上并无差异,因此肩峰的高低只能作为牛种鉴别的一个辅助指标,从形态上严格区分瘤牛和普通牛是很困难的[17]。普通牛和瘤牛的Y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不同,普通牛(Bos indicus) Y 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或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瘤牛(Bos indicus)为近端着丝粒Y 染色体。1993年,陈宏[4]和于汝梁[51]等通过对中国黄牛Y染色体形态学分析,都发现北方黄牛的代表品种蒙古牛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表现为普通牛的染色体特征,南方黄牛Y染色体一般为端部着丝点,表现为瘤牛的染色体特征,中原黄牛品种都同时具有中部着丝点和端部着丝点Y染色体双重核型,说明关中平原与晋南平原是普通牛和瘤牛的交汇处。因此北方黄牛受普通牛的影响大,南方黄牛受瘤牛的影响大,中原黄牛同时受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2000年,雷初朝等[5]对更大范围内的中国黄牛品种Y染色体多态性做了研究,获得了类似的结果,绘制了中国黄牛Y染色体在中国的分布地域图。

3.2.2 黄牛Y染色体微卫星与Y-SNP多态性研究

2006年,蔡欣等人[6]使用UMN2404和UMN0103两个微卫星位点研究了中国水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在两个微卫星中均发现了普通牛和瘤牛特异的等位基因,并总结了中国地方黄牛普通牛和瘤牛Y 染色体的分布特征以及Y 染色体基因的流动迁移模式。认为北方种群中普通牛染色体单倍型频率最高,瘤牛单倍型在南方种群中占有优势,中原黄牛品种中同时具有普通牛和瘤牛染色体单倍型。瘤牛Y 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呈现自南而北、自东而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这种基因流动模式的形成可能是由历史事件、地理隔离以及气候环境差异等造成的。

2010年,辛亚平等[52]又使用六个微卫星位点(UMN0929,UMN0108,UMN0920,INRA124,UMN2404 和UMN0103)着重分析了秦川牛的Y遗传多样性,确定了秦川牛的普通牛起源,并在2011年辛亚平等[53]又发现UMN0929的多态性与秦川牛胴体重、肉用指数等胴体性状有很强的相关性。

根据Y-SNP标记,常振华等把中国黄牛Y染色体细分为两种主要的Y2(普通牛)和Y3(瘤牛)单倍群[6]。

3.2.3 水牛Y染色体多样性研究

水牛Y染色体分子标记的多态性研究仍比较少。2010年,张晓明等[54]检测了14对黄牛Y染色体特异微卫星引物在中国沼泽水牛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9对引物不能用于水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在其余5个微卫星位点发现多态。2010年,霍金龙等[55]发现中国沼泽水牛和国外江河水牛在SRY基因上存在一个碱基差异,可以区分沼泽水牛和江河水牛,但中国沼泽水牛内部在该位点无差异。

3.2.4 牦牛Y染色体多样性研究

虽然中国是牦牛的驯化地和主要栖息地,但我国对牦牛Y染色体多态性的研究非常少。2002年,韩建林等在Y特异微卫星INRA189和BM861位点分别发现了牦牛特异的等位基因,可以和黄牛相区别[56]。2009年,裴杰等[57]人克隆了牦牛的SRY基因,并发现其与奶牛SRY基因同相似度很高,只有两个碱基的差异。

四、研究内容

4.1 中国黄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和地理分布特点

以荷斯坦牛和缅甸水牛为对照,利用2个经典的黄牛Y染色体特异的STRs 位点(INRA189与BM861)[35, 40],分析16个中国黄牛品种的Y-STR多态性,引用常振华等[7]中国16个黄牛品种的Y-SNPs研究结果,并进行校正,构建中国黄牛的Y染色体单倍型,研究其在中国本地黄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普通牛和瘤牛Y染色体的地域分布特点,揭示我国黄牛的父系起源及基因流模式。

4.2 中国水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

以江河型水牛为对照,筛选中国14个沼泽型水牛群体特异的Y-SNPs多态性,利用黄牛Y-STR引物用于水牛的特异性Y-STR研究,筛选有效的Y-STR分子标记并检测其在我国本地水牛的多态性,最终根据Y-SNPs和Y-STRs结果构建沼泽型水牛和江河水牛Y染色体特异的单倍型,探讨我国沼泽水牛驯化的历史问题并检测江河水牛对我国本地水牛的渐渗情况。

4.3 中国牦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

以野牦牛为对照,利用黄牛Y-STR与Y-SNP标记,筛选25个中国牦牛类群和周边7个国家14个牦牛类群Y染色体特异的SNPs和STRs多态标记,构建Y 染色体特异单倍型,检测中国牦牛与中国周边国家牦牛群体中的Y染色体多样性,推测牦牛的驯化时间和驯化地点。

4.4 比较黄牛、水牛、牦牛Y染色体多样性的异同

根据黄牛、水牛和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研究的结果,对比分析各个位点在三个牛中Y染色体上的同源性,寻找能够区分三个牛种的Y染色体分子标记。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5.1 材料

5.1.1 黄牛样本的采集

本研究选择了来自16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哈萨克牛、早胜牛、安西牛、蒙古牛、晋南牛、鲁西牛、秦川牛、郏县红牛、南阳牛、宣汉牛、吉安牛、海南牛、皖南牛、雷州牛、湘西黄牛、恩施牛)的302个公牛(表1)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典型抽样的方法,从颈静脉采集262个公牛的血样20 mL,并采40个组织样(脾脏和耳朵),置于冰盒,运回实验室―80℃保存。从秦川牛采集3头母牛血样作为对比,1头普通牛(荷斯坦公牛)和4头瘤牛(缅甸黄牛公牛)血样作为对照。

表1 中国黄牛品种的来源和样本大小

类型品种样本大小

北方黄牛哈萨克牛(HZK) 5 蒙古牛(MG) 25 安西牛(AX) 28 小结(Subtotal)58

中原黄牛秦川牛(QC) 42 晋南牛(JN) 10 鲁西牛(LX) 19

郏县红牛(JX) 22 早胜牛(ZS) 23 渤海黑牛(BH) 5 小结(Subtotal)110

南方黄牛

南阳牛(NY) 31 宣汉牛(XH) 14 皖南牛(WN) 11 吉安牛(JA) 14 雷州牛(LZ) 22 海南牛(HN) 18 恩施牛(ES) 9 小结(Subtotal)116

对照品种缅甸牛(BM) 4

总数(Total)302

5.1.2 水牛样本的采集

本研究采集了14个中国地方水牛类群共计229头公牛个体的血样(表2),5头江河型水牛公牛的血样做对照。

表2 中国水牛类群的来源和样本大小

序号类群编号采样地点样本大小

1 德宏水牛DH 云南省德宏州35

2 滇东南水牛DDN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31

3 贵州水牛GZ 贵州省贵阳市 5

4 广西水牛GX 广西省贵港市13

5 滨湖水牛GH 湖南省岳阳市21

6 涪陵水牛FL 重庆省南川市25

7 福安水牛FA 福建省福安市10

8 陕南水牛HZ 陕西省勉县10

9 温州水牛WZ 浙江省瑞安市14

10 信阳水牛XY 河南省光山县15

11 江汉水牛JH 湖北省荆州市27

12 恩施水牛ES 湖北省恩施市 3

13 海子水牛HZ 江苏省如东县 3

14 兴隆水牛HN 海南省万宁市17

总计229

5.1.3 牦牛样本的采集

本研究共采集了25个中国牦牛类群,2个野牦牛类群和周边7个国家14个牦牛类群(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共计881份公牛血样(表3)。采样时随机抽样,并尽量选择当地多个牧场进行采集。

表3 牦牛群体的来源与样本大小

群体编号采样地点采样大小

POP_01 GN 甘肃甘南自治州300

POP_02 MQ 甘肃玛曲县9

POP_03 LQ 甘肃碌曲县10

POP_04 XH 甘肃下河县8

POP_05 JZ 青海尖扎县7

POP_06 DT 青海大通县7

POP_07 MY 青海门源县24

POP_08 HH 青海环湖 5

POP_09 DR 青海达日县32

POP_10 GL 青海果洛自治州20

POP_11 MW 青海麦洼21

POP_12 SJ 青海九龙县15

POP_13 TB 天祝黑牦牛9

POP_14 TW 天祝白牦牛13

POP_15 SN 甘肃苏南县9

POP_16 YS 青海玉树县9

POP_17 AD 西藏安多县40

POP_18 TJ 西藏嘉黎县9

POP_19 LR 西藏龙仁乡33

POP_20 GT Gongtang 30

POP_21 DQ 西藏当曲卡镇74

POP_22 BZ 四川巴州10

POP_23 TP 西藏帕里9

POP_24 ID 东印度9

POP_25 EB 东不丹9

POP_26 CB Central Bhuta 8

POP_27 WB West Bhuta 9

POP_28 NP 尼泊尔8

POP_29 NI 印度达拉克19

POP_30 PK 巴基斯坦Gilgit 13

POP_31 KG 吉尔吉斯斯坦9

POP_32 KS 新疆喀什15

POP_33 AS 新疆阿克苏8

POP_34 HG 蒙古Hovsgol 12

POP_35 UB 蒙古Ubs 12

POP_36 GA 蒙古Gobi Altai 9

POP_37 AH 蒙古Ark Hangai 8

POP_38 UG 蒙古South Gobi 9

POP_39 RU 俄罗斯Buryat 11

POP_40 WYG Wild Yak-Guo 5

POP_41 WYQ Wild Yak-Qi 5

Total 41 881

5.2 Y染色体遗传标记的选择

黄牛主要使用已公布的Y-SNP标记和2个经典的Y-STR标记进行Y染色体单倍型的构建。对水牛和牦牛,除了检测以上黄牛Y-SNP与Y-STR标记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分子标记外,还要筛选其他物种的Y染色体标记(表4和表5),寻找更多的水牛和牦牛特异的Y染色体多态分子标记。

表4 拟筛选的Y-SNP位点

引物名称引物序列(5’—3’)

ZFY9F:TCACA TTGCAGCTTTAGGATTG R:CCTTCACTTGGCAGATGGAT ZFY10F:CCAAAA TGGTTGAGCTTTATGA R:GGAGCATAAGTGATCCAATGAA DDX3Y1F:TGAACCACTAGGGAGGTCA TC R:TTCCAATTTAGCTGTGGTTATCTG DDX3Y7F:TTGAAAGCTGTGAAGGTAGGG R:GATACTGTTTACGGCGTCCA SRY3F:AGCCTTTGAAGTTTCTACTGTC R:CCCCAATACCTCCCCTCAATAC SRY4F:GTCTGCTGCACCTTCATC R:CTTATTGTGGCCCAGGCTTGTC SRY5F:CCGGGCTATAAA TA TCGACCTC R:GATGAAACCTTGGGTCTCACAG SRY6F:CTCACAAATTCATGGTACAGAG R:GA TCTTGTTTATCCCATCCC

UTY19F:TGATGCCTATATTAGCCATTGACA R:AAAATTCTTTA TGA TGTTCCA TCC UTY18F:GTACAAA TCCAAAAAACCCTGTT R: TGGTAGAGAAAAGTCCAAGA UTY11F:CATCAATTTTGTAYMAA TCCAAAA R: TGGTAGAGAAAAGTCCAAGA UBE1Y6F:CCCCTGCAGACCKRCA T R: AAGGCCAAGTTGA TRAARCT SMCY1 F:TGACAA TTTCARRTTTACTCCT R: CTGTAAAGGTCCAAGATCTT SMCY2 F:ATTCCCAATGTGGAGMGGAA R: CATAGCCACCTTCCTCMAT

SMCY3 F:ATTTACCCTTATGAAATRTTT R: TCAAATGGGTGWGTGTYACAT SMCY5 F:GGTCCCAAGA TGA TRGGCT R: AGTTGGGGGGCA TRTSAC SMCY6 F:CTACGGAAGAA TCACAGCAG R: ATTTCAGGAAGSGGTGGY AA SMCY7 F:TGGAGGTGCCCRAARTGTA R: AACTCTGCAAASTRTACTCCT SMCY11F:CTGCCCTGYRCCATGCA T R: TCCACCTGTTSMAGRACAT SMCY17F:AATGA TCTGTGCAAGTGCTC R: GTCAAATGACTCAGCYCGAA T EIF1AY1 F:GATCGTGGCCTTCTGACATT R: TTATTTTTGGGCATGGTGGT

EIF1AY2 F:GCTCTGTCCTA TTAGGCTGC R: ATGCGAAGCTCAGACGGACC EIF1AY3 F:GGAAGCTACTTCGGTCTC R: GGGCAAACATGTCAGGTCT

EIF1AY4 F:TCCTGAAAGTAGTTGTGC R: TTCATGAGA TCTTTCCTAGGCA EIF1AY5 F:TATTTGGA TAAAGCCCTCT R: GACCCATCTGGATTCACTA

DBY3 F:ACTATCGACAGAGY AGTGGTT R: TCCA TAACCATCAYTATTGTAG DBY6 F:TCCTACTCCAGTGCAAAAA R: ATCTGACTCAGWATGGGT

DBY7 F:GGTCCAGGAGARGCTTTGAA R: CAGCCAA TTCTCTTGTTGGG DBY8 F:CCCCAACAAGAGAA TTGGCT R: CAGCACCACCATAKACTACA AMEL Y3 F:CATCTAGGACTAAATCCTGC R: ACCTAATAGTCTGTTGCTAGG

INRA189 F: TTTTGTTTCCCGTGCTGAG

R: GAACCTCGTCTCCTTGTAGCC

Edwards et al.2000

BM861 TTGAGCCACCTGGAAAGC

R: CAAGCGGTTGGTTCAGATG

Edwards,2000

UMN0103 F: ACACAGAGTATTCACCTGAG

R: ATTTACCTGGGTCAAAGCAC

Liu et al.2003

UMN0307 F: GATACAGCTGAGTGACTAAC

R: GTGCAGACATCTGAGCTGTG

Liu et al.2003

BYM-1 F: CCTTGTTTGAGCTTGACCAGT

R: TTGCAGGCACAGAAACGGA

Ward et al.2001

DYZ-1 F: CCT GGCGACTGTGCAATATT

R: CACACACACAACCGGTTTCT

kantanen et al. 2009

UMN0504 F: AGGCCATCTGCATAGTGAAG

R: TGCTGGACTGCTCATCTCTG

Liu et al.2003

UMN2405 F: CCTGCCATCCATTGTGAAGA

R: CTGCTTACCTGGTCAGGATT

Liu et al.2003

UMN2303 F: TACTTGCTTGAGACTTACTG

R: TGTGAACACATCTGATTCTG

Liu et al.2003

UMN2713 F: GTACCTACACTAATATGTTCA

R: CCAAAGAAAGTTCAGGTACA

Liu et al.2003

UMN0929 F: ACCAGCTGATACACAAGTGC

R: GGTCAGAGAATGAAACAGAG

Liu et al.2003

UMN0108 F: GATCCATCCACATTGCTCCA

R: CCAAGCGTCCATCAATTTAC

Liu et al.2003

UMN2404 F: GGTACAATTGAAAATATG

R: TGTACCTACACTGATATGTT

Liu et al.2003

UMN0905 F: ATCAACCGTGGTAGCTCTAA

R: CTAGAATGTAAACCAGCTGC

Liu et al.2003

UMN3008 F: TTGTGGAGGACTATTCATGG

R: TCTGGACTCGACAGGACACC

Liu et al.2003

UMN2908 F: GGACTGAAGCGAGTTAGCAC

R: CACATCCCTGCTCACACACG

Liu et al.2003

5.2 研究方法

Y-SNP直接测序与Y-STR荧光分型技术。

5.3 技术路线

六、预期结果

(1)获得中国地方黄牛的Y-STR与Y-SNP遗传多样性数据,推测中国黄牛的父系起源;分析中国黄牛与国外肉牛品种在Y染色体单倍型上的差异,为我国黄牛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2)获得中国地方水牛的Y-STR与Y-SNP遗传多样性数据,推测沼泽水牛的驯化时间与地点;了解江河水牛在我国本地沼泽水牛中的渗入情况。

(3)获得我国牦牛的Y-STR与Y-SNP遗传多样性数据,推测牦牛的最早驯化时间与地点;比较出中国牦牛群体与周边国家牦牛遗传多样性的差异,为我国牦牛的资源保护和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七、创新点

利用Y-SNPs和Y-STRs分子标记构建黄牛、水牛、牦牛的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系统树,推测其驯化历史。

八、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8.1 仪器

PCR扩增仪;DNA测序仪;微量移液器;高速台式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低温高速离心机;纯水仪;水平离心机等。

8.2 主要试剂

DNA聚合酶、蛋白酶K、DNA Marker,内标LIZ500,Hi-Di甲酰胺,Genotyping 胶和测序Buffer等。

九、论文工作进程安排

2010.07——2011.01:查阅文献,样本采集,DNA提取。

2011.02——2012.01:黄牛、水牛、牦牛Y染色体分子标记的筛选。

2012.02——2014.01:三个牛种的Y-SNP与Y-STR基因分型与统计分析。

2014.02——2014.06:论文的撰写和毕业答辩。

十、经费预算

Y-SNP分型相关试剂10,000 元

Y-STR分型相关试剂30,000 元

复(打)印1,000 元

公用耗材5,000 元

答辩2,000 元

总计48,000 元

十一、试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试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首先是Y染色体分子标记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以及各牛种特异Y染色体分子标记的筛选;其次是大量单倍型数据的统计分析。

解决办法:求教导师和相关专家,熟悉相关知识,查阅相关文献。

十二、参考文献

[1] 邱怀, 秦志锐, 陈幼春, et al. 中国牛品种志[M]. 1986.

[2] LEI C, CHEN H, ZHANG H, et al. Origin and phylogeograph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attle [J]. Animal Genetics, 2006, 37(6): 579-82.

[3] CAI X, CHEN H, LEI C, et al. mtDNA diversity and genetic lineages of eighteen cattle breeds from Bos taurus and Bos indicus in China [J]. Genetica, 2007, 131(2): 175-83.

[4] 陈宏, 邱怀, 詹铁生, et al. 中国四品种黄牛性染色体多态性的研究[J]. 遗传, 1993, 15(4): 14-7.

[5] 雷初朝, 陈宏. Y 染色体多态性与中国黄牛起源和分类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0, 9(004): 43-7.

[6] CAI X, CHEN H, WANG S, et al. Polymorphisms of two Y chromosome microsatellites in Chinese cattle [J]. 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2006, 38(5): 1-10.

[7] 常振华, 卫利选, 张润锋, et al. 中国黄牛Y-SNPs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11): 1537-42.

[8] 刘莉. 中国家养水牛起源初探[J]. 考古学报, 2006, 2): 141-78.

[9] YANG D Y, LIU L, CHEN X, et al. Wild or domesticated: DNA analysis of ancient water buffalo remains from north China [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8, 35(10): 2778-85.

[10] KUMAR S, NAGARAJAN M, SANDHU J S, et al.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es of Indian water buffalo support a distinct genetic origin of river and swamp buffalo [J]. Animal Genetics, 2007, 38(3): 227-32.

[11] LEI C, ZHANG W, CHEN H, et al. Independent maternal origin of Chinese swamp buffalo (Bubalus bubalis) [J]. Animal Genetics, 2007, 38(2): 97-102.

[12] MACGREGOR R. The domestic buffalo [J]. Vet Rec, 1941, 53(443-50.

[13] ZHANG Y, SUN D, YU Y.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domestic buffalo based on 3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J]. Animal Genetics, 2007, 38(6): 569-75.

[14] ZHANG Y, V ANKAN D, ZHANG Y, et a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water buffalo (Bubalus bubalis) populations in China, Nepal and south-east Asia: inferences on the region of domestication of the swamp buffalo [J]. Animal Genetics, 2011, 42(4): 366-77.

[15] WIENER G, RUIJUN L, JIANLIN H. The yak [J]. 2011,

[16] GUO S, SA VOLAINEN P, SU J, et al. Origin of mitochondrial DNA diversity of domestic yaks [J].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6, 6(1): 73.

[17] LAI S J, CHEN S Y, LIU Y P, et al.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diversity and origin of Chinese domestic yak [J]. Anim Genet, 2007, 38(1): 77-80.

[18] LI Q, LI Y, ZHAO X, et al.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taxonomic status of yak (Poephagus) using cytochrome b gene of mitochondrial DNA [J].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2007, 1(3): 329-33.

[19] 姬秋梅.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6):

[20] JOBLING M A, TYLER-SMITH C. The human Y chromosome: an evolutionary marker comes of age [J].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03, 4(8): 598-612.

[21] SU B, XIAO J, UNDERHILL P, et al. Y-Chromosome evidence for a northward migration of modern humans into Eastern Asia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999, 65(6): 1718-24.

[22] SHINKA T, TOMITA K, TODA T, et al. Genetic variations on the Y chromosome in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modern human Y chromosome lineage [J].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999, 44(4): 240-5.

[23] RAMAKRISHNAN U, MOUNTAIN J L.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divergence time estimates from STR and SNPSTR variation [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4, 21(10): 1960-71. [24] KARAFET T M, MENDEZ F L, MEILERMAN M B, et al. New binary polymorphisms reshape and increase resolution of the human Y chromosomal haplogroup tree [J]. Genome Research, 2008, 18(5): 830-8.

[25] ELLEGREN H. Microsatellite mutations in the germline:::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ary inference [J]. Trends in Genetics, 2000, 16(12): 551-8.

[26] KAYSER M, ROEWER L, HEDMAN M,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frequency of germline mutations at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the human Y chromosome, as revealed by direct observation in father/son pairs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0, 66(5): 1580-8.

[27] DE KNIJFF P, KAYSER M, CAGLIA A, et al. Chromosome Y microsatellites: population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aspec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997, 110(3): 134-40.

[28] CRUCIANI F, SANTOLAMAZZA P, SHEN P, et al. A back migration from Asia to sub-Saharan Africa is supported by high-resolution analysis of human Y-chromosome haplotypes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2, 70(5): 1197-214.

[29] HAMMER M F, BEHAR D M, KARAFET T M, et al. Extended Y chromosome haplotypes resolve multiple and unique lineages of the Jewish priesthood [J]. Human genetics, 2009, 126(5): 707-17.

[30] ROEWER L, WILLUWEIT S, KR GER C, et al. Analysis of Y chromosome STR haplotypes in the European part of Russia reveals high diversities but non-significant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008, 122(3): 219-23.

[31] SKALETSKY H, KURODA-KAWAGUCHI T, MINX P J, et al. The male-specific region of the human Y chromosome is a mosaic of discrete sequence classes [J]. Nature, 2003, 423(6942): 825-37. [32] HELLBORG L, ELLEGREN H. Low levels of nucleotide diversity in mammalian Y chromosomes [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4, 21(1): 158-63.

[33] GREMINGER M P, KRüTZEN M, SCHELLING C, et al. The quest for Y-chromosomal markers –methodological strategies for mammalian non-model organisms [J].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10, 10(3): 409-20.

[34] PETIT E, BALLOUX F, EXCOFFIER L. Mammalian population genetics: why not Y? [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2, 17(1): 28-33.

[35] G THERSTR M A, ANDERUNG C, HELLBORG L, et al. Cattle domestication in the Near East was followed by hybridization with aurochs bulls in Europe [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5, 272(1579): 2345-51.

[36] BOLLONGINO R, ELSNER J, VIGNE J D, et al. Y-SNPs do not indicate hybridisation between European aurochs and domestic cattle [J]. PLoS One, 2008, 3(10): e3418.

[37] NIJMAN I J, V AN BOXTEL D C J, V AN CANN L M, et al. Phylogeny of Y chromosomes from bovine species [J]. Cladistics, 2008, 24(5): 723-6.

[38] EDWARDS C J, GAILLARD C, BRADLEY D G, et al. Y-specific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s in a range of bovid species [J]. Anim Genet, 2000, 31(2): 127-30.

[39] LIU W-S, MARIANI P, BEATTIE C W, et al. A radiation hybrid map for the bovine Y Chromosome [J]. Mammalian Genome, 2002, 13(6): 320-6.

[40] LIU W S, BEATTIE C W, PONCE DE LE N F A. Bovine Y chromosome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s [J]. Cytogenetic and Genome Research, 2003, 102(1-4): 53-8.

[41] P REZ-PARDAL L, ROYO L J, áLVAREZ I, et al. Female segregation patterns of the putative Y-chromosome-specif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RA124 and INRA126 do not support their use for cattle population studies [J]. Anim Genet, 2009, 40(4): 560-4.

[42] P REZ-PARDAL L, GINJA C, ROYO L J, et al.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bovine Y-specific microsatellite UMN0103 reflects the genetic history of the species [J]. Anim Genet, 2011, 42(5): 566-7.

[43] PEREZ-PARDAL L, ROYO L J, BEJA-PEREIRA A, et al. Multiple paternal origins of domestic cattle revealed by Y-specific interspersed multilocus microsatellites [J]. Heredity, 2010, 105(6): 511-9.

[44] LI M H, ZERABRUK M, VANGEN O, et al. Reduced genetic structure of north Ethiopian cattle revealed by Y-chromosome analysis [J]. Heredity, 2007, 98(4): 214-21.

[45] KANTANEN J, EDWARDS C J, BRADLEY D G, et al. Maternal and paternal genealogy of Eurasian taurine cattle (Bos taurus) [J]. Heredity, 2009, 103(5): 404-15.

[46] GINJA C, TELO DA GAMA L, PENEDO M C T. Y Chromosome Haplotype Analysis in Portuguese Cattle Breeds Using SNPs and STRs [J]. Journal of Heredity, 2009, 100(2): 148-57. [47] GINJA C, TELO DA GAMA L, PENEDO M C T. Analysis of STR markers reveals high genetic structure in Portuguese native cattle [J]. Journal of Heredity, 2010, 101(2): 201.

[48] P REZ-PARDAL L, ROYO L, BEJA-PEREIRA A, et al. Y specific microsatellites reveal an African subfamily in taurine (Bos taurus) cattle [J]. Anim Genet, 2010, 41(3): 232-41.

[49] EDWARDS C J, GINJA C, KANTANEN J, et al. Dual Origins of Dairy Cattle Farming –Evidence from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European Y-Chromosomal Variation [J]. PLoS One, 2011, 6(1): e15922.

[50] YINDEE M, VLAMINGS B, WAJJWALKU W, et al. Y-chromosomal variation confirms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s of swamp and river buffalo [J]. Animal Genetics, 2010, 41(4): 433-5. [51] 于汝梁, 辛彩云. 中国黄牛Y 染色体多态性及品种起源演变的探讨[J].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5): 61-7.

[52] XIN Y, ZAN L, LIU Y, et al.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of 6 Y-STR loci in Chinese northwestern Qinchuan yellow cattle breed [J]. Mol Biol Rep, 2010, 37(6): 3043-9.

[53] XIN Y, ZAN L, WANG Y, et al. Polymorphism of bovine Y-STR UMN0929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arcass traits in five Chinese beef cattle populations [J]. Mol Biol Rep, 2011, 38(1): 411-6. [54] 张晓明, 乐祥鹏, 张春梅, et al. 沼泽型水牛Y 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多态性检测[J]. 遗传, 2010, 32(3): 242-7.

[55] 霍金龙, 苗永旺, 李大林, et al. 沼泽型与河流型水牛Y 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 编码区序列的比较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5(6):

[56] JIANLIN H, OCHIENG J, REGE J, et al. Low level of cattle introgression in yak populations from Bhutan and China: Evidences from Y-specific microsatellites and mitochondrial DNA markers, F, 2002 [C].

[57] 裴杰, 阎萍, 程胜利, et al. 牦牛SRY 基因克隆与分子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004): 50-6.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我对新艺术运动中的作品的感受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班级:艺术设计0903 姓名:陈涧学号:01 学习了现在艺术设计史,我个人得到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师身上的思想,以及他们身上带着那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一步步引领着我们。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是他们之中能看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四,新艺术运动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法,德,英)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奇美壮丽,以泰山与大海为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海岱”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分土建邦以后即以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为界,分封成两个诸侯国:其北为齐,其南为鲁。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诸侯国之名代指其所在地之名,相沿成习,并延续至今。由此来看,“齐鲁”这个称谓可谓源远流长。 而就“齐鲁文化”而言,广义地说,它泛指“齐鲁”这个广袤的地区从古至今的璀璨文化,狭义地说则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丰厚文化成果。但这里要讲“齐鲁文化的起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单单要探究齐鲁两国的文化成果,也需要探寻齐鲁地区文化的起源,而一厢情愿的凭着非此即彼的定义方法来研究齐鲁文化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齐鲁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既要跨越狭义的齐鲁两国的文化去探寻此前齐鲁先民的文化成就,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说明“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各自确立,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问题上。 一、齐鲁文化的渊源 (一)齐鲁先民文化——东夷文化 在齐鲁大地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泰沂山区、约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因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遂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他们所创造的采集狩猎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至今尚存留于沂源溶洞之中。沂源猿人的发现这也说明了,齐鲁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时至新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由于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据现今考古出土发现了众多的日益完善的精制石器、骨器、玉器、彩陶、黑陶等等,证明了居于齐鲁土地上的东夷人以精制石器与新型收割工具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化已充分发达。他们不仅曾经创造出过灿烂的文化成果,更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特征鲜明的发展体系。即:从上起距

不同宗教的宇宙起源论

不同宗教的宇宙起源论 早上好。本周第四频道推出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思想史》新系列节目:一切是怎样起源的?昨天,Jessica Frazier为大家列出了几个不同传统起源的故事大纲,表明了过去几千年的许多思想仍与今天有着密切的关联。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思考这个终极问题:宇宙形成之前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东西存在还是什么都没有? 古代印度教《吠檀多经》就是以这个问题开始的,称在时间和空间之前存在的一切为―无实质宇宙‖。 即使对今天的宇宙学家来说,这也是个大问题:原始形态是否包含对宇宙的外观和发展所需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何处:来自混沌?还是来自此前的宇宙泄漏的信息的无限回归? 吠檀多辩称,有用的信息最有可能有感知源,―无实质宇宙‖是有意识的能量最纯净的形态。物质是由过去的时间转化而来的。但是无意识宇宙在时间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是无时间限制的,永恒的。 吠檀多作出了特别的断言:你就是无实质宇宙。这个想法是指每一个灵魂,居住在肉体内的生命力量,经历我们思想的所有想法和情绪的自我,是无实质宇宙的一个微小碎片。因此,灵魂就像―无实质宇宙‖一样,也存在于宇宙之前,是永恒的。 这使得吠檀多的观点和其他许多宗教的起源论有所区别。与传统的上帝创造了世界,还创造了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的观点不同,吠檀多认为,我们的意识和渴望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影响了世界形成和发展的方式。用现代组织术语来说,就是某种形式的共同创造。 这种共同创造适应的是有意识的人的疑问属性:自由意志。吠檀多的观点不允许我们因为世界上的罪恶或苦难谴责上帝。而是建议我们(这里的我们包括散落在宇宙各处的生灵,不仅仅是我们的听众)每个人都有效地为我们有机会表现不完美的世界投票,如果我们不想表现完美的话。所以,有时我们会伤害他人,有时我们受到他人行为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责任感起源的故事。我们或许都在整个宇宙起源的过程中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作用——但是我们在我们自己创造,并与他人分享的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Good morning. This week Radio 4 launched an ambitious new series of A History of Ideas entitled: How did everything begin? Andyesterday, Jessica Fr azier presented an excellent synopsis of creation stories from several divers e traditions suggesting that many ideas from pastmillennia may still have rele vance today…as we continue to ponder the ultimate bigquestion:what ca me before the universe? Was there something or nothing?

不同的灵感不同的来源

1.清雅姿态系列: 这一系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阳光下的田野,整套设计弥漫一种田园的甜美气息。用色活泼,大胆。整体色调搭配恰到好处,活泼中不失女性的柔美。色调的搭配,质朴与香艳,现代与怀旧,在脱俗不凡的设计风格中感受那份特有的轻柔与灵动。同时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依恋自然的心态。 2.曼妙纤姿系列: 伴晚夜色中的舞者是本系列的灵感设计来源。整体设计以黑色为主色调,追求一种高雅、端庄的视觉效果。创造性的将设计和色彩合理处理,使其与主体的搭配遥相呼应,线条感的装饰传达了该系列舞者的形体神韵之美。 3.羽扇曼舞系列: 本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以浅色调为主色调的设计,简洁的手笔绝不拖泥带水,大胆的设色,经过蕾丝花边的装扮,显得舒适和柔和。色彩与花型的搭配均表现出纯净感,融入传统装饰工艺手法,令整个设计简单但不单调。 4.恋恋情网系列: 本系列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江面上的船只。在整体设计中注重将装饰线条与整个轮廓相结合,强化了整个系列的形式美感。以大块的色彩分割,与漫泻的色调和网布的有机结合,不仅突出了内衣设计的层次感,更使每一角落彰显出无限张力。 5.悠蓝恋曲系列: 此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心灵的宁静。此系列带来高贵典雅之感,在细节处理上,着重安排了鸡心装饰品的设计,经过物品的装扮,显得舒适和柔和,从而一方面使整个设计有了几分灵动,另一方面使大面积的浅色的冷漠感得到了弱化,韵味十足; 6.无痕系列: 此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都市生活,现代女性对健康美的追求为灵感。这是现代极简的设计,本系列设计重点以简约为目的。没有过多烦琐的设计,装饰避免多余的华丽,追求文化感和高品位。即朴实无华又使整个系列富有神韵和生气。 7.天空之城系列: 这一系列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万物本身。本设计对现代设计观念做了大胆创新,整体色调是充满质感的黑、红两种颜色,这样强有力的对比,不但在扩张和侵袭着视觉感官,更可以依据色彩判断人的品位和格调。总体设计豪华、典雅、华贵,浪漫。 8. 蓝色河畔系列: 灵感来自太极,极具中国特色,可阳可柔,神秘风雅,站立于蓝色河畔旁,柳絮纷飞,世外古道,你回眸多娇,我只求与你共华发。侃侃而谈的自然流露,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在系列表现中尽显红尘绝妙。 9. 浪漫如歌系列: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班级:新闻传播1603 姓名:吴也娜学号:160200318 新艺术就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瞧,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她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就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她们中间,从而受到她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瞧来,新艺术运动就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就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与憧憬兼有的情绪与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与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就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就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与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与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瞧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就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与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就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就是她们之中能瞧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四,新艺术运动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法,德,英) 1,法国 作为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地,在法国,新艺术运动在两个城市发展的最为壮盛。一个就是法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起源的不同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起源的不同影响 历史一班 马中臣 1230040007

大约5000年以前,中国、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几乎同时进入文明社会。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其各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希腊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然而,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起源与其所拥有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密不 可分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大河文明的起源以及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 其出现所产生的影响。 一位古埃及诗人是这样描述给万物以生命的大河的慈善:瞧,他 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 这位古埃及诗人盛赞的是哪条大河?为什么他如此盛赞这条大河?是尼罗河,因为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另外,东方大河流域还孕育了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如我们中国也有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都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河文明也叫内陆文明,大河文明发源于内陆上的大河流域。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大河流域具有怎样的地理环境呢?以尼罗河流域为例,在埃及境

内,尼罗河每年6月开始涨水,7至10月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灌满了两岸龟裂的农田。几个星期后,当洪水退去时,农田就留下了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11月进行播种,第二年的3至4月收获。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总的来说,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雨量充沛、灌溉方便、土地肥沃、适于农耕。因此,大河流域自然的孕育了农耕文明,产生了小农经济。这也是大河文明区别于海洋文明的在经济形态上的不同。小农经济的产生除了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外还包括社会条件:私有制的发展、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推广。一家一户、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从事农业生产,就需要人们定居下来,东方的小农生产就形成了一个个村落,每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独立的基层社会组织。在村落里生活的人民山林、草场、河流共有;一些地区耕地公有,定期分配;社会组织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生活。 大河文明在经济形态上与西方海洋文明不同,在国家的政权形式上也不同,大河文明里的国家一般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举两个例子:以古埃及为例,尼罗河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的,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浩大的水利工程和复杂的管水系统需要花费巨大的劳动,都不是单个的血缘家族、氏族或村社所能够独自承担下来的,必须由许

一些不同来源的经典日文句子

1:真実は何时もひとつ(いです)。真相只有一个。 2.`仆は贵方がピンチの时はいつてもあられますよ、前に一度いたってしょ死ぬまだ 贵方を护りで。你有危险的时候、无论何时我都会在、这是我曾经说过一 次的话、到死我都会保护你。 3.人は、大切な, なにが守りたいと思った时に,本当に强くなれるものなんです。 人啊,在想保护最珍贵的东西的时候,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4.私は人生の道の上で道に迷いました~ 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了。 5.“生きていて、いつもある日生命は最も燃えることができ(ありえ)て、肉体后へ退く 大地、しかも草花を満开にだすことができ(ありえ)ます. 魂化は追忆を行って、人々の心 の中で永远に生きていきます世の中のはすべてむざむざ止まらないで、いつまでも缲り 返して、人の生命もこのようます。” “活着,总有一天生命会燃尽, 肉体会回归大地,并且会盛开出花草. 灵魂化作回忆,在人们 的心中永远活下去世上的一切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6.“伤の痛みの教训の根本に伴っていないで何の意义がない、人がいかなる犠牲を行わ ないでいかなる収获を得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ためです。” “ 没有伴随伤痛的教训根本没甚么意义, 因为人不作任何牺牲就不能得到任何收获。” 7:たとえば海の底であなたが生きてるのなら 私は二本の足を切って鱼になろう 深みへ堕ちるほどにあなたが近づくのなら 果てない暗を彷徨う影になってもいい あでやかに漂う私の阳炎叶わない现実(ひび)に溺れていただけ あなたはいない分かっている分かっている 如果你生活在大海深处 就让我削去双足为鱼 如果陷落越深你就会越靠近 我愿成为徘徊在无尽黑暗中的阴影 我的温暖华丽地飘荡不过是在无法实现的日子中沉溺 我知道你不在你不在 8:されることは幸福ではない。爱することこそ幸福だ。 被爱不一定是幸福,去爱才真的幸福。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 国的不同表现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班级:新闻传播1603 姓名:吴也娜学号: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是他们之中能看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就国家概念而言形成了诸如什么(国家起源)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就国家概念而言形成了诸如国家起源等不 同的理论观点 就国家概念而言,民族国家自从诞生以来,除了部族(种族)、阶级、政党、政府、社会力量、利益集团等力量以外,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和国家主义既是三种重要的民族与国家学说,又是影响民族国家概念的三股主要力量。国内学者围绕这三种学说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 第一类:文明。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具有典型的血缘政治,在人类从石器时代过渡到出现奴隶制国家的过程中,许多大的氏族在无法对其他氏族形成绝对优势来完成吞并的过程中选择了联姻,他们共同的文明(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使之在长期的文明进步中形成了地理上的国家概念,古希腊、古中国(夏、商、周)、古印度等文明古国的国家概念均来源于此。 第二类:接壤。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建立在第一类之上的,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属性。在一定的陆地上,不同文明的国家相互接触后通常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和平,但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一定会爆发直至一方被完全吞并的战争或是通过联姻组建共同国家,古罗马以及其分裂后出现的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均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 第三类:殖民。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完完全全通过地缘政治形成的,分散在海外的殖民地由于各种各样的契机取得独立地位,巴西、印度、菲律宾等均通过这种形式形成。 第四类:民族。具有共同民族的人口更容易凝聚起来形成国家。这是一种摆脱了地缘的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是完全近代化的国家形式,诸如以色列、巴尔干诸国(南斯拉夫解体后)和高加索诸国(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小国都是其中的典型。 第五类:宗教。原因复杂并且敏感,不便赘述,但这种国家通常在第一类和第四类国家失去凝聚力后出现,容易使原有的大国一分为二或形成自由邦(即地区)。 总上述为常见的国家形成原因,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容易形成大的国家,而第三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班级:新闻传播1603 姓名:吴也娜学号: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

就国家概念而言形成了诸如什么(国家起源)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就国家概念而言形成了诸如什么(国家起 源)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就国家概念而言,民族国家自从诞生以来,除了部族(种族)、阶级、政党、政府、社会力量、利益集团等力量以外,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和国家主义既是三种重要的民族与国家学说,又是影响民族国家概念的三股主要力量。国内学者围绕这三种学说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国家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文明。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具有典型的血缘政治,在人类从石器时代过渡到出现奴隶制国家的过程中,许多大的氏族在无法对其他氏族形成绝对优势来完成吞并的过程中选择了联姻,他们共同的文明(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使之在长期的文明进步中形成了地理上的国家概念,古希腊、古中国(夏、商、周)、古印度等文明古国的国家概念均来源于此。 第二类:接壤。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建立在第一类之上的,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属性。在一定的陆地上,不同文明的国家相互接触后通常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和平,但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一定会爆发直至一方被完全吞并的战争或是通过联姻组建共同国家,古罗马以及其分裂后出现的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均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 第三类:殖民。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完完全全通过地缘政治形成的,分散在海外的殖民地由于各种各样的契机取得独立地位,巴西、印度、菲律宾等均通过这种形式形成。 第四类:民族。具有共同民族的人口更容易凝聚起来形成国家。这是一种摆脱了地缘的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是完全近代化的国家形式,诸如以色列、巴尔干诸国(南斯拉夫解体后)和高加索诸国(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小国都是其中的典型。 第五类:宗教。原因复杂并且敏感,不便赘述,但这种国家通常在第一类和第四类国家失去凝聚力后出现,容易使原有的大国一分为二或形成自由邦(即地区)。 总上述为常见的国家形成原因,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容易形成大的国家,而第三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班级:新闻传播1603 姓名:吴也娜学号:160200318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是他们之中能看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四,新艺术运动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法,德,英) 1,法国

不同国家的生日来源

不同国家的生日来源 一、中国 生日(Birthday),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国比较重视老人和儿童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会,所以在中国生日可以看作是一个家庭的节日。 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通常将四十岁以下的诞辰纪念称作“过生”,而过了这个界限的就 称作“做寿”。然而,无论怎样,随着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喜欢找些理 由给自己“放假”,这其中“过生日”就是最好的借口之一,因而亲朋好友这么一聚,寿 面不得不吃、蛋糕不得不切、酒不得不喝,何不快哉!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日记录方法跟西方大相迳庭。中国人新的一岁开始于农历新年的大 年初一,也就是说除夕过后,每个人就长了一岁。所以新年“辞旧迎新”的意味里面还有 岁数的一定含义。而一般过生日还是习惯使用农历。所以自民国以来每个人可以有两个生日,一个农历一个公历。因为中国农历纪年法是一种经过修订的月历,与月亮的公转周期 有关,所以每一年农历生日对应的公历日期皆不相同。一般来说,每个人的19、38、57、76和95岁的生日中,总有几次阳历和阴历是和出生那一年相吻合,但并不是每个人的19 岁生日都是阳历阴历同一天,而是在前后一天,更有可能一生也不会重叠。 生日其实是一个纪念日,纪念着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不管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重 要的纪念日,那都不重要;有一个,或者有一些人的纪念日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些爱着我 们的人!上帝是如何安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爱着我们,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如此的幸福。因为有人爱着我们,我们也爱着他们...... 二、古希腊 在希腊文化里,希腊人相信人人都有一个精灵保护。精灵在人出生时已在旁侍候,并且看 顾他的一生。这个精灵跟某个神有神秘的关系,而精灵所看顾的人正是在这个神的生辰出 生的。罗马人也有同样的看法。这个观念一直流传下来,至今还可见于有关守护神、仙母 和主包圣人的信仰里。 在蛋糕上点燃蜡烛的习俗源于希腊人。希腊人在圆月般的蜜饼上点燃小蜡烛,然后放在阿 耳特弥斯神的庙坛上,以供奉这个月神。根据民间的传统信仰,在生日点燃的蜡烛具有神 奇的力量,能够使愿望实现。自人类开始设坛祭神以来,点着小蜡烛或燃起祭火已有神秘 的特殊意义。点燃生日蜡烛是向过生日的小孩表示敬意,能为小孩带来好运。道贺和祝福 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习俗来源于魔法。生日贺词能够给人带来好运或厄运。因为在 生日这一天人跟恶魔比较近。 今天与庆祝生日有关的各种习俗源远流长,都起源于魔法和宗教。在古代,祝贺、送礼、 庆祝、点燃蜡烛等习俗,旨在保护当天满周岁的人不致被邪灵伤害,并确保他在未来的一 年安康。 直到公元4世纪,基督徒都没有庆祝生日,因为他们认为庆祝生日是异教习俗。 三、欧洲 很久以前的欧洲。人们认为在人生日的那一天,魔鬼会闻讯而来。为了使过生日的人免受伤害,朋友和家人会来到他家和他共度危难并带来关切之情和良好的祝愿。赠与礼物能让气氛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把魔鬼挡在门外。这就是生日聚会的来源。起初只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