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学案:第五课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学案:第五课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学案:第五课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学案:第五课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1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班级 姓名 编号:XA07

【学习目标】

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析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定唯物主义的信仰。

【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的产生过程。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温馨提示:物质世界≠物质,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温馨提示:人脑≠大脑

思考:电脑能不能全面代替和超过人脑?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

(2)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

温馨提示: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而形成意识。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温馨提示: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预习自测】

1.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为什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为什么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和方法论?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

1.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除人脑外,其它动物都不能产生意识,因为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来源。

3.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如同照相机.镜子对事物的反映一样。

4.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主观臆造的。

5.现实生活中没有“鬼神”,所以“鬼神”等宗教迷信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想象。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活动一: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样的。

(1)猩猩机械地模仿人,是产生意识了吗?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

活动二:1919年,一个印度人在狼窝内救出了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小的不久就死去了,大的却活下来,人们给她取名卡玛拉。卡玛拉刚开始被救出来的时候,生活习性和狼一样,她像狼那样用四肢爬行,吃扔在地上的肉;害怕光亮、水、火;不穿衣,给她衣服就把衣服撕破;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深夜时经常发出狼一样的嚎叫。

有人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观点。

活动三:鲁迅先生说过,天才们描神画鬼所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2

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人们塑造了各种外星人的形象。这些千奇百怪的外星人形象和我们人类的形象也大体相同,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也时时闪现着人类的影于。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人们头脑中仍然有鬼神观念。鬼神观念是怎么形成的?

(2)如果没有客观存在,意识也能不能产生?概括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3)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句话?

【当堂检测】(相信自己,力争全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限时5分钟完成。)

1.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A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3.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4.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知识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分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

意识的本质

【课后拓展案】

1.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①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②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③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④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对于世界的“统一性”的正确理解是

A.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

C.意识决定物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

3.《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心态可以决定一切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4.在日本,有一种乌鸦,能将坚果丢到公路的斑马线上,让汽车碾碎,然后在汽车遇到红灯停车时去吃。据此,有人认为,有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一观点

A.否认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

C.正确,因为有些动物确实很聪明 D.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告诉我们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7.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心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发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只是三只眼睛,长颈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①头脑中主观自生的②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③人脑对鬼神的虚幻的反映④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1—4错,5--6对

【合作探究】

活动一(1)略。

(2)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活动二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成意识。

(2)如果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人脑就没有反映对象,也就不会产生意识。题中观点虽然认识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认为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活动三

(1)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2)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3)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而形成意识。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当堂检测】

1.D

2.A

3.A

4.D

5.A

【课后拓展案】

1.D 2.B 3.B 4.D 5.D 6.C 7.D

5

高二政治意识的作用(二)

高二政治意识的作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一、重点、难点 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p 探究:为什么说最蹩脚 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 什么?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p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在实施行动之 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 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p (2) 意识 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p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 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p 人的意识不 仅能,而且。p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 可认识的事物。 p

意识活动的,是。通过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世界上 ,。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p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 人们在改造世界,即人们通过把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p 探究: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意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1)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萎靡的精神,则。p 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能够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发挥意识调节和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p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 1. 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是什么?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必修3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即“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本课说明的主题就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节课着重讲述第一框,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包括三个目,即“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说明文化影响的特点。 学生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回顾第一课 所讲的内容,说 明第一课所讲的文化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的。而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的内容,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 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②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①第一幅画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这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举其他事例:如,中国的中秋节、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之间的区别。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就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谓文化影响面面观了。 讲授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设问:到底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什么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讲解: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出示图片: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高二政治意识的本质

高二政治意识的本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政治第四册[人教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通过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意识的本质 二、意识的作用 新课程学习 5.1 意识的本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2、理解意识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以及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意识。那么,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是什么?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切物质都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功能,这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

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动物的心理反应是一种本能行为,不会自发的发展为意识,它与人的意识有本质区别。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一一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一一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意识的产生与人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人教版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人教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高中政治必修三 2.1感受文化影响 教案

《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第一框。第一课是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文化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课则是从“个人”角度看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意义。本框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共设三目。第一目:文化影响面面观。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第二目: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之一,即潜移默化。人们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应该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三目:深远持久的影响。从文化习俗和“三观”的形成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影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深远持久。并引导学生体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的交往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讲授法。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检测题(03) 出题人:时间:2014.9.4 一、选择题 1、2012年,北京中轴线、大运河、丝绸之路等45项文化遗产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显示了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之所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我们所说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指() A.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B.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C.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D.建筑艺术的多样性 4、2011年6月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这是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 ) ①是中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既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 ④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展示,但不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5、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像春节贴窗花,换春联,放鞭炮等,都是民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庆节活动。有专家提出,设计古有的又有现代气息的传统节日仪式体系,在国家层面上举行公众庆典,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尊严和气派,对文化传承能起更大的作用。传承文化,节日仪式的作用是( ) ①展现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对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进行保护和弘扬 ④集中展现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感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伦敦奥运会会徽以数字“2012”为主体,包含了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采用国际化设计语言,简洁鲜明,由单纯而大块的色彩组成的主体图案,象征着活力与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已消除差别而走向统一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归纳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文化多样性 (1)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3、民族节日的形成、地位及作用、态度 (1)形成: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地位及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态度:要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4、文化遗产的地位及作用、我们应持的态度、分类 (1)地位及作用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态度: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以保护。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包含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 5、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来。 6、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性、个性) 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结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性、共性) 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结论: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看笔记) 8、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具体要求(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什么是文化传播?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最新范文2021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最新范文2021 高中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以下是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范文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多样性 难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承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各国标志性的建筑显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下纷呈的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 第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第二: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小试牛刀: 1、20XX年3月13日,是农历的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④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3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A.博大精深的特征B.源远流长的特征 C.神秘莫测的特征D.求同存异的特征 2.据报道,牛津大学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表示,“Tuhao”(土豪)、“Dama”(大妈)和“Hukou”(户口)等词语已经在牛津英语词典编著者的关注围。如果这些词语的影响力持续的话,会考虑在2014年的更新中把它们加入词典之中。这一现象表明 ①中文在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②英国人的文化自信心逐渐丧失 ③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3.地处东南沿海,自晋唐以来,南渐的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等区域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A.人们需要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我国各民族文化各具独特的个性 4.“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八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史书典籍的新品种或新版本,深入发掘了一些史书典籍的学术价值。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确的是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5.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举办。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博览会上的少数民族展厅别具特色,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表明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1. 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 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4. 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是怎样的?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1、2021年12月6日温家宝在访问法国期间,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发表了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温家宝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 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法兰西民族来说,我们各自继承和发扬 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的这段话中所讲的“文化”是指 A、是相对于动物而言的人类活动及其产品 B、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的人类活动及其产品 C、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活动及其产品 D、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就通过法国传入欧洲。巴黎曾成为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法国的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笛卡尔、伏尔泰、 魁奈、孟德斯鸠,都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伏尔泰在其名著《风俗论》中写道:“中 国拥有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匹的悠久历史,而且形成了光辉的理性主义文化。当世 界上其他民族尚处在神话传说的时代,中国人已经在编撰自己的历史了。”温演说中对伏 尔泰名著《风俗论》的引述,从一个侧面向世人说明中华文化的

高中政治意识的本质教案新人教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 (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课文导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十课时) ◇课堂探究: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 【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篇二: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 精品教案】 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 ●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 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 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 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 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 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 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特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 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所以近朱 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情境导入: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材中提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知识点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

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资料结构图 和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汉字 见证 源远流长史书典籍 历程近代:衰微 现在:再创新辉煌(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古代:辉煌历程 文化原因:包容性 文学艺术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关系? 是什么?革命时期: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随时代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新时期: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时代性) 这些精神有共同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 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 怎么弘扬和培育?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2)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意: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1、(从特征上)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从地位上)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从关系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从意义上)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重点)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道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所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二者也有矛盾,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必须把集体主义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集体主义原则不是随意要求放弃个人利益,只是在十分必要时才这样做。通常情况下,集体总是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利益。) 3.现在是市场经济,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已经过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除了依靠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调节外,就道德而言,就是用集体主义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顾全大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根本对立的。(此观点只看到二者的区别,没有看到二者统一性。区别::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本质讲,都是治国的方略,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社会主义法律的不足,并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贯彻和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三_文化生活_教案.doc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体味文化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1 体味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 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