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_御赐归老青田诏_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

从_御赐归老青田诏_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

从_御赐归老青田诏_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
从_御赐归老青田诏_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

第7卷第2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7 No.2 2007年6月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POLYTECHNIC Jun.2007

从《御赐归老青田诏》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

蔡克骄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御赐归老青田诏》为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遣使护送刘基还乡时所作,其言辞冷峻剀切,却又充满情感,透露出刘基在归附朱元璋前后的行迹,特别是为《明史》所讳言的一些史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为历来学者所肯定,可澄清后世对朱刘君臣关系的种种猜测,可谓朱元璋对其与刘基君臣关系的一个总结。

关键词:《御赐归老青田诏》; 朱元璋; 刘基; 关系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07)02-0009-04

The Lord-Liege Tie between Zhu Yuanzhang and Liu Ji in Yu Ci Gui Lao Qing Tian Zhao

Cai Kejiao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With ironic but passionate description, Yu Ci Gui Lao Qing Tian Zhao, which reveals the story of Liu Ji during his coming-back to Zhu Yuanzhang, was written in1375 ( Ming Hongwu the 8th year), when Liu ji was escorted to hometown by Zhu Yuanzhang. The facts that are avoided speaking up in Ming History were firmly believed by scholars, which can get rid of various confusions about Zhu Yuanzhang and Liu Ji’s relationship. That is to say it draws

a conclusion for their ties.

Key words:Yu Ci Gui Lao Qing Tian Zhao; Zhu Yuanzhang; Liu Ji; Relationship

刘基,年方二十二岁即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又中第二十六名进士,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可谓“少有英名,海内闻之。”①

朱元璋,出身赤贫,曾放过牛,做过和尚,参加起义军,在元末群雄逐鹿中势力不断壮大,至正十六年(1356)占领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又南下略地至皖南、浙北,在南方与徐寿辉、张士诚形成鼎足之势。可谓“元末群雄鼎峙,孰辨真伪”。在群雄纷争之时,朱元璋将目标瞄准了尚处于元朝地方政权控制下的浙江婺州、处州诸路。至正十八年八月,朱元璋部下的大将胡大海的军队攻下浦江,十月又占领兰溪,兵临婺州城下。十月,朱元璋因胡大海围攻婺州不克,亲率十万大军由应天府南下,当月十九日,朱元璋亲自指挥攻克婺州。

而这时的刘基正在元浙东行省参知政事、处州守将石抹宜孙幕下,参与谋划守处州。从朱元璋攻打金华始,处州的元军就投入了对朱元璋部队的作战。先是石抹宜孙派遣胡深率兵救援婺州,及朱元璋攻下金华,两军对垒于樊岭、黄龙之间。刘基曾与朱元璋对抗,这是后来的《明史》所讳言之的。这已有

收稿日期:2007-05-09

作者简介:蔡克骄(1954- ),男,浙江温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史学理论。

① 黑体字为《御赐归老青田诏》的内容,下同。

9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晚明人钱谦益为之辨证的。钱谦益说:

“十八年,我兵取兰溪,且逼婺,石抹遣胡深等救婺不克。上既定婺,即命耿再成驻兵缙云,以规取处。石抹遣叶琛、胡深等分屯以拒王师。公(刘基)虽不在行间,然未尝不在石抹院中,石抹盖倚之以谋我师也。《实录》本传云:改行枢密院经历,与石抹守处州,以拒国珍。当是时,石抹与耿泗国对垒于黄龙、樊岭间,其所拒者,非国珍也。国史纡其词耳。”①

清初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也说:“明祖既定婺州,犹佐舒穆鲁伊逊(石抹宜孙)拒守。”

所以会有《诏书》:“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知时务。”之语。

朱元璋知刘基之名,也当在进入浙东以后。朱元璋出身低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刘基“少有英名,海内闻之”,而朱元璋在此前倒不一定会知道。但朱元璋有平定天下的大志,他深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广纳人才。每到一地,他都要征召当地名儒,作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在下浙东前,朱元璋已罗致有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陶安、朱升等一批江淮一带的文士。而浙东又是英才汇粹,宋廉、王祎、胡瀚、刘基等自然会进入朱元璋的视线。朱元璋在金华约停留半年时间,期间曾亲自召见过宋濂②。而对“少有英名,海内闻之”的刘基竟然组织抵抗,自然很恼火,谓其“白面书生,不知时务”是可想而知的。然刘基也并不真的“不识时务”,就在此时,他也已知元朝统治大势已去,决定弃官而去了。

至正十九年六月初,朱元璋离婺返回应天,临行指示胡大海、耿再成相机谋取处州。十一月,二将合攻处州,而此时刘基已经弃官归隐青田了。从《诏书》“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之说看,朱元璋对当时没有见到刘基,还是有点遗憾的。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风云际会,时势造就英雄,使他们君臣走到了一起。从朱元璋方面来说,他在天下未定之际,罗致人才的决策是一贯的。至正十九年底,孙炎被任命为处州总制,他秉承朱元璋访求遗贤的意旨,“钩致一二人,问有才者谁,今皆安在,录其姓名,为书遣使者招之。而刘君基、章君溢、叶君琛尤为处士所推。”③孙炎遣使再三,促刘基出山,刘基屡辞不就。其原因正如宋濂所说:“刘君最有名,亦豪侠负气与君类,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④

对于朱元璋的征召,刘基内心无疑是矛盾交织,百感交集的。民族立场、阶级地位、儒家的伦理道德、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政治前途等,都成为刘基所思考或决定他抉择的因素。特别是从仕元的官吏转而去为自己历来所仇视的乱贼草寇效力,经历如此巨大的角色转换显然是异常困难的。而实现这种转变,又确实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所以《诏书》称其“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

此“仰观俯察,独断无疑”,既是指刘基决定出山归顺,也是指刘基的谋略过人。朱元璋非常迷信,终其一生都离不开天道鬼神。他对侍臣说:“吾自起兵以来,凡有所为,意向始萌,天必垂象示之,其兆先见。”⑤他说刘基“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就是说刘基深谙星象占卜之术。明以来民间关于刘伯温的传说特别多,被神化为能通天彻地,未卜先知,预知天命的神人。这固然和刘基的学识渊博、足智多谋有

①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一百二十《太祖实录辨证》二。

② ④《明史》卷一二八《宋濂传》。

③ 宋濂:《孙君墓志》。

⑤《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六。

10

蔡克骄:从《御赐归老青田诏》看朱元璋与刘基的君臣关系

关,但更主要的是他与朱元璋之间相互利用的结果。刘基出山后,为树立自己的威信,使朱元璋及其部下对自己言听计从,一开始就利用阴阳五行、星象八卦给自己的决策蒙上神秘外衣。这使朱元璋深信不疑。如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二年给刘基的信中说:“愚与先生自江西别后,屡有不祥皆应先生前教之言。幸获殄灭奸党,疆域少安。收兵必暑,遣人专谒先生前,虔求一来。望先生发踪指示耳,日夜悬悬。六月二十二日克期回得教墨,谕以六、七月间举兵用事,不利先动,当侯土木顺行、金星出现则可。使愚一见教音,身心踊跃,足不敢前。如此者何?盖以先生一二年间以天道发愚,所向无敌,今不敢违教。”①显然朱元璋在神化刘基的目的也在借刘基之口树立自己“真龙天子”的形象,刘基的归顺,就是自己天命所归的最有力的证明。

所谓“谒朕陈情,百无不当”,就是指刘基所上的“时务十八策”。“十八策”之原貌,现已无法见到,但从史籍的记载看,大致会是“(张)士诚自守虏,不足虑,(陈)友谅劫主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②之类有关针对元末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形势分析,为朱元璋提供的战略对策。朱元璋听后很高兴,“悉从之”。于是“基留帷幄,与机密谋议”。后人常将此比之为三国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朱元璋是不会自比刘备的,从他的发迹及后来的登基,他一直都是自比刘邦的,所以会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刘基自从留帷幄,赞军机后,“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确实起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的作用。

而刘基却难以张良自比。因为张良对秦怀有不共戴天之仇恨,他的祖与父相继在韩国为相,秦灭韩,张良为复仇而辅佐刘邦反秦,可说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刘基却有“仕元”的经历,遗民心态时时会流露出来③。朱元璋对此也是很介意的,北方尚未荡平,朱元璋就下令“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④,目的就是要明忠贰之别,刘基一度被免去朝中的官职。

“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洪武二年,朝廷立二十一功臣庙于鸡笼山,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刘基不在其列。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勋爵,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三十人,刘基仍不在其中。如果真是论功行赏,刘基的功劳无疑当在这三十六人中许多人之上,是朱元璋忘了吗?显然不是。在事隔半个月之后,朱元璋给刘基封了个诚意伯。同时受封的还有汪广洋,位次、食禄都在刘基之上。这已充分说明了刘基在朱元璋心目中的位子,刘基在朝中已无事可做,只得告老还乡。

洪武四年,刘基致仕还乡,“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⑤,以期韬迹避祸。但让朱元璋又一次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刘基尚在朝时曾向朱元璋建议在家乡淡洋设巡检司,得到朱元璋的许可。“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此事有多种文献皆有记载,以《行状》所记犹详:“及设司,顽民以其地系私产,且属温州界,抗拒不服。适茗洋逃军周广三反温、处,旧吏持府县事匿不以闻,公令长子琏赴京奏其事,径诣上前而不先白中书省。时胡惟庸为左丞,掌省事,因挟旧忿欲构陷公,乃使刑部尚书吴云老吏讦公。乃谋以公欲求淡洋为墓地,民弗与,则建立司之策,以逐其家。”《明史?刘基传》还说到构陷

① 《刘基集》附录五《御名书》,浙江古籍出版社,第656页。

② ⑤《明史?刘基传》。

③ 周松芳:《论刘基的遗民心态》,《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④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11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之词中有:“淡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这正是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帝)颇为所动,遂夺基禄。”①朱元璋素知刘基神机妙算,通晓阴阳五行,就在刘基致仕还乡后,朱元璋还为天象变异给刘基写信:“今秋天鸣震动,日中黑子,或二或三或一,日日有之,更不知灾祸自何年月日至,卿山中或有深知历数者,知休咎者,与之共论封来。”②所以对“淡洋地有王气”之类的话,朱元璋是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

为消除朱元璋的猜忌,刘基在被夺禄后赶紧入朝请罪,见到朱元璋后“惟引咎自责而已”,并留京不敢归。也可能很快朱元璋就搞清楚是有人构陷刘基,朱元璋对刘基的处罚也就到此为止。“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刘基的趋朝不辩白,给了朱元璋足够的面子,对此,朱元璋是很赞赏或者说是很佩服刘基的做法的。《诏书》说:“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辩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自心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后两句话是重复了《诏书》的头两句:“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这两句话的典故出自乐毅报燕惠王书中的话,意思是:作为君子,与人分手时不说对方的坏话;作为忠臣,宁可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也不会为自己的清白而议论君主的不是。朱元璋在《诏书》中两次引用这句话,又说刘基“善为忠者”,很有点错怪刘基的意思。

看到刘基忧戚成疾,病体日笃,朱元璋不免心生怜悯。“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於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括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刘基的晚年虽说是凄凉,但和明初的其他大臣相比,还算是“尽考终之道”的,所以朱元璋也认为是做到“君臣两尽”了。对于刘基的死,论者多有认为是被胡惟庸毒死,或说胡是受朱元璋指使。但从这篇诏书来看,不存在这种可能,朱元璋讲得很实在,已为自己和刘基君臣一场作了总结。

附:

《御赐归老青田诏》

朕闻古人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孰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

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辩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

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於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录自《刘基集》第660页。

(责任编辑:俞美玉)

①《明史?刘基传》。

② 《刘基集》附录五《皇帝手书》,浙江古籍出版社,第658页。《集》中该篇所属时间为洪武元年,有误。

12

刘伯温小时候的故事

千读百温 龙湾区永兴一小孙更生 指导师:王华芳 话说刘基小时候人非常聪明,只是脾气有点古怪。 早年,孩儿们进私塾读书,先生教上一段,便会限定时间,叫学生背书,背不上来,就用戒尺打手掌心。所以啊,其他的孩子,只怕先生听不见,个个摇头晃脑,拼命地叫。只有刘基一人总是翻着书,从来不读出声音来。 开始时,先生以为这孩子笨,不会读,便没有叫他背。但是一次,两次,他总是默不作声,先生便捋了捋胡子,说:“刘基,你资质不够聪颖,还是趁早回家去吧!”刘基听了,拍着胸脯,说道:“先生,这些太简单了,我早就会背了”。 先生一听,勃然大怒,把戒尺往桌上一拍,说道:“你这孩子,不会读书没有关系,怎么说起大话来了?”刘基委屈地说:“先生,我真的会背。”“那你倒是背来听听。”只见刘基合上书本,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向先生行了个躬。便开始背了起来,“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背得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先生听了,大吃一惊,心里想:这孩子怎么能背得这么好呢?这一定是在家中读熟的,或许是家里的人早就教过他会背了,恩,一定是这样,让我再来考考他。于是,先生又从桌上取来一本书,拣了一段文字难懂的文章,说:“刘基,你把这段话背来给先生听听。这刘基还是老样子,一声不响坐着翻书,看了几遍后,便一字一句的背了起来,还是一字不漏。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哈哈哈,背的好,背的好啊!” 散学后,先生顾不上吃饭,一口气赶到刘基的家里,对着他的母亲说道:“刘基他妈,不得了啊,不得了啊!” 刘基妈妈吓了一跳,说:“先生我们家刘基怎么了?” 先生连忙解释道:“不不不,不是这样的。你们家孩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啊,将来好生培养,必成栋梁啊!” 刘基妈妈听了,笑得合不拢嘴来! 可是,刘基后来并没有十分专心读书,相传刘基去石门洞读书时,见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便沉醉于山水之中,日日玩耍,无心读书。当先生拿出《荀子?劝学篇》给刘基,要他读一百遍时,刘基只读一遍,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了。再读一遍,就能背得一字不差了。若先生叫他再读,他便会厌烦起来。先生便又会拿出孔子的教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大道理来教育刘基。刘基呢,当面总是诺诺是听,过后便我行我素,先生很无奈。 有一天,刘基去溪边玩水时,突然传来棒槌击打之声,循声望去,只见溪边堆积着如小山般的棉纱,一个姑娘槌槌洗洗,一刻也不停。刘基想,这么多的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完呢?这姑娘怎不嫌烦呢。正当刘基在思忖之时,那姑娘口中飘出美妙动听的歌声: 天下没有浣纱女, 人间哪有衣暖身。 没有百温不厌者, 哪有高深学问人。 铁棒磨针为至理,

刘伯温的故事范文

刘伯温的故事范文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下面就是的刘伯温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倚重的谋臣,他足智多谋,为人厚道。有一天,他听说皇上新建的宫殿快要完工,就前去观看。谁知刚跨进宫殿,只见迎面匆匆走来一人,到他面前,双膝跪下,大呼:“刘大人救命!”弄得刘伯温莫名其妙。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工匠,只因新建宫殿的一根大梁上的浮花,雕得不怎么好,正在加工,不料朱元璋独来游殿。他看到这豪华的新殿,好不得意,禁不住“哈哈哈”狂笑起来。就在这当口,突然梁上传来一阵咳嗽声。朱元璋抬头一看,见殿梁上有一老工匠在干活,顿时显得十分尴尬,心想:堂堂皇上,如此轻狂,传扬出去,岂不有失体面。但又不便马上发作,便一脸怒气离开了新殿。 这下可吓坏了梁上的工匠,心想:皇上的轻狂,怎能让平民知道?看来凶多吉少,命儿难保了!刹时急得差点从梁上摔下来。他素闻刘伯温对人宽厚,因此看到刘伯温进殿,便跪倒在地,口头求救。刘伯温听后,捋着胡须稍加思索,便凑近工匠的耳边轻声嘱咐一番。 过了几天刘伯温装做不知朱元璋已去过新殿,启奏道:“臣闻皇上的新殿已快落成,何不前去审视一番。”朱元璋因恐泄露了“天机”,不好说已经去看过,君臣便一同来到了新殿。两人在殿内转了一圈,正待离去。忽听梁上传下一阵咳嗽声,朱元璋抬头望去,正是

前天那名工匠,顿时脸沉下来。这时刘伯温大声喝道:“大胆刁民,为何见了皇上也不回避?”这时工匠按刘伯温所教的办法做了个动作,朱元璋见了就打消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刘伯温教给工匠是什么办法吗? 谜底:刘伯温所教的办法是:“装哑”。当刘伯温大声喝问时,工匠默不作声,只用手指了指嘴巴。刘伯温说:“原来是个哑巴。”朱元璋也真的认为工匠是个哑巴,自己的轻狂,传不出去了,也就打消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从凤阳出发,攻克了金陵,旗开得胜, 威风凛凛。进军江浙又获节节胜利,取金华,定括苍,更是振奋人心。朱大将军为创建大业,壮志满怀,派人盖起了礼贤馆,叫人贴出了招贤榜。浦江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都引到了婺江。 朱元璋大将军欢欢喜喜,设宴迎贤,大营内外热热闹闹,灯火 辉煌。席上,金华火腿喷喷香,兰溪鲤鱼活鲜鲜,绍兴老酒绿汪汪。宴间,宋濂站起来说:“大将军,我仨才疏学浅,恐怕邦不了大忙。还有一个好友,名叫刘伯温,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满腹文章,才学过人。将军如愿意,可派人聘他来,共辅大业,建国安邦。”朱元璋一听又惊又喜,忙说:“你,你快讲,刘贤士今在何方?” 宋濂见朱元璋求贤若渴,便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朱元璋“嗯”了一声,也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叶琛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厄运同样落到朱元璋一家头上。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先后死掉。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用草席裹了亲人的尸体,亲人死无葬身之地,兄弟俩央求地主,被断然回绝,幸而有好心人可怜兄弟俩,最终给了块地方,死去的亲人这得以安眠。 陈梧桐:经过了八十几年的统治,元朝的社会已经是不行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水利年久失修,灾荒不断地发生,广大老百姓就是饿死一大片,那么他这个家庭就是当时最底层农民的一个缩影,走投无路了。 朱元璋无路可走,进皇觉寺做了和尚,说是和尚,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朱元璋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然而,但打杂的日子也不长久。皇觉寺本来靠租米过日子,可这一年灾情太大收不到租,寺院也闹起了饥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缘。这时,朱元璋进入寺院才五十余天。这样,一个木鱼,一个瓦钵,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 朱元璋捡年岁收成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去,他先往南到了合肥,转向西,来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再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到颖州。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吃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受尽人生苦难。 毛佩琦:这样一个草野之民,这样一种社会经历,对于朱元璋的性格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要吃饭,要有社会秩序。 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不仅饱尝而来人生的辛苦,也开阔了眼界,这位二十岁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几年后,红巾起义爆发,熊熊烈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包括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呆在寺里,天天听着外面的风声,却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一天,有人从濠州给他捎来一封信,劝他参加红巾军。

中秋的10个小故事

关于中秋的10个小故事! 中秋节就要到了,平时忙碌的我们都要在这一天停下来与家人团聚。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月亮,孩子们是不是都很好奇呢?在那样一个静谧又美好的夜晚,不妨将那些流传已久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 故事一:月亮十五个门 天上有个月亮,月亮里住着一个姑娘。还有一个天狗给她看门。月亮有十五个门。每个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门打开一个,门一打开,就露出一个小月牙儿。初二再打开一个,月牙儿又大一点,一直到十五,圆圆的月亮就全露出来了。 从十六开始,月亮姑娘又一天关上一个门,到三十,月亮门全关上了,也就看不见月亮了。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年年这样。 不知道是哪一年,来了一个叫亚西的男人。这个亚西是个窥视癖,爱好悄没声地跑到月亮门外偷着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气急了,把所有的门“啪、啪、啪”全关上了。 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这可糟了,天下的人们以为月亮被天狗吃了,说这是“月食”,就拿出铁桶、铜盆,“当当当”、“当当当”地敲起来,亚西听见有动静,吓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关上的门打开,给天下的人照亮。 故事二:兔爷的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 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 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

高三作文(书信)给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封信

给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封信 这是给大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您是我最崇拜的一位皇帝您自幼生长在元朝顺帝的残暴统治下被贪官污吏所欺负最后还导致你的父母死亡,哥哥当了倒插门女婿我行在您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也就此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您为了生计当了和尚但您心中有大志向不甘心聊此一生,由于天在和人祸您没办法只能去讨饭,但也正是这次旅行您踏遍了淮西之地丰富了您的视野,为以后反元大业做了重要铺垫 随着暴元的苛捐杂税和滥用民力使得人们终于揭竿而起,走上了血腥的反元之路。以韩三彤和刘福通为代表的起义军最厉害,随着义旗的壮大您经过不断地深思熟虑后终于投到了郭子兴的旗下开始了您的霸业,然而郭子兴此人乃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别人他强,你被迫带领自己的一些亲信士兵到了您的老家濠州城,并攻克濠州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并且接连攻克一些其他富庶城市,剿平了许多的豪强和山寨土匪,并且您利用你的仁爱之心感动了他们使得他们真心归附于您的帐下成为了您的子弟兵,为您攻城掳地平添了双翼,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你最重要的是您知人善任,仁爱之心,和伟大的心胸,并且在您的主张之下,任用了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冯胜,冯国用等不世出之名

将一路披荆斩棘,接连攻克许多城池,且秋毫无犯,大得民心,而且在你的天才指挥下攻克当时元朝重兵把守的集庆路,后来您改集庆路为应天(今南京)引来许多文人志士来投靠,势力逐渐壮大,并且以刘基为最,被称为活神仙,为一统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您的壮大引来了陈友谅,张士诚当世枭雄的忌惮,且二人合力攻打当时还叫弱小的您,然而您利用您的军事天赋瓦解了陈张联军,后来陈友谅篡位杀了徐寿辉,当了皇帝,改国号“汉”,然而陈友谅的篡权行为深为部下所痛恨,而且他先后兴兵八十万,战船千余艘,来攻打您,使的众叛亲离,最后在番阳湖与您决战,被您打败,此后您占领陈友谅的地盘实力大振并且消灭了你的第二大对手张士诚后,建都应天,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开创了长达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并在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回漠北,成功的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您一统天下后,您开始将那些居功自傲的开国功臣诛杀使得人人自危,后来您建立了厂卫制度,建立了锦衣卫又通过锦衣卫监视朝中的大臣,最后由于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您诛杀了几万人,将开国功臣几乎诛杀殆尽。还有您废除了长达两千余年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总结你的一生,您是所有皇帝中唯一一个“布衣天子”历经血雨腥风终于一统天下,开创千秋帝业,为后世顶礼膜拜,敬仰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经典传说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经典传说 据说,太阳和月亮是兄妹,太阳哥哥热情奔放,月亮妹妹美貌害羞。太阳哥哥乘一辆金车,车前有一盏光亮无比的大灯,每天白天在天上从东到西走一趟,把光亮带给人间;月亮妹 妹乘一辆银车,车前也有一盏光亮无比的大灯,每天晚上在天上从东到西走一趟,把银辉洒 向大地。 由于太阳哥哥热情大胆,所以他的光亮天天都一样。月亮妹妹就不同了,她年轻美丽又 害羞,总是躲躲闪闪地不大愿意让人们看见,每个月只有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才肯羞羞 答答地露出脸来,人们只有在这几天才能好好看看她。 天宫里有一只青蛙,他早就爱上了月亮妹妹,想和月亮妹妹谈情说爱,可是他相貌丑陋, 怕人讥笑,更怕太阳哥哥责骂,想来想去,总找不到和月亮妹妹亲近的办法。后来,青蛙终于 有了主意,他在月亮妹妹完全露面的那天,腾空用爪遮住她车前的灯光,这样,不但人们看不 见他们,就连太阳哥哥也看不见他们了。他用这样的办法,寻找机会和月亮妹妹亲近了几回。所以,有的时候,当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月亮妹妹该放光辉了,虽然无风无云,月亮却 躲了起来,好一阵,才又慢慢露出脸来,这时候,就是青蛙来找月亮妹妹了。 人们为了让月亮妹妹的银光普照大地,每到这时候,就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弄出各种 响声,直到把青蛙赶开,让月亮重放光明。他们碰上什么就用什么东西敲,从缅寺的钟、磬, 到居家的铜盆、锅盖,以及还没有上瓦的新屋架、猪食槽、牛圈栏杆…… 人们说,在青蛙和月亮妹妹相会的时刻,凡是发出过响声的地方,就会五谷丰登、六畜 兴旺、人人安康。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汉人受到蒙古人的歧视,於是朱元璋率兵起义,反抗元朝的暴政。虽然他多次发动大军攻城,却没有成功。 后来,刘伯温便想一计策,并在饼内及字条分赠同伴,裏面藏了纸条写著“八月十五 夜起义”,於是民众纷纷响应,藉由吃月饼来通知起义,到了那天晚上,京城百姓和明军 裏应外合,因而一举将元军打败。 后来,流传下来,就成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了! 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着名了。相传在远古时代,大地有十 个太阳,当时个太阳一起升空,晒得土乾地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这时有叫后羿的英雄,他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射杀各种猛兽。 他同情受日晒之苦的众多百姓,就举起他的宝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并严令第十个太阳按时起落,造福人民。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后来他又取了个 贤淑美丽的妻子叫嫦娥。夫妇俩十分恩爱。有一天后羿在打猎的途中遇到一个老道士,老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 本文是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篇一: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 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xx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所以,今日一见到刘伯温就跪在刘伯温面前,请他救自己性命。 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 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朱元璋因恐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 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 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似乎听见了,扭头朝两人望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 “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

小度写范文刘伯温谏言书_古代历史故事500字:刘伯温画语谏言模板

刘伯温谏言书_古代历史故事500字:刘伯温画语谏言 儿童故事网权威发布古代历史故事500字:刘伯温画语谏言,更多古代历史故事5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儿童故事网。朱元璋在打拼天下时,刘伯温就给他当谋士。在战事顺风顺水时,刘伯温在帐下工作,从不多言。谁知,当战事让朱元璋连连失利时,许多官兵和谋士都纷纷逃出军营另谋高就了,刘伯温却一反常态地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元璋不解地问:“你怎么不走,难道你就不害怕?”刘伯温说:“我很害怕,但我不能因为害怕就自己逃命而放弃了忠诚。”刘伯温的言行让朱元璋感慨万分,也使他精神大振,随即重整旗鼓度过了危机。此后,朱元璋就把刘伯温当成最贴心的谋士。朱元璋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后,打算给有功之臣和自家的亲戚册封嘉奖,还想大赏那些功臣的亲戚和朋友。面对需要封奖的几百号亲朋好友,朱元璋很犯愁。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吧,亲戚会骂他六亲不认。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迟早要面临这个难题,只是进谏之良策还没有想周全。一番深思熟虑后,刘伯温决定用画来说话。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幅画,瞅着皇帝犯愁的时候送给皇帝,说是让皇帝解解闷儿也好放松一下心情。朱元璋拿过画来一看,只见画面上有个仪表堂堂的壮士,头发凌乱如麻,被分成十几束胡乱地立着,每一束头发上都戴顶乌纱帽。转念一想,刘伯温这个时候送画给我,不能只为解闷儿,画里肯定有话。他就寻思这乌纱帽即官,发即法,意思是说官多了法就乱了。对,就是这个理!次日一早,朱元璋召见刘伯温,大声称赞道:“好你个刘爱卿,此画甚好!解了朕心头之大惑。”朱元璋根据刘伯温的画意拟旨:“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刘伯温借用画语进谏皇帝,既表明了自己的心里话,又留下了回旋的余地。我画(话)你说,相得益彰。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读后感1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读后感1500字 三百年来明朝的恩恩怨怨,勾心斗角件件令人纠结。官场政治、战争、帝王间的较量场场跌宕起伏,从朱元璋的出生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次次荡气回肠,读了《明朝那些事之朱元璋》后,我仿佛又重回历史,置身于那个令人向往的明朝。。。。。。 一个出生于乱世之中,年少时就承受着失去父母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却用自己的一双手打拼下了江山,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曾受到朋友的背叛,但是他却毫不畏惧,一个只知道前进与奋斗的王者。 有谁会想到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会成为后人所敬仰的王者,有谁会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受到人眼光藐视的乞者会用坚强的外表把一个内心很脆弱的自己从头到尾伪装起来,只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这一切的一切如迷一般,而朱元璋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一一解开这些谜题。

独爱朱元璋,欣赏他遇到困难时的沉着冷静,尊敬他对待子孙儿女的那份柔情,仰慕他在战事中临危不乱的指挥。感觉连命运之神都很垂青这位帝王,他用自己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很多与他同一时代的杰出精英。他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大明帝国。 起义,一个令人感觉很伟大的词,同时也会让人想到历史上的武昌起义等,但是试想一下,真正处在那个乱世之中的人,有谁愿意盲目的加入起义军呢?就连朱元璋也有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因为他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也很畏惧,可是他的心里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要为父母报仇,要时时刻刻铭记对元的仇恨。可是无论他怎么想,他的心理仍是没有强大到可以投身于起义这个行列,他明白一旦起义,没有回头之路。1 然而,最终逼迫这位日后帝王起义的居然是元的官吏!他们并不知道朱元璋原本只想像他的父母一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元的这次逼迫既为朱元璋成为帝王的道路上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将元自己送入了亡

传说典故三青走到卢沟桥

传说典故:三青走到卢沟桥 卢沟桥是金朝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开始修建,明昌三年(公元一一九二年)完工的。卢沟桥上石栏柱头的石狮,是明朝正统九年(公元一四四四年)重修卢沟桥的时候增加的。卢沟桥东边的肥城,正名"拱极城",是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六四○年)修建的。 "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走到卢沟桥。"这又是刘伯温制造北京城的一个故事啦。北京人嘴里总是说:"刘伯温制造北京城",我们就说是"刘伯温修建北京城"吧。刘伯温修建北京城,这又和大青、二青、三青有什么关系呢?这里就又有了一段民间传说。 刘伯温和姚广孝,打赌画北京城图以后,姚广孝心窄气量小,一赌气当和尚去啦,咱们不提姚广孝吧。单说大军师刘伯温,他是个另有心思的人,只是一心一意地修建这个"八臂哪叱城"样子的北京城。刘伯温想:修八臂哪叱城,这是一定的了,可是这苦海幽州的孽龙,究竟降得服降不服呢?这叫这位能掐会算的大军师为难啦。刘伯温盘算了一天又一天,后来知道了房山县上方山上,有三块得道一万年、五千年、一千年的大青石,专能降龙伏虎。 刘伯温自己一个人想:如果把这三块"神石"弄一块来,一定能降服得了孽龙。他又想:这三块神石,如果把那得道一万年的"大青石"弄来,这苦海幽州的孽龙,就永远不会捣乱了,永远不会翻身啦。刘伯温又想:这么重的石头,又有这么大的"道行",怎么弄到北京城

来呢?这得想法子,得用软、硬两样方法才行。不说刘伯温想什么法子,单说上方山上的大青、二青和三青,弟兄三个在刘伯温想主意的时候,就知道刘伯温的计谋啦,大青说:"反正我不去,我在山里多么自在!"二青说:"我也不去,歪鼻子刘伯温支使不动我,我也不听他支使!"三青说:"谁愿意去呀?就怕歪鼻子弄什么厉害的手段哪!"大青愤愤地说:"歪鼻子来了再说!" 再说刘伯温盘算好了要搬这三块神石以后,就打点了两套主意,一套是预备了香花神礼,带上随从,去用"礼聘"的样子,请神石下山;另一套,是袖子里的计谋,他早搬来了许多"天"兵、"天"将,藏在袖子缝里,为的是吓吓大青、二青、三青,让他们乖乖地下山。刘伯温打好这个主意,布置了一下,就带着一批随从,浩浩荡荡的去到上方山"请"神石,他们离开了北京城,直往西南,过了卢沟渡口,就直奔上方山啦。 刘伯温这位大军师,到了上方山的山根底下,把平常的大军师威风收起来啦,老老实实地来到了三块神石的前面,摆好了香花神礼,恭恭敬敬地说:"三位神石在上,我刘伯温奉了皇帝的旨意,来请三位神石,驾临北京,少不得皇帝要封你们镇国大将军哩!"大青稳稳地躺在那里,一动也没动,二青、三青看了一眼大青,想:大哥既然没动弹,我们弟兄也就不用动弹啦。刘伯温一看,香花、神礼都送给你们啦,你们一动也不动,这真太叫人难看啦,叫你看看大军师爷的厉害! 刘伯温低低地对袖缝里的"天"将说:"有劳诸位,把这三块混

中秋节发生的故事

中秋节发生的故事 导读:月饼的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起源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联合抗元,为了避免搜查严密,刘伯温献计策,将“八月十五夜起义”几个字写进饼子里,这样通过中秋节这样一个饼子传递信息,赏赐给群臣子。之后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下来。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无人不知晓,讲的就是后羿与嫦娥的故事,很久后羿求得一包不死药,一次后羿逼妻子嫦娥拿出不死药,而此时嫦娥自己却吞下去,这样嫦娥就飞向天去,然后后羿与嫦娥天各一方,之后就有了后羿思念妻子,拜月的故事。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发生的故事】 1.英语班发生的故事 2.发生在我家的故事 3.那年,高考我发生的故事 4.发生在寒假的故事 5.关于在天空上发生的故事 6.发生在秋天的故事 7.我和书发生的故事 8.发生在清明节的故事

朱元璋

第六讲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生平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汉族,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太祖高皇帝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二)朱元璋的治国之策 功绩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

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政治上,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锦衣卫),提刑按审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部门合称“三司”,统属中央省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胡惟庸谋反案,对中央机构进一步改革,革除中书省和废除丞相一职,由六部分理政务,听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强中央集权。同时朱元璋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后世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在吏治上,朱元璋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大明律》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等酷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

故宫历史故事

故宫历史故事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晋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

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故宫角楼的传说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个传说——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朱隶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

徐州贾汪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关于徐州市贾汪的传说 贾汪的来历 明万历年间,始有人迁至贾汪现城区老矿居住。一贾姓者发现该地东北有一泉汇成的小汪(水塘),塘水清澈,环境宜人,遂临汪定居,并在门上贴一副对联自娱:“门对青山龙虎地,户临绿水凤凰池”。后移居汪畔者增多,人们便称该处为“贾家汪”。随着煤炭的开采,人们称“贾家汪”为“贾汪窑”,时间长了,将“家”字省去,简称“贾汪”。约定俗成,沿称至今。1948年11月,贾汪解放,建铜山县第一区,即贾汪区。此后,贾汪成为一级行政区。 二郎山的传说 江庄镇有座二郎山,二郎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好听的是“杨二郎担山撵太阳”。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江河干涸,土地皲裂,草木枯焦,老百姓苦极了。人间的苦难被天庭察觉了,玉皇急派杨二郎到人间驱赶太阳。杨二郎不敢怠慢,忙拿着方天画戟,带着哮天犬来到人间。他从天上担来两座大山,追赶着太阳。想把它们都压在山底下。到了江庄地界,有九个太阳被追得精疲力尽,正在休息。杨二郎趁它们不防备,冷不防把两座大山压在九个太阳的身上,至今没有出来。那个放哨的太阳一看情景不妙,拔腿就跑。杨二郎紧追不舍,太阳被追得狼狈不堪,躲在一座大山下直喘粗气。杨二郎看见了轮起方天画戟就刺,可是他用力过猛,大山被刺成两半,掘起的碎石块落到江庄境内形成石坑山和小于山。太阳被刺伤了腿,躲到了地下。可是蚯蚓嘴快,大喊:“太阳在这里,太阳在这里。”太阳趁杨二郎不备,又躲到嬷嬷菜底下,杨二郎到处查找太阳的下落,就是找不到,只好到天庭去交旨。玉皇大帝心想:天下黎民百姓,万物生灵还要靠太阳才能生存,怎能一个太阳不留!于是赦免了这个太阳。太阳因为是战败之将,每逢早晚,总是羞答答的。嬷嬷菜因为救太阳有功,即使拔掉放在太阳底下晒几天,都晒不死它。蚯蚓做贼心虚,老是躲在地下不敢见太阳。 刘伯温斩石牛的传说 江庄镇有三块很大的石头分三处搁着,这三块石头要是凑在一起,就是一条完整的石牛。这是明朝初年风水先生刘伯温剑斩石牛留下的。明太祖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想让江山由朱家世世代代传下去。因此他派了刘伯温到全国各地去查看风水,防止再出“大命人”来夺朱家的天下。有一天,刘伯温来到江庄的石坑山脚下,忽然见到地下有一头石牛向江庄奔来。刘伯温当时占卜了一课,大呼:“不好!”他算出就这庄内要出个大命人,将来能夺明朝江山。他便施展法术,挥舞宝剑,把奔跑的石牛斩为三截,这样就破了风水,大命人也没有出。刘伯温又恐怕这石牛死而复活,又用法术把牛头、牛身、牛尾放在三下里。现在,牛头在前江庄村大汪涯,牛腰在江庄食品站院内,牛腚在江庄乡机关院内。

朱元璋评论

朱元璋评论 一代君王,太祖洪武,草介出身,终成枭雄! 莫问天下英雄出自何处,只看文韬武略光照千古。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认为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和民间形象。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个人形象颇受争议,后人关于他的定义评价也是各执一端。 那么今天我就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封建君王来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位皇帝的“传奇色彩” 朱元璋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由于家庭贫困,兄弟甚多,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亲人相继去世或者逃亡。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后来,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 朱元璋是古来“草寇”中的另类。他脱颖而出,做成了古来“草寇”都想做而最后都做不成的事,是因身为“草寇”而对“草寇”有一种叛逆意识。碌碌如陈友谅、张士诚岂能望其项背。 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王候将相岂有种乎? 乞丐出身的皇帝便是传奇所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再论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朱元璋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朱元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了知识分子问题,这是根本的一条。明之得国,非得之“天”,而得于“人”。将领善战、主公明睿,是打天下的重要保证。他非常了解“文化人”的价值,并十分坚决地接纳和倚靠“文化人”。解缙谈及此时这样评论道:“帝性神开明达……始渡江时,首兵群雄多淫湎肆傲,自夸为骄。帝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 他先后起用文人刘基,李善长等人,收为智囊。其中刘基提出者的军事政治战略方针对于朱元璋的天下绩业具有重大功劳。名将徐达,常遇春也在他的麾下一展身手,万古流芳。正是善于驾驭人才,为己所用,从而为自己构筑了一座钢铁长城,能文能武,张驰有序,也终成为其定鼎天下的资本! 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李世民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最符合毛泽东的军事思维,而朱元璋之所以能紧随李世民之后排名第二,是因为他宏观的军事分析和运筹能力深得毛泽东的赞许。要明白这一点,只要看看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事便可豁然开朗。朱元璋在北定中原之前,在江南主要面对两股势力,一是陈友谅,一是张士诚。本来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但朱元璋经过分析对比,却先置张士诚于不顾,而首先

朱元璋的功过_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功过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肃清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汲取了元朝末年,权臣作乱,贪污成患的铭心刻骨的教训之后,朱元璋励兵图志,精减税务,大举进行政治改革,以及经济建设,摒弃了元朝末路一些陈规陋习,使得大明王朝仅仅数年的功夫,便焕然一新,奠定了大明二百年基业的基业。 后来,大明天下初渐端倪,已呈现出一幅繁华昌盛的景象,百姓们个个安居乐业,对外敌觊觎之心的国家,善用其人,将大明天下的功勋们,比如一直追随起义的蓝玉,徐达,李善长等卓著功勋的人,封为公爵,侯爷,先抚慰其心后,便懿旨下达,驱除外敌,使得人尽善其长,而将一些文臣置放在自己身边,譬如拥有“后世诸葛亮”之称誉的刘伯温,李善长,还有后来居上的胡惟庸尽摆布在自己的龙架前,垂手听命,岂不闻伴君如伴虎,越是靠的近,那么危险的机会便多了一分,而武将却是天壤之别,因为他们均是九死一生的战场上,获得的崇高地位,自是大受宠爱,如此一来,可就滋长了武将们,嚣张跋扈的气焰,特别是淮西子弟,更有恃无恐,收敛百姓财帛,朱元璋坐镇南京,对于外界的诽言,略有耳闻,他平生多疑,等将军们个个春风得意的回到南京的时候,已处心积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厮杀,只是需得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方可全歼,以保证不受波及名声的影响。

要说这一天,春暖花开,一片迤逦,朱元璋像往日一般,游逛在水花相间的后花园,旁边站着正是刘伯温,眼看淮西子弟凯旋而归,朱元璋开口道:“伯温呀!你可知道我心中的忧虑。” 刘伯温正沉浸在鸟语花香的景象之中,被朱元璋如此一问,心中立刻警惕下来,便道:“殿下操劳国事,天天夙夜难眠,还在呕心沥血为大明江山批改奏章,必然心力交瘁,而现在好不容易大将们归来,殿下就越加对他们操心了,臣下能体会殿下的心情。” 朱元璋瞅了一眼刘伯温,只见他语言恭维,丝毫不见异常,又转过话题道:“伯温呀!说实话,这些文臣武将之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你不爱功名利禄,为了俺们的大明江山可算是费心竭虑,要说这李善长独自独揽大权,一人坐拥左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我对他的观察,他实在对我唯命是从,但是性子没有一些男儿的肝胆豪气,略微显得有些羸弱,我想了一晚上,还是你的性格比较适合,不知你怎么想呀?” 刘伯温冷汗直冒,诚惶诚恐道:“皇上,我刘伯温除了安心过晚年之外,并无所求,至于功名利禄,我更是不太感兴趣,况且臣下老矣,不敢当此咨重的地位,望殿下明鉴。” 朱元璋却笑了笑道:“好啦,你也不用如此惊慌失措,我方才只是乞求你的意见罢了,要是你愿意,我不会勉为其难的,哎,我昨天想了一晚,觉得胡惟庸,杨宪两人可堪大任,不知你意下如何?” 刘伯温心知肚明,朱元璋此句旨在试探自己的口风,他苦思冥想之下道:“不,皇上,胡惟庸性子暴烈,做个辅佐大臣适合,做一人

关于徐达的故事

关于徐达的故事 徐达是明代的一位著名的开国元勋,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也是一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在朱元璋还没有成为主公的时候徐达就是他的得力干将。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徐达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与君对弈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太祖朱元璋常邀开国元勋徐达在此楼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

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下完,徐达获胜,并将棋子走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后人把这座楼称之为“胜棋楼”。 徐达北伐的故事徐达在这场战争中对敌军非常了解,提出了正确合理的作战方法,料事如神,这些都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必不可少因素。遥想百年之前忽必烈灭宋之时,也是仅仅20万大军,便将敌人逐回大漠,不知是纯属巧合,还是历史的有意安排。徐达此次北伐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可以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的功绩。 对于北上伐元的作战布局和战略计划,明太祖与众将讨论之后做出了严密的筹划。首先他否定了常遇春提出来的直接攻进元朝大都的建议,朱元璋觉得这种作战方法太过轻敌,而且风险很大,根据当时两军的地势和作战优势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先稳扎稳打,再慢慢打进敌人内部的策略。 此次北伐共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首先是由徐达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取回山东,然后再把战争转移到河南,将潼关占领;第二阶段,向河北以及元朝的大都进军,将其一举歼灭;第三阶段,军队的主力从大都前往山西等地,促进北方的统一。 在战争中,这种策略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元朝的大都周围的守卫都已被撤离,而且也得不到外援的帮助,被明军层层包围,到了五月的时候,针对当时元军的状况,徐达提出来直攻元朝的大都,朱元璋也表示了同样的态度,即可安排人马命徐达率军前去灭元。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元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洪武十三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南京明孝陵。 反元斗争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今安徽凤阳)而坚守,号令彰明。 加入义军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

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朱元璋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成长之路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朱元璋精明能干,打仗时身先士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