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护理: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2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极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3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4 基本需要:维持人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5 压力: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6 压力原:对人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7 适应: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的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

8 护理理念: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极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9 基本机构:人生存的基本结构及能量源,包括机体解剖机构、器官功能机构等。

10 抵抗线:保护人基本机构稳定、完整及功能正常的保卫屏障,包括免疫功能、应对行为和生理功能。

11 正常防御线:个体在生命历程中建立起来的健康稳定的状况。

12 应变防御线:维持机体正常状况及功能的保护性缓冲力量。

13 护理程序: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14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15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

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16 护理诊断: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7 护理目标: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况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18 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19 继续护理学教育: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先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学教育。

20 护理服务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害者。

21 护理心理学: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22 心理护理: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标。

23 个性化心理护理:一种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于解决病人特异、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

24 共性化心理护理:一种特异性与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病人需要的规律出发,目的在于解决病人中共性问题的心理护理。

25 有意识心理护理:护士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节、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26 无意识心理护理: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对病人心理状况产生影响的一切言谈举止和护理活动,无论护士能否主动意识到,都可以产生心理护理的效果。

27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8 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29 应激:有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30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包括躯体性、社会性、心理性和文化性四种。

31 疾病行为: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

32 病人角色强化: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出现心理反应过度、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帮助、过度要求亲友照顾等。

33 病人角色行为淡化:病人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对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过于忽略。

34 病人角色隐瞒:病人因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及后果而隐瞒病情,回避就医。

35 病人角色牵强: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称病方式,利用病人角色的行为特征,获取某些切身利益。

36 情境性心理失调:特指以情境性因素影响为主而导致个体发生心理失调的一类常见心理问题。

37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38 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39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40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回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作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41 心身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病理过程的诊断、治疗和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协调。

42 护士职业角色化: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

43 道德: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指导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44 职业道德: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5 伦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或规则,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46 护理伦理: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来解决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护理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学问。

47 道德自律性:通过自我道德教育、自我道德修养、自我道德评价等方式,将外在德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48 道德他律性:通过外部德道德教育或道德影响、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来提高人们素质的过程。

49 不伤害原则: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需的或者是属于适应证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始病人的身心受到损伤。

50 病人自主性: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做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动。

51 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52 健康促进: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坏境,以促进健康。

53 病人教育: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使病人的行为想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54 生活质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内的集合概念的反映。

55 健康相关行为:个体或全体与疾病或健康有关的行为。

56 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57 沟通:遵循一系列共同规则互通信息的过程。

58 第一印象:个体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谈、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59 移情: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理解的准确性,是否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

60 营养素:来自食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本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61 功能性食品:除了有适宜的营养作用外,还能对人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健康状况和(或)降低疾病危险性的食品。

62 能量代谢: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能量代谢: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63 能量平衡:能量释放量与消耗量相对平衡,使成人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始儿童保持正常生长发育。

64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集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婴幼儿)。

65 半必需氨基酸:某些临床条件下,有些氨基酸叶成为半必需氨基酸,需要从膳食中供给。

66 限制性氨基酸:食物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并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的必需氨基酸。

67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反映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

68 优质蛋白质:那些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必需氨基酸利用率高致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蛋白质。

69 蛋白质互补作用:将两种或数种蛋白质食物混合使用使他们之间各

自不足的必需氨基酸互相补偿,且混合后的氨基酸模式与接近人体并提高了这些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营养价值的作用。

70 氮平衡:反映的是体内组织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况,包括正氮平衡,氮的总平衡,负氮平衡。

71 必需脂肪酸: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72 糖类:来源广泛、使用最多、价值最便宜的功能营养素,参与构成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及组织细胞多种代谢活动,并为氨基酸、脂肪等代谢提供条件,调节血糖,节约蛋白质和防酮血症,在供热量占全天总热能55%~60%时能改善人体葡萄糖耐量。

73 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酶类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和木质素等。

74 合理营养:符合卫生要求及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健康营养方式。

75 平衡膳食:使合理营养的核心,使以膳食供给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为目标的健康膳食。

76 肠外营养系: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需要。

77 肠内营养系:在病人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经口摄食量不能满足机体营养需求时采取的营养供应方式。

78 代谢性并发症:在实施营养支持时因未能制定和掌握适宜的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营养素配方不合适或输注速度不当、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和出入量监测系统不完善、代谢性并发症的诊断指标不明确或发生并发症时的处理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的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低血糖休克、高碳酸血症、高脂血症、脂肪超载综合症、必需脂肪酸缺乏症、高氨血症或氮质血症、维生素缺乏症、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缺乏症、肝胆系统损害等。

79 护士: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护士考试,取得《护士职业证书》,被医疗机构聘用并申请、完成注册。

80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成人总量约

1500ml,占体重的4.6%。

81 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82 心尖的体表投影:胸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83 血浆渗透压:血浆中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

84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他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的作用。

85 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他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及正常的血容量其重要的作用。

86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87 贮存血量:有一部分滞留于肝、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等处的血液,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比较高。

88 循环血量:安静时,绝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

89 血型:血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90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他主导了整个心脏的兴奋和跳动。

91 异位起搏点:在某些情况下,如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性异常升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有机会表现出来,成为起搏点。

92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93 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94 期前收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一次人工刺激后哦由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速。

95 血压: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6 呼吸:机体与坏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97 腹膜腔:腹膜壁层与胸膜脏层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

98 渗透性利尿: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大,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

99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是尿量增多的现象。

100 近视眼:眼球前后径过长或眼的折光系统过强,故由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可带凹透镜矫正。

101 远视眼: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眼的折光系统过弱,故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带凸透镜可矫正。

102 老视眼: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而视物不清,带凸透镜可矫正。

103 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

104 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反射活动。

105 牵渋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106 梗死:饮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107 不典型增生: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病变,但尚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108 癌前病变: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癌的良性病变。

109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肿瘤。

110 热原质: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合成的多糖,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

111 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能过引起疾病的细菌。

112 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

113 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114 菌血症:病原菌又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其中繁殖,只有短暂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治病。

115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16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

117 病毒: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18 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119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120 非特异性免疫:由先天性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主要由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皮肤粘膜屏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多种体液成分的溶细胞作用等构成。

121 特异性免疫:个体出生后,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抗原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

122 免疫应答: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生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123 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24 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25 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126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127 药物的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28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防治疾病无关的不适反应。129 毒性反应:药物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129 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130 继发效应:药物治疗作用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

132 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133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发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理效应基本一致的有害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病态反应性质,是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134 药物依赖性: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使用某种麻醉或精神药物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135 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

136 耐受性: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137 耐药性:病原微生物长期反复与化疗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138 血浆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时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139 戒断症状: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的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14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41 卫生标准: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危险因素的程度限制在最低限度内,使其对接触者及其子代的健康不产生危害作用,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保障居民健康而制定的标准,通过法规形式公布执行。

142 卫生立法:由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有关文件的总称。

143 健康危险因素: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144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145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

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

146 食物中毒:健康的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47 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

148 流行: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149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往往在短时间内越过省界、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150 发病率:某一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151 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152 某病死亡率:在某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

153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值。154 生存率:经过N年的观察,某病病人中存活人数所占的比例。155 医院感染:广义的医院感染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袭击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狭义的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亦非已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显性或隐性感染,症状可出现在住院期间,叶可能发生在出院后。

156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157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158 卫生洗手:通过机械去污染的方法清除大部分暂居菌来降低手的污染程度。

159 清洁: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物,减少微生物的过程。160 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61 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易得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62 随时消毒: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163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164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65 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66 高水平消毒法: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167 中水平消毒: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168 低水平消毒: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169 酸性氧化电位水: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低PH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170 等离子体:高度电离的气体云,是气体在加热或强电磁场作用下电离产生的,主要由电子、原子、分子、活性自由基及射线等。

171 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

172 环境: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

173 安全环境: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174 医源性损伤: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的病人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175 主动卧位:病人自己采取的卧位,病人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舒适的卧位,并能随意变换卧位姿势。

176 被动卧位:病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病人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又护士帮助采取舒适的卧位。

177 被迫卧位:病人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178 压疮: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179 疼痛:伴随现有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时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180 睡眠性呼吸暂停:一种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两种。

181 制动:即活动受限,指身体任何一部分的活动由于某些原因而受到限制。

182 肌力:通过机体收缩特定肌肉群的能力来评估肌力。

183 全范围关节运动: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锻炼方法。

184 主动性全范围关节运动:个体可以独立开始并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

185 被动性全范围关节运动:个体依靠护理人员才能开始并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

186 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见于伤寒。

187 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一摄氏度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188 间隙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很大,可突然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隙,又反复发作。

189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190 体温过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200 体温不升:体温低于35摄氏度时》

201 间隙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个较正常延长的间隙。

202 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脉律完全不规则。

203 潮式呼吸:呼吸由深快到浅慢,然后再由浅慢到深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又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呼吸,周而复始似潮水起伏。

204 间停呼吸: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周期

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205 低浓度氧疗:又称控制性氧疗,吸氧浓度低于40%,应用于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

206 中等浓度氧疗:吸氧浓度40%-60%,用于又明显通气/灌流比例失调或显著弥散障碍的病人。

207 高浓度氧疗:吸氧浓度在60%以上,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

208 高压氧疗:在特殊的加压舱内,以2-3kg/cm的压力给予100%的氧吸入。

209 便秘: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210 多尿:24小时尿量经常超过2500ml。

211 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212 无尿或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

213 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

214 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是由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215 尿急:病人突然有强烈的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时由于膀胱三角或后尿道的刺激,造成排尿反射活动特别强烈。

216 尿痛:排尿时膀胱区疼痛及尿道疼痛,为病损处受刺激所致。

217 尿潴留: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的排出。

218 尿失禁: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219 真性尿失禁:膀胱稍有些存尿便会不自主地流出,膀胱始终处于空虚状态。

220 假性尿失禁:又称充盈性尿失禁,膀胱内储存部分的尿液,当膀胱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自主地溢出少量的尿液。

221 压力性尿失禁:当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以至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排出。

222 输液微粒: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微米,少数为50-300微米,这种小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

着液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

223 输液微粒污染: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224 成分输血:根据血液比重的不同,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的成分。

225 溶血反应: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226 冷热疗法: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227 意识障碍: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为精神活动的不同程度的改变。

228 嗜睡:最轻程度的意识障碍,病人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但可被轻度刺激或言语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又可入睡。

229 意识模糊:意识障碍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妄或精神错乱。

230 昏睡: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烈刺激下了被唤醒,但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且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231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活动,对光、声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眼球运动等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232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甚至是强烈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与病理反射出现,呼吸不规则,可有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机体仅有维持呼吸与循环的最基本功能。

233 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表现为对刺激无感受性及反应性,无运动无呼吸,无反射,脑电波平坦。234 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频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停止无望的救治或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235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236 临床死亡:此期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237 护理记录:指护理人员对病人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

238 护理效果:病人接受治疗或护理后的反应结果。

239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急、危、重、伤病人的身边,进行现场初步急救,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的医院急诊室进行诊治,少数危重病人需立即手术,送入监护病房或专科病室救治的过程。

240 阿托品化:毒烟碱样症状消失或颜面潮红,皮肤及口腔转为干燥,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心率90-110次/分,瞳孔扩大但对光反射存在,此时表明已达到或接近阿托品化。

241 咯血:喉以下呼吸道及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

212 经鼻气道插管术:使用带气囊的塑料导管经鼻所做的气管插管术,可避免损伤性气管切开和痛苦较多的经口气管插管术,且可长期地保留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13 无创通气:不经气管插管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214 COPD:将具有气道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统称为COPD。215 肺心病: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216 重度哮喘:病人休息时也明显气促,呈端坐位、张口呼吸,焦虑或烦躁不安,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大汗淋漓,心率和呼吸明显增快,有奇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2010-06-27 17:131. 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又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 2. 发热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3. 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C 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4.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高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 5. 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6. 间断呼吸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 7.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病人自感空气不足,胸闷,呼吸费力,不能平卧;并有烦躁,张口耸肩,口唇、指甲紫绀,鼻翼扇动等体征。 8.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9.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正常值为4?5.3kPa 10. 高血压收缩压达到21.3kPa 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 12.6kPa或以上。 1. 休息是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并使精力恢复。 2. 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是由不同时相组成的一种休息形式。 3. 异相睡眠是睡眠的一种状态,其脑电图是去同步的低振幅脑波,又称去同步睡眠。表现为肌张力进一步降低,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但眼肌例外,出现快速的眼球转动故又称快动眼睡眠。 5. 失眠是睡眠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和早醒。 6. 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自我限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潜在性致死性疾病。 7. 冷热疗法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扩张,从而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信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还可使患者感觉舒适、情绪稳定。 1. 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由专人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 2. 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应激:是个体对需求做出反应的过程,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的反应,且此过程持续贯穿于人的一生,完全解脱应激就总味道着死亡。 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或排气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Vt)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的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高导致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作口腔排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喉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2天,最短仅数小时,最长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症状轻微是是其临床特点。 急性器官_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器官-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呼吸系统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 流受限不完全1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 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 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 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颗粒细胞、肥 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 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在罹患的感染性肺实 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 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 不存在、也不出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 炎。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肺部感染性 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 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 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 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肺厚,伴或不伴有右心 衰竭的心脏病。 脑血栓栓塞征:是肺栓塞的一种类型,为来自静脉 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 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临床和病理生理 特点。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 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 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 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 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机械通气: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 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 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肺性脑病:因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缺氧,CO2潴留而引 起的神经、精神障碍。 呼吸困难:是指呼吸时患者感到空气不足、憋气、 呼气费力。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主要见 于左心功能不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肺淤血。 端坐呼吸: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 坐位或半卧位的状态。这是心衰更为严重的表现, 出现端坐呼吸提示心力衰竭已有明显肺淤血。 心悸:是指圜则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心前区不适 感。 晕厥:一时性广泛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 突然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突然下降导致的晕 厥。

护理学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总)

《护理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2. 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3. 亚文化 4. 悲哀 5. 工作疲惫感 6. 医疗事故 二、单项选择题 1. 以工作任务及活动为中心进行岗位分工的一种集权式的护理方式是指:() A.个案护理 B.功能制护理 C.小组护理 D.责任制护理 2. 护理计划中目标的制定应该是() A.从病人出发且可以测量 B.以护士为中心C.标准要高 D.由护士决定,不考虑病人的意见 3. 综合护理出现在护理理念的() A.禁欲主义阶段 B.浪漫主义阶段C.实用主义阶段 D.人本存在主义阶段 4. 满足病人自尊的需要,下列方法中最恰当的是 ( )A.人院介绍及健康教育 B.提 供良好的住院环境C.关心、重视病人的特性及个人习惯 D.过硬的护理技术 5. 一位患者有强迫性的人格, 根据佛罗依德的观点, 其性心理发展障碍主要在:( ) A.口欲期 B.肛欲期 C.性蕾期 D.潜伏期 6. 临终关怀所关注的是( ) A.生存质量 B.药物治疗 C.延长生命 D.手术治疗 7. 保健教育过程模式是由谁提出的() A.霍克巴姆B.格林及克鲁特 C.潘德D.贝克 8.某人为了实现当一名作家的梦想而坚持勤学苦练,体现了希望的( ) A.行为特征 B.依附特征 C.认知特征 D.情景特征 9. 沟通交流的最高层次是:() A.事务性沟通 B.分享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10. 指导过度肥胖的人群合理安排饮食属于() A.临床前期预防 B.一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三级预防 三、多项选择题 1. 发生医疗事故后,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赔偿责任 E.违宪责任 2. 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有:() A.名称 B.症状 C.诊断依据 D.相关因素 E.定义 3.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包括( ) A.悲观失望 B. 孤独 C.恐惧 D.焦虑 E. 信仰不同 4.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A.人 B.环境 C.文化 D.护理 E.健康 5.ROY 认为,刺激分为:() A.表面刺激 B.主要刺激 C.内在刺激 D.相关刺激 E.固有刺激 6.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适应反应都力图最大限度的维持机体的内稳态B.适应是一种被动的动态过程C.适应是有限度的D.适应能力因人而异E.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及行为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 6分,共24分) 1.简述心理防卫机转的特点及意义。 2. 简要回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 3. 病人角色的特点是什么? 4. 简要介绍健康信念模式。 五、论述题(其余每题10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护理程序的基本过程。

护理学名词解释

7.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10.主动卧位:即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位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11.被动卧位:即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12.被迫卧位: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如肺心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13.疼痛: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15.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6.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1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全部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20.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4.隔离:是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隔离的目的就是切断感染链中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联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25: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6: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区。[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27.保护性隔离: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则称为保护性隔离。 10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11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1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20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缓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5~2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 21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常在临终前发生。

护理学名词解释上课讲义

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WHO 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上的疾病,而且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韩德森护理定义:护士的主要职能是帮助病人或健康人进行有益于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临床治疗综合模式与治疗程序,计划提供的治疗项目,相应的治疗结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进表。 健康(1946):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亚健康: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他生存的标准、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他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满意程度。健康行为: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角色行为强化:不仅接受“患病”角色,安于患者角色,同时过分寻求他人帮助,依赖性增强。 成长:个体在生理量性增长。如身高,体重及年龄等。 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是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成熟的象征。包括生理,理,社会方面的适应及改变。 生长:指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的增殖过程。可表现为数量增多、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成熟:指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个体内部生长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生理和心理、功能与能力的比较完备的状态。 应激源:是指那些能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物,包括内源性应激源和外源性应激源。 应激:是指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状态的过程。 全身适应综合征:认为是人体对应激所做出的全身性、紧张性、非特异性、防御性的生理反应,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是人体对应激产生的反应,无论何种类型的应激源引起,都会导致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适应:是指人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维持内环境或外环境的的平衡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应对:是指处理问题和情境,或成功地与问题和情境抗争.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及生存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及发展起来的,以心理关系为主的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推测与判断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以建立感情的过程。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急救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EMSS 院外急救 反应时间: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长短是判断院前急救服务功能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 生存链(参照2010年指南) 急救半径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城区急救半径应≤5KM。 分诊 SOAP公式 PQRST公式 动态评估 CVP 生理无效腔 BE MODS SIRS 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 ALF ARDS 心源性休克 首剂综合征 SCA BLS CPCR ACLS 休克 中毒 毒物 中毒后反跳 中间型综合征 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 中毒后迟发脑病 中暑(heat injury) 淹溺(drowning) 触电 热衰竭 热痉挛 热射病 创伤 多发伤

多处伤 复合伤 联合伤 二、简答题 1、院外急救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院外急救的原则。 3、在院外救护中,如何进行现场评估? 4、紧急呼救120应注意些什么? 5、现场救护如何根据病员的伤情进行分类标记? 6、现场救护中的转运护理应注意什么问题? 7、何谓院外救护的生存链? 8、急诊分诊有哪些技巧? 9、急诊护士如何对入诊患者进行分诊及病情分类? 10、何谓急诊的快速评估和动态评估? 11、ICU能够收治的病患有哪几类? 12、MODS在发病中具有哪些特点? 13、MODS 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14、如何处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15、简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护原则。 16、简述急性肝衰竭的救护原则。 17、简述急性肾衰竭的救护原则。 18、MODS的护理重点在哪几个方面? 19、心脏停搏的病人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导致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哪些? 20、简述CPCR的不同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抢救重点。 21、BLS阶段复苏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2、应用人工复苏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应用心电监护仪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23、电除颤时应注意什么?人工气道如何进行气道管理? 24、CPCR用药的途径有哪些?常用复苏药物有哪些? 25、机械通气设置参数一般有哪几项? 26、患者出现休克,护士应进行哪些方面的临床观察? 27、简述休克的救治原则。 28、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9、休克按病因分类,有哪些类型? 30、简述急性心梗的紧急处理措施。 31、如何对昏迷病人进行病情评估? 32、对高血压危象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硝普钠时候应注意什么/ 33、什么是急腹症处理的五禁四抗原则? 34、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措施。 35、简述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36、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紧急救护? 37、如何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紧急救护? 38、简述中毒患者洗胃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社区护理学名词解释

社区护理学名词解释 1.1大卫生观:是指在现代社会,各种卫生问题的解决和主要疾病的防治,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协作配合,即为“大卫生观”。 1.2社区护理学:是由护理与公共卫生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学科,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并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公众的健康要求逐步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1.3初级卫生保健指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居民必需的保健服务。 1.9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在发病前期,用增强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1社区(费孝通的定义):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2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结合而成,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2.8社区的基本要素:(1)社区是由人组成的(2)社区位于特定的区域范围内(3)社区有其特有的组织和行为规范(4)社区内有其相互沟通的方法 (5)社区成员有共同的需要与问题。 3.1护理模式:是从护理角度陈述护理内涵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围绕护理这一核心来进行概括陈述。 3.2护理理论:是指通过对护理现象系统的、整体的观察,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护理现象。3.3适应:可以解释为生物体(人体)调整自身以满足环境需求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人体)更能适于生存的一种过程,也就是生物体(人体)所具有的各种保护性的调节能力 3.4危机:当某些预期或非预期中所产生的逆境,使人的基本需要受到威胁,自我完整性面临挑战或内心中的平衡遭到破坏时,而平时惯用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目前的困境,因而导致情绪障碍、惊惶失措或精神失常,这种情境统称为危机。 3.5正常防御线:指对各种压力源做出适当的调节,维持机体健康的稳定状态。 3.6局部适应综合征:通常是指机体对局部应激源所产生的局部反应。 5.8发病率:是指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 5.9患病率:指某个时期内某病的病例数(包括新、老病例,但不包括死亡及痊愈者)与同期的平均人口之比率。 5.10罹病率:指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在短时间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是发病率的特殊类型。5.11死亡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死亡人数占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例。 5.12感染率:指平均每百名受检者中感染某种病原体的人数。 5.13病死率:指一定时间内忠某种疾病死亡的人数在同期患该病而死亡的人数中的比率。 5.14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病人能活到桌段时间的生存频率。 5.15治愈率:表明莱病的治愈人数占受治疗的病人数的频率。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较少见。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呼吸性酸中毒】是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系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 (5~10cmH20)。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氧气疗法 2、入院护理 3、疼痛 1、医院 2、稽留热 3、睡眠障碍 第一章绪论 1.护理学 2.WHO的健康定义 3.护理 5.整体护理 1.护理学: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 2.WHO的健康定义: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1946年,WHO):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1分),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2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分)。 3.健康(1989,WHO):不仅是没有疾病(1分),而且包括躯体健康(1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1分)和道德健康(1分)。 1.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2分),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1分),是质的变化,一般不容易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测量(1分)。 2.应激: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1分)做出认知评价后(1分)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分)。 4.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1分),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1分)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2分)。 5.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1分)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1分)的一种临床判断(1分),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1分)。 3.护理:美国护士学会认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5.整体护理: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第二章环境 1.环境 2.生活方式 1.环境: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组成。 2.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2分)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2分)。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2.人体力学 第四章舒适与安全 1.被动卧位 2.被迫卧位 3.疼痛 1.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2.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2分),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被而被迫采取的卧位。(2分) 3.疼痛:是伴随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分)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分),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2分)。 第五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1.压疮: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2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基名解 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 2?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特级护理(红)--病情危重,随时变化--24h不间断 一级护理(红)--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不能自理病情不稳的患者--1h/次 二级护理(黄)--病情稳定;部分自理--2h/次 三级护理(绿)--病情稳定或恢复,完全自理--3h/次 3,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4?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5?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 6?医院感染:(探)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 隔离(探):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12. 清洁区: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13?半污染区: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14?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15?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又称关节活动 度。 16. ROM联系: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 动的联系方法,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护肤和改善关节功能的联系方法。 17. 体温过高(探):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5C,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18.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见于肺炎 球 菌性肺炎、伤寒) 19. 弛张热:体温在39 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 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完整版)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终极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 1、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1.5分)一般所指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0.5分) 2、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1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度以上,体温最低时任高于正常水平(1分)。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胧性疾病等。(1分) 4、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这样一侧臀部被划分为4个象限(1分),其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1分) 5、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1分),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1分)。 6、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张碍。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语言或轻度刺激唤醒,(1分)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的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后又很快入睡。(1分) 7、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1分)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1分)。 8、隔离:是将传染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9、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0、无菌技术:是指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征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 12、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 13、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为等长练习。 14、内源性感染:各种病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 的医院感染。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40周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 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 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 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 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 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岁左右。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 8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7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 1.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5%~10%,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身高增长高峰(PHV):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 3骨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 第三章儿童保健 1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 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第五章儿童营养 1基础代谢率:在20℃(18~25℃)室温下,餐后10~14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 2补授法: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 3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 4人工喂养: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 第六章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1脱水: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除失水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2累积损失量:发病后至补液时所损失的水和电解质量 3继续损失量:补液开始后,因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继续损失的液体量 4生理需要量:补充基础代谢所需的量 第八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1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期间的小儿称为新生儿 2围生期:围绕分娩前后的一段特定时期,期间的胎儿和新生儿称为围生儿。我国的围生期:从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g)至生后1周。 3足月儿: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60天~293天)的新生儿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体验 生存质量的概念:(WTO定义)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也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患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失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需要:是个体、群体、结构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成长(growth):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发展(development):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 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广义的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心理社会的发展;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压力,是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 人际关系:(狭义)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与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交往主体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评价和推测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word版本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 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2010-06-27 17:131.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又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 2.发热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4.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高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 5.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6.间断呼吸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 7.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病人自感空气不足,胸闷,呼吸费力,不能平卧;并有烦躁,张口耸肩,口唇、指甲紫绀,鼻翼扇动等体征。

8.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9.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正常值为4~5.3kPa 10.高血压收缩压达到21.3kPa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12.6kPa或以上。 1.休息是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并使精力恢复。 2.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是由不同时相组成的一种休息形式。 3.异相睡眠是睡眠的一种状态,其脑电图是去同步的低振幅脑波,又称去同步睡眠。表现为肌张力进一步降低,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但眼肌例外,出现快速的眼球转动故又称快动眼睡眠。 5.失眠是睡眠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和早醒。 6.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自我限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潜在性致死性疾病。 7.冷热疗法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扩张,从而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信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还可使患者感觉舒适、情绪稳定。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档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多尿: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 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者 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液产生者 尿储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排便改道: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部分,外置于腹部表面,在腹部建立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以便排泄粪便,也称为人造肛门 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 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 尿急: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 尿痛: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有疼痛感 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存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排便:从大肠排除废物的过程 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粪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 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的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的排便 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全血:是指采集的新鲜血液未经任何加工而全部保存备用的血液

新鲜血:指在4摄氏度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内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所有成分,可以补充各种血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液病患者 库存血:在4摄氏度环境下可保存2-3周,库存血虽含有血液的所有成分,但其有效成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大量输注库存血可以导致酸中毒和高血钾的发生,库存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成分血:是全血经分离后所得到的液体部分,主要是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原:由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能促使红细胞凝集,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集素:能与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本人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 成分输血:是指输入血液的某种成分。它是根据患者的需要,使用血液分离技术,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需要,输入一种或多种成分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病情观察:即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中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患者信息的过程 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思维和言语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可有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昏睡: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即又进入熟睡状态 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肢体呈弛缓状态,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出现,集体仅能维持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