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攀枝花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攀枝花市农牧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

近年来,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效益农业,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逐渐壮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在南亚热带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倾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由于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条件,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效益突出等特点。

(一)光热资源优势。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是天然大温室。具有光照强(全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温度高(年均气温21℃左右,≥10℃年有效积温高达6600--7400℃)、昼夜温差大(夏天昼夜温差≥10℃,冬天昼夜温差≥20℃)、年温差小(全年温差≤10℃)、不受台风(或梅雨)影响、降雨集中(雨季集中在6-10月,年总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使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呈现出

2

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征。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攀枝花的许多农产品在省内是唯一能生产的地方,或者是唯一能最大限度发挥错季节上市优势的地方。

晚熟芒果:与全国其它热作区相比,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2010年,攀枝花芒果的市场平均零售价达到了每公斤7元以上,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2010年8月,攀枝花成功举办了首届芒果节,对提升攀枝花芒果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冬春枇杷:以米易县、盐边县为主的攀枝花枇杷,较福建、成都等地早1-3个月,上市时间正处于元旦、春节黄金季节,市场竞争力极强。2010年初,攀枝花枇杷销售均价达到每公斤16元左右,单价最高达到了每公斤100元,经济效益极高。

早春蔬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攀枝花就作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调”基地,为“三北”及周边市场提供优质蔬菜产品。攀枝花生产的早春蔬菜产品具有无公害、品质优的特点,上市时间处于海南菜之后、其他省市设施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1-4月上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攀枝花早春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市场销售均价每公斤超过了3元,四季豆、豇豆每公斤均价更是达到6元以上。菜农亩纯收入平均达到了10000元以上,个别

3

菜农亩纯收入超过3万元。

仁和区大田镇种植的青皮软籽石榴8-10月上市,因商品性好、品质优,在全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现状。攀枝花市围绕农业“热带亚热带特色鲜明、农产品比较效益高”的特点,重点发展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1、优质水果

2010年,全市特色水果面积31万亩,产量14.5万吨。

晚熟芒果:历经多年发展,芒果已经成为攀枝花市最大的水果产业,近十余年来,攀枝花芒果以平均每年超过万亩的速度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市芒果种植面积14万亩,投产面积超过6万亩,产量4.3万吨,产值超过2亿元,仅芒果一项就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优良品种比例65%以上,商品率90%以上。全市芒果主要分布在十大片区:大龙潭—金江片区、总发—普达片区、布德—同德片区、梅子箐—福田片区、太平片区、金河—得石片区、红格—益民片区、渔门—国胜片区、垭口—新山片区、攀莲—湾丘片区。优良芒果品种有凯特、圣心、肯特、金白花、红贵妃、金煌、台农一号、爱文、海顿等。目前主要栽培品种为凯特、圣心。

冬春枇杷:近几年来,攀枝花枇杷产业发展迅速,由最初的零星种植发展到2010年的5.36万亩,产量由几百吨猛

4

增至2009年的0.45万吨,2010年的0.35吨(因2010年初遭受严重霜冻,盐边北部枇杷基本绝收),2011年预计超过6000吨。产值超过0.5亿元。全市枇杷基地主要分布在米易县安宁河流域和盐边县二滩库区,品种以早钟六号、大五星为主。

软籽石榴:攀枝花石榴产业主要集中在仁和区大田镇。历经1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青皮软籽石榴为主的“一镇一品”产业化发展格局。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有石榴面积

1.3万亩,产量0.7万吨,产值1540万元。

2、优质蔬菜

攀枝花利用天然温室条件,进行错季节播种、茬口合理调节播种,提早或延后了上市时间,实现了全市蔬菜周年供应和大量外销,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早春蔬菜基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17万亩(其中早春蔬菜11万亩,夏秋蔬菜6万亩),总产量54万吨。全市农民人均从早春蔬菜中获得1100元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早春蔬菜的种植水平已经位于全省、全国前列,2010年产量33.5万吨,产值近6亿元。特别是早春设施蔬菜效益明显,2010年设施蔬菜面积4.8万亩,亩产值普遍超过10000元,最高可达4万元。

3、优质烤烟

烤烟产业是攀枝花市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

5

前,全市已在米易、盐边、仁和等地形成了3个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建成了米易县晃桥村万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烤烟产业成为全市二半山区和高山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06年以来,全市烤烟产业发展较快,面积和产量均实现跨越式增长。2010年全市烟叶按计划种植11.43万亩,收购烟叶32万担,烟农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92亿元。

4、畜牧水产

攀枝花市的畜牧业受饲养规模和养殖总体水平限制,近几年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但水产业却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畜牧产业:以发展生猪和牛羊等草食牲畜为主。

水产业:全市水产养殖在开发自身优质渔业资源的基础上,着重引进、发展高档优质鱼类。目前,已建成早苗生产、优质鱼苗、热带鱼养殖、网箱养殖等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4个,分别是二滩库区、米易拿虎湾片区、胜利水库、晃桥水库,重点发展名、优、特淡水鱼养殖。

5、林业生物:攀枝花市林业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干果、块菌、麻疯树(小桐子)等产业。攀枝花人工培植块菌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被国家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块菌之乡”。全市已建立国家麻疯树科技核心试验示范基地3000亩,建成麻疯树生物能源林基地20万亩。块菌、核桃、板栗、澳洲坚果、麻疯树(小桐子)等产业化势头良好。

6

二、重视品牌打造,大力开拓市场

攀枝花市以芒果品牌整合为突破口,推进了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工作。

(一)品牌整合情况。一是抓芒果品牌整合。全市多次组织召开“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芒果大户农产品营销座谈会”,达成了农产品品牌整合共识。成功推动市田远农业公司、市民惠芒果专业合作社等7家法人,发起、注册成立了攀农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整合了全市芒果品牌资源,芒果对外销售时统一使用了“攀枝花”品牌。芒果品牌的成功整合为进一步整合全市农产品品牌、打造知名品牌奠定了基础。二是打造知名品牌。目前,“攀枝花牌”、“仁和牌”、“大祥牌”、“金河牌”芒果产品获绿色食品称号;“攀西”、“攀西阳光”等5个农产品商标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德益牌果品、攀西牌石榴等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称号,“国圣”牌茶叶获得有机食品称号,“攀西”牌石榴获得四川省名牌农产品称号,二滩银鱼荣获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金奖;“国圣”有机绿茶通过中国地理标志认证,“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红格”脐橙已正式成为农业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二)市场营销情况。一是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销一条龙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把分散的基地和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开拓市场;二是通过开展“农超对接”,使我市优质蔬菜、枇杷、芒果、石榴等农产品成功打入了成都、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大

7

型超市。先后促成了家乐福西南片区生鲜采购部与米易县绿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促成了沃尔玛公司与市田远、锐华等农业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二是通过西部农博会、北京农展会等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展示、宣传提升了攀枝花优质品牌农产品形象。全市主要农产品基本建立起了对外销售渠道,扩大了对外营销量。2010年,全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年外销总量超过了55万吨。其中,早春蔬菜外销量超过90%,早春枇杷、芒果、石榴、脐橙等特色水果的外销量超过了80%。

三、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多年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攀枝花市探索出了多种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了特色产业结构调整。

(一)畜(猪)――沼――果(菜、粮)循环农业模式攀枝花因光热条件优越,沼气池的产气效果好,多年来全市大力推广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沼气池8.5万口,农村沼气普及率达62.7%。畜牧业为沼气生产提供原料,沼气生产为果(菜、粮)生产提供肥料,果、菜、粮生产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饲料,形成了畜(猪)――沼――果(菜、粮)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二)水旱(稻菜)轮作模式。攀枝花市独特的气候条件使河谷区冬春季节可以利用稻田发展早春设施蔬菜、鲜食玉米、鲜食豌胡豆、春马铃薯等蔬菜和菜用粮,形成了冬春8

抓“钱袋子”,夏秋抓“米袋子”的水旱轮作高效发展模式。水旱轮作优点明显,一是可以有效果杀灭地下害虫,大大减少冬春蔬菜、菜用粮生产的农药使用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既保证了农民增收,又保证了粮食安全,米袋子和钱袋子两不误,高度符合国家稳粮增收的大政方针;三是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冬春菜用粮、蔬菜亩产值在3000-40000元,特别是早春蔬菜平均产值在1万元以上,最高可达4万元。

(三)企业建基地、闯市场相结合模式。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在企业成立之初,大力扶持企业建基地,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基地,全市龙头企业自有芒果、枇杷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超过2万亩,龙头企业在建设基地的同时组织特色农产品创市场,这就使龙头企业安心发展产业基地,同时为提高基地效益而加大力度创市场,保证了全市特色农产品价格高且稳定,也使得他们能够安心农业,扎根农业,为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攀枝花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也大力开展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乡村旅游、阳光旅游,使农民更多地参与第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五)特色产业大规模发展与珍稀农产品小规模发展相结合模式。攀枝花在坚持以晚熟芒果、冬春枇杷、早春设施

9

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同时,也鼓励小规模发展莲雾、番木瓜、火龙果、番荔枝等热带珍稀水果,走礼品农业道路,以充分发挥攀枝花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增加农民增收途径。

(六)集中连片改田改土再分配模式。以米易县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为代表,为扩大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米易县动员群众将自己的土地拿出来,由政府集中连片统一进行田形调整,把田地调整成适合建设设施大棚的土地,然后再分配给农户,保证农民土地面积不变,既实现土地适合发展设施蔬菜,也改变了原来群众土地分散耕种不便的问题,加快了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七)粮食菜用生产发展模式。攀枝花利用气候优势,大力推广鲜食玉米、鲜食豌胡豆、春马铃薯冬春菜用粮生产,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大大提高了种粮经济效益。

(八)河谷区早春菜与中山区秋淡菜相结合模式。攀枝花在大力发展河谷区早春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中山区秋淡菜基地建设,既充分保证了攀枝花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蔬菜需求,同时也使中山区农民有增收致富途径。

(九)野生资源人工规模种植模式。山药作为一种野生蔬菜,野生资源由于长期过度挖掘而日渐稀少,攀枝花通过

10

对野生山药驯化种植,目前全市已发展山药人工种植1万余亩,其中米易县垭口、丙谷等乡镇就规模种植达6000余亩,平均亩产3-4吨,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最高可达3万元,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米易县平大生物公司开展何首乌人工种植过千亩,开发出了何首乌茶、何首乌鸡等特色饮品和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效益十分显著;目前攀枝花正在研究开展块菌人工种植等野生资源人工种植。

四、强化支撑条件,保障特色产业发展

(一)科技支撑保障特色产业发展

1、加强与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多年来,攀枝花市一直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技院等科研院所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引进他们的科研成果,依托他们的先进技术和人才,为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服务。特别是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及下属单位开展了紧密的合作,一是聘请院方知名专家为攀枝花市政府顾问,院方派出优秀专家到我市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担任科技副区(县)长,为攀枝花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攀枝花市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海南进行中、短期技术培训,提高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每年多次邀请院方专家到攀枝花与本地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展科技项目合作研究、科技入户、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技术交流,促进了攀枝花本土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生产技术提高;四是引进院方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为攀枝花特色产业发展服务,先后引进芒果优良品种40余个,为攀枝花特色晚熟芒

11

果产业发展奠定了良种基础。

2、加强本土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攀枝花有农林科研院一个(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市、县(区)、乡(镇)有经作、农技、植保等三级技术推广体系,全市有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为特色农业发展服务。

3、着力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特色产业发展难题。多年来,攀枝花大力开展了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研究、精品水果生产技术研究、芒果品种改良技术研究、芒果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芒果引种试种试验示范研究、枇杷控时成熟技术研究等重多研究项目,攻克了多项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多年来,市、县(区)、乡镇农业部门以农民田间学校、新农学校、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阳光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大力开展生产技术推广、生产技术示范和培训,逐步提高了全市从事特色产业技术人员、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技术普及使攀枝花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其效益,全市农民在特色产业上的纯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目前全市的设施蔬菜、晚熟芒果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全省前列。

(二)积极争取融入国家、省产业发展大盘

1、积极争取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攀枝花市已获得农业部园艺标准园(蔬菜)1个,热作标准园(芒果)4个;2010年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在攀成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目前正在积极以全市南亚热带特色农业为整体,

12

组织申报国家级南亚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区。

2、积极融入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大盘,争取省特色产业政策支持。积极融入全省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2009年,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被省政府列入全省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并按照产业基地强县要求开展了大量建设工作。2010年底,米易县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首批产业基地强县20强县之一,获得了省政府200万元奖励。

(三)惠民措施加速特色产业壮大

1、惠民补贴加快设施农业发展。2006、2007年市农牧局、盐边县政府开始在盐边县北部开辟设施蔬菜新区,出台了设施大棚蔬菜建设补助政策,建设钢架大棚每亩由市级补助500元,县级补助3500元,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设施大棚的建设,目前惠民乡、永兴镇、国胜乡等地已发展设施大棚蔬菜上千亩。

近两年来,米易县、盐边县分别出台了每亩新建设施蔬菜大棚补助2000元、4000元的激励政策;米易县还把群众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开展连片田形调整,把田地调整成适合建设设施大棚的土地后再分配给农户,并对参与连片调整的农户每亩补助800元,新建设节水灌溉项目的每亩补助500元。多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使得近两年来全市新建和改建大棚近万亩,使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2、惠民措施保障特色产业发展。市县区大力开展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为特色产业发展技术科技支撑,同时还免费发放机动喷雾器等,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在特色产业重点区域成立机防队,开展统防统治;大力开展农机补贴,

13

积极提高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

3、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特色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攀枝花市加快了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极大地改善了特色农业生产条件,使特色产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全市大力开展水库、山坪塘、小水窖等水利设施建设,已建成的晃桥水库等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努力,攀枝花市水利建设已纳入中国五省区水利发展项目。加快了病险水库治理、大竹河水库、前进渠系配套、梅子箐水库扩建等水利的建设和申报筹建工作,努力进一步改善全市的农业水利设施条件;加大特色农业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特色产业发展的交通条件;大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太阳能杀虫灯推广等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四)激励政策扶持产业化发展

1、建立特色农业融资体系。成立了攀枝花农业发展担保公司,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和贴息,解决融资难的问题。2010年锐华农业等15家省、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共获得贷款贴息280万元。

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1)品牌奖励政策。市政府制定了品牌奖励政策,对申报国家、省品牌、标志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事业单位,每个品牌(标志)给予5-50万元不等的奖励,激励争创品种(标志)的积极性。2010年,对锐华农业、春绿果业、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等进行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奖励80万元。

14

市农牧局、市财政局每年安排50-100万元,对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5-10万元奖励。

米易等县、区还出台了对考证优秀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分别给予3-5万元奖励,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创立商标品牌、获得标志、称号的给予5-50万元奖励。

(2)实施农产品市场营销奖励政策。市政府制定了对在特色农产品销售中成绩突出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奖励的政策。2010年,分别对2009年度芒果外销成绩突出的田远现代、锐华农业、德益果品等3家企业、康乐芒果专业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奖励74万元。

(五)市委、市政府搭台帮助企业闯市场

1、市委、市政府帮助企业建立营销渠道。多年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在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地促成沃尔玛公司与我市锐华农业、绿生农业公司的业务对接;已达成建立芒果、蔬菜的直接采购基地3.5万亩的意向,促成沃尔玛公司在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芒果基地建立农超对接基地,促成杭州四季联华公司与我市税华农业公司建立“农超对接”业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市委、市政府帮助企业宣传品牌。多年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加大力度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全国各种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2010年组织参加了杭州(都市经济圈)优质农产品

15

迎春大联展、第六届中国(广州)国际食品饮料展、第三届四川优质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第十一届西部农博会等4次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组织锐华农业公司牵头将攀枝花晚熟芒果、早春枇杷、早春蔬菜、何首乌茶等优质特色农进入双流成都双流机场和攀枝花机场VIP候机室展示展销,展示、宣传效果较好。

五、“十二五”发展目标。按照《攀枝花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攀枝花市特色种植业重点基地建设(2009—2020年)》和《攀枝花市“打造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流域”新农村和特色农业基地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6293元增加到12000元以上;芒果发展到20万亩,重点扩大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的晚熟芒果面积;枇杷发展到6万亩,重点提升米易县和盐边县的早春枇杷产量、产值,完成枇杷地理标志申报;石榴发展到2万亩,重点稳定大田石榴产业;蔬菜面积扩大到20万亩,重点扩大米易县湾丘—垭口新农村示范片和盐边县北部片区的早春设施蔬菜面积,增加标准化大棚和中棚比重,在提高品质和单产上下功夫;烤烟发展到23万亩左右,完成4个烤烟新区(单元)开发,着重抓好烟水、烟路、基建、烤房、防雹体系等烟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肉类总产值达到10万吨,继续扶持壮大肉牛、肉羊、禽蛋、生猪、渔业等优势产业;林业生物产业重点核桃、板栗等干果产业和块菌、麻疯树(小桐子)产业,发展20万

16

亩优质核桃基地,8万亩青椒、板栗、澳洲坚果等干果基地,建成35万亩麻疯树生物能源林基地,到2020年,实现块菌人工培育规模化,块菌产值达3亿元。

并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和欧洲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卷首语

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年均气温20.4℃~21.3℃,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大于10℃年积温高达6600~7400℃,无霜期300天以上;年总降水量1066~1166毫米,雨季集中在6~10月。“南方的热量、北方的光照”、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不受台风飓风影响等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多糖、纤维素等有机物的积累,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呈现出内在品质优、外在商品性好、错时上市的特征,因此被誉为发展南亚热带特色农业的宝地。近年来,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我市五大农业支柱产业(特色水果、早春蔬菜、畜牧水产、优质烤烟、林业生物)已初具规模,区域农业品牌得到广泛认可,农产品有特色、效益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已具备较好基础。

特别是近年来,在党的一系列农业和农村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国家、省、市各级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攀枝花市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实际,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表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能源建设突飞猛进,依法治农进程扎实推进。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1.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27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94.5%和97.4%。

随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一批涉农重大建设项目落地我市,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具备了新动力和新机遇。

领导关怀为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得到各级领导和国家、省级相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国

17

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强县的申报,从规划编制到项目申报,处处都有领导的关爱和帮助;我们完全有理由,更有充足的信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把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引领内陆地区热作产业发展和全省乃至全国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一流示范区。

做精

攀枝花市特色水果产业以晚熟芒果、冬春枇杷、软籽石榴等为重点,2011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36.7万亩,产量17.35万吨、产值5.5亿元。其中芒果面积18万亩、产量4.95万吨、产值3.47亿元。现已建成万亩晚熟芒果基地4个、万亩冬春枇杷基地2个、万亩石榴基地1个。我市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0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主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我市芒果的市场平均外销价格达到了每公斤12元;早春枇杷在元旦、春节前后上市,较福建等地早1个月左右,较成都等地早上市近3个月,上市时间处于全国冬春鲜果淡季,市场竞争力极强,今年初,我市枇杷销售均价达到了每公斤40元以上;仁和区大田镇种植的青皮软籽石榴在全国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此外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杨梅、莲雾、释迦、樱桃等特色水果种植,也为果农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做强

攀枝花市为我国传统的南菜北调基地,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市早春蔬菜生产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种植模式向标准化、设施化栽培的转型,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每年外销蔬菜超过30万吨,早春蔬菜成为拉动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的支柱产业。2011年全市蔬菜总面积18.08万亩,产量58.44万吨,产值8.77亿元。早春蔬菜种植面积11.6万亩(其中规范化设施大棚蔬菜面积超过3万亩),早春蔬菜产量35.95万吨,产值超过6亿元。米易县河谷地区和盐边县北部片区种植的早春蔬菜上市时间处于海南菜之后、内地设施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春节前1~2个月上市),受外部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今年,我市早春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5万元,最高达到6万元/亩。

做大

攀枝花市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潜力巨大,为做大做强养殖业,我市按照“稳定生猪、大力发展草食性牲畜”工作思路,结合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加大种草养畜力度,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推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科学养殖方式,多渠道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在做大存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出栏,草食牲畜近5年来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67.9万头、羊出栏37.8万只、牛出栏4.3万头、家禽出栏610.6万只、禽蛋1.34万吨,肉类总产量7.2万吨,畜牧业产值15.49亿元。培育、引进大型生猪养殖龙头企业10个,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社98家,建设了一批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近年重点在米易县安宁河流域、仁和区、西区金沙江流域和盐边县二滩库区着重发展热带鱼养殖,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二半山区、高寒山区,重点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201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2.5万吨,产值3.37亿元。

基础

攀枝花市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保18

障。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随着高堰沟水库竣工,跃进水库扩建完成,晃桥水库渠系全面配套,胜利水库震损修复,大竹河引水工程一期交付使用,大竹河水库下闸蓄水,一批骨干小型水库建成投产,同时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兴建小型水库、山坪塘、蓄水池和小水窖等小微型水利设施项目,农村缺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实施“沃土工程”,抓好“五良”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实行保护性耕作,高产稳产农田稳定增加。通过力争率先在全省建成“沼气化市”,狠抓以沼气池建设和改厨、改厕、改灶的“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建设,通过加强沼气池、农田渠系、沼液池、滴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畜沼果”、“畜沼菜”循环生产模式,积极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使种、养业相互促进,协同提升,不但还田培肥地力、降低种植成本、改善农村环境,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促进种、养殖业效益最大化。今年,我市在初步建成的10个万亩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基础上,要完成5个万亩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25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科技

攀枝花市特色农业发展与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成果转化与推广密不可分,通过一系列农业科技手段,有效解决了制约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通过不断壮大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技术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已在全市各级农牧系统和市农林科学院汇聚了一大批工作作风扎实,业务技术过硬的本土人才队伍。我市通过深入开展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市校”、“市院”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发展与服务体系,开展选派技术人才交流学习和外派科技挂职干部等形式多样的合作,为我市科技人才知识结构更新和掌握前沿科技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市农村人口比重较小,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覆盖比例较大,近年来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村广播电视学校培训和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和农业专家定点帮扶,为我市农村地区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思考”的“田秀才”和“土专家”,5年累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2.5万人次,农民田间学校培训1.5万人次,为我市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特别是我市在近三年,连续遭遇严重干旱的影响下,各级农业部门开展节水灌溉、结构调整、保花保果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培训,保障了“粮食不减产,土地不撂荒,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目标的实现。

模式

攀枝花市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现有11个省级、6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11年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1亿元,一大批龙头企业正在成长壮大,带动农民增收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年外销总量超过55万吨。其中,早春蔬菜外销量超过85%,枇杷、芒果、石榴、脐橙等特色水果的外销量超过80%。特别是在我市芒果的销售方面,从2009年开始,市政府出台了对芒果外销的奖励政策,2009年全市成批量芒果外销达到1.6万吨,占当年芒果产量的48%,2011年芒果成批量外销达到3.3万吨,占当年芒果产量的66%,并逐步打开了北、上、广等高端市场。“攀西”石榴、“二滩云雾”茶叶、“攀枝花”芒果等8个农业品牌获得知名商标,“一枝山牌”蔗糖、“攀枝花牌”芒果、“攀枝花牌”枇杷、“仁和牌”芒果等分别获得省著名商标、知名商标。

19

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84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74个,养殖业110个,服务业14个,其他86个。现有成员2万户,带动农户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的覆盖面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0%。

攀枝花的晚熟芒果、冬春枇杷、软籽石榴、早春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已经销往国内主要大中城市,与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大型超市达成了直销协议。2011年,我市晚熟芒果通过了全球资质认证机构瑞士SGS通标标准服务有限公司的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获得了欧洲市场的“准入证”。在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成功举办攀枝花“金芒果节”、米易“三花节”、仁和“石榴节”、务本“桃花节”、中坝“草莓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目前全市农家乐达到200余家,有力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质量

攀枝花市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生命线,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了大力推进,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38个(其中畜产品12个、农产品26个),有机食品6个,有机转换产品5个,绿色食品7个。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红格脐橙、盐边国胜茶先后获得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新申报的大田石榴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农业部网站公示,不久将正式获得地理标志证书。

全市农牧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完善了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监测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都得到极大改善,市级监测机构在产品、检测项目方面都做了调整,其中蔬菜的检测项目由2010年的25项农药残留指标增加至30项,猪肉的检测项目由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扩展了安定、“瘦肉精”等项目的检测,本年度首次将食用菌列入例行监测范围,检测项目包括11项农药残留指标和荧光增白物质。全年共抽检样品844个,检测参数15672个,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为蔬菜97.75%,其他如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合格率为100%。

20

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

城厢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区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世界现代田园示范线建设总体要求,我镇按照集成打造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和产业高端指导方针,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的目标,整体推进世界现代田园示范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域东部,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11个农业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农业总人口4.2万人。镇内有润辰食品有限公司、红旗油脂、迪澳植化、宜家食品、西南科联种业、玉虹罐头厂、天天绿、康祖食品、荣泰清真、成都二牛等10家龙头企业;有食用菌协会、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园山珍菌业专业合作社等12家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十五里、十八湾、兴禾、桂龙、玉虹桥等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四川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新兴菌种站、食用菌孵化园区等科研机构3所;有恒邦食用菌博览园、绣水稻香、红玫瑰休闲园、芮家风味馆、金河山庄、东方欲晓等一三产互动休闲农家乐20余家;有玉虹桥蔬菜基地、十五里休闲观光园区、今日田园、特色食用菌园区、科联玉米制种基地、贵和高科农业生态园、食用菌博览园、经作所科技实验基地、永乐春大学生蔬菜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以“五区一带”的园区划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思路,以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为目标,从全局上规划全镇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结合我镇地理和区位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于2010年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了城厢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抓典型,以贵和高科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为示范 坚持走高现代农业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之路,我镇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其中以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坚持以有机标准做农业,采用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基地,引种高科技新品种,配套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该农业园区已经被列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项目,该公司的多次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现已成为我镇的一张高科技农业宣传名片。 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是一家省级示范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成员由创建初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108家,合作社以有机为立足根本,现有西湖瓜、番茄等四项有机认证和玉虹桥蔬菜品牌,带领周边农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其特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采取农

四川省攀枝花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四川省攀枝花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登) 更新日期:2014年9月2日烟草在线据《攀枝花日报》报道 一、全市烟草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基于攀西光热条件和特殊的土壤优势,四川省攀枝花市发展烤烟的自然条件优越。攀枝花市现代烟草农业主要布局在海拔1500-2200米的中高山区,涉及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的32个乡(镇)、203个村,现有烟叶种植户1.5万余户。 近十年来,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百万担国家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的决定》,把烟草农业作为攀枝花市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为指导,遵循“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保障特色、品牌发扬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烟草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订单生产,定额收购,突出山地清香型风格特色,精心培育市场品牌,着力于将攀枝花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成立了市、县(区)烤烟工作机构,建立了分片联系制度和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大力推行烤烟种植保险和烟技员驻村上门服务、发放低毒低残药剂等措施,并将烟叶生产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工商共建基地单元为载体,围绕卷烟工业企业和品牌对烟叶原料的需求,统筹推进优化生产布局、提升品种质量、提高生产技术和培育职业烟农;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攀枝花烤烟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烤烟替代燃料及配套供热系统研制》等39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多个奖项,申请国家技术专利9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攀枝花市现代烟草农业开始走向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烟农收益稳步提升,生产政策逐年优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烟草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争取烟草公司多个烟基项目和资金,对农村地区特别是二半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田型调整、沟堰、提灌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优化了农业生产基础,改善了山区农民生活条件,烤烟生产工作呈现出政府关心、领导上心、干部尽心、烟农舒心的良好发展局面。 2013年,全市共种植烤烟13.3万亩,收购优质烟叶36.5万担,烟农收入4.15亿元,户均收入3.32万元,人均收入7725元,占当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总和8.1%。目前,攀枝花市烟叶生产规模位居全省第二,烟叶品质2013年度评析名列全省第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考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降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为主线,立脚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融合提升,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亮的产业链,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全乡要紧农业进展有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进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存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事情 ××*乡位于井研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具居委会,总人口10476人,耕地面积16840亩,全乡属浅丘地貌,海拔365—465米,要紧为酸性红棕色土壤,属亚热带温柔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335天,乡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井分公路横穿而过,水泥路实现村村通,乡域内有群英、桑树嘴水库2座,大佛水库、毛坝水库渠系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人人喝井水、户户用沼气、村村改电、水渠全配套、公路络化。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基本无工业经济、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年纯收入4253元。 二、××*乡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别断找求进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别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乡优势特色农业进展较快,除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种植外,逐步形成了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水产养殖大户125户,养殖面积5078亩,要紧养殖斑点叉尾鮰、武昌鱼、青鱼、花白鲢等优质品种,年总产量达5300吨,总产值60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兔户1000户,标注化笼位3.6万个,年总出栏商品兔达50万只,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林竹种植14500亩,乡内竹编加工企业2个、木材加工企业1个,年总产值大20xx万元。全乡特色农业进展优势明显,要紧有如下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进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进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进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催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进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进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舞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进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别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辟、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通达能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

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

攀枝花农业现状

全市农业概况 发表时间 2009年06月04日点击数921 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云贵川西南资源“金三角”核心区,是国家布局在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的钢铁和能源基地。辖三区两县,幅员面积7440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是一个典型的新兴移民城市。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独具资源特色和区域优势,是发展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的理想之地。 光热资源独特。我市属于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 半干燥立体气候,河谷盆地干热少雨,全年日照达2300—2700小时,高山坡地冬暖夏凉,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具有四季不明显、雨旱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季干旱、日照充足,小气候复杂多样等特点。近年来,原农业部何康部长、卢良恕院士和中科院、中国热科院、华南热农大等的专家教授多次来攀考察、调研和指导,均一致认为攀枝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块宝地。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我市复杂的地形条件和立体气候特征,为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其特点是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草地资源丰富、牧草种类多,农作物质量好、农产品竞争力强。据调查,全市有各类植物近900属、190余科、2300余种,野生动物279种,分别是四川省动植物种类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此外尚有大量昆虫、微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我市拥有可垦荒地面积23.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2%,其中宜农5.3万公顷,宜林13.13万公顷,宜牧5.5万公顷。我市土壤有11个土类、17个亚类、32个土属、96个土种,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相对集中成片,发展南亚热带特色作物前景广阔。 淡水资源充足。全市河流、溪涧众多,大小河流共100余条,其中最主要有"两江三河",即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三源河、大河。我市淡水养殖业充分利用了自身水资源优势,建立了以二滩库区网箱养鱼为核心的淡水养殖基地。库区面积102平方公里,年产水产品5000吨左右,约占全市水产养殖业总产量的50%以上。 攀枝花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40多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无公害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种植业12个,畜牧业2个),种植业标准化、无公害化基地面积达到27.97万亩,发展了芒果、枇杷、早春蔬菜、石榴、柑桔、酿酒葡萄等9大类共12个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水果、蔬菜、烤烟、畜牧水产、生物产业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建成。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侯春明 内容提要 酉阳是一个贫困县,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简要地解释了特色农业的内涵,指出了特色农业的特点。第二,分析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药业、畜牧业、林业、烟业、旅游业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背景优势,中国加入WTO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三是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倾斜政策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第三、从经济性、地理性、观念性三个方面指出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最后,对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对策:一是配套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体系;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五是推进扶贫开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六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状对策 酉阳地处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总面积5173.2平方公里,总人

口为73万多人。2001年,设39个乡镇,782个村。酉阳县有800多年建州史,多民族习俗相互交织,文化绚丽多姿。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民贫县穷,灾难深重。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虽然一直在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但由于起点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目前生产力仍然较低,发展较慢,经济较落后,是扶贫大县。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全县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因此,要想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就不能盲目追随,而应因地制宜,以农业为突破口,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这里所指的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粮食农业)而言的,是根据当地的农业条件因地制宜,把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的一种农业类型。 特色农业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区域性。即在一定区域内,依托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二是独特性。即在产品开发上,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三是规模性。生产规模大,产品批量大,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大,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四是领先性。瞄准市场,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采用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和工艺。五是高效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攀枝花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攀枝花市农牧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 近年来,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效益农业,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逐渐壮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在南亚热带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倾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由于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条件,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效益突出等特点。 (一)光热资源优势。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是天然大温室。具有光照强(全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温度高(年均气温21℃左右,≥10℃年有效积温高达6600--7400℃)、昼夜温差大(夏天昼夜温差≥10℃,冬天昼夜温差≥20℃)、年温差小(全年温差≤10℃)、不受台风(或梅雨)影响、降雨集中(雨季集中在6-10月,年总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使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呈现出 2

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征。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攀枝花的许多农产品在省内是唯一能生产的地方,或者是唯一能最大限度发挥错季节上市优势的地方。 晚熟芒果:与全国其它热作区相比,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2010年,攀枝花芒果的市场平均零售价达到了每公斤7元以上,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2010年8月,攀枝花成功举办了首届芒果节,对提升攀枝花芒果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冬春枇杷:以米易县、盐边县为主的攀枝花枇杷,较福建、成都等地早1-3个月,上市时间正处于元旦、春节黄金季节,市场竞争力极强。2010年初,攀枝花枇杷销售均价达到每公斤16元左右,单价最高达到了每公斤100元,经济效益极高。 早春蔬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攀枝花就作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调”基地,为“三北”及周边市场提供优质蔬菜产品。攀枝花生产的早春蔬菜产品具有无公害、品质优的特点,上市时间处于海南菜之后、其他省市设施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1-4月上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攀枝花早春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市场销售均价每公斤超过了3元,四季豆、豇豆每公斤均价更是达到6元以上。菜农亩纯收入平均达到了10000元以上,个别 3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 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降雨量在1200mm 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个品种,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

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

四川种植特色

四川省种植特色 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阿坝州水果和蔬菜产业区域布局与种植分析 品种及适栽区域: 1.苹果:在岷江流域黑水色尔古、理县甘堡以下,绵池以上,大渡河流域马尔康脚木足、小今日尔和八角以下,嘉陵江流域九寨沟黑河以下的河谷台地,适合栽培鲜食品种:早熟品种美国八号、中熟品种嘎拉、晚熟品种红富士及其芽变系列。在上述地区以上适当海拔范围内(2500米)适合栽培加工品种澳洲青苹。 2.梨:全州农区县适合苹果栽培的地区都能栽培日本和韩国系统梨,而且品质较好。国内推广的红色品种等表现不太好,着色较差。金川雪梨还是以金川栽培效果好,尤其是金花四号。 3.甜樱桃:突出阿坝州甜樱桃在全国极早熟竞争优势以及避开果蝇危害,以红灯为主栽品种。而且要在州内光热条件好的地方才能保证品质和早熟。 4.李:以青脆李、红脆李为主打品种,已经成为了省内品牌。胭脂李还在试验性栽培。分布区域以半高山为好,突出晚熟特点,拉开销售上市季节,获得较高收益。 5.杏、桃等:目前主要是凯特杏、皮球桃、北京晚24桃、早凤王桃。栽培以河谷及矮半山光热条件好的区域为好。至于冬桃、中华寿桃不提倡规模推广。 6.鲜食葡萄:以早中熟品种搭配栽培较好,可以延长供应期。红提要选择积温高的区域栽培。 7.猕猴桃:以海沃德适合我州湿热区域栽培。 8.酿酒葡萄:与鲜食葡萄红提一样,需要选择高光照和积温高的区域栽培,以梅鹿辄、赤霞珠、品丽珠等为主栽品种。 到目前,茂县推广种植的番茄、辣椒、芹菜、莴笋等精品菜面积达2.4万余亩,产量达1.4万余吨。今年,引进3种蔬菜9个新品种,在凤仪镇、南新镇等13个乡镇恢复重建近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该县还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逐步替代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水果种植。在全县条件环境适宜的乡镇大规模培植特色水果基地,引进了金秋桃、丹霞苹果、玉露香梨、鸡蛋李等新品种果树近4000株,分别在凤仪、南新等7个乡镇搞试验示范种植;建立鲜食葡萄种植基地158亩,并在龙坪村建立了7个新品种20亩标准化葡萄种植试验示范园。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论发言 心得体会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 论发言+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动能结构整体谋划,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农产品消费加快升级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糖料蔗、特色水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发展富晒农业和林业经济,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创建,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我区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肉牛肉羊、生猪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部分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高品质农产品不多,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率低,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要落实粮食安

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亿斤,确保口粮基本自给。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发展优质稻、地方特色粮食品种和富硒有机品种。完善粮食直补订单收购制度,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蔗糖业转型升级,推进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研发和推广良种良法,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蔗糖业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壮大奶水牛等优势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发展深水养殖、外海与远洋渔业。加快调整树种结构,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亚热带珍贵树种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油料。加快桑蚕业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丝绸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秋冬菜,优化柑橘、荔枝、龙眼等大宗水果品种结构,加快发展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南亚热带优势特色水果。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农产品质量管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积极发展生态种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建设绿色植保技术示范区,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加快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粮草兼顾,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乡为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业之乡。现已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100亩,优质超级稻500亩,食用菌大棚150个,草本药材1000亩,花卉苗木育苗1000亩,花椒种植300亩,优质烤烟200亩,甜玉米200亩,已规划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示范项目160个,已形成“一村多品”、特色各异、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注重特色,调大规模,强调品牌。一是注重特色,形成了××以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巴西菇、白蘑菇为主,××的优质超级稻、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生态示范项目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二是调大规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由去年1000亩,发展到XX亩,计划冬季种植XX亩,食用菌大棚由110个到160个,力求达到260个;生态示范项目力求发展150个;三是我们打造好的青扁豆、美国红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品牌,有“黄金之药”称号的黄姜品牌,有山珍之称的巴西菇和白蘑菇的食用菌品牌,着力以组织生产向商品流通的转向。

二、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我们用好用足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信用部门积极行动,核定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产业老板也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充分激活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行好“大户”带动运作模式。我们实行了干部联系产业大户的制度,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示范作用。×××××年计划出栏200头以上,现存栏50多头,各出栏30多头,建好沼气池2个;××××发展食用菌大棚6个,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一批典型的事例,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促使我乡规模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得以逢勃发展。 四、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必须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但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的有力保障。我们有1700亩蔬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和××蔬菜公司进行销售;有由××鹏老板组织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业;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组织销售的优质超级稻、黄姜等产业。 五、实行菜稻连种,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我们积极支持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产品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1000字)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中共靖边县委靖边县人民政府2011年,我县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工作措施,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农业农村工作各项任务。全年共投入10亿元扶持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全面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实现总产值25.2亿元,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增长7.9%。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89元,位居全市第三,比2010年净增加2090元,增长27.5%,分别高出全市、全省、全国水平3169元、4661元、2712元。据统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乡镇达10个,占全部乡镇的45.5%;全县214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达到90个,占全乡行政村总数42%,其中突破2万元的乡镇5个。我们的主要做法:一、立足实际,高点起步,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为了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我们抽调全县涉农以及有关部门骨干,由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级领导带队,组成靖边县农业农村工作调研组,深入全县22个乡镇开展了多次农业发展大调研,经过仔细研究,认真讨论,反复酝酿,制定了靖边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规划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了生产区域,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产业发展兼顾规模与效益,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马铃薯产业围绕“鲜薯商品化、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加快脱毒新品种推广改良步伐,努力开发高淀粉、专用薯品种,实现以商品薯生产为主,专用薯、种薯生产为辅的协调发展格局。蔬菜产业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提高效益”的思路,坚持高标准大田和拱棚、温棚建设并举,推进东坑镇、红墩界镇“万亩万元”设施农业示范田建设,带动宁条梁、张家畔等有条件的乡镇大面积推广。小杂粮产业由传统种植向“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方向发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实践证明,一个好的规划,对工作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加大投入,把握关键,夯实特色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为此,我们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来抓,不断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是继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了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和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中、省、市专项资金,并与我县项目建设捆绑、配套使用,加强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三是充分调动群众、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单打一的弊端,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2011年,解决了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和80个自然村农网改造问题;全县通村油路达到75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13万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新打机井383眼,发展节水灌溉8.31万亩;完成了6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任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同时,切实加强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强力推进马铃薯良种基地建设,加快脱毒新品种推广改良步伐,走种薯、专用薯、食用鲜薯“三薯”协调发展的路子,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夏马铃薯达到10万亩,建成原原种繁育基地50亩,原种繁育基地500亩,一级种薯繁育基地8000亩。稳步推进蔬菜产业,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在北部和中部滩涧地区进行规模种植。在种植结构上,由传统蔬菜生产向“精细蔬菜”生产发展,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在种植方式上,坚持了以大田生产为主,拱棚、温棚生产为辅,走大田、拱棚、温棚蔬菜生产相结合的路子,真正形成了“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的生产格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5万多亩,蔬菜温室大棚达到8350个,大、小拱棚达到16114个。大力发展羊子、生猪养殖,羊子饲养量达到175万只,生猪达到48万头。小杂粮产业以榆荞-4号荞麦、伊选红糜、伊选黄糜、晋谷29、秦谷5号、英国红芸豆等小杂粮优良品种为主,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15万亩,产品很受欢迎,效益也很可观。实践证明,“基础强则农业丰,农业丰则农民富”。只有把基础打好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只是一句空话。三、依靠科技,推广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