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 (1).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 (1).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 (1).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 (1).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

1、动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答:动物繁殖后代的主要方法有:胎生和卵生。植物可以用种子、茎、根、叶繁殖后代。

2、植物的养料来自哪里?

答:大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养料是在绿叶中制造的。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空气、水制成养料,并产生氧气。绿叶的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3、300多年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答:海尔蒙实验得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只有很少的部分是从土壤中来的,绝大部分的养料来自雨水。实际上,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植物的养料是自己制造的。

4、动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

答:动物和植物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属于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是:

⑴都有一定的生活基本需要。例如动物需要空气、水和食物,植物需要空气、水、养料和阳光。

⑵都能够繁殖后代,使自己这一物种延续下去;

⑶都能生长、死亡。经历出生、生长、变化到死亡的过程;

⑷都具有相应的身体结构。这些结构是长期适应生存环境、满足生长、生存、繁殖需要的结果。

⑸都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如动物能够运动,植物不能运动,但也能做出反应。

动植物的不同点是:动物都能够运动、能移动位置;靠吃其他养料生存。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没有运动器官、不能移动位置。

5、人类是生物吗?

答: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病毒。人类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动物。

6、什么叫溶解?

答: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7、用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

答:通过搅拌、用热水(加热)、把物质研成粉末(切碎)可以加快

物质溶解。

8、海水是怎样变成盐的?

答: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海水中的水分越来越少,开始析出盐的结晶。

9、人们常常根据什么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答:人们常常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10、雨量器、风向标是用来做什么用的仪器?

答: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量的仪器。如果没有雨量器,我们也可以找一个直筒平底的容器,放在没有遮拦的空地上来收集雨水。用直尺量出容器中雨水的深度,就可以看出降水的多少了。

风向标是用来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果红旗飘向东,则风向标指向西,刮的是西风。

11、背诵风级歌: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

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

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

12、画一画:如何用图来表示天气(在图上画)

晴天多云阴天

13、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天气变化?

答:我们可以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打电话查询、上网查询等方法来了解天气变化。

14、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现在增加了哪些新内容?

答: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现在增加了空气质量预报(对大气中主要污染无浓度等级的预测)、降水概率(降水出现的可能性大小预测)、舒适度指数(人对气温、湿度和风的综合感受)、紫外线强度(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的强度)等新内容。

15、常见的磁铁有哪些形状?

答:常见的磁铁有环行磁铁、蹄形磁铁、条形磁铁、方形磁铁等。16、磁铁有哪些性质?

答:(1)磁铁能吸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2)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一块磁铁摔成两块,每一块都有两个磁极。磁铁两极吸铁的本领最强。)(3)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向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4)两块相同磁极的磁铁相互靠近,则会互相排斥。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靠近则会互相吸引。简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7、怎样做一个小磁铁?

答:握住磁铁的一极在钢针或铁钉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让钢针或小铁钉磁化。

18、怎样检验小铁钉是否被磁化?

答:(1)用摩擦过的小铁钉或钢针去吸没有磁性的小铁钉,看是否能吸住。(2)用指南针判别,把磁化了的小铁钉靠近指南针,与指针是相吸还是相斥,这还能判别出所做的小磁铁的南北极。(3)让磁铁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看是否指向南北。(做指南针法:A、悬挂法,把磁化了的小铁钉或钢针用绳子系牢,悬挂着让其自由转动,停止后看是否指向南北。B、支撑法,能自由转动的架子把磁化的小铁钉托住,停止后看方向是否指南北。C、水浮式,把磁化的铁钉放在浮在水面的东西上,看停止后是否指南北。)

19、声音有什么特点?

答:(1)声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一类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声音离不开物体。(3)声音有大小、高低、远近、方向。(4)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物体振动部分越细,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20、怎样减少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答:我们可以采用换材料、用纸包住发声物体、用手捂发声罐等办法。

21、在什么场合我们应控制自己的声音?

答:在图书馆、电影院、医院、课堂等场合,我们应控制自己的声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声音就越低。

操作题:

1、怎么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写出三种以上办法,并选择一种方法写出操作过程。)

答:(1)放太阳底下晒;(2)用酒精灯加热;(3)把浓盐水涂在手指上,轻轻吹。

用酒精灯加热,用到的实验器材有:酒精灯、火柴、盐水、蒸发皿、铁三脚架、石棉网。操作过程:,蒸发皿里盛一些盐水放在铁三脚架上的石棉网上,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把酒精灯放在铁三脚架中,蒸发皿下进行加热。在水分还没有完全蒸发之前,用酒精灯灯帽熄灭酒精灯,以免食盐烧焦。

2、一块条形磁铁、一块蹄形磁铁,没有标明南极、北极。有什么方法知道这两块磁铁那端是南极,那端是北极?

答:(1)根据自由转动的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用悬挂法或支撑法、水浮法测出条形磁铁或蹄形磁铁的南北极,作好标记。

(2)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我们可以用已知极性的磁性的磁铁进行判断,用N极去碰,相吸的是S极,相斥的是N 极。

3、设计“加快肥皂块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烧杯,两块同样大小的肥皂,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再在两个烧杯里同时放下一块大小一样的肥皂。

实验结果:热水中的肥皂比冷水中的肥皂溶解得快。

实验结论:热水可以加快肥皂块的溶解。

4、一块条形磁铁,顶端标着A、B,中间标着C,磁性最强、最弱的分别是那一处?如果磁铁从C点断裂,C点的磁性是否还是最弱的?为什么?

答:磁铁磁性最强的是顶端的A、B处,磁性最弱的是中间的C处。如果磁铁从C处断裂,就变成两块磁铁,C点成为磁极,磁性最强。

5、在一杯水中有一枚小铁钉,不用夹子夹,也不能把手弄湿,借助磁铁把铁钉从水中捞出来,看谁的办法多。

答:(1)用绳子系一块环形磁铁放入水中吸上小铁钉。(2)找一根铁棒,顶端吸一个磁铁,直接伸入水中吸小铁钉。(3)用几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放入水中吸上小铁钉。

(4)把磁性较强的磁铁放在杯子底,把小铁钉吸到杯壁,再慢慢往

上移出水面。

6、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央,松手后,钢珠会怎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手一松,小钢珠会滚到磁铁的一端。这种现象说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7、橡皮筋松紧不同的情况下,拨出的声音一样吗?怎样发出高音?观察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答:橡皮筋松紧不同的情况下,拨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橡皮筋越紧,拨动后发出的声音越高。因为拉得越紧,橡皮筋越细。物体振动部分越细,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常见的动物可以分为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等。

2、动物的身体结构,生活环境、生长过程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空气、水和食物;

3、大多数植物的绿叶能依靠阳光中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生长所需的养料,产生氧气。

4、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5、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固定植物的作用。

6、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支撑植物使其能充分接受阳光照射的作用。

7、蒸腾作用是水从植物体表面蒸发散失的一种生理现象,这种现象对于植物的生长是必需的。

8、我们把动物、植物这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人也是生物,是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

9、物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微粒是均匀地分散的,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10、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因此我们可把它们分为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

11、我们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切碎、加热以及搅拌等。

12、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

用于生活中。

13、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等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14、阴晴、降水、风和温度是天气的主要特征,天气是不断变化着的,是可以观测和预测的。

15、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

16、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降雨)多少的一种工具,对照《雨量等级表》可以确定雨的等级。

17、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

18、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19、气温也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20、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磁铁的两个磁极称为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22、两块磁铁相互作用时会出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3、通过磁化可以使小铁钉、钢针等铁制物品产生磁性,成为磁铁。

24、指南针是指示方向的工具,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性质制成的。

2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

26、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当物体快速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高,当物体速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低,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27、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千金小学施小红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题例答案 一、填空 1.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的温度最低。 3.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气体。 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5.声音是由物体_振动__产生的,以__波__的形式传播。 6.从外形上,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7.人们说话时的声音是由___声带__振动产生的。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9.人体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10.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 11.我们的肢体活动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的。 12.食物中的营养主要是在小肠里被吸收的。 13.人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 14.我们的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二、选择 1.下列物质中,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是 B 。 A、食盐和水 B、面粉和水 C、冰糖和水 D、高锰酸钾和水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进行比较, C 增多了, B 减少了。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3.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口子,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 A 。 A、高 B、低 4.降水量是指24小时内降的雨量,它的计量单位是 B 。 A、毫升 B、毫米 C、厘米 5.做过滤实验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 C 滤纸的边缘。 A、相平于 B、高于 C、低于 6.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 B 个等级。 A、11 B、12 C、13 7.用小锤敲击两个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铁管发声, B 发出的声音高。 A、长铁管 B、短铁管 8.要分离食盐和水可以用 B 的方法。 A、过滤 B、蒸发 C、振动 9.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方时,当时的风向是 A 风。当你看到旗帜飘向南方,这时的风向是 D 风。 A、东 B、南 C、西 D、北 10.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越 B 。 A、高 B、低 C、轻 11.烟垂直上升,这时的风力为 C 。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附样卷)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附样卷) 1、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2、植物的器官包括(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根)(茎)(叶)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分别有(吸收)(储藏)(输导)(同化)作用,并能使植物获得营养和生长。(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有保证植物种族繁衍的作用和功能。 3、根是构成植物(供养)系统的器官之一。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作用。有的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营养成分)的功能。 4、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根是构成植物(供氧系统)的器官之一。它不停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通过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5、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白菜的根是(直)根,葱的根是(须)根。 6、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还有(储藏养料)的功能。(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8、(1774)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发现,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9、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10、什么叫光合作用? 答: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 11、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答: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 12、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答:不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绝大部分被叶片蒸发了。 13、什么叫叶的蒸腾作用?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答: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大全

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天气”知识要点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时间、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凌晨的气温最低。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当天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考试版本-全面哦)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一、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0级、微风是1级、大风是3级。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4.9毫米是中雨,25~49.9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和晴好天气联系在一起。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通常人们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4、我们每天测量气温的时间地点要保持(一致)。 5、使用温度计,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要在液柱(静止)时读数。 6、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7、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8、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10、(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1、在使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应该使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 1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14、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15、(小雨)是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降水,(中雨)是(10~25毫米),(大雨)是(25~50毫米),(暴雨)是(50~100毫米)。(大暴雨)是(100~250毫米)。(特大暴雨)是(大于250毫米)。 16、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17、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可以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18、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19、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事业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20、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卷云是尤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21、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等。 22、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23、一天中最高气温是(下午2点左右),一天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 24、测量风速的仪器是(风速仪)。(雨量筒)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第二单元“溶解” 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时,漏斗颈的底部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内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紧靠(滤纸)。(漏斗)颈紧靠(烧杯)。 5、把沙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是(过滤)。 6、已经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7、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放的高锰酸钾(并不是)越多越好。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9、水能溶解一些固体,也能溶解一些(液体)。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 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 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 5、在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的同时, 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并进行比较。 6、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 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 7、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通常情况下, 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由西南向东 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 吹的是(西北风)。 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 就是(西北)风。 10、在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 可以先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 然后再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西)、(南)、

(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2、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3、降水的形式很多, 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等。 15、(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 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8、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复习 1、天气总就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就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变化。 3.我们可以通过气温、降水量、云量、风向与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与风速、降水、云量就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风向与风速、气温、降水量 , 云量。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天气预报图中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也可以收听收瞧当地天气预报。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稳定不再变化后,才能读数。 8.气温就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通常情况下,清晨的温度最低,一天中下午2时左右的气温最高。每天的气温变化特点就是先上升后下降。27℃读作二十七摄氏度。 10.风向就是指风吹来的风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只要瞧箭头的方向就可以确定,如果风向标指向西北,就就是西北风 ;瞧红旗飘动的方向来判断风向,就就是红旗飘动的相反方向。我们一般用 8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1.在我们简化记录风速的时候,数字“0”表示无风 ,数字“1”表示微风 ,数字“2”表示大风。 12.风的速度就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就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级记为13 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最高等级为12级,最低为0级。 13、降水就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用降水量来衡量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降水量的单位就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 雨量器就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粗细均匀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0、1~9、9毫米的就是小雨,10~24、9毫米就是中雨,25~49、9毫米就是大雨,50~99、9毫米就是暴雨,100~249、9毫米就是大暴雨 ,大于250为特大暴雨。 16、云实际上就是由无数的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17、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云在天空中就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8、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把瞧到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1

最新资料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总复习提纲 一、《天气》单元 1.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 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3. 天气日历的作用:记录和分析气象信息,总结以往的气象规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 4. 天气日历中,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0 是无风,1 是微风,2是大风。 5. 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雪等。会作气温数据柱状图。 6.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7.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8.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9.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的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如箭头指向南,就是南风。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0. 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书本P10的等级表读一读) 11. 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直筒容器可以用来做雨量器。(书本P13降水量等级表记一记)

13. 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14. 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会画四幅图,在书本P14) 15. 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三大类:积云、层云、卷云。积云像棉花,晴好天气,会下雷阵雨;层云一片灰色,在低空,会下雨;卷云像羽毛,在高空,由冰晶组成。 二、《溶解》单元 1.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漂浮、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2. 过滤时一贴指滤纸贴住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三靠是指溶液烧杯靠住玻璃棒,玻璃棒靠住三层滤纸一侧,漏斗底端靠住烧杯内壁。 3. 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 4.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要强。 5.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6. 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7. 研究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相同的条件是:水量一样、食盐量一样、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 8.100 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 分离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育教案及其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

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一、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一些未溶解的食盐,用什么方法能使这些食盐溶解? 我的方法:用玻璃棒搅拌,给浓盐水加热。 我的解释:使用玻璃棒搅拌可以使水流动,从而使盐溶解。 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溶解能力加强,可以使食盐溶解。 二、把一杯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杯子里的水蒸发,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我的预测: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形成结晶状的颗粒,不能蒸发掉。 我的解释:蒸发只是把盐水中的水蒸发掉了,食盐不能蒸发。 三、酒精灯的使用我们应注意哪三点? ①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③不能用嘴吹灭火焰。 四、我会实验(每题5分,共10分) 实验材料:一支试管水食用油洗涤剂 步骤要求: 1、给试管中装入15毫升水,再加入2毫升食用油。 2、观察油在水中会怎么样。 3、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水和油发生了什么。 4、在试管中加入一滴洗涤剂,重复第3步。 记录和解释: 1.没加入洗涤剂前,水和油的混合物发生了什么?解释原因。 2. 当加入洗涤剂,水和油的混合物又发生了什么?解释原因。

第一种方法: (1)实验名称: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 (2)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食盐,搅拌棒,水 (3)实验过程: 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再放入同样多的食盐,将其中的一个杯子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杯子静止不动,一会儿发现经过搅拌过的杯子中的实验很快溶解,而不搅拌杯子中的食盐溶解慢,所以,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第二种方法: (1)实验名称:加热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2)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水,食盐,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3)实验过程: 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并放入同样多的食盐,将其中一个杯子静止不动,把另一个杯子放在三脚架上,用石棉网隔离,然后用酒精灯在底部加热,当杯子中的水温度升高后,杯子中的食盐很快溶解,而静止不动的杯子中的食盐溶解得慢,所以加热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六、实验探究题 制定“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研究的材料准备: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3、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用量筒量出100毫升水倒入杯子中。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及答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第一学期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30分) 1、风向可以用()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 )。由北向南吹的风叫()。 2、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来测量。 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等。 4、要在一杯水中很快溶解一小块肥皂,我会用到的方法有()、()、()等。新课标第一网 5、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是溶解在水中的()。 6、我们平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 ) 产生的。 7、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8、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物体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越();物体振动频率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X|k |b| . c|o |m 9、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交换。 10、人体从外形上一般可以分为()、()、()和()几部分。 11、人体骨骼的作用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12、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 13、人耳朵里的()能接受各种声波并产生振动。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20分) 1、降雨量的单位是()。w w w .x k b 1.c o m A、厘米 B、毫米 C、毫升 2、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个等级。 A、11 B、12 C、13 3、烟垂直上升,这时的风力为()。 A、0级 B、1级 C、2级 4、我们可以用()的方法,把食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 A、过滤 B、沉淀 C、蒸发 5、在一杯水中滴几滴色拉油,我们能看到的现象()。 A、色拉油慢慢地在水中溶解了。 B、色拉油沉到水的底部去了。 C、色拉油一直浮在水面上。新|课|标|第|一|网 6、当上课铃声响起,小朋友们从各处跑向自己的教室,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朝着()

(完整)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填空。(24分)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会占据空间、有(质量)、有(弹性)、会(流动)、、能(压缩)。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4、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 5、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6、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处所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形就(不同),各地的冷热水平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7、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 8、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酿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况。 9、在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能支持燃烧并且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 10、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1、(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2、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3、森林的作用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 1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1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6、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17、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圆了,主要应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 18、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0度以下)。 19、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凝结)。 20、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21、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度,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度。 22、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 2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4、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25、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对流)。 26、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 27、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 28、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29、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30、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31、物体吸热和散热的快慢取决于(物质)和(颜色)。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32、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33、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为(云),在低空为(雾)。 15、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34、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聚成(固体)。 35、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36、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当物体振动大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当物体振动小时,声音就(弱)。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37、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朝着(四面八方)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38、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39、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4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41、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 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42、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43、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越长)音高越(强)。 44、当物体快速振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变(高),当物体振动减慢时声音就变(低)。 45、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46、食物在人体内经由了哪些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47、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48、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49、(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50、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51、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52、(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53、(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54、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55、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绿色食品)。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 1空气的性质 (1)能举例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如一空杯塞进一团纸垂直倒扣进装满水的水槽内,结果纸不会湿;像书上P2那样对瓶内吹气球,气球吹不大都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瓶内)的空间,使得其他物体无法进入杯内(瓶内) (2)把杯口朝下压入水中,在慢慢倾斜,空气在水中向上“跑动”说明空气比水轻。 (3)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两个气球) (4)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举例说明其应用:如空气枪利用了压缩空气原理;皮球、排球、足球、篮球都冲进了压缩空气;自行车胎冲打气也是压缩空气。 (5)空气与水比较都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要占据空间。但空气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 (6)证明空气的存在的方法:注射器在水中压出空气和用塑料袋装空气。 (7)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透明的,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压缩后有弹性的混合气体。 (8)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2热空气和冷空气 (1)如书上6页在纸蛇下方点上蜡烛,纸蛇会转起来,这是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变轻上升带动了纸蛇转动。 (2)空气流动的规律是热空气上上升,冷空气下降。

如冬天空调热风应向下吹才能让整个屋内的温度上升,而夏天空调应该将冷风向上吹;冰箱内的冷气总是向下飘的。 (3)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热汽球(1783年法国人发明),孔明灯(三国时发明)等。(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 (4)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所以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因此会往上升,冷空气重就下沉,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就形成了风。 (5)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6)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阳光加热地面,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空气中有什么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氧气能帮助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所以能灭火。并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这个方法检验二氧化碳。 (3)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①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 ②用卡片把玻璃杯盖上,等几分钟。 ③小水珠(露珠)就会出现在杯的外壁上。 (4)制取二氧化碳: 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 (5)课本9页、10页的实验。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填空题 第一单元: 1.空气的性质 1、①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透明的。 ②空气会流动,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能被压缩。 2、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1、①空气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②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③(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④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3、空气的流动方向: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3.空气中有什么 1、①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是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2、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3、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4、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据空气体积的(78%)。 5、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 ①植树造林 ②多步行,骑自行车,少开汽车 ③不焚烧垃圾 ④加强污染企业的治理工作 3、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4、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5、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6、汽车尾气会麻痹认得神经,造成体内缺氧,损伤大脑,导致记忆力衰退,甚至造成铅中毒。 7、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黑烟和有害物质,尤其焚烧塑料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脑。 8、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第二单元 1.冷热和温度 1、一杯热水降温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