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习题三答案

文学理论习题三答案

文学理论习题三答案
文学理论习题三答案

习题三:文学作为活动

一、名词解释

1、生活活动

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文学本体论

本体论属于哲学术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是美国新批评家兰塞姆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形式的理论。具体而言,这一术语意在说明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3、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5、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诸种学说的一种。它认为,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文学活动在发生学上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活动的劳动。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地说明其他诸说,这一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了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6、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是指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本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可见,从创作一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二、填空题

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了“人的活动”的范畴,这一范畴的引入有利于深化文学理论的研究。

2、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或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3、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它们是: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的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马克思将其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它们是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5、在人和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6、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这部著作中,将构成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看作是四个坐标,并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界定和评价文学活动的价值。

7、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摹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和应有的事。

8、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其中,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的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还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是使上述一切活动成为可能的中介。

9、文学活动的发生是文学活动得以产生的原始历史起点,文学的发展则是其产生后的历史演变轨迹。

10、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心灵表现说、潜意识欲望说、劳动说等。

11、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文艺起源于游戏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12、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原因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人的生活活动是(D)。

A.无任何约束的活动

B.主观随意的活动

C.完全受制于客观规律的活动

D.有目的、有计划、合乎一定规律的活动

2、人的感觉具有感性形式又具有理性内容,作为感兴活动时,它是(A)。

A.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

B.被动的、消极的

C.具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D.完全理性化的

3、即使在自然这一审美对象面前,人也是通过(A),才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A.自然的人化

B.自然对理念的确认

C.自然规律的自我显现

D.完全顺应自然规律

4、推动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是(B)。

A.意识形态的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文化的繁荣

D.上层建筑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

1、人的感觉可以同对象发生的关系包括( A.B.C.D.)。

A.伦理的关系

B.道德的关系

C.功利的关系

D.诗意情感的关系

2、人的生活活动( A.B.C.)。

A.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B.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

C.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展开的一个过程

D.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

3、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A.B.C.D.)。

A.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

B.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C.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D.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

4、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下列( A.B.C.D.)要素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A.作品

B.作者

C.世界

D.读者

5、坚持并发展了文艺游戏发生说的主要理论家有( A.B.C.D.)。

A.谷鲁斯

B.席勒

C.斯宾塞

D.康德

6、文学原始发生说的主要理论学说有( A.B.C.D.)等。

A.巫术发生说

B.宗教发生说

C.游戏发生说

D.劳动说

7、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原因是( A.B.C.D.)。

A.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8、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其“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典型的体现,即( B.C.D.)。

A.艺术生产的发展绝对超越于经济发展

B.经济发展了的国家或地区在文学艺术上不一定发展

C.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D.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

9、影响文学发展的原因除了经济基础外,还有( A.B.D.)。

A.政治、道德、哲学观念

B.对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措施

C.经济活动

D.宗教观念

四、判断题

1、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人学”。(√)

2、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的一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前提是人的生活活动。(√)

4、人的生活活动是属于自然的,并没有超越自然的一面。(×)

5、文学是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的。(√)

6、文学活动虽然基本上属于物质实践活动的范畴,但它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精神活动。(×)

7、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8、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9、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而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

10、文学起源的根本在于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

11、在原始社会,只有成为人们劳动生活对象的内容才可能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和艺术描写对象。(√)

12、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中的一种,而且还能说明其它诸说。(√)

13、文艺发展的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如理念。(×)

14、文学发展的动因只能从文学活动的内部来加以探讨。(×)

15、诗、乐、舞三位一体实际上是劳动过程中三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应。(√)

16、文学的发展仅是其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所引起的形态变化。(×)

17、从总体上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常常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摇摆,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18、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

五、简答题

1、何谓“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的过程即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在人的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正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使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了“现实”,亦即“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也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这样,对象即作为人的对象而与人达成了特定的关系,并现实地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肯定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功能,使人能够“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故而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这也就是说,所谓“确证”指的是“对象”或“人化的自然”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证实和肯定,并在这种证实和肯定之中观照到其自身,从而引发由衷的喜悦。

具体言之,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生产活动,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既使得对象被改变后符合人的要求,同时在改造中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又使得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也正是在人改造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对自然对象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意志力和实践能力,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进而言之,人的生活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而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指的是什么?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这四个要素指的是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作家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于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子”,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作家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3、生产发展与文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的是什么?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阐述并一直强调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由于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文学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情况,即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它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物质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一般而言,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如古希腊时期高度繁荣的神话、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二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去的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文学比英法文学并不逊色,而在当时俄国是欧洲的经济落后地区。应该说,这种“不平衡关系”的存在,说明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

4、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的理由是什么?

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宝贵的思想资料。其中“劳动说”总结和扬弃了其他各种学说的观点,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人并不是本来就优于其他动物的,只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通过劳动锻炼了自己的脑,并且在劳动中把前肢从行走任务中解放出来,演变为灵巧的双手,在劳动中为了需要而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这样,人才从一般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因此,恩格斯说

“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鲁迅先生曾对此作过通俗化的解释:“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这一表述形象地说明了劳动中的需要直接促成了文学的产生。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它写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人们逐水草而居、随遇而安的历史情况。《吴越春秋》记载在《弹歌》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也生动地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回总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5、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不仅从根本意义上揭示了文学的发生起源机制,而且还能合理地说明其他诸说。这也就是说,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而且,我们从“劳动说”出发,可以合理地说明“巫术仪式说”、“游戏说”和“宗教说”等。亦正是基于“劳动说”,我们可以看到:巫术仪式是人类蒙昧阶段对劳动收成的祈望的表达,它是作为原始人类劳动的附加成分而存在的;文艺与游戏都源于劳动,从人的群体生活看,总是进入劳动生活的内容才有可能成为人的游戏的内容,而就人的个体成长而言,孩童游戏同成人工作内容相关,是未来成人工作内容的一种娱乐性训练和准备;宗教的产生相关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正是这种极端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在自然力面前无能为力,而原始人的智力又朦胧未开,分不清自然力和人的区别,于是便把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然力人格化,变成超自然的神灵。也正因为“劳动说”具有这样科学的解说力,所以我们说“劳动说”是对其他学说的扬弃和总结,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6、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是一种生产的文化的历史范畴。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在于:

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其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的情感关系,诗意情感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便是文学艺术。其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即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

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而且合乎一定的规律,从而使文学也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能够自觉地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其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它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虽然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间接地审“自己”,所以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文学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是:文学活动属于人的生活活动中的审美精神活动的范畴,它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性的活动;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跟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并非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属于“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六、论述题

1、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论述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文学活动作为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历时性、阶段性的,对它进行分割理应具有可行性。同时,在文学活动中,涉及到世界(社会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照,这是对文学活动进行多个层面、多个阶段论析的基本着眼点。

在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的论析中,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理论涉及到四个要素的观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这四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这与我们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也基本吻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反映说、表现说、形式说和读者的接受理论中找具体的理论资料。

一般言之,对文学活动加以研究,存在着四种理论视角,即作品与世界、作品与作者、作品与形式、作品与读者。

第一,作品与世界的视角。这一视角认为文学活动是对世界的某种摹仿或再现,因此,作品的产生、作品的意义和作品的价值等问题都应该联系世界来加以说明。这一视角强调了作品与世界的联系,虽有其合理方面,但从这一视角出发往往会忽略作者文学创造的能动性、文学文本的形式意义和读者接受的积极作用。所以,这一视角的分析并不能代替对文学作整、全面的理解。

第二,作品与作者的视角。从这一理论视角来认识文学,就认为文学的根本性质和特性应着眼于作家及其创作方面。它的直接理论依据在于,文学活动可以包括作家创作、读者阅读、批评家的阐释等多个环节,但整个活动的起点是作家创作,创作的优劣对后来的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探讨作品与作者的联系就成为相当自然的事。由于这一视角的研究在本质论上突出作者和天才的决定作用,虽有些合理性,但毕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世界”之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忽视了读者接受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