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东汉的兴衰》这篇课文是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

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社会动荡。

3.黄巾起义,这部分学生自学完成,我做简单的介绍,主要掌握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4.小结

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程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 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 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 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 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 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 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 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材料二: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具体措施为: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三是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二)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 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 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后汉书?光武帝纪》 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赤眉起义、绿林起义) 二、光武中兴 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 西汉 东汉 新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 课东汉的兴衰 课前自主预习 光武中兴 1. 新朝: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 东汉建立:公元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 光武中兴 (1)措施: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 知识点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 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5. 表现: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6. 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 3 黄巾起义 7. 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8. 经过: 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 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最后被东汉军队镇压下去。 9. 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光武中兴 1. 有人说:“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外戚” 是(D) A. 刘邦 B. 刘秀 C.张角 D. 王莽 2. 面对山河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B)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 休养生息 知识点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 东汉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C.外戚、宦官发动政变 D.太后夺权临朝称制

精品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 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刘秀在洛阳称帝,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一)社会背景: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新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起义推翻。 (二)东汉建立 1.【图片展示】(或视频导入)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三)光武帝巩固政权的措施 3.【图片展示】光武帝的举措: 汉光武帝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释放奴婢 (2)减轻赋税,减轻刑罚。 (3)合并郡县,裁剪官员。 (4)监督官吏,惩处贪腐。 (5)缓和民族矛盾。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一)东汉后期政局特点 1.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019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语文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单项选择 1.襄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刘秀的贡献是()A.匡扶汉室,“文景之治” B.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C.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D.辅佐吴国,春秋争霸 2.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都调整了统治政策 C.都放权基层郡县 D.都实行裁减官员 3.《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

B.皇帝的智力比较低下 C.外戚、宦官发动政变 D.太后临朝听政 5.“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状况,其结果是()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 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东汉王朝短促而亡 6.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政权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B.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7.东汉政权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外戚权利的膨胀B.宦官把持朝政 D.王莽施政的危害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二、辨析改错 8.东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严重朝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长安,史称东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导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部编版】2019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测试卷_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东汉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2.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 A.休养生息 B.统一六国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之一是( )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 4.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阅读下列材料: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起义口号请回答: (1)黄巾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2)“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 (3)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1.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2.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3.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材料二(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 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页动脑筋 2.P 72 页活动与探究 3.P 75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 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 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 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毛泽东认为,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刘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 (一)光武中兴 1.教师提问:在经历了汉武帝鼎盛时期之后,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 学生回答: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教师讲述: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 学生回答:没有。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述:在新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4页,回答开国初期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回答: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 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教师提问: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二者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师生总结: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被长期执行,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前反思: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2.本课主要讲东汉的兴盛和衰亡,要求学生一定搞清“盛”的原因和表现,“衰”的原因和表现。课堂教学要体现“先学后教、精讲多练、有教必练”的原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中关于“干支”纪年法,估计学生较熟,可略讲。用一个问题检测模底,如果学生陌生可适当说明。 教学目标: 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应用: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

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新授: 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 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 三、师生互动: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作业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带答案)

第()次作业日期:()月()日得分: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单项选择题 (5个小题,每题4分,计20分) 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描写了西汉开国皇帝的豪情壮志。这个风云一时的王朝最后被谁夺取了政权? ( ) A.项羽 B.陈胜 C.王莽 D.刘秀 2.东汉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汉武盛世 3.西汉王朝通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出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局面。而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也出现了治世局面。以上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有() ①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都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③都善于用人④都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是起义爆发的背景②领导人张角利用宗教发动起义③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④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5.导致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因素有() ①诸侯王的叛乱②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 ③农民起义的爆发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二、辨析改错题(2个小题,每题5分,计10分) 6.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长安,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错误: 更正: 7.184年,张角经过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领导红巾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东汉政权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错误: 更正: 三、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8.东汉初期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让我们走进东汉,去探究这一朝代的历史。 【帝王篇】 材料一

(完整word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东汉的兴亡》是本单元第五课。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一、导入新课 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盛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小结 东汉的兴衰 1.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