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织篢镇推进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织篢镇推进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织篢镇推进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织篢镇推进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推进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概况

(一)基本情况

织篢镇地处阳西县中部,东与程村镇接壤,西连新墟镇、儒洞镇,南与溪头镇、上洋镇相邻,北与塘口镇为界,是阳西县城所在地,成为阳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7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431条自然村,各村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邮。镇域面积316.28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全镇户籍人口13.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城镇人口4.5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近10万人。

织篢镇属丘陵区,南面有龙高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织篢河横贯境内,从西向东汇入丰头河出南海。耕地面积8.6万亩,其中水田6.2万亩,旱地2.4万亩,年水稻种植面积9.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果蔗种植面积0.4万亩,水果种植面积4.2万亩,北运椒种植面积2.3万亩,海养滩涂面积1万亩。大小企业将近3000家,其中年产值上5000万元规模骨干企业23家,税收上100万元的企业16家。201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46.6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27.65%,其中工业总产值23.56亿元,农业总产值8.1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94元。

(二)经济状况

1、农业生产情况

织篢镇山海兼优,海岸线长7.2公里,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其特点是夏秋两季多台风、暴雨,冬季有霜冻,全年无霜期340天,是一个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农业大镇,盛产的农产品有优质稻谷、蔬菜、北运椒、荔枝、龙眼、果蔗、黄皮;海产品有虾、蟹、鱼,已建成了东村、仓新蔬菜基地,坭河、平南肉猪养殖基地,东村海狸养殖基地,太平、牛岭果蔗基地,谷围、石埗、平南、金钩海养基地,蒲牌苗甫养殖基地等。特别是蒲牌北运椒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3.5万吨,年产值约6000万元,是我镇各种生产主要经济作物。渔业生产逐年提高,有大马力钢壳渔船206艘,2.1万千瓦,顺欣海洋渔业公司,自有渔船91艘,另外投资经营渔船200多艘,并建立了渔网厂和水产品深加工厂,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果蔗面积0.4万亩,海洋捕捞1.03万吨,1.2亿元。

2、工业情况

我镇凭借县城镇的区位优势,利用县工业园对周边辐射作用,调控好工业用地,落实优惠政策,着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已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行业有五金、刀剪、帽袋、牙刷、皮袋、食品加工、电子玩具、竹器制品、工艺编织等。永光刀剪集团、

光达刀剪公司、永恒皮业有限公司、织篢牙刷厂、织篢工艺厂等企业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2005年,我镇顺利通过省帽袋专业镇审批,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帽袋专业镇,帽袋以旅游帽、棒球帽、广告帽、太阳帽等为主的30多个品种,款式新颖,远销香港、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我镇积极配合县推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工作,做好县火龙门项目、火炬工业园、人民南路上洋出口、“一河两岸”防洪及其岸景工程、旧城区改造、县第二中学、县第一小学、迎宾大道及其支线、大垌山路等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各项项目顺利推进,完善县城配套设施建设和美化亮化县城环境。

3、基础设施配套及公共服务情况

我镇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全镇民风淳朴,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11年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均为100%,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平方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1%,镇内有17公里长的广湛高速公路过境,有织篢1个出口,通往广州、湛江等地,G325国道20公里贯穿境内,省、县、镇级公路417条,总长536公里,完善了村村通路的建设,县城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2300人,小学31所,在校学生1135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8253人,小升初学率100%,九年义务教

育覆盖率达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6532人。境内有医疗卫生(医)院6间,医疗站39各,病床45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3张。敬老院1所,可容纳五保老人70人。中心公园、文化广场4个,农贸市场8个,境内有国家AAAA级东湖咸水矿温泉和名胜古迹大洞山净业寺等旅游景点。

4、产业布局情况

全镇的产业布局是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织篢镇的产业布局是配合县政府的总体规划,占地面积达3000多亩的工业园区的发展战略,旧城区改造创建宜居环境的开发规划,为指导织篢镇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产业布局合理,以粮食主产区为主体,整合有蔬菜生产基地,肉猪饲养基地和水果种植基地等,近海村委会海养生产发展迅速,并配套海产品深加工。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要素制约明显,项目推进难度较大。制约我镇中心镇建设的因素主要是土地、人才、资金。1、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存在矛盾,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难以满足中心镇发展需求,我镇无规划、报批用地的权力,这已成为制约中心镇发展的主要问题。2、中心镇建设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我镇目前缺乏这些方面的人才,这是制约中心镇发展的又一“瓶颈”。3、中心镇建设的资金主要是财政投入,目前我镇的财力明显不足,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资金保障将成为中心镇建设的另一难题。

(二)“简政强镇”难度大。省委的“简政强镇”的体制改革工作,旨在下放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镇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权,从而提高中心镇政府自主管理、自主决策的能力,激发镇域发展活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简政强镇”的职能仍集中在县级部门。

(三)管理权限缺失。我镇有责无权情况比较严重,“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城镇建设、土地管理等,我镇既无审批权、又无执法权、更无处罚权,而且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又是第一责任人。

(四)人员和机构编制的设置不适应。我镇的各项工作非常繁重,与我县其他兄弟镇相比,我镇的各项工作任务基本上占全县任务的三分之一比重,但人员机构编制仍等同其他兄弟镇,并且目前我镇公务员尚缺编近30人,对内设机构的人员定位缺编严重,难以适应中心镇发展管理服务的要求。

(五)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由于我镇的城镇配套费全归县财政管理支配,镇一级的运作经费相当困难,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特别是我镇旧城区的供水、排水、环境卫生、路灯等公共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不利于中心镇的发展壮

大。

(六)中心镇“底气”不足。我镇实际上与其他兄弟镇没有什么两样,主要靠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支撑,在建设和发展略优于其他兄弟镇,但投入的不足,支持的不力,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中心镇的概念。

三、意见及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中心镇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中心镇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中心镇发展规划,一是合理布局,科学制定适度超前的城镇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划分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分区。二是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根据中心镇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确定织篢的发展目标为“商贸繁荣、工业强镇、环境优美、宜居城镇”。

(二)完善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投入,抓好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企业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格局。鼓励社会资金、外资等投资开发房地产、商贸市场等,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规划的引导作用,提高土地的市场价值。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变中心镇现行的财政资金收支保障机制,赋予完整的一级财政管理职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结算制度。建立稳定、规范的县级与镇级分税制或超基数返还机制,中心镇的财政收入实行稳定收支基数,超基数部分90%以上留在中心镇财政。土地出让金收益部分应返

还给中心镇,城镇配套费、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专项资金除按规定上交外,也应返还给中心镇财政。通过健全财政管理体制,切实增强中心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改革中心镇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城镇管理权限。一要真正赋予中心镇政府相当于县一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对中心镇实行计划单列,计划、规划建设、用地、工商、环保、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可由县主管部门委托中心镇政府行使,对于其他县级主管部门行使的职能,应积极协调、整合、支持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健全机制。建立一个精简高效、条块协调的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在中心镇设立公安、工商、国土、城管、建设等分局,作为县局的派出机构,由中心镇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和工作支配。此外,为提升管理力度,中心镇本级机构设置、干部职级配备应适当提高。

(四)注重城镇特色,提升中心镇的档次和品位。一要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及区位、环境等特点,努力编制有特色的规划。二要以人为本,以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调,构筑起伏有致、环抱自然的城镇形态和空间景观,做好生态环境的绿化建设,不断改善城镇生态系统,努力创造和谐宜居的城镇环境,做好标志性建筑,使重要地段、重点空间的艺术性建筑和一般实用性建筑相结合。

四、下一步工作构想

中心镇是一项长期而宏伟的工程,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

机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努力建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富裕,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小城市。

织篢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快我市中心镇建设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初稿) 根据市政协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今年3月,市政协联合民进市委和有关部门成立调研组,在章应民主席、梁成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我市中心镇建设与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向山、太白、黄池、石桥、年陡5个乡镇是我市小城镇中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城镇功能和发展势头较好或具有一定特色的地区,去年底被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作为中心镇纳入“1255”城市发展战略。5个中心镇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24.8万人,分别占全市的24.2%和19.3%。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已经具备中心镇建设的初步基础和条件,主要有: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5个中心镇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1亿元,占全市的18%;固定资产投资44.4亿元,占全市的8.1%;财政收入5.3亿元,占全市的4.7%;农民人均纯收入8280元;城镇化率达42.4%。 2、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作用日趋明显。各中心镇均建立了工业集中区,依托园区载体,产业集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以冶金压延、机械制造、服装纺织、农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乡镇产业。

3、与主城区相协调的中心镇布局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各中心镇在规划指导下,空间得到拓展、规模逐步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已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拓展、人口加速集聚、市场比较繁荣、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城镇布局框架。 4、城乡一体化枢纽地位得到加强。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成立,以及芜申运河、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和城市路网的延伸对接,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节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各中心镇道路框架基本拉开,镇街网络初具雏形,水电普及率达100%。科教文卫公共设施和就业、低保、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镇容镇貌明显改善。 6、推进城镇化宏观决策环境更加有利。中央和省市均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扩权强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中心镇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群策群力、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中心镇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二、影响和制约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市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重视不够,因而,与先进地区比较,我市中心镇在产业支撑、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精)

浙委办[2010]115号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2010年10月11日)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一直是我省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培育发展中心镇摆上重要位置,部署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着眼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中心镇发展和改革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节点,以促进中心镇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走特色发展之路,使中心镇建设在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将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

载体,成为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中心或副中心。力争100个左右中心镇的建成区户籍人口达到5万人或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建成区户籍人口集聚率达到45%以上。工业功能区增加值占全镇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努力把一批规模大、条件好的中心镇培育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规划,促进中心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依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修编中心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善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优化中心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结合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定位中心镇功能,加快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专项规划。 (二)实施“千亿产业集聚提升”工程,加快中心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滩涂、农村建设用地等资源,支持中心镇设立产业集聚发展功能区。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中心镇加快商贸综合体和商业网点建设,着力改造提升专业市场,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农业和精品农业。到2012年,完成1000亿元左右产业投资,有效提升中心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浅谈连平县忠信镇镇域规划

浅谈连平县忠信镇镇域规划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迅猛发展起来,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连平县忠信镇镇域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镇域规划 镇域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村镇体系规划又是其中主要内容,主要是确定规模等级体系与相应职能结构划分。镇区是镇域农村城市化的核心,而城市化的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城镇的集聚,并创造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而最终实现人口集聚的过程。重点中心镇的镇域“城乡一体化”建设应转到以中心镇主城区的城镇建设上来,在镇域里形成中心镇与村庄居民点两个体系,同时,严格限制村庄居民点的扩张并进行适当的整合。 1.村镇体系概况 忠信镇位于连平县东南部,地处东江上游,东连大湖镇,南界东源县,西靠油溪镇,北邻高莞镇,镇域总面积达到141平方公里。地理位置是东经114゜42′06″-114゜44′21″,北纬24゜11′14″-24゜13′34″之间。忠信陆路交通方便,省道忠定线东可至和平县和江西省定南等地,向西北达连平县城和韶关等地;官灯线向南可达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带。忠信镇南距河源市79公里,北距连平县城38公里,东至和平县城41公里。2003年忠信镇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居民委员会,分别是径口、官陂、上坣、大陂、司前、新下、西湖、中洞、柘陂、水唇、东升、黄花、曲塘、大坪以及黄岭居委会、老街居委会和栗园居委会,总人口58012人,其中非农业23291人。 1.1 村镇职能结构现状 忠信镇是河源市北部贫困山区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各村依靠所处自然优势发展农业经济;目前忠信村镇职能结构分为两类。 ①镇区:是全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镇大部分的非农人口聚集地,建成区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②村民委员会:镇域农村居民点,主要从事农务管理。 1.2 村镇规模结构现状 居住在镇区总人口达3.5万人,人口聚集程度高;各村人口分布不均衡,其中司前、中洞总人口在1500人左右,上坣、柘陂、水唇、大陂人口有3000人以上,其余村在1500—3000之间。 1.3 村镇空间结构现状 各村基本沿忠信河、高莞河以及官灯线、忠定线两条省道沿线分布,其中东升、大陂、径口、上坣、柘陂、司前沿官灯线和忠定线沿线分布。 2.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2.1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官灯线、忠定线规划为一级公路,县道规划为二级公路,全面改造乡村道路,提高道路质量,做到路路通镇区,1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拖拉机,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汽车。 2.2 电力设施 镇域内电网由220kv、110kv高压配电,35kv、10kv中压配电,380/220v低压配电构成,10kv配电网依据负荷预测以及经济供电半径,各行政村设一个开

关于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区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 乡镇商业中心是指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理念建设的规模适度、业态合理、管理规范、整洁亮丽的中心商业街区,是集购物、消费、娱乐于一体的小型购物中心。为加快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推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现对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提出下意见。 一、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意义、原则、目标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重要阶段。乡镇商业中心,是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有利于搭建农村商贸流通平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农村就业;有利于提升集镇形象,完善集镇功能,增强乡镇聚集辐射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搞好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对于早日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原则 乡镇商业中心建设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原则。从规划的理念、设计、功能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做到人本化,营造自然、舒适的空间,满足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二是立足现状,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考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因素变化特点,既尊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的方针,尤其要考虑以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比照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规划,构建全市乡镇现代商贸流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三是因地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在外观设计上要体现各自的特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在制定规划时凸现特色,建设有特色的商贸服务网络和商贸文化。四是功能协调,产业配套的原则。兼顾商业中心与其他产业之间,尤其是和旅游业、特色农业之间的功能配套,使不同行业、业态、规模的设施互补互利、布局优化、功能配套、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得到较大发展,60%的中心镇政府所在地商业中心(商圈)基本形成,商贸流通产业规模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商业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全市所有中心镇建成商业中心,80%建制镇和50%的建制乡建成商业中心,形成以县城商圈为核心、乡镇商业中心为支撑的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二、建设乡镇商业中心的要求 (一)结合实际选择模式

近三年来城市建设情况专题汇报

近三年来城市建设情况专题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领导: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历年来对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分二个部分向大家汇报近三年来**城市建设情况,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县建设局是县人民政府主要职能部门,赋有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内设11个科室,下辖6个单位,归口管理单位1个。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6%,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68%。 近年来,我局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工作全局,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开创了城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县城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新的商业中心逐渐形成,以开发区和新城区为核心的道路框架快速拉开,城市环境不断提升,住房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一批居住新区正如雨后春笋,奠定了“一城四区”的城市格局,一个新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我局先后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拆迁工作先进单位”及多项南京市先进称号,并连续三年

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南京市城市建设立功竞赛先进单位”。 到目前为止,县城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占近期(2020年)城区规划面积23.31平方公里的79.8%,县城框架面积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12.2万人;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的园林绿地面积为734.4公顷,绿地率39.53%,绿化覆盖率41.03%,人均公园绿地9.95平方米;县城人均道路面积27.5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9平方米;城市路灯亮化率98%。 二、关于近三年全县建设工作情况 近三年来,我局按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发展要求,围绕融入南京主城、融入苏南板块的目标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县城扩容,加快中心镇建设,加快人口聚集,始终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规划,引领新一轮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县组织编制了县域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等一批规划,从宏观调控、微观建设实施上提供了城镇建设发展的科学依据。 1、加大总体规划编制的力度。首先,编制完成了**县县域规划、**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作为南京都市圈中的重要生态示范区,南京郊区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同时也是南京市重要的产业制造业基地,南京外向型经济新的聚集区。其次,在**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

加强中心镇建设

加强中心镇建设,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是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增进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拉动内需加大投资的重要 举措。要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规划布局为龙头,以增强中心镇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为重点,按照“统筹兼顾、优化布局、凸显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将重点中心镇做大做强,努力走出一条有徐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路。 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建设。加大城乡规划实施力度,坚持规划编制“一张图”、“一盘棋”,明确规划实现“时间表”、“路线图”。充分尊重城镇和乡村的差异,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要注重文化保护和历史传承,使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都市景观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使建设更加符合群众需要,更加符合当地特色。 做好“双置换”工作,破解用地难题。要着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土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拆迁复垦旧村庄的“双置换”工作,完善土地流转程序,盘活土地存量,缓解中心镇建设用地难的问题。 优化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完善城镇经营机制,拓展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坚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以项目进行贷款融资,同时千方百计吸引民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构建多渠道的融资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做大产业支撑,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城镇活力。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通过实施“村改居”活动和旧村改造工程,在镇区新建安置小区,使村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广泛吸纳农民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对策研究

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对策研究 ——以温岭市中心村建设实践为例 要真正实现中国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心村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程。世界各国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都非常重视中心村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从事工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从我市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作为村庄“小中心”的中心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和人口集聚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形式的城镇无法取代的。如果把所有的农民搬进集镇,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都是极为不利的,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本文以温岭市中心村建设的实践为例,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心村建设的概念内涵、现实意义、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中心村建设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中心村的理论内涵 中心村,是以区域位臵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居民点为中心,或具有一定规模、或聚集周围一些弱小村庄后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且能对周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带动和

辐射作用的村庄。中心村的出现,是工业化社会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理论上,农村中心村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1)从乡村聚落体系看,中心村介于乡(镇)和行政村之间,由一个或若干个行政村联合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村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社区的概念,是小型集镇的雏形,起到乡镇副中心的作用;(2)从职能作用看,中心村既要为本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还要为周边村庄居民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3)从内部结构看,中心村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农村社区,每个中心村都有各自清晰的核心和边缘,基本功能齐备。 中心村的形成和发展,表面上是传统乡村聚落的重构,本质上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分散布局走向相对集中的过程。这种集中,不仅带来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而且为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中心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心村建设,不但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生产力的区域空间配臵、节约耕地,而且能提高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既是实现村民居住集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战略要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进行中心村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洲区仓埠街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情况汇报

新洲区仓埠街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6日 | | [小中大] 一、仓埠街基本情况 仓埠街地处新洲西北部,东倚倒水,西滨武湖与黄陂六指街毗邻,南接阳逻开发区,北抵红安县太平桥镇,版图面积175平方公里,辖61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4个农业大队,459个自然湾,总人口9.71万人。109省道直通南北,318国道横贯东西,武汉外环和武英高速在境内交汇。 仓埠是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全省城市建设重点中心镇和全市赏花游重点中心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源泉公馆回溯着仓埠民国史事,新洲二中传承着仓埠人民尊师重教美德,报祖寺展现了佛学文化渊源,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和林家大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添了仓埠人民的红色记忆。新建的省级重点中心镇项目仓埠文化广场占地面积40余亩,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可满足仓埠街主城区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开源路改造和新城大道(广源路)新建等重点中心镇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全街工业已形成服装加工、新型建材、塑料制品、循环经济等几个门类,农业以桂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企业38家,种植面积1.7万亩,正在成为全省的精品桂花之乡。 二、仓埠街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仓埠街新农村建设将以109省道,318国道及周武公路为骨架,结合“新型工业新街、生态农业大街、文化旅游名街,把仓埠建设成为阳逻开发区的产业拓展区和休闲后花园,建成新(洲)、红(安)、黄(陂)‘金三角’知名重镇”的发展定位实施建设。 在武英高速以南建设仓阳产业园,承接阳逻开发区辐射发展新型工业,武英高速以北打造以种植桂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武湖周边地区和倒水河沿线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业,沿109省道规划建设毕铺中心村、周铺中心村、仓埠中心社区、靠山中心社区和方杨中心社区,在318国道境内东端规划建设丛林中心村,在周武公路仓埠境内西端规划建设杨裴中心村。至2030年,在全面完成周铺中心村建设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通过多元化、市场化运作,逐步完善7个中心村(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全街100% 的人口居住在中心村和中心社区,形成“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新农村格局。 三、总体建设目标及产业发展规划 (一)中心村、中心社区规模:全街规划建设4个中心村、3个中心社区,其中周铺中心村集并14个行政村(社区)、81个自然湾、4452户、18327人;毕铺中心村集并5个行政村、57个自然湾、2839户、10259人;杨裴中心村集并11个行政村和4个农业大队、74个自然湾、2492户、9945人;丛林中心村集并7个行政村、30个自然湾、1783户、6999人;仓埠中心社区集并12个行政村(社区)、71个自然湾、7027户、23626人;方杨中心社区集并12个行政村(社区)、104个自然湾、4932户、19301人;靠山中心社区集并6 个行政村、42个自然湾、2154户、8643人。2013年至2015重点建设周铺中心村,其余6 个中心村(社区)将按照区、街总体规划分批次实施建设。

优秀报告范文:中心镇建设情况汇报

中心镇建设情况汇报 我们兰陵镇位于苍山县西南部,地处苏鲁两省,苍邳台峄四市县区结合部,是2001年由兰陵、韩塘、横山三乡镇合并而成的中心镇。全镇辖114个行政村,10.6万人,总面积135.41平方公里,镇区面积3.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9万人,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积极探索中心镇开发建设的路子,使我镇中心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全镇GDP实现6.9亿元,一、二、三产值比率为 4.6:3.9:1.5,实现财政收入14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2元。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机制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中心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制订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解决城镇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实行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目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建委、土地、财政、工商、司法、派出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城镇建设的领导,同时,配备房建、土地等专门人员从事城镇建设服务工作,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制订地方性法规,保证城镇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盛市、县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兰陵实际,镇党委、政府制订下发了《兰陵镇关于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若干规定》、《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规定》以及《关于加强规划建设和土地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暂行规定》等,作为指导城镇建设工作的地方性法规,真正使城镇开发建设有章可依,有据可循,顺利实施。 二、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建设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城镇加强综合管理的基矗根据盛市、县各级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精神,确立了“规划要超前,建设要细致,开发要大胆,管理要严格”的方针,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和特色化,对镇区范围实行统一规划,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结合兰陵人文资源、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聘请省设计院重新编制兰陵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连续性,保证在成片、连片、合理配套的原则下搞建设,并逐步形成规模。近年来,我们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亿元,完成公共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完成生产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全镇建设道路总面积25.5万平方米,硬化完成韩塘、艾曲村村通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硬化路面1.6万米,蒙台路艾曲段拓宽硬化工程已完成路基铺设,总投资560万元,全长2000米。镇区道路在完成温岭、新兰等道路的同时,现正铺设硬化主要街道2条,投资

新丰县总体规划文本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 (1)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 (1) 第四章城市规模 (2) 第五章县域城镇体系 (2) 第六章城区土地利用 (3) 第七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与调整改造 (3) 第八章历史文物保护与城区风貌 (4) 第九章对外交通 (4) 第十章城区交通 (5) 第十一章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地 (5)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 (5) 第十三章城市水源与给水 (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 (6) 第十五章远景规划设想 (8) 第十六章实施措施 (8) 第十七章附则 (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断加强,广东省北部山区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为适应大环境的变化,满足新丰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管理的合理有序,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及实施细则》 《中心镇规划指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韶关市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韶关市新丰县总体规划与实施纲要》 第三条韶关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为2015.2 平方公里,而本次总体规划范围在城区,即县城中心区丰城镇,规划范围面积为15.01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心城区以旧城区及新城区为核心,其中新区是城区总体规划的重点规划范围。 第四条总体规划期限为2008年~2023年,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近期建设规划期限到2013年。 第五条本规划所涉及的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城区用地实际情况、规划意图,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及其适度弹性而制定的。 第二章城市性质 第六条丰城是新丰县县城区所在地,是新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韶关南部经济中心城市。 第七条丰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突出城区的中心功能,保证县域管理职能实施的需要,建成全市领先的现代化城市。新丰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是融山、河、城为一体的山水城市。新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山水城市的基本特色。丰城是县级城市,是韶关南部对外开放的枢纽城市,是起跨市区作用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丰城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为其发展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八条城市发展总目标:2O23年把丰城城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山水特色突出,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第九条经济目标:新丰县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贫困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65086万元(可比价),三大产业结构为36.89 : 32.71 : 30.40,人均国内生产总

最新 关于中心镇规划建设的意见-精品

关于中心镇规划建设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提高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中心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在连接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发〔〕24号)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意义 中心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连接城乡、联系工农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的区域性中心,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中心镇规划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就地吸引农村劳动力,提高中心镇竞争力;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市中心城镇规划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不断改善,实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中心镇存在规模偏小、职能雷同、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中心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功能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突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中心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破解难点问题,提高我市中心镇规划建设水平,促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中心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不断完善中心镇规划体系和城镇基础设施,优化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彰显特色。坚持规划引领,完善中心镇规划体系,合理确定中心镇的人口规模、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充分挖掘中心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中心镇的自然景观特色,努力实现现代建筑、自然风貌和文化传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中心镇不同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加强分类指导,构建自然和谐、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要突出重点,分步推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一批重点中心镇。

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图集) 南朗镇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中山市规划设计院 2007年9月

项目名称: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项目委托:中山市南朗镇人民政府 南朗镇总体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 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建设部甲级0010001 深圳市深临字第200114号 编制时间:2007年8月 出图专用章: 院长:刘仁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工: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总工:杨律信国家特许注册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魏正波城市规划师 孙昊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李鑫城市规划师 王晋暾城市规划师 项昺城市规划师 李轲城市规划师 何斌城市规划师 张迎规划师助理 协编单位:中山市规划设计院 参加人员: 给水、排水工程:聂洪文(总工、高级工程师)陈天凌(工程师) 电力、通信工程:肖珈琦(副总工、高级工程师)方阳生(工程师)燃气工程:王引平(燃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吴冬青(高级工程师)环卫工程:曾新民(副总工、高级工程师)邓永华(工程师)

项目名称: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审定: 审核: 项目负责人: 规划专业设计人: 校对人: 给排水专业设计人: 校对人: 电力电信专业设计人: 校对人: 燃气专业设计人: 校对人:

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 (1) 第一节城镇发展目标 (1) 第二节城市发展策略 (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3) 第四章空间政策管制规划 (4) 第一节“三区”划定 (4) 第二节“四线”管制 (5) 第三节空间政策管制分区 (5) 第五章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6) 第六章城镇总体布局规划 (7)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8) 第一节对外交通与区域协调 (8) 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8) 第三节公共交通规划 (9) 第八章公共设施规划 (10) 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11) 第十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11) 第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 (12) 第十二章岸线利用规划 (13) 第十三章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14) 第十四章景观风貌规划 (15) 第十五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16) 第十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7)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17)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8)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18) 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19) 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19) 第六节环境保护规划 (20) 第七节环境卫生规划 (20) 第十七章城镇防灾规划 (21) 第一节抗震与消防设施布局 (21) 第二节人防设施布局 (21) 第三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21) 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22) 第一节近期发展目标与规模 (22) 第二节分区发展策略 (22) 第三节近期重点控制与建设地区 (23) 第四节政府近期行动与土地供应计划 (23) 第五节近期建设与中远期发展的衔接 (23) 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24) 第二十章附则 (24) 附录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25) 附表1:现状用地汇总表(2006年) (31) 附表2:规划用地平衡表(远期2020年) (31) 附表3:近期用地平衡表(至2010年) (32) 附表4:规划城镇主次干道一览表 (33) 附表5:配建停车场指标标准一览表 (34) 附表6:公共设施标准一览表 (35)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 (绍政发〔2009〕52号) 为认真贯彻“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加快实施“三年建设计划”,促进中心镇“三年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现就加快推进全市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高中心镇发展水平,发挥中心镇集聚和辐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通过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使中心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达到“十五”末县级市城区水平,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基本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明显、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小城市。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加大对中心镇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建设和完善“一路(高标准的进镇道路)、二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三网(自来水供水网、垃圾收集〈处理〉转运网、通村公交网)”等设施,建成较为完善的供水、供气、道路、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争取到2010年末全市所有省级中心镇污水厂(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有条件的与县级污水厂实现并网。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明显改善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乡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对中心镇社会事业项目的投入,中心镇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生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建设和完善“一园(休闲公园)、二院(中心卫生院、综合性敬老院)、三中心(文化中心、科普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建设和完善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技术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争取到2010年末全市所有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达到标准化全覆盖,并成为绍兴市级以上卫生强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事业管理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三)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中心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中心镇主要道路全面硬化,省级中心镇建成有污水处理设施;市级中心镇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大于10平方米,主干道路灯亮化率大于80%,自来水普及率大于9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镇燃气普及率大于85%。对天然气管道暂未到达的中心镇,完善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对有条件的使用天然气的镇,可建设完善的天然气管道系统。 (四)加快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依据服务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分布、设施服务半

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今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市中心镇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文件精神,坚持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抓手,及时对我县高陂、下洋和湖坑三个镇中心镇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永定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全县中心镇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加强领导,精密部署。县委及时成立中心镇建设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由县委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财政局、农办、国土资源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安排落实中心镇建设各项工作。三个中心镇和各有关单位也成立相应机构,指定专人负责,使中心镇建设工作做到职责清、任务明、行动快。同时,多次召开由县中心镇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中心镇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中心镇建设相关工作。要求各中心镇、各有关部门要将中心镇建设试点工作作为本镇、本部门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项目推进工作抓紧、抓细、抓实。 2、调查摸底,编制规划。今年年初,由县领导带队,组

织有关部门深入到高陂、下洋、湖坑三个镇开展调研工作,认真听取中心镇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把中心镇建设纳入《永定县XX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办法》工作内容,作为今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抓手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三个中心镇结合当地人文资源、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聘请相关有资质的设计编制单位, 高起点编制中心镇建设规划。其中,高陂镇委托龙岩市规划院和厦门市规划院编制高坎培新城概念性规划和高陂镇总体规划,并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审查。湖坑镇完成集镇规划修编项目规划文本编制,通过市城乡规划局评审。下洋镇聘请上海麦塔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规划设计专家现场勘察论证,先后进行了两轮《下洋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编制。 3、细化项目,稳步推进。为切实推进中心镇建设试点工作,我县以项目载体,切实把中心镇建设工作任务分解成各个项目加以推进。高陂镇目前已策划储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环境整治、城镇建设等各类项目40多个,并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确定了XX年实施的14个包括基础设施、小区建设、民生工程等项目。现已经完成高陂大道1公里的路面铺设; 已完成先富大道改造方案的规划设计;已完成旧集镇改造项目规划和征地工作,并完成农贸市场的填方工程;四星级酒店、山背塘酒店别墅、农

县区创建“智慧城市”进展情况汇报

县区创建“智慧城市”进展情况汇报 县区创建“智慧城市”进展情况汇报 为加快推进我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我区于XXXX年申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单位”,并于XXXX年X月申报成功,与住建部签订了XX项重点创建任务目标书。XXXX年我区印发了《关于印发X区“智慧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二年来,我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现将X区创建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智慧X”完成情况 基本完成了基础网络建设。二年来电信、移动、联通公司投入X亿元,提高了网络质量,拓展IP承载网覆盖范围,提升业务支撑能力,促进数字城市的建设。电信公司实施了“智慧公交”工程;实施了“翼支付”平台;实施了“智慧出租”。联通公司实施了旅馆身份信息登记回传业务;实施了机动车在线考试数据实时传输;蓝盾公司押运车实时定位功能。 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稳步推进。一是完成网格、社区、街道、区四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网上查阅、数字档案全覆盖。二是实现了网格服务全覆盖。为XX个社区XXX名社区工作者免费配备了“掌中宝”XG智能工作手机、“民情e通”软件,实现了各项服

务工作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快速办理。三是XXXX 年X区委组织部建立了智慧党建系统平台。 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投资近亿元建设教育网络,现已覆盖了建城区中小学校,建成了教师网上培训系统、网络教育科研系统和教育博客系统,建立了学校网站集群,全区各学校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XXXX年年底建成了智能图书管理系统。 推进平安X建设。目前街路、小区、商贸中心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整合数字化城管、社区网格化、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XXXXX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服务中心。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XXXX年建立了“中国X”门户网站公共信息平台。XXXX年因网络发展环境以及信息安全的需要进行了改版升级。新网站目录服务系统主要有:重点栏目X 个。接口X个。 开展智慧医疗服务。建立了门户网站;为XX%的城镇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完成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全覆盖;建立了儿童计划免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应急体系;新农合参保人员实现网上直接支付;建立了城区XX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卫生室,新农合参保率XX%。 整合资源,开展食品安全。对食品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建立了食品安全各环节的信息录入平台。

白云区太和镇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甲级(建)城规编第(021072)号 建筑工程设计证书:甲级№1901521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甲级№9630011 白云区中心镇规划·太和镇总体规划 白云区太和镇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最终成果稿)

项目名称:白云区中心镇规划·白云区太和镇总体 规划(2004—2020) 项目委托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白云区分局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人民政府 项目承担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证书资质等级: : [建]城规编第(021072)号 甲级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白云分局 2005.4

规划编制人员 院主管领导:黄祖璜高级工程师院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院技术指导:王如荔(教授级)高级建筑 师 总工程师 林玉明李瑞明高级规划师 高级工程师 顾问总工 副总工程师 张仪兴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项目主管领导:蔡克光高级规划师副所长 项目总负责:黄江宁规划师 规划:黄江宁规划师 蔡克光高级规划师 刘伟仪陈刚助理规划师助理规划师 给水排水:谢显义高级工程师电力电讯:黄昆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第二章规划方向与目标 (5) 第一节规划依据与期限 (5) 第二节规划发展方向与目标 (6) 第三节人口规模的规划控制 (7) 第四节建设用地规模的规划控制 (7) 第三章镇域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7) 第四章中心区总体规划 (10) 第一节规划结构与总体用地布局 (10) 第二节道路系统规划 (12) 第三节工业用地规划 (13) 第四节仓储用地规划 (13) 第五节居住用地规划 (13) 第六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4) 第七节商业、物流用地规划 (16) 第八节绿化用地规划 (16) 第九节市政设施用地规划 (17) 第十节区域性道路及对外交通用地 (17) 第十一节给水规划 (17) 第十二节排水规划 (18) 第十三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19) 第十四节防灾工程规划 (20) 第十五节镇中心区电力工程规划 (21) 第十六节镇中心区电信工程规划 (21) 第十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21) 第十八节近期建设规划(2004—2010) (22) 第五章规划强制性内容 (24) 第一节太和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24) 第二节城市建设用地强制性内容 (2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