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龙胆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_杨维霞

龙胆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_杨维霞

龙胆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_杨维霞
龙胆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_杨维霞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235—2240

Acta Bot.Boreal.-Occident.Sin.

文章编号:1000-4025(2003)12-2235-06

龙胆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杨维霞1,周 乐2,耿会玲3,秦宝福3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摘 要:龙胆科植物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且多数为药用植物,其多数种属的药用植物,至今其化学成分尚未被系统研究.综述了目前龙胆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一般提取方法,对近年来发现的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进行了总结,为本科药用植物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龙胆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提取方法

中图分类号:Q946 文献标识码:A

A survey of study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medicinal plants of Gentianaceae

YANG Wei-xia1,ZHOU Le2,GENG Hui-ling3,QIN Bao-fu3

(1.College of food S cience,N or th west S ci-T ech Un ivers ity of Agr icultur e and Forestry,S haanxi,Yangling712100,Ch ina;2

Cen ter of Analyst and T es t,Northw es t Sci-Tech U nivers ity of Agricultu re and Forestry,Sh aanxi,Yangling712100,Ch ina;3

College of L ife S cience,Northw est Sci-T ech University of Agricu lture and Forestry,Shaanxi,Yan gling712100,China)

Abstract:T he plants of the Gentianaceae are w idely distributed in our country,and most plants are medici-nal species.But up to now the chem ical com ponents of the m ost of its species and genus have no t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T his article summ arized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 of studying the chemical co mponents of the m edicinal plants of the Gentianaceae as well as the general m ethods of ex tracting it.The same time, the iridoids and secoirido ids fro m this family founded in recent y ears are sum med up.T hese mentioned abo ve w ould be referred to for deeper and further study the medicinal plants of Gentianaceae.

Key words:Gentianaceae;m edicinal plants;chem ical com ponents;method o f ex traction

全世界龙胆科(Gentianaceae)植物约有80属, 1000余种,广布全球,主产北温带.我国有22属,约500多种,其中12属70多种供药用.作为中草药,龙胆科植物主要集中在龙胆属(G entiana)和獐牙菜属(Sw er tia).它们大多具有泻肝胆实火,清湿热,镇咳健胃及祛风湿,褪虚热,舒筋止痛等功效,用于对肝炎、胆囊炎、关节炎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但个别属种的药用功能较为特殊,如穿心草属(Canscora Lem.)的穿心草(C.iucidissima(Levl.et Vant) Hand.-M azz.)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及胃炎的治疗;罗星草(C.melastomalea Hand.-M azz.)则用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炎,急性扁桃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而龙胆属的陕西特有种秦岭龙胆(G.ap ia-ta N.E.Br.)则用于调经活血、清热明目及利小便.这可能与它们各自所含的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有关,基于这一原因,其化学成分就成为许多植物化学和药物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国内龙胆科药用植物的概况,20世纪80年代宋万志对其作了综述[1],而国内外龙胆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的大范围研究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十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龙胆科药用植物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本文就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作以综述.

收稿日期:2003-04-23;修改稿收到日期:2003-08-25作者简介:杨维霞(1971-),女(汉族),助理研究员,硕士.

1 龙胆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

1.1 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根据目前发现的母核结构可分为两类:第一种为C7和C11之间以内酯键相连的、构成六碳环烯醚萜类如(1)、(2)、(3);第二类为C7和C11之间不以内酯键相连的构成裂环烯醚萜类,此类又可分为C7与其它元素以链状相连的裂环烯醚萜类和C7与C8相连使母核构成五碳环骈六碳环型的裂环烯醚萜类,如1985年法国的Alber t J.Chulia等人从G.dep ressa中得到的de-pressoside(9)[2]中的C11a两边的部分(图1).

龙胆科中许多属植物都含有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表1).这类化合物是龙胆科植物的主要药用成分之一,也是本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这在化学分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如龙胆苦苷(g en-tiopicroside)(1)、当药苷(sw eroside)(2)、当药苦苷(sw er tiamarin)(3)也叫獐牙菜苷等(图1),这类物质主要是作为苦味健胃剂的有效成分.近年来发现龙胆苦苷还具有保肝、利胆、抗炎及解痉止痛等作用[3~5].此类化合物大多单独以葡糖苷的形式存在如(1)、(2)、(3),或进一步酸化为酸化的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如1996年马卫光等人从红花龙胆(G. r hodantha)中得到的r ho denthoside(23)[6].龙胆苦苷遇氨水易转化为龙胆碱、龙胆醛等,其抗炎药效是龙胆苦苷和龙胆碱的加和作用[7].

表1 近年来在龙胆科植物中发现的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T able1 T he ir idoids and secoir idoids in pla nt s o f Gentianaceae fo unded in r ecent year s

编号No.

名称

Name

植物来源

Plant origin

1 -D-葡糖基-4-阿魏酸单萜环烯醚酯獐牙菜苦苷

(狭叶獐牙菜苦苷angus tiamarin)(15)

S w ertia angustif olia[8]

(狭叶獐牙菜)

2狭叶獐牙菜苷(angus tios ide)(16)S w ertia angustif olia[8]

(狭叶獐牙菜)

3秦艽苷A(qinjiaoside)(17)G.mac rophylla Pall.(秦艽)[9] 4乌奴龙胆苷A(gentiournoside A)(10)G.ur nula Sm ith(乌奴龙胆)[10] 5乌奴龙胆苷B(gentiournoside B)(11)G.ur nula Sm ith(乌奴龙胆)[10] 6乌奴龙胆苷C(gentiournos ide C)(12)G.ur nula Sm ith(乌奴龙胆)[10] 7乌奴龙胆苷D(gen tiour noside D)(13)G.ur nula Sm ith(乌奴龙胆)[10] 8乌奴龙胆苷E(gentiournos ide E)(14)G.ur nula Sm ith(乌奴龙胆)[10] 9depresteros ide(9)G.d epr essa[2]

102′-间羟基苯甲酰獐牙菜苷(18)S.elongata(伸梗獐牙菜)[11] 113′′-葡糖基depresteroside(19)G.d epr essa[12]

12depress ine(20)G.d epr essa[12]

13大叶秦艽苷A(macrophylloside A)(21)G.mac rophylla[13]

14大叶秦艽苷B(macroph yllos ide B)(22)G.mac rophylla[13]

15红花龙胆苷A(rh odenthaside A)(23)G.r hod antha(红花龙胆)[6]

16红花龙胆苷B(rhodenthaside B)(24)G.r hod antha(红花龙胆)[6]

17红花龙胆苷C(r hodenthaside C)(25)G.r hod antha(红花龙胆)[6]

182′-(邻,间-二羟苯甲酰)当药苷(26)

2′-(o,m-dih ydroxyben zyl)s werosid G.algida(高山龙胆)

[14] 196′′′′-o-葡糖三花龙胆苷(6′′′′-o-glu cosyltrifloros ide)(27)G.linear is(粗茎龙胆)[15]

207-o-香豆酰马钱酸(7-o-coum aroyl-logan ic acid)(28)G.linear is(粗茎龙胆)[15]

217-o-(4′′-o-葡糖基)香豆酰马钱酸(29)

[7-o-(4′′-o-glucos yl)coum aroyl-logan ic acid]G.linear is(粗茎龙胆)

[15]

228-羟基-10-氢当药苷(8-hyd roxy-10-hydrosw eroside)(30)G.tibetic a(藏秦艽)[16]

23异大叶秦艽苷(is omacrophylloside)(31)G.tibetic a(藏秦艽)[16]

1.2 口山酮与黄酮类化合物

口山酮类化合物也是龙胆科植物的一个很有用的化学分类特征物质,它们的苷类绝大部分存在于龙胆科植物中,但苷元分布的科属较广,这类成分从结构上看其母核是一种苯并色原酮[17],如(4),其某些性质与黄酮类相近.口山酮的母核有8个可被取代的位置,但多数取代为2、4位,根据其取代基的多少和连接类型人们对其进行了分类.口山酮苷类常以C-苷和O-苷两种形式存在,以O-苷形式存在居多.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良好的中枢神经抑制,心血管兴奋作用,及利胆和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等.因此,口山酮类化合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 1981年Henry等[5]从龙胆科植物G.lutea中分离得到第一个口山酮,即1,7-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5),至今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的口山酮类化合物有100多种[18~21].黄酮类化合物除已报道的异牡荆素(isovi-texin)(32),异荭草素(ho moor ientin)(33)及瘤毛獐牙菜(S.p seudo-chinensis)[30]和青叶胆(S.

2236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

mileensis)[31]中含有的当药黄素(swertisin)(34)(图1),湿生扁蕾含有木犀草素(luteolin)外,台湾学者郭圣森等近年来从粗茎龙胆(G.arosanensis)中先后分离得到了isoorientin6"-o-caffeate、iso orientin 6"-o-glucoside、isoorientin、isovitexin6"-o-gluco-side等黄酮类化合物[32,33].此类化合物一般都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1.3 生物碱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傅丰永等就报道了秦艽(G.macrop hylla)中含有生物碱并命名为秦艽碱甲、乙、丙(6)(7)(8)[22].但后来郭亚键等[23]证明龙胆科植物秦艽中不含这些生物碱,它们是在温和条件下龙胆苦苷与氢氧化铵反应的产物,在秦艽化学成分的提取过程中如不加氨水,则不可能得到上述生物碱.而龙胆科其他属植物如天山龙胆(G. tianshanica)、西藏龙胆(G.tibetica)、龙胆(G. scabra)、川东獐牙菜(S.dav idii)及瘤毛獐牙菜(S. p seudo-chinensis)等,据报道也含有相应的生物碱,但在它们的提取分离过程中,也加了氨水,这些生物碱是否也是在提取过程中转化而来还有待证实.药理实验表明,龙胆碱与龙胆苦苷有相似的作用[24].到目前为止,在本科植物中所发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其提取过程未用上述方法的还未见报道.

1.4 三萜类化合物

此类化合物除獐牙菜属有分布外,近几年发现藏秦艽(G.tibetica),提宗龙胆(G.tiz uensis)中也含有 -谷甾醇、胡萝卜甾醇、齐墩果酸,熊果酸[25].80年代已证明齐墩果酸、熊果酸是抗肝炎降SGPT的有效成分[26,27],獐牙菜皂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28].从生长在尼日利亚山区的G.neurotheca中分离得到三萜类化合物,它们的质谱显示了Diels-Alder反应的碎片,但此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是否通过此反应形成也有待进一步研究[29].

1.5 其它类化合物

除了上述几类化合物外,刘焱之等还从红花龙胆(G.rhodantha)中分离得到了具有明显抗结核菌作用的化合物,并最终分离鉴定为正三十一碳烷、正三十二碳酸乙酯和正三十二碳酸已酯.近年来,郭圣森等从粗茎龙胆(G.arosanensis)中分离得到了一种芳香葡糖苷,并最终确定为2-hydro xy-3-metho xy-benzoic acid gluco se ester,潭仁湘等从秦艽中获得了一种新的酸2-m ethox yano finic acid.其甲基ku-rarino ne和kushenol(I),具有抗植物病源性真菌Cladosp orium cucumer inum活性,对人类病源性真菌Cand ida albicans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后来他们又陆续从藏秦艽(G.tibetica)中得到ethy ln-do-cosanoylanthranilate[34],从高山龙胆(G.algida)中得到fomanno xin acid[35],它们都具抗真菌活性.

2 提取分离方法

2.1 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

此类化合物大多为中等极性物质,易溶于水饱和的正丁醇及甲醇.目前对它们的提取分离一般用M eOH先粗提,回收溶剂后用石油醚(bp30~60℃)和CHCl3脱酯,再用n-BuOH或Eto Ac萃取,再减压回收溶剂后得粗提物,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离及TLC检测;洗脱剂一般为CHCl3-CH3OH或CHCl3-CH3OH-H2O以适当比例混合的溶液;显色剂一般为20%H2SO4水溶液,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龙胆科植物中基本上以糖苷形式存在,其以苷元形式的存在几乎没有.研究发现,在上述的提取方法中存在的缺点是本类化合物在硅胶柱中易于分解,从而影响得率,建议用大孔树脂,结果可能更好.

2.2 口山酮类化合物

用M eOH或EtOH对干的植物材料进行浸提,回收溶剂后通过聚酰胺柱层析,以H2O-M eOH(E-tOH)或CHCl3-M eOH梯度洗脱,用TLC检测,相同的洗脱液合并,浓缩,再经Sephadex LH-20柱纯化,M eOH洗脱[5],含酚羟基较少的酮苷亦可用硅胶柱层析分离,EtoAc-M eOH梯度洗脱.硅胶TLC常用展开剂为CHCl3-M eOH(4~9∶1),EtOA c-pyrin-H2O-M eOH(80∶12∶10∶5),CHCl3-HOA c (4∶1,CHCl3-M eOH-H2O不同比例).聚酰胺TLC 常用展开剂为:CHCl3-MeOH-H2O(10∶20∶1), H2O-M eOH(9∶1)等.口山酮苷类T LC展开后可直接置于紫外灯下检测,斑点多为棕褐色,在喷AlCl3后常变成亮绿色,而苷元则无这种变化.

2.3 生物碱类

把干的植物材料用10%NH3水湿润后,用95%EtOH提取,将EtOH提取液减压浓缩,得粗提物,将其溶于5%盐酸水溶液中,用浓氨或KHCO3调pH至9,用CHCl3提取,再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减压浓缩至干,得总生物碱.总碱部分再上硅胶柱.用CHCl3-M eOH不同比例进行洗脱,纯化.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得来的生物碱可能是试验过程中反应而来的,建议提取生物碱时不要用氨水,可用碳酸氢钠或不含氮的弱碱来润湿材料,这样提取出来的生物碱才是植物中本来存在的生物碱.

2237

12期杨维霞,等:龙胆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图1 化合物1~34的化学结构

F ig.1 Chemical str uctur e of compo unds 1~34

2238

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

3 结语与展望

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及口山酮类化合物既是本科植物的主要的药效成分,也是其特征性成分,这为本科植物在化学分类学中提供了化学依据.

从近年来发现的龙胆科药用植物中的许多化学成分的药理效果可知,作为传统中医药中的龙胆,还有非常大的药用潜力,除了可用来治疗肝炎、胆囊炎、镇痛等,还可用来治疗人类病源性真菌引起的疾病等.

潭仁湘等分别对藏秦艽(G .tibetica )、管花龙胆

(G .sip athulif olia )[36]

、高山龙胆(G .algida )、秦艽(G .m acrop hy lla )、龙胆(G .scabra )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得出这些植物在化学成分上十分相似,这为它们在药用上的相互代替提供了依据.在藏秦艽中分离得到的抗真菌成分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在龙胆科植物中却未曾发现,说明每个药用植物又有它的独特性,因此搞清每个植物的药用成分是很有必

要的.我国幅员辽阔,龙胆科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药用化学成分已被研究了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更加深入地进行.

国外在龙胆科植物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如Hosttemann 等人从70年代开始就对本科植物的许多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许多口山酮类成分,专门对口山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报道,并得出口山酮苷的化学分类的重要性只限于龙胆科[37]

.法国、德国[38]

、尼日利亚、加拿大的化学工作者也对本科植物进行了研究,日本对本科植物只进行了花色苷方面的研究[39,40].

今后,我们不但要在搞清每个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上加大力度,还要结合中医中药理论在搞清中药汤剂的药效成分上下功夫,这样我们才能在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方面赶超世界领先水平,才能更好地挖掘我国药用植物的药用资源潜力,使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SONG W Z (宋万志)T 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plant of Gentianaceae [M ].A v iso of Chinese T rad itional M e dic ine (中药通

报),1986,11(11):643-647.(in Chines e).

[2] ALBERT J .C HULIA ,JOS RPH VERCAUT EREN and M OU RAD KAOU AD J I .Dep res teroside ,a mixed iridoid -secoirid oid structure from G entiana d e p ressa .[J].Phytochemistry ,1994,36:377-382.

[3]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新华本草纲要[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387..

[4] 孔增科.实用中药手册[M ].天津:天津出版社,1996:83.

[5] WANG G Y(王国英);HUANG C X(黄翠轩);JIANG J X(蒋家雄).Pathology obs ervation of ex perim ental pr otect function by Gentiopi-croside to big rat liver cell[J].YunN an M edicament (云南医药).1993,14(4):242(in C hinese).

[6] M A W G ,NICOLA FUZZAT I,JEAN-LU C W OLFENDER,et al .Further acylated secoiridoid glucosides from Gentiana rhod antha [J].Phytochemistry .1996,43(4):805-810.

[7] YANG X F(杨肖锋),SONG C H Q(宋纯清).Stud y of gentiopicroside metabolization of fun gus commun ity in in testines[J ].Chinese T ra -ditional M ed icine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1):673-675(in Chinese).

[8] LUO Y H(骆跃华),NIE R L(聂瑞麟).T w o new iridoid in S w er tia angu stif olia [J].M ed icine A v iso .(中药通报),1992,27(2):125-129(in Chinese).

[9] LIU Y H(刘艳红),LI X C(李兴从),LIU Y Q(刘玉清).T he compon ents of iridoidosid e in G .macr ophylla .[J ].A cta B ot .Yunnan (云南植物研究),1996,16(1):85-89(in Chinese).

[10] LIU Y H(刘艳红),LI X C(李兴从),LIU Y Q(刘玉清).Five n ew iridoidoside in G .ur nula .[J ].Acta Bot .Yunnan (云南植物研究),

1994,16(4):417-423(in Chinese ).[11] KONG D Y(孔德云),J IANG Y(蒋 毅),YAO Y(姚 英).Components of cosides in S w ertia elongate [J].Chinese M e dic inal H e rbs

(中草药),1995,26(1):7-10(in Chines e ).[12] ALBERT J.CHU LIA,JOSEPH VERCAU TE REN and ANNE M ARIE M ARIOT TE.Iridoids an d flavones from G entiana dep ressa [J].

Phytochemistry .,1996,2(1):139-143.[13] TAN R X,WOLFENDER J L,ZhANG L X.Acyl s ecoirid oid s and antifungal constituents from Gentiana macr ophylla [J ].P hy tochem -istry ,1996,42(5):1305-1313.[14] T AN R X,WOLFENDER J L,M a W G,ZHANG L X.Secoiridoids and antifungal aromatic acids from Gentiana algida [J].P hy tochem -istry ,1996,41(1):111-116.[15] CHANTAL B,ANARE W M ,ROBERT G.Iridoids and secoiridoids from Ge ntiana linearis [J].Phytochemistry ,1997,44(4):633-637.[16] TAN R X,KONG L D,WE I H X.Secoiridoid glycosides and an antifungal anthr anilate derivative from Gentiana tibetica [J].P hy tochem -istry ,1998,47(7):1223-1226.[17] TAN P(谭 沛),LIU Y L(刘永隆).Compon ents of x anthon esin plan t[J ].Research and E xp loit N atur al P rod uct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2239

12期杨维霞,等:龙胆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2240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

发),1995,7(1):45-54(in Ch ines e).

[18] YANG Y B(杨雁宾).Natural xanthones[J].A cta B ot.Yunnan(云南植物研究),1980,2(3):345-369(in Ch ines e).

[19] HU B L(胡伯林),DING J Y(丁经业),SUN H F(孙洪发).Chem ical componen t of S w er tia pr z ew alskii[J].A cta Botanic Sinica(植物学

报),1991,33(7):507-510(in Ch ines e).

[20] W ANG J N(王建农),HOU C Y(侯翠英).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 w er tia f r anchetiana[J].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 erbal Drug s(中草药),1994,25(8):401-403(in Chinese).

[21] BIAN Q Y(卞庆亚)HOU C Y(侯翠英),CH EN J M(陈建民).T he study of ch emical componen ts of S w er tia f ranch etiana[J].R ese ar ch

and Exp loit N atural P roduct(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6,10(1):1-5(in Chinese).

[22] FU Y F(傅永丰),SUN N J(孙南君).Th e study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Gentiana macrop hylla[J].L ear ned Journal of M edicine(药

学学报),1958,6(4):198-203(in Chinese).

[23] GUO Y J(郭亚建),LU Y R(陆蕴如).T he study of turnin g Gentiopicros ide into Gentiana[J].M edicine A naly sis(药物分析杂志),1983,

3(5):268-271(in Chin ese).

[24] WANG Y(王 英),L OU Z C(楼之岑).Stud y circums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 edicine of G entiana mac rop hylla[J].Chinese T rad i-

tional M ed icine A v iso(中药通报),1987,22(3):153(in Chinese).

[25] XU X Z(许秀芝),TIAN X(田 轩).S tu dy of ch emical com ponents of Ge ntiana tiz uensis[J].Chinese Trad itional and H erbal Dr ugs(中

草药),2000,25(4):225-226.(in Chinese)

[26] M INBS,KIM YH LEE S M.Cytotoxic triterpenes from cr ataegus pinnatifida[J].A rchives of Pharm ac al R ese arch,2001,23(2):155~

158.

[27] GUO X F(郭信芳),CHEN CH B(陈昌彪).Is olation and iden tification of gentianine from S w ertia dav idi[J].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 erbal Drag s(中草药),1980,11(5):200(in Chinese)

[28] M IURA N.M ataumoto Y-Protective effects of triterpene compou nds ag ains t the cytotoxicity of cadmium in HepG2cells[J].M olecular

Ph ar macology,1999,56(6):1324~1328.

[29] EDE T M.ANAM.Tw o tr iterpenoids fr om G entiana neurothec a[J].P hy tochemistry,1998,48(1):211-213.

[30] New M ed ical sch ool in Jiangs u.E ncyclopedia of Chin ese Traditional M edicine[M].1977:3627,5358.

[31] LIANG Q S(梁庆桑),GAO X Y(高架云).Studies on antihepatitis flavones from S w er tia mile ensis[R].Chinese T rad itional M ed icine Re-

port(中药报道),1979,9:385(in Chin ese).

[32] L IU Y W(刘炎文),LIU P(刘 平),W ANG R Z(王瑞珍).S tudy of antituber culos is com ponents in Gentiana p ubiger a[J].Chinese

Tr aditional M ed icine A v iso.(中药通报),1985,10(12):33(in Chinese).

[33] ERS OZ T,C ALIS I.C-g lucos ylflavon es from Gentiana oliv ieri[J].H acettep e Univ..E cz acilik F ak.Derg.,1991,11(1):29-36.

[34] KUO S HIN-HSIEN,YEN M ING-HONG,CHUNG M E I-ING,LIN,CHU N-NAN.A flavone C-glycoside and an aromatic glucos e de

from G entiana sp ecies[J].Phytochemistry,1996,41(1):309.

[35] LIN CHUN-NA N,S HIH-HSIEN,CHU NG M EI-ING,KO FENG-NIEN,TE NG C HE-M ING.A new flavone C-glycos ide and antiplatelet

an d vasorelaxing flavones fr om G entiana arisanensis[J].N at.P rod.,1997,60(8):851-853.

[36] TAN REN-XIANG,KONG LING-DONG.S ecoirdoids fr om Gen tiana s iphonantha[J].Phytochemistry,1997,46(6):1035-1038.

[37] HOST ETT M ANN K,WABG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9235660.html, pon ents of Xanth one[J].Phytochemistry,1977,(16):821.

[38] RODRIGUE Z-S,W OL FEN DER-J.L,HAKIZAM UNGU-E,HOST ETT M ANN-K.An antifungal naphth oquin one,xan th ones an d sec-

oiridoids fr om S w er tia calyc ina[J].Planta M ed ica,1995,61(4):362-364.

[39] KEIZO HOSOKAWA,E RI FUKUS HI,JUN KAW ABATA,CHIHARU FUJ II,et al.Th ree acylated cyanidin g glucosides in pink flow er s

of Gentiana[J].P hytochemistry,1997,40(3):941-944.

[40] KEIZO HOS OKAWA,ERI FU KU SHI,JUN KAW ABATA,CHIHARU FUJII,et al.Seven acylated anthocyanin s in blu e flow ers of

Gentiana[J].Phytochemistry,1997,45(1):167-171.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或处理,根据地物反射和发射的波谱特性

人参化学成分及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化学 论文(设计)题目: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3年11 月22 日

目录 摘要 ..................................................................................................................................... I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2.1人参皂苷 (2) 2.1.1人参皂苷的分类 (3) 2.1.2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6) 2.2脂溶性性成分 (8) 2.2.1脂溶性成分的抗菌作用 (8) 2.2.2脂溶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 (9) 2.3多糖类物质 (9) 2.3.1人参多糖类物质的调节免疫作用 (9)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 (10)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抗肿瘤作用 (10) 第三章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现代研究证明,人参可增进食欲、强心、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治贫血、神经衰弱等症。本文对人参化学成分及人参的药理研究的新进展给予综述并对人参的研究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人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第一章前言 中药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是一种名贵药材,同样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经中医临床验证表明人参的主要功效包括有补脾益肺、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等。临床上人参能够对诸多疾病均能够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人体滋补强壮作用更加的明显。并且它的化学成分相对较为复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相对独特,由于现代分离以及分析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参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进展。目前人们对其药理活性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展开论述,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人参的现代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对人参的研究大多采用粗制剂或总皂贰成分,固然是由于人参有效成分的含量低和纯化困难,还由于对人参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认识不足。至今,已阐明的人参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糖类、蛋白质、多肤、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脂溶性成分和其它成分【1】。其中,皂苷被公认为是人参的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2.1人参皂苷 皂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因具有较大的表面活性,在水中震荡或加热时可以产生胶状溶液和泡沫,因而得名皂苷。人参皂苷为人参属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是由皂苷元和糖相连构成的糖苷类化合物,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约占人参干重的4%左右。人参皂苷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或无色针状结晶,味微甘苦,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极性大的人参皂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醋酸和

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进行的一整套加工处理。中药经炮制后,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当炮制成饮片后其化学成分、理化性质都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进而探讨中药炮制的真正意义,同时为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炮制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认为中药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剂及各种不同辅料的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 1.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挥发油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物,在常温下能挥发,并易随水蒸气蒸馏,所以叫挥发油或称精油。含挥发油的中药,经过加热炮制后,可使所含挥发油显著减少。炮制目地主要是减少或除去某些挥

发油的副作用,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挥发油,蜜制后,挥发油损耗,故发汗作用减低,而蜜能润肺止咳,更增加了止咳平喘的作用。还有的含挥发油成分药物的炮制是根据改变药性或减低毒性的需要而进行的。如白术炮制后挥发油中的苍术酮可转化为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双白术内酯。由于挥发油中成分复杂,且多不稳定,所以在炮制时应注意药物中成分的变化而改变疗效。 2.炮制对中药中无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中大量存在着无机成分,在植物药物中也有一些无机盐类,如钾、钙、镁、碘等,它们或与有机物质结合存在,或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晶。炮制对含无机成分的药物也有影响。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若经长时间的水处理,会大大降低其利尿作用,故在处理夏枯草时不宜长时间浸洗。如矿石类药物经过煅烧后失去部分结晶水,成为无水化合物,不仅使药物易于粉碎,而且使药物进一步纯净,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如明矾为含水硫酸铝钾的复盐,在200℃失去结晶水,煅后凝固蛋白,增强吸水,干燥收敛防腐及抑制作用。同时炮制可以减少有害元素含量。通过对马钱子炮制前后水煎液中33种元素的测定分析,炮制后元素含量增加的有24种,含量减少的有9种,且大多为有害元素,如汞元素炮制前是炮制后200倍,而炮制后锌、锰、铁、钙、磷均高于炮制前1倍以上。这些有益元素的增加和有害元素的减少及元素内部构成比的改变,为马钱子炮制后毒性的降低及增加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考试方式:考试与综述 教学方式:讲授与实习考察主讲老师:王弘 课程类型:本科生选修课 授课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对中药、天然药物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 开设目的: 人类面对各种疾病危害、资源危机等严重问题,新的药用资源寻找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增强,天然药物在解除疾病危害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益被重视,需求量急剧增加。药用植物资源是自然界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然药物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人们长期的过度采挖,造成生态破坏,致使多种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如何科学保护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是天然药物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 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范围广泛,是采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研究植物资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本课程是在介绍药用植物资源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注重该领域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并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考察,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拓宽知识,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和从事天然药物相关研究打好基础,因此对于药学院学生有必要学习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相关知识。作为一门选修课,也可以满足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的需要,广泛的指导人们有方向、有目的探寻新的药用资源,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 课程内容 一、概论 4学时 植物资源基本概念 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历史-本草学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优势资源 4 学时 药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知识简介 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与道地药材

三、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4学时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药用植物园和保护区介绍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四、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2 学时 植物资源化学的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五、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 6学时 植物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药用植物资源的三级开发研究 药用植物新资源的发现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途经- 研究范例介绍 六、民族植物药和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3学时 民族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七、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学时 生物技术、3S技术等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八、参观与考察 10学时 药用植物园、栽培基地参观 药用植物资源科研及实际应用考察

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博落回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博洛回(Macleaya cordata(Willd.) R. B)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叶、果均含多种生物碱,对治疗多种炎症有效,所含生物碱也可抑制肿瘤细胞。我国博落回野生资源丰富,利用博落回开发新的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博洛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关键词】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al constituents of Macleaya cordata [Abstract] Macleayacordata(Willd as the Papaveraceae perennial herbrhizome,leaf,fruitcontains many kinds of alkaloid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alkaloid can inhibit tumor cell. Our Macleaya rich wildlif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acleaya develop new products will have broad market prospects.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olo belongs to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plants [Key words] Macleayordata;Research Progress;chemical composition 博落回属植物概述植物型抗菌产品因其无污染和无残留等独特的药物功能,逐渐成为潜力较大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博落回为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 illd.)R.B)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和杀虫止痒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阴道炎、肺炎、皮肤病和肝炎等,并具抗肿作用。 1 主要化学成分 1.1 化学成分分布 通过对博落回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要用成分存在于根及及全草中,其中:根含有血根碱(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

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用植物学》 主讲教师:石福臣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2、列举5种属于裸子植物的药用植物,阐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及野生及栽培现状 3、列举5种属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分析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4、列举5种属于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说明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5、列举3种属于木本单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描述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6、在唇形科和玄参科中各列举2种药用植物,比较分析其分类学特征和各自资源分 布状况 7、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变态根在药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意义 8、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蔷薇科内各亚科间在特征上的演化规律 9、列举5种豆科药用植物,分别阐述其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国内资源状况 10、列举5种百合科药用植物,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各自的 资源状况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毕业论文(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关于生物技术的论文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 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 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无性遗传特性一致的优点。特别是对某些种子繁殖慢、难繁殖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通过选择材料的部位(如根、茎、叶的段、片、块等),运用培养基获得芽体,最后培养成为植株。现在已经在药用植物中广泛应用,已在上百种药用植物上成功完成组织培养。 1.2.2无性植株的再生无性植株的再生是对植物通过组织培养和遗传工程进行品种改良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实现获得大量人工种苗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药用植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无性系可概括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公选课对药用植物简单的学习,对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药用植物的简要论述。 一、药用植物的概念 主要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也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药的植物。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三、发展历史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 种。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 植物类药就有252种。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 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 1949年后,对 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编写出版了《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多种药物专著,收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 三、药物分类 在中国古代,《神农本草经》把药物按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类外,又创造了按药物属性分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纲目》中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 所收药物分为16纲60类,并以生理生态条件为依据,将草类药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类等。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分类系 统。 药用植物学按植物系统分类,则可反映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利形态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常按药用部分分类,分为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类,便于药材特征的鉴别和掌握其栽培特点。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黄峰中药学 2110948107 摘要: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程序做一个综述,并对所涉及的色谱法、光谱法等在结构鉴定中的运用做一个具体探讨。 关键词:化学成分;结构鉴定;色谱法;光谱法 前言 中医药现代化是当今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和中医药领域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中药中发挥各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其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认知不仅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 从中药中经过提取、分离、精制得到的有效成分,运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的科学技术鉴定或测定其化学结构,才能为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研究清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步骤。 因此,研究清楚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建步骤。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做一个综述,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中药未知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探索。 1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程序 1.1纯度检测 在进行有效成分的结构研究之前,必须对该成分的纯度进行检验,以确定其为单体化学成分,这是鉴定或测定化学结构的前提。一般常用各种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此外,固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其熔点,考察其熔距的大小作为纯度的参考[1]。液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沸点、沸程、折光率及比重等判断其纯度[2]。对已知物质来说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物质,如其比旋度与文献数据相同,则表明其已是或接近纯品。 用于纯度检测的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比重等的测定。固体纯物质的熔点,其熔距应在0.5度~1.0度的范围内,如熔距过大,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的方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 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科学。药用植物学的任务主要是系统地学习植物学知识,用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调查药用植物资源,整理中草药的种类,保证用药准确有效。 关键词:药用植物、药物价值、药物特征、药用植物的发展等 内容:据统计,我国药用资源种类达12694种,其中药用植物383科233属11020种(含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4科879属1590种,药用矿物84种〔2〕.可见我国药用资源80%多的种类是中草药类,当今人类回归自然热持续升温,为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提供了广阔前景. “九五”期间对常用中药材进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其成果对澄清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水平,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国际化,开发利用新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中药材品种混乱和质量下降的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先后对400多种中药材做了较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填补了一大批中草药化学成分空白,筛选出800多个生物活性成分.目前已完成500多种中药的传统炮制经验的收集整理及技术规范制订,在遵守古老炮制的基础上对近100种常用中药进行现代炮制技术,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较具民族特色和医学体系的藏、蒙、维等民族医药己相继制定了地方标准.牛黄麝香、虎骨、犀牛角、冬虫夏草菌丝等名贵中药的人工制品或代用品大大缓解了对其天然野生资源的压力,但中草药品种退化依然严重,生产管理粗放,名贵药材资源长期紧缺,不少品种已濒临灭绝.本着立中药材国际名牌,扬中医药世界美誉,我国已建立了一大批名优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全国约有200个品种,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已经启动.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简史: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为“本草学”。 汉代:《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 性分类。 唐代:李勣、苏敬等,《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我国第一部药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 整的文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是我国16世纪以前祖国药学或中药学的全面总结。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 此外,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 明-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一)A型题 1.分析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常用于纯化样品的担体是() A.中性氧化铝 B.凝胶 C.硅胶 D.聚酰胺 E.硅藻土 2.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生物碱成分常在碱性条件下使用的单体式() A.三氧化二铝 B.纤维素 C.硅藻土 D.硅胶 E.聚酰胺 3.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碱时常用的显色剂是() A.10%硫酸-乙醇溶液 B.茚三酮试剂 C.硫酸钠试剂 D.硫酸铜试剂 E.改良碘化铋钾试剂 4.可用于中药制剂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A.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 B.薄层色谱法 C.气象色谱法 D.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E.分光光度法 5.不宜采用直接称重法进行含量测定的生物碱类型是() A.强碱性生物碱 B.若碱性生物碱 C.挥发性生物碱 D.亲脂性生物碱 E.亲水性生物碱 6.生物碱成分采用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主要依据是() A.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 B.生物碱在醇中的溶解度 C.生物碱在低极性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D.生物碱在酸中的溶解度 E.生物碱PKa的大小 7.使生物碱雷氏盐溶液呈现吸收特征的是()

A.生物碱盐阳离子 B.雷氏盐部分 C.生物碱与雷氏盐生成的络合物 D.丙酮 E.甲醇 8.生物碱雷氏盐比色法溶解沉淀的溶液时() A.酸水液 B.碱水液 C.丙酮 D.氯仿 E.正丁醇 9.含有下列药材的中药制剂可用异羟肟酸铁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的是() A.黄连 B.麻黄 C.防己 D.附子 E.黄柏 10.雷氏盐(以丙酮为溶剂)比色法的测定波长是() A.360nm B.525nm C.427nm D.412nm E.600nm 11.苦味酸盐比色法的测定波长是() A.360nm B.525nm C.427nm D.412nm E.600nm 12.酸性染料比色法影响生物碱及染料存在状态的是() A.溶剂的极性 B.反应的温度 C.溶剂的PH D.反应的时间 E.有机相中的含水量 13.酸性染料比色法溶剂介质PH的选择是根据() A.有色配合物(离子对)的稳定性 B.染料的性质

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的研究

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及利用现状的研究 王登高 贵州大学林学院 摘要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较多特色药材,为加快毕节地区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本地区中药材资源用于生产加工和科学研究,对外展示本地区富有特色的药材资源,本文从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加快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利用现状 1.引言 毕节地区拥有众多品质优、分布广的名贵药材,如大方的天麻、黔西的杜仲、金沙的银耳、织金的黔党参等,因而被称誉为“地道药材之乡",其中尤以半夏的栽培最为广泛,最具规模。 加快毕节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建立统一大型的药材栽培基地,打造毕节的药用植物品牌,就应该对毕节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认知,对药材栽培的前景进行评估,本文对毕节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及现阶段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本地区开利用发药用植物提供合理的依据。 2.毕节地区的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 毕节市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贵州高原屋脊,位于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处于乌蒙山区,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 毕节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最低海拔457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全区总面积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长江流域面积占95.38%,珠江流域面积占4.62%,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地貌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地形随山势而异,西部平坦缓和,中部切割强烈。东部起伏轻微 2.2 气候条件 毕节市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雨日多,降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 5—15.0℃,一月平均气温17——4.3℃,七月平均气温17.6——24.9℃,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月变率大,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205—297天。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偏暖,我区冬季温度逐渐偏高,暖冬趋势明显,对越冬作物和喜温的热带果树、多年生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宗霖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综述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情况。阐述了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利用;探索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途径,并附之于自我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 关键字: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可持续中国 参考文献: 康健王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中国林业 士林等. 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 ]. 中国中药, 2005, (15). 麦娥, 高海琪1 加强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刻不容缓[J ]. 中国药业, 2004, (08). 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中药区划[M ]. 科学, 1995. 西林等. 中药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 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Resourees Li Zonglin 前言:我国是应用天然药物最为广泛、最为久远的国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文化与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理论。进入21世纪后,传统草药和近代东西方发展起来的植物药被认为是将来健康产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采挖以及滥用资源致使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大大减少。为了解决这些药用植物--特别是那些药效明显、生境特殊、引种困难的药用植物的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科研人员、相关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在保护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植物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

中药炮制与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中药炮制与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分 析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宋凯() 专业__中医_____________ 年级__2012级成人专科______ 教育中心_南充教育中心_________ 2014年11 月 15日 中药炮制与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 摘要: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进行的一整套加工处理。中药经炮制后,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当炮制成饮片后其化学成分、理化性质都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进而探讨中药炮制的真正意义,同时为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药炮制;炮制目的,方法,影响;化学成分 中药炮制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1.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主要有以下目的及作用: 1.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1.2改变药性和功能,增强临床疗效; 1.3便于调剂制剂,保证药物质量; 1.4.矫正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1.5.便于保管贮存及保存药效; 1.6改变药物或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2.中药炮制的方法 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卷首把当时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载述:“按雷公炮炙法有十七:曰炮、曰爁、曰煿、曰炙、曰煨、曰炒、曰煅、曰炼,曰制、曰度、曰飞、曰伏、曰镑、曰摋,曰瞧、曰曝、曰露是也,用者宜如法,各尽其宜。”近代则依据中药炮制工艺的全过程,将其分为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药材炮制通则”即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其中净制包括挑选、筛选、淘洗等。切制包括浸泡、润、漂等软化处理与切片、切段等,炮炙包括炒、烫、煅、制炭、蒸、煮、炖、燀、酒制、醋制、盐制、姜汁制、蜜炙、油炙、制霜、水飞、煨等。 3.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认为中药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剂及各种不同辅料的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 3.1炮制对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有似碱的性质。大多数生物碱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受热遭破坏或分解,游离的生物碱大部分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在其炮制过程中,多加醋使之成盐,而增加溶出度。用HPLC法测定不同醋制方法中延胡索含量,其中以醋煮为最高,从而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加强其镇痛作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

浅议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对策

浅议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对策 药用植物指的是含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防病、治病、补益等特种功效,可加工中药和兽医用药的经济作物。 中药是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多年来,中医、中药对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西药相比较,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或栽培植物,具有取材天然、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独特优点。它不仅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特殊疗效,而且还有补益身体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长寿,也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化学合成药转向天然药,希望从天然药中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从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这为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中医学的发展对于药用植物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许多药用植物单靠野生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用药需要。通过对我省野生药用植物的调查和栽培措施将野生变家植,建立栽培生产基地,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药材来源,以改变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2%,居全国第7位。甘肃是个多山的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 甘肃药用资源1527种,其中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大宗地道药材31余种。如: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羌活、秦艽、锁阳、麻黄、远志、猪苓、知母、地骨皮、黄苓、柴葫、半夏、冬花、杏仁、苦参、赤芍、刺五加等等。 甘肃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结合部,在植物区系的分布上有天生的复杂性,不仅有黄土高原的区系分布,而且还有西亚的一些植物区系分布,所以甘肃药材的地道性比较突出。这里的丰富是地道药材丰富。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况 2007-01-19 17:27:15| 分类:陌尘草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药用植物资源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及种子植物等植物类群。目前,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有385科、2312属、11118种(包括9905种、1208个种以下单元)。藻类、菌类、地衣类同属低等植物,药用资源共计92科、179属、463种;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为高等植物,药用资源计划性293科、2134属、10553种。也就是说,约95%的药用植物资源属于高等植物,其中种子植物占90%以上,而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等孢子植物仅占8.6%。显然,种子植物是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主体。 藻类:中国藻类植物估计有数千种其中药用藻类资源共计划处42科、53属、114种。药用藻类中较重要的是红藻、绿藻和褐藻,占种数的88%。红藻门药用植物中种数较多的科有江篱科(1属8种)、石花菜科(2属7种)、红毛菜科(2属7种)、松节藻科(3属4种)、红翎菜科(2属4种)、仙菜科(2属4种)等。绿藻门的主要科是石莼科(2属11种)和双星藻科(1属5种)。褐藻门的半数以上的药用种集中在马尾藻科(1属12种),该科也是药用藻类中最大的科。

就目前来讲,藻类植物中药用种数最多的是海洋藻类,据报道,中国药用海藻有120种以上。海藻中已用作药材的主要有海带、昆布、马尾藻、羊栖菜、海蒿子等。药用海藻中石花菜、蜈蚣藻、海蕴,石莼、海萝。鹿角菜、裙带菜。鸡毛菜、皱紫菜。海黍子、宣藻。肠浒苔、美舌藻(鹤鸪莱)、海人草等为较常见的种类。中国70年代引入的巨藻亦可药用。淡水藻类药用的主要有脆轮藻、普通水绵和小球藻等,陆生藻主要是念珠藻(葛仙米)和发状念珠藻(发菜)等。 菌类:中药资源所涉及的菌类只限于真菌。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是药用低等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药用真菌中比较重要的是子囊菌和担子菌两个纲。担子菌纲尤为突出,药用种数约占药用真菌的90%。 担子菌中70%的药用种集中在6个较大的科,即多孔菌科(27属74种)、口蘑科(18属45种)、红菇科(2属33种)、牛肝菌科(5属16种)。马勃科(6属13种)和蘑菇科(2属12种)。主要药用属有多孔菌属、羊肚菌属、红菇属、侧耳属等。灵芝属的植物全世界有100余种,中国有73种,是世界上灵芝种数最多的国家,海南省是中国的“灵芝王国”,有50余种。本属可药用的有7种。担子菌中常用药材主要有茯苓、猪苓、灵芝、紫芝、雷丸、马勃、银耳等,其他还有猴头菌、云芝、竹黄、侧耳、木耳、苦白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摘要:随着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深入,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中寻找新的 生物活性成分已成为研究热点。内生真菌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都 有影响,内生真菌活性成分已成为发现新颖结构化合物及新药物的潜在资源。简 要综述了近年来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次生代谢产物、与宿主的关系等 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发酵;代谢产物;药用价值 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生活在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 真菌,被感染的植物不表现明显的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从严格表面消 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的方法,以及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微生物 DNA 的方法来证 明其内生性。内生真菌不但可以自身合成药物活性成分,还具有促进宿主植物合 成活性成分的能力[1]。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将为利用 其进行工业发酵,生产新型活性化合物开辟新的途径。 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是菌株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研究的基础。由于环境的改变,内生真菌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数量、种类等都会受到影响[2]。通过形态学观 察和繁琐的生理生化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分类鉴定。 3 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 3.1抗肿瘤活性物质 某些抗肿瘤药用植物中部分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 成分,已有不少学者从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用植物中寻找能产生抗肿瘤成分的内 生真菌,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抗肿瘤化合物。1993 年 Stierle 等[11]首次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o)的韧皮部分离到一株能产紫杉醇的内生 真菌,随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种红豆杉中也分离得到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除紫杉 醇外,人们还研究了可以产其他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内生真菌,陆续从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Ying)、美登木(Maytenus hookeri)等药用植物中分离出了能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内生真菌菌株。这为药用植物内真菌发酵生产抗肿瘤药物奠定了基础。 3.2抗生素类活性物质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可产多种抗生素,能抑制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等。 李雅等发现,杜仲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Castillo 等从蛇藤(Kennedia nigriscans)中分离到一株能抑制多种致病霉菌的内生真菌。Thongchai 等从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能够产生明显的抑菌活性,并得 到了具有该抑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3]。 3.3其他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内生真菌还能产生其他活性物质,如降血糖活性物质、免疫抑制剂、抗氧化剂等。Salituro 等从非洲热带雨林植物的内生真菌 Pseudomassaria sp.中分 离到一种非肽类代谢物,可使人的胰岛素受体酪氨酸β- 亚基磷酸化,并使胰岛素 受体的作用底物也磷酸化,从而激活蛋白激酶 B,具有模拟胰岛素的作用,能明 显降低血糖浓度。周生亮发现4株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菌丝和发酵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