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

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

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

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30年。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1],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每年增加640多个[2]。城镇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71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239亿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 2扩展到2005年的

32520.7km 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7m 2增加到2007年的27.1m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6.3,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1.5%,城市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82.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5m 2增加到7.9m 2。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拉动了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3],要继续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动摇。城市化的发展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 ,2000年)所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4]。在未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将有超过发达国家劳

收稿时间:2008-08-10;修回时间:2008-12-0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KZCX2-YW-321-0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06BAJ05A06,2006BAJ14B03)资助。

第29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29,No.12009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09

DOI:10.15957/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2276870.html,ki.jjdl.2009.01.005

动力总数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向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5]。

2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2.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升0.93%,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9年时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提高了7.28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之后的29年时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7年的44.99%,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是前一阶段的3倍多,每年平均增加0.93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人口资料数据,1980—1990年的10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了4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它国家中,土耳其提高了17.4个百分点,韩国提高了16.9个百分点,菲律宾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巴西、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马来西亚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左右,其余国家都低于7个百分点;1990—2000年的10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9.4个百分点,仅次于泰国(12.4)、印度尼西亚(11.4)、和菲律宾(9.7);2000—2006年的最近6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4.6个百分点,仅次于印度尼西亚(6.1)和马来西亚(5.5)。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城市化水平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98%,远快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历年平均增长速度(0.84%)。

2.2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

各国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从10%的人口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里变到30%的人口住在这样的城市里,在英格兰和威尔士需要79年,在美国66年,德国48年,日本36年,澳大利亚只有26年[6]。而中国从194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64%,到199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0.48%,经过了47年时间。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根据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论,即城市化水平小于30%为起步阶段、介于30—60%为中期阶段、介于60%—80%为后期阶段、大于80%为终期阶段[7],可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为稳健起步阶段和加速成长阶段共两大阶段。按照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判断标准,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为起步阶段的结束。考察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10.64%,到1981年达到20.16%,到1995年达到29.04%,到1996年达到30.48%。据此可以判定自1949—1995年为我国城市化起步阶段。完成城市化起步阶段,我国整整花了47年时间,相当于半个世纪。用了如此长的时期才完成城市化起步,主要是受到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动荡、相关政策、城市化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从起步阶段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曲折发展过程,体现出城市化进程的动荡性、萧条性、停滞性、徘徊性、低速性等特点。

2.3我国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

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比重仅高于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等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城市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60%,英国用了100年,德国用了80年,法国、日本、美国等用了60年。选取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联合国预测法得到的预测结果为:到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7.8%;2030年为68.7%,2050年为85.7%。按照城市化进程一般呈“S”型曲线上升的规律,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进行预测,结果为: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4.15%;2030年将达到63.2%;2050年将达到78.87%。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发展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进入城市化后期的成熟发展阶段。

3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判断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否合理和健康,主要取决于城市化进程是否与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是否与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相适应,是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否与就业水平相适应,是否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与上述五大方面相适应的城市化道路一定是健康的和谐的城市化道路。我国城市化同我国经济

20经济地理第29卷

建设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起伏的发展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时期,国家提出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方针。从1984年后试行新的市镇建制标准。规定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千的,可以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制,实即乡改镇。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的镇,可以设市的建制。县城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非农业产值60%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和市镇标准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我国建制镇的个数从1981年的2678个迅速增加到1985年的9140个,平均每年增加1615个。这一时期是我国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以小城镇繁荣发展为主导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1986—1990年“七五”计划时期,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1985年公布的“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更明确指出:“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8]。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中亦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在以上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1991—1995年的“八五”计划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以开发区和大城市建设为主的阶段。城市化以现有城市扩大为主要特征,城市数目增长较快,由1991年的479座增加到1995年的640座,年均增加40.25座。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在这一城镇化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大力发展成为该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996—2000年的“九五”计划时期,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指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后,200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以上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八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小城镇的数量由1995年的17532个增加到2000年的20312个,5年时间共增加2780个,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556个,而城市的数量变动不大。

2001—2005年的“十五”计划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推进城市化提升为国家战略[9],并正式提出新的城市发展方针,明确指出“推进城市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10]。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多样化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006—2010年“十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空间格局。”这是和谐化的健康城市化道路。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按照

第1期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21

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①。

4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

4.1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我国初步形成由28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11]、50座特大城市、81座大城市、233座中等城市、297座小城市和1.89万个城镇组成的全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格局,形成了由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和沿海城镇发展轴、京广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长江沿江城镇发展轴、南贵昆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京包—包兰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以及重要门户城市、重要内陆边境城市等组成的全国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格局。城市间的等级职能正以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进行重组,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的健康城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未来的城镇体系将是以不同等级的交通网络和生态网络为基本构架,以协调城市群内部及城市群之间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形成的具有吸引集聚能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具有发展潜力和扩展张力的有机体系。

4.2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

在强烈的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作用下,我国先后培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闽南金三角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南北钦防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哈大长城市群、皖中城市群、晋中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赣北鄱阳湖城市群、浙中城市群等28个大小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21.98%,但却集中了全国44.63%的总人口,60.43%的非农业人口,62.29%的固定资产投资,76.85%的经济总量,77.72%的工业产值,70.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3%的第三产业产值,提供着全国67.30%的地方财政收入、73.09%的进口总额、80.40%的出口总额、94.16%的外资和40.92%的粮食[12],是今天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3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由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的重大转变,城市群地区正在成为未来带动全国和省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阵地,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主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正由于如此,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城市群地区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试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先后纳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率先加快发展,成渝城市群于2006年被国家批准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于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南北钦防城市群于2008年被国家批准为重点发展区域。这些城市群的建设与先行先试将为更大范围内的国家城市化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5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推进城市化的高度重视,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研究并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问题之一。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关键性科学问题亟待通过科学研究得以解决。顺应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需求,在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时间里,国家科技部门先后设立一系列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设立一批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后设立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性项目,分别从不同侧面和层面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格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07年10月15日。

22经济地理第29卷

局、机制、动力,分析总结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方针与城市化发展模式[13],揭示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揭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提炼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剖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剥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所有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对推动我国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决策基础,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国的城市化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思想步入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顺应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一批又一批的城市专家先后成功地开展了中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京津冀都市圈规划、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武汉城市群规划、南北钦防城市群规划、成渝城市群规划、中原城市群规划以及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这些研究为国家推进实施城市化战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辅助决策作用。

围绕城市发展的实践研究,不断总结提升我国城市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先后出版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根据国家图书馆藏书检索系统查询,期间出版的有关城市化研究学术著作约250部,有关城镇化研究的学术著作155部,共计约400部,研究内容涉及城市(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早期的著作主要是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和城市化战略的思考;随后,城市化研究的内容逐渐丰富,涉及领域不断扩宽,其中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和农业、土地利用等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与城市化科学研究相对应,一大批致力于研究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组织机构不断涌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设立城市学院、城市规划系、城市管理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所,不少民营企业和公司也成立相关机构从事研究城市发展问题,形成全社会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问题、推动中国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热潮。

6存在问题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

6.1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纵观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健康的因素,具体体现为城市化速度相对过快虚高,出现冒进式城市化发展现象;城市空间拓展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控;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能力不能适应快速城市化发展需要;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比较滞后;造成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等等。这些问题和不健康因素在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总体看来,改革开放前受政府错误的方针、政策的误导,城市化过程波动起伏,发展受到阻碍,增长速度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虽然城市化发展速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出现了诸如用地扩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以致发展到当前仍然存在着土地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加剧以及城乡差距拉大、市民生活不便、农民工生活缺乏保障等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又衍生出一系列资源环境剥夺问题。这种剥夺行为主要是强势群体和强势区域基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掠夺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政策偏好、生态、环境容量,转嫁各种污染等的一系列不公平、非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表现为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城市群与都市圈内部的剥夺,城市对乡村的剥夺,旅游度假区对农村的剥夺,开发区占地对农民和农田的剥夺,大学城建设对农地的剥夺,房地产开发和“城中村”改造对老百姓和城市居民生存空间的剥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资源匮乏区对资源富集区的剥夺,农民工输入地区对输出地区的剥夺等;这些剥夺行为具有强制性,垄断性,层次性,等级性和貌似合理性等基本特征;剥夺的后果表现为空间开发失调,资源配置失衡,政策调控能力受限甚至失效,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延缓,最终导致富者更富,贫者更贫[14]。

在城市化研究方面,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研究的重点偏重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提升,即“量”的问题;而对城镇化

第1期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23

“质”的问题,即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改善、城镇就业、第三产业发展等城镇化的本质问题关注不够。

6.2我国城市化发展前景展望

未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保持适速的城市化增长率为0.8—0.9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将由2007年的44.99%上升到2010年的46.00%,2015年的50.35%,2020年的54.45%,2030年的61.63%。2005—2020年,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0.89个百分点,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将告别城市化中期的加速成长阶段,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集约高效原则,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双向调控,促进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

未来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具体地说,就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城乡协调、集约高效、因地制宜、以大带小、多元推动”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引导城市化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与适度的发展规模,引导发展城市群,控制发展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鼓励发展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紧凑型、高效型、节约型和差异化”城市发展道路。

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将针对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程度较低的现实,坚持适度紧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差异推进等原则,推行适速适度紧凑型城市化模式、资源节约型城市化模式、环境友好型城市化模式、多元差异型城市化模式和健康发展型城市化模式等五种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8.32-34.

[2]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大地出版社,2004.45-47.

[3]陈为邦.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上海城

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22(1):1-2.

[4]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2,43(35):17-22.

[5]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J].城市发展

研究,2003,21(6):12-14.

[6]李南.我国近年人口城镇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1,18(1):15-

18.

[7]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

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31(4):45-50

[8]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1986年中国人口年鉴[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9]姜爱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河南大学学

报.2002,36(5):15-18.

[10]刘勇.“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若干战略问题[J].上海城市管

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1):17-19.

[11]方创琳,宋吉涛,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

格局[J].地理学报.2005,60(5):827-840.

[1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

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54-59.

[13]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

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32-136.

[14]方创琳,刘海燕.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及协

控路径[J].地理学报,2007,62(8):849-860.

24经济地理第29卷

第1期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25

THE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FANG Chuang-li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have taken a notable achievement in the past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Firstly,China’s urbanization has steady entered the stage of acceleration, experiencing a high speed growth that urbanization level increases0.93point per year since1978.Although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 is8.40percent lower than the world average’s,urbanization rate of China is2.14 percen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orld average.On taking about half a century to achieve the medium stage of urbanization,China’s urbanization is expected to go into the mature stage of urbanization25years later. Secondly,several times of adjustment on the path of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provided a strong impetus to China’s urbanization in a healthy direction,as well as form an urban system with reasonabl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orderly spatial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t market operation.The rational urban system prompts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into the basic geographic unit to participate in a 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global labor division,the first position of country’s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the domin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Thirdly,theoretical study on 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continuously,along with the merging of releva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alents.Nevertheless,a series of urgent problems,which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better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come forth inevitably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Based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pacity,a path of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healthy urbanization should be taken for China’s futur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on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Furthermore,China’s futur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go in for a structure of healthy urbanization,wit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ig,medium and small cities,small towns,urban and rural areas,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conserving,environment-friendly,economic-effective and social-harmony.

Key words:urbanization process;urban development;China;the past30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等。E-mail:fangc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2276870.html,。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 作者:胖虎发布人:楚风发布时间:2011-2-4 来源:鼎盛中华论坛点击次数: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有说1980年)。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有29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又32年。很多学者将新中国的这部分历史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热衷宣传中国在后30年的经济成就,同时极力贬低中国在前30年的经济进步。每当提起改革前的经济,中国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带政治偏见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改革前的29年,中国在国家安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以及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万事开头难。 虽然大家都不耻拿印度做参考物,但参考一下总还是能说明问题的。今天的印度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几乎是相等的。更何况在47年独立时的印度比49年的中国不知强多少倍。英帝国给印度留下的铁路就有5万5千公里。而49年时的中国铁路只有2万2千公里。并且大部分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或完全毁坏。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艰难。 但在前3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万公里左右。相当于在前30年,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中国建设了3万公里的铁路。而印度现在的铁路里程也才只有6万5千公里。也就是说印度在独立63年间只建设了1万公里的铁路。相比之下,可见中国进步的步伐。现在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8万6千公里。按增长速度的倍数来看,也不如前30年。中国在1978年改革前的粮食年产量就到达了3亿吨的水平。而印度在2009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2.2亿吨。并且在1978年时中国只有9亿人口,而现在的印度有12亿人口。 国家安全问题解决后的邓小平时代的中国的主要任务就理所当然地从国家安全建设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这两个问题上来。因此邓小平时代军事投资少、基础建设投资少、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少。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改善民生,主要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但物质生产没有跟上,因此在80年代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在改革前30年,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远高于工农业总产值的2% (可能是2.6%左右)。而在改革后的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只有0.6%。即使在中国一再强调技术进步、宣传科学春天的今天,这个数字也才勉强高于1%。中国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技术进步方面是很落后的。 中国在前30年的主要成就: 1、解决国家安全,实现民族完全独立。前30年的中国为解决民族独立、国家安全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 中国在清朝末期陷入长期积弱。西方列强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侵略中国。使历史悠久、极其富有自尊心的中华民族遭受巨大屈辱。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西方列强的军队可以在中国横冲直撞,他们可以在中国成立国中之国,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处于次等民族的地位。 实现民族独立,让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掌握自己的民族命运是中国人近100多年的愿望。任何人能领导中国人实现这一愿望,都是一个功炳千秋民族功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2011-07-07 15:54:30作者:胡建兰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4 网友评论0 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为丰富,极大推动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中国人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个性自由等几乎所有人类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及实践中的偏差等多方面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 一、中国民生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5年的0.530上升到2008年的0.793,排名从1999年的全球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1.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79—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6.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GNI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27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城镇家庭为57.5%;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2016年 巴曙松: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观点地产网讯:4月12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深圳出席活动时表示,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巴曙松指出,即使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新屋销售和新开工面积之间的传导周期越来越长,这是典型的行业在逐步收缩的趋势。 关于近期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巴曙松认为,跟这些一线城市长期供应不足有关,如,与一线城市长期土地供应不足,容积率定得偏低,对于人员流动趋势判断没有充足的预见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个改变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逐步在往下回落的趋势。 对此,他提出建议要化弊为利,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其中强调城市土地建设。 他表示,房价上涨的城市基本上是老百姓用自己的货币选票选出的中心城市。下一步配套的改革要变成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比如深圳,如果地价上涨让很多制造环节在深圳有压力,就应该主动迁到东莞、惠州。相应的,深圳和东莞、惠州的地铁、城际的交通、生活的便利就要打破原来的土地制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制度,要有城市群的布局规划大格局。 巴曙松总结称,要把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顺势引导成建设未来城市群的正面发展动力。 2015年 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走上转型之路 目前,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从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情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 丁 兆 慧

莘县第一中学 2014年4月20日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教材分析】 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 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 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 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 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风帆起珠江》。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珠三角的快速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姓名:刘霞班级:10环艺一班学号:20101107113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发展; 正文: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就是工业化的深入。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伴随而来的经济效率的提升。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转变,主要是工业部门的产值份额迅速提高,这是量的层面的变化; 二是经济效率的提升,即所有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这是质的层面的变化。 只有量和质两个层面的同步推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如果用“产业结构高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这两个层面的变化,它应该既

是各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同时也是各产业的经济效率的衡量。因此,产业结构高度的度量本质上必须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衡量。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才能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的真实性。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以需求拉动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逐渐得到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多年来,按照国家统计局现在估算的数据,这一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以上,这一速度虽远低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率,但和世界大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属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在这一时期获得的实际发展并没有数据上表现得这么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虽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了更大的关注。表现为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许多在计划体制下生存得很好的国有企业甚至进入了困境,使得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供给决定的计划经济向需求拉动的市场经济转型。 二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从表面上看,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高度仿佛是下降的,即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增加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一产业产值从1978年的28.2%上升至33.2%,但由于这种结构适应了社会本身的需求,它反而是一种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021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接受采访时说,网友提出来3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中国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3年来的改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 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个提法,我觉得提得很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七大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 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 1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课程标准与教材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城市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包含两方面影响,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城市居住地环境的变化,使教学最终归结在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人教版地理教材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一节内容,湘教版将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两节内容,相比而言,湘教版关于城市化过程的内容比较丰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两个方面分类清楚。 ●具体内容 一般地域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注意城市化的三个表现,一个是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需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来接纳人口,提供服务。三是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包含三种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从人口迁移来说 ①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平常我们在新闻中听到的,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多少,就是用城镇人口的比例来衡量的,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的比重,考虑到人口就业、为人口提供的各种服务等要素,它反映出来的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②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09-07-05 22:46:45|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给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也是当前城市史这门新学科所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当前城市史的研究,着重还是研究其理论、方法,怎样进行城市化?怎样使得中国近代城市化更彻底?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样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建设城市中的重要议题,更多注重的是利润,给人的形象;尤其是曾经让我们骄傲的那些古建筑,会被冠以丑陋的形象而被遭以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外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本文最主要的是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现状问题改革开放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国

家相比,我们缺乏更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失策,以至城市发展更多是在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并不同于西方,与西方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形成基础不同,特色也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特别是秦汉以后,在中国封建集权的体制下,从都城到地方州县以及集镇等,有着较为严整的体系。①中国的历史有着较好的传承性,因此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然而,我们的城市化更多的是效仿西方,在摧毁旧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协调或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化的都市,我们在欢呼我们也是现代化之下的城市人的时候,也发现了我们连一处净化我们的心灵,休憩的场所都没有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殆尽。在我们的眼前,到处是一片高楼林立,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都市”,这些超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大小都市呈现出耀眼的光芒,世界上大小国家著名的城市,景区哑然都集中到中国,每个大都市里的那些大小洋楼,花园如曼哈顿,加州,巴黎······显得格外耀眼,而中国本身的城市遗产被冠以不安全的,丑陋的矗立在不该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在城区,生怕被外国人瞧见而被说成是太古板,太封建,不管怎么样,建筑师也得想办法或 是掩盖或是拆除,同时也还可以得到利益上的享受。因此,中国本身的城市文化真正属于中国的城市已经被铲除而只有当人们发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才重新复制出已不再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城市文化,当欧美国家旧城保护范围可以达到80%乃至100%的时候,中国有资格完整城史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在整个神州大地上竟然只有丽江和平遥。(《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 一、城市史的研究现状

建国以来中国的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的变化 学院:信息班级:电科0801 姓名:*** 学号: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发展。虽然不免遇到挫折,但60年的发展,以及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中国强大了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飞速发展令世人瞩目。 纵观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取得的成就历历在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之后,在军事战争上:1951年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等;在军事科技上: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返回地面,尤其是神五、神六等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及航天飞行获得的圆满成功更象征着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在政治地位上: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全国人民渐渐的富裕起来;在体育上:中国运动健儿屡次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中国成功申办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疆土方面: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使中国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顺利收复香港和澳门。中过的确强大了起来,这种强大展现在发展的各方面,中国人民值得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 看中国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的提高更是巨大的表现。 在服饰上,建国时期,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因此服装上朴素单调。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改革开放之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度,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剧变化,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成为一种时尚。 在饮食上,建国时期,人们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了市场。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在居住条件上,建国时期,人们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前,虽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期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在交通方面,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电车,汽车比较多见,而小城市,农村等,只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改革开放以前,交通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年级2009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吴邪 任课教师姜岩 完成时间2011年4月10日 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课程实践报告评语 评阅教师签字: 2011年4月10日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内容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在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党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纯收入提高了,老百姓看病就医也方便了。另外,中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农村,综合国力 30年弹指一挥,30年沧海桑田。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实现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不仅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面貌,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而且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进步,并成为一个在解决诸多全球问题时不可被忽略的且在当今世界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一、从身边的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概括。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长期以来,我们的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童年开始在安徽西北部的农村。 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我们家里都是通过煤油灯或是蜡烛来照明,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自行车是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农村温饱问题已经不再问题了,家家户户每年上交完公粮后都能剩下一年的粮食。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欠发展。麦收季节时,每家每户所有能拿镰刀的人全员出动,争分夺秒的抢收成熟的小麦,生怕天有不如人愿;春季耕种时,有牛的人家靠牛耕地,没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进步

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进步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 一是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我们渐进式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了226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二是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社会流动性增加、科技互联网技术崛起、多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趋势,协调推进党的自身建设、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政府逻辑与基本内容。中国治国理政模式实现了“权威—民主—法治”的动态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为核心职能,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框架和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务型现代治理新模式。 三是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

变。1978年,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典型农业型国家。此后,经过采取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单位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增设开放城市等改革创新,把农民从原有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个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中国社会走上了现代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 四是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群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减贫事业,使得7亿多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果。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今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又-次走到了历史关口。经济特区如何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继续当好开路先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如何打赢,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怎样革除?如何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毫无疑问,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但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永葆“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争当开拓者、实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