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一、背景

传统产品成本计算法仅将制造费用分配于各产品.将直接人工与直接材料分配到各产品中毫无困难,只需采用直接追溯(driver tracing)的方法,大多数传统成本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设计的。另一方面,制造费用却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为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可通过实地观察而获取,但制造费用却不适合。因而,制造费用的分配必须依赖于动因去追溯与分摊。

在传统成本制度中,一般只采用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来分配成本。单位水准作业动因 (unit-level activity drivers)是指产量发生变化时会导致成本发生变化的一系列因素。仅采用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来分配产品的制造费用,实际上是假定产品所耗用的制造费用与产量高度相关。依据这些单位水准作业动因分配制造费用时,或采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或采用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经常用来分配制造费用的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有:

1.产品产量

2、直接人工小时

3、直接人工金额

4、机器小时

5、直接材料

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和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均是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指标,并且继续为许多企业所使用。但在某些场合,它们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并可能导致产品成本严重歪曲。对于在"高级制造环境.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下经营的公司而言,这一产品成本的歪曲问题尤为严重。高级制造环境的特征是激烈的竞争 (通常在全球范围内) ,持续的改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顾客满意服务以及尖端的技术。当这一高级环境下运作的企业采用全新的竞争制胜策略时,其成本会计制度通常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尤其是对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需要,已迫使许多企业认真关注其成本计算程序。这意味着过去相当合理的成本制度,可能不再适用。

在今天先进的制造环境中,许多人工已经被机器所取代,直接人工成本的比例大大下降,而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幅攀升。例如,70 年代前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50%,而今天却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通常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这一比例却不到10%,有些企业的直接人工成本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据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器小时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进而也就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内部控制提供准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企业总体获利能力下降。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在于:分配基础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同时,非常强调非财务变量。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大大提高了分配基础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法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是为了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而产生的,但其发展促使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范围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相一致,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保障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使成本管理方法在较低层面获得相关的成本信息,这大大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从这一角度讲,作业成本法改变了成本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在新的成本信息支持下,对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批评的继承,它不仅提供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相关的、准确的财务信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改善经营管理所必需的非财务信息。

二、正文

某公司生产民用电冰箱,共三个型号:即高、中、低三档产品。型号和价格分别定位于不同的市场。

生产成本中间接费用的分摊按传统分配方法,只是以单一的人工小时为分配标准来进行分配。销售价格按成本加成20%来计算确定。相关信息如下:

公司预算共耗性间接成本为:4,410,000美元,共耗性费用按直接人工小时计算分配率为:210美元/小时(4410000美元/2100小时);直接人工成本为:8美元/小时。

公司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种竞争尤其来自于进口商品。结果是公司低端型号的产品价格不得不降低,以至于毛利水平很低。公司正在考虑低档产品若盈利性差,是否应撤消该产品的生产,转而发展其它产品。

同学们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思考一下下列问题:

1、目前公司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合理吗?

2、若你认为存在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3、你对成本计算方法有何改进的建议?具体应如何实施?

4、这种考虑依据充分吗?

5、这一产品结构调整的战略是否正确?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成本计算资料歪曲的结果是使某一高产量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如低档品),公司因而失去相应的中标机会。在公司确信自己的经营活动与竞争对手同样富有效率的情况下,这样的结局尤其令人困惑不解。因而,过时成本制度的症状之一,便是无法解释投标结果。另一方面,如果竞争公司的价格看上去低得不可思议,这应会引发经理人员对自身成本制度的准确性的怀疑。与此类似,如果某企业的成本制度低估低产量特殊产品(即需特殊加工处理的产品)的现象并非偶然,则企业可能会认为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高获利产品。但这些产品却可能正是业务经理们准备停产的对象。

传统的成本核算资料的弊病会引发的这些症状可参见图表1。

图表1 过时成本制度的症状

1.技标的结果难以解释。

2.竞争对手的价格看起来出奇地低。

3.难以生产的产品显示出很高的盈利水平。

4.业务经理们想停产那些看似盈利的产品。

5.销售利润率难以解释。

6.公司具有一类独一无二的高获利产品。

7.顾客并不抱怨产品的涨价。

8.会计部门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提供特殊项目的成本数据。

9.某些部门使用它们自己的会计系统。

10.产品成本由于财务报告规范的变动而发生变动。

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发现,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和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都再也无法将制造费用准确地分配到各具体产品中。影响单位基准的全厂及部门分配率准确分配制造费用的因素,至少有两个: (1)与单位无关的制造费用占总制造费用的比例很大;(2)产品差异程度很高。

(1)与单位无关的制造费用

使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或部门制造费用费分配率时,均假定该产品所消耗的制造费用资源与其产量严格相关。但如果发生的制造费用与产品的产量无关,又将怎样呢以生产准备成本为例,每制造出一批产品,便发生一次生产准备成本。这批产品的产量可以是1,000件,也可以是10,000件,但每次发生的生产准备成本都是一样的。随着生产准备次数的增加,生产准备成本也在上升。因而,生产准备成本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准备的次数,而非产品的产量。又如,产品工程成本,主要取决于各类工程定单的数量,与既定产品的产量则无多大关系。上述两例都说明存在非单位基准作业。非单位基准作业成本动因(nonunit-based activity cost drivers)(而非产品的产量)是衡量成本对象对作业需求的因素。因此,单位基准作业动因无法将成本准确地分配到产品中。

仅使用单位基准作业动因来分配与单位无关的制造费用,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歪曲。其歪曲的程度,取决于这些与单位无关的成本在全部制造费用用中所占的比重。对许多公司来说这一比重是相当可观的。如元件厂的非单位基准制费用的比例,分别达到50%和40%。这就意味着在分配这类制造费用时,必须予以充分关注。如果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所占比重很小,则产品成本的歪曲程度也就很小,在这一情形下,仅使用单位基准的作业动因来分配制造费用,是可以接受

的。

(2)产品差异

存在大量的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是全厂及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失灵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各产品消耗的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作业与单位基准制造费用作业呈相同比例,则不会出现作业产品成本歪曲的问题(在使用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时)。产品差异(product diversity)的存在,也是必要条件之一。产品差异,简而言之,是指各产品在消耗制造费用作业时,有着不同的比例。各产品不同比例地消耗制造费用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产品规模,产品的复杂程度,生产准备时间和批量的规模等方面的差异。若不考虑产品差异的性质,只要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单位基准制造费用与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这二者的变动不成比例,产品成本便会受到歪曲。某产品所消耗的两类作业的分配率,称为消耗比率(consumption ratio )。非单位基准制造成本与产品差异可以导致产品成本歪曲的问题。

贝尔电话公司给企业的启示:

为了解决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该企业的财务人员借鉴了国外企业贝尔电话公司的分析资料,这将有助于他们分析说明单位基准制造费用分配率失灵的原因。

以下提供了贝尔电话公司有关制造费用作业的更为详尽的信息,如图表2所示(假定这些指标既是预期结果也是实际结果)。由于生产的常规电话的产量,是无绳电话的十倍,因而我们可以将常规电话称为高产量产品,无绳电话称为低产量产品。电话均是按批生产。

为简易起见,假定仅存在四种类型的制造费用作业,由四个不同的辅助部门提供:为每批生产调整好设备(因为与每种电话相对应的电子元件需要进行不同的组装) ,转移该批产品,提供电力及检测。每一部门加工完成后均应进行检测。在制造工序结束后,每一电子元件均应进行检测,以保证其有效性。在组装工序结束后,应对整个产品进行检测,以保证其为合格品。

与成本计算准确性有关的问题

图表2所列示的作业耗用数据,显示了采用全厂或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无论采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还是部门制造费

用分配率,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均受到怀疑。这两种分配程序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假定了机器小时或直接人工小时驱动或导致了所有制造费用的产生。

从图表2中可知,生产常规电话这一高产量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是生产无绳电话这一低产量产品的九倍(即90,000小时: 10,000小时)。因此,如果采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常规电话所分配的制造费用将是无绳电话的九倍。但这样做是否合理呢单位基准的作业动因能否解释所有制造费用作业的消耗呢特别是我们能否合理地假定,每一产品所消耗的制造费用均随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小时而按比例地增加呢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这四种制造费用作业,来看看单位基准动因能否准确地反映常规电话和无绳电话的生产需要。

对图表2中所示数据的研究表明,制造费用中的绝大部分,不是由产品的产量 (用直接人工小时计量)所驱动或导致的。比如,各产品对生产准备作业及材料搬运作业的需求,在逻辑上分别与生产循环次数和转移次数更为相关。这些非单位基准作业的成本,占全部制造费用的50% ($180,000/$ 360,000),这一比重相当可观。应注意的是,无绳电话这一低产量产品的生产循环次数和转移次数均是常规电话的两倍(20/10及60/30)。但采用直接人工小时(单位基准成本动因)及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来分配生产准备成本和材料搬运成本时,常规电话分配的成本是无绳电话的九倍。这样,由于各产品消耗的单位基准制造费用的数量不随相应的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的消耗数量成比例地变动,再加上产品差异的存在,产品成本的歪曲就在所难免了。

图表2 产品成本计算数据

作业耗用量指标

无绳常规合计

年产量 10,000 100,000 ——

主要成本 $ 78,000 $ 738,000 $ 816,000

直接人工小时 10,000 90,000 100,000

机器小时 5,000 45,000 50,000

生产循环 20 10 30

转移次数 60 30 90

作业成本数据

(制造费用作业)

作业作业成本

生产准备 $ 120,000

材料搬运 60,000

动力 100,000

检测 80,000

合计 $ 360,000

两种产品的消耗比率如图表3所示。如前所述,消耗比率不过是指某产品所

耗用的各类作业之比例。这些消耗比率意味着基于直接人工小时的全厂制造费用

分配率将高估常规电话的成本,而低估无绳电话的成本。

如果采用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上述问题只会更趋严重。在装配部门,常规

电话耗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是无绳电话的25.67倍( 77 000/3 000 ) 。在元件部

门常规电话耗用的机器小时是无绳电话的9倍(36 000/4 000) 。所以,常规电

话在装配部门承担的制造费用是元绳电话的25.67倍,在元件部门承担的制造费

用是无绳电话的 9倍。正如图表6所示,采用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将导致无绳

电话的单位成本降至 $10.73,而常规电话的单位成本升至$10.69。这种变动方

向是错误的,会进一步突出了单位基准作业动因无法准确反映各产品对生产准备

成本和材料搬运成本需求的弱点。

图表3 产品差异:消耗比率

制造费用作业无绳电话常规电话作业动因

生产准备 0.67(a) 0.33(a)生产循环次数

材料搬运 0.67(b) 0.33(b)移动次数

动力 0.l (C) 0.90 (C) 机器小时数

检测 0.10 (d) 0.90 (d)直接人工小时数

a.20/30 (无绳)和1/30 (常规)。

b.60/90 (无绳)和30/90 (常规)。

c.5,000/50,000 (无绳)和45,000/50,000 (常规)。

d.l0,000/100,000(无绳)和90,000/100,000 (常规)。

e.由于直接人工小时和检测小时完全相关,因而人工小时可用作检验作业的作业动因。

从以上分析中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本企业成本资料中存在以上诸多方面影响成本核算资料准确性的因素,如:与单位无关的制造费用占比较大、存在明显的产品差异等。要解决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必须采用ABC法重新进行成本核算。

对于三种产品共同发生的间接费用,采用动因分析法,在ABC法中被重新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与下列作业活动有关的费用:

机械加工活动(2,780,000美元),

后勤准备活动(590,000美元)和

建立活动(1,040,000美元)。

公司认为,上述三方面的成本应按各自的成本动因,即机器小时、材料订单和空间来分配,以反映各成本动因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而并非简单地按人工小时来分配总费用。

经分析认定,各型号产品对各项资源的占用比例如下:

下面请大家完成以下计算并回答问题:

1、为每种型号的产品计算其全部成本和售价;要以公司原来的成本计算方法和ABC法为基础分别计算。

2、上述两种成本计算制度意味着什么?

3、以新方法提供的全新信息为依据,分析该公司应采用什么样的企业战略?

4、两种方法下中档产品的成本差距为何如此之大?试解释其原因!

5、两种方法下中档产品成本不同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6、中档品、低档产品应如何决策?

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看到:

(注:机械加工活动的成本2,780,000美元,按各种产品耗用的机器小时的比例即40%、15%、45%在各种产品中分摊,其他两项费用也按同样方法处理。) 上述成本计算过程表明:ABC分析法更准确地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企业资源的消耗情况。很显然,中档产品在ABC法下按照成本动因细分后,仅机器加工成本就分配来了$417,已经基本是原成本分配方法全部共耗性成本的两倍。说明这种产品耗用机器设备的成本较高,即它占用的该公司设备资源并不低,但是由于目前它的产量较低,所以按产量平摊到每件产品上去的这部分成本就较高。换句话说,该产品的产量目前没有达到它的设计经济产能,这是导致它目前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现状的方法可以通过加大产量、充分利用其产能来实现成本的不断降低。当然,企业还需对该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进行预测,之后方能做出最终决策。

本案例中,在应对市场价格的变化对企业自己的价格进行调整时,ABC分析法的成本资料更为准确可信,以此为基础所做出的价格决策更为合理。而原有的成本计算方法对于共同发生的间接费用的分摊采用了非常随意的办法,其结果必然是在成本和价格问题上引发了一系列的混乱,导致成本核算资料失真,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格制定的合理性。

一般而言,用人工小时数,来作为机械加工活动成本的分配基础是不合适的。

中档产品在原成本计算法中被分配的费用少于ABC法被分配来的费用,与之相反,低档产品的高产量却能使其单位成本得以降低。ABC法计算表明:公司能够承受价格竞争带来的巨大挑战,该产品不但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价,同时,还能够保持20%的成本毛利率水平不下降。

该公司也可以考虑撤销中档品的生产、销售。然后将公司产销重点转向其产销量较大的高档品和低档品。同时,应适当降价并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当然,在做出这一选择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以进一步确定产品的价格灵敏度以及上述两种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市场销售潜力。

该公司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即降低中档品的成本。然而,本案例中需要降低的成本幅度的确很大。因此,在低档品和高档品上加大力度实现专业化的战略考虑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目前,公司可以通过采取价格竞争、不断提高

产品质量,开展质量竞争、可靠性竞争等手段来保持和不断增加高档品和低档品的产品销售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使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成为可能。最后还应该获取该公司进一步的更加详细的成本及相关资料,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以便在做出决策前进行必要的成本和价值预测,以保障决策的正确性。

另外,从作业成本法来讲,它本身就具有消除不增值作业,不断寻求成本的降低的作用。该公司可以通过对作业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加强作业管理、消除不增值作业,实现成本的有效降低,以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还可以进行上下游企业的作业追踪分析——进行价值链分析和管理,并在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下功夫,努力将成本控制在设计阶段,从根本上降低成本。

同学们还可以为该公司设计出其它的决策方案.这就依赖于你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了!我们以上的答案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仅供大家参考.

三、以作业为基础的产品成本计算

我们已知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涉及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制造费用分配到某个组织单位(如工厂或部门) ;第二阶段,再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各产品。而作业成本制度,则首先将成本追溯至作业,然后再分配到各产品。因而,作业成本计算(ABC)法亦由两个阶段组成,不过在第一阶段是将成本追溯至各作业而非组织单位。第二阶段则与传统方法一样,将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不过,作业成本制度强调的是直接追溯和成本动因追溯(依据因果关系) ,而传统成本制度则趋向于采用分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因果关系)。

可见,这两种方法在计算上的主要差异,与所使用的成本动因的性质和数量相关。作业成本计算,既使用单位基准成本动因,也使用非单位基准成本动因。这些成本动因必须反映一定的因果关系。从实务角度讲,这些动因必须能解释大部分的作业成本变动。一般而言,动因的数目要多于传统成本制度下常用的单位基准成本动因。因而, ABC法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从管理角度看, ABC制度不仅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而且还提供了作业及资源的成本与业绩的信息,并可准确地将成本追溯至除产品之外的成本对象(诸如顾客、销售渠道等)。比如,了解各作业的成本,作业对组织的重要性及执行的效率等,将促使经理人员关注那些可以带来成本节约机会的作业;只要对相应的作业进行简化,提高其实施效率或是予以消除等等,这一节约便可

实现。通过实施ABC制度而获得的战略洞察力以及过程改善能力极为重要。而且,作业成本计算对传统决策模型有着重大影响。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总1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 案例1 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George 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

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 Ⅰ号产品Ⅱ号产品Ⅲ号产品 年销售量(件)100 00050 00010 000 单位产品成本(美元)7061160其中:直接材料102540 直接人工10620 制造费用5030100 直接人工工时(小时)50 00015 00010 000 制造费用明细(美元) 机器维修 1 500 000 机器折旧 3 000 000 产品检测 1 500 000 机器准备500 000 材料处理500 000 产品包装500 000 总计7 500 000 George也列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间接费用分配相关数据

东风汽车公司作业成本法实施案例

东风汽车公司作业成本法实施案例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由东风汽车公司独家发起,采取公开募集方式于1999年7月15日创立。公司总股本10亿股,其中国有法人股7亿股,流通股3亿股。“东风汽车”股票于1999年7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目前总资产及销售收入达70亿元,净资产40亿元。公司以汽车产业的核心———“整车与动力”为主业,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东风”系列轻型商用车和采用引进技术生产、性能卓越的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为主导产品。 一、东风汽车股份公司目前成本管理状况

(一)企业成本管理手段落后,成本信息失真严重 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仍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观念,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管产品生产成本,只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同时,成本管理的方法落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长期偏重于成本的事后核算,忽视事前,事中的成本预测,计划和成本控制,加上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在企业中应用非常少。 (二)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公司主要采用传统的标准成本法进行核算,计算各产品制造成本,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盈利能力分析。二、作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汽车制造行业的竞争者增多,汽车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汽车产品的价格也不断下降,汽车行业盈利水平逐渐降低,部分产品已经处于保本点水平,而管理者要求的分产品盈利能力尤其是成本分析不能及时准确核算。此时,汽车产品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过程转向生产和经营过程,一方面,产品品种多达200个,且经常变化,消耗物料品种达上万

种,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生产车间很难精确界定,传统成本核算无法准确核算成本,也无法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另一方面,企业中的行政管理、研究开发、物流、采购供应、营销推广和公关宣传等非生产性活动大大增加,由此发生的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此类成本在传统成本法下又同样难以进行合理的分配;再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得精细,本公司的部分半成品或在制品也直接对外出售,要求对半成品或在制品的成本进行核算才能制定营销价格;随着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贯穿全员成本管理,公司

作业成本法计算案例

1、什么是作业? 材料订购——材料检验——生产准备——发放材料——材料切割——车床加工——铣床加工——刨床加工——产品组装——产品质量检验——包装——车间管理 2、作业分类 (1)批次作业。指同时服务于每批产品或许多产品的作业,例如生产前机器调试、成批产品转移至下一工序的运输、成批采购和检验等。它们的成本取决于批次,而不是每批中单位产品的数量。 (2)产品作业。是指服务于某种型号或样式产品的作业。例如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工艺改造、产品更新等。这些作业的成本依赖于某一产品线的存在,而不是产品数量或生产批次。 (3)生产维持作业。是指服务于整个工厂的作业,例如工厂保安、维修、行政管理、保险、财产税等。它们是为了维护生产能力而进行的作业,不依赖于产品的数量、批次和种类。 作业成本法举例 A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服装服饰。该公司的服装车间生产3种款式的夹克衫和2种款式的休闲西服。夹克衫和西服分别有两个独立的生产线进行加工,每个生产线有自己的工厂技术部门。5款服装均按批次组织生产,每批100件。 1、成本资料 该公司本月每种款式的产量和直接成本如下表 产品品种夹克西服合计 型号夹克1 夹克2 夹克3 西服1 西服2 本月批次8 10 6 4 2 每批产量100 100 100 100 100 产量 每批直接人工3300 3400 3500 4400 4200 直接人工总成本 每批直接材料成本6200 6300 6400 7000 8000 直接材料总成本 本月制造费用发生额如下表 项目金额 生产准别、检验和供应成本(批次作业成本)84000 夹克产品线成本(产品作业成本)54000 西服产品线成本66000 其他成本(生产维持成本)10800 制造费用合计 制造费用分配率(直接人工)

作业成本法案例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 案例1 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一、背景 传统产品成本计算法仅将制造费用分配于各产品.将直接人工与直接材料分配到各产品中毫无困难,只需采用直接追溯(driver tracing)的方法,大多数传统成本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设计的。另一方面,制造费用却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为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可通过实地观察而获取,但制造费用却不适合。因而,制造费用的分配必须依赖于动因去追溯与分摊。 在传统成本制度中,一般只采用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来分配成本。单位水准作业动因 (unit-level activity drivers)是指产量发生变化时会导致成本发生变化的一系列因素。仅采用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来分配产品的制造费用,实际上是假定产品所耗用的制造费用与产量高度相关。依据这些单位水准作业动因分配制造费用时,或采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或采用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经常用来分配制造费用的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有: 1.产品产量 2、直接人工小时 3、直接人工金额 4、机器小时 5、直接材料 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和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均是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指标,并且继续为许多企业所使用。但在某些场合,它们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并可能导致产品成本严重歪曲。对于在"高级制造环境.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下经营的公司而言,这一产品成本的歪曲问题尤为严重。高级制造环境的特征是激烈的竞争 (通常在全球范围内) ,持续的改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顾客满意服务以及尖端的技术。当这一高级环境下运作的企业采用全新的竞争制胜策略时,其成本会计制度通常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尤其是对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需要,已迫使许多企业认真关注其成本计算程序。这意味着过去相当合理的成本制度,可能不再适用。

作业成本法计算题.doc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 本章练习题 五、综合实务题 1.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900件,乙产品300件,其作业情况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综合实务题

资料:某制造厂生产A、B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A、B两种产品2004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元 产品名称产量(件)单位产品机器小时直接材料单位成本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A 100 1 50 40 B 200 2 80 30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元)作业动因数 质量检验检验次数4,000 A:5 B:15 合计:20 订单处理生产订单份数4,000 A:30 B:10 合计:40 机器运行机器小时数40,000 A:200 B:800 合计:1,000 设备调整准备调整准备次数2,000 A:6 B:4 合计:10 合计————50,000 ——————— 请问:(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1、计算成本动因率: 质量检验:4000/20=200 订单处理:4000/40=100 机器运行:40000/1000=40 调整准备:2000/10=200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单位作业成本:13200/100=132 单位成本:50+40+132=222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15+100*10+40*800+200*4=36800 单位作业成本:36800/200=184 单位成本:80+30+184=294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1000=50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000 单位制造费用:10000/100=100 单位成本:50+40+100=190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000 单位制造费用:40000/200=200 单位成本:80+30+200=310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邓为民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邓为民) 企业管理前沿>财务管理>综合文档号:00.020.207发布时间:22-11-2002 摘要: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邓为民 传统成本的局限 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

关性。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物流案例——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莫科公司位于墨尔本,是工程零件制造商,它是唯一生产这种零件的澳大利亚厂商,近年来受到海外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莫科公司是一个大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只有100多人,它的会计部门有6人(包括一名财务控制员),它的职责特定为把作业成本法导入企业。财务控制员的前一家工作单位是位于墨尔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由于那家公司的高层对于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效益不能认同,它在那家企业导入作业成本法失败了。 这一家集团公司内部以前从未使用过作业成本法,莫科公司是这个集团内第一家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它以前的成本核算系统是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其中制造费用按照人工小时分配。莫科公司的客户广泛、产品系列很多,生产过程既有高度复杂的自动化生产也有部分的手工生产。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订单都非常小,因此市场要求公司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莫科公司早在五年之前就开始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投资,包括自动焊接机器人等,这导致莫科公司产品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的人力资源成本仅仅是以前的一小部分,但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并没有使顾客获得好处,也没有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许多客户转向从国外供应商进货,虽然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采用莫科公司的产品。 尽管公司的边际利润在增长,但客户还是慢慢地向海外供应商流失。公司不清楚到底是哪一部分导致了边际利润的增长。只是他们很清楚,目前的会计系统存在不足。因为信息不足,高层无法据此做出诸如价格之类正确的决策。 他们从一个前高层经理那里了解到作业成本法,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任何经验,既不知道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建立一个作业成本法系统,但是他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解决莫科公司目前面临问题的一个方案。后来,财务控制员被指定为专门在莫科公司导入作业成本法的负责人。接受到这项任务后,财务控制员建立了一个包括他自己、一个制造部门的工程师和一个成本会计师的项目组,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作业成本法项目小组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交流。工程师和财务控制员都全职参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工作,成本会计师大约把2/3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项目上。 该小组为全企业建立了25个成本库,并用了大量的时间就成本动因达成一致。一些认定的成本动因包括如下内容: ①机床调试的频率(这包括编程数控机床); ②制造订单数量(这是很多作业的驱动因素,包括从报价到送货的很多作业); ③采购订单数量,这是采购部门工作量的主要驱动因素;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颜繁晶1,张秀秀2,张海霞 3 (1.哈尔滨市供销储运总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防疫站, 黑龙江哈尔滨161000; 3.哈尔滨市供销物资集团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 的真实性,因而一种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诞生。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3-12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各作业,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再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所耗费的资源归于每一作业成本,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不同,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作业,并进行分类。 第二步追踪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分配到每一作业中,这些资源构成了产品的间接成本。第三步记录和计量作业量。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及时的记录,且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全面了解。第四步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材料总量、机器总工时、人工总量等为基础,计算出统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此方法只适用于间接费用项目较少,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企业。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总量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揭示出产量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计算的结果 失真,成本报告中的间接费用能见度差,不能满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进行订价、自制与外购、生产批量等决策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作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并且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尽可能将其他各类成本都归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者想方设法进行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目录: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构成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不同。作业成本法下根据业务内容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材料整理准备、机器设备调整准备、机器设备维修保养、产品运送、产品质量检验等。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比如,材料整理数量就是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机器调整工时就是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就是产品运送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成本库又称同质成本库,它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一起。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按照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消耗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 (2)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合并加总在一起。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在归集同质作业成本库后,需要从中选取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的单位数,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即作业率。 接着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和作业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 典型的作业动因包括采购订单份数、“收单份数、检验报吿数或对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和制造周转次数等。 目录1什么是ABC成本法? 2与ABC管理法的区别 3成本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4ABC成本法组成 5ABC分析法的过程 6ABC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7应用案例 8ABC分析法的作用 ABC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什么是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作业成本法例题.doc

例一:ART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 1、公司的定价策略 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标售价, 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

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 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结果如下表

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取得的产品成本资料令人吃惊。产品X和产品Y在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都远远低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产品成本。这为公司目前在产品Y方面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如下表,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产品Y的目标售价应是327.26元,公司原定377.5元的目标售价显然是不合理的。公司现有的328元的实际售价与目标售价基本吻合。产品X的实际售价258.75元高于重新确定的目标售价229.30元,是一种高盈利的产品。产品Z在传统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显然低估了,公司制定的目标

作业成本法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 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

课后阅读材料:制造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案例

课后阅读材料:制造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案例为了确保案例的真实性,我们隐去了公司的真实名称,将其简称为莫科公司。莫科公司位于墨尔本,是工程零件制造商,它是唯一生产这种零件的澳大利亚厂商,近年来受到海外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莫科公司是一个大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只有100多人,它的会计部门有6人,包括一名财务控制员,他的职责特定为把作业成本法导入企业。财务控制员的前一家工作单位是位于墨尔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由于那家公司高层对于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效益不能认同,他在那家企业导入作业成本法失败了。 这一家集团公司内部以前从未使用过作业成本法,莫科公司是这个集团内第一家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它以前的成本核算系统是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其中制造费用按照人工小时分配。莫科公司的客户广泛,产品系列很多,生产过程既有高度复杂的自动化生产也有部分的手工生产。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订单都非常小,因此市场要求公司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莫科公司早在五年之前就开始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投资,包括自动焊接机器人等,这导致莫科公司产品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的人力资源成本仅仅是以前的人力资源成本的一小部分,但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并没有使顾客获得好处,也没有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商获得价格优势。许多客户转向从国外供应商进货,虽然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采用莫科公司的产品。 尽管公司的边际利润在增长,但客户还是慢慢地向海外供应商流失。公司不清楚到底是那一部分导致了边际利润地增长。只是他们很清楚,目前的会计系统存在不足。因为信息不足,高层无法据此做出诸如价格之类正确的决策。 他们从一个前高层经理那里了解到作业成本法,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任何经验,既不知道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建立一个作业成本法系统,但是他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解决莫科公司目前面临问题的一个方案。后来,财务控制员被指定为专门在莫科公司导入作业成本法的负责人。接受到这项任务后,财务控制员建立了一个包括他自己、一个制造部门的工程师和一个成本会计师的项目组,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作业成本法项目小组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交流。工程师和财务控制员都全职参与ABC实施工作,成本会计师大约把2/3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项目上。 该小组为全企业建立了25个成本库,并用了大量的时间就成本动因达成一致。一些认定的成本动因如下:

MPACC案例《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理工大学 MPA CC课程案例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任课教师:黄瑞 案例性质:□√部开发□外部引用案例名称: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适用课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 案例开发者:黄瑞 案例:作业成本法分析 一、案例材料 1.背景资料 普华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 (1)公司的定价策略

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 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 (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结果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 应用案例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颜繁晶1,张秀秀2,张海霞 3 (1.哈尔滨市供销储运总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防疫站, 黑龙江哈尔滨161000; 3.哈尔滨市供销物资集团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 的真实性,因而一种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诞生。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3-12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各作业,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再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所耗费的资源归于每一作业成本,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不同,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作业,并进行分类。 第二步追踪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分配到每一作业中,这些资源构成了产品的间接成本。第三步记录和计量作业量。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及时的记录,且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全面了解。第四步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材料总量、机器总工时、人工总量等为基础,计算出统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此方法只适用于间接费用项目较少,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企业。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总量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揭示出产量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计算的结果 失真,成本报告中的间接费用能见度差,不能满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进行订价、自制与外购、生产批量等决策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作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并且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尽可能将其他各类成本都归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

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成本动因有两种形式: ①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 ②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4)成本库(Cost 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 传统成本会计对成本信息反映失真的局限性被人们认识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更为准确的成本计算体系。1971年美国的斯特布斯(G.J.Stanbus)教授出版了

作业成本法实施案例

作业成本法实施案例

作业成本法实施案例 作业成本法实施案例——以某塑胶有限公司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各项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成本核算方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技术相对领先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在一些方面已不能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作业成本法在国外被广泛应用,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对作业成本法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重点说明作业成本法在某塑胶公司的应用。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某塑胶公司;案例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外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狭隘。因此,企业应该了解每个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确认哪些是盈利的,哪些是无利润或亏本的。成本核算在这时显得尤为重要,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取得准确成本信息的基础。 在温州,企业主要采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传统的分配方法主要是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或原材料成本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比较简单易行,但是对间接费用不能科学合理的分配,尤其无法适应温州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采用精确技术性生产,间接费用大大增加的状况。而作业成本法恰恰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核算分配方法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本文将选取某塑胶公司进行实例分析,说明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一般程序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其理论基础是:(1)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2)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则是作业。作业成本法是实行多元分配标准,有多个分配率。作业成本法则注重成本产生的前因后果,分析各项作业是否为增值作业,可以促进企业减少不增值作业,提高作业的水平和质量,降低资源的消耗。作业成本法是通过不同的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能有效及时地提供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定价和生产决策。 在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上,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同,其特点主要是在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上。作业成本法计算体系如下图1所示: (二)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 按照作业成本法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说明如下:

作业成本法案例

1.ABC方法的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成本归集,然后再将归集的成本自上而下进行分配的过程。其基本的步骤是: ①确定企业产品或服务所引起的物流作业 ②确定这些物流作业所引起的资源耗费,建立资源成本库 ③将资源成本库中的成本按照一定的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中 ④将分配到各作业的成本进行汇总,形成作业成本库,并按照一定的作业动因分配到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中。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动态信息,对所有作业成本进行分析与修正,促进企业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水平。其目的是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并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 2.ABC方法的核算流程 应用ABC方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并进行管理,可分为如下步骤: 第一步:界定物流作业。 作业是ABC方法中的核心要素,根据物流系统的功能可将作业划分为运输作业、装卸搬运作业、包装作业、仓储作业等大的类别。各大类作业还可以细分,例如运输作业可以细化为运输订单处理、运输装卸、运输包装、运输配载等明细作业。 第二步: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 物流资源包括人工、设施设备、能源等,具体来说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采购人员、管理人员等的生产保证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如广告费用等。首选进行作业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界定,每项作业一定消耗相关的资源,核算时应核算与作业有关的资源。 第三步: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物流作业,计算作业成本。 例如,分配养路费和油料消耗资源到各作业的资源动因可以为货物数量和里程。 第四步:确定作业动因,将物流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中。 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例如,装运作业的成本动因可以为货物箱数,进货检验作业可以为货物数量等。物流ABC方法的核算流程如图:

物流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案例.doc

物流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案例 A公司是一家机器设备制造厂,主要生产甲和乙两种型号的设备。甲产品主要通过各地经销商向客户销售,乙产品则由厂家直接销售给用户。A公司根据用户或经销商的订单组织安排生产,产品的配送由第三方物流B公司负责。 A公司的生产流程大致可以分为“零部件加工”和“生产组装”两个阶段。产品所需零部件采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国外进口零部件,通常采取到岸价的方式结算,从口岸到工厂由B公司负责;一是国内采购的零部件,供应商比较稳定,由供应商直接送货到仓库交接,部分零散零部件采取零担方式配送,由公司自有的运输车队在市内零星收货。 A公司成立专门的物流部门,负责收货验货、零部件和成品仓储、货物的装卸搬运和物流信息系统管理,采购部门负责货物采购,业务部门负责销售。 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销售:本月A公司共处理销售订单158份,其中甲产品56份,共320台,乙产品102份,共180台。 (2)零部件采购:本月共采购进口零部件订单98份,国内零部件订单224份,共322份,其中甲产品订单105分,乙产品订单217份。 (3)运输:运输业务主要由第三方物流B公司承担,运费可以直接归属到具体产品。公司自有车队负责市内零星货物的收发,本月运输里程3000km,由于零星收发货物,统计具体为哪个产品服务的工作量难度很大,采用 折中方式,按收发货物的次数分摊费用,其中甲产品36次,乙产品75次。 (4)收货验收:各种零部件的收货和验收过程基本相同,每次货物入库均需检验人员检验。A公司该月库房共入库118批,其中甲产品40批,乙产品78批。 (5)仓储管理:本月库房提供2150h的管理能力,甲产品耗用850h,乙产品耗用1300h。 (6)装卸搬运:本月共提供3860h的搬运能力,其中甲产品耗用2100h,乙产品耗用1760h。 (7)信息系统:本月信息系统运行时间为840h,其中处理甲产品信息所需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