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

谈保罗·克利绘画的审美艺术特征

摘要:保罗?克利的艺术源于自然之中。同时他认为,点、线、面、体都不应该只是最后呈现于空间上的效果元素,而应该是在时间中不断增进的过程要素。在多数情况下,克利的创作都并非先有一个明确的幻想,再拿绘画形式去表现它,而是把视觉形式本身当成建构幻想的材料。而且克利的绘画特点具有音乐灵动的韵律感与强烈的节奏感。

关键词:抽象创造音乐

保罗?克利(1879—1940)是瑞士画家。一生大约9000作品,主要是水彩、素描和油画等。

其作品的特点是思路宽阔,想像力极为丰富。他那自由的幻想,会有意无意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时期那些真真假假、朦朦胧胧、想入非非的梦幻景象。他往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他作画总是像儿童那样先抹来抹去,任凭手中的画笔随意挥动,如同牵着线条去散步,好像茶余饭后到郊外无拘无束地游荡,偶尔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这样利用孩提似的烂漫想像,目的是把儿童的天真与成人的老练结合起来,增添绘画的奇异感。

克利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体验中,艺术家在得到启发的时刻,把内心的幻想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以表现本质的真实。

绘画大师克利的作品决不是孩子气般天真的涂抹,其线条、造型、色彩看似无意、随性,其实都是经过高度凝练的。他的看似无意识的布局、散漫的的用线、幼稚简约的形态都是长期有意识的探索、总结的结晶。这自由的发挥、童真的情趣是一种新的境界。克利的绘画不是对自然直接的间接的模仿,而是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后获得的心灵感受,通过他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这正是我们在授课中必须特别向孩子们强调并用心引导的地方。

克利有一套系统的艺术思想。从表面上看,他的艺术风格变化多端,牵涉到20世纪形式自律性探索的每一个侧面。他接触过从点彩派、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到康定斯基、至上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所有形式,但从不为哪一种形式所束缚;他总是在实验形式的简化能力,但却不像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那样为简化而简化,甚至也不像康定斯基那样为取得情感效果而煞费苦心地进行抽象。克利的艺术扎根于自然之中。这不仅是为其提供素材的那种自然,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品质;就像树木生长和四季运转,是一种变化、一个过程,是从一个部分到另一个部分的迁延和繁殖。他认为,点、线、面、体都不应该只是最后呈现于空间上的效果元素,而应该是在时间中不断增进的过程要素。

但在多数情况下,克利的创作都并非先有一个明确的幻想,再拿绘画形式去表现它,而是把视觉形式本身当成建构幻想的材料。马拉美说,诗歌不是用思想和情感写成的,而是用“词语”写成的。我们在克利这里所看到的正是这种情况。幻想随形式的显现一道成熟,“词语”变成了体验的一部分、思想的一部分。有一段时间,他的作画过程就真的是这样,任由画笔带领自己,让形象自动呈现。最后,才在这些直觉的成果中引申出标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

自动主义的创作方式。还没等到超现实主义者来提倡,克利就提前付诸实施了。在他的画中,线条成了一种行动,色彩成了一种活力,而不是刻意“抽象”的成果。

克利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他说:“艺术并不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以前人们描绘事物,描绘那些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事物,它们是人们乐意看的或曾经乐意看到的。这种事物与整个世界相比只是些孤立的例子,而真实隐藏在大多数事物之中,应该努力从偶然现象中求得本质。”这段话表达出克利注重表现形式与内在本质的统一,他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地观察自然、表现自我。所以,克利不一味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模仿,即使是描绘外部世界,也是在他自由创造的独特表现形式中得以转化,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他的画里。同时,克利对绘画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也做了深入而有趣的探索。点在时间上的运动形成线,而线在时间上的运动形成面,面的运动则构成空间中的体积,他一直试图利用点、线、面来建立起时空关系,研究如何在一个平面中通过颜色的对比搭配来营造空间的动态感。他善于把对立矛盾的事物统一起来,创作出一幅幅有诗情乐章的和谐画面。在克利创作的成熟期,他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以回归童心的纯粹与质朴,将内心世界中蕴藏的精神能量以直觉的形式解放出来,表达出人的自在感悟与真实的情感世界。

克利绘画的一贯主题是许多文学、歌剧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综合题材,其中还大量充斥着许多宗教符号,绘画语言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体,用灵动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突显出音乐的流动感,这是克利绘画主要的艺术特征。

克利的作品有多种形式。既有对几何要素的运用,又有流动的、线性的图画,还有全然是生物形象的安排。但所有作品都是有机的而非几何的。哪怕立体主义的结构、数学的精密,也贯穿着内在的有机性。在《怪物,请随着我悦耳的歌声起舞吧!》(1922)《红气球》(1922)《唠叨的机器》《鱼的循环》(1926)《在帕耳那索斯山上》一类作品中,文学的幻想被演化为视觉的回忆;音乐化的色彩,浮动着对生命与死的默想。而《六条流线》(1929)一类作品却好似为几何构成通上了感性的电流。这件作品那横与竖的矩形排列,其致密感,完全不是图形的密度,而是有机体的绵密。

克利以艺术家的老练,触摸了儿童、原始人和疯子的幻想。他的人物,就像一些飘飘欲醉的精灵;他的线条,就像儿童在纸上的涂鸦;他的空间,就像疯人所看到的那样含混不清。可是,我们却能在这些画中感受到整体的优雅,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透脱。微妙的光线和柔婉的色彩,赋予了它们以不可言喻的和谐。《在帕耳那索斯山上》是以建筑式的结构画下的幻想风景。几何结构与点彩派的色彩直接溶入童真的梦幻。在画中,除了似屋非屋的山墙、门、太阳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跟现实相联系的东西。可是,那充满画面的色点和拦腰横过画面的锐利的亮光,却如童年的爆竹绽放于记忆的夜空。它们游弋和闪烁着,与山墙、门户、太阳这些往昔岁月的片断遥相呼应,把人带到遥远的地方,感受到回忆中的忧伤和亲切。画面以色场为背景,并使用了黑色线条来限定空间,但却表现了毫无拘束的想象力和将几何形式变化为有机结构的神奇魔术。

就这样,克利用心中的激情和宗教般的感悟,溶解了外部世界的表象。在可见的真实与不可见的真实之间,在“小周天”与“大周天”之间,他的艺术流淌着冥然无声的电流,触动着我们内心基本的敏感。

唐朝诗人王维被后人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给把画中的境界由诗句中表达出来,非有极大的文学才华,是不容易做到的。诗是无形之画,画室无声之诗,能给把诗一般的情景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也是得要有相当的艺术修养和清新的思想才可以做到。

西方作曲家苟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曾经说道有关于音乐与绘画的看法,他说明音乐与绘画的关系如下:

“色彩就是乐谱,而眼睛是乐槌;心事钢琴的琴弦,艺术家的画笔,就是弹拨琴键的双手,在缤纷的色彩中产生震动人类灵魂的乐曲。”

保罗?克利的作品,应当是最符合上述两句话写照的。

克利的绘画特点具有音乐灵动的韵律感与强烈的节奏感,他将音乐与绘画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构筑了其独特的、生动的音乐图像。他的作品看似天真质朴,实际上所包含的内涵意义是复杂而深刻的,克利并不简单地描绘外部世界,他一直致力于将外部客观世界与自己的内心幻想世界相结合,进而表现出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克利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法、特殊的符号与大胆的用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生命及生死的深刻认知。

保罗?克利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他的艺术风格简朴自然,巧稚而不事雕琢。特别是他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促使他把对音乐的感受化作了他画笔下的不朽之作,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音乐与绘画原来是这样的接近,二者之间的艺术通感被画家轻而易举的造就和点破了。克利用其敏锐的直觉与丰富的内心体验,将表现主义艺术推向了顶峰。

保罗.克里

摘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富有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其绘画语言常常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体,并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画面具有音乐特质般的律动美感;从他的作品上反映出了“流动的乐曲节奏”、“生动的音乐图像”、“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神秘的生命幻想”;他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 关键词:保罗?克利;线条;色彩;音乐;表现主义 1. 背景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绘画艺术在长期的累积发展中衍生了新的要求,随着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出现,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形式与方法来改革和丰富西方绘画。而绘画与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艺术家与评论家关注的课题,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在感受和精神过程的艺术,而绘画则是在平面上,绘制出直观可见且具有一定形体、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两者有表象上的不同又有本质上的相同,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近现代许多艺术家尝试的目标,保罗?克利作为一个画家、音乐家、评论家在其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对音乐和绘画的融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保罗?克利是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他是开创一种新的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2. 保罗克利简介 图1 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是德国著名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出生于瑞士。受从事音乐工作双亲的熏陶,克利很小就显露了其过人的艺术才华。1898年(19岁)克利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学习绘画,师从著名画家弗兰茨?冯?施托克。1901年(22岁)他前往意大利学习绘画,七个月后回到了伯尔尼专心于美术创作,这一时期克利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味的版画作品。1905年(26岁)克利接受了印象派的创作理念,1911年(32岁)克利认识了奥古斯特?马凯和瓦希里?康定斯基,并与弗兰茨?马尔克等人共同结成了小团体“青骑士”,期间抽象绘画先驱者康定斯基给克利的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912年(33岁)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办的第二届“青骑士画展”,接受了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同年结识罗伯特?德劳内,德劳内“如诗如乐的”绘画引导他走上了对音乐与绘画如何完美结合的探寻之路。1914年(35岁)突尼斯之旅让克利从色彩抑制之中解放出来,北非的强烈阳光和绚丽色彩给克利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水彩画风景写生,在这些作品中犹如儿童画中所表现的形体一样,风景对象被其简单化,这一经历成了克利绘画创作的转折点。 1920年(41岁)克利在慕尼黑举办了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并撰写了题为《创作信条的自白》一文,阐述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同年末,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邀请克利任教,在包豪斯的教学活动中,克利对艺术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于1925年(46岁)出版了总结其教学和创作经验的著作《教学笔记》,时至今日,该书仍成为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家们权威性的参考书籍。到了20世纪30年代,纳粹主义充斥了全德国,为免遭其迫害,克利被迫辗转流亡于意大利、法国等地。1933年底(54岁)克利来到了政治

参观何香凝美术馆活动讲解要点

南山中英文学校预备、一年级美术欣赏课题“名人名家作品欣赏” 之参观何香凝美术馆活动讲解要点 主讲教师:王焱、付杰 指导教师:吴艳 【展览名称】1、何香凝《丹青写烟霞》中国画作品展 2、陈文骥《以来》油画作品展 【讲解要点】1、认识画家何香凝,加深对名人名家的了解,同时也提高对美术常识的积累。 2、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能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与材料,能分辨以山水、花鸟、人物为 题材的中国画,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国画的自然美、和谐美、意 境美、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思想。 4、通过欣赏油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形状、色彩、光线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在强烈的光影、色 彩冲击中感受油画的独特魅力。 5、通过欣赏使学生体会到美术的学习与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在幼小的心田播下艺术的种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欣赏一:何香凝《丹青写烟霞》中国画作品讲解要点: 一、认识名家——何香凝(观看何香凝雕像、个人照片、与伟人的合影等)。 (1)重点讲解何香凝是著名的中国画家和杰出的爱国人士,是一位非常勤奋、认真的画家,启发学生学习她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 (2)让学生了解何香凝是广州人,拉近学生与画家的地域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亲近感。 (3)通过照片中的何香凝与毛主席、周总理、宋庆龄等伟人的合影让学生感受何香凝的艺术成就。 (4)介绍中国画所用的材料,毛笔、墨、宣纸、中国画颜料等,让学生初步对中国画有所了解,为下一步讲解作品作好铺垫。 (5)引导学生阅读前言的第一句话“何香凝美术馆是以何香凝先生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里说是何香凝先生呢”?联系刚刚看到的照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接着告诉学生这里的先生是指“一般来说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但也有特例比如像宋庆龄先生、何香凝先生这样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对这些被尊敬的女性,一般不称女士而称先生这也是我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处之一”。 二、作品欣赏——重要作品欣赏讲解、同类作品浏览参观 1、山水画代表作品欣赏 (1)《青山瀑布》讲解要点: A:看画面中有什么?(山、树、瀑布)——告诉学生这种“有山、有水、有树”的画在中国画 中就叫山水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景画。主要是以表现我们身边的景物为主。 B:树是什么树?说出树的名字。——(松树、中国山水画中最常见的表现题材) C:瀑布是什么颜色的?这种颜色是不是画上去的?——(白色是在画画的时候留出来的,没有添加任何颜色,这种画法在中国画技法中叫留白,就像我们画白云等白色物象的时候一样不涂颜 色。如画蓝天白云时用蓝色的天空衬托出白白的云。) D:看到这幅画能不能想起我们语文课上学过的一首古诗?能不能轻轻的读出来呢?——《望庐山瀑布》让学生感受在学习古诗时所配的插图,加深对画在意境的理解。 (2)《烹茶论诗》讲解要点: A:画面中除了看到了远山、树木、小河以外还看到了什么?——(很多人) B:这些人在干什么?——(有的在打水、有的在烧水、有的在煮茶、有的在端茶、有的头枕着

何香凝美术馆分析调研资料

.- 小组成员: 丘柏青201241410213 郑宜武201251208113 钟喜201251208106

一、简介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4月18日正式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力求在现代建筑中隐含中国传统,点明它展出国画家作品的主题。 何香凝(1878.6.27 -1972.9.1)女,原名瑞 谏,又名谏,广东南海 (今广州市芳村区)人。 是我国著名革命家廖仲 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不仅是位社会活动家、 爱国者,还是我国知名 的女国画家。

二、总平面分析 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在现场,首先注意到的是道 路的状况。建筑正对着的是城市 的干道(深南大道),车流比较 密集快速。同时美术馆的周边建 筑比较稀疏,没有一种很强烈的 都市感,反而略带郊区的悠闲。 美术馆建筑周边以树木环绕,而 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石林从其西 侧向后延伸。 建筑是对此基地所作出的处理是将 建筑远远地退离车来车往的道路,通过 下沉广场使之与道路分隔开,入口以二 十余米地人行天桥与人行道相接。这种 处理方法使美术馆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安 静的空间,一个更加休闲和生态的空间。 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嵌入基地, 避免障景。下沉广场里东西向带状水池、 水池上东西向的入口弧墙,两者隐约地 强化的入口广场与道路平行的轴向关 系。事实上,建筑的功能是在东西与南 北两个轴线的相互转换中展开的,例如 从入口到常年展区的路线是沿南北向纵 深展开的,而常年展区与临时展区之间 是通过延东西向的走廊转换的。 总平面图

保罗克利

谈保罗·克利绘画的审美艺术特征 摘要:保罗?克利的艺术源于自然之中。同时他认为,点、线、面、体都不应该只是最后呈现于空间上的效果元素,而应该是在时间中不断增进的过程要素。在多数情况下,克利的创作都并非先有一个明确的幻想,再拿绘画形式去表现它,而是把视觉形式本身当成建构幻想的材料。而且克利的绘画特点具有音乐灵动的韵律感与强烈的节奏感。 关键词:抽象创造音乐 保罗?克利(1879—1940)是瑞士画家。一生大约9000作品,主要是水彩、素描和油画等。 其作品的特点是思路宽阔,想像力极为丰富。他那自由的幻想,会有意无意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时期那些真真假假、朦朦胧胧、想入非非的梦幻景象。他往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他作画总是像儿童那样先抹来抹去,任凭手中的画笔随意挥动,如同牵着线条去散步,好像茶余饭后到郊外无拘无束地游荡,偶尔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这样利用孩提似的烂漫想像,目的是把儿童的天真与成人的老练结合起来,增添绘画的奇异感。 克利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体验中,艺术家在得到启发的时刻,把内心的幻想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以表现本质的真实。 绘画大师克利的作品决不是孩子气般天真的涂抹,其线条、造型、色彩看似无意、随性,其实都是经过高度凝练的。他的看似无意识的布局、散漫的的用线、幼稚简约的形态都是长期有意识的探索、总结的结晶。这自由的发挥、童真的情趣是一种新的境界。克利的绘画不是对自然直接的间接的模仿,而是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后获得的心灵感受,通过他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这正是我们在授课中必须特别向孩子们强调并用心引导的地方。 克利有一套系统的艺术思想。从表面上看,他的艺术风格变化多端,牵涉到20世纪形式自律性探索的每一个侧面。他接触过从点彩派、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到康定斯基、至上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所有形式,但从不为哪一种形式所束缚;他总是在实验形式的简化能力,但却不像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那样为简化而简化,甚至也不像康定斯基那样为取得情感效果而煞费苦心地进行抽象。克利的艺术扎根于自然之中。这不仅是为其提供素材的那种自然,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品质;就像树木生长和四季运转,是一种变化、一个过程,是从一个部分到另一个部分的迁延和繁殖。他认为,点、线、面、体都不应该只是最后呈现于空间上的效果元素,而应该是在时间中不断增进的过程要素。 但在多数情况下,克利的创作都并非先有一个明确的幻想,再拿绘画形式去表现它,而是把视觉形式本身当成建构幻想的材料。马拉美说,诗歌不是用思想和情感写成的,而是用“词语”写成的。我们在克利这里所看到的正是这种情况。幻想随形式的显现一道成熟,“词语”变成了体验的一部分、思想的一部分。有一段时间,他的作画过程就真的是这样,任由画笔带领自己,让形象自动呈现。最后,才在这些直觉的成果中引申出标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

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青少年活动中心——xxxx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及班级建筑学0902班 姓名xx 学号0904080121 指导教师xxx 日期2013年3月10日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青少年活动中心——漂浮大陆选题类型设计型 选题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 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拓展和延伸。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做学校教学的“延伸中心”,做社区体育活动的“阵地中心”以及社会体育锻炼的“创新中心”。[1] 本次设计以“地景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为设计原型。地景建筑有以下几个概念与之接近:毯式建筑、大地建筑、地形建筑、漫步建筑等。之所以选择“地景建筑”这个命名,是因为这一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建筑的地景化倾向,表明了建筑与大地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明了地景建筑本身作为景观、营造场所的特征。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当代中国城市的景观空间不断被实体空间破坏和侵占,高密度的建设使得大地开始不堪重负,逼迫人们远离地面栖居。对于这一状况的反思导致建筑与大地一体化的观念在中国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关注。其中,地景化建筑以其水平延展的形体与大地形态走向融合,甚至创造性地重塑了地表,将其自身的完备性整合和统一于城市系统与景观系统之中。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地景建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现代建筑时期“毯式建筑”的出现。“毯式建筑”,形象像地毯一样水平铺展,具有大尺度水平延展和特殊肌理组织的形态特征。是由“小组十”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之间的相互影响发展而来的一种建筑类型,可以看做是当代地景建筑的雏形。197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兴起,“毯式建筑”逐渐趋向沉寂。直到上世纪90年代,埃森曼、FOA等诸多建筑师都开始了一些呈水平方向延展形态的建筑设计尝试。其中FOA设计的横滨客运站(图1),在毯式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了屋顶形成活动场所的“庭院式港口”概念,是“地景建筑”早期发展的主要代表。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随之提出了Landform Architecture,即“地景建筑”的概念。 图1横滨客运站图2保罗·克利美术馆 (图片来源:《交通建筑设计》) (图片来源:世界建筑,2006/09) 以此为开端,地景建筑的设计日益盛行。比如卡洛斯·菲拉特设计的假日健身中心,伦佐·皮亚诺设计的保罗·克里美术馆(图2)等。其中,斯蒂文·霍尔不仅在理论上结合了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精祌和知觉理论,也提出了“锚固”理论,同时结合了自身的设计,是地景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时进行的建筑师之一。同时,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等大部分建筑案例都是从利用屋顶创造活动场所为出发点,是地景建筑的典型案例。另外,扎哈·哈迪德也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基地的环境特点,例如,德国LFone园艺展廊等,实现基地和建筑的地景化和公共化,使建筑融入地表中。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与大地形态结合的建筑类型是中国陕北地区的窑洞建筑、石窟建筑。真正关于地景建筑的理论,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着作出现,只是在国内的建筑刊物上出现了一些论述此类建筑的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南京大学的华晓宁老师,发表学术论文论述了大地建筑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并加入景观都市主义的研究,从城市的角度研究地景建筑。东南大学的陈洁萍老师,发表过两篇论述後式建筑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越式建筑的产生发展到衰落的过程。东南大学2008届蒋翕的硕士学位论文《建筑形态地景化倾向初探》,主要从建筑的地景化策略的角度分析了地景建筑的空间和表皮等。华南理工大学2010届陈

艺术的律动—保罗克利

艺术的律动 ——保罗·克利 喜欢克利,是因为他的质朴与自然,而他又不仅仅质朴,他还勤于思考。于自然中提炼出抽象符号,并加之以音乐般的韵律,在作品中表现出来,魅力四射。因而,我愿意称他为“艺术的律动”。 保罗克利—简介 保罗克利—思想 观阅克利的大多数作品,可以领会他变化莫测,手笔灵活的风格。他的画作涉及各个领域,如静物,人物,风景,空间,场景等,这些方面也各有代表作,比如《茶具U n t i t l e d 》《俘虏C a p t u r e 》《佛罗伦萨别墅V i l l a F i o r e n t i n a 》(见下图)。甚至可以说,各个方面的画作他都有巨大成就,那游走于笔端的细腻与抽象,仿佛看到克利敏捷的思维通过眼睛迸发而出的灵感之光。 保罗克利是崇尚自然的,在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中,他尽力挥洒自己的灵感。由现实而生灵感,由灵感而生抽象,构成他的抽象派画风。其次,他的画作中也多有童稚天真流露,画笔运行超然朴拙,这都归于他对客观形态的超然理解与剖析,克利乐于回归本真,从而形成他的童稚风趣。再者,克利的画作中不时流露出音乐的律动,我愿意把这种律动称为“艺术的律动”。作品充满韵律,如音乐般,时而平缓,时而宏伟,时而激昂,时而悲怆,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哀情默默......诸如此般,均体现出克利对客观世界与音乐的交融有异常独到的体会。总之,克利所表现出的抽象语言,无一不来自他对客观事物的细腻独到感 保罗·克利( P a u l K l e e 1879-1940 ),出生于瑞士艺术家庭,父亲 是德国人,母亲是瑞士人。对后来他的艺术生涯奠定基 础。年轻时受到象征主义与年轻派风格的影响,产生一 些蚀刻版画,藉以反映出对社会的不满。后来又受到印 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和未来派的影响,这时的画风 为分解平面几何、色块面分割的画风走向。

【优质文档】保罗·克利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保罗·克利主要作品艺术风格-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保罗·克利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保罗·克利主要作品 艺术风格 保罗·克利,1879年12月18日(Paul Klee1879-1940)是最富诗意的造型 大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罗·克利的个人资料成就背景,给大家作为 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保罗·克利个人介绍 克利早年致力于音乐和视觉艺术。1900年他考入慕尼黑美术学院,从师弗 兰兹·冯斯塔克学习绘画。1912年克利认识了俄国印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 基之后,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行的先锋派“蓝色骑士”画展。1920年到1931年期间,克利在包豪斯设计学校教授绘画,后来在杜塞尔多夫学院任教。 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元首之后,克利受到纳粹的无端攻击。他们把克利 当作堕落的外国人来对待,他离开了德国,前往意大利,后来到了法国,最后 在瑞士定居。 保罗·克利出身于瑞士伯尔尼郊区一位音乐教师家庭。克利自幼爱好文艺,中学时就写过小说作过诗,还是业余小提琴手。19岁时入慕尼黑库列尔的画室 学习绘画,21岁考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在丘特维克的画室与康定斯基同学。 20世纪初年克利广游意大利考察文艺复兴艺术,因此他对古典艺术了解甚深。1905年来到巴黎对印象派推崇备至,次年迁居慕尼黑于1912年参加“青 骑士”团体。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直到大战结束开始作画。尔后应聘包豪斯 学院任教,希特勒执政后被驱逐出境又回到故乡,逝于洛迦诺。 克利的艺术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他那变化多端的艺术语言令人眼花缭乱,捉摸不定。这是因为他的思想总是在现实与幻想、听觉与视觉、具象与抽 象之间自由往来,因此人们视他为超现实主义画家。在他的笔下,形体、线条 和色块的组合,时而从某种观念的符号,时而从童稚的天真想像,时而从客观 形态本身的节奏,时而从化着乐曲的声音世界里跳跃出来,克利总是敏锐地把 握着奇妙的图画。不管怎么看克利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或具象形象或抽象符号,都是来自他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从客观形态的认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在创 作过程中,画家自身各种素质起了作用,他企图运用创造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思 想情感。

包豪斯的极简主义设计作品展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包豪斯对设计的要求是形象上它不采取模仿何种风格样式,也不作装饰点缀,只是采取简洁和线条分明的设计。简洁又实用是包豪斯时代的标志,也是我们时代的标志之一。

包豪斯的极简主义设计作品展

在3月19日深圳家具展上,由包豪斯的设计师们带来的一系列作品展现了包豪斯一贯的简约和功能主义风格。用金属,夹板,塑料和玻璃制造的几何概念作品,多以圆形和方形,或者其它空间感较强的立体图形构成,给人以新颖时尚的都市现代感。

可以看到,包豪斯家居产品的色泽普遍采用冷色调的黑白两色,少有的红色或者圆形图案也是凸显了它的简洁概念。这盏红白相间的灯,没有任何花纹,仅仅以圆形的流线设计和红色展台来延伸它的时代感,不愧为实用主义的倡导者。 包豪斯千件作品庆建校90周年 “很多人对于包豪斯代表了什么有自己清晰的见解,但那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包豪斯柏林分部校长Annemarie Jaeggi说,“我们想向大家展示它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不同的概念并发展出不同的形态。” 这个(并不那么)“清晰”的关于包豪斯的概念属于1926年至1928年的时期,当时校舍刚搬迁到德绍。这一由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的建筑是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其形象也在此后成为了包豪斯的标志。而其教师队伍中囊括了很多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还有保罗·克利(Paul Klee);拜耶教绘画,布罗威尔教家具设计,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教工业设计,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教表演,京塔·施托尔茨(Gunta Stlzl)教纺织,而格罗皮乌斯亲自教授建筑。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冰川般优雅的校舍里装满了布罗威尔的闪闪发光的玻璃以及金属家具,并形成了无法磨灭的“包豪斯风格”,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种

小学美术 《线条的魅力 》教学案例

小学美术《线条的魅力》教学案例 黄思小学汤微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十五课 二、教材分析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汇。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课本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和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飘逸连绵、纤细雅拙;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掌握线条组织的规律,引导学生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 2、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表演艺术家? 2、导入 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舞蹈家杨丽平的一段舞蹈《月光》 (1)播放一段杨丽萍的舞蹈《月光》视频。(1分钟) 提问:舞蹈演员跳舞身体是呈什么线条的呢?曲线给人一种什么感觉?(2)认识其它线条 师: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曲线还有什么线条?直线随便折一下变成了什么线?折线。把它压弯了呢?弧线。(师边说边用铁丝演示) 3、探究学习——感受生活中的线条 (1)说一说生活中的线 师:生活中,这种线有很多,如:电线、电话线、毛线,那自然界中也有很多丰富的线条,大家看。 (2)欣赏自然界中的景物和运动中的线

大班美术欣赏-保罗克利-有黄色的风景

大班美术欣赏:有黄鸟的风景(说课稿) 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幼儿园吴晓洁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重复运动是其中的一个主流:年有春夏秋冬,月有月圆月缺,日有白昼黑夜,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严格的节奏,称为生命节律。 节奏是重复运动的特征,正是因为它,让我们对流逝的时间感到了条理化。自然界里的各种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表现出来的节奏感同时也在文化艺术领域中有所体现,并由此引发我们的体验和共鸣。 音乐是节奏感最强的艺术。唱歌要打拍子,乐队演奏要有指挥,就是为了步调一致加强节奏感。同样在空间领域里展开的建筑与绘画艺术,也有表达节奏的方法。那就是让画面上一个或若干个视觉元素的重复出现。 在公元前4世纪的建筑物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建筑物节奏感的追求。位于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由著名设计师伊克底努设计。远眺这座庞大的建筑物,率先映入观者眼帘的就是四周整齐排列的粗犷的陶立克式立柱,立柱上还凿刻了规则的

竖条纹,加上饰带上重复的图案,使整个建筑给观者的视觉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画的《有黄鸟的风景》是一幅不太好懂的作品。粗一看会觉得一头雾水,但仔细观赏可以发现在这幅色彩丰富的绘画中,有多个视觉元素表现出节奏:首先是两头尖、中间鼓的银白色图形左右摇摆地横过画面。 接着便是那群机灵的小黄鸟。当我们的目光追随它们在这片风景里流连时,会发觉它们形成了一个虚的椭圆形,从而串联起整个构图。它们可能正围着那轮满月,这轮圆月构成了一个暗含的弧形的一部分,而这个弧形是由一系列有规则的圆形组成的(其他圆形都是红色的)。通过这样分析,让观者明白一个道理:看似纷繁杂乱的画面,原来是由三种不同节奏的元素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视觉研究告诉我们,人在看画的时候,眼睛的视线总是对准所注意对象的某一点,并且不断地转动着视线以转换注意目标,眼睛以跳动的方式将视线转换到新目标上去。重复的视觉元素和由它们构成的轨迹显然就成了视线追踪的目标,从而引发观者的节奏感与共鸣。

包豪斯与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艺术流派:包豪象斯构成理论: 在现代设计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及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立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不仅有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设计经典的校舍,更有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现代设计师的摇篮.以至有人评价它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开端。 包豪斯构成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变革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催生婆,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这些无疑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使包豪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现代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保罗·克利、霍利·纳克、阿尔巴斯任教。他们高举反传统的旗帜,与传统派代表人物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建立了崭新的教学体系、其思想内涵诠释出划时代的意义,折射出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光彩,体现出教育思想的经典。 包豪斯在教育的实践中强调教育的主体(即学生)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践能力强弱的问题,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在构成学框架内确定这些目的和任务,其意义无疑是深远的。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它还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坚持不懈的努力确立了构成理论在包豪斯的主导地位,以建筑为主干,然后扩展到工业设计。真正体现包豪斯价值和成就感的是构成.这在那些充满强烈构成形式感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构成学莫定了包豪斯的历史地位,而立体构成更是在包豪斯的成就中锦上添花,体现得更为集中、典型。例如阿尔巴斯在“纸造型”、“纸切割造型”,莫霍利·纳古在体积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取得了令人折服的成就。一旦重新认识在纸上的构成艺术和形式美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对他们所奠定的立体构成基础,更对他们充满激情的创造情有独钟。 包豪斯对构成研究的成功还得益于它将材料作为创造形态的基础。产品不单要造型美,还要材质美.二者有机的统一和协调才产生了设计的活力.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产品的美感。莫霍利·纳吉就是通过发现材料自身的美感,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设计的。无论是废弃的金属零件、机器还是其他,他都会从中寻找出客体的美。通过主观的创造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并创造出真正的空间语言。马塞尔·布罗伊尔对材料的性能有着独到的研究、在材料的替代方面不断探索,并获得成功。他以钢管代替木材应用于家具,既能进行大批量生产,又能体现现代设计理念,不能不承认他的探索精神。正是他的成功开创了现代设计的道路,在材料与设计的结合上深刻地影响着设计师的观念,对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位教育家伊顿致力于材料、肌理的研究,并运用于教学中。他让学生从形形色色的材料中通过视觉和触觉的亲身体验,加强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和运用。 在造型的表现上,包豪斯构成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出荷兰风格派的主张。“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立方体、圆锥体、球体、长方体,或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进行实践,这种以几何形体构建的结构具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加上标准

经典案例分析

经典案例分析 一.瑞士劳力士学习中心 1.建筑师简介 妹岛和世(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在当今世界建筑的舞台上,54岁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是绝对的主角。人们称她的建筑为“白色暧昧”的建筑。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她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其老师伊东丰雄的影响,妹岛承袭了伊东丰雄的轻快和飘逸,但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作品中的浮游感,细腻、精致而富于女性气息。 妹岛经常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直观感中解放出来。她的外墙纯净但是材质丰富,有点象女性的肌肤,有弹性,甚至有些性感。在外墙上她经常使用铝板,打孔的不锈钢板和玻璃。特别是对玻璃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她经常采用透明的,磨砂的,尤其是贴膜玻璃,使人观看外面景物有种陌生,虚幻和变形的意味,有一种预言又止的暧昧在里面,充满了日式的精致与淡淡的惆怅。就象是川端康成的小说“那种寂静的美似乎把时间都凝固了”。 妹岛和世主要作品:劳力士学习中心、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东京成城公寓、日本和田艺术中心、托莱多艺术博物馆、关税同盟设计管理学院等。 2.作品简介 由SANAA设计的“大胆且高度实验性质”的劳力士学习中心于2010年2月22日正式开放。 学习中心坐落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内,距离建筑5000米处是瑞士有名的阿尔卑斯山。学习中心地面只有一层,波浪形的盒子外观将安静的学习区域与山脉和斜坡连接起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将教师隔离起来。这将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一部分,这座学习中心将成为现代学习设施的典范。2万平方米的流动空间为人们提供了阅览室、信息咨询、交流空间、学习空间、餐厅、咖啡厅和美丽的室外风景。在这里学生可以在没有分割墙的宽敞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 这座建筑有2个外层,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形成最小的弯曲压力。2个外层之间是1个预应力拱形结构。小一些的外层由4个拱形结构支撑,各有30到40米长,大一些的外层有7个拱形结构支撑各有55到90米长。底部光滑的钢结构通过精确的混凝土浇筑而达到最佳效果。建筑平面是矩形,鸟瞰整个建筑,立体而有机,远看上去整个好似浮于地面上,给人轻盈放松的感觉。

关于美术馆画廊运营模式的分析.doc

关于画廊、美术馆运营模式的分析 目录 一、画廊、美术馆运营模式 二、关于当下美术馆经营建议 一、纵观整个中国商业画廊及美术馆运营模式,大体可分类为三种:1、传统粗放式经 营。2、创意精细化分类交易。3、金融艺术品平台操作交易。 (1)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门面较小,成本低,操作简单。市场定位较低。主要针对于普通消费群体,完全商品化的经营概念使其远离真正意义上的画廊、美术馆概念。但是,其投资小、风险低的特点。被广大青年创业者所青睐。 (2)创意精细化交易。原创艺术品收藏与买卖、商业展览及销售、画家代理与包装。此类经营模式已经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及美术馆概念。画廊、美术馆经理人本身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与销售渠道。与藏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画廊以较低的价格从画家手中拿到作品。经过短期的展览及运作,卖给其他藏家或者是企业、政府等拥有较强购买力的目标群体。其特点,投资成本过高、运营周期长、风险大、地域影响特别大。真正能够盈利的基本分布于一、二线城市。 (3)金融艺术平台操作交易。一种完全金融化的交易。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来运作。投资人、媒体、权威评论人、拍卖会缺一、大量的藏家信息缺一不可。拿到作品后,制定详细的运营方案,经过长期的媒体炒作。全国预热拍卖巡展。最终拍卖出手。此类运作模式,在未来三十年内必将成为各大美术馆运营首选。2010年,北京公司以20万元的价格购得吴冠中《龙须岛》1976年作品,经过长达两年的团队运作,最终于2012年5月13日,北京传是春季拍卖以750万元的价格成交。 二、关于当下美术馆经营建议 当资本市场开始分享艺术市场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之时,艺术市场与经济总体,尤是投资市场的并联性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企业形象部分:找准市场定位,做好企业VI的形象以及产品方面的宣传。制做相关企业宣传物料。 (一)日常经营模式:除必要的展览销售之外。做好必要地企业形象及产品定位的宣传。针对于作品的性质,寻找准确的目标消费群体,发挥公司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维护客户关系,强化销售人员的公关意识。保证后期的持续销售。必要时,成立专门的客户艺术品收藏交流会。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艺术沙龙。已达到藏家的持续购买力,以及以老带新客户持续的扩大。亦可承接第三方大型展览活动,以及企业展示活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