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教案新人

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学业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1.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和应用。

2.能运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1.在微观与宏观转换中提升对气体摩尔体积

概念的理解。

2.通过分析、推理认识气体摩尔体积的构成

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气球在挤压下体积很容易变小,而铅球在挤压下体积很难发生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下面知识点: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结论:

(1)在相同条件下粒子数相同的不同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在同温同压条件下,粒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相同。

2.阿伏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T、p相同:

n1

n2

V1

V2

提醒:由于气体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较大,温度和压强不同时,体积相同的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同,所含的分子数也不一定相同。

知识点二气体摩尔体积

用打气筒给篮球打气时,气体源源不断的被打进去,而篮球的体积不发生变化,气体都去哪儿了?气体的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

只有气体才具有的性质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决定于气体所处环境的温度和压强。

微判断

(1)在相同条件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均相同。( )

(2)同温同压下,1 mol气体的体积均为22.4 L。( )

(3)0.5 mol H2的体积约是11.2 L。( )

(4)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L。 ( )

(5)两种气体分子的分子数相同,体积也相同。( )

(6)同温同压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相同。( )

答案(1)×(2)×(3)×(4)×(5)×(6)√

微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 L·mol-1

B.20 ℃、1.0×105Pa时,同体积的O2与CO2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C.当1 mol气态物质的体积为22.4 L时,该气体一定处于标准状况

D.2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44.8 L

答案 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 mol O 2和1 mol N 2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 .在标准状况下,H 2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 .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 2和1 mol H 2O 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D .在标准状况下,22.4 L 由N 2、N 2O 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约为2 mol 答案 D 微思考

1.如何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nRT ,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提示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nRT

假设同一气体不同状态方程分别为p 1V 1=n 1RT 1

p 2V 2=n 2RT 2

两式做比

p 1V 1p 2V 2=n 1T 1

n 2T 2

①温度、压强相同时,V 1V 2=n 1n 2

②温度、体积相同时p 1p 2=n 1n 2

同理pV =nRT ?p m ρ

=nRT ?pM =ρRT 当温度压强相同时,M 1M 2=

ρ1

ρ2

。 2.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 ,那么当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 时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提示 不一定。

学习任务1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理解

标准状况时的气体摩尔体积示意图如图。同时还知道:

①在0 ℃和101 kPa(标准状况)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 -1

。 ②在25 ℃和101 kPa 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4.5 L·mol -1

。 又查阅资料知道:

③在0 ℃和202 kPa 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11.2 L·mol -1

。 ④在273 ℃和202 kPa 时,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 -1

1.由上述资料可知气体体积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 气体的体积大小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2.标准状况下,如何由气体的体积求算气体的质量? 提示 设气体体积为V 、摩尔质量为M

n =

V

22.4 L·mol -1,m =n ·M =V ·M

22.4 L·mol

-1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1)1个条件:必须为标准状况。非标准状况下,1 mol 气体的体积不一定是22.4 L 。 因此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一定要看清气体所处的状态 (2)1种状态:必须为气体。

如水、酒精、CCl 4等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 (3)2个数据:“1 mol”“约22.4 L”。 2.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是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如0.2 mol H 2与0.8 mol O 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 3.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V m

②气体的密度ρ=m V =

m n ·V m =M

V m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V m

·N A 。

④气体的质量m=n·M=V

V m ·M。

特别提醒:(1)气体摩尔体积的描述对象是气态物质,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2)不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摩尔体积不同,例如在25 ℃、101 kPa时,V m=24.5 L·mol-1。因此,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时,必须注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例题1】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意标准状况与物质状态( )

A.0.5 mol O3与11.2 L 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常温常压下,18 g H2O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 A

D.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 A个氧原子

解析因为不知道11.2 L O2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所以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A选项错误;

18 g水为1 mol,每个水分子中有3个原子,所以18 g水所含的原子总数为3N A,B正确;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故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C错误;D项中已知气体的体积求物质的量,必须知道气体摩尔体积,所以条件错误,D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

B.0.2 mol H2和0.8 mol CO2组成的混合物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温度、压强很重要

C.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必定是22.4 L

D.22.4 L CO2和18 g H2O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解析没有指明标准状况,A项错误;气体摩尔体积适用于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只要符合物质的量为1 mol,且为标准状况下,体积都约为22.4 L,B项正确;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C项错误;18 g H2O是1 mol H2O,但22.4 L CO2不一定是1 mol,因为其所处条件不确定,D项错误。

答案 B

学习任务2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相同体积的两个容器,一个盛放氧气,一个盛放氢气,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中气体分子的数目有何关系?

提示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2.相同体积的甲、乙两个容器,甲中盛放1 mol氮气,乙中盛放2 mol氮气,则在相同温度下,甲、乙两容器中压强之比是多少?

提示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压强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故甲、乙两容器中压强之比是1∶2。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相同条件

结论

公式语言叙述

同温同压V1

V2

n1

n2

N1

N2

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

比,等于分子数之比

同温同容p1

p2

n1

n2

N1

N2

同温同容下,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

比,等于分子数之比

同温同物质的量p1

p2

V2

V1

同温同物质的量下,压强比等于体积

的反比

同温同压ρ1

ρ2

M1

M2

同温同压下,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

同温同压同体积m1

m2

M1

M2

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其摩

尔质量与质量成正比

【例题2】在容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气体O2、O3,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压强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p相同( )

A.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相等

B.两种气体的质量相等

C.两种气体所含的原子数目相等

D.两种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

解析等温等压等体积的气体具有相等的物质的量和分子数,A错误,D正确;因其摩尔质量不相等,故其质量不相等,B错误;因分子的组成不相同,在分子数相同的前提下,其原子数是不相同的,C错误。

答案 D

变式训练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乙烯(C2H4)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注意条件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解析只有气态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分子数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确定。

答案 B

学习任务3(核心素养)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要点

一、知识要点

二、核心素养

【素养解题】

[典例示范]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 mol水的体积是22.4 L

B.1 mol任何气体体积均为22.4 L

C.在标准状况下,0.3 mol N2和0.7 mol O2混合气体总体积约为22.4 L

D.通常状况下,1 mol N2的体积约为22.4 L

[气体摩尔体积问题解题思维模型]

答案 C

三、对点训练

1.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装氯化氢气体,另一个盛装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数B.密度

C.质量D.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分子数相等,由于H2、Cl2、HCl都是双原子分子,故它们所含原子数也相等。

答案 A

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 A

B.标准状况下,22.4 L空气含有N A个单质分子

C.常温常压下,2.24 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 A

D.常温下,23 g NO2含有N A个氧原子

解析CCl4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A错误;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CO2等组成的混合物,B错误;C项为非标准状况下,不能使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该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小于0.1 mol,错误。

答案 D

3.阿伏加德罗定律之所以能够成立的本质原因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

A.气体体积的大小只随分子数的多少变化

B.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C.不同气体分子的大小几乎相等

D.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相等

解析分子的直径相对于分子间的距离而言太小,所以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的距离。

答案 D

4.下列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

B.等温等密度的CO和C2H4

C.等温等体积的O2和N2

D.等压等体积的N2和CO2

解析N2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故质量相等,则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 A

5.(1)与17 g NH3所含有分子数相同的氧气的体积(标准状况)是________ L,氧原子数是________。

(2)某3.65 g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 L,则其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解析(1)17 g NH3分子的物质的量是1 mol,故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 L,氧原子数是l.204×1024。(2)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1 mol,故其摩尔质量是3.65 g

=36.5 g·mol-1。

0.1 mol

答案(1)22.4 1.204×1024(2)36.5 g·mol-1

[合格练]

1.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如果不相同,请你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A.气体的分子大小不同

B.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同

C.气体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不同

解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取决于其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不同,则其体积不同。

答案 B

2.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CH4

的是( )

解析 将n =m M 代入V =V m ·n =

V m ·m

M

,由此可知相同质量、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摩尔质量成反比。该四种气体中CH 4摩尔质量最小,故体积最大。 答案 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 .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 .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 22.4 L

D .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相等

解析 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气体的体积由分子数多少决定,故A 项错误;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 任何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所占的体积,22.4 L 是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故C 项错误;对于不同的气体,气体体积不等,它们所含的分子数有可能相等,故D 项错误。 答案 B

4.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原子数相等

B .密度相等

C .质量相等

D .摩尔质量相等

解析 由同温、同压可得V m 相同,再由公式n =V

V m

可得两瓶内分子的物质的量相同,又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由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得两瓶中所含原子数相同,A 项正确;两瓶内分子的物质的量相等,由m =nM ,M 不一定相等,故m 不一定相等,同时由ρ=m V

也可得ρ不一定相等。 答案 A

5.在标准状况下,与12 g H 2的体积相等的N 2的( ) A .质量为12 g B .物质的量为6 mol C .体积为 22.4 L

D .物质的量为 12 mol

解析 12 g H 2的物质的量为6 mol ,因二者体积相等,所以N 2的物质的量也为6 mol ,B 正

确,N2的质量为:28 g/mol×6 mol=168 g,A错误;体积为 22.4 L/mo l×6 mol=134.4 L,C错误。

答案 B

6.关于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N2O(气体)和CO2的叙述:①质量相同;②所含碳原子数与氮原子数相等;③所含分子数相等,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D.①③

解析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两种气体N2O和CO2,其物质的量相等,所含的分子数也相等,二者的摩尔质量均为44 g·mol-1,故二者的质量也相等;由于二者分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与氮原子数不同,故②错误。

答案 D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2 g O2占有的体积约为22.4 L

B.22.4 L N2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氮分子

C.在标准状况下,22.4 L水的质量约为18 g

D.22 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Cl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解析A、B项都没有指明在标准状况下,因而是错误的;C项在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D项中22 g CO2的物质的量与标准状况下的11.2 L HCl的物质的量相等,所含分子数也相等。答案 D

8.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可忽略不计)。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

解析等质量的H2与He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n(H2)∶n(He)=2∶1,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其体积关系为V(H2)∶V(He)=2∶1,C、D均错误;B中氦气应为单原子分子。

答案 A

9.(1)现有34 g某气体,摩尔质量为17 g·mol-1,则:

①该气体为________ mol。

②该气体所含分子数为________N A 。

③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 L 。

(2)________ g H 2O 中的氧原子数目与标准状况下22.4 L CO 2中的氧原子数目相同。 解析 (1)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34 g/(17 g·mol -1

)=2 mol ,分子数为2N A ,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mol -1

×2 mol=44.8 L 。(2)标准状况下22.4 L CO 2是1 mol ,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2 mol ,故水是2 mol ,即36 g 。 答案 (1)①2 ②2 ③44.8 (2)36

10.同温同压下,若A 容器中充满O 2,B 容器中充满O 3。

(1)若所含分子总数相等,则A 容器和B 容器的容积之比是________。 (2)若两容器中所含原子总数相等,则A 容器和B 容器的容积比是________。

(3)若两容器的体积比为3∶2,则O 2和O 3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

解析 (1)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故A 容器和B 容器的容积比是1∶1。

(2)原子总数相等,则分子总数之比为3∶2,物质的量之比为3∶2,故两容器容积比是3∶2。 (3)两容器的体积比为3∶2,则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质量之比为(3×32)∶(2×48)=1∶1,密度之比为(1÷3)∶(1÷2)=2∶3。 答案 (1)1∶1 (2)3∶2 (3)3∶2 1∶1 2∶3

[能 力 练]

11.(1)质量之比为16∶7∶6的三种气体SO 2、CO 、NO ,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氧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

(2)标准状况下,1.7 g NH 3的体积为________L ,它与标准状况下________ L H 2S 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

(3)某气体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 2,标准状况下,1.28 g 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 mL ,则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解析 (1)质量之比为16∶7∶6,说明SO 2、CO 、N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64∶728∶630=5∶5∶4,

所以其分子数之比为5∶5∶4,氧原子数之比为10∶5∶4,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5∶5∶4。

(2)1.7 g NH 3的物质的量为 1.7 g÷17 g·mol -1

=0.1 mol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

mol×22.4 L·mol-1=2.24 L,0.1 mol NH3含有0.3 mol H,与0.15 mo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则标准状况下0.15 mol H2S的体积为0.15 mol×22.4 L·mol-1=3.36 L。(3)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 mL,其物质的量为0.448 L÷22.4 L·mol-1=0.02 mol,摩尔质量为1.28 g÷0.02 mol=64 g·mol-1,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16×2=32。

答案(1)5∶5∶410∶5∶45∶5∶4(2)2.24

3.36 (3)64 g·mol-132

12.标准状况下,①6.72 L CH4②3.01×1023个HCl分子③0.2 mol NH3,这三种气体按质量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填物质的数字代号,下同)________,按氢原子数由少到多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密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解析先计算出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n(CH4)=

6.72 L

22.4 L·mol-1

=0.3 mol,n(HCl)=

3.01×1023

6.02×1023 mol-1

=0.5 mol,n(NH3)=0.2 mol。质量分别是:m(CH4)=0.3 mol×16 g·mol

-1=4.8 g,m(HCl)=0.5 mol×36.5 g·mol-1=18.25 g,m(NH

3)=0.2 mol×17 g·mol

-1=3.4 g,故顺序由大到小是:②>①>③。氢原子数分别为0.3 mol×4=1.2 mol,0.5 mol×1=0.5 mol,0.2 mol×3=0.6 mol,故氢原子数由少到多的顺序为②<③<①;相同状况下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越大,故密度②>③>①。

答案②>①>③②<③<①②>③>①

13.现有m g某气体,它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M g/mol。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表示,则:

(1)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mol。

(2)该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

(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 L。

(4)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_______ g/L。

解析(1)由n=m/M可求;(2)由物质的量可求得该气体的分子数,进一步可求得原子数;

(3)由V=nV m可求得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4)由质量和已求得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可求得密度,也可以由M=V m·ρ求得密度。

答案(1)m/M(2)2mN A/M(3)22.4m/M

(4)M/22.4

14.(1)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 L,质量为61 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

量之和为________ mol ,其中CO 2为________ mol ,CO 占总体积的________,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 4)和二氧化碳中,所含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 (3)在标准状况下,4 g H 2、11.2 L O 2、1 mol H 2O 中,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原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体积最小的是________。 解析 (1)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39.2 L

22.4 L/mol

=1.75 mol 。设混合气体中CO 的物质的量

为x ,CO 2的物质的量为y ,则有x +y =1.75 mol ,28 g·mol -1

x +44 g·mol -1

y =61 g ,解得x =1 mol ,y =0.75 mol 。CO 的体积分数即为物质的量分数,即 1 mol

1.75 mol

×100%≈57.1%。

M (混)=m n =61 g

1.75 mol

≈34.9 g/mol。

(2)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CH 4、CO 2的物质的量相同。 (3)n (H 2)=

4 g 2 g·mol -1=2 mol ,n (O 2)=11.2 L

22.4 L·mol

-1=0.5 mol ,再转化为其他的相关的

量进行比较。

答案 (1)1.75 0.75 57.1% 34.9 g/mol (2)1∶1 1∶1 5∶3 4∶11 4∶11 (3)H 2 H 2 H 2O H 2O

人教 高中化学必修2 教师用书

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6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本章说明 (1)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 第三节化学键 (6) 教学资源 (8)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 本章说明 (14) 教学建议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 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 O(g)△CO(g)+H 2 (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 2·8H 2 O+NH 4 Cl=BaCl 2 +2NH 3 ↑+10H 2 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 、CaCO 3 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 2=CO 2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 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 2·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是吸热 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Ba(OH) 2.8H 2 O与NH 4 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 2 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 2与O 2 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与乙酸练习题(附答案) 郭其炫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 第三节 乙醇与乙酸 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羟基的符号是( ) A. OH B OH ― C -OH D H O ??? ???? ? 2.下列关于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 B. 可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C.密度比水小 D. 沸点比水高 3.比较乙烷和乙醇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碳原子以单键相连 B.分子里都含6个相同的氢原子 C.乙基与一个氢原子相连就是乙烷分子 D.乙基与一个羟基相连就是乙醇分子 4.CH 3CH 2OH 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下列对其性质的描述中不. 正确的是: A .能够与金属Na 反应放出H 2 B .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热量 C .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5.下列关于乙醇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用作燃料 B. 制取乙酸,乙醚等化工产品 C. 制造饮料、香精 D . 无水酒精在医疗上用消毒剂 6.下列各反应,除反应物外,还必须加入另一物质,该物质不起催化作用的是( ) A 苯跟液溴反应时加入铁粉 B 无水醋酸钠制甲烷时加入碱石灰 C 用乙醇制乙酸乙酯时,加入浓硫酸 D 乙醇氧化时,用烧红的铜丝伸入乙醇液体中 7.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溴乙烷和乙醇 B.丙醇和乙二醇 C.溴苯和水 D.甘油和水 8.质量为a g 的铜丝放在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红,质量仍为a g 的是( ) A.CH 3COOH B.HNO 3 C.CH 3CH 2OCH 3 D.CH 3CH 2CH 2OH 9. 下列物质中,能与醋酸发生反应的是: ①石蕊 ②乙醇 ③甘油 ④金属铝 ⑤氧化镁 ⑥碳酸钙 ⑦氢氧化铜 A.①③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⑥⑦ D.全部 10.丙烯醇(CH 2==CH —CH 2OH )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①加成 ②氧化 ③燃烧 ④加聚 ⑤取代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②③④ C .只有①②③④⑤ D.只有①③④ 11、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 的是( ) A .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 B .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 C .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 D .浓硫酸可做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12、下列各组中,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充分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变的是( ) A .乙炔(C 2H 2)和苯(C 6H 6) B .乙醇和丙醇(CH 3CH 2CH 2OH) C .乙醇和乙醚(C 2H 5OC 2H 5) D .甲醛( HCHO)和乙酸 13、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 ,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 ,二者在浓H 2SO 4作用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 的物质有( ) A 1种 B 2种 C 3 种 D 4种 14、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B .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C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D .乙酸分子里有四个氢原子,所以不是一元酸 15、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饮料酒,这是因为酒精中含有少量有毒物质是( )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2 第三章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酶 B 天然橡胶 C 淀粉D硬脂酸甘油酯 2、中小学生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挥发性的有毒溶剂,应告诫学生不要使用,减少对身体的毒害及对环境的污染,该溶剂所含的一种有毒成份可能是() A. 乙醇 B 乙酸 C 三氯乙烯D甘油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的干馏B.石油的分馏C.石油的裂化D.铝热反应 4、去年3月11日杭甬高速公路萧山路段一辆运送化学物品的槽罐车侧翻,罐内15t苯泄入路边300m长的水渠,造成严重危险,许多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以下报道中有科学性错误的是()A.由于大量苯溶入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B.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一个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C.可以采取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 D.处理事故时,由于事故发生地周围比较空旷,有人提出用点火焚烧的办法来清除泄漏物,但由于苯燃烧会产生大量的黑烟扩大污染,所以该办法未被采纳。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不能跟溴水反应褪色的是() A.聚乙烯 B.乙烯 C.甲苯 D.裂化汽油 6.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物质的稀溶液中,pH最小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氯化钠 D、碳酸 7.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溴苯和水 B、乙酸乙酯和乙酸 C、溴乙烷和乙醇 D、乙醇和水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苯B.天然气C.汽油D.煤 9.氯仿可用作全身麻醉剂,但在光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生成剧毒的光气(COCl2): ?光2HCl+2COCl2为防止发生医疗事故,在使用前要先检查是否变2CHCl3 +O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 △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 第二课时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关岭民族高级中学周瑞发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 理解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实验,树立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设计】请每个小组利用你们眼前的药品,在5分钟之内设计出你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来证明乙酸的酸性。并将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大家共享。 【幻灯片展示】学生设计方案 【板书】3、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断O-H键)CH3COOH CH3COO- + H+ 【设问】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板书】(2)酯化反应 实验室也可以制取这种香料,但在常温常压下乙酸和乙醇反应达到一定限度需要十几年,如何才能加快反应速率呢?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 3 mL乙醇和2 mL乙酸,按上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收试管的液面上,观察小组合作设计并操作实验,派代表 将小组设计方案与同学共享。 ①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 Mg+2CH3COOH ?→ ?(CH 3 COO)2Mg +H2↑ ③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uO+2CH3COOH (CH3COO)2Cu+H2O ④与碱反应 NaOH+CH3COOH CH3COONa+H2O ⑤与部分盐反应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酸性: 乙酸> 碳酸 听讲并回忆第二章第三节学习的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回答如何 加快酯化反应的速率。 每小组按要求认真做实验,实验过 程中并感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时 放出的热量。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并分析原因。大胆的去分析浓硫酸 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的作用,并回 酸的通性学生初中学过, 非常熟悉。如果再让学生 照方抓药,基本是技能训 练了。所以我设计成开放 性实验,尽可能多的给学 生提供试剂和仪器。 学生刚学过化学反应速率 和反应限度,如此设计, 即复习了已学知识,又很 自然地引出酯化反应的条 件。 酯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自己做实验更能加 深理解。实验前强调注意 事项:试剂的添加顺序;在 大试管中加两块碎瓷片; 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饱和 Na2CO3液面以下;加热开 始要缓慢。并在实验中思 考原因。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大全

乙酸教学设计路桥中学陈彩莲 一、设计思想: 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结合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乙酸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酸性),说明乙酸的弱酸性设计实验加以证明.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并通过实验探究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来解释酯化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 二、教材分析: 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本课题在学生对黄酒中产生乙酸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其酸性与酯化反应,并学会用有机物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③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课前准备: 教具及用品:乙酸分子模型、冰醋酸、稀醋酸、乙醇、浓硫酸、石蕊、碳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 七、教学过程: [引入]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一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 [板书]——乙酸 [引导]大家能否结合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说说对醋的了解与用途 学生展开。(调味品、流行性感冒时期或非典时期用醋消毒杀菌) [讲述]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乙酸在初中的时候就提过,即有机酸。有机酸中都含有一个基团羧基(-COOH),类似与醇中都含有羟基(-OH)。醛中含有醛基(-CHO),像这些基团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我们把它叫做官能团。副板书(羧基-COOH –OH –CHO,官能团) [问]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乙酸是有机酸,含有羧基。既然它称作乙,那乙酸分子中应该总共有几个碳?(2个),那与羧基相连接的应该是甲基还是乙基?(甲基)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板书]一、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文字自己先写上,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来写) [投影]乙酸的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COOH [讲述]注意羧基中的-OH受碳氧双键的影响,其不同于醇中的羟基,所以应该把它与碳氧双键一起看成一个整体. [过渡]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测试_含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测试 广州市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测试卷(B)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页,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40 分钟。 可能用到的数据:H-1C-12O-16 N-14 S- 32 一、选择题(只有 1 个正确答案;共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标志的是() A .甲烷的产量 B .乙烯的产量C.乙醇的产量D.苯的产量 2.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是气体的是() A . CH3Cl B . CH2Cl 2C.CHCl 3D. C6H14 3.甲烷是最简单的烷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二者的是 () A.水B.溴水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4.从南方往北方长途运输水果时,常常将浸泡有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放置在盛放水果的容器中,其目的是() A.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杀死水果周围的细菌,防止水果霉变 B.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周围的氧气,防止水果腐烂 C.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防止水果早熟 D .利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催熟水果 5.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熟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6.下列物质在水中可以分层,且下层是水的是() A.苯B.乙醇C.溴苯D.四氯化碳7.关于乙醇结构方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醇结构中有- OH,所以乙醇溶解于水,可以电离出 - 而显碱性OH B.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所以乙醇显碱性 C.乙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所以乙醇显酸性 D.乙醇与钠反应非常平缓,所以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氢原子活泼 8.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目录(人教版)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 ... 20 第三节化学键 ....................................................................... ........... 33 39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 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39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55 6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3锦州中学月考)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贮存着大量的能量 B.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山石墨制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石墨能量比金刚石能量低 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2013山西大学附中月考)下列关于反应能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需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3.(2013山东师大附中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能量守定律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的 C.氢氧化钞!晶体与氯化钱固体反应是吸热的 D.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 i一的H100niL6mol-LS0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4. (2013重庆八中期中)42度下,要想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乂不影响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适量浓HSO B.硫酸钾固体42 D?硝酸钾溶液C.酷酸钠固体 5?有一新型燃料电池,是用两根金属做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向X极通入CH4,向Y极通入02,关于此燃料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入CH4的X极是负极,通入02的Y极是正极 B.放电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减小 C?在标准状况下,通入5.6 LO2,完全反应时有1.0 mol电子转移 D.放电时,通入屮烷一极附近的pH升高 6.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9 /I 2第二章单元检测高中化学必修 Win jo■悔軼 H" O

高中化学必修2课本习题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2 (人教版)课本习题答案 第一节兀素周期表 2. C 3. C 4. A 5. ⑴.;;(2). 6. 7. 8. (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⑵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 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减小。 性减弱。■ ②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逐渐减弱 9. (1);氧化剂;还原剂 (2 )、 (3)、 (4)、略 10. ( 1) ;(3).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

(2) 甲与乙:(或); 乙与丙:;乙与丁:。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1. 减小;减弱;增强;;;; 2. B 3. C 4. (1)金属性强于 (2) 金属性强于,非金属性B强于 (3) 非金属性强于 (4) 非金属性强于 (5) 非金属性强于。 6. 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 化学性质:金属性最强,与水反应非常剧烈第三节化学键 1. ① ② ③④ ⑤ ⑥ 2. C 3. D 4. D 复习题P28 1. (1) (2) (3 )B>A>C (4)> (5)黄 (6)18 2. C 3. A 4. D 5. D 6. A 7. D 8. A 9. (1) : A B、C、D E、F、G、依次为Na、、、、、、、⑵:A B C D E、F、G、依次为Na>、、、、、、、

5 5 ,0 ⑶ A、B、C、D E、F、G、依次为Na、、、、、、、 10. (1) ⑵熔、沸点逐渐增大,密度逐渐增大。 (3) 可从能否置换出该非金属单质来判断强弱;从氢化物稳定性判断;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判断等等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 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 热量;放出 3. ; 4. ②③④⑤⑥,①。 8(1)D ⑵C 9.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热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热量。若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若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时,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且吸收的热能由外加热源(如酒精灯)提供,以满足断开反应物化学键所需能量的不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乙醇》教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3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㈠知识上重点、难点 乙醇和乙酸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㈡方法上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㈠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熟悉课本。 ㈡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与探究”实验用品。 四、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汉高祖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三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上记载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和诗词。酒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提示:酒是乙醇的溶液,乙醇俗称酒精)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醇 【讨论、交流】向学生展示含有无水乙醇,引导学生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 【展示】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 2H 5和-OH。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