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字的结构-左民安

汉字的结构-左民安

汉字的结构-左民安
汉字的结构-左民安

<漢字的結構> 左民安姓名_______________4A 一漢字的特點

漢字屬________系統的文字。________和________有著密切的關係。

二六書

1 所謂「六書」,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六書」的說法有三家,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 「六書」的次序,後人採用__________的說法,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書」的名稱,則採用__________的說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六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許慎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慎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慎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慎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優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慎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注字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1 轉注字必須同部首

2 聲音相同或相近

3 意義相同

:許慎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字

-3-

假借字有兩種:

1 「本無其字」之假借,即上文所說六書中之假借。

2 「本有其字」的假借。古人書寫態度不嚴肅,遇到想不起的字時,就會用另

一同音字代替,如「其父趣之」的趣字,實際是催促的意思。

5 「六書」是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不是先有六書,才創造文字。

三六書中,只有四種能造出新字,它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其餘兩種只是用字之法,不能造出新字,它們是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TJH)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最为人所知的,是仓颉造字说。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易经》:“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随着文明发展,事情繁杂,结绳记事之法,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仓颉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观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各种素材,创造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代替结绳记事。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叫做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言:“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字之創,實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事,乃經長時間,不同地域,多人的集體創造。”总的来说,汉字是人们根据自然生活的要求,联系身边各种事物,进行想象和创造而成。 如今,经过大量的考古发掘研究,已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汉字。纵观历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主要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古文字包括小篆在内的之前的文字。汉字形体演变主要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由繁到简,趋于规范性。 甲骨文多为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的主要文字。其文字笔画、结构不一,为书写方便,一个字在不同场合甚至有多种写法。图画形较强,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商周时期主要文字为金文。金文是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以记录祭祀活动或歌功颂德,吉祥,庆功之语。此时的文字虽仍是以殷商文字为基础,但较之殷商卜辭的任意繁簡,结构不定,笔画已渐趋稳定。青铜鐘鼎為傳國重器,故而刻鑄講究,刻其之上的铭文字體较为匀称,筆勢慎重,粗壮,圆转。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汉字处于甲骨文,金文向秦汉时代的篆书、隶书过度的重要阶段,形体内容丰富,呈现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南方诸国,山东齐鲁诸国,秦与中原诸国。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依据文字材料,又可分为石鼓文,盟书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五种。总的来说,除秦系文字外,春秋早期各系文字大体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各系文字,则逐渐表现为颀长秀美,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到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总体走向简率。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推行小篆,对文字进行了一种系统的整理。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致,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小篆的图画性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在秦朝时期,小篆是“秦书八体”之一。所谓“秦书八体”,《说文解字》记载:“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分为两类,一以汉字发展为类:大篆,小篆,隶书。二以不同用途为类::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这里着重提一下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分秦隶与汉隶。秦隶的出现,是中国汉字发展和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始了今文字的发展。“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隶书是以篆书为基础,将篆书圆转的笔法改为方折的笔法,在字体结构上更加简明,使书写速度更快。在东汉时期隶书有了较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字体庄重端正。隶书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楷书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五代时繁荣发展,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是所公认的最早的汉字见于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辞,但汉字的产生肯定远早于殷商时期。山东大汉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许多不同形体的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它们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因而被多数古文字学家定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献记载推算,大致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另外,近年来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带文字的陶片。当然,这些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汉字草创的某些情况,但文字起源于结绳、契刻和图画,乃是后世学者公认的定论。《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书契”和图画,一旦有了比较固定的意义、读音和形体,并且能够被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所理解时,就具有了文字的性质,而成为最早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起源当然不会例外。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 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

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 汉字的结构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 然相反的回答:一是音化,一是意化。〔1〕所谓“音化”,是 指在汉字体系里音符数量由少到多,逐渐占优势;而“意化”, 则是意符数量由少到多,渐次成为主流。 在讨论音化或意化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应着眼于作为汉字构成成分的字符。一个字符若要成 为某语素的书写形式或书写形式的一部分,就要实现字符与语素 的结合。结合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用字符所示的意义与语素 的意义沟通,这叫表意,这种字符增多就叫意化;二是用字符所 示的声音与语素的声音沟通,这叫表音,这种字符增多就叫音化。由此看来,所谓表音表意,所谓音化意化,是就字符与语素结合 的方式来说的,是着眼于字符的。字符与语素的结合,有“初婚”和“再婚”两种情况。例如甲骨文中的“日”与语素“日”的结 合是“初婚”,而“晴”“马日”中的“日”与语素“晴”“马日”的结合都是“再婚”。“初婚”时字符只有形体意义,它与 语素只能沿着意义这条道路走到一起;“再婚”时的字符,已有 了它最初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它与新语素结合的途径就可以有 意义和声音这两条了。 一个汉字,不论它有几个字符,也不管这些字符是通过什么 途径与相应语素结合的,一旦成了语素的书写形式,它就成为一 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能指”,而相应的语素是“所指”。作为“能指”的字,是既有音,又有义的,因为语素是音义结合体。 因此,说到音化意化时,不能着眼于作为语素书写符号的汉字。 在这一点上,中西文是一样的。例如我们不能说英文“sun”这个

字只有音,而中文“尖”这个字只有义,但可以说“sun”字所使用的字符“s”“u”“n”只表音,而“尖”字所使用的字符“小”“大”只表意。 第二,应着眼于汉字字符的实际运用。我们知道,在记录语言时,一个汉字有时记录这个语素,有时记录那个语素;有时表示本义、引申义,有时表示假借义。汉字记录的语素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汉字所使用的字符表音表意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所谓表音、表意,实际上是指在汉字实际运用过程中字符与相应语素的结合方式,而不是指在创造汉字之时字符与相应语素的结合方式。例如古文字中的“来”,就其来源而言,是表意的;而就其运用讲,是表音的。当然,这两者有时是统一的。例如古文字中的“日”,当它表示本义时,是表意的;而就其来源说,也是表意的。 纵观几千年来汉字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汉字的结构依次有三个不尽相同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汉字结构发展的方向是因时而异的。 一、在完整的汉字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以及这种体系形成的初期,汉字结构发展的方向是音化。 完整的汉字体系是在原始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原始文字(包括文字画和图画字)都是表意的。汉字的文字画材料,至今还未发现。而图画字的材料却有一些。例如《金文编》843号,是一幅画,像手里拿着刀杀猪,它的意思应该是杀猪祭祀祖先。从这类材料来看,图画字中已有可以反复使用的单体符号。这些符号,或者是代表有形事物的,或者是代表概念的。 当汉字完整的体系开始形成时,图画字中的许多单体符号被吸收进来;此外人们还仿此创造了许多类似的符号。然而光凭这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第一节“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起源 1.远古人类记事主要有实物、契刻、图画等方式,随着人类的进步,在契刻、图画的基础上产生了文字。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2.汉字的起源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汉字体系的形成大约在夏代初年,最迟在夏代中期。 二、什么是文字 1.《尚书·序·正义》:“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东塾读书记》(陈澧)“盖天下事物之象,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2.统而言之,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叫文字。析而言之,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这段话的意思即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3.文:象形字,象人胸前刻有花纹的形象,指花纹、纹路。字:本义是在屋里生孩子,指生育。“字”是从“文”孳生而来的,而且越孳生越多,因此,用“字(生育)”表示“字”(由文孳生而来的符号)之意。 三、“六书”与四体二用 1.“六书”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指: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玄注《周礼·地官·保氏》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我们今天所说的六书,一般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 清·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字之体”,指造字法;“字之用”指用字法。“四体二用说”被清代文字学家接受,并成为今天的共识。 3.“六书”并不是造字的原则。先有汉字,后有六书说。汉字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了,到汉代人们才有意识地研究汉字的造字法,提出了“六书”说。当然,“六书”提出后,它的确也成了新造汉字的造字原则。如,化学元素名称用字,就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来的。

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据说草书得名于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草书主要运用于日常书写,正式场合,如公文、布告等,仍然要用隶书。草书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形成于东汉初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但字字独立,辨认容易。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而且字字相连,书写十分潦草,有时一个字只保留一点轮廓,许多不同的偏旁,如竹字头、心字底、四点底,都写成一个形状,辨认十分困难。狂草产生于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1)

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1) 汉字的结构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一是音化,一是意化。〔1〕所谓“音化”,是指在汉字体系里音符数量由少到多,逐渐占优势;而“意化”,则是意符数量由少到多,渐次成为主流。在讨论音化或意化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应着眼于作为汉字构成成分的字符。一个字符若要成为某语素的书写形式或书写形式的一部分,就要实现字符与语素的结合。结合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用字符所示的意义与语素的意义沟通,这叫表意,这种字符增多就叫意化;二是用字符所示的声音与语素的声音沟通,这叫表音,这种字符增多就叫音化。由此看来,所谓表音表意,所谓音化意化,是就字符与语素结合的方式来说的,是着眼于字符的。字符与语素的结合,有“初婚” 和“再婚”两种情况。例如甲骨文中的“日”与语素“日”的结合是“初婚”,而“晴”“马日”中的“日”与语素“晴”“马日”的结合都是“再婚”。“初婚”时字符只有形体意义,它与语素只能沿着意 义这条道路走到一起;“再婚”时的字符,已有了它最初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它与新语素 结合的途径就可以有意义和声音这两条了。一个汉字,不论它有几个字符,也不管这些字符是通过什么途径与相应语素结合的,一旦成了语素的书写形式,它就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能指”,而相应的语素是“所指”。作为“能指”的字,是既有音,又有义的,因为 语素是音义结合体。因此,说到音化意化时,不能着眼于作为语素书写符号的汉字。在这一点上,中西文是一样的。例如我们不能说英文“sun”这个字只有音,而中文“尖”这个字 只有义,但可以说“sun”字所使用的字符“s”“u”“n”只表音,而“尖”字所使用的字符“小”“大” 只表意。第二,应着眼于汉字字符的实际运用。我们知道,在记录语言时,一个汉字有时记录这个语素,有时记录那个语素;有时表示本义、引申义,有时表示假借义。汉字记录的语素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汉字所使用的字符表音表意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所谓表音、表意,实际上是指在汉字实际运用过程中字符与相应语素的结合方式,而不是指在创造汉字之时字符与相应语素的结合方式。例如古文字中的“来”,就其来源而言,是表意的;而就其运用讲,是表音的。当然,这两者有时是统一的。例如古文字中的“日”,当它表示 本义时,是表意的;而就其来源说,也是表意的。纵观几千年来汉字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汉字的结构依次有三个不尽相同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汉字结构发展的方向是因时而异的。一、在完整的汉字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以及这种体系形成的初期,汉字结构发展的方向是音化。完整的汉字体系是在原始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原始文字(包括文字画和图画字)都是表意的。汉字的文字画材料,至今还未发现。而图画字的材料却有一些。例如《金文编》843号,是一幅画,像手里拿着刀杀猪,它的意思应该是杀猪祭祀祖先。 从这类材料来看,图画字中已有可以反复使用的单体符号。这些符号,或者是代表有形事物的,或者是代表概念的。当汉字完整的体系开始形成时,图画字中的许多单体符号被吸收进来;此外人们还仿此创造了许多类似的符号。然而光凭这些表意符号,还不能做到按照词序无遗漏地记录语言,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许多词(如虚词)是无法以形表义的。要想全面地记录语言,只有走假借的道路。完整的汉字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假借字不断增

(完整版)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北京大学邵永海)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 北京大学邵永海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林寒涧肃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礼记·月令》。 同源词肃:收缩,收敛。萧:冷清。 严肃:板着脸,舒张不开。 祸起萧墙萧墙:一进大门时候,有面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2、常有高猿长啸 啸,吹声也,古人吹长啸。 唐《封氏》: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3、属引凄异 属引:连绵不断。 (1)《说文》:属,连也。从尾,蜀声。(动物后面连属着尾巴) (2)《史记.大宛列转》:“而发天下七科讁,及载备(干粮)给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这里连属是同义词连用。 (3)《说文》:“引:长也,开弓也,从弓。” (4)段注:施弦于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称、开导之称,皆引伸于此。 (5)《小雅.楚茨》、《大雅.召旻》毛传皆曰:“引,长也。” 拉弓——引申:拉长,延长,开导,引兵而退。 4、谷 :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 :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 5、小结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游记的重要时期,因为政治黑暗,很多文人寄情于山水间。他们笔下的山水都是那么真实,这与唐宋朝的山水有很大的区别,唐宋文人的游记中,山水成为一种意境,从中得出哲理。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二)

1、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发展的时期,带有骈文的特色。 2、总写三峡 一、《说文解字》成书于100年至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1、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2、许慎,字叔重,汝南邵陵人。东汉和商永十二年开始写作《说文解字》。 3、《说文解字》从字形出发,阐述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的关系。 炳,明也。从火,丙声。(形声) 想,冀思也。从心,相声。 析,破木也。从木,从斤。(会决)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声训)(会意)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会意) 刀,兵也。象形。 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之足匕,从匕。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指事) 4、注音方法:譬况法、直音、反切。 (1)譬况法:汉代汉字注音的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打比方的方式来给一个字注音,读若某。(读若,读得差不多像这样字就可以了,后面还能注明把这个字读得长一点或短一点就可以了。) (2)直音:古汉语的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 (3)反切: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受梵语的启发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即用两个字给一个汉字注音。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三) 《说文解字》的部首一共540部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1、部首的建立,是许慎的重大创造。本为来汉字就是凭形体 2、许慎在540个部首的次序安排上是煞费苦心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这样就等于把540个部首分成若干大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义符的作用,从而更确切地了解意义。 3、《说文》每一个部首内部的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基本上做到以类相从的。例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木名,其次列树木的各个部分,其次再列木制品。 木、橘、橙、柚、柿、梅、杏、桃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汉字的形体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在此后的三千多年中历尽沧桑而沿用至今。其间汉字形体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发展有几次大的变化,即篆变、隶变、楷化、简化。正体、俗体之分,始终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全过程。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代表文字,从字形方面说:甲骨文是块体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从构形特点上说:甲骨文构形存在着上下、左右等多种构形方式,并且字形的相对位置也体现一定的意义;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字无定格,存在相当数量的合文。 金文:从字形特点上说:其一,早期金文中有明显的块体,后来这些块体逐渐线条化;其二,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其三,注重字形美化。从构形特点上说:其一,部分构件趋于统一定型,相对于甲骨文减汉字形体演变概述少了异体字;其二,后期的金文合文现象不再像早期那样常见。 籀文:这些大篆由于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基本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特点: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结构工整,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混用的异体字得到统一。 六国古文:从文字形体看,简帛文以毛笔书写,笔画圆转流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文字构形来看,笔画的简化与繁化并存。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另外一种说法是,六国文字,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六国文字最可靠的资料是解放后出土的战国文物,主要有五种:战国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器文字、简帛文字。 小篆至此,汉字在其发展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巨大的整改。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作了“书同文”的工作,将社会上使用的纷繁的文字统一为小篆,这就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政府行为,姑且称之为“篆变”。统一后的小篆保存在《说文解字》中。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小篆字系是对整个战国文字进行整理规范的结果。篆变的总体规律:简化和繁化;循化和讹化;分化和整化。因此可以说,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本着“书同文字”的思想强制推行的一种规范字体,和大篆并称“秦篆”,其中小篆是为正体。小篆的特点:从字形上看,其笔道线条化,字形匀圆齐整。 隶书:汉字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是在汉代,此时汉字的形体由小篆变为隶书。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特点有: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 关于隶变规律。一般可将“隶变”的特点归纳为形变、省变和讹变三种。隶书大大提高了汉字书写的速度,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隶书使汉字的象形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形式特点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形式特点 一、汉字构造 1 、汉字的构造规律是在甲骨文形成并广泛应用以后才总结出来。 2 、东汉许慎手编《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本字典中将汉字构造归纳为六种规律,即我国古代所谓的“六书”的理论。本理论对我们研究汉字的音、形、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六书》是指:一曰指事,二曰形象,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例:“上、下”中的长横表示地和天,“岳、刃”) 1 )指事--用符号象征的方法来表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方法。 2 )象形--这类字,都是因形见义。(例:“雨”雨从天降,“牛”的正面,“车”的轮廓) 3 )形声--汉字中许多是形声字,它由转注、谐音产生。(例:以“水”为主,加上音符,就有“沼、泽、湖、淋”以“木”为主,就有“枝、柱、栋、柏”) 4 )会意-- 会意是用拼合起两种以上的图符表示一个新意义的造字法,也称复合图形字。(例:“信、采、寒”) 5 )转注-- 转注是为了区别“一形多义”的文字现象,主要特点是给多义字注上表示特定含义的偏旁,这种表示符号也就是汉字的偏旁部首。(例:“云”本为云气,云彩,借作动词当“说、谓”,在云上加“雨”头,本义为“云”,“一字多义”;:“壮”本为二人相背,借作方位词为“北方”下加“月”则表本义“背”;“其”本为“簸箕”,借作代词为“他、它”加上“个个”则为“箕”本义) 6 )假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与情感。于是有了“假借”一法,就是用会意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来表达新的概念。(例:“女”本义为女,后借作人称代词“汝”[ 你];“主”本为灯焰,后借作主人之义,亦”(yi)本义是腋”(ye),后借作虚词也”) 二、汉字的基本笔画与形式特点 <一>分类和特征 1 、宋体:1)起源与宋,广泛应用于明,也称明体,又叫老宋(是粗宋、细宋、斜宋、明宋、仿宋的总称) 2 )特征:粗宋:字形正方,横细竖粗,笔画右端和字收笔处有锐角呈三角形,钩的收笔处缺半圆。横细竖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仿宋:介于宋体与楷书之间,初源与雕版书体正文夹注小字,字形细而略长,笔画粗细均匀,起收笔顿挫明显。 2 、黑体:1)笔画较粗,方黑一块。 2 )特征;笔画粗细一致,方头方尾,所有笔画都为方头,又叫方体。风格庄重有力、朴素大方,用于标题或醒题部位。结构严谨,笔画单纯,适合初学。黑体虽然粗细一致,但不是绝对,根据情况合理调整。 3 、圆黑体:由黑体演变而来。特征:粗细一致,方头方角改为圆头圆角,四周伸展,间架向外扩张。活泼而流动,有强烈时代气息。 <二>汉字的基本规律 1 、基本笔画 1 )汉字的最小单位--笔画构成“积点画以成字,积字而后成章” 2 )基本笔画包括:点、横、竖、撇、折、钩、挑、捺书法里前人“永字八法”的永 字就具备了最基本的八种笔划2、基本要求:平稳端正、匀称美观 3 、汉字的结构形体的基本类型方正是汉字的总体特点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教学目的】 本章讲解汉字的知识与理论,学习本节,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形体构造理论,即传统的“六书”,要让学生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字形解说汉字意义的能力,为研究汉字与阅读古籍创造条件。 【基本概念】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亦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古文字今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简化字 【基本理论】 “六书”分别是怎么创造汉字的? 篆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们是怎样给古今字分类的? 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简化字的简化方式有哪些? 【重点难点】 六书问题隶变问题异体字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与提问结合 【所用课时】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六书”理论 六书: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四体二用说)。1、象形 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1)独体 抓住特征描画轮廓:日、月、鸟、鱼、牛、羊、犬、豕、人、女、首、耳、目、口、止、贝 (2)合体 烘托显形:眉、须、果、瓜、聿、函、牢、州 2、指事 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1)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 (2)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刃、爪 (3)借用具体事物图形表达抽象概念:大、交、高、齐提问:最后一种指事字与象形字有何区别? 3、会意 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 (1)比形象事:步、逐、鬥、莫、牧、即、既、采、取、及、从、比、竝、北、众 (2)连读成语:暹、尟、昶、尘、孬、歪 4、形声 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杞、问、物、江、裏、裘 第2学时 5、转注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考,老也。”又:“老,考也。” 6、假借

汉字的演变(总)PDF.pdf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文字在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曾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记事方法。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里,谈到过汉字的起源:“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许慎认为,汉字产生之前,曾有过一些过渡阶段。起初是庖牺(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用来表示世界万象;其后有神农氏结绳记事,但却难以适应日益繁多的事物;直至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万民由此得到督查。 1. 结绳记事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记事的方法可能有多种,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所谓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原始时期,人们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这样的方式似乎只能帮助记忆,本身还不能独立完整地记录事情,所以几乎不可能形成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除了结绳记录之外,还有通过在树皮上、木头上做记号以及契刻等方法来记事的。 契刻也往往与数字有关。人们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木契上的简单刻划,也只起帮助记忆的作用,不能算是文字。不过,契刻的这种形式,却很可能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古人利用这种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用以传递某种信息,就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类似青铜器文字或竹简木牍这类文书,继而慢慢形成了文字和文献。 3. 仓颉造字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汉字是由华夏民族始祖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战国两汉时代,普遍流传仓颉造字的传说,当时的文字启蒙书(也是最早的字典)称为《仓颉篇》,也反映了这种观念。 古人把汉字看做神圣的东西,认为造字的人也跟普通人不一样。《淮南子·本经》更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以后,人们更把仓颉神话,说他“四目灵光”,与凡人不同。而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仓颉造字说加以肯定,此后人们更加坚信不疑。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每当触笔谈及汉字的文化时,心中便有万千感慨。汉字,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这样漫长的发展着,壮大着,我们怎可写尽他的伟岸,他的深沉,他的故事呢?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又有谁知道,汉字这么几千年的苦等竟是为了一个文明时代的出现呢? 在说痛的时候,请允许我从他的开始诉说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汉字的基本结构,在这样的基础上,汉字无数次的演变着,发展着,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大篆、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草书(今草、狂草),再到行书(行楷、行草),正如一生灵,由无知,经过千年的修炼,终集大成。我们虽可几笔概括他的发展,又怎么能说得尽每次提升所经历的反复与蹉跎?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一种当时从来没有的符号出现了,她的美不亚于盘古开天辟之壮观;不亚于女娲补天之绚烂,这就是甲骨文,从那刻起,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一种新的文明出生在混沌大地上。当时的殷商,将她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以示吉凶,她与神,与未知结合在一起,在我看来,这更显她来时的美丽。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当然,她的美丽却经不起风吹日晒,为了她的美丽,我们需要用另外的方式去记住她,青铜,是给她最大的奢宠,虽至高无上,却被那冰冷封印了她的心,作为铭文,她与权威连在了一起,从那天起,她目睹着一切,从商至秦,见证着昏庸无道;见证了生灵涂炭;见证了国亡家破;见证了…… 她试图改变,抹去脸上的泪珠,告诉自己,要去改变这一切,去引领一个文明的时代。蝶变在西周后期,大篆出现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此时的她天真的以为这是一个开明的时代,殊不知因为她,万千学子,被活埋;万千文字,如同血肉,被焚烧,此时的她衣衫褴褛,满面疮疡,她错误的去相信了那个让她(小篆)有一时安定的年代,不知道今后还会遇到什么,自己的命运如何,没有办法去掌控。每一天,她似乎只有坐在江边,去回忆曾经的故人用自己写下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是醉是醒?多希望自己也随江而去,却不得不告诉自己要坚强,我等待的文明合适到来? 再一次等到的,是战争,书信在战争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篆被隶书取代,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

读《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笔记

余祺汉语言文学1241 1220615102 读《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笔记 选自《古代汉语》上册P72-83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第1版 阅读时间2014年3月20日 在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里,汉字发展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字的结构变化与古籍阅读密切相关,向来受到重视。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这一变化,对于我们认识汉字性质,学好古代汉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汉字的结构与发展》一文着重整理介绍了汉字的形体构造和发展概况,从分析字形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汉字在历史发展中的起源及其变化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 在<“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中,文章简要介绍了一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对字形构造方式的认识与分析方法。如许慎《说文解字·序》对六书进行了解释,他说“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但事实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四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只是一种用字方法,而转注也是包含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范围之内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就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会意就是两个以上形体组成,组合成一个新的意思,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就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四类字总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只要弄懂的字的间架结构,绝大多数字的归属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章在介绍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时说到,形声是主要造字法,小篆之后,形声几乎成为汉字唯一的造字法。尽管汉字大多数才用的是“左形右声”的造字方法,但别的形式的形声字也有不少,归纳起来有六种: (1)左形右聲江棋詁超 (2)左聲右形攻期胡邵 (3)上形下聲空箕罟苕 (4)上聲下形汞基辜照 (5)內形外聲辯哀問閩 (6)內聲外形閣國固裹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是约定俗成的,经过长期发展固定下来的,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目的在于通过字形了解本义,文中以“向”字为例说明本义,进而推出掌握部首时分析字形结构简单有效的方法。一般而言,意符是相对于声符而言的,部首就是意符。按照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分,作为查字依据,分部排列,其相同部分,称部首。部首标示着该部字所属的意义范畴,许慎的540部部首系统一般都体现了这种情况。明梅膺祚以许慎540部首为基础,为检字方便而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创立214部首,编成《字汇》。一、除去空部首二、合并同形部首:如“林”部并入“木”部。匕(huà)匕(bǐ)合并。三、按笔画多少排列部首顺序和属字顺序。后世的分部虽然方便,但对于分析字形结构,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却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文章在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异体字、繁简字部分介绍了汉字形体的演变。隶书

简析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析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摘要:汉字从甲骨文,历经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一直到今天的楷书,在其漫长的三千余年的岁月和所经历的实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发展有其一般规律:汉字发展呈现简单化,定型化,形声化,匀称化,规范化的特点。 关键词:汉字发展规律 汉语和汉字实际上是汉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汉民族的生活中,汉字不只是一种书写工具,而是和汉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完全深铸在一起,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结绳、刻契、文字画到象形文字这一阶段, 这是世界上多数文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也未能例外。本文拟就汉字发展的一般律做一个简单探讨。 一、书写的简单化 文字要便于书写,书写要求便捷。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为了追求书写的快捷,汉字的笔画(或线条)和结构呈现出简化的发展趋势。总之汉字形体的发展,从甲骨文开始到现行的楷书,形体的简化从未中断。 汉字简化的内容大致包括符号化、统一化、规律化、工整化、简体化几种。所谓符号化, 是指把难写的曲线变成易写的符号, 把不规则、不整齐的符号变成规则的整齐划一的符号。这个符号化的过程共分两个阶段一是线条化, 二是笔画化。统一化意味着汉字的定型。文字是群众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分别创造的, 各人的方法不同, 理解各异, 因而创的文字也多姿多彩, 异体纷呈, 这就增加了学习和使用文字的人们的负担, 因而必须使文字形体统一化。规律化是把漫无规律的曲线变成有规律的线条或笔画。象形文字随着所象物体的曲线描绘, 原无什么规律, 小篆把古文、搐文无规律的曲线变成有规律的线条, 这是汉字的第一次规律化。隶书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横平竖直的笔画, 这是汉字的第二次规律化。简体化就是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由于汉字不是一时一地而造的, 存在着繁简并存的现象, 但最后总是简体字获得了胜利, 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汉字的由繁趋简是形体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由文字本身的工具性决定的。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人们总是希望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使用,在写字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写得越快越好,这就导致了书写求简的趋势。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就是简化的过程。文字越符号化, 越便于书写和使用文字越统一规律化越便于学习和书写。只有文字形体的不断简化, 才能提高文字的使用价值和作用, 才能适应语言的发展形势, 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但是,文字要很好地完成记录语言的功能,就要保证字形之间有足够的区别度,为了

汉字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 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 4、甲骨文研究: 1)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刘鄂的《铁云藏龟》。 2)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3)考释方面集大成的: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4)资料最丰富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相关链接:甲骨文化 第二节金文 1、金文: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