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

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

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

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

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

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

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

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

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

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

建议阅读论著:

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

2. 李欣著.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科学出版社.2011年

3. 贾磊磊编.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第二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课堂4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信息与信息数字化

一、文化遗产信息的概念

二、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概念

三、文化遗产信息分类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信息特征的提取与对应的数字化方法

第二节文化遗产信息采集技术

一、考古工作中记录信息结构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内容与模块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流程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信息的分类、数字化流程框架

第三节文化遗产信息记录技术

一、纸质文档、图像及影像档案数字化

二、现代数据采集技术

要点与难点:纸质文档数字化的实践操作

思考题:

1. 文化遗产信息都包括哪些?请列举之。

2. 考古学研究流程与考古信息数字化流程是如何衔接起来的?

3. 什么是文化遗产信息,其独特性是什么?

建议阅读论著:

1.周明全、耿国华、武仲科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赵从仓编著.科技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三章图像、影像数字化与处理(授课4学时+实验6学时)

第一节考古摄影(像)技术

一、摄影技术原理

二、野外摄影技术要点

三、田野发掘中获取影像资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点与难点:田野考古摄影技术要求的理解

第二节图像数字化技术

一、图纸数字化方法

二、地图数字化方法

要点与难点:图纸、地图数字化软件的功能与特点

第三节实践课

一、摄影(像)野外实践

(一)田野考古摄影

(二)室内文物标本摄影

二、电脑软件与数码影像处理

(一)Photoshop制图基础

(二)Autocad制图基础

要点与难点:室内外摄影对象的特征及对应的拍摄技术要点选择

思考题:

1.数码单反相机的优点是什么?

2.影响景深的因素都包括哪些?

3.田野工作中,相机必备配件都包括哪些?

4. Photoshop、Autocad两款软件的区别有哪些?

建议阅读论著:

1.孔妮亚主编.宋瑞波、顾汉忱、王志刚编著:摄影基础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

2.龚祥国主编.Photoshop_CS4图像处理实训教程.科学出版社.2013年

3.李志国编著.AutoCAD 2013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第四章测绘技术与实践(授课4学时+实践6学时)

第一节野外考古测量与测绘技术

一、考古测量、测绘概况

二、地图学基本知识

三、发掘及调查测绘的基本要求

要点与难点:地图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考古发掘与调查测绘工作的要求

第二节考古测量仪器的原理与操作

一、GPS

二、RTK

三、全站仪

四、三维扫描仪

五、数字摄影测量

要点与难点:仪器原理的理解及操作流程的掌握

第三节田野考古测绘实践

一、遗址与地形测量方法

二、布设探方方法

三、遗迹测量方法

要点与难点:考古工作测绘要求、仪器实际操作

第四节常用软件操作

一、测绘软件

(一)南方CASS

(二)Global mapper

二、卫星影像下载软件

(一)Oruxmaps

(二)狗狗地球

要点与难点:软件的实际操作使用

思考题:

1.手持GPS的精度一般为多少?RTK为何精度远超GPS?

2.全站仪与GPS、三维扫描仪可以搭配组合成哪种新生仪器?

3. 五种常用测量仪器,分别适用于哪些田野工作环境?

建议阅读论著:

1.(美)肯尼迪著,翁敬农,盛浩译.GPS与ArcGIS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3版)

2.徐绍铨著.GPS测量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3.张冠军等编著.GPS 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年

4. 龚涛编著.摄影测量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第五章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授课2学时+实践6学时)

第一节遥感技术

一、航空遥感

二、卫星遥感

三、遥感技术与考古学

要点与难点:遥感技术的分类及其不同的适用范围的选择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二、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与考古学

要点与难点: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第三节实践课

一、常用遥感影像软件

(一)Envi

(二)Goole earth

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一)ArcGIS

(二)Supermap GIS

要点与难点:软件的实践操作

思考题:

1.结合前表简要分析数字化信息采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场合。

2.简述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3.使用Google Earth软件标注一座汉唐帝陵的详细遗迹分布坐标。(需要查阅相关调查、发掘报告)

4.试结合聚落考古理论需要,简要分析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有哪些优势?

建议阅读论著:

1.刘建国著.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建国著.考古测绘遥感与GI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海著.GIS与考古学空间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澳)理杳兹著,张钧萍等译.遥感数字图像分析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5.周廷刚著.遥感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5

6.李玲,黎晶晶主编. 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第六章数字博物馆技术(授课2学时)

第一节传统博物馆

一、博物馆的定义

二、传统博物馆的劣势

要点与难点:博物馆发展历程

第二节数字博物馆

一、数字博物馆的定义与现状

二、数字博物馆的特点与优势

三、数字博物馆的分类

要点与难点: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异同

第三节数字博物馆技术研究

一、数字博物馆模型

二、数字博物馆体系结构

三、文物对象数字化

要点与难点:数字博物馆理论模型及其构建过程

思考题:

1.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对比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优劣?

建议阅读论著:

1. 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著. 数字博物馆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2.郑霞著. 数字博物馆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3.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蒂莫西?阿姆布罗斯著.博物馆基础.译林出版社.2016年

主要参考书目:

1.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周明全,耿国华,武仲科著

2.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刘派著

3.数字遗产分享遗产.(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论文集)

4.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郑巨欣、陈峰编著

5.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杨红著

6.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向.李欣著

7.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贾磊磊编

8.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研究.赵云著

9.数字化视野下的圆明园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 Re-relic编委会

10.吴地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教育传承.王小根著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

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 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 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 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 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 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 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 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 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 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 建议阅读论著: 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

文化遗产概论复习题

文化遗产概论复习题 一.解释(每题5分) 1.遗产 2.文化 3.文化遗产4.自然遗产5.物质文化遗产 6.非物质文化遗产 7.遗址 8.建筑群 9.纪念性遗产10.线性遗产 11.文化景观12.文化线路13.遗产价值15.科学价值 16.价值评估17.普世价值18.岁月价值19.文化的多样性20.《雅典宪章》21.《威尼斯宪章》22.《奈良真实性文件》23.《会安草案》24.《世界遗产公约》 2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8.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29.“修旧如旧”31.文物工作的“四有”32.《建筑保护史》33.宏观监测34.微观监测 35.五台山南禅寺36. 正定隆兴寺37.芮城永乐宫38.白鹤梁题刻 39. 提图斯凯旋门40.维奥·勒·杜克(Viollet-le-Duc)41. 卢斯金 二.论述(每题30分) 1.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某些当代建筑申遗的看法。 2.谈谈你对遗产分类的认识。 3.什么是遗产保护学的文化景观,试举例说明之。 4.从文化线路特点的角度,谈谈你对某些文化线路或线性遗产申遗的看法。 5.简论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要素; 6.简论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要素; 7.法国建筑师维奥·勒·杜克(Viollet-le-Duc)的风格主义文物修复述评; 8.试分析《奈良真实性文件》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9.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咨询机构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10.列举中国遗址类型世界遗产并简述其突出普遍价值。 11.遗产保护行动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有那些? 12.文物保护工程的主要类型有那些?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3.中国大型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有那些?你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14.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类型文化景观保护的问题有那些?你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15.从遗产保护的原则和理念评五台山南禅寺的修复。 16.试述文化遗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7.试述遗产监测的作用和要点。 18.遗址类文化遗产展示主要有那些手段?它们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9.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0.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20世纪遗产”的看法。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林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阮仪三林林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Authenticity in R 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 eritage Ruan Y isan ,Lin Lin (School of A rchitect ure and U rban Planning ,Tongji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test an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r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in relation to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K ey Words :Authenticity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 ”的译名。它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007年5月May 200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第9卷第3期Vol.9 No.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梁航琳1 ,杨昌鸣1 ,梁 亮2 ,杨 叶 3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广西南宁市建筑设计院,南宁530012; 3.廊坊市继方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廊坊065000)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保护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保护方法;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要和保护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取向;全面保护;动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7)03-0233-05 收稿日期:2006-05-26.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50056039).作者简介:梁航琳(1978) ),女,博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0是指具有历史学、科学、艺术或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等;/自然遗产0则指具有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地域空间,如九寨沟等;/自然文化遗产0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体,如黄山、泰山等。本文所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0,即等同于上面的/文化遗产0。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合理利用,达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协调统一。 一、遗产保护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地增添和丰富。 首先,从保护对象上看,过去只有杰出的、在历史上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的建筑作品和艺术品才得到考虑。而现在,许多由于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及能作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的对象也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其次,从保护范围上看,作为保护的对象已不再限于建筑本身。从大的方面来说,开始扩大到它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1] ;从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区和城市。也就是说,从点的保护扩大到地段乃至城市的/全面保护0。从小的方面说,延伸到环境中的各个组成元素,包括公园和街道的装饰小品和标志物等。 再次,从保护深度上看,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的保护规划,其内容原来都局限于物质方面,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但正如5马丘比丘宪章6所指出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体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结果0,因而,除了物质环境以外,现在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还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发掘城市精神文明方面更广泛的内容。也就是说,从单纯建筑实体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 此外,在保护方法及手段上,亦由过去单纯文物考古和建筑修复,演进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更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从建筑师、规划师、文物保护者单方面的参与行为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群

(文化遗产学理论与方法)

(文化遗产学理论与方法)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学理论与方法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文化遗产治理专业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阅读、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全面介绍和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文化遗产学科的现状;介绍和了解文化遗产学的差不多内容、差不多理念、差不多方法,构建文化遗产学科的差不多体系,了解文化遗产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文化遗产价值学说、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等差不多理念、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共享的目标及实践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讨论。要求学生建立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学科的整体认识,了解构建文化遗产学差不多理论和方法的内容、任务和目标。八、课程的要紧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要紧内容 〔1〕理论讲解部分 专题一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分类 专题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历史与差不多理念 专题三文化遗产学科的特征和正在形成的学科体系 专题四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作用 专题五文化遗产价值的揭示与认知 专题六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专题七文化遗产价值的共享 专题八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那么 专题九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那么 专题十文化遗产保护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一文化遗产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二文化遗产环境学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三文化遗产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四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2〕课堂讨论部分: 专题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那么 专题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那么 专题三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与共享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0600589.html,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作者:许斌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 摘 ;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阐述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及弊端,并提出了有效保护方法。以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1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185-01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明曲折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信息化发展和人 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萎缩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传承途径,合情、合理与合法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近年来,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纷纷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办法和措施,兹将保护类型归纳梳理如下几方面:以行政部门为主导的保护方法、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保护方法、以村寨、社区和学校为中心的保护方法、以节日庆典、生态旅游为中心的保护方法、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保护方法、以学术界为导向的保护方法。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弊端 近十余年来,尽管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许多大量的富有卓见的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整体看来,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克服,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长期性规划。虽然我国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地方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落实到具体的保护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更多的是只看到当前的困境和现状,提出的解决措施,大多是应急性或类似一次性处理办法,缺少对其作全面深入了解和调研,没能针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拟定长远的保护规划。 2.缺乏主动性传承。对于传承人来说,由于受经历、阅历、利益和自身局限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没有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其掌握的某项非遗往往只在很小的

谈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谈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摘要:原真性与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我国对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个方面。总体而言,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关键词:原真性;完整性;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是世界遗产申报、遗产价值评估、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直接依据.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1国内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措施 1.1国际文件中的“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宪章》中,这一宪章主要针对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自《威尼斯宪章》诞生和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发祥至今,原真性和完整性一直是文物古迹保护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基本内容。2008年,《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宪章》肯定了原真性保护在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中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沟通历史构造与文化价值的意义,保护遗产地价值免受强行引入的解说,尊重文化遗产地的原真性。” 1.2国际文件中的“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表示尚未被人扰动过的原初状态。《操作指南》对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有如下的界定:应包括其自然关系中所有或大部分重要的相关独立元素;应拥有足够的规模,并包含必要的成分,以展示其所具备的、对于长期保存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言十分重要的过程;应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并包括对维持景点美景至关重要的区域;应包括代表该生物地区最大限度的多样性特点的动植物的栖息地及其生态系统。[1] 1.3中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究 集体成果方面,中国ICOMOS制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及《准则案例阐释》,是围绕不改变文物原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认识的集中反映。此外,中国主导制定的《西安宣言》、《北京文件》,将中国对于遗产背景环境、木构建筑修复中若干原真性问题的认识引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维度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维度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4T10:51:51.540Z 来源:《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作者:张光帅[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背景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的国情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自豪感,要以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我们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本。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这一代年轻人接触传统的机会更少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也变淡了。如何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认同感,是一个重要命题。前不久,中办、国办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谓应时之举。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这项好的政策推行到民众生活当中去,并影响艺术教育改革,让囯民进一步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传承,实现新的发展。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传统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世人的职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项措施,包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各项措施都离不开适当的载体,我们首先来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传统载体形式。 1、图文载体 所谓图文载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与文字载体,以山东非遗名录中的鲁西南鼓吹乐为例,曲簿是保存这些鼓吹乐中的一些曲目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把各首曲的乐音记录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很多时候出现了仅靠文字已经无法有效记录的瓶颈,如传统的剪纸图样、技法,只是通过文字无法有效完整的记录传承下去,于是就有了通过手绘、照片等图片记录的形式。图文结合的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最早的、有效的载体。 2、声音影像载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音视频成为非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型载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影像资料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很多传统民间曲艺,如戏曲的传承可以通过录音的形式进行保存和流传,很多传统民间手艺也可以通过影像拍摄记录下来,比如剪纸的技法过程可以通过影像更好的保存与流传; 3、网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越空间的影音、图文体验通过网络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存和传播中,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站、自媒体应运而生,载体的最终形态可以是网站、公众号、APP等。在这类网络载体中,有关于非遗的新闻报道、非遗资料的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传承人风采、以及非遗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都有收录。通过列举,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经历了从图片文字到声音、影像再到网络的记录时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

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阅读训练

当今,人类已经处在数字化时代。在传统文化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趋势,如美国谷歌公司已完成了过去数百年人类文化演化趋势的模拟计算。而我国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正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引入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显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真实记录和存储人类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既是国际趋势,也契合我国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多重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与传承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策略。本质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应该避免可能存在的弊端,从法理角度厘清相关的版权问题。这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自身活力,从而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些国家在政府的引导下,由专业研究机构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在数字化采集、存储、保存等方面构建了成熟的技术体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状与组团状分布的空间特征,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大量生态独特、传承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我国目前在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有效传承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没有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对于大数据技术视野下数据资源与知识整合数据库的构建、多民族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等问题也急需开展深入研究。破解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所面临的这些难题,其社会意义和价值毋庸讳言。 在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开始关注并建立文化遗产学,这有利于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入地挖掘与传递。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迅速开展。随着数字化技术自身的演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云计算平台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并深入影响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因此,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为急剧增加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方法、数据模型、软件工具、技术操作流程、管理服务等支持,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数字化技术逐渐由技术集成阶段转向系统应用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正是这一转型阶段的重要应用领域。

旅游与遗产--真实性讨论

这一节是对遗产旅游中真实性的讨论,真实性的概念来自与遗产学,对于authenticity 的讨论在很多书和论文中都有提及,记得赵老师发给我们那篇“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也有写到,在国内很多人对“本真性,原真性和真实性”进行了讨论,其中张朝枝总结认为:在社会学界、民俗学界通常用“本真性”,文化遗产保护界通常用“原真性”,而旅游界则常用“真实性”以强调旅游体验。而在上节课赵老师也说过,“本真性”更多是用来描述一种状态,就旅游体验来说它是一种最高级的形式,游客在体验中会达到的一种忘记自我完全融入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一种本真的状态;“原真性”主要是体现一种客体的真实性,是一种客观的性质;而“真实性”则更多的去描述旅游者的体验感觉,在遗产旅游中,游客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获得了真实的体验。 其实我们组员在这个题目到底是用真是性还是原真性上也产生了分歧,最后在赵老师那篇文章里,我们找到了一种解释,就是在旅游中应用“真实性”的翻译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习惯。由于authenticity在旅游运用中的多义性和判断的复杂性,所以在对其精准对译与约定成俗之间只能迁就后者。这也是本节选用“真实性”作为题目的原因。 游客对真实性的追求 游客有寻找真实体验与真是境地的愿望 尽管旅游中遗产的真实性通常和游客所追求的真实性大相径庭,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着游客追求的是真实体验和真正境地。遗产之所以会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是因为人们对他者文化(异文化)的一种向往,是因为游客本身的文化和遗产地的文化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恰好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遗产往往代表着一种真实,更确切的说是“原

尔雅文化遗产概览期末答案、

著名世界遗产阿波美王宫是在哪一年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的?()(1.0分)1.0分 ?A、 1963年 ? ?B、 1972年 ? ?C、 1985年 ? ?D、 1998年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 下列国家不属于西欧的是()。(1.0分) 1.0分 ?A、 英国 ?

?B、 荷兰 ? ?C、 希腊 ? ?D、 法国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 法国的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0分)1.0分 ?A、 1964年 ? ?B、 1966年 ? ?C、 1967年 ? ?D、

1998年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堪称为巴黎的生命线。(1.0分)1.0分 ?A、 埃菲尔铁塔 ? ?B、 巴黎圣母院 ? ?C、 香榭丽舍大街 ? ?D、 塞纳河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5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定为8章80条,其中八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1.0分) 1.0分 ?A、 不可移动文物 ? ?B、 考古发掘 ? ?C、 法律责任 ? ?D、 文物经营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 构建人类主体价值观需要的支撑力量不包括()。(1.0分) 1.0分 ?A、 全球行政区域和平共处的气氛 ?

?B、 文化之间的和谐促进 ? ?C、 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 ? ?D、 超级大国的霸权引领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在()。(1.0分)0.0分 ?A、 摩洛哥 ? ?B、 意大利 ? ?C、 瑞士 ? ?D、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王晓芬《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6日11 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等多种原因,文化遗产的存在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所以,对文化遗产的还原保护和传承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而数字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展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创造了新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了社会公众更广泛享有人类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 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性。从理论上说,不论我们怎么保护,随着岁月的流逝,文化遗产还是会被损坏或者遗失。但是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通过整理、收集、记录等方式保存文化遗产的信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性。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而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更能起到扩大和辐射作用。数字技术传播速度的快捷程度使文化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遍世界,还可以将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从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向深度推广。 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众性。一方面,数字化的平台可以让我们不出家门,只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就能走近文化遗产,目睹文化遗产的尊容,且不受时间、地点、财力、体力等条件限制,使文化遗产变得容易接近,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探索文化遗产,激发和培养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环保性。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修复与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石材等自然环保材料的资源,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它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方式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走向。

选修六文化遗产

必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复习 A、世界文化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 B、具有真实性与完整性。真实性: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完整性:一指范围上的完整,尽可能保持遗产的组织与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二就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体现其文化价值。反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任何变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 C、必须符合以下的标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就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就是在不可逆转的变化情况下变得容易损坏。(西递宏村徽派建筑为例) D、文化遗产的价值:我国的遗产文化遗产,能提高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构成了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丰富性。(2)就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就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的重要资源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1、三大金字塔:胡夫,哈佛拉,孟卡拉祖孙三代 2、(1)胡夫金字塔就是埃及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金字塔。塔身四面呈等腰三角形,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外表宏伟,内部构造非常复杂,两条通道,王后室,国王室,墓室墙面与地面都有大理石砌成,表面光滑。顶部有九块重约五十吨的石板组成。(3)墓室内壁,有反映生活的浮雕,精美绝伦。复杂的空间结构要承受几百万吨的压力,却在几千年间安然无恙,可谓建筑史奇迹;四个底边精确达到千分之一以内,坚实稳固,石块间没有任何粘合物,接缝严密,连刀片都插不进去。 3、背景:1.政治上:统一的古埃及奴隶国家的建立。埃及法老对全国实行专制统治的需要。2.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金字塔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3.文化传统上:金字塔脱胎于埃及古老的陵墓“马斯塔巴”。 4、在现存的金字塔中,胡夫金字塔最完美地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建筑智慧。1.胡夫金字塔的外部建筑艺术特点:宏伟壮观,建筑工艺精妙。2.胡夫金字塔的内部建筑艺术特点:构造复杂,结构精密,艺术精美。 5、哈佛拉金字塔东北面,狮身人面像,将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威猛合二为一,堪称雕刻史上的珍品。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一)雅典卫城 1.雅典卫城建设的背景: (1)著名的雅典城邦:面向海洋;小国寡民;工商业发达;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典型。 包括山门、伊瑞克提翁神庙、帕特农神庙。顺山势而建,呈不规则布局。布局巧妙,各个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1山门两侧就是柱廊,收藏着很多精美的绘画。○2伊瑞克提翁神庙有三个神殿,供奉希腊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由两条别具特色的柱廊将她们连接起来。南边柱廊就是古代雅典建筑中罕见的女神柱廊,大理石雕像面向帕特农神庙。○3帕特农神庙就是雅典卫城最主要建筑,坐落在雅典的最高处,有白色晶莹洁白的大理石修建。外面有雄伟的柱廊环绕。一直被誉为希腊多利亚式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内殿的供奉雅典娜巨像,神庙柱廊有精美浮雕与雕塑,就是古典装饰的绝好样本。古希腊神庙的建筑特点就是广泛地运用柱廊,三种柱式构成建筑艺术的精髓。刚健雄壮而高贵,同时融入了爱奥尼亚柱式的优雅与柔与,就是两种柱式作文完美的体现。 外形雄伟壮观,内部雕饰精美,显示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光辉成就,就是古希腊建筑留给世界的最重要遗产之一、 (象征人体美的柱廊风格发展为三种:多利亚式,体现男性的雄伟刚毅;爱奥尼亚式,体现女性的优雅柔与;科林

文化数字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刘康婷 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摘要: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建议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与运用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即数字化技与文化生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技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文化生态;文化产业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LiuKangt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Ji'nan, Shandong Abstract:Since the 90s of last century converted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to the can be shared, renewable on behalf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digital technology not only in various industrial fields can be widely used, and t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ause has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however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The reason is mainly because mo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long-term experience, mainly by the oral heart mind words and deeds of inheritance, with living state, ecological, inheritance, variation and other special properties, protection difficulty greatl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technology;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industry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网络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各种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而且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才刚刚起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传承,具有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

文化遗产数字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排长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 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选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和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⒙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下开启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B.大数据及相关技术实现了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必将推进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处理。 C.数字技术逼真地还原了洞窟的景观,既满足了游客常规游览无法实现的观感要求,又减少了游客排长队等待的痛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