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专科的主要特色疗法(附件三)

中医专科的主要特色疗法(附件三)

中医专科的主要特色疗法(附件三)
中医专科的主要特色疗法(附件三)

中医专科的主要特色疗法(附件三)

一、心悸的中医特色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辨证治疗——体针

心虚胆怯

1、症状和体征: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证候分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心悸。心不藏神,则心中惕惕、悸动不安、少寐多梦。久病损伤心气,故气短自汗、神倦乏力。舌脉均为心气不足之象。

3、治法:益气安神。以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4、处方

主穴: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胆俞。

配穴:善惊者加大陵;自汗、气短甚者加足三里、复溜。

5、操作方法

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直刺间使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斜刺胆俞0.6±0.2寸。

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大陵0.4±0.1寸,直刺足三里1.0

±0.4寸,直刺复溜0.9±0.1寸。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

6、心俞、巨阙俞募配穴,功在调补心气,定悸安神。胆俞可壮胆气而定志。间使、神门宁心安神。

心脾两虚

1、症状和体征: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光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2、证候分析:脾失运化之权,气血化源不足,故纳少胸闷、头晕乏力、气短易汗。心血不足,则心悸。神明失养,神不守舍,则失眠健忘。心其华在面,气血虚,故面色白光白、舌淡红、脉细弱。

3、治法:养血益气,定悸安神。以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为主。

4、处方

主穴: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

配穴:腹胀、便溏者加上巨虚、天枢。

5、刺灸方法

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斜刺膈俞0.6±0.2寸,斜刺脾俞0.6±0.2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

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上巨虚0.8±0.4寸,直刺天枢1.0

±0.2寸。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

6、方义:心俞、巨阙如前所述。血之会膈俞可补血养心。气血的生成,赖水谷精微所化,故取脾俞、足三里健中焦以助气血化生。

阴虚火旺

1、症状和体征: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红热,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2、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故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思虑劳心,更耗伤心阴,故心悸加重。阴亏于下,虚火上扰,则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红热。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3、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以足少阴肾经穴、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4、处方

主穴:肾俞、太溪、阴郄、神门。

配穴:手足心热者加劳宫、涌泉。

5、操作方法

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肾俞0.9±0.1寸,直刺太溪0.6±0.2寸,直刺阴郄0.4±0.1寸,直刺神门0.3±0.4寸。

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劳宫0.4±0.1寸,直刺涌泉0.6±0.2寸。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6、方义:本证源于肾阴不足,水不济火,故取肾俞、太溪滋肾阴而上济心火,以治其本。阴郄、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心血瘀阻

1、症状和体征: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2、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心络挛急,则心痛阵发。脉络瘀阻,故见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均为瘀血蓄积、心阳阻遏之象。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以任脉穴、手厥阴心包经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4、处方

主穴:内关、膻中、心俞、气海、膈俞、血海。

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门;气短自汗者加复溜。

5、操作方法

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气海1.0±0.2寸,斜刺膈俞0.6±0.2寸,直刺血

海0.9±0.1寸。

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复溜0.9±0.1寸。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气海加灸。

6、内关、膻中、心俞可强心定悸止痛。灸气海助阳益气,气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水气凌心

1、症状和体征: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2、证候分析:水为阴邪,赖阳气以化之,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怔仲不已。饮阻于上,肺失清肃,加之肾不纳气,则见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不能平卧。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目眩。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则面浮足肿、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亦为水饮内停之象。

3、治法:振奋阳气,化气行水。以手少阴心经穴、任脉穴为主。

4、处方

主穴:关元、肾俞、内关、神门、阴陵泉。

配穴:伴胸闷气喘甚而不能平卧者,加刺膻中。

5、操作方法

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关元0.8±0.2寸,直刺肾俞0.9±0.1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阴陵泉0.6±0.2寸。

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l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6、关元、肾俞壮肾阳以行水气,内关、神门宁心定悸,阴陵泉健脾以化水饮。

心阳虚弱

1、症状和体征: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形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2、证候分析:心阳不振,心失温养,故心悸,动则为甚,且胸闷气短头晕。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肢,充养于肌肤,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象。

3、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以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4、处方

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神门、关元。

配穴: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天枢。

5、操作方法

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关元0.8±0.2寸。

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公孙0.6±0.2寸,直刺天枢1.0±0.2寸。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6、心俞、厥阴俞相配可助心阳,益心气奋阳气。内关、神门安神定悸。关元针后加灸,以振奋阳气。

二、不寐的中医特色治疗

失眠症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临床上以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夜间总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日间疲乏、无精打采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长期的失眠易造成疲乏、头晕眼花.甚至昏昏欲睡,致使工作效率下降,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思想负担,产生食欲下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或伴有自卑感、甚至有自杀倾向等一系列抑郁表现,有的可以发展成为抑郁症。失眠症的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且易于产生依赖,并出现诸如口干、便秘、头晕、心慌、戒断症状等一系列副作用。这给针灸治疗失眠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的选取腧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步骤。目前失眠症针灸治疗选穴思路较多,疗效显著。

1.以四肢腧穴(神门、三阴交为代表)为主的宁心安神法心主

神,失眠症病机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心神受扰而夜不能寐,因此针灸治疗以宁心安神为主。

王亚新”针刺神门、三阴交、四神聪为主配合中药治疗心脾两虚及肝郁化火型失眠,发现治疗后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延长,总有效率97.5%。丁维超针刺神门、三阴交为主结合辨证加减治疗失眠,1周后发现睡眠质量改善,睡眠时间延长,疗效显著优于安定治疗。侯春英等针刺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为主结合辨证加减治疗失眠1个月,治疗后睡眠时间延长,精神状态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舒乐安定治疗。皮敏等针刺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20天,与阿普唑仑治疗比较,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同时脑脊液中一氨基丁酸含量有所提高。罗玳红等采用针刺内关、百会(百会温灸)为主治疗失眠10天,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延长,醒后精神改善,总有效率97%。董子平等采用针刺神门、三阴交为主治疗睡眠障碍113例,其中105例为失眠,l0—30天后睡眠时间延长,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6%。张””采用当归在安眠、神门、三阴交等穴位注射治疗失眠10天,与口服安神补脑液比较,睡眠时间延长,复发减少,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范迪等采用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为主穴治疗失眠症,根据睡眠率:实验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的计算方法将睡眠率分为5个等级,有效率根据睡眠率评判。治疗20天后,与口服安定等比较,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孙培华用针刺四神聪、百会、神门、三阴交等穴配合耳针治疗失眠症14天,分别与单纯针刺及口服养血安神糖浆治疗比较,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后两者。

2.以督脉经穴(百会、神庭为代表)为主的调脑安神法中医认为,失眠症主要病机是卫气留于阳,不得人于阴,故不寐。督脉总领一身之阳气,任脉总统一身之阴气,调节督脉可以调节一身之阳气,因此头部腧穴尤其是督脉经穴可以治疗失眠症。

张舒雁等”采用针刺百会、印堂为主治疗失眠症,以睡眠率为有效率的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总有效率94%。王俊等用督脉导气法结合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与单纯抗抑郁剂治疗比较,督脉导气法可显著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改善睡眠质量。吴超等¨用大椎、百会、神庭、印堂等督脉穴刺络放血法治疗失眠,与单刺神门、三阴交、神庭、内关等腧穴为主的治疗方法比较,以睡眠率为指标总有效率比较可以看出,督脉刺络放血法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刺神门等腧穴法。李滋平”采用针刺百会、神庭为主治疗失眠症24天,与舒乐安定治疗比较,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深度增加,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倪金霞等”采用百会透前神聪、神庭透上星督脉经穴为主针刺法治疗失眠2月,与舒乐安定治疗比较,睡眠时间延长,醒后精力改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郭春媛¨采用针刺百会、印堂、四神聪等头部腧穴为主治疗失眠1月,与内关、神门、三阴交组成的肢体腧穴治疗比较,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减轻,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杜梦玄”用印堂、三阴交、腕踝针为主结合琥珀、合欢皮、白芍等中药治疗失眠10天,与单纯针刺及单纯中药治疗比较,针药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以睡眠率为观察指标的总有效率。毕宇峰等Ⅲ用针刺头三针(神庭、本神、四神聪)配合神门、耳压治疗失眠症10

天,通过对大脑皮层双相调节作用,治疗后较治疗前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3.以调节阴阳跷脉(申脉、照海为代表)为主阴阳跷脉司目之开阖,夜间卫气行于阳,不得人于阴,阳跷脉盛而阴跷脉虚,则目不暝。“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因此提出通过调节阴阳跷脉之八脉交会穴照海、申脉调整阴阳治疗失眠症。

马新平”用补照海泻申脉的方法治疗失眠20天,发现睡眠时间延长,症状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总有效率95%。张会珍等”针刺照海、申脉为主治疗顽围性失眠30天,与无照海、申脉两穴的神门、心俞、三阴交、风池治疗比较,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减轻,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侯率针刺照海、申脉、神门为主结合辨证选穴治疗失眠30天,与治疗前比较,症状减轻,睡眠显著改善。刘博针刺照海、申脉治疗顽固性失眠10天,与治疗前比较。夜间睡眠时间延长,入睡时间缩短。

4.耳穴治疗

耳穴疗法是建立于中医全息理论基础上的,耳穴是脏腑组织在耳部的对应点,通过针刺与睡眠相关的耳穴,也可以治疗失眠症。刘丽萍用针刺耳根敏感点治疗失眠7天,与治疗前比较,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总有效率97%。路伟J用耳压神门、心、脑、枕等结合针刺治疗失眠,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延长,入睡时间缩短,易醒次数减少。丁宇婷用针刺加耳穴神门、枕、

皮质下、内分泌等治疗失眠10d,与单纯针刺及单纯耳压治疗比较,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黄桂兴针刺神门、内关、三阴交、安眠等穴为主结合耳针神门、心、脾、脑等点治疗失眠10天,与单纯针刺神门、内关等穴及单纯耳针神门、心等点比较,睡眠时间延长,自觉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较后两者显著提高。

5.以头部腧穴结合体穴为主的其他选穴法一些学者认为失眠症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脑,与心等脏腑密切相关的理论提出了头部腧穴结合体穴治疗的选穴思路。刘玉等用印堂、照海等穴结合刺五加静滴治疗失眠20天,与单纯刺五加治疗比较,入睡时间缩短,易醒次数减少,醒后可再次入睡,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卢爱文用定神、百会、足三里、安眠为主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4周,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延长,兼症减轻,总有效率98%。王冬梅针刺印堂、风池、神门、内关、太溪为主穴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10天,与口服百合、夜交藤等为主的安神合剂比较,睡眠率显著提高。孙培华等针刺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合谷等穴结合耳压治疗失眠14天,与单纯针刺上述穴位比较,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段进成等针刺内关、神门、百会、安眠等穴配合推拿头面部治疗失眠14天,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4%。沈莉等”针刺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内关等穴为主治疗失眠30d,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改善,焦虑自评量表(Sn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降低。陈贵珍针刺四神聪、内关等穴为主结合耳压治疗失眠10天,与口服枣仁安

神丸比较,睡眠时间延长,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侯书伟等针刺神府、四神聪、神门、神堂等腧穴为主治疗失眠1月,发现与治疗前比较,睡眠质量显著提高。黄黎明针刺神门、安眠2、百会、太冲治疗失眠症1月,治疗后睡眠时间延长,醒后精神充沛,伴有症状消失,疗效显著优于神门、三阴交、内关、足三里配伍治疗。

也有人使用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如向诗余等针刺肾俞、心俞、胃俞治疗失眠1月,与安神补脑液比较,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改善。王寅针刺头皮针胃区、耳穴神门、经穴迎香、神门、三阴交、太溪等治疗失眠,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深度增加,总有效率9o%。

6.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虽然针灸治疗失眠症以调节神志为核心,但宁心安神法、调脑安神法、调阴阳跷脉法、耳穴、其他疗法等选穴方法不尽相同,其临床疗效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其次,针灸治疗疗效的评判指标以有效率、睡眠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多见,过于主观化,多导睡眠图等睡眠质量客观指标评价有待于进一步应用于针灸治疗失眠症中。

综上所述,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报道很多,说明该病的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从目前临床统计资料来看,无论是宁心安神法还是调脑安神法、调阴阳跷脉法、耳穴、其他疗法等选穴方法治失眠症,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也为针灸治疗该病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胸痹心痛病的中医特色治疗

1 心血瘀阻

1.1症状和体征: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1.2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

血属阴,夜亦属阴,故人夜尤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舌脉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1.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1.4处方(1)主穴:阴郄、郄门、心俞、膈俞、巨阙、膻中。

(2)配穴:舌紫黯者可加取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1.5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阴郄0.4±0.1寸,直刺郄门0.8±0.2寸,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膈俞0.6±0.2寸,直刺巨阙0.5±0.6寸(成向下斜刺),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2)配穴:常规消毒后,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1.6义:巨阙、心俞俞募相配,调心气化瘀血。郄穴善救急,

故取心及心包经郄穴阴郄、郄门缓急止痛。取气会膻中,血会膈俞,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2寒凝心脉

2.1症状和体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

2.2证候分析:素体阳虚,阳气不展,气机阻痹,故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心悸、气喘不得卧。阳气不足,故形寒肢冷。舌脉均为寒凝之象。

2.3治法:温散寒邪,通阳开痹。以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和任脉穴为主。

2.4处方(1)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气海、关元。

(2)配穴:恶寒者加灸肺俞、风门。

2.5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通里0.4±0.1寸,直刺气海1.0±0.2寸,直刺关元0.8±6.2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灸肺俞、风门。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2.6方义:心俞、厥阴俞助心阳而散寒邪。内关、通里是心经

和心包经的络穴,能活血通络而止痛。气海、关元针后加灸,可起温寒散凝之效。

3 痰浊内阻

3.1症状和体征: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黏,苔浊腻,脉滑。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2证候分析:痰浊内阻,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脉络阻滞,心失所养,故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口黏、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象。痰黄稠、便秘活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化热之征。

3.3治法:通阳化浊,豁痰开结。以手厥阴心包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3.4处方(1)主穴:膻中、巨阙、郄门、太渊、丰隆。

(2)配穴:脘闷纳呆者加足三里、中脘;痰浊化热者加内庭、合谷、阴陵泉。

3.5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郄门0.8±0.2寸,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直刺巨阙0.5~0.6寸(或向下斜刺),直刺太渊0.2~0.3寸,直刺丰隆0.8±0.4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足三里1.0±0.4寸,直刺中脘1.0±0.2寸,直刺内庭0.4±0.1寸,直刺合谷0.6±0.2寸,直刺阴陵泉0.6±0.2寸。每日治疗1次,

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泻法,或加灸

3.6方义:膻中为气会及心包募,可调心气止痛。巨阙为心的募穴,郄门为心包经郄穴,两穴合用可振奋心阳。配太渊、丰隆以蠲化痰浊。痰浊得去,则胸阳得展、气血通畅。

4 心气虚弱

4.1症状和体征: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促,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憾言,面色白光白,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4.2证候分析: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滞心脉,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和心悸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及舌脉均为心气虚弱之象。

4.3治法:补脾益气,养心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4.4处方(1)主穴:膻中、巨阙、阴郄、气海、足三里。(2)配穴:兼见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者,为心阳虚,加灸关元、命门。

4.5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 的毫针,直刺气海1.0±0.2寸,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直刺巨阙0.5~0.6寸(或向下斜刺),直刺阴郄0.4±0.1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灸关元、命门。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可加灸。

4.6方义:膻中为气会、心包募,可调心气而止痛。巨阙为心的募穴,阴郄为心的郄穴,两穴合用可补益心气。气海补养先天元气,足三里补养后天之气而益心气。

5心肾阴虚

5.1症状和体征: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气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5.2证候分析:心阴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肾阴虚,故见耳鸣、腰酸膝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舌脉均为阴血亏虚、心脉瘀阻之象。

5.3治法:滋阴益肾,养心止痛。以手少阴心经穴、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5.4处方(1)主穴:心俞、肾俞、神门、太溪、三阴交、内关。(2)配穴:便秘者加天枢、照海。

5.5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肾俞0.9±0.1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太溪0.6±0.2寸,直刺三阴交0.8±0.2寸,直刺内关0.8±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天枢1.0±0.2寸,直刺照海0.6

±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5.6方义:心俞、内关、肾俞、太溪补益心肾,神门补心除烦,三阴交养血滋阴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 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 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为了发挥中医药优势,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发挥中医特色,改进工作模式,改善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扎实推进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康复科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房洪波 副组长:焦金保、刘景荣、 成员:高瑞婷、王宏辉、王淑萍、王素香、毛仲歧、张东优、崔亭兰、范晓贝 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考核、督导,评选。 二、实施中医特色疗法工作目标: 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实施优势,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 三:实施计划 (一)、加强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 开展组织科室讲座、进行晨间学习提问等方式,强化中医中医特色疗法实施的培训。并对学过的知识每月进行考核。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形式函授学习,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 每月进行中医特色疗法实施操作学习和考核两项,并通过参加中医传统疗法技术观摩和技术比赛等形式,积极开展中药灌肠、拔火罐、针灸、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 针对科室收治范围,制定了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病种。根据病种制定辨证诊疗及护理常规,并逐年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康复护理之中。将治未病的预防观贯穿于患者健康教育全过程,指导病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重视情志对手术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对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以及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

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宣传资料

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 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有小夹板固定,手法整复,外固定架固定,石膏外固定,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敷药法等特色治疗方法。 小夹板固定:小夹板固定是骨折外固定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应用时只固定骨折部位而不包括上下两个关节,上下两个关节不会僵硬,解决了“静”与“动”,“局部”和“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能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又能使骨折两端关节适当的活动。 手法整复:手法整复是针对闭合骨折或脱位,通过医师的手法复位,恢复骨的连续性或关节的复位,辅以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法整复包括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等十二种手法。 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固定是将骨折远近两端用骨针或钉穿过,在皮肤外将穿过骨折两端的骨针固定在外固定架上,从而达到使骨折对位和固定的目的。适用于开放性骨折、骨不连、肢体延长术、多段骨折、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关节融合术等。 石膏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是将石膏绷带卷平放于30-40度的温水桶内,待气泡出净后取出,医者以双手握住绷带的两端,挤去多余水分,平铺后放置棉纸作为衬垫,包在需要固定的肢体,待石膏干后达到固定的目的。适用于骨折和关节操作的固定、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炎症等疾病。 艾灸法:艾灸法是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胃痛呕吐、腹痛等。 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软组织损伤等。 刮痧法:刮痧法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刮痧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科等360多个病种。此外,还有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 敷药法:敷药法指将新鲜的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外或穴位,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垫解毒、拔毒等功效。

骨伤科发展规划

骨伤科是古老而又年青,充满活力的一门医学学科,作为中医学科的一个分支,中医骨伤科学也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理论需要更新以适应社会需要。我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骨伤科的发展,我院骨伤科根据目前现状以及自身水平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我院骨伤专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需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对骨伤科设备设施投入,引进先进仪器,水平能力更上台阶,加强骨伤科专科医生的培养,增加病床数量,并将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与市立医院形成强有力的竟争,对周边县市产生辐射影响。 二、重点发展骨伤科优势我们将在保留传统的中医手法复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创伤骨伤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创伤康复的要求也越来越来越高,完全靠传统的中医手法治疗骨折(特别是复杂骨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小切口微创手术越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在今后将努力发展微创的手术方法。再者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骨关节退变疾病越来越多,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全民医保的进一步推行,骨关节退变性疾病的就诊率越来越高。骨伤科将继续应用中医骨伤传统治疗方法,如口服中药调理,外敷,熏洗等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病,同时积极吸取西医先进技术,使二者彼此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中西结合治疗骨关节病特色。 三、组建骨折康复治疗中心现今骨折后期功能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希望在院领导的重视下逐步建成县骨折后期功能康复治疗中心,逐步开展伤骨科康复系统治疗,骨折病人术后配合中医康复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加速病人康复。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康复方案,发挥中医特色,更好更快地促进病人康复,扩大我院骨伤科在县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四、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择优录取,每年有计划的引进和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法 1.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耳穴外,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2.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其一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其二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现代研究基础:其一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其二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n级,...。全息胚的级越高(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其三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其四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成。耳廓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 总之,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 4.耳穴诊疗的取穴法: ①中医辨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 ②相应取穴: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取穴。 ③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高血压病,取降压点。 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耳穴有两套,一是国内的,一是国外的。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神经、体液等理论,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皮质下、交感穴等。 ⑤时间取穴法:人是一个整体,体针的处方取穴原则同样可以运用于耳穴治疗上。如时间治疗学上的子午流注,《针灸大成》十二经络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进行配穴,即十二个耳穴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依据这种配穴方法,如寅时针刺耳穴肺,卯时针刺耳穴大肠。 5.操作程序: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中医特色治疗室

中医特色治疗室简介 中医特色治疗室是针灸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项痹、腰痛、面瘫、尫痹病等进行治疗,中医特色治疗室开设以来,合计每年治疗针灸科各类疾病患者近10000余人次,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现将我科已开展以下几类中医特色治疗室: 一、足浴治疗室:运用中医足浴的传统方法,通过水的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薰洗的治疗作用,起到疏通奉理,散风降温,透达筋骨,理气和血,从而达到增强心脑血管机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劳、消除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抵抗力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足浴保健疗法又分为普通热水足浴疗法和足药浴疗法。普通热水足浴疗法是指通过水的温热和机械作用,刺激足部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经络、改善新陈代谢,进而起到防病及自我保健的效果。足药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离子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该特色治疗室有足浴木桶10个,一次可接受治疗人数10人,足浴疗法的适应症:疲劳、健忘、腰酸腿痛、记忆力减退、手足冰凉、高血压、失眠、足跟痛、遗尿等。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收费:30元/次。 二、中药熏蒸室:中药熏蒸集中了中医药疗、热疗、汽疗、中药离子渗透治疗疗法等多种功能,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因病施治,药物对症,可有效治疗多种皮肤疾病。通过可调式中药熏蒸治疗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中医理疗,直接对中药进行蒸煮,免去了传统的那种需要先将中药煎煮成液体繁复过程,通过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为分子或离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治痛等作用,或

骨伤科护理的中医特色疗法

骨伤科护理的中医特色疗法 一、艾灸关元、气海缓解骨科术后癃闭和拔尿管后小便淋沥 1、原理:温通经络,益气扶正,改善血液循环,疏通气血而起到调理三焦,温补下元,通阳利尿,增强膀胱气化功能,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以达到术后尿潴留患者小便自利的目的。 2、适应症:骨科术后尿闭之患者、骨科术后留置尿管者拔除尿管后小便不出者。 3、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 灸治的禁忌点:睪丸,大血管的深处部,妊娠五个月以上的女性,高血压及高热度者。 二、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缓解骨折后便秘、大便不畅 1、原理:大承气汤具有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和中化食,安和五脏,软坚化燥,泻下清热,理气止痛之功效。 2、适应证:骨折后久卧伤气,肺脾气虚,六腑传导无力致便秘、大便不畅者。 3、禁忌症:急腹症和胃肠道出血,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虚症病人,脱症,脑疝患者禁用。 三、开天门缓解骨科患者创伤后精神压力、促进睡眠 1、原理:开天门按摩头颈部诸穴,能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具有镇静安神、镇惊止痛除烦的作用。即使无病通过按摩也可以增强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2、适应症:骨科创伤后头痛、头晕、神经衰弱、头胀、失眠。 3、禁忌症:凡有头部外伤、皮疹、血液病患者、过敏的患者禁用。 四、四黄水蜜外敷缓解骨折、筋伤后疼痛 1、原理:具有凉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2、适应症 (1)闭合性骨折后疼痛。 (2)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 (3)各类筋伤。

3、禁忌症:虚证,寒症引发的关节肿痛,孕产妇禁用,皮肤破损禁用。 五、四子散中药奄包热熨缓解骨折后便秘、大便不畅 1、原理: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减轻或消除脘腹疼痛等症状,缓解或消除呕吐、腹泻之功效。 2、适应症:骨折后久卧伤气,肺脾气虚,六腑传导无力致便秘、大便不畅者。 3、禁忌症: (1)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损伤早期、溃疡、炎症、水泡等禁用;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腰骶部,局部无知觉处或反应迟钝处忌用;(3)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六、中药熏洗缓解骨关节肿痛 1、原理: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去腐生肌、杀菌抑菌之功效。熏洗可扩张患部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环的物理作用,从而增强伤口上皮组织的生长和修复能力。 2、适应症:对于肾虚血淤所致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风寒外侵或虚寒、气虚血淤所引起关节疼痛,能较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3、禁忌症:凡皮肤烧伤、烫伤、脓包疮或皮肤病,糖尿病足者不宜浴足,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饭后不宜浴足。凡狂犬病、药物过敏者禁止使用本法。 七、砭石治疗颈椎、腰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1、原理:砭石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可产生极丰富的超声脉冲,接触人体表皮可使血液循环加快20%,治疗时还可以与患者身体进行能量交换,通过不断刺激局部腧穴,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顺畅腹部气机,同时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激发神经一内分泌一体液调节功能,从而达到缓解胃肠功能障碍的目的。 2、适应症:颈椎、腰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骨性疾病长期卧床胃肠功能障碍辩证属气滞血瘀、寒湿内阻者。 3、禁忌症:实热症,如感染性骨关节炎辩证属实热症者。 八、金桂外洗方湿热敷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病 1、原理:金桂外洗方主要药物是半枫荷、桂枝、生草乌、宽筋藤、入地金牛、威灵仙、海桐皮、透骨消。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除瘀止痛功效。

中医特色疗法

乐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传统疗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2.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2.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3.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 —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3.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中医针刺针灸 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 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它 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 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 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 医疗保健作用。 中医火罐火罐 火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 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 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 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保健推拿推拿 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 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 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 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 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 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 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精油刮痧刮痧 精油刮痧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 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 加快新陈代谢。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 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 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 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 芳香疗法芳香 芳香疗法利用纯天然植物精油的芳 香气味和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治愈能力, 以特殊的按摩方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 肤的吸收,到达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 运用植物的治疗进行养生、美容、疗理 身体和稳定情绪,使人的身、心、灵三 者达到平衡和统一。 中药熏蒸熏蒸 熏蒸疗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 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 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熏蒸部位,达到扩张局 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 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 保健、美容的目的。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乐至县中医医院 骨伤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手法整复、推拿治疗 一、作业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推拿理筋手法 施术于穴位产生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理气血及缓 解疼痛的目的。 二、适应症: (一)骨折。 (二)脱臼。 (三)筋伤。 (四)骨病。 (五)伤科杂症。 (六)神经系统疾患:脑中风后遗症、肋间神经痛、颈臂神经症候群、坐骨性神经痛。 (七)肌肉、骨关节疾病:网球肘、冷冻肩(五十肩)、下背痛、骨关节炎、肌肉酸痛。 三、禁忌: 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四、用物准备: 诊疗床或坐椅、无菌口腔棉枝、75%酒精、优碘、生理食盐水、换药车、纱布、副木、棉卷、骨折换药医材、治疗巾、红外灯、常备外用药紫云膏、金创膏等。 五、作业方法

(一)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并取得病人同意。 (二)怀疑骨折者,可照x- ray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三)拉上围帘,协助病人选择合宜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缓手法。 (四)进行中医骨伤科手法整复与推拿。 (五)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六)若需外用药包扎则在患处敷贴外用药。 (七)初诊病人及遇异常特殊状况,应有护理纪录。 (八)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 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九)上骱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收展旋转回绕、端提捺 正、按摩推拿。 (十)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十一)夹缚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十二)骨伤内治法:损伤三期辨治,按损伤部位辩证施治。 (十三)骨病内治法:消、托、补。 (十四)伤科杂症内治法: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 神、健脾利湿。 (十五)外治法:敷贴类、搽擦药、熏洗湿敷类、热熨类。 (十六)练功疗法。 六、护理指导: (一)教导病人放松心情,坐或卧应采舒适、能持久之姿势。 (二)告知与施术者合作,勿随意移动体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伤。(三)施术时间依病情医嘱而定,一般为需5-60分钟。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十、推拿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 十一、急诊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平衡针等。 十二、肺病科:至少应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熏蒸、

中医特色疗法

1.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耳穴外,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2.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其一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其二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现代研究基础:其一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其二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n级,...。全息胚的级越高(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其三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其四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成。耳廓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 总之,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 4.耳穴诊疗的取穴法: ①中医辨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 ②相应取穴: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取穴。 ③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高血压病,

康复理疗科中医主要特色疗法

康复理疗科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多种慢性病有很好疗效。 适应症: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各种颈肩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病变。 禁忌症:出血性疾病及心脏病。 常用穴位:头面为百会、风池、风府、印堂、迎香等;四肢取曲池、合谷、内关、外关、足三里、三阴交、风市、血海等;躯干部为关元、气海、肺俞、肝俞、肾俞、大肠俞、长强等。 2、拔罐:常配合针灸及梅花针使用。 适应症:风寒湿引起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孕妇等。 4、梅花针:又名七星针、皮肤针 适应症:瘀血证。 禁忌症:孕妇、皮损等。 5、火针: 适应症:寒湿证。 禁忌症:年老体弱、出血性疾病、内脏疾病、晕针者。 取穴:风池、合谷、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 6、水针: 适应症:针灸适宜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年老体弱、药物过敏、内脏疾病、晕针者。 方法:常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等穴位注射。 取穴:阿是穴、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悬钟等。 7、放血: 适应症:淤血引起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妇女、出血性疾病、晕针。 部位:在委中、阿是穴、血络或大椎穴。 8、耳针: 用法:用王不留行子胶布固定,每3-7天换一次。 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部位:双耳廓。常用穴位为颈椎、腰椎、肩、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等。 白癜风表皮移植 该技术是通过负压吸疱将健康皮肤表皮里的黑色素细胞移植到已缺失黑色素细胞的白斑处,从而恢复白斑处皮肤色素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高效、术后无疤痕、无需住院等优点,目前移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脱敏治疗:又称减敏治疗或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现有的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最有效的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简介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是针灸推拿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坚持以针刺、推拿传统技术优势为基础,结合现代间断医学的发展,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症、肩周炎膝关节炎等进行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室开设以来,收治病患无数,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好评,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中医综合治疗室先开设如下治疗项目: 一、针刺:运用中医传统针灸理论,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 二、艾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治疗一般选用艾条温和灸。 三、头针: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等病。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频、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四、拔罐: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颈椎关节痛、肘关节痛、膝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中医特色疗法修订版

中医特色疗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乐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传统疗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针灸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针灸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XXX中医院 针灸科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目录 1、醒脑开窍法------------------------- 1 2、耳针法-------------------------- 6 3、靳三针技术------------------------- 8 4、头针技术------------------------ 22 5、平衡针技术------------------------ 25 6、天灸技术-------------------------- 27 7、穴位注射技术--------------------- 31 8、火针技术-------------------------- 34 9、督灸技术------------------------- 37 10、腕踝针技术----------------------- 41

醒脑开窍针法 一、适用症 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二、禁忌症 严重高血压、急性脑出血证、精神烦躁患者禁用此法。 三、操作流程 1、准备 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 2、穴位操作方法 内关:针刺深度1.0 -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 一60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 - 3 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 —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度1 —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 一1.5寸,用提插泻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儿科学有其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优势病种涵盖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脾系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儿科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儿科常见疾病,以期推动中医院儿科的中医特色建设。 1、肺系疾病 肺系疾病主要指现代医学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小儿呼吸道疾病里,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孩子发烧到普通医院去看,到医院的孩子10个有8个都要输液,仿佛这是西医唯一的最快最好的办法.每次输液后没胃口吃饭,汗多,过几天虽好些,但不久就会反复。而中医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比如有风寒风热食积等的不同症候,对证治疗,更有针对性。

2、脾系疾病 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常用的方法如补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本之法;然后根据证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标之方,如偏寒湿则可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偏食积加清脾胃,拿肚角。当然脾系疾病还可应用的特色有效疗法远不止推拿,如刺四缝应用于小儿厌食、积滞和疳证;温中化湿类中药敷脐对于寒湿和脾虚泄泻疗效卓著。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遍应用。 3、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祖国医学认为喘有宿根,痰为致病关键。而本病又和小儿生理特点关系密切,小儿脾常不足,“脾为生痰之源”;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目标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目标 篇一:中医医院骨伤科重点专科实施方案 龙陵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决策,抢抓机遇,实现医院建设和事业发展新跨越,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中医医院,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我院重点专科—骨伤科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把医院做精做强”的办院总则,突出“科技兴院、人才立院、质量建院、管理强院”的四大战略重点,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发挥基层中医药工作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保证在内涵建设、特色优势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继承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进医疗、教学、科研的同步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和科技进步相适应,健全和完善我院中医药服务功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通过用3年时间的建设,在专科基本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技术能力建设、环境形象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医院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争取建成“总体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学科建设领先、医疗技术优良、中医特色突出,科研教学配套、医疗服务满意”的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综合实力处于省内同类医院先进水平。 (一)基本条件建设 1、病区床位达到≥40张。 2、完善门诊,病房,骨伤科特色治疗室,手术室设置,各区域按标准配置及设备。 3、制定中医骨伤科专科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并逐年总结、分析、优化。 (二)人员队伍建设 1、中医师占医生比例≥70%,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2、每年派一至两名医护人员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骨伤专科或三甲医院骨伤科进修学习半年(含半年)以上。 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4、落实中医诊疗技术应用及中医药使用率绩效考核制度。 (三)科研教学建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