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快“三化”进程 破解“三农”难题

加快“三化”进程 破解“三农”难题

加快“三化”进程  破解“三农”难题
加快“三化”进程  破解“三农”难题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0782432.html,)/总结报告/经验材料

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难

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难题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中共台儿庄区委书记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诸多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从宏观上讲,主要是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的矛盾。20多年前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农业效益的高额回报。从中观上讲,主要是农业人口的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的矛盾。在农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农业融资能力差,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

致农民就业不充分。从微观上讲,主要是农民综合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农民缺乏技术、缺乏信息、缺乏资金,造成与市场、与科技、与城市、与非农产业等方面的脱节,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只有着力化解这“三大矛盾”,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三增”目标。近年来,我们针对“三大矛盾”,紧紧立足区情,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大力实施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加快农业集约化,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我们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农业产业调优、调强、调出特色、调出规模。针对台儿庄区地多、水多、饲草多的资源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在规范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具体工作中,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万户示范工程”为抓手,以示范带动调整。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既是调整的受益者,又是风险承担者。为解决农民怕担风险不愿调、缺乏信息、技术不会调的问题,2001年4月以来,我们在全区农村实施了农业结构调整“万户示范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现已发展年收入一万元以上的各类示范户2.3万户,形成“一户带

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调整的积极性,促进了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二是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靠营销拉动调整。全区农产品市场已发展到60多家,南洛蔬菜、泥沟蘑菇、张庄林果、马庄大牲畜、孟庄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面明显增强。我们还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加快建设销地市场。目前,我区已有3个企业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实施“场地挂钩”生产基地,有3个品牌的农产品获得进京销售资格。我们积极依托这些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农产品销售。三是实施农产品优质工程,发展品牌农业。我们牢固树立“以质取胜、以质增效”的观念,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无公害大米试种成功并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检测,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公害粮食产品,亩增收200多元;秋西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被国家质检局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先后有6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我们围绕这些产品,加快基地建设。建成了邳庄镇标准化生产示范镇和4万亩无公害水稻、水田藕基地,2万吨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秋西瓜、甜桃生产基地,全区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二是把龙头企业做强,加快农村工业化,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紧密联结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树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观念,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我们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变数,因为其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关系着很多农民的生存。三农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问题,将会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三农”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有质的区别。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市经济发达,农村面貌落后,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为农民依赖土地,种地收入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增产却不增收;农业科技推广的不全面,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农业相比较低;与国际农业竞争没有优势,缺少优质高效品种等。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农民生活方式单一,大多时间花在种地上;收入方式少,种地或者出苦力;转移的劳动力的权利没有保障,剩余的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等。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1)基本国情的影响。人地比例关系的多少,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发达、农民贫富有着直接关系。首先,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就业容量,人多地少使得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比例缩小,靠农业增加收入的

机会就相对于减少。其次,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业的产业化结构,较少的土地是不可能有效的经营大规模的农业,不可能有效的提高土地生产率。最后,对于农民而言,耕地不足使他们的收入减少,影响到他们的生存。虽然如今,农民外出务工,但是人均耕地的不足,相对于市民而言这是不公平的,并且在效率方面得不到保障。 (2)体制的制约。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让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引进先进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偏向城市,使城市处于发展的优势地位。同时国家让农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将农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联系。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农村,对农村的财政支持部分只能完成很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农民从根本上就没有参与现代化的机会,使得农村其它产业得不到发展,生产方式没有转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遭到各种制度的威胁,生存权、发展权等处于不平等地位。国家主导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直接割裂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有了不同结果,城市与乡村极不对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农村的非城镇化,工业化向城市倾斜。 (3)财政支持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投入对于农村而言是多于以前的,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投入也在增加,而城市的发展迅速为自身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支持,所以尽管对农村的支持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是比重却是下降的。 (4)农民自身的问题:我国农民人数很庞大,勤劳质朴,但是生活贫困文化素质很低,缺少现代化素质,容易满足小农经济。这些

2020年整理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pdf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大学党组织: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比皆是的。现在农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没?农民的权益得到落实没?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我还是比较关注的。现在回家还会听到爸妈谈话间,会提到政府现在和以前对农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让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在我看来xx这一届是最牛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农业税吧,这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给政府缴税交公粮,现在倒换成政府给咱反钱了"。是啊,这确实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创举了,起码在我的农民父母眼里这不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篇二: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的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一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转变过程。"三变"改革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给农村改革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要用战略思维抓农村改革。"三变"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全局与局部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中国三农问题评判和解决思路

中国“三农”问题:评判和解决思路 黄祖辉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8%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社会已实现基本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收入仍不高,2011年人均GDP为5414美元,排名世界89位。同时,中国居民收入,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很大,2011年,这一差距高达3.13倍。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下行态势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很大。中国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处于矛盾的核心。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无论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化解,还是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都具有急迫性。 一、中国“三农”问题的评判 1.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集合 中国“三农”问题不仅服从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定性,而且也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人多地少、区域差距悬殊的国情有关。 毫无疑问,经济社会的转型是考察中国“三农”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背景。这种转型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阵痛”与“蜕变”,这种转型既是一种符合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常规进程,又是一种由中国特定国情所决定的从二元社会结构向一元社会结构变迁的特殊进程。因此,中国“三农”问题的产生、演进乃至解决,都是不可抉择地嵌入在这一经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三农”问题几乎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伴生物,既是贡献,又是代价。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基于二元社会结构、要素市场扭曲和自然资源环境粗放使用为贡献与代价的状况已不能再延续下去了。一方面,传统的基于二元社会结构进而要素市场人为扭曲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不仅因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有悖于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还在于中国自然资源环境已然发生深刻变化,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而,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呈现出显著的后劲不足症状。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如果在增长中长期处于低偿的状态,将既缺乏效率基础,又不符合社会公平与正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解决三农问题要思路清晰对策得当

解决“三农”问题要思路清晰对策得当 牛毅琴董永红 (甘肃河西学院管理系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还应统筹城乡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救济力度和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支持,有序而进、依法而行。 关键词:三农问题、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福利制度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和逐步深入,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许多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与难题依然存在。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仍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它是由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建国后特别是20C5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限制,我们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由于中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积累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掠夺殖民地,而只能来自国内的农业剩余。为此,必须构建旨在使农业剩余顺利从农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宏观经济制度和微观经营机制。由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农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分配实行强有力控制。78年

开始的农村改革,取消了农村公社制度,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20C后20年的社会巨变。但是,在改革的后10年,三农问题重新变得紧迫和尖锐起来: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的弱势地位积重难返。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民名为国家的主人,实为工业化原始积累和廉价农产品的提供者,在就业、户籍、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所以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乡之间资源占有和支配的严重失衡,即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资本流向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却滞留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其结果必然是农村越来越贫穷和落后。应该看到:现在已很难从农业本身,从农业内部寻找到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如果跳出农村的圈子,从外部也许能找到一条出路,即城镇化。就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其变为城镇居民。从大的方向上来看:三农问题的出路则在于保证城乡之间各种资源的顺畅流通与结合。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大思路、一条新思路。 为什么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大思路?因为这条思路,是党的十六大针对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削弱农业,伤害农民的教训提出来的。这条思路既是建立新的城乡关系的理论创新,又是解决“三农”问题

大学生在破解三农中起什么作用

大学生在破解三农中起什么作用 “三农”问题与当代大学生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永远;一方面,“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素有深入农村,解民生之多艰;而我想,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也许有着很大一部;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 “三农”问题与当代大学生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给予”三农”问题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一方面,“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日上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大国,而对于现代中国,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极端重要性。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素有深入农村,解民生之多艰,满腔热血为农业,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服务的优良历史传统,

尤其是我们农大学子,作为中国最好的农科院校的本科生,更加应该心系”三农”,作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先锋力量,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并努力在将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份子。而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与新型农民的互动,必将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独特推动力量! 而我想,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也许有着很大一部分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三农”,更不要说“三农问题”内容了。“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苏州经验看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市——苏州,近年来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苏州当地金融机构自2009年开始金融服务苏州城乡一体化,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的相关问题。根据苏州的实践,笔者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解决好前提、核心和保障三个关键问题。 规划选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 科学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苏州按照“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的发展思路,强化规划引领,注重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的衔接,以带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目前,苏州已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初步形成了“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城乡对接;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面貌得到不断优化;一批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已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成为苏州统筹城乡的重要支柱。 但目前苏州及全国很多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都是以镇一级的行政区划来进行的。特别是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从长远来看,以镇为单位进行规划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资源问题。一是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每镇都规划产业园、产业带,这不但不利于县(市)范围内的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还将可能导致因各镇产业重复设置而带来的资源和土地的浪费;按各镇现行的安置标准,若干年后将会造成大量的空置房的存在,这也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二是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出表现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如何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摆在政府面前突出的问题。每镇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土地利用规划,这不利于市、县(市)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给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土地改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土地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成效的关键。针对土地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并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如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将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社会保障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知识讲解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

探讨破解三农问题的方法,

探讨破解三农问题的方法, 全面推进大农业循环体系建设的建议案 新林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一、案由:多年来,我们没有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破解复杂的农业 系统问题,所以也一直无法解决三农问题。延续着落后的农业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瓶颈、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这种不良的发展趋势已经造成生态系统一天天恶化,农业走向边缘化,将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我们生存的环境,自然界已经发出许多预警信号。 因此,农业必须向绿色、高效转型,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必须全面推进大农业循环体系建设,让中国的农业从此走向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最终选择,农业又将如何迎接这场变革和转型? 二、案据: 1、中央连续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十个1号文件,一是体现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二是说明三农问题一直想解决还没有解决;三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必须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尽快解决难以解决的三农问题。 建立在多学科基础知识的研究和劳动人民实践基础上,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任新林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身心、全资本长期深入山区探索研究,在创办农庄期间遇到许许多多的山区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思考、总结这些问题,寻求破解山区问题的方法,发现这些问题的最大交叉点是:林草问题(所有的木本草

本植物简称林草)。 国土种植最大面积是林草,种植林草的农民群体最多,林草是光合作用的初级产物,是联接万物的纽带,林草具有许多功能和作用,林草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种植业、养殖业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选择种植什么林草决定着农民增收的多少、决定着生态环境、气候的好坏、决定着粮食安全和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产品能否种出有机,国土失去林草就会出现石漠化、沙漠化、荒漠化等问题,林草兴,牛羊成群,地肥粮多,林草败,穷山恶水灾害多。 林草问题成了农业生态系统问题的最大交叉点,从破解林草问题入手,等于找到解决农业一系列难题的捷径,通过优化林草的科学组合和配置,我们创新了一种复合式循环农业专利模式,通过乔灌草的科学配置,形成以种苗为链主的全产业供应链的大农业循环。这样,我们把一直非常复杂的农业系统问题简单化为林草问题。 2、不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落后农业模式必须变革,不能再墨守成规,这场变革需要大智慧。 70年代, 我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次变革,在当时科学技术生产力落后的大集体年代,结果是大锅饭大家吃不饱,我们实行了土地承包制,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农民一高兴,就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解决问题就是简简单单五个字“土地承包制”。 那么由三农问题引发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能否在“大农业循环”五个字中得到解决,也让农民高兴起来,实现中国农业从此向绿色、高效转型,通过“大农业循环”模式的试点,通过发展优质种苗,大兴林草,林草经济是可以实现生态效益、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统计数据测算,西部地区约有3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占比最高。这使西部地区土地撂荒严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大片良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社会的“重工轻农”思想所导致的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试题

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1、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推进“幸福西宁”建设作出贡献,西宁市努力建设“村富、家美、人和、民乐”的新农村,下列有利于实现“村富、家美、人和、民乐”的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有: ①加大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力度②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 ③实施农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福建省某村农业科技先行,实施“一花(桂花)一果(枇杷)”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开通网上交易平台,带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下列选项不体现该村做法的是: A.借力科技扶持,整合资源优势 B.降低商品价格,确定竞争方向 C.创新营销模式,优化发展战略 D.转变发展方式,拓宽经营渠道 3.为打造美丽乡村,H村村民自发组织起环境卫生协会。加入协会的村民必须签订入会承诺书,会员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保证门前包卫生、包绿化和包积雪“三包”达标,并实行会员积分制,考核组和协会成员每月对会员责任区进行不定期抽检。该协会的成立: ①扩大了广大村民的民主监督权②创新了村民民主管理的方式 ③进一步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内容④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关于城乡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因为:A.矛盾及其对 立的双方不可能转化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不能解决 C.矛盾越多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D.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专家表示,改革中国户籍制度可以促进潜在经济增长,对社会公平正义也是极大的推动。这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决定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D.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地因时而异 6.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017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这是我国政府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一号文件”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我国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C.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7.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力的促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巨大的变化。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为主题是为了: 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③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村城镇化④变革农村集体所有制,解决分配不公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 决途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着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

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思路

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思路 近些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对于如何化解“三农”问题的困局主要存在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注重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农民的援助,通过“外生”力量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输血”方式;而另一种思路则是强调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努力来解决“三农”问题的“造血”方式。 应该说,两种思路针对同一个目标,以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路径,都有其现实意义。其中,“输血”是一种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外生”扶贫方式,凭借政府强制力保障实施,并能够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而“造血”则是一种“内生”的农村发展方式,是农民的自觉行为,有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两种模式并非都是“灵丹药”,“输血”带来的财政负担和农村的依赖性,以及实现“造血”的机制体制不完善,完成周期长等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严峻的课题。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要真正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切实把“输血”和“造血”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和社会扶持,增强农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创收能力,从而稳步解决我国的农村农民问题。在具体的落实中,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抓紧落实好:第一,积极推进农村乡镇体制重构,建立健全制度化的农民利益表达和司法救济渠道。通过明确乡镇自主权,保障农民自由;通

过利益表达和司法救济,充分保障农民权利。这些作为政治扶贫的主要部分,是农村实现有效“造血”的基本前提; 第二,进一步加大国家和社会的扶贫力度,优化扶贫资金的支出结构。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各项服务; 第三,充分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渠道; 第四,切实加强科技扶贫和信贷扶贫的力度。信贷扶贫和科技扶贫是典型的“干细胞输血”,通过国家的金融支持和科技孵化,实现农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收能力。 第五,对农民的各项扶持应予以长期化,机制化,从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对未来的预期性,加强对风险的把握性; 第六,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绩效评价,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的效益,从而实现“输血”和“造血”的优化组合,实现良性发展。 千百年来,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安全,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切实加大对农村农民扶持力度,并不断培育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

三招破解三农融资难题4600字

三招破解三农融资难题4600字 (一)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量,从根本上制约着三农发展 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农村城市化需要资金,农民市民化需要资金。 例如,推广农业科技、加深农业机械化、更加精耕细作和实行农业企业化等等,需要资金。发展农工商一体化、兴办各类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需要资金。建立和健全劳保、医疗和养老等福利保险,发展和完善各类乡政建设与服务,需要资金。取消农村一城市二元户口制度,为转化成市民的农民提供工作机会与劳保、医疗和养老等福利保险,扩充相应的市政建设与服务,需要资金。 没有足够资金,一切均无从谈起、无法进行!但是,目前三农手中的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都很困难,更不同说满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所需。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量,从根本上制约着三农发展。 三农从哪里筹措组稿足够的资金呢?或者说,从哪里或怎样向三农注入资金呢?(二)应该把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向三农三农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初始资本从哪里来呢? 首先,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尽管必需、可行,但显然幅 度有限。在一个半农业半工业半现代化的经济下,农产品价格过

髙,会伤及经济的平衡与发展。 其次,从政府的各种直接财政补贴与拨款来?尽管必需、可行,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大的、特殊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用钱的方 面太多,财政支持非常有限,远远不够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再次,从减免三农税费来。三农税费,的确应该减免,同时 减免过多的县乡镇职能机构,使其社会化、市场化、民营化。但是,目前三农税费数额,即使完全免除,与三农发展所需相比, 远远微不足道。 最后,从银行或民间对“三农”的投资和贷款来?在目前的 各种相关体制下,由于投资“三农”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 各类银行和投资者对“三农”不仅望而止步、而且不断地抽离。 但是,民间投资和银行贷款,无论与提高农产品价格相比, 还是与财政直接补贴拨款相比,或是与减免三农税费相比,不仅 大得多,活得多,而且副作用较小,在民营资本和外国投资相当 发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必须把眼光投向民间资本,投向国际资本,投向银行贷款。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财政的直接补贴和直接拨款。我们应该根据经济杠杠原理,运用少量的财政花费拨动几倍、甚至十几倍或几十倍的社会资金投向三农。 (三)把投资和贷款引向三农,关键在于创造风险低、收益高的三农投资环境 然而,如何才能把民间投资和银行贷款引向三农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