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本科营养学一复习知识点

自考本科营养学一复习知识点

自考本科营养学一复习知识点
自考本科营养学一复习知识点

营养学(一)

1.营养素:食物中已经明确的、经消化、吸收和代后参与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

2.营养素的分类: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六大类。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①平均需要量(EAR):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②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③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④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对某特定人群几乎所有个体不产生健康危害的每日摄入量的最高水平。

4.消化:食物经过消化道的加工处理,被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食物的消化。

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其中所含营养素以及能被人体利用的非营养素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6.消化系统的组成:由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组成。①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②下消化道:由小肠、大肠。

7.消化系统的功能:⑴口腔:①把大块食物,通过咀嚼切割、磨碎为较小食物;②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利于吞咽;③进行初步消化,并把食物输送到胃,为以后消化做准备。⑵咽:吞咽食物时,咽后壁前移,封闭气管开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发生呛咳。⑶食管:食团进入食管,食管上端平滑肌收缩,推动食团向下移动,食团下方的平滑肌舒,便于食团通过。⑷胃:容纳和消化食物。⑸十二指肠:接受胃液、胰液、胆汁、肠液。⑹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⑺大肠:吸收水分,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临时的储存场所。

8.食物的吸收形式及吸收部位:①吸收部位:胃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储备,空肠是食物成分吸收的主要部位;②吸收形式:小肠细胞膜的吸收作用主要依靠被动与主动转运来完成。

9.被动转运过程:被动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作用和渗透作用。

10.主动转运:某些营养成分必须要逆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细胞膜,这个过程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并需载体协助。

11.蛋白质在小肠的消化: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部位,蛋白质在小肠经胰液及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酶及肽酶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

12.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转氨基和氧化脱氨基的联合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α-酮酸和氨的过程。

13.个别氨基酸的代过程:⑴个别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部分氨基酸可进行脱羧基作用生成相应的胺。⑵含硫氨基酸的代:蛋氨酸可转变为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不可逆转变,后两者可互变。⑶芳香氨基酸的代:①苯丙氨酸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作用生成酪氨酸;②酪氨酸经酪氨酸羟化酶作用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作用生成多巴胺,酪氨酸还可经酪氨酸酶合成黑色素,也可经酪氨酸转移酶作用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再经中间产物进一步变成胡索酸和乙酰乙酸;③色氨酸可经代转变成5-羟色胺,还可分解代成为尿酸、丙氨酸与乙酰辅酶A,此外色氨酸分解还可产生烟酸。⑷支链氨基酸的代: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三者开始经脱氨基作用生成各自相应的α-酮

酸,再经若干代步骤,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分别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乙酰辅酶A、琥珀酸辅酶A。

14.脂肪酶对甘油三酯的水解:胰腺和小肠分泌的脂肪酶将甘油三酯水解,生成两分子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未被消化的少量脂肪则随胆汁酸盐有粪便排出。

15.影响TC吸收的因素:⑴胆汁酸、食物中脂肪含量高,促进TC吸收;⑵其在肠道中的吸收率随食物TC含量增加而下降;⑶膳食中饱和脂肪酸过高,血浆TC升高,摄入较多不饱和脂肪酸,血浆TC降低;⑷植物性食物中的谷固醇和膳食纤维可减少TC的吸收,可降低血TC;⑸年龄增加,血浆TC增加,50岁前性别差异不明显,60岁后,女升高且超过男性,65岁左右达到高峰。

16.淀粉酶消化碳水化合物的产物:葡萄糖、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等混合物。

17.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部位:消化与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18.能量单位:国际通用焦耳(J),营养学上常用千焦(kJ)或兆焦(MJ),也用卡(cal)或千卡(kcal)。1kcal=4.184kJ;1kJ=0.239kcal。

19.主要产能营养素及其能量系数:⑴碳水化合物:16.7kJ/g,可利用和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分别为15.7kJ/g和8kJ/g;⑵蛋白质:16.7kJ/g;⑶脂肪:36.7kJ/g。

20.人体的主要能量消耗:⑴基础代;⑵体力活动;⑶食物热效应;⑷生长发育。

21.基础代的特点及影响因素:⑴特点:体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比较稳定。⑵影响因素:①生理、病理状态:A、婴幼儿和孕妇代较高,B、成年后,年龄增加,代缓慢下降,C、同年龄和体表面积,女基础代率<男,D、发热及垂体、甲状腺等有关激素水平异常也可间接影响基础代率;②体格构成:同等体重,体表面积大者基础代高,瘦高体型者基础代水平一般高于矮胖体型;③其他:环境温度、应激状态、进食状况、遗传等都会影响基础代率。

22.体力活动特点及影响因素:⑴特点:是变化最大的部分,占机体能量总消耗比例随个体体力活动增加而增加,通常占总消耗15~30%。⑵影响因素:①肌肉越发达,活动时能量消耗越多;②体重越重者,能量消耗越多;③活动强度越大,持续越久,能量消耗越多,这是主要因素。

23.食物热效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⑴由于进食而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⑵影响因素:①食物营养成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最高,约消耗本身能量的30%,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约占5~6%,脂肪最低,约占4~5%;②进食量和进食频率:量越大,频率越快,热效应越高;③体力活动:人体劳动时食物的热效应是安静时的2倍。

24.基础代率与静息代率的区别和联系:⑴基础代率(BMR):人体在适宜温度、进食12~14h后,清醒、静卧、放松时仅用于维持正常体温、呼吸、循环与其他器官生理活动需要所消耗的能量,人体处于这一状态是每h每㎡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⑵静息代率:对空腹和温度的要求没有BMR严格,测定时要求受试者全身处于休息状态,仅需禁食3~4h,测得能量略高于BMR,方法简便易行,比较接近于人们正常生活中的状态。

25.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⑴直接测热法;⑵间接测热法:①呼吸商法,②双标水法,③心率监测法。

26.人体总能量消耗的估算:能量消耗量=基础代率×体力活动水平。

27.人体能量的来源:存在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一般建议成人的碳水化合物占热能的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成人脂肪摄入量不宜超过总能量30%。

28.人体能量的推荐摄入量

年龄(岁)推荐摄入量(kcal/d)

年龄(岁)

推荐摄入量(kcal/d)男女男女

18~ 60~

轻体力活动2400 2100 轻体力活动1900 1800

中体力活动2700 2300 中体力活动2200 2000

重体力活动3200 2700 70~

50~ 轻体力活动1900 1800

轻体力活动2300 1900 中体力活动2100 1900

中体力活动2600 2000 80~ 1900 1700

重体力活动3100 2200

29.氨基酸模式:指构成人体或食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其相互比值。计算和表述时,将该种蛋白质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通常将人奶或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作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参考蛋白质。

氨基酸模式比值氨基酸模式比值氨基酸模式比值

色氨酸 1 亮氨酸7 苯丙氨酸+酪氨

6

组氨酸赖氨酸 5.5 氨酸 4

异亮氨酸 4 蛋氨酸+胱氨

3.5 缬氨酸 5

30.非必需氨基酸:为人体需要,在体可利用其它氮源合成,不一定必须由膳食提供。

31.谷氨酰胺(Gln)的营养及临床作用:是体含量最高的非必需氨基酸,在各种创伤、感染等应激条件下,其需要量增加。一些重要细胞的功能必须依赖充足的Gln。

3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⑴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⑵构成体多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⑶参与调节和维持体的酸碱平衡及胶体渗透压;⑷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思维活动及遗传信息的传递;⑸提供能量。

33.蛋白质营养不良:⑴蛋白质缺乏:水肿型和干瘦型营养不良。⑵蛋白质过剩:①摄入较多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②含硫氨基酸摄入过多,加速骨钙的丢失,导致骨质疏松;③含氮产物随尿排出体外的过程需大量水分,加重了肾脏的负荷。

34.用蛋白质营养不良解释空壳奶粉事件:劣质奶粉是用淀粉、蔗糖等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调香调味而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极低,以该奶粉喂养为主的婴儿因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轻、中度营养不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四肢短小,身体瘦弱,脑部偏大。

35.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从食物蛋白质含量、消化率和被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6.蛋白质体利用率的指标:⑴蛋白质生物学价值;⑵蛋白质功效比值;⑶氨基酸评分。

37.用蛋白质消化率解释豆类制品营养优于大豆:植物性食物蛋白因有纤维包裹,消化率稍低,大豆整粒进食消化率约60%,经加工去掉纤维或使之软化,可提高消化率,加工为豆腐或豆浆,消化率可提高至90%,此外大豆中存在抗胰蛋白酶因子,可降低消化率,加热破坏后,消化率可提高。

38.大豆蛋白消化率校正评分及其应用围: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更能客观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本法最高评分为1。本法可替代功效比对食物蛋白质进行评价,但用于孕妇和婴儿的食物例外。

39.蛋白质的食物来源:⑴动物性食品:①蛋类含蛋白质13~15%,②瘦肉含蛋白质17~20%;⑵豆类及制品:大豆蛋白质含量约35~38g/100g;⑶谷类:小麦蛋白质含量8~10g/100g,大米5~8g/100g。

40.食物蛋白质种类:⑴动物蛋白质:①纤维蛋白类:纤维蛋白、胶原蛋白、角蛋白;②球蛋白类:白蛋白、球蛋白。⑵植物蛋白质:①谷蛋白类:麦谷蛋白、米谷蛋白;

②醇溶蛋白:不溶于水,溶于50~80%乙醇。

41.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的主要指标:⑴生化检查:①血液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运铁蛋白、血清氨基酸比值;②尿液生化指标:尿肌酐、尿肌酐-身高指数。⑵间接指标:①Z评分法;②年龄别BMI法。

42.血清白蛋白评价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意义:其降低说明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已持续较长时间,是判定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

43.各人群蛋白质推荐摄入量:

年龄(岁)推荐摄入量(g/d)

年龄(岁)

推荐摄入量(g/d) 男女男女

10~ 70 65 孕妇

11~ 75 75 早期+5

14~ 85 80 中期+15

18~ 晚期+20

轻体力劳动75 65 乳母+20

中体力劳动80 70 老年75 65

重体力劳动90 80

44.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评价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⑴血清白蛋白(g/L):正常>35,轻度缺乏30~34,中度缺乏25~29,严重<25,<28出现水肿,其生物半衰期常约20天,早期缺乏不易测出;⑵前白蛋白(mg/L):正常>250,轻度缺乏150~250,中度100~150,严重<100,生物半衰期1.9天。

45.脂类的分类:⑴脂肪:脂(常温下呈液态)和油(常温下呈固态);⑵类脂:磷脂、糖脂、固醇及其酯。

46.脂肪的结构及分布:⑴结构: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⑵分布:多分布于腹腔、皮下、肌纤维间。

47.磷脂的结构及分布:⑴结构:①磷酸甘油酯:1分子甘油+2分子脂肪酸+1分子磷酸+含氮化合物;②神经鞘脂:由脂肪酸与鞘氨醇通过酰胺键结合。⑵分布:神经组织、细胞膜及其外侧。

48.用体格指标评价生长发育期儿童的蛋白质营养状况: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上臂围、上臂肌围等。以Z评分法应用最广。

Z分

<-2 >2 年龄别体重Z分低体重,近期营养不良

年龄别身高Z分生长迟缓,反映较长期的营养状况

身高别体重Z分消瘦超重和肥胖49.胆固醇的结构及分布:以由3个己烷环及1个环戊烷稠合而成的环戊烷多氢菲为核心结构。⑵分布:人体约含胆固醇140g,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约1/4分布于脑及神经组织。

50.脂类的生理功能:⑴供给能量(脂肪);⑵重要的人体成分和生物膜的结构(类脂);

⑶合成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TC);⑷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⑸亚油酸和亚麻酸必须靠膳食脂类提供;⑹脂肪可阻止体热散发,维持体温恒定,并能防止因震动而造成的对脏器、组织、关节的损害。

51.用磷脂种类及分布说明磷脂作为生物膜结构的功能:细胞膜是由磷脂、糖脂和TC等组成的类脂层,神经组织中含较高的磷脂和糖脂,红细胞膜脂类40%为磷脂,线粒体膜脂类95%为磷脂。体含量最多的鞘磷脂是神经磷脂,神经鞘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磷脂,常与卵磷脂并存与细胞膜外侧。人类红细胞膜20~30%为神经鞘磷脂。磷脂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富裕膜流动性和各种功能。

52.脂肪酸分类:⑴按碳原子数目分:短链、中链、长链脂肪酸;⑵按双键数目分: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53.必需脂肪酸:⑴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但人体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取的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⑵其衍生物:①亚油酸是花生四烯酸的前体;②α-亚麻酸是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前体。

54.必需脂肪酸及衍生物的生理功能:⑴磷脂的最主要成分;⑵参与脂质代;⑶合成重要的衍生物;⑷对生殖及X射线损害的保护作用。

55.各种脂肪酸与人体健康:⑴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⑵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LDL降低,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⑶多不饱和脂肪酸:①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②促进脑和视功能发育;③对免疫、炎性反应、血脂代及血栓形成发挥调节作用。⑷反式脂肪酸:可升高TC、LDL,降低HDL,其摄入量与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性显著正相关。

56.动物性食物以畜肉类脂肪最丰富,多为饱和脂肪酸,猪肉含脂肪量30~90%,瘦猪肉脂肪含量10%左右,禽肉多数<10%,鱼类多数<5%且不饱和脂肪酸多,蛋类蛋黄脂肪量30%,仅占全蛋10%且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

57.植物性食物中以坚果类含脂肪量最高,可达50%以上,不过组成多以亚油酸为主,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58.牛奶含脂肪3%,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59.必需脂肪酸主要膳食来源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亚油酸来源于所有的植物油,富含α-亚麻酸的油仅限于菜籽油、大豆油等少数油。

60.膳食脂肪的适宜摄入量:成人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20~30%,饱和脂肪酸<10%,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各10%,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6:n-3为4~6:1。

年龄(岁) 脂肪占总能脂肪酸比例% n-6:n-3 TC/mg

量比例% 饱和

单不饱和 多不饱和 0~

45~50 4~6:1 0.5~

35~40 2~

30~35 7~

25~30 14~

25~30 <10 8 10 4~6:1 成人

20~30 <10 10 10 4~6:1 <300 老年 20~30 6~8 10 8~10 4:1 <300

61.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62.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宏量营养素,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63.碳水化合物的分类:⑴按其化学结构分:单糖、双糖、寡糖、多糖;⑵从营养学角度分:糖、寡糖、多糖;⑶按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利用能力分:①可吸收利用的糖类(单糖、双糖、淀粉)②不可吸收(或难于吸收)利用的糖类(非淀粉多糖和寡糖等)。

64.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⑴提供能量;⑵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⑶解毒和保肝作用;⑷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⑸提供膳食纤维。

65.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谷类、豆类、薯类、食糖及含糖较高的糖果糕点等。淀粉含量:谷类70~80%,根茎类(鲜品)15~25%,豆类20~60%,水果含碳水化合物一般为10~20%,干果则可达50~70%,乳类可提供一定的碳水化合物。

66.碳水化合物的适宜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我国居民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适宜摄入量应提供总能量的55~65%。每克碳水化合物提供约4kcal(16.7kJ)的能量。计算时,除主食外的其他食物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按占总碳水化合物的20%算。

67.血糖生成指数(血糖指数):指摄入50g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等量葡萄糖后2h 血浆葡萄糖糖耐量曲线下面积的比值。

100h 2g 50h 2g 50?=积

内血糖反应曲线下的面葡萄糖进食积内血糖反应曲线下的面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进食含血糖指数 68.血糖指数对控制食欲和体重的作用:⑴食用低指数的食物可延缓饥饿的发生,进食高指数食物2h 就会感到饥饿,并发生低血糖及四肢无力等。⑵肥胖者在减肥期间食用低指数的食物比高指数食品或低脂食品更易达到降低体重的效果。

69.利用食物的血糖指数指导糖尿病人选用食物:糖尿病人应选用血糖指数较低的食物,这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70.酒精代特点:有很好的水溶性和脂溶性。由呼气中呼出及出现在尿中的不到摄入量的10%,90%以上有肝脏代。酒精在肝被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再被醛脱氢酶转变为乙酰辅酶A ,加入三羧酸循环而被利用,或用于脂肪酸、胆固醇合成。

71.酒精对健康影响:⑴长期饮酒能诱发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并可引起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⑵造血系统:嗜酒者往往有贫血、血小板功能紊乱、白细胞减少等疾病;⑶过量饮酒可诱发急性胃炎和胃肠道隐性出血,长期酗酒可导致胃排空能力下降和萎缩性胃炎;⑷过量饮酒和酒精中毒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脂肪痢和消瘦;⑸酒精对许多营养素的吸收和代有不良影响。

72.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代的关系:三者均是人体所需宏量营养素及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体代都能产生能量供人体所需,但三者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即蛋白质供能应占总热量的12%左右,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5%~65%。主要由碳水化合物供能不仅经济,且在生理上对人体有益,尤其是可发挥节约蛋白质作用和抗生酮作用。

73.碳水化合物的节约蛋白质作用:体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时,机体可通过糖异生作用产生葡萄糖,主要是动用体蛋白质,甚至是肌肉和肝、肾、心等重要器官的蛋白质生成葡萄糖。长期如此即可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即使动用食物中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也是不合理和不经济的,其原因是蛋白质在体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尿素、肌酐、尿酸、氨等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过量蓄积对人体产生危害。摄人足够量的碳水化合物,就能预防体或膳食中的蛋白质进入糖异生旁路而转变为葡萄糖分解供能,这就是所谓的节约蛋白质作用。

74.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脂肪在体的彻底氧化也需要葡萄糖的协同作用,碳水化合物不足,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而产生大量酮体。尽管肌肉和其他组织可利用酮体产生热能,但酮体生成过多,可引起酮血症,破坏机体的酸碱平衡,导致酸中毒。故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预防体酮体生成过多,即起到抗生酮作用。人体每天至少需50~100g碳水化合物,才可有效防止酮血症的发生。

75.宏量营养素的代调节和膳食平衡:碳水化合物在肠道被分解为单糖而被吸收后,葡萄糖可通过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其他单糖则需要在肝脏中转变成葡萄糖才能被机体利用。多余的葡萄糖可合成糖原而贮存于肝和肌肉。体以糖原形式贮存的碳水化合物极少,仅能供给一天需要量的50~60%,因此必须按餐供给足量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饥饿时机体可通过糖原分解与糖异生作用产生葡萄糖位置血糖相对恒定。若摄入过多糖,超过机体能量的需要,则易转变为脂肪储存于体,长期摄入过量的糖可导致肥胖。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产生酮体,酮体需在外周组织经三羧酸循环才能彻底氧化,此过程需糖代支持。血糖水平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可导致脂类和蛋白质代紊乱。

76.矿物质:人体的元素除碳、氢、氧、氮以有机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元素统称为矿物质。分为常量和微量元素。

77.常量元素:体含量较多(>0.01%体重),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者,如钾、钠、氯、钙、镁、磷、硫等7种。

78.微量元素:体量极少甚至仅痕量(<0.01%体重),有一定生理功能的元素。分为:①人体必需微量元素8种:碘、锌、铁、硒、铜、钼、铬、钴;②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5种:锰、硅、镍、硼、钒;③有潜在毒性,低剂量可能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8种:铅、镉、汞、砷、氟、铝、锡、锂。

79.矿物质的生理功能:⑴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组分;⑵细胞外液的成分,维持细胞外液适宜渗透压,使组织能潴留一定量的水分;⑶维持体酸碱平衡;⑷参与构成功能性物质;⑸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及细胞膜的通透性。

80.钙的吸收:⑴膳食中的钙主要在pH较低的小肠上段吸收,是一个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过程,需维生素D参与。⑵促进吸收的因素:①维生素D;②某些氨基酸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促进吸收;③乳糖:乳糖被肠道分解发酵产酸,与钙形成乳酸钙复合物,促进吸收;④适当的钙磷比例:儿童2:1或1:1;成人1:1或1:2;⑤人体对钙需要量大时,吸收率增加,反之则降低。⑶影响吸收的因素:①年龄增长其吸收率下降,婴儿吸

收率>50%,儿童约40%,成人仅20%。40岁后,吸收率逐年下降;②植酸、草酸、碱性磷酸盐、膳食纤维中的糖醛酸残基、未被吸收的脂肪酸与钙形成钙盐,影响吸收;

③抗酸药、四环素、肝素也不利于其吸收。

81.钙的代:⑴成人每天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消化液分泌等途径排出。⑵肠道排出150~400m g,部分可再吸收;⑶汗液排出100mg;⑷乳汁排出100~300mg;⑸由尿排出100~350mg;⑹排泄受钠影响;⑺蛋白质摄入过高,可增加GFR,降低肾小管对钙的再吸收,使其排出增加。⑻尿结石患者,减少蛋白质摄入比减少钙摄入量更能有效减低尿钙的排出。

82.钙的生理功能:⑴形成和维持骨骼和牙齿的结构;⑵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活动;⑶参与凝血过程;⑷其他功能:钙在对多种酶有激活作用,对激素的分泌方面也有影响。

83.钙摄入过量的危害与毒性:⑴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⑵奶碱综合征:包括高钙血、碱中毒和肾功能障碍;⑶干扰其他矿物质的生物利用;⑷毒性:可能是一种潜在促致癌物。

84.钙的营养状况评价:⑴生化指标(①②③<下限为缺乏):①血清总钙浓度:正常为2.25~2.75mmol/L;②血清离子钙浓度:正常为1.10~1.37mmol/L;③血清[Ca]×[P]>30;④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为成人1.5~4,儿童5~15,增高为缺乏;⑵钙平衡测定:观察通过钙摄入量是否达到正平衡;⑶骨质测量:骨密度仪测定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⑷流行病学方法:调查钙摄入量与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率的关系。

85.钙的膳食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⑴适宜摄入量(见下表);⑵可耐受的最高摄入水平:2000mg/d;⑶食物来源:奶及其制品是最好来源,豆类、绿色蔬菜、各种瓜子是较好来源,虾皮、海带、发菜、芝麻酱等含量特别高。

年龄(岁) 适宜摄入

量(mg/d)

年龄(岁)

适宜摄入

量(mg/d)

年龄(岁)

适宜摄入

量(mg/d)

0~ 300 11~ 1000 孕妇

0.5~ 400 18~ 800 早800

1~ 600 50~ 1000 中1000

4~ 800 乳母1200 晚1200 86.磷的吸收:⑴主要在小肠吸收,以十二指肠、空肠吸收最快,分为主动吸收和被动扩散吸收;⑵吸收率约70%,膳食磷含量低时可增至90%,母乳喂养的婴儿

85~90%,学龄儿童或成人50~70%;⑶肠道酸度增加、维生素D均促进吸收,金属阳离子存在不利于吸收。

87.磷的代:未经吸收的从粪便排出,约占每日摄入量30%,其余70%经由肾以可溶性磷酸盐形式排出,少量也可由汗液排出。

88.磷的生理功能:⑴构成骨骼和牙齿;⑵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⑶参与代过程;

⑷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89.磷摄入过量的危害与毒性:⑴影响调节钙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升高;⑵转移性钙化:可引起非骨组织的钙化;⑶骨骼多孔性病变;⑷干扰钙的吸收;⑸毒性:肝组织坏死、脂肪肝,主要损害网状组织。

90.磷的营养状况评价:⑴磷平衡测定:非有效指标;⑵血清无机磷水平:合理指标。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 绪 论 1、营养、营养学、动物营养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4、论述动物营养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饲料、养分、ADF、NDF、CF、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 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5、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 2、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 3、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 4、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第三章 水的营养 1、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 3、简述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 第四章 蛋白质的营养 1、概念:EAA、LAA、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RDP、UDP、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真可利用氨基酸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 3、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5、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8、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9、简述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10、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 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 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5、NSP的概念。 6、简述NSP的营养特性。 7、简述NSP的负面营养特性及克服措施。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1、必需脂肪酸、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 2、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哪几种? 3、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4、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 5、何谓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简述其可能的机制。 第七章 能量代谢 1、热增耗(HI)、TMEn的概念 2、DE、ME、NE的定义或计算 3、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平均燃烧热分别为多少? 4、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5、简述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6、简述能量的作用及来源。 第八章 矿物质营养 1、必需微量元素、白肌病、皮肤不完全角化症、滑腱症的概念。 2、各种常量和微量矿物元素的典型缺乏症及其机理。 3、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4、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营养学知识点

营养学知识点 第一章一、识记A概念: 节约氮作用:摄入充足的碳水化物可以防止摄入的蛋白质被过多分解供给能量,使氮在体内的储留增加,以合成体内所需的蛋白质,这就是所谓的节约蛋白质作用或节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能量供给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膳食蛋白中会有一部分通过糖原异生分解成葡萄糖以满足机体的需要,而不能参与构成机体需要的重要物质。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则可以节约这一部分蛋白质的消耗,不需要动用蛋白质来供能,增加体内氮的潴留。) 抗生酮作用:足量的碳水化物可避免脂肪酸氧化不完全而产生过量的酮体,这一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脂肪在体内代谢所产生的乙酰基必须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才能被彻底氧化,产生能量.如果碳水化物摄入不足,脂肪则不能完全氧化而产生过量的酮体。)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需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8种为必需氨基酸,即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如果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以此类推。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不同食物混合食用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如米面类赖氨酸含量较低,大豆蛋氨酸含量较低。蛋白质消化率:是食物蛋白质在体内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和吸收和程度,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之一。 必需脂肪酸: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基础代谢:是指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用以维持体温、心跳、呼吸、细胞内外液电解质浓度差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合成的能量消耗。在周围环境温度恒定(18~25),禁食至少12小时后,人处于清醒、静卧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在清晨睡醒时测定。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人体单位体表面积的能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6497)自学考试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动物营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多、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理论性较强,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均较强。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掌握前面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动物的营养需要,结合以后所学的专业课(如养猪学)就可以用于指导和从事以后的养殖生产。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饲料和饲养学、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在于: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的特点和规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饲料与饲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姊妹学科。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需要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饲养技术研究发展的历史。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与动物营养学紧密相关,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发展对动物营养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 –1–

营养学基础知识大纲

营养学基础知识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营养学基础知识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主讲:许阳 西安桃李旅游烹饪学院 概述 对餐饮从业人员来讲,只有掌握营养卫生知识才能够巧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并让顾客感到饭菜既滋味鲜美、色泽诱人、又符合卫生、营养要求,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营养素 营养素: 食物中含有的能保障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理功能和供给人体所需热能的物质。 营养素的作用: 1、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2、调节生理机能; 3、供给能量。 能量与营养素 第一节能量 人体能量消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 二、各种体力活动的消耗。 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能 量消耗 第二节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第二节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3点 二、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基本单位)8种: 借(缬氨酸)一两(异亮氨酸、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 蓝(赖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 三、蛋白质的分类: 1、完全蛋白质:肉、蛋、奶、大豆及制品; 2、半完全蛋白质:米、面等粮食;

3、不完全蛋白质:胶原蛋白。 问题: 我们日常食用的主要是什么蛋白质? 质量好不好? 四、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 1、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同时摄入两种或以上的蛋白质食品,使其中的必须氨基酸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要求:1、种属愈远愈好; 2、种类愈多愈好; 3、时间愈短愈好。 2、食品强化:补充不足的必须氨基酸。 五、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及需要量 常见食物蛋白质含量单位:克/100克 六、蛋白质的来源及供给量 1、蛋白质的来源:一类是动物性原料,含量高,质量好;第二类是植物性原料,含有情况较复杂。 2、供给量:占人体热量的10—15%。必须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完全蛋白质。 第三节脂类 一、脂类的分类 脂肪:甘油三酯 类脂:磷脂、糖脂、 固醇类、脂蛋白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1、提供热能 2、提供必需脂肪酸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提高膳食的感官性状 三、脂类营养价值的评价 1、消化吸收率 2、必须脂肪酸的含量(亚油酸) 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A、D、E、K) 四、脂类的食物来源及需要量 膳食中脂类的主要来源为植物油和动物脂肪。 粮谷类、蔬菜、水果脂肪含量很少,不作为油脂的来源。坚果类食品含有较丰富的脂肪。

营养学基础知识-大纲

营养学基础知识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主讲:许阳 西安桃李旅游烹饪学院 概述 对餐饮从业人员来讲,只有掌握营养卫生知识才能够巧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并让顾客感到饭菜既滋味鲜美、色泽诱人、又符合卫生、营养要求,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营养素 ?营养素: 食物中含有的能保障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理功能和供给人体所需热能的物质。 ?营养素的作用: 1、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2、调节生理机能; 3、供给能量。 能量与营养素 第一节能量 人体能量消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 二、各种体力活动的消耗。 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能 量消耗 第二节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第二节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3点 二、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基本单位)8种: ?借(缬氨酸)一两(异亮氨酸、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 ?蓝(赖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 三、蛋白质的分类: 1、完全蛋白质:肉、蛋、奶、大豆及制品; 2、半完全蛋白质:米、面等粮食; 3、不完全蛋白质:胶原蛋白。 问题:

我们日常食用的主要是什么蛋白质? 质量好不好? 四、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 1、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同时摄入两种或以上的蛋白质食品,使其中的必须氨基酸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要求:1、种属愈远愈好; 2、种类愈多愈好; 3、时间愈短愈好。 2、食品强化:补充不足的必须氨基酸。 五、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及需要量 常见食物蛋白质含量单位:克/100克 六、蛋白质的来源及供给量 1、蛋白质的来源:一类是动物性原料,含量高,质量好;第二类是植物性原料,含有情况较复杂。 2、供给量:占人体热量的10—15%。必须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完全蛋白质。 第三节脂类 一、脂类的分类 脂肪:甘油三酯 类脂:磷脂、糖脂、 固醇类、脂蛋白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1、提供热能 2、提供必需脂肪酸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提高膳食的感官性状 三、脂类营养价值的评价 1、消化吸收率 2、必须脂肪酸的含量(亚油酸) 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A、D、E、K) 四、脂类的食物来源及需要量 膳食中脂类的主要来源为植物油和动物脂肪。 粮谷类、蔬菜、水果脂肪含量很少,不作为油脂的来源。坚果类食品含有较丰富的脂肪。 五、科学用油: (1)严格控制用量;

动物营养学考试内容(精)

“动物营养学”考试大纲适用对象:四年制动物科学专业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该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营养原理及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既可为动物生产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又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畜牧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动物营养学发展概况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掌握饲料和畜体化学组成的异同。二、课程内容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一)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学元素组成饲料和畜体的主要化学元素。(二)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合物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合物: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概念。饲料和畜体化学组成的差异(一)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在数量上的差异(二)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在质量上的差异三、考核知识点同“课程内容”中每节的标题。四、考核要求(一)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学元素 1、识记: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学元素。 2、领会:组成饲料和畜体的主要化学元素。(二)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合物 1、识记: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分的含义。 2、领会: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合物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差异。饲料营养物质及其功能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在畜体内分布及其在畜体内的消化代谢规律,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功能和缺乏症,及其来源。二、课程内容蛋白质营养(一)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二)蛋白质的营养功能蛋白质的主要营养功能:蛋白质是畜体的组成成分,是体组织修复和更新的必需物质,酶、激素和抗体的成分,畜产品原料。(三)蛋白质的消化和代谢比较单胃动物(猪)和反刍家畜(牛)蛋白质消化代谢的异同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作用,菌体蛋白概念,氨化物的利用。(四)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的方法蛋白质(氨基酸)互补;饲料加热处理(破坏抗营养因子),温度过高导致氨基

1营养学基础习题

营养学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 1、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2、营养素: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活动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以提供(能量)、机体的(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功能调节所需的化学成分。 3、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五大类,加上水为六大类。 4、营养素根据需要或体内含量的多少又可分为(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 5、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6、平均需要量(EAR):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 )个体的需要。 7、推荐摄入量(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 )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 8、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种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9、(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为生热营养素。 10、营养素按其能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和速度能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分为(必需营养素)和(非必需营养素)。 11、如今已确认的人体必须营养素有42种,其中包括:( 9 )种必需氨基酸;( 2)种必需脂肪酸;(1 )种碳水化合物;( 7 )种宏量元素;( 8)种微量元素;( 14)种维生素;加上水共42种。 12、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13、蛋白质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蛋白质是(酶)、(抗体)和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具有催化、运载、调节、收缩和免疫等生物学功能。 14、蛋白质提供机体需要的部分能量,是三大(产热营养素)之一。 15、(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6、有些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必须由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另外还有一些氨基酸在体内可以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17、食物蛋白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必须氨基酸)的组成。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包括种类、数量和相互间比例。 18、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9、人体所需蛋白质来源于多种食物,凡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的食物,其必需氨基酸在体内的利用率就(高),反之则(低)。 20、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通常指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主要是(质量); 食物蛋白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消化率)和(利用率)。 21、氮平衡是(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摄入氮与排出氮相等为(零氮平衡);摄入氮多于排出氮为(正氮平衡);摄入氮少于排出氮为(负氮平衡)。 22、脂类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化合物,人类膳食中不能完全没有脂类,但脂类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肥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某些肿瘤。 23、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24、脂肪酸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25、一般植物和鱼类的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比畜、禽类脂肪含量(高)。 26、胆固醇还是体内合成维生素( D )的原料。 27、脂肪的消化率与它的(熔点)有关。 28、植物油则富含维生素( E ),这些维生素对维持人体健康都是不可缺少的。 29、一般成人脂肪提供能量占总热能的(20-30%)。 30、营养学上将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双糖)、(多糖)。 31、(葡萄糖)是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最重要的单糖。 32、半乳糖是(乳糖)的分解产物,在人体中先转变为葡萄糖后才被吸收。 33、能被消化吸收的多糖包括(淀粉)、(糊精)、(糖原)。 34、(碳水化合物)是人类主要的、最经济的供能营养素。 35、能量换算单位:1 Kcal =()KJ 1KJ=()Kcal 36、食物中三种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实际产生的能量为:1克碳水化合物( 4 )Kcal;1克脂肪( 9)Kcal;1克蛋白质(4 )Kcal。 37、人体对能量的需要主要取决于维持(基础代谢)、(从事劳动活动)、(食物热效应)及(生长发育和其他特殊需要)。 38、食物热效应与进食的营养素(种类)有关,如碳水化合物与脂肪耗热较少,蛋白质耗热较大。

动物营养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探讨

动物营养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探讨 摘要:《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及观赏水族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与饲料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密切相关。本文简要探讨了《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四门相关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相关课程;关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215-02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及观赏水族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一方面阐明动物生存或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动物营养学》的课程内容与饲料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饵料培养学、数学、物理学等十多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密切相关。通过这门课程

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学特性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饲养问题的能力。动物营养学不仅是经营养殖业成败的关键,也与人的健康和素质关系密切。由于动物营养学涉及的学科繁多,内容庞杂,再加上近年来各个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明晰动物营养主要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进展及其与动物营养教学的相互关系,可提高和促进动物营养学的课程教学效果。 一、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关系探讨 饲料和营养是动物营养学的姊妹学科。饲料是动物养殖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其成本占整个养殖生产成本的60%左右,饲料的品质会直接影响养殖收益。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发展,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为以后从事动物生产和动物营养及饲料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动物营养学侧重介绍营养学原理族科学和动物营养研究和试验方法,偏理论较多。饲料学主要介绍饲料的种类、来源、营养价值及其评定,动物饲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知识点 整理(总1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一、公共营养师职业道德 1.道德是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特殊行为规范。 2.职业道德的特点:行业性,连续性,实用性及规范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确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 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 5.公共营养师职业守则:(1)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2)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钻研业务;(3)认真负责,服务于民,平等待人;(4)科学求实,精益求精,开拓创新。 注:职业守则没有对职业目标进行要求 6.职业的本质是承担特定的社会责任;职业的目的是获取报酬。 二、医学基础 1.细胞的基本活动现象是新陈代谢和兴奋性。 2.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3.人体九大系统:运动、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感觉器官。 4.两次生长发育高峰:婴儿期和青春期。 5.孕期生理性贫血:是指孕期血浆容积和红细胞增加程度不一致,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 比容和红细胞计数均下降,形成血液的相对稀释的现象。 6.孕早期和孕末期≤110g/L,孕中期≤105g/L。 7.孕期体重增加孕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20%,孕期体重增加7~8kg为宜;孕前体重正常,不计 划哺乳,孕期增重10kg为宜;孕前体重正常,计划哺乳,孕期增重12kg为宜;青春期怀孕或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孕期增重14~15kg;双胎妊娠女性,孕期体重增加目标18kg。 8.初乳是指分娩后5天内分泌的乳汁,含有多种抗体。哺乳前6个月平均每天泌乳量为750ml。 9.前半岁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6 10.后半岁体重kg=出生体重+3.6+(月龄-6)×0.5 11.2岁后体重kg=年龄×2+8(出生体重约为3.2kg) 12.新生儿身长50cm 13.1岁时75cm 14.2岁后身长cm=年龄×7+75 15.20颗乳牙出齐不应迟于2.5岁。6岁左右开始萌出恒牙。 16.孕妇的生理特点:(1)内分泌改变雌孕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2)消化功能改变胃 排空延迟、早孕反应、营养素吸收量增加。(3)血液容积及血液成分改变孕期生理性贫血。(4)肾功能改变有效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率过滤增加,妊娠尿糖。(5)孕期体重增加。 17.老年人的生理特点:⑴代谢功能降低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老年人的基础代谢降低 15%~20%。⑵消化系统功能减退⑶体成分改变瘦体组织减少而脂肪组织增加,A肌肉萎缩。B. 身体水分减少。C.骨矿物质减少,骨质疏松。⑷器官功能改变 A.肝肾功能降低B.胰腺分泌功能下降。C.免疫功能下降。D.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升高。 三、营养学基础 1.五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 2.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约增加13%。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四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 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RNI=EAR+2SD 4.营养素的功能:提供能量、促进生长与组织修复、调节生理功能。 5.1kcal=4.184kJ 1kJ=0.239kcal 6.1kcal指1kg纯水的温度由15℃上升到16℃所需要的能量。 7.食物的热价:亦称能量系数,指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1g碳水化合物

营养学基础知识点

一、绪论 决定健康四大因素: 1.内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占15%。 2.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 3.医疗条件:占8%。 4.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 食物与健康 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1.食物(食品): ①定义: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饮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②食物的作用:..营养功能..感观功能生理调节功能 2.营养(nutrition):人体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营养学(nutriology):是研究食物营养、人体营养规律,从而指导人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提高国民素质的科学。 4.特殊人群营养学:是以营养学为基础,用以指导特殊人群合理膳食,预防疾病的科学。

二、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5.营养素(nutrients) 定义: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是机体构成成分、参 与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的食物中的化学成分。 分类:宏量营养素(macronutrient):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三大能量营养素),需要量相对较大 微量营养素(micronutrients ):维生素、矿物质,需要量相对较小其他:水、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等 ..内容:食物营养、人体营养 ..意义:指导人群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提高国民素质 量营养素与能量代谢 适合中国成年人的BMI范围(kg/m2) ≥28 24-27.9 18.5-23.9中国 ≥30 25-29.9 20-24.9 WHO 肥胖超重正常

1斤体重有多少能量?1斤体脂=3850千卡(kcal) 一般速度跑步15分钟耗能1.95×62kg=120kcal半小时240kcal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人类所需能量来自何方?光合作用的产物食物能量的释放和利用能量是无形的,它是以食物为载体。将食物中的能量营养素加以“处理”,便能使其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能量的表示 来自食物的能量..卡路里(calorie)、千卡(kcal) ..焦耳(joule)、千焦(kJ) ..单位换算关系1 kcal=4.18kJ 营养素能量系数的研究 ..每克营养素在体内体内体内氧化释放的能量; ..至今,三大营养素能量系数也称做Atwater能量转换系数”Atwater (1844-1907) 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 ..蛋白质(4 Kcal/g)碳水化合物(4 Kcal/g).脂肪(9 Kcal/g) 能量系数的应用.计算摄入能量的多少指导食物的选择

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2795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群发病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畜牧业生产向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已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传染性疾病,因为这些病也时常以群发的形式出现,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早期诊断、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两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将教材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用于临床实践,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疾病发生的新特点,特别是要清楚地认识到非传染性群发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亚临床疾病的监测、预报已成为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内容涉及其它课程较多,先修课程包括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营养学基础等;后续课程主要是兽医临床实践。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动物营养代谢病概述 1.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与特点 2.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病因 3.动物营养代谢病的诊断 4.动物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5.动物营养代谢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动物中毒病概述 1.与中毒病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动物中毒病的常见原因 3.动物中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4.动物中毒病防治研究概况 (二)学习要求 了解和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治原则;毒物与中毒的概念、中毒病的特点、毒物的代谢及作用方式、中毒病的诊断和防治。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认识我国目前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防控现状,增加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紧迫感。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了解:动物营养代谢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动物中毒病防治研究概况。 2、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动物中毒病的常见原因及诊断。 3、重点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与特点;毒物与中毒的概念;动物中毒病的防治原则。 第一章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一)课程内容 介绍新生仔猪低血糖症;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犬、猫糖尿病;奶牛酮病;禽脂肪肝综合征;肉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黄脂病;犬猫脂肪肝综合征;羊妊娠毒血症;肥胖母牛综合征;禽痛风;营养性衰竭症等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二)学习要求 在复习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新生仔猪低血糖症;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奶牛酮病;禽脂肪肝综合征;肉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黄脂病;禽痛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学习重点应侧重于基本概念、发病机理的理解。

营养学基础教案 (1)说课讲解

营养学基础教案(1)

第一单元食品营养学基本概念(2学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营养学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及未来发展的重点;了解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技能目标:灵活运用食品营养学基本概念。 品质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诚信的职业品质。 教学内容: 营养、营养素、营养学、RDA、DRI等基本概念;营养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概况;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及方法。 重点: 营养、营养素、营养学 难点: RDA、DRI等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指标。 教学方法: 讲授、引导式提问、讨论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接受能力较弱,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前进行预习。 课程设计:

当一个人活到65岁时,将进食 70,000餐,经过身体所处理的食物高达50吨。 我们喜爱食物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健康,自然,每个人都想知道食物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健康的。 学习营养知识,可以让你知道哪种食物对你有益,你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你选择合适的食物,安排一日三餐,设计食谱。 学习营养知识,可以有助于你增进健康,而不必担心自己是否吃的合适,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饮食充满负罪感。 一、营养学基本概念 1、营养学(nutrition or nutrioloty):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学是研究营养过程、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是研究食品和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 (1)人类(基础)营养学(human nutrition):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以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和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营养过程及对营养素的需要。 (2)临床(医学)营养学(clinical nutrition):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与疾病的关系,人体在病理条件下对营养素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对疾病有辅助疗效,促进身体康复。 (3)食品营养学(food nutrition):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

动物营养学试题

第一章动物营养学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营养2,消化微生物消化3,吸收, 4,胃蛋白酶5,胰液6,胃酸, 7,必需氨基酸8,基础性胃液分泌, 二,选择题 1.下列不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 A.口腔B.食管C.胃D.小肠 2.下列不是胃液成份的是 A.蛋白酶B.盐酸C.内因子D.淀粉酶 3.胃液分泌调节过程中,胃蛋白酶分泌量最大的时期是 A.头期B.胃期C.肠期D.无法确定 4.关于盐酸生理作用的错误叙述是 A.激活胃蛋白酶原B.杀菌C.促进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 C.促进维生素B12 的吸收 5.体内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是 A.胃B.胰腺C.小肠D.大肠 6.水份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B.小肠C.大肠D.上述都不是 7.蛋白质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氨基酸B.二肽C.三肽D.小分子多肽 8.蛋白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A.功能性物质B.能源物质C.机体结构物质D.其它物质无法取代 9.最有效的能源物质是 A.蛋白质B.淀粉C.脂肪D.维生素 10.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组成机体结构B.能源物质C.促进特定生理生化反应D.以上都不是 三,填空题 1,胃液中的主要成份是和,它们直接参与过程。 2,胃蛋白酶作用的最适 pH 为,它主要由胃中的维持。 3,胃粘液能阻止胃中的向胃壁运动,并能中和胃的,保护胃粘膜本身不被消化。 4,胃液的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其中头期胃液分泌主要是由引起,胃期胃液分泌主要 由引起,肠期胃液分泌主要由引起。 5,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有、和。 6,胰液的主要成份有、和。 7,除了胰腺产生的消化液外,肠也能产生各种,它们的作用是将经胃液和胰液消化后的产物最 终分解成。 8,消化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酶类分别是:、和。 9,蛋白质最后吸收形式是,脂肪最后被吸收的形式是,碳水化合物最后被吸收的形式是。 10,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称为,它们必需从获取,机体能合成的氨基本称为。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畜牧兽医 学时数: 72学时学分:2 先修课程: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应用化学 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 2.课程性质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该门课程以《生物化学》、《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通过学习动物营养和饲料相关基础知识,能针对动物的具体生理阶段合理运用和调制饲料,并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3.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21世纪高级畜牧兽医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注意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及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饲料营养物质的基本知识、基本营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的转化途径及缺乏症; 熟悉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

掌握不同种类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技术; 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工艺及管理措施。 能力目标 能识别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及中毒症,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熟练掌握常用饲料及其类别、营养特性及品质鉴定。 掌握饲料的常用加工调制技术、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加工质量控制技术。 掌握动物日粮配合的基本技能。 能开展动物饲养试验方案设计和饲养效果检查。 熟练查阅和灵活运用饲养标准。 素质目标 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创业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4.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训交替,技能驱动”为工作项目设置。其总体的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牲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突出了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入了工作过程的要求。课程设计以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多个岗位的典型的工作过程需要为线索来进行。 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基于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养殖、饲料选购、饲料加工、饲料品控、产品营销、

自考本科营养学一复习知识点

营养学(一) 1.营养素:食物中已经明确的、经消化、吸收和代后参与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 2.营养素的分类: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六大类。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①平均需要量(EAR):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②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③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④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对某特定人群几乎所有个体不产生健康危害的每日摄入量的最高水平。 4.消化:食物经过消化道的加工处理,被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食物的消化。 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其中所含营养素以及能被人体利用的非营养素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6.消化系统的组成:由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组成。①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②下消化道:由小肠、大肠。 7.消化系统的功能:⑴口腔:①把大块食物,通过咀嚼切割、磨碎为较小食物;②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利于吞咽;③进行初步消化,并把食物输送到胃,为以后消化做准备。⑵咽:吞咽食物时,咽后壁前移,封闭气管开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发生呛咳。⑶食管:食团进入食管,食管上端平滑肌收缩,推动食团向下移动,食团下方的平滑肌舒,便于食团通过。⑷胃:容纳和消化食物。⑸十二指肠:接受胃液、胰液、胆汁、肠液。⑹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⑺大肠:吸收水分,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临时的储存场所。 8.食物的吸收形式及吸收部位:①吸收部位:胃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储备,空肠是食物成分吸收的主要部位;②吸收形式:小肠细胞膜的吸收作用主要依靠被动与主动转运来完成。 9.被动转运过程:被动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作用和渗透作用。 10.主动转运:某些营养成分必须要逆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细胞膜,这个过程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并需载体协助。 11.蛋白质在小肠的消化: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部位,蛋白质在小肠经胰液及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酶及肽酶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 12.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转氨基和氧化脱氨基的联合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α-酮酸和氨的过程。 13.个别氨基酸的代过程:⑴个别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部分氨基酸可进行脱羧基作用生成相应的胺。⑵含硫氨基酸的代:蛋氨酸可转变为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不可逆转变,后两者可互变。⑶芳香氨基酸的代:①苯丙氨酸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作用生成酪氨酸;②酪氨酸经酪氨酸羟化酶作用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作用生成多巴胺,酪氨酸还可经酪氨酸酶合成黑色素,也可经酪氨酸转移酶作用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再经中间产物进一步变成胡索酸和乙酰乙酸;③色氨酸可经代转变成5-羟色胺,还可分解代成为尿酸、丙氨酸与乙酰辅酶A,此外色氨酸分解还可产生烟酸。⑷支链氨基酸的代: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三者开始经脱氨基作用生成各自相应的α-酮

营养学基础知识

营养学基础知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营养学基础知识一、人体所需营养素 ①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②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和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D、E、K等) ③矿物质:常量元素(钙、镁、钾、钠、磷、硫、氯)和微量元素(、铜、碘、 锌、锰、、、铬、锡、钒、硅、镍、氟) ④膳食纤维:水溶性纤维(果胶和树胶)与非水溶性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和 木质素) ⑤水 二、 所需 能量 及营养素的计算 1.标准体重:身高(cm)-105 2.体型:体质指数(kg/m2)=实际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为消瘦,之间为正常,24-28属超重,>28属肥胖。 3.计算每日所需总能量: 总能量=标准体重(kg)×单位标准体重能量需要(kcal/ kg)(见表1)。 表1 成人单位标准体重能量需要(kcal/kg标准体重)

算每日三大产能营养素需要量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65%,每克碳水化合物产能4kcal 蛋白质供能比:10%-15%,每克蛋白质产能4kcal 脂肪供能比:20%-30%,每克脂肪产能9kcal 5.举例: 某女性,身高160cm,体重50kg,从事轻体力活动。 ①标准体重=160-105=55(kg) ②BMI=50/=,体型正常,单位标准体重能量需要按30 kcal/ kg计算 ③计算总能量:总能量=55×30=1650(kcal), ④计算三大营养素的需要量: 碳水化合物供能:1650×(50%-65%)=(kcal), 所需碳水化合物的量:()/4=(g) 蛋白质供能1650×(10%-15%)=(kcal) 所需蛋白质的量:()/4=(g) 脂肪供能1650×(20%-30%)=330-495(kcal) 所需脂肪的量:(330-495)/9=(g) ⑤所需食物举例 设定其每日所需碳水化合物210g,粮谷类含碳水化合物75%,则每日所需粮谷类食物为210/=280g,若食用薯类及杂豆类食物,则应按相应的交换比例,减少粮谷类食物的量(详见表3及表4); 设定每日所需蛋白质60g,粮谷类含蛋白质约8%,蛋奶类含蛋白质约7%,瘦肉及鱼类含蛋白质约20%,则每日大概需要瘦肉及鱼类食品100g,鸡蛋1个,牛奶250g; 设定每日食用蔬菜500g,水果200g,共提供能量约180kcal。 每日所需脂肪(1650-(210×4+60×4)-180)/9=43g,瘦肉及鱼类食品含脂肪2%,牛奶含脂肪约3%,一个鸡蛋含脂肪约5g,则每日所需油约25~30g,坚果类约20g; 最后将以上食物按3:4:3的比例分配于早、中、晚三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