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基础课后题答案(小抄版)

心理学基础课后题答案(小抄版)

心理学基础课后题答案(小抄版)
心理学基础课后题答案(小抄版)

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反应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队现实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应。

无意识:是给提未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知觉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整体性。

错觉:是指人再去爱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觉。

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个体通过某种媒介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作记忆:动作记忆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独特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新形象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和首创性的特点。

概括: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分散:主义的分散是在需要集中注意时,因受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时注意力开锁要注意的对象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情绪智力:这个概念是把情绪与最能代表人的认识水平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提出的,1995年美国《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戈尔曼发表的《情绪智力》一书中把情绪智力分为5个方面来理解: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用自己情绪激励自己的能力、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与别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其中,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

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与道德观点是否得到满足与实现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

激情:是一种暴风雨般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自卑:自卑即自我评价过低,总是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担心自己笨拙,这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是个体了解到自己的特点、行为达不到自己理想形象的要求时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

意志: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意志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即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例如:既想吃肉又怕发胖;想成名又畏惧成名途中的艰辛;想旅游又怕花钱;等等。

挫折: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包含三层涵义:一是挫折情境;二是挫折认知;三是挫折反应。

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够拜托困扰以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情境时解脱烦恼、减轻紧张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预料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自我实现:是指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自己全部能力的过程。

智力:指一般能力,是感知、记忆、思维等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利用已知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度、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模仿能力: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比率智商:通过测验所得的儿童心理年龄(智力年龄)与他的实际年龄的比率。

离差智商:离差智商就是用标准分数来表示的智商。即让每一个被试和他同年龄的人相比。

气质类型: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2、气质EAS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巴斯和普朗明提出气质的EAs模型,确定三种气质倾向:情绪性,指个体情绪反应的强度;活动性,指个体能量释放的一般水平;交际性,指个体的人际交往特点

3、多血质: (P233)人的气质类型之一。典型特征:耐受性、兴奋性、敏捷性、可塑性都很强,反应迅速,感受性弱。主要表现:热情、活泼、精力旺盛、反应敏捷、适应力强、善于交际、机智幽默、兴趣广泛、办事效率高、个性属于明显的外向性。情感易于变化且不持久、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心。

3、粘液质:典型特征:耐受性高,感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均较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比较慢。主要表现:沉着、镇静、有耐心、自制力强、缓慢、刻极。沉着坚定、不尚空谈、埋头苦干;但不易接受新鲜事物,不能迅速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胆汁质:典型特征:感受性较弱,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较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外倾性明显,反应快但不够灵活。主要表现:热情直率、精力充沛、反应迅速、行为敏捷;情绪明显表露于外,言谈举止都近乎情绪化,持续时间不长。在克服困难方面意志力强、坚韧不拔。

A型性格: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P248)

根源特质: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大五因素:图普斯和克瑞斯特尔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在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

责任心: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

外倾性: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

宜人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

情绪稳定对神经质: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

这些因素最终被称为“大五”。这五个维度代表着在最大程度上抽象出来的人格,而每一维度包含了大量的人格特征的更为具体的差异。

投射法:投射测验就是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迹或不明确的人物图片,要求被试解释其知觉,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投射出来。

简述题

如何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答: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可学,或称为边缘学科。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说明心理过程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答:心理过程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认识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再认识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深刻则情感深刻,认识肤浅则情感肤浅。再认识基础上、再情感激励下,人才可能形成意志过程。已经形成的对某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过程,必然会促进或阻碍人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说明影响心理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人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环境因素:影响人心理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还有社会经济环境,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点。2、机体的生理状况:这方面包括身体健康状况,身材高低、胖瘦,伤痛,饮食和睡眠等情况。3、个人心理因素:一个人心理上原有的情况、特点、倾向都可以对当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法、观察法各有哪些特点?

答:实验法特点:1、研究者处于完全主动地地位,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控制或改变没肿心理现象的出现,不需要消极地等待它的发生。2、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偶然因素的干扰,排除一切与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无关的因素的影响,使研究过程保持正常的、稳定的状态。3、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改变各种条件,多次重复地进行同一种或类似的实验,验证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科学地把握某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观察法的特点: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2 、观察法是有准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3、观察法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确定不同的观察内容。

简要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答: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经验都能产生;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

感觉与直觉的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很少有单独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称为感知觉

说明感受性变化的形式。

答: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后像当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正后像: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像:与感觉的性质相反。4、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感觉的空间积累是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融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感觉的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的现象。5、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的感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一)知觉的选择性人对外来信息进行优先选择而做出进一步加工的特性(二)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感知的食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标示出来的特性。(三)知觉的整体性 <同名解1>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整体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大小常性2、明度常性3、颜色常性4、形状常性

说明观察力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答: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伴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有观察所获得的知觉映像比一般知觉映像更鲜明、更细致、更完整。观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知觉活动。观察力不是单纯的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人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心里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能力。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一、理论意义:科学地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实践意义:1、可以使心理因素对行为活动产生最佳影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2、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水平,增强身心健康。3、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可以在选拔和培训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法制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举例说明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一、客观性原则:1 、要选择一定的外部行为活动作为指标。2、要控制一定的外部条件。3、要确定观察心理现象的生理指标。二、发展性原则:人的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人的周围的客观现实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人脑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人的心理必然也再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学援救中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动态大系统,又要对各种心理现进行多层次、多水平、多角度的系统分析,又要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之间相互联系进行系统分析。

说明表象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1、直观性和形象性。表象实在感知觉基础上产生的,感知觉中的客观事物是具体、形象、直观的,所以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2、概括性。表象是经过不同时间或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类食物多次感知而形成的综合的概括化形象。3、可操作性。人们对表象的操作就像他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以一样,心理旋转实验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功能:1、表象是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桥梁。2、表象是人理解知识信息的重要条件。3、表象是想象的基础。也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4、表象对人类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

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又叫工作记忆。它有以下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秒~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编码方式为主,也存在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

信息容量有限,其容纳量为7±2各组块。

信息提取或检索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提取信息或检索信息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同时扫描,即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串行式扫描。二是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即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三是完全系列扫描,即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并行式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编码方式和识记类型之外,还有以下因素:

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是识记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识记效果。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的目的任务明确与否,影响到识记者认知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计划性。

识记的方法。从识记材料的结构来看,识记方法有三种: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什么是遗忘?分析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1)定义: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就是信息的丢失,表现为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2)规律: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规律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以自己为被试,采用节省法,共做了163次实验,得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结论,并将结果绘成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记忆的保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即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3)原因:(一)衰退理论。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

(二)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干扰所致,干扰被排除,记忆还可恢复(三)压抑理论。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消除,记忆就能恢复,此遗忘可称为动机性遗忘,是弗洛伊德首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

(四)提取失败。提取失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人们之所以对一些信息想不起来,是因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五)影响遗忘的其他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材料的类似性与系列位置。3.学习的程度。4.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简要分析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个体能意识到的,也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刺激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影响。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举例说明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的过程,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或称思维操作。(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人脑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人脑按照某种标准将事物归到一定类别中的过程,它以比较为前提。

(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人脑中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性,舍去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

(四)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运用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

说明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

(一)再造想象形成的条件:(1)要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2)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二)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1)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2)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象储备。(3)思维的积极活动。(4)原型启发。(5)灵感。

个体思维品质的差异有哪些表现?

思维品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2)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与语言有何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简洁概括的反应,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反应,主要是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等功能。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样,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承担工具的语言。

从思维的个体发展来看,研究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思维主要以语言为刺激物,特别是当具体刺激无不在眼前时,思维则借助语言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和语言的区别:1、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不同。2、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3、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4、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5、思维的规律和语言的规则不同。6、说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注意的外部表现有哪些?

(一)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会不由自主地朝向被注意的对象。

(二)无关运动的停止: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就停止了,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

(三)生理运动的变化:人在集中注意时,其肢体血管收缩,头部的血管舒张。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吸气愈加短暂,而呼气则愈加延长。在注意高度紧张时,还会出现“屏住呼吸”这样的呼吸暂停止的现象。

说明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的变化活动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的主观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的机能状态

说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发展兴趣。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富有极大兴趣时,就会引发有意注意

2)磨练意志。即使人们对某事物富有极大的兴趣,当持续时间长或困难很大时,难免就会放弃,这时就要磨练意志,克服困难,有意识的进行有意注意。

3)注意习惯。当一个人有良好的注意习惯时,也不太容易放弃,会努力做出有意注意。注意的功能有哪些?

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选择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基础。

保持功能

所谓保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

注意的保持功能是人脑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的必要条件。

整合功能

前注意状态下,人只能对信息的个别特征进行有限的加工。

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将信息整合为一个整体。

调节和监督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答:(一)适应功能 1、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 2、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3、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作用。

(二)动机作用 1、情绪是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的;在某些情况下,情绪情感本身就具有动机的作用。 2、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有正反两方面: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

(三)组织作用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兴趣、喜悦等的作用具体体现以下方面: 1、促成知觉选择。 2、监视信息的移动。 3、影响工作记忆。 4、影响思维活动。

(四)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信号作用,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

(五)感染作用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某个人情绪情感的表现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影响功能。

(六)迁移作用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

心境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调节心境?

答: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境遇、事业成败、工作顺逆、人际关系、对往事的回忆、未来遐想和身体状况等,都能引起某种心境。时令气候、自然景物等也会影响人的心境,但从影响心境的本质原因来看,主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何调节心境(自己发挥)。

试述情绪三因素理论及其实验过程。

答:情绪三因素理论由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此理论认为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沙赫特和辛格精心设计了证明环境时间、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的实验。指出情绪受环境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实验过程(P158):实验前告诉被试,要考察一种新维生素化合物对视敏度的影响效果。在被试同意的前提下,为他们注射药物。但实际上,控制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实验组被试都注射的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被试出现心悸、颤抖、灼热、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反应而处于典型的生理唤醒状态。药物注射后,将实验组被试分为三组,“告知组”:告诉被试药物会导致心悸、颤抖、兴奋等反应;“未告知组”:对被试说药物是温和的,不会有副作用;“误告知组”:告诉被试药物会导致全身麻木、发痒和头痛。然后,认为地安排了两个实验情镜:“欣快”情境与“愤怒”情境。实验组的三组被试各有一半进入“欣快”情境,另一半进入“愤怒”情境。当被试进入“欣快”情境时,看见一个人(实验助手)在室内唱歌、跳舞、玩耍,表现得十分快乐,并邀请被试一同玩耍。而进入“愤怒”情境的被试则会看见一个人(实验助手)正对填写着一张调查表发怒、咒骂、跺脚,并最后撕毁调查表,被试也被要求填写同样的调查表,表上的题目带有人身攻击和侮辱性,并会引起极大愤怒。

说明意志行为的特征。

答:意志总是与行为紧密相连,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行为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一)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三)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列出常见的动机冲突的形式。

答: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常见的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个所爱者或两个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二)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三)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四)多重趋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答:产生挫折的原因就是挫折情境,即,使目标不能实现的各种阻碍和干扰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指个体的生理缺陷或疾病带来的限制。

心理因素,即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水平。其中,容易导致挫折的关键心理因素主要有:自我意识较差、对成功的期望值过高、认知出现偏差等。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即各种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生老病死等。

社会因素,即来自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干扰或障碍,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大环境,也包括学校、社团、家庭等小环境。同自然因素相比,社会因素更易引起个体的挫折感,而且影响也较大。

说明动机的特点与功能。

答:动机是激发和维持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因。

(一)动机的特点

1、原发性。动机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原发点,是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原发力量,每个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隐蔽性。由于动机的产生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加之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又错综复杂,因而,动机的产生及其对个体的作用往往是看不见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3、活动性。动机与行为活动互不可分,有动机必然有活动,根据行为活动可以追溯动机。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2、指引功能。动机像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是活动始终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维持和加强功能。动机维持个体活动指向一定目标,并调节者活动强度和时间的持续。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最终实现目标。

2、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及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反而会产生一种阻碍作用。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还随任务难度的变化而变化。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难度不同而有差异。在容易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反而有下降趋势。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完成。

试述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答: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剖析了传统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动机理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因素分析。他把归因分为3个维度: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和管理等实际工作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一,该理论有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学生学习成绩与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第二,该理论可以依据学生的归因倾向预测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归因训练和教师期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说明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能力和知识、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1)首先,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

a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b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2)其次,能力和知识、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

a一方面,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另一方面,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试述智力多元论。

答: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倡议的。

他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8种智力成分是:(1)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3)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4)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表达与韵律的识别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包

试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说。

答:(1)1977年吉尔福特根据智力测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提出了如右图所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智力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不仅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有助于发现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对因材施教也是有助益的。

试述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答:又称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腾伯格(1985)提出的三元理论、纳格利尔里和戴斯提出的“智力的PASS理论”最具代表性。

(一)智力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二)智力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lanning– arousal – simultaneous - successive,简称PASS)。

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4种认知过程。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arousal)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PASS模型的理论基础有两个:

一是信息加工的心理学,二是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PASS模型中的认知系统与鲁利亚机能系统的对应关系:注意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第二机能系统,计划系统——第三机能系统。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说明典型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答:一般认为典型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其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2、分析自己的气质特征及其影响。

试述气质对个体心理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答:一、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但影响活动的效率。

二、气质类型差异可作为职业选择的一种依据。

三、气质类型特征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的心理学依据

(一)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进行个别施教

(二)应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智力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三)要教育学生当会不断认识并改善自己的气质

四、气质类型又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基本条件之一

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区别: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第三,气质不涉及社会评价,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社会评价,有好坏善恶之分。

联系: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性格可掩盖和改造气质。

说明性格的特质理论。

答: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两大类:(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分四层:说明性格的类型理论。

答:(一)单一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

(二)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 A--B型人格(弗里曼和罗斯曼)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2.内一外向人格(荣格)外向人格的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内向人格的特点: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三)性格类型说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①经济型②理论型③审美型④权力型⑤社会型⑥宗教型。

说明良好性格的主要表现。

答:(1)能面对现实并接纳现实,而非一味歪曲现实、愤世嫉俗。(2)能客观的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与社会,而非排斥自己、拒绝别人、攻击社会。(3)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追求与理想。(4)情绪和思想表达较为自然,不造作。(5)有较独立的性格,有独处的需要而不回避他人。(6)能发展与他人的深厚友谊。(7)能分辨目的与手段,对善与恶的区分态度较明朗。(8)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简介鉴定性格的方法。答:一、自陈量表法人格自陈量表是一种对人格作客观测量的工具、它包括许多描述人格的项目,要求被试以是非法或选择法的方式选择答案、从而把自己的人格特点陈述出来。人格自陈量表的编制有多种设计类型。目前我们最常见到的有以下两种设计类型:1.以经验建构的量表。 MMPI 2.由因素分析建构的量表。

二、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就是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迹或不明确的人物图片),要求被试解释其知觉,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投射出来。

(一)主题统觉测验(二)罗夏墨迹测验

三、情境测验

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

如:情境压力测验:特别设计一种情境,使被试产生并面临情绪上的压力,然后由主试观察、记录被试是如何应对的,从而了解他的人格特质。

观察时常采用项目核查法和等级评定法。

四、晤谈法晤谈法就是评定者同被试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其性格的方法。

五、自然实验法优点:可以结合经常业务工作进行性格鉴定。缺点:难以对实验条件作严密的控制。

论述题

距离说明影响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答:1、知觉选择性不仅依赖与物理特性之外,还与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任务、以往知识经验和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2、知觉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试述培养观察力的意义和目标。

答:意义——1、培养观察力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2、培养观察力有助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3、培养观察力有助于提高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能力。

目标——1、要使观察者具有强烈的求知探索精神,总是以不寻常的态度和方式去审视常人所不注意的事物。2、要使观察者具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掌握确定目标的方法的技术,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要使观察者善于捕捉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4、要使观察者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弥补感官的不足。5、要使观察者能熟悉并运用各种数学统计方法,对观察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6、要使观察者能客观地将所观察的结果与他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进行印证比较,消除人为误差,对观察结果进行恰当的科学评价。举例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信息的输入与编码

保持——信息的贮存保持不是一种消极的、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是发展变化的,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

再现(再认和回忆)——信息的提取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的、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一般和感知、思维、情感等一起发生。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概念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并加以确认的心理过程。回忆有多种类型。

联系实际,分析自己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改善记忆的方法。(p95)

提高记忆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适当采用间时复习。最后,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二)把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三)复习过程多样化(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正确性、准确性和持久性。(五)注意用脑卫生(六)提高记忆力的策略1.形成图片记忆2.赋予信息以意义3.利用已有知识4.建立特殊联系

联系实际,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122)

1、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和鼓励;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3、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

4、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5、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型人格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1、利用过去的经验;

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3、正确运用变式;

4、及时下定义;

5、形成概念体系;

6、反复运用概念

试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因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

2)认知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体认知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是认知结构的限制,即个人面对问题时,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心理反应;二、是迁移的作用;三、是定式的作用;四、是策略选择;五、是功能固着与变通;六、是原型启发

3)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产生影响:

试述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他们反映了注意的发展水平。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情绪等。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二)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2、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3、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分配的条件条件:(1)多种活动中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2)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联系实际,说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自我暗示法(二)情景想象法(三)培养间接兴趣(四)记录法(五)自我奖惩法(六)训练听课技巧

试析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答:(一)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区别

1、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认识活动→客观事物本身:情绪情感→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2、发生和改变的随意性:认识活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情绪情感→不随意性。

(二)情绪情感与认识的联系

1、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影响情绪:对事件的评价、解释影响情绪。

2、人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也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情绪影响认识:心情愉快时学习效率高。情绪依赖性记忆——心情好时的回忆

焦虑的人对危险和威胁显得特别警惕。抑郁的人倾向于回忆过去的消极事件。

联系实际,说明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

答: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主要包括以下5种:

1、自我意识调控。

2、理智调控。

3、转移调控。

4、激励调控。

5、合理宣泄。

不良情绪的调控具体方法如下:

(一)排除抑郁——1、铲除抑郁根源。2、改变认知角度。3、适当释放情绪。4、改变行为方式。5、调换环境。

6、休息。

(二)学会制怒——1、拓宽心理容量。2、要有一定的防怒措施。

(三)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

(四)消除紧张与焦虑

1、积极的认知方式(1)勇敢面对焦虑与紧张,想一想事情最坏会到什么程度。(2)排除极端的想法,不随意夸大生活状态。(3)用欣赏的态度看待世界。(4)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5)理智的面对冲突,权衡自己所冒的风险。

2、积极的行动方式

积极的行动方式表现在以下个方面:(1)赶快行动起来。(2)融洽社会关系,运用社会支持。(3)学会宣泄和倾诉。

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行动策略就是培养健康的个性,有了健康的个性,消极的情绪就会减少许多。

分析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答:意志品质: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称为意志品质。

主要的意志品质有: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一)独立性

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自己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

独立性不同于武断。

与独立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

(二)坚定性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与坚定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刚愎、执拗。

(三)果断性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果断不同于轻率。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四)自制力

自制力是善于控制自我的能力。如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等。

意志品质的培养:(一)加强认识,树立正确远大而具体的人生目的(二)多参加实践活动(三)运用集体的力量(四)加强自我培养

联系实际,分析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答: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够拜托困扰以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人的挫折承受力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对挫折的承受力也有差异。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生理条件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挫折承受力要好于体质虚弱、有生理缺陷的人。(二)认知因素对同样的挫折情境,个体的认知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人格因素人格中的个性倾向性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对挫折承受力有很大影响。有远大理想的人比胸无大志的人有较强的挫折承受力;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坚强的人比孤僻、悲观、自卑、怯懦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要强;多血质比抑郁质的人能更好地承受挫折等。

(四)个体经验

有两种生活经验能增强人的挫折承受力:一是在个体生活史上,隔一段时间总会发生某种挫折,但个体有充分的时间来掌握摆脱挫折事件的技巧,二是从幼儿开始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训练,掌握了处理挫折的技巧。(五)挫折的强度和频率

轻微的、偶尔的挫折较易承受,如果挫折的强度太大,发生的频率较多,个体就难以承受。

(六)社会支持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朋友的关心都有助于个体战胜挫折。

1、试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答: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预料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们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诱因、强化)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个体成败经验

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体验,即直接体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学习者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屡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即学习者看到与自己实际实力相当的示范者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个体的归因特点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把成功归因于外因、把失败归因于内因的人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相反,把成功归因于内因、失败归因于外因的人自我效能感会加强。

(三)言语说服,通过说服、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来改变自我效能感。

(四)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和不良的生理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对他们的期待和鼓励,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从而提高成绩。

2、评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

答: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评析需要层次论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七种。

这七种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二)七种需要是由低到高按顺序逐级递升的。

七种需要重,前四种是低级需要,后三种是高级需要。

(三)在每一个时期,个体需要呈现出丰富性特征,多种需要共同存在,其中有占主地位的需要、即优势需要,它对当前行为发挥关键作用。

(四)需要的发展呈金字塔形。

由塔底到塔顶,由下而上,愈来愈狭窄,即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的满足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满足所占的比例越小,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很少一部分。其主要原因是低层次需要相对容易满足,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对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1、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复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2、将人的需要看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系统,具有整体性。这一理论收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是:

1、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忽视或否定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特征。

2、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不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就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把需要的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答:(一)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对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发音器官的特征,四肢和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等。

身体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但身体素质却不等同于能力本身,即它不能决定能力发展。

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2.早期经验的作用

3.教育条件的影响

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即使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答:(一)努力培养良好的创造个性(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提倡学习中的相互讨论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三)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四)积极参加科学研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1分,45*1=45分) 1、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鼻祖的是(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冯特 2、以特定的心理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的研究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教育实验研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处理属于( A )。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常量 4、下列哪个现象与视觉适应现象有关。( D ) 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 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知觉到红旗总是红色 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 D.夜晚开车与对面车辆会车时不宜开远光灯。 5、坚信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尊重个体的独特性的心理学流派是( C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格式塔学派 6、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 D )。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 7、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会随刺激时间而发生变化,此现象叫做( D )。 A.感觉后效 B.感觉变化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8、正上课时突然听到某同学的手机铃声响了,对这种刺激的注意属于(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注意分配 9、感受性是( B )。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10、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服饰,为安全大计在服装颜色设计方面主要需考虑知觉的( B )。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C )学派。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 D.认知 12、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成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 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知觉的( A )。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1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恒定的(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毫无关系 14、暗适应完成后,视觉感受性( B )。 A.无变化 B.提高 C.降低 D.提高和降低 15、已知重量的感觉差别阈限为1/50,某举重运动员已举起150Kg,请问至少增加多少 kg后,该运动员能明显感觉重量增加了。(C)

基础心理学测试题.doc

咨询员单选题(应有133 ■实有160题) 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d (A)1876 (B)1877 (C)1878 (D)1879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o b (A)俄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 为一门独立的科学。c (A)魏特海墨 (B)费希纳 (C)冯特 (D)韦伯 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心理的发生、发展 (B)社会对心理制约 (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A)活动

(C)主观能动性 (D)意志的努力 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o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乂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o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人格 8、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9、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o (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 (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 (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 10、()以研究知觉与意识为主,主张知觉是有组织的,是整体的经验。 (A)精神分析学派 (B)构造主义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工程材料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基础 1、合金钢是如何分类的? 1) 按合金元素分类:低合金钢,含有合金元素总量低于5%;中合金钢,含有合金元素总量为510%;中高合金钢,含有合金元素总量高于10%。 2) 按冶金质量S、P含量分:普通钢,P≤0.04≤0.05%;优质钢,P、S均≤0.03%;高级优质钢,P、S均≤0.025%。 3) 按用途分类:结构钢、工具钢、特种钢 2、奥氏体稳定化,铁素体稳定化的元素有哪些? 奥氏体稳定化元素, 主要是、、、C、N、等 铁素体稳定化元素, 主要有、、W、V、、、、B、、等 3、钢中碳化物形成元素有哪些(强-弱),其形成碳化物的规律如何? 1) 碳化物形成元素:、、、V、、W、、、等(按形成的碳化物的稳定性程度由强到弱的次序排列) ,在钢中一部分固溶于基体相中,一部分形成合金渗碳体, 含量高时可形成新的合金碳化物。 2) 形成碳化物的规律 a) 合金渗碳体——与碳的亲和力小,大部分溶入α或γ中,少部分溶入3C中,置换3C中的而形成合金渗碳体()3C; 、W、少量时,也形成合金渗碳体 b) 合金碳化物——、W 、含量高时,形成M6C(24C 42C)23C6(21W2C6 2W21C6)合金碳化物 c) 特殊碳化物——、V 等与碳亲和力较强时 i. 当<0.59时,碳的直径小于间隙,不改变原金属点阵结构,形成简单点阵碳化物(间隙相)、M2C。 . 当>0.59时,碳的直径大于间隙,原金属点阵变形,形成复杂点阵碳化物。 ★4、钢的四种强化机制如何?实际提高钢强度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1) 固溶强化:溶质溶入基体中形成固溶体能够强化金属; 2) 晶界强化:晶格畸变产生应力场对位错运动起到阻碍达到强化,晶格越细,晶界越细,阻碍位错运动作用越大,从而提高强度; 3) 第二相强化:有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沉淀强化着眼于位错运动切过第二相粒子;弥散强化着眼于位错运动绕过第二相粒子; 4) 位错强化:位错密度越高则位错运动越容易发生相互交割形成割阶,引起位错缠结,因此造成位错运动困难,从而提高了钢强度。 有效方法:淬火+回火,钢淬火形成马氏体,马氏体中溶有过饱和C和元素,产生很强的固溶强化效应,马氏体形成时还产生高密度位错,位错强化效应很大;是形成许多极细小的取向不同的马氏体,产生细晶强化效应。因此淬火马氏体具有很高强度,但脆性很大,淬火后回火,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粒子,间隙固溶强化效应虽然大大减小,但产生很强的析出强化效应,由于基体上保持了淬火时细小晶粒,较高密度的位错及一定的固溶强化作用,所以回火马氏体仍具有很高强度,并且因间隙固溶引起的脆性减轻,韧性得到改善。 ★5、固溶强化、二次硬化、二次淬火、回火稳定性的含义。 1) 固溶强化:当溶质原子溶入基体金属形成固溶体能强化金属。 2) 二次硬化:在含、W、V较多的钢中, 回火后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不是单调降低, 而是在某一温度后硬度反而增加, 并在某一温度(一般为550℃左右)达到峰值。这种在一定回火温度下硬度出现峰值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3) 二次淬火:通过某种回火之后,淬火钢的硬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这种现象称为二次淬火。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心理学基础历年考试试题

江西财经大学 06-07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代码:39002A 授课课时:36节 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适用对象:大学本科 一、名词解释分)分,共16(每小题4 4.似动2.无意注意,3.晶体能力,1.个性心理特征,二、填空题) 15分(将每空格处的正确答案添写在答题纸上。每空1分,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1.注意的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的基本方法有2.保持量测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__。3.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象基本特征是、为之程称象形的心理过一个栩栩如生的林黛玉的脑看5.完《红楼梦》后中产生。______________ 。、_____ ___6.斯腾伯格把人的智力分成三元 _______ _、_____ ___三、判断说明题分;32分,说明(先判断命题正误,然后说明正确或错误的理由,判断20分)分,共判断错误,全题不得分。每小题51.暗适应过程是视觉感受性不断下降的过程。 2.思想开小差是一种注意的转移。 150%保持量最佳。3.过度学习 4.气质有好坏之分。四、简答题分)分,共24(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出解释。每小题6 1.什么是表象与想象?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2.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3.内驱力、动机与诱因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4.五、论述题分)12.5分,共25(回答要点,并作出相应论述。每小题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1.请结合自己,论述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能力?2.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必看的: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好很强大。 《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 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 这些书豆瓣都有,直接搜类别名字(比如"进化心理学")即可 最好去看看wiki上的"心理学"条目 入门之前读书的基本原则: 1.暂时不看以下几种书:解梦/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2.不看声称能快速解决具体问题的书:领导力/3秒钟看透人心/测试你的XX能力/投资心理/让别人喜欢你 3.能分辨书的好坏前只看翻译的,暂时不看国内作者写的书,除非有人强烈推荐

工程材料学小抄版答案

固溶强化: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弥散强化:倘若脆性第二相颗粒呈弥散状均匀分布在基体相上,由于第二相粒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运动从而提高了合金塑性变形抗力,则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的现象 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来同时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塑性和韧性的方法 热加工:凡是在材料再结晶温度以上所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叫做热加工 冷加工:凡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下所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叫做冷加工 称过冷度。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T0-Tn=T 枝晶偏析:由于固溶体结晶一般按树枝状长大,使这种晶内偏析也呈树枝状分布。 本质晶粒度:表示在一定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性的高低。 加工硬化:随着变形量增大,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增加,晶体塑性变形能力迅速增大,强度硬度明显升高,塑形和韧性下降。 回复:冷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其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晶体内部所产生的某些变化。 再结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因其新旧晶粒的晶格类型完全相同,只是晶粒形态发生了变化,所以称之为再结晶。 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许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这种硬化现象为二次硬化。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 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 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30~ 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 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M或B下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 冷处理:将淬火钢继续冷却到-70~-80℃(或更低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使残余奥氏体在继续冷却中转变为马氏体。 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 淬透性: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M的能力,其大小是用规定条件下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性:表示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淬火钢会出现冲击韧度显著下降的现象。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火钢在250-350℃回火时出现的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淬火钢在500-650℃范围内回火后缓冷时出现的脆性。 不锈钢晶间腐蚀:晶间腐蚀是沿晶粒周界发生腐蚀的现象。它是不锈钢某一温度下加热或冷却,Cr23C6析出于晶界,使晶界附近Cr含量降低,在介质作用下发生强烈腐蚀。 共晶反应:恒温下,某一成分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不同的固相的反应。 共析反应:一定成分的固相,某一恒温下同时分解成两个成分与结构均不相同的固相反应。临界淬火冷却速度: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基础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严宝亮 单位:凤翔中学 专业:化学 考试科目:基础心理学 考试分数: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课程名称基础心理学姓名严宝亮单位凤翔中学专业化学题号分数签名1 2 3 4 5 6 7 8 9

年月日 10 总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基础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 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问?(D) A灵魂B意识C行为D行为与精神过程 2.红灯灭了之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后像,这叫:(A) A正后像B负后像C明度对比D色彩对比 3.有些教师十分强调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理解,认为它们对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这 一看法体现了心理学何种观点?(D ) A 生物学观点B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C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D认知的观点 4. 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A) A定势B迁移作用C动机状态D变式 5.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D) A指向性和集中性B指向性和选择性C调节性和集中性D选择性和集中性 6. 与注意信息加工不相关的理论是:(B) A瓶颈模型B透镜模型C特征整合模型D眼动理论 7. 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中,属于第三层次的需要是哪种需要?(B) A安全B爱与归属C自我实现D尊重 8.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哪个区域的?(D) A顶叶B颞叶C额叶 D 枕叶 9. 幻想是哪种想象的特殊形式。(A ) A 创造想象 B 再造想象 C 无意想象D空想

10“心理旋转”研究说明表象是一种:(B) A映像B心理操作C概括性D自觉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20分)。 1、流体智力 答: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2、效度 答: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3、顺应 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4、幂定律 答:幂定律指的是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kIn。 三、简答(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答:(1) 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2) 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3)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有些人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很有规律。这样,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能全神贯注地工作。相反,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在必要时就难以组织自己的随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某些外部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注意的维持。(4)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知识经验对随意注意也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异常熟悉的事物或活动,可以自动地进行加工和操作,无需特别集中的注意。另一方面,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5) 对人格的依从性。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 2 简述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所谓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而一向受到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重视。(一)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如果我们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来测量某一地区全部人口的智力,则智商在100±16范围内的人应占全人口的68.2%,智商在100+32以内的人应占全人口的95.4%。智商高于132或低于68的人在全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不同智商水平在人口中所占百分比是不同的。( 二) 表现早晚的差异

最新心理学基础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V 1. 下列哪项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a)A. 望梅止渴 B. 学说话 C. 学走路 D. 学穿衣 满分:1 分 2.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是指(B)。A. 音色 B. 声调 C. 音频 D. 音量 满分:1 分 3. (C)最直接的表示就是接纳。A. 共情 B. 同情 C. 尊重 D. 真成 满分:1 分 4. (A)中最典型的理论是社会学习论与社会交换论。A. 认知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D. 行为主义学派 满分:1 分 5. 初中生可以利用(D)作为学习的工具。A. 语言 B. 动作 C. 文字 D. 抽象符号 满分:1 分 6. 以下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描述正确的是(A )。A. 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 心理健康辅导一般都是通过说服教育来实现 C. 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件解说来提高认识 D. 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案例分析使人提高认识 满分:1 分 7. (C)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A. 催眠 B. 睡眠 C. 白日梦 D. 记忆 满分:1 分 8. 下列不属于反抗心理原因的是(D)。A. 自我意识的高涨 B. 兴奋性过强 C. 独立意识 D.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满分:1 分 9. (B)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前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满分:1 分 10. “你对此感到伤心”是(D)会谈技术。A. 倾听 B. 开放性 C. 封闭性 D. 情感反应 满分:1 分 11. 下列属于特殊能力的是(D)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抽象概括力 D. 色彩识别力 满分:1 分 12. 下列不属于认知风格的是(C)A. 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B. 冲动和沉思 C. 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 D. 同时性和继时性 满分:1 分 13. 以下对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D)。A. 先天遗传影响与后天环境影响并存 B. 主动发展与被动适应并存 C. 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 D. 个体主观性和环境客观性相互影响并存。 满分:1 分 14. 以人为中心的辅导法是由(a)提出的。A. 罗杰斯 B. 艾利斯 C. 巴普洛夫 D. 弗洛伊德 满分:1 分 15. 在出生后5-6周,婴儿表现出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b )A. 自主性微笑 B. 社会性微笑 C. 无意识微笑 D. 潜意识微笑。 满分:1 分 16. 遗忘的规律是(a)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匀速 D. 没有规律 满分:1 分 17. 态度具有一定的(a)和持久性。A. 稳定性 B. 渐进性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工程材料学习题集答案整理

页眉 工程材料习题集 钢的合金化基础第一章 1合金元素在钢中有哪四种存在形式?(马氏体),以溶质形式存在形成固溶体;、γ(奥氏体)、M①溶入α(铁素体)形成强化相:碳化物、金属间化合物;②形成非金属夹杂物;③。、以游离状态存在:CuAg④ 其中哪三个可无限溶解在奥氏体中?哪两个铁素体形成元素可写出六个奥氏体形成元素,2 无 限溶解在铁素体中?,其中(锰、钴、镍、铜、碳、氮)C、NCo、Ni、Cu、①奥氏体形成元素:Mn、(铜、碳、氮)为有限溶NC、、Co、Ni(锰、钴、镍)可无限溶解在奥氏体中,CuMn、解;(铬、钒)可无限溶解在铁素体中,其余为有限溶解。、V②Cr 写出钢中常见的五种非碳化物形成元素。3Co 、、Cu、Si、Al①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按碳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按由强到弱的顺序写出钢中常见的八种碳化物形成元素。4 写出钢中常见的四种碳化物的分子式。Fe Mn、Cr、(弱)、、V、(中强)W、MoNb①碳化物由强到弱排列:(强)Ti、C→MC→MFeC→MC②碳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63623容易加工硬化?奥氏体层而高锰奥氏体钢难于冷变形,5为什么高镍奥氏体钢易于冷变形,错能高和低时各形成什么形态的马氏体?越有层错能越低,镍是提高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锰是降低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①利于位错扩展而形成层错,使交滑移困难,加工硬化趋势增大。钢;奥氏体层错Cr18-Ni8 奥氏体层错能越低,形成板条马氏体,位错亚结构。如②合金。能越高,形成片状马氏体,孪晶亚结构。如Fe-Ni钢的强化机制的出发点是什么?钢中常用的四种强化方式是什么?其中哪一种方式在提6 高强度的同时还能改善韧性?钢中的第二相粒子主要有哪两个方面的作用?①强化机制的出发点是造成障碍,阻碍位错运动。、第二相强化、位错钢中常用的四种强化方式:固溶强化、晶界强化(细晶强化)②强化(加工硬化)。晶界强化(细晶强化)在提高强度的同时还能改善韧性。③沉淀强化。钢中的第二相粒子主要作用:细化晶粒、弥散④/ 钢中常用的韧性指标有哪三个?颈缩后的变形主要取决于什么?7韧性指标:冲击韧度①? TK、韧脆转变温度、平面应变断裂韧度。ICk k颈缩后的变形用?表示,主要取决于微孔坑或微裂纹形成的难易程度。②P钢中碳化物应保持什么形晶粒大小对极限塑性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为了改善钢的塑性,8 态?细化晶粒对改善均匀塑性(εu) 贡献不大,但对极限塑性(εT)却会有一定好处。因为① 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少,使应力集中减弱,推迟了微孔坑的形成。应为球状、钢中的碳化物(第二相)充分发挥弥散强化的作用,②为了改善钢的塑性,细小、均匀、弥散地分布。页脚 页眉 9改善延性断裂有哪三个途径?改善解理断裂有哪两种方法?引起晶界弱化的因素有哪两个? ①改善延性断裂有三个途径:(1)减少钢中第二相的数量:尽可能减少第二相数量,特别是夹杂物的数量。细化、球化第二相颗粒。(2)提高基体组织的塑性:宜减少基体组织中固溶强化 效果大的元素含量。(3)提高组织的均匀性:目的是防止塑性变形的不均匀性,以减少应力集中;碳化物强化相呈细小弥散分布,而不要沿晶界分布。 ②改善解理断裂有两种方法:(1)细化晶粒;(2)加入Ni元素降低钢的T。k③引起晶界弱化的因素有两个:(1)溶质原子(P、As、Sb、Sn)在晶界偏聚,晶界能r下降,裂纹易于沿晶界形成和扩展。(2)第二相质点(MnS、Fe3C)沿晶界分布,微裂纹g易于在晶界形成,主裂纹易于

基础心理学试题三

基础心理学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合。 2、观察过程总是伴随着思维活动,因此有把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 3、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4、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具有两个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 5、思维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6、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把情绪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 7、动机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8、高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9、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0、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B ) A.弗洛伊得 B.罗杰斯 C.威特海默 D.斯金纳 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3.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4.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5.记忆过程包括(A )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B.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记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再认、重现和记忆 6.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D )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抑制 D.双重抑制 7.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B ) A.抽象性 B.概括性

工程材料学习题集答案整理最终版

工程材料习题集 第一章钢得合金化基础 1合金元素在钢中有哪四种存在形式? ①溶入α(铁素体)、γ(奥氏体)、M(马氏体),以溶质形式存在形成固溶体; ②形成强化相:碳化物、金属间化合物; ③形成非金属夹杂物; ④以游离状态存在:Cu、Ag。 2写出六个奥氏体形成元素,其中哪三个可无限溶解在奥氏体中?哪两个铁素体形成元素可无限溶解在铁素体中? ①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Cu、C、N(锰、钴、镍、铜、碳、氮),其中Mn、Co、Ni(锰、钴、镍)可无限溶解在奥氏体中,Cu、C、N(铜、碳、氮)为有限溶解; ②Cr、V(铬、钒)可无限溶解在铁素体中,其余为有限溶解。 3写出钢中常见得五种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①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Al、Cu、Co 4按由强到弱得顺序写出钢中常见得八种碳化物形成元素。按碳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得顺序写出钢中常见得四种碳化物得分子式。 ①碳化物由强到弱排列:(强)Ti、Nb、V、(中强)W、Mo、Cr、(弱)Mn、Fe ②碳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得顺序:Fe3C→M23C6→M6C→MC 5为什么高镍奥氏体钢易于冷变形,而高锰奥氏体钢难于冷变形,容易加工硬化?奥氏体层错能高与低时各形成什么形态得马氏体? ①镍就是提高奥氏体层错能得元素,锰就是降低奥氏体层错能得元素,层错能越低,越有利于位错扩展而形成层错,使交滑移困难,加工硬化趋势增大。 ②奥氏体层错能越低,形成板条马氏体,位错亚结构。如Cr18-Ni8钢;奥氏体层错能越高,形成片状马氏体,孪晶亚结构。如Fe-Ni合金。 6钢得强化机制得出发点就是什么?钢中常用得四种强化方式就是什么?其中哪一种方式在提高强度得同时还能改善韧性?钢中得第二相粒子主要有哪两个方面得作用? ①强化机制得出发点就是造成障碍,阻碍位错运动。 ②钢中常用得四种强化方式:固溶强化、晶界强化(细晶强化)、第二相强化、位错强化(加工硬化)。 ③晶界强化(细晶强化)在提高强度得同时还能改善韧性。 ④钢中得第二相粒子主要作用:细化晶粒、弥散/沉淀强化。 7钢中常用得韧性指标有哪三个?颈缩后得变形主要取决于什么? α、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 IC、韧脆转变温度T k。 ①韧性指标:冲击韧度 k ε表示,主要取决于微孔坑或微裂纹形成得难易程度。 ②颈缩后得变形用P 8晶粒大小对极限塑性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为了改善钢得塑性,钢中碳化物应保持什么形态? ①细化晶粒对改善均匀塑性(εu)贡献不大,但对极限塑性(εT)却会有一定好处。因为随着晶粒尺寸得减少,使应力集中减弱,推迟了微孔坑得形成。 ②为了改善钢得塑性,充分发挥弥散强化得作用,钢中得碳化物(第二相)应为球状、细小、均匀、弥散地分布。 9改善延性断裂有哪三个途径?改善解理断裂有哪两种方法?引起晶界弱化得因素有哪两

《基础心理学知识》(2015)习题与参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2015修订版)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A (A)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B)除精神病人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D)所有心理现象的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B)心理过程、能力和人格 (C)知、情、意和人格(D)需要、动机和人格 3.心理过程包括()。B (A)能力、气质和性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知、情、意和能力(D)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动机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C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D)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5.心理学是()。D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 (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阶段。B (A)感觉、知觉、思维三个 (B)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 (C)感觉、知觉、情感和思维四个 (D)感知觉、思维萌芽、思维和意识四个 7.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C (A)感觉的阶段(B)知觉的阶段 (C)思维萌芽的阶段(D)思维的阶段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冯特(B)韦伯 (C)费希纳(D)艾宾浩斯 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该实验室创建于()。C (A)1840年(B)1860年 (C)1879年(D)1885年 10.冯特和铁钦纳是()学派的创始人。B (A)格式塔心理(B)构造心理 (C)机能主义心理(D)行为主义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 (A)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主张要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D (A)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华生(D)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1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罗杰斯和马斯洛(D)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15.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C (A)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 (B)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C)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机制 (D)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16. 16.神经元是由()组成的。B (A)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B)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C)细胞、突起和纤维(D)细胞核、突起 17.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A (A)树突(B)轴突 (C)细胞核(D)细胞质 18.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D (A)树突(B)轴突

基础心理学知识练习题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知识单选题练习一 单项选择题 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矗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1876 B.1877 C.1878 D.1879 答案:D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A.俄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答案:B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魏特海墨 B.费希纳 C.冯特 D.韦伯 答案:C 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 B.除精神病人外的心理现象 C.除动物外的心理现象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答案:A 5、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心理的发生.发展 B.社会对心理制约 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答案:D 6、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r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A.活动 B.客观现实 C.主观能动性 D.意志的努力 答案:B 7、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答案:B 8、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人格 答案:D 9、心理是大脑活动的()。 A.结果 B.产品 C.过程 D.客观映象 答案:A 10、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阶段。 A.感觉.知觉和思维三个 B.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 C.感觉.知觉和意识三个 D.感觉.知觉和意识萌芽三个 答案:B 11、心理反映具有()的特性。 A.稳定性和灵话性 B.抽象性和形象性 C.能动性和主观性 D.客观性和主观性 答案:C 12、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删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答案:B 13、构造主义的目标是()。 A.了解决定行为的目的 B.找出意识的组成成分 C.揭示意识与无意识的联系 D.理解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控制行为 答案:B 14、行为主义学派反对研究下列内容中的()。 A.学习 B.反应 C.人格 D.技能 答案:C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