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文解字序注译

说文解字序注译

说文解字序注译
说文解字序注译

周大璞《古汉语纲要》[附录一]

许慎《说文解字序》译注(1)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

(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全书是五百四十部。据许慎所说,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字十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一。

(2)法,法象,现象。

(2)文,文理;宜,犹言仪,谓形状。

(4)诸,之于。

(5)垂,示也。宪,法也;宪象,法定的图象。

(6)统,纪也。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纪事:“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7)庶,众也;其同綦,犹极也,程度副词;緐,多也。此谓事物特别繁。

(8)饰伪,巧饰伪诈也。“及神农氏”三句言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巧饰伪诈之事发生。

(9)史,史官,记事之官也。仓或作苍。

(10)蹏,古蹄字。迒,《唐韵》:胡郎切,念háng,兽迹。蹏迒,近义复合词。

(11)分理犹文理。

(12)书契,文字也。

(13)上三句见于《周易·系辞》。工,官也;乂,治也;品,类也。万品,万物也。察,明也。盖,或然之词。夬,《说文》:分决也,念guài。此言“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

(14)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

(15)文,文字。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此二句大意是:“夬,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16)君子,王臣百官。施,加也。禄,恩也。下,下层庶民。居德,蓄德;忌,忌讳。桂馥曰:“则忌当为明忌。”此言“王臣百官凭它来施加思惠于庶民;增修其德,明白禁忌。”段玉裁说:“施禄及下,谓能文者则禄加之;居德则忌,谓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

(17)盖,发语词。类,物类。文,错画(非错误之错,交错其点画也)也。依类象形,不但指象形,而且包括指事,因为有事可指必有形可象。

(18)益,附也,加也。形声相益,不但指形声,而且包括会意。

(19)本,本然现象。

(20)孳,生也。孳乳,犹言孳生。浸,一作寖,渐也。段玉裁曰:“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21)著,陟虑切,念zhù,明也。著于竹帛,谓明著于竹帛。如,谓如其事物之状。段玉裁曰:“古用竹木,不用帛;用帛盖起于秦。秦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始皇至以衙石量书决事,此非以缣素代竹木不可。许于此兼言帛者盖隐括秦以后言之。”训“文”为“本”,“字”为“孳”,“书”为“如”,都是从语音的角度加以解释。

(22)迄,同讫,止也。到也。五帝指黄帝、帝颛顼(zhuānxù)高阳、

帝喾(kù)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易,变;殊,异也。封,祭天地。泰山,东岳泰山。有,又也。念去声。靡,无也。焉,语尾助词。

以上策一段,言周代以前文字之源流。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1)。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2)。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3)。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4)。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5)。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7)。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8)。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9)。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10)。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11)。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领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12),,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13)。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緐,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14)。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日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15)。

【译文】

周朝的制度,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先用“六书”来教育王室的子弟。第一种叫做指事。所谓指事,就是一见就可以认识,细致观察就可以了解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这样。第二种叫做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个东西,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这样。第三种叫做形声。所谓形声,就是根据事物造字,再取一个近似的声符配合而成,江、河二字就是这样。第四种叫做会意。所谓会意,就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第五种叫做转注。所谓转注,就是说造这种文字要统一部首,用一个同义的字展转注释,老考的关系就是这样。第六种叫做假借。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个概念,令、长二字就是这样。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文字的形体也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

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或者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使从此不用了。自此以后秦国文字有八种体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虫书,五叫摹印,六叫署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

【注释】

(1)礼,制度。保氏,官名。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指事,刘歆、班固皆作象事,象事即指事。识与意,古音同韵,以下各书之释语,皆为韵语。= = 二字表示在一之上者,在一之下者。视而可识,是说字形必须显明;察而见意,是说文义不可隐晦。这是造指事字的两个条件。《说文》中指事字,多注明“指事”。

(3诘诎,弯曲也。《说文》凡象形字,则言“象某某之形”。象形之别于指事者,象形谓一物,指事该众物,象形专,指事博。如上下所该之物多,日月只指一物也。凡指事、象形字皆独体。

(4)形声,刘歆、班固谓之象声。其字半主义半主声。半主义者,取其义而形之,半主声者取其声而言之。得其音之近似故曰象声、曰形声。事,象形之物,指事之事皆是。名,古叫字为名。段玉裁曰:“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为,成也,造也。譬者,譬近之意此三句,言以事造字,取文之譬近,加以组成,谓之形声。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与水组合成字。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义,形声合体表意与声。《说文》凡形声字,则曰“从某,某声”。

(5)会者,合也。会意,合二体之意也。一体不足以见义,故必合二体之意以成字。比,比合,组合也。类,字类,字群。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指撝,所指向也。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人言比合必为“信”者。以人言会传信人之意,止戈比合必为武者,以止戈会制止战争为武之意。《说文》凡会意之字曰“从某某”或曰“从某从某”。若会意兼形声字,则曰“从某从某,某亦声”。

(6)转注者,展转灌注之意。建类,造字类也;一首,统一其部首也。受,加也。间意相受,以同意之字加给所造之字。如不同地域谓“父”曰“ba”,“ya”,“duo”,于是即于“巴”“耶”“多”之上各加同意字“父”而造“爸”“爺”“爹”三字。考老亦然。转注乃造同意字之法,其结构必为声形之合,其显著特点乃义符与字义之紧密结合。段玉裁解释说:“建类一首谓分主其义之类,而一其首,如《尔雅》释诂第一条说‘始’也。‘同意相受’谓无虑诸字,意旨略同,义可互受灌注而归于一首。如‘初’(衣之始--此为注者所加,下同。)、‘哉’(为才之假借字,树木之初)‘旨’(人体之始)、‘基’(墙之始)‘肇’( 之假借字,者。始开也)‘祖’(始庙也)……其于义或近或远,皆可互相训释而同谓之‘始’是也。”这是转注的另一种说法。

(7)托,寄也。事,义也。依声托事,谓托意于同音之字。假借有纯借音者;以难鸟之难、蜥易之易假借为难易字是也,有引伸借音者,如汉人谓县令为令长,而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其字,而由发号之令,久远之长引仲展转而为之。《说文》凡假借字多言“以为”或“古文以为”。假借之含义有二:一是造字之法,一是用字之法,不可混同。此处之假借为造字之法。

(8)太史,官名。籀,念zhòu,人名。大篆之名,上别于古文,下别于小篆。“与古文或异”者,谓与仓颉之古文稍有不同。

(9)六经,指《易》、《书》、《诗》、《礼》、《乐》、《春秋》。以,用也。古文含义有二:(一)宣

王以前之文字,包含仓颉古文,史籀大篆;(二)东周初年六国之文字。厥,其也,指示代词;厥意,文字构成之义。

(10)其后,孔丘左氏之后,即东周后期战国时期。政,借为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典籍,书籍。

(10)七国,韩、赵、魏、燕、齐、楚、秦也。畴,田中沟也,田畴,近义复合词,田地也。畮,同亩。涂,同途。轨,车辙也。

(13)同,统一之意;“之”代天下之文字。中车府令,秦官名,主乘舆路车者也。太史令,掌天时星历者也。胡毋,姓,敬,名也。《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皆讲文字的书,以其开头二字为篇名。汉代合三篇为一篇,总称曰《仓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13)或颇省改,或者略加省改之意。只言史籀大篆者,以史籀大篆即古文之省改,言大篆则古文皆在其中。小篆,与史籀大篆相对之名,又曰“秦篆”。

(14)隶书,卫恒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趣,趋向。约,指形体之简化;易,指便于书写。秦行隶书与小篆,趋向简易,故古文大篆遂绝而不行。

(15)尔,犹此也。八体有大篆者,古文大篆虽不行,而其体固在,刻符,虫书又每每用之。刻符,刻于符信之体。虫书象鸟虫之形,书写旙信(即旗帜之类)之体。摹印,规摹印章之体。封检题字,题榜皆曰署,署书,题署之体。殳,兵器;殳书,刻于兵器之体。自刻符以下《汉书艺文志》谓之六技,其中除隶书外,大约都是大篆、小篆之艺术体。

以上第二段,言周秦文字之演变。

汉兴有草书(1)。尉律(2):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3);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4)。书或不正,辄举劾之(5)。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6)。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7)。孝平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8)。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9)。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10),。时有六书(11):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12)。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13)。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14)。

【译文】

汉朝初年,出现了草书。廷尉的法律规定:学童十七岁以上才得应考,能讽诵理解九千宇的文章才能允当史官;同时也要考秦代八体的写法。地方送到朝廷去会试,成绩最好的录取为尚书史。书写有不正确的就检举处分他。现在虽然还有廷尉的法令,可是不考试了,小学也不讲求,一般人早就不懂得文字的道理了。孝宣皇帝的时候,召集了精通《仓颉篇》的人,派张敞跟他学习;此外,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够讲授文字的知识。孝平皇帝的时候,征聘爰礼等百多人,在未央宫中讲述文字,封爰礼作小学博士。黄门侍郎扬雄采集他们所讲的编成《训纂篇》。合计《仓颉篇》到《训纂篇》共十四篇,合计五千三

百四十字,各书所记载的文字大致都保存着。到王莽摄政的时候,派大司空甄丰等人校正文字。甄丰自以为奉命而作,对古文有些改定。当时有六书:第—种叫做古文,就是从孔壁中得到的文字。第二种叫做奇字,就是古文的异体。第三种叫做篆书,就是小篆。第四种叫做左书,就是秦时的隶书,秦始皇命令下杜人程邈所作的。第五种叫做缪篆,是用来摹刻印章的字体。第六种叫做鸟虫书,是用来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

【注释】

“按草书之称起于草稿……其各字不相连緜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緜者曰今草。”

(1)殴玉裁曰:

草书之特征有二:—简化,二连緜。

(2)尉律,廷尉之法律。

(3)讽,背文也;籀,紬绎理解之意。讽籀者谓讽诵理解也。有人说:籀书九千文,是用籀文所写之文长达九千字,也通。

(4)“又以八体试之”者,言试用秦之八体使之书写之。并课,合试也。最,成绩最优者。

(5)劾,以法纠有罪也。“书或不正”一语,谓吏民上书,书写如不合规格者,即(辄)举而纠之。

(6)小学,文字之学。文字之学谓之小学者,古代八岁入小学时所教所学也。修,讲究。达,明白。其说,文字构形之说。

(7)读,说解。仓颉读,谓李斯所作仓颉篇之说解。“从受之”谓从之受业。

(8)采,采取,采取会议讲学讨论之结果。

(9)亡新,指王莽。摄,摄政,指王莽代汉自立。大司空,官名。甄丰,人名。

(10)应制作者,谓应王莽之制(命)而作。

(11)六书,谓文字之体有六,与周礼保氏六书同名异实。

(12)古文,秦有小篆隶书而古文已绝,故惟孔子壁中书为古文。不言大篆者,因大篆包于古文、奇字二者之中。

(13)左,佐也,助也。左书者言其法简便而迅捷,可佐助篆书之不及。

(14)缪篆,颜师古曰:“缪篆谓其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即秦八体之“摹印”。缪念m óu。鸟虫书,即秦八体之虫书。秦文八体尚有刻符、署书、殳书,此处未言,盖三体不离乎缪篆、鸟虫书也。

以上策三段,言前汉文字概况及其研究。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札记、尚书、春秋、论捂、孝经(l)。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2),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3)。虽叵复见远流(4),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5)。诸生竞说字解经(6),諠称(7)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長,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8)。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9)。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翫其所习(10),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共迷误不谕,岂不悖哉(11)!

【译文】

壁中书,就是指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住宅而得到的《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有北平侯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各地又往往在地里挖掘出钟鼎彝器,上面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它们的字体都相类似。虽然不能从这些材料看出文字的流变,但是造字详情还是可以大致说明的。然而当时的一些人对于这些古文,大加非议,认为这是好奇立异,故意变更正规文字,向着孔壁凭空虚构一些难以认识的东西,淆乱通行的文字来炫耀自己。。太学的学生都争着解说文字,阐明经义,妄称秦朝的隶书就是仓颉时代的文字。他们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么会改变呢?竞歪曲地说:“马头人”是“長”字,“人持十”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掌管法律的人说明法律,甚至根据隶书的字形判决案件,把“苛人受钱”的“苛”字说成“止句”,类似这种情况还很多。这些都同孔于壁中

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可是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不明了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看到宏通的学者,也没有明白文字的条例,把旧艺当作怪异,把野言当成宝贝,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奥妙的东西,认为自己透彻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他们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这句话,就说仓颉篇是古代帝王所作的,这里面还记载着神仙的法术哩!这样迷误不明,难道不是悖乱吗!

【注释】

(1)壁中书,以古文出于壁中故谓之璧中书。晋人谓之蝌蚪文,则以周时古文头粗尾细,有似蝌蚪之故。(2)秦禁挟书,至汉孝惠三年乃除挟书之律。挟书之律既除,故张苍献《左氏传》。

(3)铭,钟鼎上之文字,段玉裁曰:“皆自相似者,谓其字皆古文,彼此多相类。”

(4)叵(pǒ),不可之意。此言虽不可再见远古文字之流变,然其构字之详尚可说明。

(5)非訾,非议也。诡,变也。乡,向也。常行,通行之书,即指隶书。耀,夸耀。

(6)说字解经者,言依秦隶书之形体牵强解字释经也。

(7)諠称:諠与谖同,诈也;諠称犹言妄说。

(8)猥,曲也,误也。长(甲文作或作 )象长发之形,非马头人也。斗(金文作 )象斗形,非人持十也。虫( )象虫形,非屈中也。

(9)苛,诃之假借字,斥责也。“苛人受钱”,汉律之一,谓主治者而受被治者之钱,枉断其罪,乃非法行为,应斥责之。汉人依隶书苛作“”,释为“止句”,“句”同“钩”,解“苛人受钱”为止之而钩取其钱,这样解释与字意律意俱相违背。

(10))翫,五换切,念wàn,玩弄。所习,指隶书。蔽,不明之意。“希”同稀。通学,宏通的学者。覩,见也。字例之条,谓构字之条例。究穷尽也。洞,通达也;恉,意也。

(11)“幼子承诏”,李斯所作《仓颉篇》之一句,言学童承师之教告,而俗儒鄙夫因后世有“君命曰诏”之义,因说“仓颉篇”为古帝所作。谕,晓。悖,乱。段玉裁曰:“自世人大共非訾”以下至此皆言“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之”害。盖自不试以讽籀尉律九千字,不课以八体书;专由通一律进身而不读律,则不知今矣;所习皆隶书,而隶书之俗体又日以滋蔓,则不知古矣。以其滋蔓之俗体说经,有不为经害者哉。此许自言不得不为《说文解字》之故。

以上第四段,言后汉尊信隶书反对古文之错误。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1)。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2)。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3)。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4)。今叙篆文,合以古籀(5),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6)。稽撰其说(7),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8)。分别部居,不相杂厕(9)。万物咸覩,靡不兼载(10)。厥谊不昭,爰明以谕(11)。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

经》,皆古文也(12)。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13)。

【译文】

《尚书》说:“余想观看古人之象”,这就是说,必须遵守古代的记载,不应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看到过古史上的阙文,现在没有了啊!”这就是批评不懂不问,各逞己见,是非无定,巧言邪说,使天下学者疑惑的那些人。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所以说:“基本建立了,其它事物才能产生”,“知道天下的深奥道理就不可错乱。”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

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漏。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书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书》是孔氏本;《诗经》是毛氏本;《礼经》、《周官》、《左氏春秋》、《论语》、《孝经》都是古文经。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阙而不解了。

【注解】

(1)“予欲”句见《尚书·皋陶谟》。遵,循也按。修,习也。旧文,古代的记载。

(2)此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卫灵公》。阙文,空阙之文。亡,无。今亡矣夫,孔子叹时人不能如此。“非其不知”之非,批评之意。衺,同邪,不正也,念xié。

(3)经艺,经传子史。本,基本也。

(4)“本立而道生’,见《论语·学而》。本、基本;道,道德。何晏曰:“基立而后可大成”,邢昺疏云:“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知天下”一语约举《易·系辞》文,啧念zé,深远也。至啧,谓深远之理;乱,错乱,违背。

(5)自此以下自述作书之例。叙,列也。篆文谓小篆,古籀谓古文籀文。必以小篆为本者,以小篆依照古籀而不变者多,而古籀去汉较远,时人难以辨识;又以隶书去古籀远,时人难以推寻也。其有小篆己改古籀,古籀异于小篆者,则以古籀附小篆之后,曰“古文作某”、“籀文作某”。如一字兼有“或体”,亦然。此全书之通例也。其变例则先古籀后小篆,皆由于建立部首之需要。如二下云“古文上”(“上”小篆“上”字),盖因篆文之“帝”“旁”“示”,皆属“上”部,必立二部而后它们才有所属。每字之解释先说本义,次说构形,间标其音。

(6)博,广也;通人,学识渊博的专家。信、可信也。证、证据也。许氏于解说中,博采通人之说,全书约百一十余条。解说或出于《尔雅》,或出于《方言),或出于前人解经之说,实集两汉字学之大成。

(7)稽,稽考;譔,诠釋,念zhuǎn。

(8)理,解释;类,字类,解,剖析;晓,晓喻;神恉,深奥之旨,此谓文字结构之神妙意义。

(9)部居,部类。厕,置也。念cì。“分别部居”,分别为五百四十部也。每部建立一首,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汉阴阳五行家言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故其次第始“一”终“亥”。其他部首则多据形系联。凡部首大多是形旁,少数是声旁(如丩、句部)。一部之内往往将近义之词置于一处,“言”部之“诗”、“識”,“讽”、“诵”,“讪”、“诬”、“诽”、“谤”之类是也。此所谓“不相杂厕”。

段玉裁曰:“五百四十字(部)可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杂乱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颜黄门曰:‘其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此最为知许者矣。盖举一形以统众形,所谓隐括有条例也,就形以说音义,所谓剖析穷根源也。”王筠曰:“《急就》(史游所作)以字义部居(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各立一部),《说文》以字形部居,独出千古,后世所宗。”后世宗《说文》所作之书,晋吕忱之《字林》(已失传、清任大椿有辑本,名《字林考逸》),粱时顾野王之《玉篇》,宋时司马光之《类篇》、明张自烈之《正字通》及清人之《康熙字典》皆是。

(10)咸,都;靡,无。兼载,尽记也。

(11)厥,其也。段玉裁曰:“谊兼字义字形字音而言,昭,明也;谕,告也。”

(12)称,举也,犹今言征引。孟氏,孟喜,作《易章句》。孔氏,孔安国,作《古文尚书传》。毛氏,毛亨,作《诗诂训传》。

(13)此用《论语子路篇》语。阙如,附音词,阙略不言之意。

以上第五段,言作书之态度、意义和体例。

杨烈妇传

《杨烈妇传》知识点 1.解释加横线的字: 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不知所为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侃率之以乘城 亟去有蜚箭集于侃之手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厥自兵兴项城为叛军困 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杨氏当之矣赞曰凡人之情 与古人不殊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则人谁肯固矣( ) 其必济( )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辨行列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 虽古烈女,其何加焉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 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其死在城上,不是比死在家中还要好吗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许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

最新《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族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渭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

【9A文】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译文 二、《说文解字序》原文如下: 《序》 1、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2、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3、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说文解字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R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5、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6、说文解字序: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7、说文解字序: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8、说文解字序: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 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 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⑩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11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 〔翻译〕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3.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词打动的。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5.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6.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 7.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 8.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9.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召公谏厉王弭谤》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3.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4.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5.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6.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杨烈妇传》 1.力不足,死焉,职也。 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演讲人:朱小健■演讲人简介:朱小健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等。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说文解字》研究等。主编、参编《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二十四史全译》等辞书、教材、古籍译著、论文集十余种。■编者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今天仍然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焦点。而要传承发展好汉字,学习、解释、理解必不可少。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千百年来为人称颂,在朱小健教授的讲述和分析中,解说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阅读提示:□说字是要分析一个形体的意义,这也需要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许慎怎么样才能够完成这样一项解释汉字的工作呢?这需要对世事万 物的关注,需要追究精神、探究精神。□我们要通过解说汉字来器道兼修,过去解说汉字往往都着眼于“器”,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意义来解释,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道”。汉字的可说解性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和精神。说解汉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跟文化相互作用,

解说就是一种作用。“习与性成”,这是《尚书》里面的话,使用、传承,并且能够对汉字进行解释,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种智慧和文化。怎么传承?就是要分析、认识、理解、把握、运用每一个汉字形体所蕴含的意义、理念和价值观。而意义、理念和价值观的把握需要通过解说来完成。首先我们来看汉字的可说解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汉字和文字;第二,造字和说字,说字就是解释。文字是什么呢?文字是人类创制的,通过视觉完成的,与语言相适应的,记录、贮存、交流思想的符号工具。首先,文字需要通过视觉意象来表达,要把意义放在形体里面,这才是它的本质。假如一个形体不能让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获得意义的话,就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文字。第二,通过形体来表达意义是一种智慧,它首先需要知道客观事物,然后要能把握和抽象出形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看这个字,是“牛”。还有另外一个字,是“羊”,跟“牛”有什么区别呢?角的方向有区别。造出这样两个字需要我们认识牛、认识羊,把握牛和羊的形象,同时还要对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抽取和表达。汉字形义之间的关联具有客观性,比如刚才那两个甲骨文牛角和羊角的方向。但是,把某个形体赋予某种意义又带有主观性,所以文字和语言都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是人的文化活动,加进了人的理念。同时,这些字形都有一种通过简单形体来表达丰富内涵的联想性。说到这

章太炎:说文解字序讲稿

王乘六等记录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 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说文》九千字,小篆杂以古籀。何以偏主小篆,不专以古籀为主?盖古文笔画淆乱,不能尽以六书解说,而籀文十五篇,已亡其六也。居今而言,八卦与文字未必有关,其所以首举八卦者,大抵初造之文,有若干字取诸卦象。三(坤三断)为水,益字从之。三(离中断)为火,古之火字作口。三(乾三连)为气,天积气也。气作口,义与天同。三(坤三断)为州,汉人书坤作川,地之大者,无逾九州,故州字重川而书作州(篆文)。其余震、兑、艮、巽,不与初文有关。盖造字时去取各有宜耳。 勤按,蕲春黄侃先生曰:八卦为有限之符号,文字则为无限之符号,以八卦为文字起原,似也。至于结绳之用,较之八卦,又稍灵活,究不足以应变,能应变者,端推文字。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段氏曰,其同綦,犹极也。繁,古作緐。)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段氏曰,分理犹文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段氏曰,乂,治也。)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段氏曰,能文者则禄加之,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段注,如其事物之状。)以讫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 靡有同焉。 “契”者,刻画作凭信也。古人造字,本以记姓名,立券契。尔时人事简单,人我所需,惟此而已。《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之言:“书足以记姓名而已。”语本非谬。其后人事愈繁,文字之用乃广,行文立言,皆后起之事也。仓颉初造之文,为独体象形与独体指事。指事者,象形之广义也。若两文合而成字者,非会意,即形声,仓颉时尚未有此。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者,“字”,叔重训乳,乳即产生之意。《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此字之本义也。文本无多,两文相合,孳乳日益,遂名曰字。或谓字之一言,春秋时尚无其称。《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仪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名者,今所谓字也。或曰书,或曰文,于古未有言字者,称字殆自秦始。此语不然。古人幼名冠字,字之云者,谓由名孳生之别名耳。秦以前人,已有名复有字,何得谓为始于秦哉?古文变化綦多,“封于泰山”二语,本诸《管 子》、《韩诗外传》,事证不详,理或然耳。 勤按,蕲春黄侃先生曰:文字之生,必以寖渐,约定俗成,众所公仞(古认字),然后行之而无阂。窃意邃古之初,已有文字,时代緜邈,屡经变更,壤地亻瓜离(勤按,亻瓜,左右结构,音夸,不正也),复难齐一。至黄帝代炎,如一方夏,史官制定文字,亦如周之有史籀、秦之有李斯。然则仓颉作书云者,宜同鲧作城郭之例,非必前之所无,忽然剙造,乃名为作也。荀子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今本此说,以为文字远起于古初,而仓颉仍无嫌于作字。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小学者,儿童识字之学也。六书者,古人造字之法也。宇宙万汇,有可以指其事而为文者,上、下之类是也。有可以象其形而为文者,日、月之类是也。然象形、指事,可施于名物者多,可施于动作者少,于是乃有形声、会意之例。止戈为武,止戈者止人之戈也,语本楚庄王谓禁暴戢兵方谓之武。然此恐是一时美谈,未合初义。《书·牧誓》:“不愆于六步七步,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今“步伐”二字,人人沿用,窃意“武”之云者,会步伐之意而已。止者步省,戈者伐省,军令森严,步伐整齐,此所谓武矣。叔重袭楚庄

说文解字序注译

周大璞《古汉语纲要》[附录一] 许慎《说文解字序》译注(1)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 (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全书是五百四十部。据许慎所说,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字十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一。 (2)法,法象,现象。 (2)文,文理;宜,犹言仪,谓形状。 (4)诸,之于。 (5)垂,示也。宪,法也;宪象,法定的图象。 (6)统,纪也。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纪事:“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7)庶,众也;其同綦,犹极也,程度副词;緐,多也。此谓事物特别繁。 (8)饰伪,巧饰伪诈也。“及神农氏”三句言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巧饰伪诈之事发生。 (9)史,史官,记事之官也。仓或作苍。 (10)蹏,古蹄字。迒,《唐韵》:胡郎切,念háng,兽迹。蹏迒,近义复合词。 (11)分理犹文理。 (12)书契,文字也。 (13)上三句见于《周易·系辞》。工,官也;乂,治也;品,类也。万品,万物也。察,明也。盖,或然之词。夬,《说文》:分决也,念guài。此言“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 (14)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 (15)文,文字。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此二句大意是:“夬,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类经序

1 类经序 合天地人,性命为重,命从谁生,生命者,曰父,曰母;命从谁司,司命者,曰君,曰相,曰师;司命者,谁为之总,总君父师,相之权者。曰:医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实首於伏羲,羲惧天下後世离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仲尼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谓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复生六十四卦,列三百八十四画,而世人之病,病在於三百八十四画中,求活计而不知一画为总,此羲之所以医千万世之病原也,自是神农有本草经,轩岐有灵素经,两大经出而言医者,咸宗之顾,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子三大圣人为之羽翼,然後易义昭明於天地而灵素之後无能羽翼之者,自秦越人以下,世称神医而实非文王、周公、孔子之偶,况如王太仆之俦乎?今略举其大者,如:三焦胞络本有形也而(二十五难),以为无形两肾皆藏也而(三十六难),以右肾为藏精系胞之命门,头为诸经之会也而(四十七难),以为诸阳之会,此秦越人之与内经左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注改明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无真明也,此王太仆之与内经左也,夫曰:难曰注而失有如是轩岐再起其谓之何,此吾友张景岳所以慨然而叹,毅然而起,直以发明内经为己任也。 景岳,名介宾,字会卿,为会稽之杰士。幼禀明慧,自六经以及诸子家无不考镜,而从其尊人寿峰公之教,得观内经,遂确然深信以为天地人之理尽备於此,此即所为伏羲之易也,於是出而治世之病,一以内经为主,小试则小效,大试则大,无所不试则无所不效,而医林之诸子百家用如关格之剎本以人迎气口辨阴阳之否绝,而仲景祖难经之说,云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遂致後世误传,此则用仲景,而不为仲景用也,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藏气剎候之正理,而剎经以小肠、大肠附配两寸藏象,岂容颠倒乎,人迎系阳明之府,剎气口系太阴之藏,剎而剎经,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以左候表,以右候表,岂容混乱乎,此则用叔和而不为叔和用也,病机十九条,此明五藏六气病化所属之本,非皆言其太过也,而原病式尽以有馀为训,则不足之候,何以能堪此,则用河间而不为河间用也,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此明阴阳不交之败乱也,而丹溪引之,以证阳道实阴道虚而谓阳常有馀,阴常不足,伐生机莫此为甚,此则用丹溪而不为丹溪用也,剎有更代是名代剎,自仲景以中止为代,而後世述之是剎代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伤寒本传十二经,自刘草窗有传足不传手之说,而诸家宗之是传经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凡皆景岳之主持内经运用诸子轩岐之後,文不在兹乎犹恐内经资其自用而不能与天下共用,遂乃着而为类经:一曰摄生,二曰阴阳,三曰藏象,四曰剎色,五曰经络,六曰标本,七曰气味,八曰论治,九曰疾病,十曰剌类,十一曰运气,十二曰会通,共三十二卷,犁为三百九十条。更益以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观其运气诸图,注则天道可悉,诸掌观其经络,诸布置则藏象可洞,其垣观其治法之玄机,则见之诸条,详按凡其辨疑,发隐补缺正讹,别精气,析神明,分真假,知先後,察气数,中之妙,审阴阳阖辟之机,原始要终因常知变靡不殚极微秋毫,无漏此书一出,当使灵素与羲易并行,其有功於轩岐大矣,要之此书不但有功於轩岐,而并有功於羲易,景岳於内经外,更作医易等篇,余尝观邵子之圜图,方图多所未白得景岳之图解,而了然无疑也,孰知此经者,合羲易与内经,而两相发明哉。 余初与景岳交自癸卯岁始,余以苦心诵着,耗脾家之思虑,兼耗肾家之伎巧,於是病泄泻者,二十年医家,咸以为火盛,而景岳独以为火衰,遂用叁木桂附之火,而吠者竞起,余独坚信不固,服之五年而不辍,竟使前病全瘥,而脾肾还元,余之敢於多服者,胆力之决断也,景岳之敢於多用者,识力之明透也,非景岳不能有此识,非余不能有此胆,余两人之相与亦奇矣,余既受景岳之赐,因问景岳何以及此,则归功於内经,因是每持内经相与谈论,余才得其皮毛,而景岳巳得其精髓,景岳调余将注内经为世人式,余喜之,甚从成之,及余官汴梁,又迎景岳治余母,太安人延寿者八载时,类经尚未竣也,余自江右叁藩归家,十馀年而景岳亦自长安归家,特从会稽过,水见余於峥山下,曰类经成矣,余得而读之,一读一踊跃,再读再踊跃,余即请付之梓,而景岳犹虑识者寡也,余日太阳未出,爝火生明,太阳一出,孤灯失照,向日之内经不明,而诸家棋出灯之光也,今类经一出,太阳中天而灯失色矣,人情不甚相远,既能见灯岂不见日,景岳又何虑焉,於是意决将付之梓,而请余为序,夫

说文解字序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 〔题解〕本文选自《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系东汉经学家许慎著作的一部文字学专著。在序言中,许慎对汉字的源流发展、体式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我们了解古文字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曾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师事贾逵攻古文经学。为正秦汉以来书体错乱和今文经派臆解经义之谬,积二十年之力撰写了《说文解字》。为我国古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 ,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 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 式。宪:大法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④。”,“扬于王庭⑤。”夬夬:《易》六十四卦中一卦。用缺一页③④⑤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带来 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其后:仓颉以后。指仓颉之时仅有指事、象形,后形与声相附则有形声,形与形相附则有会意文者,物 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渐多也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者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靡有同焉11。 周礼周代的制度。所引文意,见《大戴礼记·保傅》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掌管教育教国子公卿士大夫的子弟,先以六书汉字的六种造字用字方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②,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僞同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太史,官名籀人名,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与壁中书(详后)有些不同①。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那些古文的字义还能解释②。其后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类经》序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 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 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葆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 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所谓业擅专门者,如 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 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 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 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 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且此非《十三经》之比,盖彼无须类,而此欲醒瞆指迷,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由是徧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 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 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藏府治 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谁 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 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若天道茫茫,运行 今古,苞无穷,协惟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 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汇分三十二卷。此外复附 着《图翼》十五卷。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 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祀矣。因敢忘陋效矉,勉图蚊负。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

许慎·说文解字序

许慎·说文解字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 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 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杨烈妇传原文和翻译

杨烈妇传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 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接着又将侵袭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lei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 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作乱的人叛贼(进犯)到了,就应当守卫; 力不足,死焉,职也。 (即使,哪怕)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应尽的职责。 君如逃,则谁守?,” 您如果逃跑了,那么谁来守城?” 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lin皆其积也, 杨氏说:“假如您不守城,县城就会被叛贼得到, 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为他们积聚的了, 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库房里的财物都成为他们的了,百姓都成为他们的士兵,俘虏,国家还有什么呢?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夺取贼寇的财物,吃(夺得的)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奖赏来使令不怕牺牲的勇士,看来一定会成功。”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 于是他把官府中的差使、小吏和百姓召集到房厅里。 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杨氏说:“县官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离开,不像官吏百姓那样。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官吏、百姓是本地人,祖先坟墓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在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忠义品格而充当贼寇的人呢?” 众皆泣,许之。 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她拼死守城。 乃徇曰:“以瓦石中zhong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shi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于是杨氏宣布说:“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于是得到了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城防守。 杨氏亲为之爨cuan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杨氏亲自烧饭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一律给他们吃,并且分得很公平, 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 杨氏让李侃对敌人说:“项城父老,守大义而不为贼效力,都尽力守城至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ji去,徒失利无益也。” 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足以立威,不如尽快离开,白白地失利,没有好处。” 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叛贼都(轻蔑的)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回家。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坚持守阵地!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如其死在城上,不是比死在家里还要好吗?” 侃遂忍之,复登陴。 于是李侃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的武器、没有坚固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攻城的贼兵有气吞项城的傲慢心理,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越过城墙入城。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类经》序

《类经》序 大纲要求 1.词语注释 肇端曲折胪列规规辟弁髦杀赤子涂地衍绎由堂人室粤聩指迷 更稍葆两仪三才五内三垣治四大五宫驹隙百年二竖苞该歧贰 翼效睹蚊负虞载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壁影萤光操觚毫掖锡斤正相 2.句子今译 (1)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2)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人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已误人,咸臻至善。 (3)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 (4)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重点及难点提示 1.词语 肇端曲折辟弁髦杀赤子涂地绎由堂人室粤指迷稍两仪三才五内三垣四大五宫驹隙百年二竖苞歧贰蚊负虞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壁影 2.今译 (1)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成臻至善。 (2)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 (3)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3.文意理解 (1)作者在文中使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壁影萤光”、“竹头木屑”、“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等成语用意何在? (2)怎样理解“类经”之“类”?作者为何用此方法整理《内经》? 内容精讲 1.十三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2.由堂人室:犹“升堂人室”。喻学问逐步深入,有高深的造诣。古代房子前面是堂,后面是室,室后是寝。堂的门称“门”,为双扇,室与寝问门日户,为单扇。室的西北角叫奥,也有“升堂睹奥”一词。“升堂入室”一词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3.壁影萤光:“壁影”即“凿壁偷光”。《西京杂记》卷二:西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萤光”,《晋书·车武子传》:“车胤,南平人,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