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遵义医学院

影像学系

2010级K-1班

撰述人:杜贝(1020650126)

傅钰玲(1020650124)

王祝(1020650125)

何胜杨(1020650127)指导老师:朱杰华

摘要: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其分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两类。从不知道其病因而束手无策到慢慢发现病因而有了治疗对策,医疗学者们已有了重大突破。从化疗、骨髓移植到现在研究的靶向治疗,将来还会有新的临床药物面世。本为就白血病的历史、历来研究及未来发展进

行综述讨论。

关键字:

白血病历史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未来发展

前言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中国各类肿瘤第七位,发病率为4.7/10万人口,欧美国家为6.4/10万人口。死亡率占各类肿瘤的第六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的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发生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器官、组织,导致正常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据调查,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小于10岁小儿白血病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1】安徽省儿童医院曾调查分析1992-2001年期间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确诊白血病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132例病例中,年龄以1-5岁最多,占56.1%。类型最多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1型,50.76%),其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9%)。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时代的相继到来,白血病的发病率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儿童白血病入院病例数年均上升2.42%(P>0.05),其中ALL病例上升趋势明显,年均上升9.1%(P<0.01);AML则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0.5%(P<0.05)。目前,急性白血病患者居血液系统疾病住院总人数之首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组研究进展,部分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已经明确,随靶向治疗研究及临床新药物应用的进展,已有部分白血病病人可以完全痊愈,使白血病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

一、白血病的发展及简介

1、白血病的发展

白血病的发现已逾百年,早在1839至1845年已有各国学者临床观察,显微镜细胞学检查以及尸体解剖初步揭示了它的本质。183 9年Barth首先在巴黎病理解剖发现患者血液呈脓样变化。经Donne显微镜下检查确认血液中一半为自细胞,当时他给这种细胞命名为“粘性小球体”,并于1844年首先报道。1845年生理学家Bennett及病理学家Virchow同在1个月内分别发表有关自血病约临床、尸体解剖以及显微镜检查的资料。Bennett认为它是脓血症,而Virchow认为该病无局部感染,不可能是脓血症。他根据血液的颜色呈灰白色,故以“白血”称之,以后即将此病命名为白血病。1858年Virchow撰写了细胞病理学(Dle Zellulopathologle)一书。他将白血病分为两种类型,一为“脾型”(主要为脾肿大),另一为“淋巴型”(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均属慢性。Friedreichl 857年首先报道急性白血病。Ebs rein于1899年描述了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Neumanm在1870年至1878年间对白血病的骨髓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白血病时骨髓有变化,故他认为除脾型及淋巴型外,还有“髓型”(myelogenous)白血病。

Paul Eltrlich采用细胞染色法将各种血细胞加以区别,使人们对造血细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13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急单白血病。至20世纪初期,造血系统的各种瘤性疾病的分类有了进展。

1929年Arkin首创胸骨穿刺取材涂片观察,进行研究造血系统细胞形态的变化。

随着对白血病认识的提高,很多学者很快就探索了治疗白血病的有效药物。1878年有以砷化钾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报道。1924年曾报道以放射线治疗慢粒白血病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患者的生存期延长。I 947年采用抗叶酸制剂氨基嘌呤治疗急淋自血病获得缓解,为白血病化学治疗开辟了新途径。1 953年开始应用马利兰(二甲磺酸丁酯)治疗慢粒白血病获得较显著的效果。60年代后,有效的抗白血病药物如阿糖胞苷以及蒽环类抗生素相继问世,并根据细胞动力学的研究,创用联合化学疗法,使自血病的缓解率及存活时间都有所提高。【2】

而在中医虽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类似症候在历代的一些医书中有所记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描述的“五劳虚极羸瘦”,《圣济总录·虚劳门》之“急劳”等。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形成“症瘕”。因而,白血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虚劳”、“急劳”、“症瘕”、“积聚”、“痰核”等范畴中。但约自1955年起就开始应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此后,直至60年代,是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阶段。【3】

2、白血病的分类

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自然病程的长短,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4】再根据细胞的类型分为若干型,如急性白血病又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我国参照法、美、英三国血液学家共同拟定的FAB分类,提出以下分型:

1.一般类型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 ( 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

泛浸润各种组织和器官,抑制正常造血。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以及浸润等征象)【5】分为:

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T细胞型。

髓系白血病: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无重现性遗传学异常:①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0),②微分化型(M1);③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④不典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⑤粒-单细胞白血病(M4);⑥单核细胞白血病(M5);⑦红白血病(M6);⑧巨核细胞白血病(M7)。【6】

(2)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的病例可达10年以上。早期无明显症状,渐有乏力、消瘦、发热、脾大。白血病细胞为幼稚细胞,分布于脾和骨髓,末梢血中见大量各种成熟阶段的细胞,并浸润全身各脏器)【7】分为:①淋巴细胞白血病;②粒细胞白血病;

③粒-单核细胞白血病;④单核细胞白血病。【8】

2.特殊类型白血病

(1)低增生性白血病;

(2)淋巴肉瘤白血病;

(3)组织细胞(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

(4)浆细胞白血病;

(5)多毛细胞白血病;

(6)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7)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8)难分型的急性白血病等。

小儿时期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约占小儿白血病的75%以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20%~25%;慢性只占3%~5%左右。【9】

二、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的发病主要由于髓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异常导致异常造血干细胞的过度增殖,分化受阻及凋亡抑制所致。2001年Gilliland等提出正常原始细胞像白血病细胞转变需要经历二类基因突变的打击:I类突变导致细胞增殖或抵抗凋亡,II类突变导致细胞分化受压抑。仅仅一类损伤不会导致白血病,只有二类损伤同时存在才会导致白血病。【10】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这种白血病发生通常有两种机制,一种依赖于原癌基因或者具有原癌基因特性的混合基因的激活,由此产生的蛋白产物影响细胞功能;另一个机制是一种或多种抑癌基因的失活,如p53和INK4a,编码p16和p19ARF。p5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使DNA受损后无法修复的细胞走向凋亡。MDM-2原癌基因是p63基因的拮抗剂,其过度表达能够阻止野生型p53的功能,在白血病中已发现有这两种基因的异常。p16和p19ARF负性调节细胞周期,减少进入S期细胞的比例。因此,不能阻止白血病细胞增殖或是能阻止其程序化死亡,则失去肿瘤抑制功能。p15和p16同源性缺失在20%~30%的B细胞前体ALL以及60%~80%的 T-ALL中能被测到,研究证实,p15/p16缺失在ALL复发时经常可以见到,提示这种缺失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疾病发展中作用。【11】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基因异常的恶性疾病,主要为BCR/ABL融合基因形成所致,主要致病机制为ABL产生的络氨酸激酶处于持续激活状态,BCR/ABL蛋白导致白血病发生。【12】

三、白血病的治疗

1、化学治疗

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13】

2、放射治疗

放射疗法采用特殊设备产生的高剂量射线照射癌变的肿瘤,杀死或破坏癌细胞,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和扩散。虽然一些正常细胞也会受到破坏,但是大多数都会恢复。与化疗不同的是,放疗只会影响肿瘤及其周围部位,不会影响全身。

3、免疫治疗

①活化吞噬细胞、自然杀手细胞、伤害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白细胞素,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②诱导癌细胞凋亡。

③与免疫治疗药物(干扰素-α2b)有协同作用。

④减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食欲,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标靶治疗

标靶治疗的原理则是希望针对癌细胞的突变、增殖或扩散的机转,阻断癌细胞生长或修复的作用;或是抑制肿瘤血管新生,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促进癌细胞死亡、防止癌细胞扩散的目的。

5、骨髓移植

器官移植的一种,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方法。用以治疗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一些恶性肿瘤。用此疗法均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得到长生存期乃至根治。

6、诱导分化治疗

分化诱导剂诱导病灶细胞向终末阶段分化,最终趋向于死亡。【14】

7、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残留白血病的病机为邪毒内伏,气阴两伤,治疗的重点为恢复正气,清除余毒。补气益血法主要用于残留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常用中药有黄芪、党参、人参、五昧子、茯苓、龙眼肉、白术、甘草、当归、生地、川芎、白芍、三七、阿胶、鸡血藤,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参芪四物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滋阴壮阳法用于肾虚的患者,常用中药有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菟丝子、补骨脂、紫河车、鹿角胶、龟板、鳖甲等,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右归饮、左归饮、大菟丝子丸等。解毒祛邪法常用的中药有冬凌草、贯众(素)、大豆(皂甙)、绿舒筋、黄藤、雷公藤、小红参、苏木、茜草、暮回头、白花蛇舌草等。在补气益血,健脾补肾的方剂中,适当选择上述药品,可增隅对砖留白向病细晌的盲棒杀灭作用。【15】

四、展望

白血病是恶性血液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所以大家一定要积极防治。现在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一般是通过化疗,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化疗问题,但现在的化疗治疗法还是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如今,着力开发白血病治疗新药是试图进一步提高疗效的一个方向,近年来陆续有AL治疗新药进入临床或临床试验。许多的新的药物正在研发中或是实验中。

而近年来一些新的生物技术,如Micoarray基因表达谱系分析、蛋白质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在临床中的应用,可使AL的诊断、分型和预后分组更加精细,指导药物的选择,可真正制定个体化整体治疗策略,从而可避免因治疗不足而致的治疗失败以及因治疗过度而导致的治疗相关死亡和医疗资源浪费。【16】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的进步,我们有理由有希望能对未来白血病治疗技术的进行展望,将会使更多的AL获得治愈的机会,帮助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摆脱病。

五、参考文献

【1】蒋德红,宋晓美,张春秀.现代临床儿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0:300 【2】沈迪王辨明等主编.临床血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43:474 【3】周岱翰主编.中医肿瘤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28

【4】杨惠芹,安春芹,魏俊玲。杨惠芹,安春芹,魏俊玲主编.现代临床护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221

【5】唐省三,郭毅。临床医学概要。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202—203

【6】王居祥主编.肿瘤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260—261

【7】高子芬,李良,宋印利主编.病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1:195

【8】成钧,郭新胜,王立芹等主编.现代临床内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7:487—488

【9】丛玉隆主编.检验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96—497

【10】李扬秋主编.血液肿瘤免疫治疗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03月第1版,2:95—96

【11】吴克复主编.肿瘤微环境与细胞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9,13:386—387 【12】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社编.现代实用诊疗学肿瘤分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342—343

【13】王莲芸,钟鸣主编.大学生健康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182—193

【14】黄世林,张素芬,王晓波主编.现代中医白血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648

【15】沈志祥等主编.2006血液病学新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17

【16】国华,吴华芹.云南白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0:250

白血病化疗方案

白血病化疗方案 一、白血病 D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持续静脉点滴8-12小时 DAT方案---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巯鸟嘌呤或100MG/M2 PO 第1-7天 足页乙甙75-100MG/M2 IV 第1-7天 HA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3-6MG/天IV 第1-7天 阿糖胞苷150MG/M2 IV 第1-7天 巯鸟嘌呤100-200MG/M2 PO 第1-7天 HOAP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1-4MG/天IV 第1-7天 长春新碱2MG/天IV 第1天 阿糖胞苷100MG/天IV 第1-7天 强地松40MG/天PO 第1-7天 ME方案-----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 米托蒽醌10MG/M2 IV 第1-5天 足叶乙甙100MG/M2 IV 第1-5天 HD-DA方案----复发性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 阿糖胞苷3000MG/M2 IV QL2H 第1-6天 柔红霉素或30-45MG/M2 IV 第7-9天(大于60岁30MG/M2)阿霉素20MG/M2 IV 第7-9天 CEC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复发/抢救治疗 环磷酰胺1G/M2 IV 第1-3天 足叶乙甙200MG/M2 IV 第1天

卡铂150MG/M2 C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G/M2 IV 第1-3天 ATRA方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全反式维甲酸45MG/M2 PO 至CR 至CR后立即接受常规化疗 BUS单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马利兰6-8MG/天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下降到治疗前的50%,剂量减半,如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或小15000,血小板小于10万则停药。 HU单药----CML 羟基脲40MG/KG 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减少时减量,一般不中断在疾病控制,白细胞接近正常后,可用维持量,一般每日0.5-1G A干扰素---CML A干扰素2-5MU/M2 SC 每天 VDLP方案---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第15天开始减量 长春新碱2MG IV 第1.8.15.22天 柔红霉素30-40MG/M2 IV 第1-3,15-17天 门冬胺酸酶6000U/M2 IV 第19-28天 强的松30-40MG/M2 PO 第1-14天 单药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瘤可宁(苯丁酸氮芥)0.1-0.2MG/KG PO QD(连服3-6周,出现疗效后改用2MG/天维持 或 环磷酰胺2-4MG/KG PO QD*14天后减量维持 CP方案 苯丁酸氮芥(瘤可宁)0.1MG/KG PO QD*28天 或0.4MG/KG PO QD*14天 强的松75MG PO 第1-3天 FP方案-----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氟达拉宾30MG/M2 IV 第1-5天 强的松30MG/M2 PO 第1-5天 COP方案或CHOP方案----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环磷酰胺800MG/M2 IV 第1天 长春新碱1MG/M2 IV 第1天 强的松40MG/M2 PO 第1-5天

2017年白血病研究进展

2017 年白血病研究进展 导读2017 年已过,白血病诊治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治疗进展免疫治疗对复发难治的急性B 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以CD19 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CART )细胞治疗,可获得60%~80% 的完全缓解率。但治疗后约1/3 至1/2 的患者仍将复发,原因之一是输入体内的CART 细胞不能长久存活,一般存活时间3~6 个。应用细胞因子或助推疫苗调节T 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延长CART 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复发的另一个原因是免疫逃逸作用使CD19 抗原丢失,引起系列转变。CD22 是另一个治疗复发难治B-ALL 可利用的靶点。针对CD22 的CART 细胞治疗,可获得75% 的完全缓解率,包括CD19CART 治疗后抗原丢失的病例。目前双特异性的CART 细胞治疗将进入临床试验。 自2000 年以后,许多新药已应用于ALL 的临床治疗或已开展临床试验。如伊马替尼(2001 年)、克拉屈滨(2004 年)、奈拉滨(2005 年)、达沙替尼(2006 年)、脂质体长春新碱 (2012 年)、博纳替尼(2012 年)、blinatumomab (2014 年)。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包括:MTOR 抑制剂,HDAC 抑制剂,BTK 抑制剂,JAK-STAT 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PD-1 抗体等。靶向药物联合传统化疗或免疫治疗提高了某些

ALL 亚型如Ph+ALL 、BCR-ABL 样ALL 的疗效。髓样/淋 巴样白血病基因(MLL )重排的ALL ,基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目前正在进行下列临床试验:去甲基化药物 +化疗;DOTIL抑制剂+化疗;FLT3抑制剂+化疗;MEK 抑制剂+化疗;BCL-2 抑制剂+化疗。 对于前B-ALL ,若表达CD20 ,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提高无事件生存率(EFS)。对于复发难治的前B-ALL ,目前进入3 期临床试验的药物有:inotuzumab ozogamicin 和blinatumomab。初步结果显示可以提高完全缓解率(CR)和 总生存期(OS),并可做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桥接治疗。急性T 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的治疗效果较差,目前研究显示包含奈拉滨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的T-ALL ,安全性较好,但是否明显提高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针对T-ALL 的临床试验较多,分别靶向不同的信号激活通路。如靶向 NOTCH (丫分泌酶抑制剂);靶向IL7R-JAK1/3-STAT5 轴(卢索替尼);靶向PI3K/AKT/MTOR 轴(PI3K或MTOR抑制剂);靶向NUP214-ABL1 重排(达沙替尼);靶向BCL-2 (BCL2 抑制剂)。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的诊断和治疗进展1AML 诊断进展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AML 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发现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可用于AML 的分类、预后判断及微小残留病 (MRD )的监测。如表观调节子突变(DNMT3A 、TET2 、

中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世界肿瘤存志2011年第lO卷第1期WorldJournalofTumorV olume10,Number1,Mar2011?37? 文章编号:1683.0342(2011)01-003705 中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李锡舂,汪英,郭志雄 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经过多年研究,中药 在治疗慢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在中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应用中,多为中药与化疗 药物的联合用药,单独应用中药治疗仅见于个案报道.本文从临床出发,以药物实践推荐为分类方式, 对当前应用的中药的基础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方面为主就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3.7;R730.5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prog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tochronicmyeiocytic leukemiaLI一chuniWANGYing~GUOZhi-xiong3(1LuzhouMedicalCollegeLuzhou646000, China; 2WestChinaHospital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3TraditionalChinesean dWestern MedicineHospitalinSichuanProvince,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Chronicmyelocyticleukemiaisaclonalproliferationofhematopoieticstemcellsc ausedby myeloproliferativedisorders.Afteryearsofresearch,exploration,TraditionalChinesemedi cineinthe treatmentofCMLhasachievedsomesuccess,Atpresenti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疾病类型,属于髓系造血干/ 祖细胞疾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为骨髓和外周血幼稚髓性细胞和原始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以贫血、感染、发热、出血、代谢异常和脏器浸润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病情汹涌且预后极差。靶向治疗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能够特异性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目前关于此类疾病患者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较多,本文特进行系统性地综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急性髓系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一种常见的类型,在所有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 构成比大约为70%。该病已经被WHO 列为第四类恶性肿瘤,死亡风险较高。在我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是十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大约为 3.4/10 万,其中有超过30%比例的小儿病人,并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增长趋势明显[1]。目前现代医学水平条件下,该病的发 生原因上不明确,受到地域环境因素、化学接触、电离辐射、吸烟和酗酒等因素的影响均可 发生,且基因突变和生物标记研究发现,该病很可能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靶向治疗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明确的致癌位点的一种药物治疗方式,能够根据发病机制设计相应的药物,并通过与致癌位点特异性结合控制病情,已经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特异性靶向药物 1.1 CD33 单克隆抗体 CD33 单克隆抗体已经被批准应用于老年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并且在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证实[2],CD33 单克隆抗体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与标准柔红霉素治疗方案相近,但是前者 2 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远高于后者,且前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6%,远低于后者的43%,证实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也比较高。另一项国内研究将CD33单克隆抗体与阿糖胞苷联合治疗与传统化疗效果进行对比,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证实此类药物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1.2 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 索拉菲尼、AC220 和米哚妥林等均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的常用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据张丽丹等人研究表明[4],索拉菲尼联合常规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获益率可达到70%,而单纯常规化疗方案对此类患者的 临床获益率甚至不到50%,证实索拉菲尼的应用价值较高。另一项关于米哚妥林对此类患者 的治疗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5],米哚妥林每天100mg,联用28d,配合给予传统化疗方案,能够提高酪氨酸激酶突变型和野生型的完全缓解率(83%和92%),而传统化疗方案的 完全缓解率仅为(35%和74%),值得推广使用。 1.3 其他激酶抑制剂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靶向治疗药物还包括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 2 抑制剂。在既往一项动物实验研究中表明[6],该药物对多种基因型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均比较理想。AMG925 作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和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 2 双重抑制剂,能够促使细胞从G1 期快速进入细胞周期,进而达到理想的疗效。 2 免疫治疗 2.1 双特异性T 细胞衔接抗体 此类药物主要是利用DNA 重组技术对髓细胞系的双特异单链抗体表达的受体制成,能够特异性识别CD33,并且还可扩充T细胞,促使此类细胞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恶性肿瘤细胞结合,进而杀死肿瘤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对正常的细胞并无明显的影响。有研究报道显示[7],取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后加入该药物,结果试验的细胞株大量死亡,其凋亡指数明显高于生理

白血病化疗方案

各种癌症化疗方案 一、胃癌化疗方案 DCF(顺铂、5 Fu、多西紫杉醇) 此方案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毒性反应。 二、肺癌化疗方案列举如下: CAP方案: 环磷酰胺400-1000mg/m2,静注,第1天; 阿霉素40-50mg/m2,静注,第1天; 顺铂40-80mg/m2(水化),静滴,第1天。 每3-4周为一个周期,每2-3个周期为1疗程。本肺癌化疗方案有效率为6-39%。 此方案主要的毒副作用是造血功能抑制、恶心、呕吐、脱发。 EP方案: VP-16每次100mg,静滴,第1-5天; 顺铂 60-80mg/m2(水化),静滴,第1天。 每4周为一个周期,每2-3个周期为1疗程。本肺癌化疗方案有效率为17-39%。 此方案最主要的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 CE方案:卡铂每次300mg,静滴,第1天; VP-16 每次100mg,静滴,第1-5天; 每3-4周为一个周期,每2个周期为1疗程。本肺癌化疗方案有效率为40%。此方案的常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MVP方案: 丝裂霉素6-8mg/m2,静注,第1天; 长春地辛3mg/m2,静注,第1、8天; 顺铂 40-80mg/m2(水化),静滴,第1天。 每3-4周为一个周期,每2-3个周期为1疗程。本肺癌化疗方案有效率为35-53%。 此方案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神经系统等。 服用今幸胶囊可以预防、缓解以上副作用 VP方案: 鬼臼噻吩甙100mg,静滴,第1-3天; 顺铂 40mg,静滴,第1-3天。 每3周为一个周期,每3个周期为1疗程。本肺癌化疗方案有效率为31%。此方案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 服用今幸胶囊可以预防、缓解以上副作用 MIC方案: 丝裂霉6mg/m2,静注,第1天; 异环磷酰胺1.5g/m2,静滴,第1-5天(同时用美斯钠a40mg,静注,在滴注异环磷酰胺时给1次,以后每4小时给1次,全天共给3次,连用5天);顺铂 20mg,静滴,第1-5天。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遵义医学院 影像学系 2010级K-1班 撰述人:杜贝(1020650126) 傅钰玲(1020650124) 王祝(1020650125) 何胜杨(1020650127)指导老师:朱杰华

摘要: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其分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两类。从不知道其病因而束手无策到慢慢发现病因而有了治疗对策,医疗学者们已有了重大突破。从化疗、骨髓移植到现在研究的靶向治疗,将来还会有新的临床药物面世。本为就白血病的历史、历来研究及未来发展进 行综述讨论。 关键字: 白血病历史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未来发展

前言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中国各类肿瘤第七位,发病率为4.7/10万人口,欧美国家为6.4/10万人口。死亡率占各类肿瘤的第六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的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发生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器官、组织,导致正常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据调查,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小于10岁小儿白血病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1】安徽省儿童医院曾调查分析1992-2001年期间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确诊白血病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132例病例中,年龄以1-5岁最多,占56.1%。类型最多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1型,50.76%),其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9%)。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时代的相继到来,白血病的发病率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儿童白血病入院病例数年均上升2.42%(P>0.05),其中ALL病例上升趋势明显,年均上升9.1%(P<0.01);AML则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0.5%(P<0.05)。目前,急性白血病患者居血液系统疾病住院总人数之首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组研究进展,部分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已经明确,随靶向治疗研究及临床新药物应用的进展,已有部分白血病病人可以完全痊愈,使白血病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饮食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饮食 文章目录*一、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饮食*二、急性白血病能否有效的治愈呢*三、白血病吃什么水果好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饮食1、患者化疗后以营养高蛋白,低脂肪摄入原则为主,可以吃些高热量高纤维的食物,最好是有鱼有肉精细些,做的有食欲一些,蛋和牛奶类的食物,每天都要增加,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在治疗期间有效调节食欲,每一次吃的食物可以少吃一些,多餐。 2、因为化疗,大量的耗损身体元气,所以需要通过一些食物来进行滋补,可以每周喝一些甲鱼汤,或是准备人参,西洋参,红枣等等来煲汤喝,化疗期间病人常常会伴有贫血的现象,所以要多给病人吃一些含铁量高的食物,最好每天要补充十克左右的维生素c,可以供应白血球以及红血球的正常功能,缺少维生素c需求正常功能也会受影响。 3、化疗后很多患者长时间会伴有呕吐的症状,为了防止呕吐的发生,患者需要喝些果汁,把新鲜的水果榨成果汁后直接饮用,这样既可以有助于消化,又不会引起恶心呕吐,防治直接把水果吃下肚后,因为咀嚼不烂,在肠胃中不能消化,又会引起呕吐的现象。 急性白血病能否有效的治愈呢1、急性白血病是完全可以治

愈的,临床上急性白血病有很多的治疗措施,首先建议患者需要 注意卧床休息,给予营养性食物,在饮食的过程中,还要重视饮食、环境、口腔的卫生,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一些细菌侵入我们体内,给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2、患者要加强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如果白血病患者还有严重贫血的症状时,一定进行输血,出血较重可输血和用止血药,有弥 漫性血管内凝血时按该症处理等。临床上,常选择化学治疗白血病,治疗白血病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一些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3、免疫治疗急性白血病也是相对常见的方法,这类治疗措施目的是巩固维持缓解,在采取治疗外,还要重视饮食,患者一定要 注意饮食清淡,而且要注意的饮食营养丰富,注意禁烟酒及辛辣 食物,尽量少吃一些高脂、高糖食物,可以平时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吃一些大枣和红糖等食物。 白血病吃什么水果好1、草莓 草莓是在抗癌水果中,草莓的作用是位居首位。新鲜草莓中 是含有一种奇妙的鞣酸物质,可在体内产生抗毒作用,阻止癌细 胞的形成。此外,草莓中还有一种胺类物质,对预防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猕猴桃

2017年白血病研究进展

2017年白血病研究进展 导读2017年已过,白血病诊治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进展免疫治疗对复发难治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以CD19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可获得60%~80%的完全缓解率。但治疗后约1/3至1/2的患者仍将复发,原因之一是输入体内的CART 细胞不能长久存活,一般存活时间3~6个。应用细胞因子或助推疫苗调节T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延长CART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复发的另一个原因是免疫逃逸作用使CD19抗原丢失,引起系列转变。CD22是另一个治疗复发难治B-ALL可利用的靶点。针对CD22的CART细胞治疗,可获得75%的完全缓解率,包括CD19CART 治疗后抗原丢失的病例。目前双特异性的CART 细胞治疗将进入临床试验。 自2000年以后,许多新药已应用于ALL的临床治疗或已开展临床试验。如伊马替尼(2001年)、克拉屈滨(2004年)、奈拉滨(2005年)、达沙替尼(2006年)、脂质体长春新碱(2012年)、博纳替尼(2012年)、blinatumomab(2014年)。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包括:MTOR抑制剂,HDAC 抑制剂,BTK抑制剂,JAK-STAT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PD-1抗体等。靶向药物联合传统化疗或免疫治疗提高了某些

ALL亚型如Ph+ALL、BCR-ABL样ALL的疗效。髓样/淋巴样白血病基因(MLL)重排的ALL,基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目前正在进行下列临床试验:去甲基化药物+化疗;DOTIL抑制剂+化疗;FLT3抑制剂+化疗;MEK 抑制剂+化疗;BCL-2抑制剂+化疗。 对于前B-ALL,若表达CD20,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提高无事件生存率(EFS)。对于复发难治的前B-ALL,目前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药物有:inotuzumab ozogamicin和blinatumomab。初步结果显示可以提高完全缓解率(CR)和总生存期(OS),并可做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桥接治疗。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治疗效果较差,目前研究显示包含奈拉滨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的T-ALL,安全性较好,但是否明显提高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针对T-ALL 的临床试验较多,分别靶向不同的信号激活通路。如靶向NOTCH(γ分泌酶抑制剂);靶向IL7R-JAK1/3-STAT5轴(卢索替尼);靶向PI3K/AKT/MTOR轴(PI3K或MTOR抑制剂);靶向NUP214-ABL1重排(达沙替尼);靶向BCL-2(BCL2抑制剂)。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断和治疗进展1AML诊断进展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AML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发现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可用于AML的分类、预后判断及微小残留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11-03T09:37:37.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曲洪澜冯四洲 [导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 曲洪澜1 冯四洲1,2 (1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血液科 022150;2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30002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034-02 【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CML发病是由于导致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所致。近年来,CML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α-干扰素治疗使CML-CP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和分子生物学缓解;甚至可能治愈。格列卫对CML的治疗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很少会导致分子生物学的完全缓解,少数患者都存在着复发的危险和相关的克隆异常,因而格列卫是不能治愈CML的。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治疗CML最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以治愈。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扰素格列卫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85%的患者处于慢性期,一般经3-5年后发展为加速期,6-18个月进入急变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α-干扰素、BCR-ABL酪氨酸酶抑制剂如格列卫等的治疗明显地提高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1]。本文拟就这三种方法治疗CML进展作一综述。 1 α-干扰素 1.1临床资料 1.1.1干扰素最适剂量[2] 一般认为其始剂量为5MU/m2?d,或达到获显著血液学疗效的最大耐受量及患者出现毒性症状需减量,根据WHO毒性反应调整剂量。临床治疗剂量5×106U/m2时,毒副作用即可出现。 1.1.2疗效临床观察表明CML患者α-干扰素治疗比马利兰和羟基脲有更长的生存期,大部分患者应用干扰素单药治疗取得很好的血液学缓解和长期生存。长期随访发现干扰素治疗使慢性期CML患者能够取得15-25%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其中部分患者可取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少部分患者获得CCR也获得了长期无病生存,也可能已治愈。 近来的研究表明CML的特异细胞毒性T细胞与α-干扰素治疗发生疗效有关。其他的一些资料也证实α-干扰素诱导患者产生的T细胞介导的反应是干扰素作用之一,最近在体外研究资料表明干扰素基本活性是针对CML干细胞而不是分化。 2 格列卫 2.1 临床资料 STI571(格列卫)的问世是CML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于199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成为CML治疗的金标准,它很快代替了干扰素成为治疗CML的一线药物。但大多数临床数据表明格列卫治疗CML虽然疗效显著但还不成熟,大部分试验治疗初诊CML患者临床观察不足2年,其中位生存期为4~6年,然而有关格列卫实验和临床数据包括这些患者早期获得的细胞遗传学缓解证据开始受到了众多研究者极大的关注。 2.1.1格列卫最适剂量和用药时间 CML-CP400mg/d,CML-AP/BC 600mg/d,无效增至800mg~1000mg/d,其半衰期为14~16小时,每天1次用药即可。常见的毒副作用包括恶心、皮疹、肌肉痉挛以及骨痛;偶有骨髓抑制,导致贫血、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肝脏毒性少见;给药剂量较大时可有下肢水肿以及水钠潴留等。该药的最大耐受剂量或剂量限制性毒性剂量尚未明确。 2.1.2作用机制许多肿瘤存在蛋白激酶活性上调,格列卫作为蛋白激酶抑制剂之一被研制成功,它是一种相对选择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胸苷激酶抑制剂。在体外实验中,格列卫在1~10UM浓度时,能选择性对抗CML细胞系和原代细胞,它能抑制90%以上的CML祖细胞,但对正常的造血祖细胞无明显作用。因此,不仅对α-干扰素耐药的CML患者使用格列卫治疗能达到完全缓解,而且格列卫治疗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 耐药机制尽管临床研究表明格列卫治疗CML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格列卫耐药现象。不少研究表明BCR-ABL基因扩增和突变能够阻止格列卫与BCR-ABL蛋白的有效结合,而且整个病程中均能出现能够导致BCR-ABL非依赖白血病细胞生长的继发性基因突变,但这些机制只能解释一部分CML患者格列卫耐药的原因。CML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过度克隆性增生,像正常造血干细胞一样CML干细胞也能分化,但对疾病状态的维持作用很小。有研究表明CML细胞分化状态不同对格列卫的反应也不同。格列卫对处于分化状态的CML祖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但干细胞相对或完全对格列卫耐药。一项研究评价格列卫对CML恶性祖细胞的作用,发现格列卫能够对CD34+/CD38-原始祖细胞和CD34+/38+定向祖细胞抑制作用,但不能明显增加这些细胞的凋亡,表明格列卫是通过逆转扩增而不是增加凋亡来抑制CML 祖细胞。这些研究表明格列卫治疗CML能够恢复正常造血是通过去除CML祖细胞的扩增优势而不是清除所有的祖细胞。此外,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CML CD34+祖细胞对格列卫也具有不被格列卫杀灭的敏感性,格列卫几乎可以杀死所有正在分裂的细胞,但处于静止期的CD34+细胞可以存活,这些细胞的存在可能与长期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有关。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是CML患者采用格列卫治疗达到CGR后是否已获治愈?Bhatia等发现CCR后的15例患者均检测到残存BCR-ABL+祖细胞,这一结果表明格列卫不能完全清除原始恶性造血祖细胞,因此,格列卫不能治愈CML。CML干细胞对格列卫耐药的机制还不清楚,但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使它们难以成为格列卫的有效靶细胞。 2.3残留病研究表明即使格列卫治疗取得疗效的CML患者,也存在着残留病。RT-PCR技术证实残留的存在;此外,格列卫治疗后还会出现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一些研究结果表明CML采用格列卫治疗达到CCR后即使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也有可能复发。 2.4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对46例格列卫治疗后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GR)或主要细胞遗传学疗效(MCR)的CML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克隆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恢复多克隆改变,但7例(15%)患者在Ph染色体阴性的细胞中发生了克隆性细胞遗传学改变。这些细胞遗传学异常通常和MDS 相关。有学者报道格列卫治疗7例慢性期或加速期的CML患者,其Ph染色体转阴,但检测到克隆性异常,所有患者均有形态上的发育异常,3例患者可见到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三倍体8。 这些克隆性改变由格列卫引起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FLalkow等在20多年前就报道了在CML中存在Ph染色体阴性的克隆细胞。但格列卫仍可能与这些异常克隆的出现有关,CML存在Ph染色体阴性克隆的一个解释是CML实际上是正常造血干细胞和CML克隆及其多种无法检测到的异常干细胞克隆共存的一种表现。传统的抗白血病治疗有广泛抑制异常克隆的活性,而CML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如格列卫对缺乏BCR-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的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的进展 /h1 美国血液学会第48届年会于2006年12月8~12日在美国奥兰多市世界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20 000多名血液学工作者参加了这一当今国际上规模最大、涵盖范围最广、学术水平最高的血液学会议。大会共收到3720余篇论文,其中口头报告866篇,壁报交流2846篇。会议组织了220个专题会,34场卫星会,内容十分丰富。 本次大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临床血液学与实验血液学的研究。继上届年会后, 在临床治疗、新药开发、诊断技术、发病机理等方面都有新亮点出现。但进展最惊人的还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研究及治疗。本文仅对本次大会CML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介绍。 CML诊断和预后评价 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实时定量PCR(RQ-PCR)等方法已经完全解决了CML的诊断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各种检测手段有效评价CML治疗的效果和预后。Sokal-Hasford 预后评价、IC50imatinib、组织阳离子运输器-1(OCT-1)mRNA表达水平和BCR-ABL基因表达是评价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的常用手段。目前,细胞遗传学手段主要用于检测患者除BCR-ABL融合基因以外是否有其他染色体异常,这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伊马替尼治疗前后9号染色体缺失与预后的关系

本届大会有多位学者探讨了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IM)治疗前后9号染色体缺失与预后的关系。Castagnetti F等报告der(9q)缺失与否与IM治疗患者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反应无关。Corm S等报道法国Fi-LMC组织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der(9q)缺失,轻微增加发生IM抵抗的几率,但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然而, Nacheva EP等报道,CML急变期(BC)与很多导致染色体不平衡的二次染色体改变有关,如增加的费城染色体、8号、9色染色体和iso17q。在易位发生的同时出现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如der(9)t(9;22) 染色体ABL/BCR 断裂点侧发生缺失的患者,其预后明显不良。 评价CML治疗疗效和预后的指标RQ-PCR结果 评价CML治疗疗效和预后的最好指标是RQ-PCR结果。Ross DM等比较细胞遗传学和RQ-PCR两种方法时发现,BCL-ABL表ā达降低1~2个log值,98%的CML患者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 而BCL-ABL表达降低2~3个log值,91%的CML患者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因此,建立一个国际统一的RQ-PCR 检测标准对于开展国际间大规模临床试验至关重要。本届大会上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12家实验室首次报道了RQ-PCR 国际检测标准(IS)。各家实验室以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为标准,建立了12个实验室的特殊转换因子(CF)。经过CF 修正后所有实验室都可建立标准化的分子生物学监测标准。此外,RQ-PCR检测还可用于早期确认IM耐药性的产生和突变的筛选。 伊马替尼对于CML慢性期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急性红白血病研究论文

【摘要】本研究探讨急性红白血病(aml m6)的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对29例m6初治患者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染色体核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临床化疗效果,同时随机抽取30例aml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 m6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可见幼稚细胞(2%-10%)及有核红细胞,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19例伴有多系细胞发育异常,累及二系细胞或三系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m6 gly a(血型糖蛋白a)的表达率高达(66.67±23.86)%,明显高于其在m1,m2,m3,m4和m5中的阳性表达率(p 【关键词】急性红白血病 aml m6 免疫表型核型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te erytho leukemia key words acute erythroleukemia, aml m6, immunophenotype, karyotype j exp hematol 2007; 15(3):466-469 m6是一种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同时累及多个细胞系,临床预后较差。由于该亚型急性白血病相对少见,对其生物学表型了解不多,为进一步探讨m6的生物学特征与化疗效果的关系,我们对29例m6初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病例选择 29例m6患者均为我院1995-2005年初治住院病人,符合2001年who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诊断标准,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7-68岁,中位年龄43岁。随机抽取我院1995-2005年进行免疫学分型的初治m2住院病例30例作为对照。为进一步比较gly a抗原的变化,另选择m1 20例,m3 15例,m4和m5共15例进行免疫分型作为对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 exp hematol 2007; 15(3)急性红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研究形态学检查 骨髓及外周血片经瑞氏染色分类,同时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包括髓过氧化物酶,非特异性酯酶、糖原染色的细胞学检查。 免疫学分型 治疗前采取患者骨髓,肝素抗凝,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用的单克隆抗体包括hla dr、cd2、cd3、cd4、cd5、cd7、cd8、cd10、cd11b、cd13、cd14、cd15、cd16、cd19、cd20、cd22、cd33、cd34、cd36、cd38、cd56、cd71、cd117、mpo、gly a、ccd79a。阳性病例判断标准依据egil标准:淋系抗原阳性细胞≥20%,髓系抗原阳性细胞≥20%,mpo≥10%。 染色体核型分析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治研究进展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5-07T16:02:28.4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4期作者:唐琳洁 [导读]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白血病类型。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血液科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白血病类型。目前针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有统一的定论,而在治疗上一般也采用淋系和髓系诱导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该病的唯一治愈方式可能是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和其他急性白血病相比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不佳,本文针对该病的诊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分子生物学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白血病类型,在临床上的发病例数相比其他白血病而言较低,目前针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诊断标准的观点还未能得到统一。急性混合细胞型白血病又可具体细分为四个亚型,并且该病本身并不包含继发性白血病。本次研究中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1.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 根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分型小组的评分系统[1],在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占比大约在0.5%至1%左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所整合的最新诊断标准,急性白血病中约有2%至5%左右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并且该病多发于成年男性,以中年男子比例居多,并且患者的淋系和髓系存在同时表达淋系和髓系抗原的现象。根据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参与研究的324名急性白血病成年患者中,双表型患者约占1.8%左右,并且患者在治疗后的预后效果不佳,平均生存期仅有17-18个月左右。除此之外,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也会出现在未成年群体中,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调查的2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年龄不足15岁的患者高达7例,研究中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与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是未成年人的预后情况和成年人相比相对较好。 2.免疫分型和分子遗传学 2.1免疫分型 在临床上目前诊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中,CD45是主要的表达之一,其他例如CD34、HLA-DR、TdT等也是常见的免疫标记。同时也可以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如果患者血清髓过氧化酶检测结果呈现阳性,同样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CD3、CD19、CD79a、CD117等也同样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中,B/M表型患者居多,比例约为65%左右,而其余26%左右的患者则为T/M表型。在最近一项欧洲的最新研究中显示[2],参与研究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共有38名,其中显示为B/M表型的患者约占58%,另外T/M表型的患者约占36%左右,其余仅有极少数的患者为B/T/M表型。另外有研究显示,成人患者和未成年患者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表型略有差异,多以T/M表型为主。也有研究表明,未成年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中B/M表型约占58.2%,而其余患者大多为T/M细胞表型,仅有极少数患者为T/M表型。由于目前各个研究的参照标准各有差异,因而统计结果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2分子遗传学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细胞免疫表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分子遗传学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学异常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t(9;22)(q34;q11.2)和11q23/MLL重排。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3],异常克隆现象中最常见的遗传学异常即为11q23/MLL重排,其次较为常见的即为t(9;22)(q34;q11.2)。但是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不能用任何一种单一染色体异常来进行表达,也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特异的异常遗传标记能够表达。 在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研究中,有大约28%至35%的患者出现t(9;22)异常,而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在另一项调查中显示,在未成年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出现t(9;22)异常的患儿人数较低,而绝大多数患儿存在EVT6/RUNX1重排现象;另外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存在较多的5/7号染色体异常现象。 3.治疗和预后 目前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针对58例复杂核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比,其中一组患者采用CAG方案进行治疗,另一组患者则采用MOAP、DOAP和IOAP方案进行治疗,前一组中完全缓解的患者共计27例,而后一组中完全缓解的患者共计14例,随后对未缓解的患者采用CAG方案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共计7例。随后统计基因突变患者和无突变患者的生存率,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另外有研究中显示[4],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两系结合诱导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系的治疗方案,但是用于儿童治疗的结果却没有显著差异。还有研究表明,如果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成年患者有bcr-abl异常的现象,若采用淋系方案进行治疗,则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高达85%,但若采用髓系方案治疗,则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仅有41%;当患者治疗后初次达到完全缓解时,对患者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无论患者是否存在微小残留,都立刻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3年的生存率达到67%。根据另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采用淋系、髓系相结合诱导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达到71%左右,而单独采用淋系诱导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约为64%左右,但单独采用髓系诱导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仅有1/3左右。 除此之外,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四个亚型中,有大约20%至40%的患者为Ph+患者。根据相关报道显示[5],这类患者的生存率约占14%左右。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中,也需要对患者的Ph染色体阳性的特点进行综合考量。根据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对于Ph+患者,采用伊马替尼和化疗进行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细胞毒药物化疗的患者,而通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化疗诱导,患者的生存率也有了显著提升。根据意大利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对Ph+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53例患者均采用了达沙替尼和泼尼松进行治疗,这54名患者的病情均完全缓解,且在随访中未出现复发的情况。无论在哪一种分类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

2021年浅谈白血病研究与治疗

我们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病,认为幼稚细胞的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因为生成幼稚和正常白细胞的元素来源于同类干细胞或祖细胞。只是在转化为成熟的白细胞而发生中途变异。为什么大脑会指示如此大量的粒系干细胞释放和转化?其本意恐怕是有某种病理对机体产生了潜在的威胁,而想使起尽快转化为成熟白细胞来抗拒外来邪气罢了。白细胞作为人体防御系统,这是不争的事实。转化时的细胞变异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是潜在的病理威胁根本不来源于体内(可能来源于外界的多种污染或病毒,且病因是正常白细胞和淋巴系统根本无法抗拒的)。大脑是在谋求分化另外一种抗病细胞,但又无法改变人体内所固有的多种因子。如(遗传因子、生物钟------)等而导致细胞变异,从而起到了反面作用。二是本身的内在机能分工紊乱,大脑神经指挥失司,因此应从脑下垂体和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病变中找到突破口,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生髓、髓通于脑。那么,分化幼稚细胞是否可以说是中枢神经最深层的指令性障碍呢?我认为可以。在多年的临床生涯中,见到过无数的.血液病患者,有一个较奇怪的问题使我思索多年,就是在发病患者中大多数其智商和机敏度较一般人为高,尤以儿童为甚。这与该病可能有某种牵连,所以在思考本病时提出脑的问题,以供参考。 从治疗角度讲,祛除潜在的病理威胁当为重要的治疗手段,而中医中药恰恰是从这里得到了公认。治疗从脑部着手,柔和天麻、西黄、羚羊角、钩藤等祛风清脑的药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与目前化疗所说的防止脑白所采用的鞘注等手段从意义上讲正是不谋而合。这也是中药从根本上治疗血液病的内在表现。 从病因病机上讲,毒热伤血是其疾病根本,也可以说是“类癌反应假说”,阴亏血耗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其临床所见的高热、贫血、出血、感染、幼稚细胞高等是其疾病各自不同时期的表现症状而已,也可以说是“类癌病态反应”。因此中医药清脑祛风、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凉血滋阴为一体,寓清热于解毒之中,寓化瘀于凉血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辩症论治的基本法则。从根本上将病邪清除于机体之外,使毒无所生、邪无所起,其潜在的病邪消失,幼稚细胞不在分化,疾病也自然康复。 我们曾用这种疗法治疗无数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屡用屡验,特别对于化疗无效或复发后的副作用、高烧不退的、出血不止的等危险症状,一般在数日内就可热退血止。特将一些经验介绍给大家,权当是一种健康宣传。患者可在其他疗法无效或失败时,不妨返回自然,采用中医药来治疗白血病。因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各界同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