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2017期末复习提纲

毛概2017期末复习提纲

选择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4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3.党的基本路线P123

4.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社会主义本质:

P133、134、135、140、143、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93

7.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8.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9.八个明确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0.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1.四个伟大

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12.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3.四个意识

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4.两步走战略

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5.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辨析题:

主要矛盾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是历史成就的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分析: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探索中出现曲折甚至是重大挫折,但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间的矛盾。从那时开始,我们就一直坚持这个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

进。正如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

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

方。”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开创阶

段、推进阶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了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坚实基础,我们决不能离开或割断历史,孤立地看待主要矛盾变化。

另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高度概

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

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

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

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这些伟

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这些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

变化。这个历史性变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当代中国发展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主要矛盾变化是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动力

主要矛盾变化既是长期发展成就的体

现,同时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

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就需要党带领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

态,不断推进实践和理论创新。

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对发展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需要不断推进实践上的创

新,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胜利。经

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

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的需要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

平、

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

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

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既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

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向着更高层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

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步。

另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了重大的时代性课题,需要在理论上作出科学回

答,不断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

新。科学理论之所以有说服力,就在于其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主要矛

盾,对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思想本身的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和解

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要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

力、战

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系统完整的回答,并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对各

面工作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这是新时代党的理论

创新的根本基础和核心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科

学回答,形成了一个系统完

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主要矛盾变化与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和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不变与变”

我国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地位、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集中地体现在它们都呈现出“不变与变”的特征,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准确理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不变与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

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社会主

义制度从基本建立到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总体量变过程。但是,在总体量变过程中的不同阶

上必定要发生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调整就是阶段性

分质变的结果。这就是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根本性的质变没有发生。这就决定了我们还是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来制定我们的政

策,不能犯主观主义的超越阶段错误;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而不

精神懈怠、裹足不前。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不变与

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我们党就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毫不动摇。与此同时,我们党又与时俱进地根据发展着的实际,对基本路线进行丰富和充实。党

的十七大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加上了“和谐”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加上“美丽”一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基本路线“不变与变”的辩证法。之所

不变,就是因为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没有完成,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

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使奋斗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不变与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后,我国

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不变”的一个方面;报告又特别强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就是说我们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原来的处于边缘的、影响力不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又是“变”的一个方面。虽然作为发展中国

的地位总体上没有改变,但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功能和世界影响力已经发生重大变

化,

这种新的情况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确立新的目标,制定新的对策。为此,党的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上领

先,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

从本质上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接力探索、蕴蓄积累和开创发展的奋斗历史。

一、两个历史时期探索的主题、主线是统一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

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精辟论断,如实反映和高度概括了两个历史时期探索的同一主题、主线: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主

题、主线表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新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进行的历史创造活动是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发展主题、主线的确立,是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其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

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完成前一个任

务,才能为完成

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

义制度建立之后,中华民族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必然开始向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迈进,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其二,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包括党的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纲领的题中之

义,也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奋斗的目标追求。中国全部近代史证明,要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走社会主义道

路,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

其三,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头几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

验,

借鉴了不少苏联的做法,其间也走了一些弯路。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

系》,开

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与苏联模式不同的新思

路。虽然在这种建设进程中

出现了“文革”等严重错误,但我们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全面拨乱反

正,把党的工

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决

策,纠

正了错误并开创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

程。

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的展开过程,就是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

践逻辑的历史统一。这种探索接续至今天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并在实践中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四者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党

和人民在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

上,形

成了对四个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

义,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

些认识的体现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

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

固、发展和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

带领我国人民实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成

果。这一成果既是在第一次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获得

的,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在持续探索自己国家历史发展主题主线的过程

中,用新的思想和理论开

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二、两个历史时期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新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相统一的特点。两个历史时期的客观

进程,表明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内在联系是本质性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

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在独立自主地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历经千辛万苦、艰难曲折、付出了各种代价,但依然“在三十年

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这些独创性的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正反两方面经验、思想保证、理论准备、物质技术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明确提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又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

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

实践指南。

上述表明,我们党探索和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虽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成了前后两个时期,但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统一历史过程。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

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更为宏阔的历史视野进一步指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

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党和人民以获取“根本成就”为价值目标,孜孜求索,奋斗不息,创造积累,一

以贯

之,这就是近90多年来、更是两个历史时期历史联系的本质所在。

毋庸讳言,我们党在前一个历史时期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革”的重大错

误,给党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新中国的历史发展造成严重挫

折。但是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要把握几个

严格的界限:一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因缺乏实践经

验、客观条件犯错误,不同于根本否定或抛弃社会主义;二是某一个时期犯错误不等于整个历史时期都在犯错误;三是做某件事情犯

错误不等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误的;四是发现错误就纠正错误不同于顽固地坚持错

误;五

是要分清功与过哪个是主流,不能颠倒主流与支流。前一个历史时期虽然犯有错

误,但并没

有中断新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

辑。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的评价也是如此。确如邓小平的科学论

断:“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

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经过长期实践

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

理,不但在历史上曾经引导我们取得胜利,而且在今后长期的斗争中,仍将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对于党的这样一个重大原则表示任何怀疑和动

摇,

都是不正确的,都是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

社1994年版,第34页)

三、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是在螺旋式上升中产生的区别

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区别。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看待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前后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路线之间的关系,核心是是否承认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总的说来,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中产生的

区别,是探索、创立、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别。

从制度层面看,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已经建立了新中国,

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制

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政权性质、国家结构和政权体制四大方面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根

本的、基本的和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

后,在坚持这些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又根据改

革开放实践对其进行完善。

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多次讨论,对宪法进行修订,创立

展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形成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通过改革国家的权力运行模式,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体制,现在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

此,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

的、

基本的和重要的政治

度从未动摇过。

在经济制度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

主义

经济制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过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单一等问题。在改革开放

时期,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

发,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方面,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分配制度;在经济运行方面,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的创举

完善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

化、汲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当中曾受“左”的错误影响,导致“文革”严重错误发生。在改革

开放新时期,经过全面拨乱反正,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公民为目标,

我们党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建立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体制。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丰富、完善。

从党的基本路线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

线。这条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这条基本路线也是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其基本内容看,首先是“一个中心”。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

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城市中其他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

一中心工作并

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强调不把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做

好,我们就会失败。当时就确定了

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

向。

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我们党正确把握国内主要矛盾,进一步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和文化需要。但是之后一直到20世纪60 年代前半期,由于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

断。

再看“两个基本点”。1956年我们党发表了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署名的《再论无产阶级专

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把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概括成五条,这是我们党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最初提法,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将五条

基本经验概括成“识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而将这六条政治标准提炼、概括成“四项基本原则”,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

关于改革开放。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

动,把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确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

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个阶段,因此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把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

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确定为基本方针,并提出向外国学习,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

一切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但是囿于当时国

际国内的复杂原因,没有形成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再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提出了社会主

义可分阶段的思想观点:“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

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

要更长的时间。”在当时,这一观点没有来得及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前一个历史时期,为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准备了理

论和物质条件,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党的社

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成今天的“五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

经验和基本要求),是经过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接力奋斗,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概括

的结果。这表明从党的指导思想层面看,两个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在继承、延

续中的前进、上升和创新。

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方面,关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连续性和区别,邓小平有一个明确的论断:“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

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这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历史证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是波浪式发展。”(《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也是如此。若无区别就不会出现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但区别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断裂、不是彼此的根本对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的辩证联系、创新性发展。

论述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

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

完成。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

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

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

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

与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

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

济波动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仅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且要

通过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对经

济进行宏观调控。当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等于政府可以更多地直接参与资源配置、

预微观经济活动,更不等于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度。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

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解决

了我们思想上的一个禁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

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认识不断深

化: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但“基础性作用”的定位并不彻底,容易

让人理解为“基础性作用”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面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容易把“决定性作用”理解为政府的作用。这就为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过多干预、不当干预开了口子,

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5 年来的历程,明确提出“使市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一

个新的重大突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进

程。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保障。这就要

求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

置,

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从广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

会、

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改

革,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各方面体制机制。从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从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

制、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

制、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入手,在解决影响市场起决定性作

的深层次问题上着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法律体系、社会环

境。

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

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

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

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

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

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

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

央、

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

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

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

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

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

列,更加突出的问

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

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大力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

的需

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

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

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牢牢立足社会

情,

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

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

上、中华民族发展史

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

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题: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

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中国要走出去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

等对待。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同志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

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