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云地光

地震云地光

地震云地光
地震云地光

■地震云

地震前有时会出现地震云。17世纪古籍中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各国对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是前日本奈良市(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他就将其称为“地震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地震云并非一种准确的预报方法。

南方都市报

"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什么是地震云

"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 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但是,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

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

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

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地光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用肉眼观察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1965~1967年,日本松代地震群期间,就留下难得的地光照片。中国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震前的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地光出现的时间大多与地震同时,但也有在震前几小时和震后短时间内看到的。其形状有带状光、闪光、柱状光、片状光等。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低空大气中出现的片状光、弧状光和带状光等多为青白色,地面上冒出的火球、火团则多为红色。关于地光的成因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一般认为,震前低空大气的发光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有的认为岩石中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能产生强电场;有的认为地下水流动能产生高电压。有人认为,火球式的地光是地下逸出的天然气在近地表处的爆发式点燃。

地震发生前为什么会产生地光呢?研究结果表明,当地震快发生时,由于地下岩石发生破裂、错断,岩石间产生相对摩擦滑动等而产生一种电磁效应作用,从而造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放电现象,并沿着断裂缝隙通向大气层,在低空引起大气电离和发光现象。

地光的颜色有多种多样,有白里发蓝的、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也有的是黄色和绿色的,其中以白里发蓝的为多,有点象电焊火光那种样子。地光在空中持续的时间一般为几秒到数分钟之间。在夜间,即使离地光出现地点较远的地方,也是能够看得清楚的。地光在地表上空的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其表现形式因地震类型和地点不同,在空中的几何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的以条带状在空中出现,有的以圆弧状出现,也有的以火柱状出现,还有的以一连串火球状出现,形似信号弹升向天空。

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只有那些比较大的地震才可引起地光现象。由于一次大地震影响范围很大,因此,当有地光发生时,即使人们离地光发生处较远,也是可以看得到它的。例如唐山地震时,居住北京地区的人就曾看到过唐山地震引起的地光。

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

能躲开地震灾害的。例如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前,一列从大连开往北京的客车,在行驶途中司机突然发现列车前方有大片紫红色的耀眼亮光,司机马上联想到可能是地光,于是采取措施,紧急停车,列车刚刚停稳,大地震就发生了,从而避免了一场车翻人亡的重大事故。再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前,一些人因故连夜进城,却在城外看到最为明亮的蓝白色地光,于是没有贸然进入唐山,结果不出10秒钟,唐山一带山崩地裂,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而这些没有进城的人得救了。

应当指出,有时雷电和施工现场在夜间常常会造成电弧光现象,因此,不能盲目地把一切“闪光”现象都归结为地光,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慌乱,带来不应有的麻烦。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与应用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8-08-20T16:09:00.7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全仲谋 [导读] 摘要: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对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基于云计算的大计算平台技术已成为现代建模仿真领域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当前社会各领域开始注重对基于数据的应用,大数据的兴起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研究、应用大数据的热潮。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524033 摘要: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对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基于云计算的大计算平台技术已成为现代建模仿真领域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当前社会各领域开始注重对基于数据的应用,大数据的兴起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研究、应用大数据的热潮。本文详细阐述了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应用的基本概念,病态系讨论了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应用 引言 “大数据”这个词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显著,甚至隐约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创造经济突破的新增长点,是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和实施的关键依据。大数据的概念决定了它需要在一个特殊的平台上才能够发挥作用,庞大的信息量并不是以往的单机处理系统可以“吃得消”的。而云计算平台的建立正好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短板,其新颖的信息处理模式与大数据概念有着很好的契合度。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都是集中在大数据分析上,关于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应用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可以预期,未来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必将成为社会的发展核心。 一、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概述 1、大数据的特征。大数据又被IT业称之为巨量数据集合,具体是指无法在某个特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一种海量、多样化、高增长率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超大的容量、繁多的种类、获取数据的高速、数据质量真实可靠、数据来源渠道复杂等等。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数据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数据的发展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对信息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数据库进行有关的操作与处理,为满足这一需求,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 2、云计算平台的优势。云计算是以网络为平台,利用远程连接的计算机获取所需计算服务,该计算机可供给弹性伸缩的计算资源,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省因重复配置资源增加的成本。云计算的优点:1.计算能力强。云计算可对计算机集群中的CPU进行远程调用,使其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每秒高达10万亿次运算。2.可靠性高。云计算使用数据容错技术和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措施,能够保证云计算服务的可靠性。3.使用成本低。云计算采用自动化集中式管理,按需分配使用硬件资源,无需支付数据管理成本。 3、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关系。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联系紧密,两者均能够为数据资源提供存储、访问和计算的平台。对于云计算而言,其核心技术为数据处理技术,最终目的是为国家、企业和个人提供便捷服务,这与大数据的发展目的一致。大数据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能够与云计算平台共同一个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与计算,两者的相似度极高。 二、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优势分析 数据处理是大数据的基础要求,新时代下的“大数据”理念已经是无法用传统计算机处理方式来满足的,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方式作为支持。容量大、种类多、价值高、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大数据看起来像是一座高楼大厦,有着巨大的价值等待人们的开发利用,而云计算所提供的安全、高效的数据应用服务可以有力地支撑这座楼房。 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一个由众多技术融合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和分布式并行编程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适用于数据密集型计算的特点,很好地贴合了大数据对数据量和数据类型的要求;云计算分散到集群电脑的处理方式能够实现数据的及时调用和动态调整,达到高效、快速处理数据信息的目的;平台可以利用虚拟化处理方式对电脑本地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整合、按照要求进行统一调度,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同时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能够与各种系统应用做到有效契合。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数据处理平台能够满足更加复杂的操作要求,同时其容量大、运行稳定、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适应现在对数据处理的需求;大数据可以为云计算的运行提供指导,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 三、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应用研究 3.1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优点分析 目前社会各领域所采用的传统单机处理模式成本较高,而且无法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进行扩展,随着用户应用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及数据处理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便会导致单机处理模式的性能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而成的大数据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为不同层次用户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应用数据服务,对提高用户对应用数据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云计算在实际运用中具备良好的弹性伸缩及动态调配等功能,对资源的虚拟化处理及系统的透明性处理可以满足用户按需使用要求,其绿色节能可以最大程度上契合新型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诸多要求,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计算处理模式具有更强大的处理功能,其存储空间、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都可以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大数据平台在应用中具有优秀的可平滑迁移、可弹性伸缩等有点,并且可以实现对云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等诸多优势特性,所以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应用已成为未来计算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3.2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实际应用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可以提供聚合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对通讯、存储、处理等能力的需求,并可以为上层平台通过灵活、可靠的方式提供各类应用,并且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针对海量多格式、多模式大数据的跨系统、跨平台等操作,提供统一管理手段和敏捷的响应机制,对支持大数据快速变化的功能目标、系统环境以及应用配置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而成的企业信息系统,该新型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分布式集群技术来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在实际运行中可以支持不同业务应用中多种格式、多种访问模式的大数据统一存储,并采用分布式工作流和调度系统框架来构建一个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分布式计算手段实现大数据的转换、关联、提取以及聚合等功能,该类大数据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满足企业各种业务的实际需求。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决策支撑、销售预测等功能,这是因为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上层应用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系统的功能及附加业务的逻辑功能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现代企业利用数据决策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云计算平台技术与云计算服务技术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使大数据平台应用技术成为可能,如果没有云计算技术作为大数据平台的技术支撑,大数

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知识12296

精心整理 云计算与大数据基础知识 一、云计算是什么? 云计算就是统一部署的程序、统一存储并由相关程序统一管理着的数据!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二、 三、 1 );软件2 任一资源节点异常宕机,都不会导致云环境中的各类业务的中断,也不会导致用户数据的丢失。这里的资源节点可以是计算节点、存储节点和网络节点。而资源动态流转,则意味着在云计算平台下实现资源调度机制,资源可以流转到需要的地方。如在系统业务整体升高情况下,可以启动闲置资源,纳入系统中,提高整个云平台的承载能力。而在整个系统业务负载低的情况下,则可以将业务集中起来,而将其他闲置的资源转入节能模式,从而在提高部分资源利用率的情况下,达到其他资源绿色、低碳的应用效果。 3、支持异构多业务体系 在云计算平台上,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类型的业务。异构,表示该业务不是同一的,不是已有的或事先定义好的,而应该是用户可以自己创建并定义的服务。这也是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一个重要差异。 4、支持海量信息处理 云计算,在底层,需要面对各类众多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在上层,需要能够同时支持各类众多的异构的业务;

而具体到某一业务,往往也需要面对大量的用户。由此,云计算必然需要面对海量信息交互,需要有高效、稳定的海量数据通信/存储系统作支撑。 5、按需分配,按量计费 按需分配,是云计算平台支持资源动态流转的外部特征表现。云计算平台通过虚拟分拆技术,可以实现计算资源的同构化和可度量化,可以提供小到一台计算机,多到千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按量计费起源于效用计算,在云计算平台实现按需分配后,按量计费也成为云计算平台向外提供服务时的有效收费形式。 四、云计算按运营模式分类 1、公有云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Internet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 烦。B 2 3 五、 六、 1、传统的IT部署架构是“烟囱式”的,或者叫做“专机专用”系统。 图2传统IT基础架构 这种部署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硬件高配低用。考虑到应用系统未来3~5年的业务发展,以及业务突发的需求,为满足应用系统的性能、容量承载需求,往往在选择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设备的配置时会留有一定比例的余量。但硬件资源上线后,应用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的负载并不会太高,使得较高配置的硬件设备利用率不高。 整合困难。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也注意到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形,当需要上线新的应用系统时,会优先考虑部署在既有的基础架构上。但因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所需的运行环境、对资源的抢占会有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可靠性、稳定性、运维管理问题,将新、旧应用系统整合在一套基础架构上的难度非常大,更多的用户往往选择新增与应用系统配套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设备。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3. 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弹性波在 岩层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地震波由一个震源激发。 4.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看作组成一道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射线总是与波阵面垂直,波动经过每一点都可以设想有这么一条波线。 7. 振动图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8.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9.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地震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2 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i为地层),在声学中称为声阻抗,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只有在Z1≠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 13.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又称压缩波、膨胀波、纵波或P-波。 14.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0.7倍。横波分为SV和SH波两种形式。 15.体波:波在无穷大均匀介质(固体)中传播时有两种类型的波(纵波和横波),它们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合称体波。 16共炮点反射道集:在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接收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称为共炮点道集。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形式。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 17.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 18.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用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纵时距曲线。激发点不在测线上,用非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非纵时距曲线。

大数据与云计算研究报告

(说明:此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和云计算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秉承“按需服务”理念的“云计算(Cloudcomputing)”正高速发展,“数据即资源”的“大数据(bigdata)”时代已经来临[1]。大数据利用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根据大数据特点对传统的常规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技术变革,形成适用于大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共享和可视化的技术。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大数据的规模效应给数据存储、管理以及数据分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数据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正在酝酿和发生。本文所提到的大数据包含着云计算,因为云计算是支撑大数据的平台。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引言 在学术界,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早。2008年9月,《自然》杂志就推出了名为“大数据”(bigdata)的专刊。2011年5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名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的研究报告,指出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对海量数据的有效利用将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最有力武器。2012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政务白皮书,指出大数据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前所未有的实时分析,帮助政府更好地响应社会和经济运行。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倡议》,宣布启动对大数据的研发计划,标志着美国把大数据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未来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深远影响。 大数据应用正在风靡全球,大数据精准营销成为企业掌舵者的口头禅,那么大数据真的是无懈可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大数据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有关大数据与隐私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毫无疑问,未来可以获得的个人数据量越多,其中的信息量就越大。只要拥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甚至可能发现有关于一个人的未来信息。另外市场是变化无常并且不可预期的,决策者的创造性思维并不能通过数据得以体现,相反,大数据在压制创新。大数据搜集到的数据的真实性也有待检验。一个人获得的数据和事实越多,预测就越有意义,人的判断也就显得愈发

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知识

云计算与大数据基础知识 一、云计算是什么? 云计算就是统一部署的程序、统一存储并由相关程序统一管理着的数据!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通俗的理解是,云计算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上的资源,它包括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器、CPU等)和软件资源(如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计算机群来完成。 用户可以动态申请部分资源,支持各种应用程序的运转,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技术创新。 云计算的核心理念是资源池。 二、云计算的基本原理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集群上,对这些硬件基础设施通过虚拟化技术构建不同的资源池。如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计算机资源池、数据资源池和软件资源池,对这些资源实现自动管理,部署不同的服务供用户应用,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成所需要的应用,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三、云计算的特点 1、支持异构基础资源 云计算可以构建在不同的基础平台之上,即可以有效兼容各种不同种类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资源。硬件基础资源,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的三大类设备,即:计算(服务器)、存储(存储设备)和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软件基础资源,则包括单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 2、支持资源动态扩展 支持资源动态伸缩,实现基础资源的网络冗余,意味着添加、删除、修改云计算环境的任一资源节点,或者任一资源节点异常宕机,都不会导致云环境中的各类业务的中断,也不会导致用户数据的丢失。这里

《地震波理论》复习最终版

《地震波理论》复习内容 一、弹性理论基础 1. 柯西公式的意义; 因此弹性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可以完全由作用于垂直坐标轴方向的三个截面上的应力向量或其分量所确定。 2.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为单位函数) 3. 杨氏模量E(纵向应力与纵向应变的比例常数就是材料的弹性模量E, 也叫杨氏模量) 泊松比ν(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值称为泊松比,也叫横向变性系数,它是反映材料横向变形的弹性常数); 4. 拉梅常数λ、μ; 为引入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应力与应变关系,引入λ、μ,μ表示剪切模量。 5. 运动的应力方程和位移方程; 运动应力方程:

运动位移方程: 6. 介质受应力作用产生位移由哪几部分组成; 由式上式可以看出处于应力应变状态下的物体其质点位移由三部分组成: ①平动: u,v,w,这是和参考点M一起作同样的运动,它不使物体形 状改变; ②弹性应变: eij,i,j=x,y,z 这是一种使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改变的 运动,称为弹性应变.应变有九个分量,考虑到它的对称性,只有其中六个分量独立的。exx,eyy,ezz称为正应变,exy,eyz,ezx称为切应变; ③旋转: ωx,ωy,ωz这是质点围绕参考点M的旋转运动,不使物体形 状和体积发生改变,不属弹性应变范畴. 7. 导出拉梅方程的前提条件; 在对空间求导时,只有λ、μ不随空间变化,即在均匀介质中才能导出拉梅方程。 8. 能流密度。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它垂直的单位截面积的机械能。 二、弹性动力学中的基本波 1. 由拉梅方程导出纵波、横波方程;

拉梅方程 对上式进行散度运算,得到: 对上式进行旋度运算,得到: 2. 平面波、不均匀平面波; 平面波:等相位为平面,且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动。 不均匀平面波:平面波传播的方向余弦为l 、m 、n 是复数,这样的波为 不均匀平面波。 3.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称为平面波; 离震源较远时可以将在局部等相位内,将点震源产生的球面波看成一个 平面。 4. 沿着x 方向传播的平面波的表示方法; 5. xoz 平面内的波剖面(图2-3);P 39 若该方程波函数为: ,则波剖面如下图所示 1(,,)()lx nz C f x z t f t + =-''''exp()(,,)exp()exp()Ksh z Kc f x z t A j x j t h ωθθ=--12(x,)()()x x C C f t f t f t =-+ +''' j θθθ=+

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支撑平台IOP

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支撑平台 IOP 浪潮IOP(Inspur Open Platform)是一个云计算架构的开放平台,采用大数据处理、社交网络、情景感知、服务化架构等关键技术和理念开放的应用支撑和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共享平台强化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利用,构建开放、协同、智能、互联、弹性可扩展的IT基础软件环境,使客户有机会利用新技术的解决传统IT系统规划和建设存在的诸多难题,实现信息化从传统架构向云计算架构的平滑转型。 IOP平台采用“平台+应用”的总体思路,采用支持分布式、高并发和大数据处理的云计算架构设计。开放的架构为各种应用提供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分析、统一用户认证、统一消息引擎、统一资源管理等基础支撑服务能力,通过IOP可以整合来自内外部的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业务能力和数据资源,创新应用开发和IT服务模式。 IOP平台的应用领域包括: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应用支撑、大数据处理和资源整合以及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和电子商务。

IOP具备四个方面的关键特性,以满足之上承载应用的稳定运行。 1、满足百万级以上用户海量数据快速存取,并能够支持水平扩展, 基于大数据可弹性扩展的技术架构。 2、利用Open API整合与共享信息资源,对基础共性服务统一构建, 基于开放平台为多应用提供公共服务。 3、制定应用开发统一的标准规范,采用应用商店模式搭建应用生 态环境,促进应用创新。。 4、IOP产品研发始终坚持安全可控的技术路线,所有底层架构和 组件均为自主研发。 目前平台研发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并在浪潮实施的包括智慧城市、警务云等一些重大项目中进行应用,浪潮IOP平台的应用极 大的提高了行业IT整体的计算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下一步将

云计算大数据试题

云计算大数据试题 一、单选题(30%) 1、我公司大数据对外服务品牌是下面哪一项(A) A.智慧洞察 B.精确营销 C.智慧数据 D.和数据 答案:A 2、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开展的大数据对外服务不包括下面的哪一项(D) A.旅游景区客源分析 B.交通OD系统 C.商铺选址 D.互联网广告营销 答案:D 3、大数据金融征信是对外服务一个重要的领域,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 A.要严格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B.数据结果脱敏加工 C.可以输出用户的位置信息 D.必须获得用户授权 答案:C 4、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B)。 A. 数据信息 B. 专业化处理 C.速度处理 D. 内容处理 答案:B 5、与运营商数据相比,互联网数据有以下几点局限性,除了( D )。 A. 数据局部性 B. 数据封闭性 C. 数据割裂性 D.数据全面性 答案:D 6、推荐系统为客户推荐商品,自动完成个性化选择商品的过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推荐基于网站最热卖商品、客户所处城市、( D ),推测客户将来可能的购买行为。 A.客户的朋友 B.客户的个人信息 C.客户的兴趣爱好 D. 客户过去的购买行为和购买记录 答案:D 7、社交网络产生了海量用户以及实时和完整的数据,同时社交网络也记录了用户群体的( C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数据来了解用户,然后将这些分析后的数据信息推给需要的品牌商家或是微博营销公司。 A.地址 B.行为 C.情绪 D.来源 答案:C 8、在云生态环境中,用户需求相当于( D ),云数据中心相当于( C ),云服务相当于( B )。 A. 降水 B. 水滴 C. 水库 D. 阳光 答案:D\C\B

云计算大数据试题资料

云计算大数据试题

云计算大数据试题 一、单选题(30%) 1、我公司大数据对外服务品牌是下面哪一项?(A) A.智慧洞察 B.精确营销 C.智慧数据 D.和数据 答案:A 2、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开展的大数据对外服务不包括下面的哪一项?(D) A.旅游景区客源分析 B.交通OD系统 C.商铺选址 D.互联网广告营销 答案:D 3、大数据金融征信是对外服务一个重要的领域,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 A.要严格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B.数据结果脱敏加工 C.可以输出用户的位置信息 D.必须获得用户授权 答案:C 4、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B)。 A. 数据信息 B. 专业化处理 C.速度处理 D. 内容处理 答案:B 5、与运营商数据相比,互联网数据有以下几点局限性,除了( D )。 A. 数据局部性 B. 数据封闭性 C. 数据割裂性 D.数据全面性 答案:D 6、推荐系统为客户推荐商品,自动完成个性化选择商品的过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推荐基于网站最热卖商品、客户所处城市、( D ),推测客户将来可能的购买行为。 A.客户的朋友 B.客户的个人信息 C.客户的兴趣爱好 D. 客户过去的购买行为和购买记录 答案:D 7、社交网络产生了海量用户以及实时和完整的数据,同时社交网络也记录了用户群体的( C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数据来了解用户,然后将这些分析后的数据信息推给需要的品牌商家或是微博营销公司。 A.地址 B.行为 C.情绪 D.来源 答案:C 8、在云生态环境中,用户需求相当于( D ),云数据中心相当于 ( C ),云服务相当于( B )。 A. 降水 B. 水滴 C. 水库 D. 阳光 答案:D\C\B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 一、实验目的 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 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 (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 (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 (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 (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

★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 ★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不同波组的相位数多少、振幅强弱、波的疏密程度往往不同,而不同波系所包含的波组个数,各波组间的间隔关系等往往不一样。(3)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 ★由于角度不整合面上下相接触的地层层位横向上变化很大,从而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甚至于极性变化很大,这使得角度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特征很不稳定。当进行同相轴对比时,往往很困难。这时应当根据地震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即对比界面可以穿相位。 ★在对比基底界面时,根据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更是常用的方法。因为基底反射波在埋深较大的情况下,振幅一般较弱,对比时要注意沉积岩盖层与基底在宏观反射特征上的差别。 (4)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单条剖面的对比完成后,需要与正交剖面进行闭合检查,若在一个环形闭合圈中同相轴不能闭合,则说明对比有误。 ★剖面闭合了,是否解释就肯定正确? 不一定。剖面闭合只说明地震反射界面从几何学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了,至于其地质意义是否正确还要根据更多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因此剖面闭合是地质解释正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四、过程分析及成图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地震勘探原理》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1分/空) 1、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波的类型为: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3空) 2、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入射角等于临界角、两介质波速不等(下部大于上部);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两介质有波阻抗差。(3空) 3、反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关系分别是(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2)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两个切点(3)直达波与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有一个交点Xp,在XXp的区间,折射波为初至波,而直达波为续至波,反射波总是最后接收到。(3空) 4、瑞雷面波的主要特点是频率低、速度低、频散和 质点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椭圆。(4空) 5、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得到共激发点、共接收点、 共炮检距和共反射点四种记录。(4空) 6、讨论检波器组合的解题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单个检波器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多个检波器组合后的信号为滤波系统的输出。(2空) 7、共反射点叠加也称水平叠加;其目的是得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取共中心点或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道集记录、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3空) 8、影响共反射点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速度;其二是地层倾斜。(2空)

9、如果凹界面可用圆周的一部分来表示,圆的曲率半径为ρ,界面深度为H ,则接收到回转波 的条件是 ρ< H 。水平叠加剖面上可看到明显的回转波,这主要是 多次叠加 原因造成的。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可以采用 偏移处理 方法使回转波归位。(3空) 10、纵向分辨率通常用 分辨深度所占波长数 定量表示;横向分辨率通常用 第一菲涅耳带大小 定量表示。(2空) 11、 在地下界面空间位置的讨论中,三个角度是指: 界面真倾角ψ 、 视倾角? 、 测线方位角α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αψ?cos sin sin = 。(4空) 12、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受 拉张力 的作用,断裂通常表现为 正 断层。在我国西部由于构造受 挤压力 作用,断裂通常表现 逆 断层。(4空) 13、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 地质方法 ;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及钻探方法 。(3空) 二、判断题(准确的打 ,错误的打 )(共计8分,0.5分/题) 1、自激自收时间或零炮检距时间,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顶点。( ) 2、水平层状介质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 ) 3、共反射点必定是共中心点。( ) 4、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 ) 5、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着直线传播一定用时最短。( ) 6、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 ) 7、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产生不了透射波。( ) 8、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 ) 9、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可以从随机干扰的振动图获取。( ) 10、动校正时如果速度取小了所产生的后果是校正不足。( ) 11、Dix 公式主要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 ) 12、偏移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显示在深度域则为深度偏移。( ) 13、侧面反射波可以用二维深度偏移的处理方法加以消除。( )

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

李四光和地震预报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总理指示:“地震预测是国家很重要的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李四光运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的孕育是漫长的,地震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并据此成功地预报了几次大地震。 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迁移的规律,结合地应力变化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看,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他及时指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果然1967年3月28日,在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尔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1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4级地震。当时他还说过,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他说,阴山纬向构造体系活动的时间长,断裂规模既大又深,能量的积蓄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就不堪设想,应该在冀东的滦县和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工作。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事实,证明李四光的论断是正确的。 ——摘自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 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天佑临沂 惊人的地震预测(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转载) ) 连云港市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 、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 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 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 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 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 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这个地震带上发生过的地震有: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

(完整版)地震属性原理

地震属性原理 振幅统计类属性能反映流体的变化、岩性的变化、储层孔隙度的变化、河流三角洲砂体、某种类型的礁体、不整合面、地层调协效应和地层层序变化。反映反射波强弱。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1.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 ) 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再开平方。由于振幅值在平均前平方了,因此,它对特别大的振幅非常敏感。适合于地层的砂泥岩百分比含量分析,也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2.平均绝对值振幅(Average Absolute Amplitude ) 平均绝对值振幅没有均方根振幅那样,对特别大的振幅敏感。 适于地层的岩性变化趋势分析,地震相分析,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3.最大波峰振幅(Maximum Peak Amplitude ) √

最大波峰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正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峰值振幅值。 PAL画一个使这三个采样点适合曲线并且 沿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最大波峰振幅= 125 最大波峰振幅是分析时窗内的最大正振幅,最适合绘制层序内或沿着特定的反射体上的振幅异常图;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气体和流体的聚集,不整合,或是调谐效应而引起的。 适于沿某一层面进行储层分析,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4.平均波峰振幅 (Average Peak Amplitude) 平均峰值振幅是对每一道在分析时窗里的所有正振幅值相加,得到总数除以时窗里的正振幅值采样数得到的。 适合研究某一层的岩性变化,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5.最大波谷振幅 (Maximum Trough Amplitude) 最大波谷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负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谷振幅值。

地震波理论研究

地震波理论概述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的地震波理论研究,对地震波理论基础做了一个系统性的介绍。包括地震波及其分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在传播过程中的反射、折射和转换以及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关键词地震波分类地震波传播波速衰减地震波动力学 Theoretical Overview of seismic wave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seismic waves,the theoretical basisof seismic wavesmade asystematic introduction.Including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and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and ref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fraction and the conversion proces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energy change. Keywords seismic classification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 attenuation kinetics 引言地球每天都在发生着地震,给人类带来很多的灾难。但是,在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同时,地震也为人类认识地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地震波可以穿透地球深部,并能把地球内部的信息带回地面。目前,关于地球深部的结构、组成、过程和状态灯知识大多来自天然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波的信息。同时,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信号能量强,是研究整个地球内部的有力工具。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所携带的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因此地震波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波及其分类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向四外辐射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有分为两种:一种是压缩波或膨胀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称为纵波。另一种是剪切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称为横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纵波的物理特征恰如声波,能在流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

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大纲

《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173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应用)和统计专业(大数据分析) 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大数据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应用)和统计专业(大数据分析)的专业选修课,是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基础知识,熟悉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从知识结构和实验操作经验等方面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目标1:掌握云计算的基本知识; 目标2:掌握大数据的基本知识 目标3:熟悉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平台。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统、大数据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等基本原理后,学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及平台。具体内容包括云计算概述、云计算的基本架构、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云计算的解

决方案、云数据中心、云平台构建、大数据和大数据系统、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系统应用开发等。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题讲解和计算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所讲授的内容;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预留作业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通过实例化的编程实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布置相应的小作业,通过上机实践。每一章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都设计与此对应的上机内容。通过上机学习强化对本课程的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要求 为有效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首先具备操作系统、大数据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应该熟读课程大纲,提纲挈领地掌握大数据的基础理论、相关技术、包含的内容及大数据应用的方法,随后按照大纲熟读教材,并通过课后思考和上机实践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反复学习。 (五)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如何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基本理论、方法、原理和平台应用,能够结合实际的领域数据构建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平台,为培养大数据领域合格数据工程师奠定基础。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操作系统、大数据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等是该课程的先修基础,如果学生先修基础课没有学好,学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理论和技术时,则出现半知不解的情况。因此,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掌握先修课程基础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由浅入深的教学。

地震工程学复习资料

地震工程学: 地震工程学是研究地震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和抗震减灾理论的科学。从学科上看,地震工程学跨越地震学、工程学与社会学三个学科,且以前两者为主,它具体包括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两个分支。 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 前者需要从后者去实现其最终目的;后者需要以前者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相互衔接的地,两者都要去研究,很难区分应该属于哪一个学科;两者各有自己的目的,重点各不相同。 二、地震工程学的基本容 地震工程学科的任务: 根据地震预报现有的结果,在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安全而又合理地制定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技术措施、对已有工程制定鉴定标准和加固措施。根据专业性质和工作阶段,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可分为几个部分: (1)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 根据地震长期预报的结果(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概率)对选用的地震动设计参数,估计其大小与发生概率,即地震危险性;再根据危险性大小,作出以这些参数为指标的地震动区划。如我国现有的地震烈度区划图。这一工作把地震工作者的预报结果,转化为工程抗震所需参数的预报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抗震设防需要和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按照长时期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程度对国土进行划分,以图件的形式展示地区间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差异。 (2)抗震规与抗震设计 对新建工程,规定法定抗震原则和具体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必须遵守。这些原则和措施是根据宏观震害总结出来的抗震经验,从强震观测、结构试验与动力分析所了解的结构抗震原理,以及工程设计者的工程经验这三面综合起来的技术成果,在经济政策指导下,制定的综合准则。 (3)抗震鉴定加固 对已有工程,针对当地未来可能遭遇的地震危险,估计已有工程的危害性,提出加固的原则和可行的技术措施。 (4)抗震救灾 一项是在已发生强地震的现场,为了减轻可能的进一步的危害而应采取的措施;另一项是对短临强地震预报区进行的防灾准备。 工程地震: 研究的问题是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规律、地震动工程参数的选择,以及这些参数的估计等。由于地震动衰减规律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对地震动活动性规律和地震危险性评估都要给出概率的含义。因此有地震动区划(大地区)、小区划(场地)、烈度区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