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指导教师:史小坤作者:陈克威

[摘要]: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业贷款市场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农业贷款市场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使商业银行资产面临较大风险,同时农户“贷款难”的现象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本文试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目前的农业贷款市场展开分析,并借鉴和扩展Grameen Bank模式,寻求解决农业贷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关键词]:农业贷款 Grameen Bank模式中心制度小组基金信息不对称

一、农业贷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不良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签约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该理论是阿克劳夫通过旧车市场模型来阐释的。90年代,阿克劳夫因研究信息不对称而获得诺贝尔奖。

在信贷市场中,市场交易主体双方即贷款者(商业银行)和借款者(农户)所拥有的信息同样是不对称的。一般情况下,贷方(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借方(农户)处于信息优势,这就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农业贷款过程中,大多数农户缺乏完备的会计记录等资料,不能向银行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而农户对自己的收人状况、经营状况、偿债能力以及贷款使用、投资项目风险性、投资回报率等有较清楚的了解,在需要借款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获取银行贷款,对经营不善,偿债能力差、投资项目存在高风险等不利信息,则努力隐藏起来。而银行对资金运用的有关信息并不能直接了解到,只能凭借农户提供的信息和农业贷款市场的平均情况来判断贷款风险。而一旦银行贷款后,农户可能违背契约规定,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动,从而损害银行的利益。

农业贷款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会给整个农业贷款市场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1、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农业贷款市场上出现“不良贷款驱逐优良贷款”的现象,加大农业贷款市场风险,降低银行的运作效率。

假设在无风险资产利率是10%的条件下,存在两个需要贷款1万元的农业生产项目A和

B,每个项目都有投资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A项目成功的概率为0.9,成功后利润为0.3万元,失败的概率为0.1,失败后利润为0;B项目成功的概率为0.5,成功后利润为1万元,失败的概率为0.5,失败后利润为0。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一单位:万元

由表一知,在信息对称条件下,A项目能得到贷款,因为银行贷款要求的无风险回报是:

1×(1+10%)万元/0.9=1.22万元<1.3万元;

而B项目得不到贷款,因为银行贷款要求的无风险回报是:

1×(1+10%)万元/0.5=2.2万元>2万元。

但在信息不对称下,由于银行不知道农户真正将投资的是A项目还是B项目,只知道投资A 项目和投资B项目的概率各为50%。在此条件下,银行要求的无风险回报为1.22×0.5+2.2×0.5=1.71万元,即贷款利率为71%。这时,A成功后资本收益率为30%<71%,不足以偿还贷款,所以不借款。相反,风险较高的B项目,由于资本收益率为100%>71%,则有可能获得贷款。即资信优良的借款人不愿支付比应当支付价格高的利息,只有资信不良的借款人才愿意以较高代价借款。这样,资信优良的借款人逐渐退出市场,造成合格借款人“脱媒”,而相反劣质借款人留下来,使银行贷款的风险也不断提高。随着这种状况的循环,贷款利率不断被提高,进一步增加低质量借款人的数量,使农业贷款市场的“不良贷款驱逐优良贷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当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坏帐的数量也必定增加,最终导致借款人拖欠贷款甚至拒不还贷,形成不良资产。

2、信息不对称产生信贷配给,使农业贷款需求与贷款供给的矛盾更加尖锐。

农业贷款本身具有周期长、风险高、零散性等特点,商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利润又较低,而较为繁琐的申请程序使得许多农户借款时转向亲朋之间的借贷等途径来获取资金,出现农业贷款供给无法满足贷款需求的局面。但任何商业银行都是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原则,不能随便发放贷款,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避免不了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信贷配给现象。信贷配给是这样一种现象: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中,只有一部分能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不能获得贷款,即使他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申请到贷款的

人不能获得全部申请资金规模,而只能获得其中的一部分。如表一所述,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农户还款的概率,因此银行不仅关心利率水平,也关心贷款的风险。银行在无法确定风险的情况下,考虑到农户可能提供虚假信息,银行往往会缩小贷款规模,即供给曲线往左移,如图一所示:农业贷款市场的均衡点为A ,而在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贷款均衡点移至B 点,这使贷款的价格有由原来的P1提高到P2,贷款规模由原来的Q1缩小至Q2,因此,整个农业贷款的利率上升。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因为利率r 存在一个临界值r *。在r <r *时,利率上升的收益效应>风险效应,π随着r 的提高而上升;而当r 超过r *时,利率上升的风险效应>收益效应,π随着r 的提高而降低。

r * 贷款利率(r) 图一:农业贷款市场供求曲线 图二 由于利率的提高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农户的贷款要求,而不愿意选择在高水平利率下满足所有农户的贷款需求,使农业贷款需求与贷款供给的矛盾更加尖锐。

3、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加大,质量恶化。对于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目前金融机构无力进行有效的监督,无法确定信贷资金是否能够真正流向农业发展,也不能有效了解资金是否被应用到高风险的行业。农户在获得贷款后,可能违背契约规定,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动。农业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因此贷款周期长短不一,农户可能会把投资于风险较小的短期投资项目的资金用于投资风险较大的长期投资项目或将贷款投向非农业领域,形成资金“非农化”分流;有些农户还贷意识薄弱,借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申请到贷款后,认为借款的难度较大,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借到一次款,当贷款到期时就会尽量拖欠还款时间甚至有意逃债;由于农业生产自然风险性大,一旦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农民投资失败,则可能无力还贷。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加大,并有可能导致呆帐,坏帐,不良资产越来越多,收贷收息越来越难,自身债务越来越重。

收益(

π

) P 2

P 1

二、Grameen Bank模式及其扩展

(一)GB模式及其问题

从以上分析说明,农业贷款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根据经济信息学的基本原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在贷款市场中,商业银行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贷款风险。

“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是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纳斯(Yunus)于1976年创立的一家具有民间扶贫性质、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信贷服务的银行,1983年经《乡村银行法》正式确认为独立的银行。GB并非真正的银行,而是一个非盈利的自负盈亏的社会服务信息机构,它向贫困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支持他们发展风险小、易操作、见效快的生产经营项目,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GB发放的贷款是一种无抵押贷款,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低息贷款、国际机构贷款以及国外慈善机构和基金会赠款。GB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1)有五至六人自愿组成联合贷款小组,但规定直系亲属不能同在一小组,小组成员要互相帮助和监督。在还本付息时,如果小组中有一人不能正常还款时,组内其他人必须替他还贷。小组具有互助、互督、互保三重功能,这也是GB发放贷款的基础。(2)有6至8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心,并选举产生中心主任,中心主任负责召集每周举行的中心会议,内容是检查项目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及办理有关的资金存贷手续。(3)GB主要实行如下贷款制度:50周还贷制度、2—2—1分阶段放款制度、小组风险基金制度。①50周还贷制度。GB贷款偿还期为一年,利率为20%,利息和部分本金每周一次归还给银行,分50周还清。②2—2—1分阶段放款制度。GB模式规定贷款小组成员不能同时获得贷款,而是先贷给其中两人,如果这两人还贷很好,3至4周后再贷给另外两人,如果出现还贷不正常,则停止贷款,并收回首批贷款,如果该小组前两次都能正常还贷,GB再贷款给小组长。③小组风险基金制度。GB模式要求从每笔贷款中提取5%存入小组基金,同时,还对小组成员实行强制存款,每人每周l塔卡,用于扩大小组基金。这两部分都可获得相应的银行活期存款利息,基金归小组成员共有,个人存款归个人所有。GB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还贷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迄今为止,GB大约有6万个中心,40万个小组,200多万会员。目前GB模式已在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推广。

借款还款

图三:GB贷款模式简单示意图

(二)GB模式的扩展

在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可借鉴GB模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对GB 的全面评估不光要看它付出的成本,更要考察它所带来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难以测定的社会收益。据有关资料显示,GB在缓解贫困方面有重大贡献,但从狭义的经济标准来衡量,GB却显得捉襟见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目标是获取更大的利润,而不像GB那样,只是一种政策性的扶贫机构。因此商业银行用GB模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时,需对GB模式作一定的改变。

1、搜集借款人信息

农业贷款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要求商业银行将风险小的人们从风险大的人们中筛选出来。GB模式要求贷款小组成员在贷款过程中相互提供对方信息,使商业银行能够较容易的获得相关信息,但小组成员可能合谋对付银行,为此银行必须在贷款的受理、审查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当农户自愿成立联合贷款小组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除了像GB那样审查小组成员提供的个人和家庭信息外,还应获得农户的个人能力、财务状况、贷款用途、经营状况、个人诚信程度等信息,由于农业贷款一般量比较小,所以通常有能力归还,因此应该重点审查农户的个人诚信程度。同时,银行还要了解贷款项目的市场供求情况、成本收益、风险大小、未来发展趋势、该项目近年来的贷款情况等信息。通过以上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处理,对农户做一科学、客观的评定,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或核定贷款规模,尽可能的降低农业贷款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银行得到有关借款人信息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同客户们建立长期联系,这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在贷款小组获得贷款后,要及时建立信用档案,一户一档,详细记录农户用款、还款情况。如果借款者(农户)在银行曾经贷过款或长期保有储蓄账户,商业银行就能从客户账户上观察其行动,并对其有所了解。商业银行在以后的贷款中可根据这个档案来衡量贷款风险大小。这样既减少了信息收集成本,也使甄别信用风险更加容易,为做好农户信用评

估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提供依据。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也就是把朴素的、不太规范的民间信用规范化、制度化。在这种制度框架下,通过长期交易对象的相互监督,农户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结构得以优化,商业银行间接地有限介入农户生产过程,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成本,从而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据悉,目前江西为全省98%的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41%的农户据此获得了33.86亿元信用贷款。

2、建立好中心制度和小组制度,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村贷款中心。

村贷款中心由1名商业银行员工和2名村委会成员共同组成,并定期召开中心会议,会议内容包括督促各贷款小组按期还款、交流经验、互通信息、传达有关贷款政策内容。通过村贷款中心,可以甄别贷款人类型,剔除掉不讲信用的人,而且对农户贷到款后的行为选择也可以进行充分而有效的监督。同时根据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贷款数量,设计好贷款周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制度。一般情况,还贷周期不超过一年,贷款年利率不超过10%,统一实行分期还贷的办法,像GB的每周还贷制度。例如现在贷款小组获得1万元贷款,利率10%,按照正常计算,贷款小组交给银行的利息是10000×10%=1000元,但实行50周还贷制度后,贷款小组交给银行的利息为10000×10%÷2=500,因为资金在农户手里的有效时间只有半年。这样既可减少放贷的风险,又可减轻农户还贷的压力。

3、设立小组基金。

小组基金是小组成员出钱建立的互助性基金,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凡参加小组,就必须按规定出资,概不例外,否则不能参加小组,也就是不能获得贷款。小组基金主要有个人强制储蓄和贷款提成构成。除设立小组基金外,还要对失信的贷款小组要进行严惩,提高他们的机会成本。如对不归还贷款的,商业银行将其信用状况公布,使其在市场环境中因其信誉差而遭受损失,使其不得不归还贷款,这个当然与建立社会化的信用管理体系分不开的。假设银行和农户之间保持1万元的农业贷款,年存款利率5%,贷款利率10%,农户年利润率20%。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可能归还贷款也有可能不还。假设农户不归还贷款会使农户因为资信差而受损失X,银行不贷款时损失Y。双方的收益如下图所示:

图三:一般的信贷博弈

由图三可知,在一般情况下,根据“囚徒困境”理论,从整个农业贷款市场来看,要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银行应该选择贷款,农户应该选择正常还款,因为(0.15>0.1)。然而人是有私心的,银行选择贷款的时候,农户必然会选择不还,因为(0.2>0.1),此时银行还不如选择不贷款。在引入信誉档案制度后,双方的博弈模型变为:

图四:引入信誉档案制度后的信贷博弈

由于农户不归还贷款会降低他在社会上资信程度,使其经济利益受损,当0.2-X<0.1时,即X>0.1时,农户自然会选择归还贷款。因此只要惩罚到位,自然会走上有贷有还的良性循环,如果惩罚不到位,使失信者机会成本太低,那么农户仍会选择不归还贷款。

三、GB应用以解决我国农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GB模式在我国存在应用的基础。

①以乡村为基础的农户编制制度。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传统的农户编制制度,即一个乡镇由若干个行政村组成,行政村再把各农户分成几个家庭为一个单位的小队。这为GB模式的应用提供了组织基础,方便建立联合贷款小组和中心会议制度。在贷款过程中,可将一个小队作为一个贷款小组,一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村贷款中心,村贷款中心定期召集贷款小组组长举行中心会议。②传统的面子文化。中国人要面子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农村,很多人喜欢自夸优势,而力图掩盖或挽回自己的缺点和失败。如果贷款小组或贷款中心有拖欠贷款或拒还贷款的行为发生,商业银行就公布其行为,这会使那些借款者觉得没有面子;相反,对那些按时按质还款的贷款小组或贷款中心授予“信用个人”、“信用村”等称号,会使借款人觉得脸上有光,并敦促其他借款者还款。因此,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会想方设法按期按质还款,面子文化为GB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心理基础。③公民道德意识的提升。自中央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经过几年大力建设,我国的公民道德状况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农村,农民的道德意识不断增强,诚信意识不断提高。许多农村积极打造农村诚信社会,有效缓解农民群众贷款难的问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公民道德意识的提升为GB模式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GB模式在我国创立应用的条件。

①乡村各级组织要积极配合农村信用社。在上级部门和农村信用社统一领导下,乡村各级组织要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淡化行政干预金融意识,倡导宣扬诚信,改善投融资环境;配合信用社成立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共同组成的信用评定小组,对农户信用进行评级,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保证贷款安全;建立乡村经济信用监督、协调、仲裁机构,协助处理农民与信用社之间的纠纷及问题。②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契机,以江西的成功模式为经验,进行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心制度、小组制度、小组基金制度的建设。据悉,江西省靖安县从2001年开始就把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挂上钩,他们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农村道德建设“百条公约”》,每年对各家各户的道德水平进行评选。在村民们自己评选出的道德高尚家庭和道德良好家庭中,再评选产生“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户”可凭荣誉证书可获得信用社2-5万元的免担保贷款。今年上半年,靖安县农村信用联社发放的贷款有一半多是发放给“文明信用户”的,而农民的还贷还息率也达到了100%。通过道德评选这种类似于Grammen模式中心制度的信用甄别制度,有效的甄别了贷款人类型,剔除掉不讲信用的人,现实地避免贷款客户选择中的“逆向选择”,进而有效地防范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全国大力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时候,在农村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农民道德素质和诚信意识,加快建立以江西道德评选制度为代表的适合我国乡村状况的中心制度、小组制度、小组基金制度,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米什金(美). 货币金融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杜晓山刘文璞. 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谢敏李冬. 对中国农业信贷风险问题的探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1,(8)

[5] 张道毅何国新. “小额农贷”品牌的树立与发展[J]. 当代经济,2003,(6)

[6] 朱文彬. 信息不完全与贷款决策风险[J]. 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3)

[7] 张春王法俊张典伟. 发挥农业贷款效应的障碍因素与对策[J]. 济南金融,2002,(7)

[8] 闫何清. 信贷风险的信息论分析[J]. 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3)

[9] 刘天才. 信息不对称与贷款管理[J]. 中国城市金融,2000,(12)

[10] 王小军.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政策导向探讨[J]. 农业经济,2003,(1)

[11] 刘昌国. 非对称信息与农村信贷农村[J]. 金融研究,2002,(7)

[12] 龙莺. 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J]. 武汉金融,2000,(11)

[13] Ashok S. Rai,Tomas Sjostrom: Is Grameen Lending Efficient?,July 2000

[14] 唐清泉. 银行如何面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贷款风险[J]. 上海经济研究,2002,(4)

[15] 汤敏姚先斌. “乡村银行”贷款政策[J]. 国际融资,2002,(10)

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000字

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00字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近几年来,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个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推广,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新的消费形式,人们的“积蓄 购物 积蓄”的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在向“贷款 购物 积蓄还债”的观念转变,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居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虽然个人消费观念仍然影响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但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目前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情况来看,由于它风险小、收益高,各家银行竞相积极拓展此项业务。但随着业务的展开,贷款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个人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比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但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还款率一般为70%~80%,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应该说,贷款风险的加大是阻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加大除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外,关键原因还是由于我国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信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应该说,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完全准确。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的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它的高低由个人所拥有的资产的多少来决定,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上述观点是把道德信用当成了个人信用的主体,而忽略了个人资产信用的存在,因此这种观点不完全准确。笔者认为,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以及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这两种信用的缺失直接影响着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是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产生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问题探讨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问题 [摘要]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金融风险,显著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金融中介和金融制度在处置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上具有卓有成效的作用。信号传递、激励相容约束和其他制度安排在改变信息机制、强化风险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说,金融风险源于交易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是紧密相连的,永远达不到绝对完全和对称的状态,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是常态,金融风险是必须面对的。 一、信息经济学中的风险描述 信息经济学认为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uncertainty)而引起的可能性;相应的,金融风险就是人们在筹集和运用资金的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概念的核心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时不可能知道一切相关知识,更不可能准确地预见未来,这就决定了人们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会面临风险。然而,风险是可以减少的,减少不确定性就可以减少风险。根据申农的信息论,信息就是用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所谓不确定性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不完全的状态,如果信息增加,不确定性就会减少,风险程度也就相应降低。 显然,不完全信息与风险有着本质的联系,或者说,不完全信息就是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交易行为中,根据交易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地位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不完全信息状态区分为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

在金融风险中,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等都属于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风险。因为一般来说,影响这些风险的变量(利率、汇率、国家政策等)人们都不能事先得知,而只能在市场上共同观察到。以利率和汇率为例。正常情况下交易双方都不可确切预知未来市场价格的变动方向(从而占据信息优势),而只能根据公开的信息和市场供求状况作出预期,因而信息对称。利率和汇率的波动有可能给某一方带来风险,但这种可能性对金融交易双方来说是对等和公平的。在证券市场风险中,系统风险也属于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风险,其中的风险因素包括政策、政治事件、经济周期、自然灾害等。正常情况下,这些信息变量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分布是均等的,因而市场参与者面对的风险水平也是一样的。 然而,现实是,这种信息对称是相对的,信息不对称才是绝对的。以金融市场上的政策风险为例,由于我国金融体系预算软约束、体制漏洞严重、立法执法滞后,本应在政策信息对称的环境下进行的金融活动,往往由于一部分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通过不正当渠道事先得知政策动向,使交易性质发生逆转,成为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交易,这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利用重大信息公布的时间差操纵市场,进行内幕交易,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交易的另一方(主要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中小投资者),使其承担额外损失。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本文才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及防范作为探讨的重点。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及实证分析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从事交易活动的双方针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是很难相同的,其本质原因在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因此,人们对与自身相关的信息的占有量总是多于他人,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含义有两点: (1)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例如,在银企关系中,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前景以及偿债能力的了解显然比银行清楚;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企业了解自身财务状况、资金投向及收益等信息,而投资者所知甚少。 (2)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清楚的,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缺乏相关信息,但可以知道相关信息的概率分布,并据此对市场形成一定的预期。例如,银行不能确切知道每个企业的清偿能力,但能估计所有企业还贷的可能性,从而预见贷款的风险水平。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8月/7日/第B14版 专栏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中创软件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曾经饱受信贷失控痛苦的银行业,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尤为严格。靠什么控制风险呢?是靠对责任人的严格要求,还是靠科学的方法?日渐成熟的银行,尝试过各种方法。在加强对信贷责任人管理的同时,银行高层日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因此,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不少银行信息化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我们特地选择了交通银行建设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希望能给正在建设或即将建设相关系统的银行提供借鉴。 中创软件推出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平台解决方案”,是基于中创软件自主创新的中间件技术,依托15年的金融应用开发背景,针对金融信贷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发展需求推出的。依据该方案,中创软件在交通银行成功实施了“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简称CMIS)”。它是一个适合前台、中台、后台操作的信贷业务处理平台,是全行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增强快速响应信贷流程变化的能力,提升了业务服务质量;实现了系统中大量信贷报表展现功能,可对复杂信贷业务数据报表进行灵活定制和展现;通过采用构件化开发方式,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了系统投资。 信贷管理涉及的业务流程,绝大多数都需要经过多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处理,流程复杂且跨度比较大。由于银行的金融信贷策略会受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信息的变化,以及银行内部机制调整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信贷审批过程的变化,这就要求交行信贷业务流程具有随需而变的能力,以及对交通银行的台账、风险管理、放款中心等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报表,具有快速、灵活展示的能力。 总体技术框架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分为:表示层、中间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通过对体系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交行信贷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的主要支撑在于中间逻辑层,即业务流程服务引擎和中式报表服务引擎。 业务流程服务引擎 交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首先向业务流程提供从定义、部署、运行到交互、分析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其次将人员和信息系统通过自动化的流程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快速应对业务流程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控制结构上的变化,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是将流程逻辑从运行它们的应用中分离出来,管理流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集成内部和外部的流程资源,并实时监控流程性能和运行状况。 中式报表服务引擎 报表服务引擎提供B/S环境下快速实现中西式复杂报表设计、部署、生成、展现、打印和管理的服务,真正作到了“中西合璧”,支持各种类型的复杂报表,支持“所见即所得”的图形化设计,支持报表开发的全过程零编程,支持证件和票据套打,适应多种平台及数据库环境,并可以跟应用无缝集成,快速构建图文并茂的报表应用。 功能模型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系统、客户授信额度系统、放款中心系统、风险资产管理系统、信贷台账系统、上报人民银行系统、公共控制系统等功能。 集中管理交行客户资料的子系统,任务是集中处理客户财务、非财务数据和集团客户关系信息,满足信贷业务对客户资料的需求,建立满足多种营销、管理、监督、分析需求的统一的公共

地方政府置换收购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案例研究

地方政府置换收购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案例 研究 ——基于破窗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视角 李彬彬 2012-11-15 10:13:08 来源:《金融与保险》2012年第9期 一、引言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经营的行政干预备受诟病。然而,近年来山东省多个县(市)政府采取土地置换甚至直接购买的方式帮助农信社处置不良贷款。地方政府为何一改强制农信社放贷支持当地企业的“传统”而变为以“真金白银”支持农信社发展呢?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始于2002年的本轮农信社改革从根本上修复了农信社的“破窗”,地方政府对农信社新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无法再推诿责任;二是银行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地方不良率过高将直接导致下一步的贷款投放受限并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所以地方政府有及时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动力。本轮改革央行是“花钱买机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则是“花钱买环境”。 二、地方政府置换收购农信社不良贷款案例 山东省D市11家县级农村信用社联社(以下简称“农联社”)在本轮改革中共获得央行专项票据资金支持7.55亿元,2008年已全部兑付。改革后该市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并完善,股本实力不断壮大,资产质量大幅提高,支农能力明显增强。但部分县农联社受经营能力等多方面影响,不良贷款出现反弹,个别县联社不良率过高,甚至导致所在县的区域不良率整体上升。为及时化解风

险,该市农联社系统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整体处置不良资产。截至2010年末,共有7家县(市)农联社由当地政府采取土地置换或由财政下属公司直接购买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16.35亿元,而2010年末该市11家农联社(农合行)股本金余额为16.72亿元,相当于政府出资重建了全部信用社。下面我们以L县农联社为代表做深入研究。 (一)不良率高企,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恶化:L县政府以土地使用权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的背景 2004年L县农村信用社通过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不良资产3141万元。但由于长期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其不良贷款额逐年增加,同时存款增长缓慢,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均突破监管部门要求。截至2009年末,该社存贷比高达102.34%,不良贷款额98386万元,不良率60.24%,资本充足率为-18.26%。不良贷款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L县农信社可持续经营发展的桎梏。由于L 县农信社长期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被银监会列为山东省农信社系统唯一一家高风险重点关注单位。 贷款不良率是衡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L县农联社不良贷款额占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重达88.58%,不良率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7.2个百分点,严重影响了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二)L县政府“花钱买金融生态环境” 为清收、盘活不良贷款,L县农信社于2010年3月至6月末开展不良贷款清收“百日会战”,累计清收、盘活不良贷款8500万元。但这种方式对于接近

金融市场学难点知识点

金融市场学难点知识点 1、分析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容易造成自然垄断。这种高垄断很有可能导致金融产品和 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付出额外的代价,因此,政府从金融产品的定价和金融业的利润水平方面对金融业实施监管应该是有理由的。 另外,由于金融产品或者证券产品的信息特性,使得金融产品或者证券产品的交易双方 之间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效率。因此,上市公司或者金融产品发行者的信息披露制度就成为证券监管和金融监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证券 监管制度的核心,世界上任何一一个国家的证券法规都赋予上市公司某种持续性信息披露 的义务,即上市后的股份有限公司负有公开、公平、及时地向全体股东披露一切有关其公司重要信息的持续性责任。 最后,虽然个别金融产品或者证券产品的消费效用为购买该金融产品或者证券产品的 个别消费者所享用,是一种私人产品。但是,由全部金融产品或者证券产品的集合所构成的综合效用,却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会影响到每一个金融产品或证券产品消费者(即投资者)的 利益,因此,可以把金融产品或者证券产品的综合效用看成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对这种带有公共产品特性的金融产品实施必要的政府监管是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2、股票的发行方式一般可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类公募是指向市场上大量的非特定的投资 者公开发行股票。 其优点是:可以扩大股票的发行量,筹资潜力大;无需提供特殊优厚的条件,使发行人具 有较大的经营管理独立性;股票可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从而提高发行人的知名度和股票的流动性。其缺点有:工作量大,难度也大,通常需要承销商的协助;发行人必须向证券管理机关办理注册手续;必须在招股说明书中如实公布有关情况以供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 私募是指只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其对象主要有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如 内部职工、大的金融机构或与发行人有密切业务往来的公司.私募具有节省发行费、通常不 必向证券管理机关办理注册手续、有确定的投资者而不必担心发行失败等优点,但存在须向投资者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条件的特殊优厚条件、发行者的经营管理易受干预、股票难以转让等缺点。 3、金融市场主体之一——企业: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也是金融交易的主体。 需要了解以下要点: 1).企业的运营是与资金的运营紧密结合的; 2).从总体讲企业是金融市场上最大的资金需求者,从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来保证企业 的运营和发展。但在特殊时空,企业的短期闲置资金也用于金融市场的投资。 4、金融市场主体之二——政府: 1).政府是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资金需求者,一般通过一级市场发行筹措; 2).政府既是交易者也是监管者的双重身分。 5、金融市场主体之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具有特殊地位。它既是市场上 的中介机构,也是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同时还是政府货币政策的传递和承担者。

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分析[2020年最新]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

1 引言 (2)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2.1 国外研究现状 (5) 2.2 国内研究现状 (6) 3 初步调查 (8) 4 可行性分析 (8) 4.1 管理上的可行性研究 (9) 4.2 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 (9) 4.3 经济上的可行性 (9) 4.4 社会上的可行性 (10) 5 项目开发计划 (10) 6 详细调查 (10) 6.1 组织结构调查 (10) 6.2 管理功能调查 (11) 6.3 现有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11) 6.3.1 业务流程图 (12) 6.3.2 数据流程图 (13) 6.4 数据字典 (14) 6.4.1 数据项 (14) 6.4.2 数据流描述 (17) 6.4.3 数据存储 (21) 6.4.4 处理逻辑 (21) 6.4.5 外部实体 (22) 7 参考文献 (23) 1 引言

目前,银行业正处在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向导的激烈竞争时代,信贷业务作为银 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等现状,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用先进 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跟踪、预测银行客户的发展动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客户信息的潜在价值,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银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如何由以往的单 一的贷款账务管理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如何将信息共享处理,提高贷款质 量,减少贷款风险,实现信贷业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对增强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规范业务流程,加强信贷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是银行决策层极需要 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其同时,银行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盈利业务,其重要性不言喻。 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金融改 革的不断深入、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等现状,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信贷资产的监管将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然后加大监管则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资料 进行处理、加工,这对以往半手工半电脑的信贷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信贷综合管理系统既是信贷业务操作与信息处理,又是管理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因此,系统的业务需求本着适应现行信贷业务操作规范、满足信贷管理要求、兼顾未来业务发展 的原则,将易初信贷综合管理系统改造成具有前瞻性的开放式、易维护、操作简捷的应用 管理系统。 系统改造的业务需求牢牢把握银行信贷工作的经营思想,以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为基 础,以数据库、数据仓库为有形载体,以信贷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据,以适应信贷经营管理 体制改革为出发点,通过本系统支持并推行新的信贷经营理念,实现贷款管理方式的根本 性变革,为高层宏观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 系统在借鉴并吸收国内外成功银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尺,规划 设计注重前瞻性和开放性,确保该系统始终保持国内绝对领先地位。 系统不仅能够完全满足现有信贷业务的需要,还充分考虑信贷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自身的兼容性和易扩展性,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银行今后信贷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要,配合银行经营战略和经营 重心的重大调整。 系统以集中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为依托,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集授权、授信、信用等级评定为一体、防范利率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性风险,实现刚性控制 与分类管理的有机结合。 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应以客户为中心,以信贷风险管理为核心,满足信贷集约经营和规

中国农业银行个人助业贷款操作规程

附件2: 关于《中国农业银行个人助业贷款操作规程》的说明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升我行个贷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业务管理,总行将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更名为个人助业贷款,并对原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办法进行了修订。为使各行对修订后的操作规程理解更加准确,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制度修订的背景 2002年12月,我行推出个人生产经营贷款,2007年对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该产品不仅丰富了我行个人信贷业务品种,调整和优化了信贷结构,而且较好地支持了个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业务的深入发展和我行股份制改革思路的逐步明确,该业务在发展和管理上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相对于同业,我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品牌形象已逐渐落后,贷款对象不能适应市场现状,产品不能满足个私业主信贷需要,

对城市行个人优质客户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下降;二是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同业在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借款人范围、担保方式、贷款用途上进行了创新,用款方式也更加灵活,原办法已不能满足同业竞争需要;三是以往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风险控制主要依赖第二还款来源,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评价相对弱化,但近些年全行在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和总结了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一些经验,需要对原办法进行补充和完善。综上,在新的形势下,急需要对原有管理办法进行调整,以有利于提高我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个人经营性贷款健康有效发展。 二、制度修订的要点 本次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同业竞争需要,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是扩大了贷款主体。近两年,个人经营性贷款市场竞争激烈,同业加大了经营性贷款的业务拓展力度,不断调整政策以满足市场需求。如工商银行将个人经营性贷款对象扩大为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股东;建设银行规定贷款对象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董事,并明确将公司法人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贷问题重点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贷问题 摘要介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出现了“惜贷”现象,引发了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而且使不良贷款增加。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强法制建设,有助于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贷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1970年阿克尔洛夫发表了《次品市场》,他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买卖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使二手车成交量很小,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1973年斯宾塞在其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深层分析。1976、1981年斯蒂格利茨相继发表文章,分析了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1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有好车也有坏车,买主很难分辨出来。所以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二手车的平均价格。好车的卖主索要的价格高于市场的平均价,坏车的卖主很愿意以平均价出售。从而导致好车退出市场,只剩下坏车。金融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质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使得银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增大。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关系的信息不对称2.1 惜贷现象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借款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非常了解。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风险低的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取得贷款,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提供虚假信息,提供给银行的是虚假的财务报表。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2.1 不良贷款问题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银行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银行同时会遭受经济损失。2003年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 万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1999年国家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

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核心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银行授信业务 项目序号:项目二 项目名称:系统操作 单元序号:模块一 单元名称: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课堂组织: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时间:…5…分钟) 简要介绍信贷管理系统在银行授信业务中的重要作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信贷业务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出本模块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时间:…40…分钟) 【步骤一】宣布教学内容、目的(时间:…35…分钟)新课导入: 观看课程动画:信贷员登录操作信贷业务系统 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中的“情境导入”内容及后面的分析,学习相关知识:日常业务处理中常用的电子设备、信贷管理系统简介、权限与职责、特点和功能等,熟悉相关知识,由此导入本模块内容。 教学内容: 项目二系统操作 模块一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一、日常业务处理中常用的电子设备 二、信贷管理系统简介 三、信贷管理系统的权限与职责 四、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特点 五、信贷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 六、信贷登记和查询管理 教学目的: 了解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了解日常业务处理常用设备;了解不同部门在信贷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的职责;了解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特点和功能架构;了解信贷登记和查询管理工作。 【步骤二】小结(时间:…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强调本项内容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三部分:【工作任务】——举例分析信贷管理系统在中资银行的应用和发展 (时间:…45…分钟) 任务:举例分析信贷管理系统在中资银行的应用和发展 活动步骤: 技能训练营 1.对全班进行分组,5~6人一组;

2.每组选择一家中资银行; 3.针对本组选择确定的银行,上网查找资料; 4.完成“信贷管理系统在XX银行的应用和发展”的汇报稿; 5.分组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老师和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6.老师进行集中讲评。 工作成果: “信贷管理系统在XX银行的应用和发展”的汇报稿 课后练习与教师答疑: 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建议学生课外多了解有关信贷系统设备的知识。有疑问的地方请老师辅之于课后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答疑。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贷款管理,规范贷款行为,防范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是农业银行贷款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农业银行各种类贷款管理办法的基本依据。 本制度中所称贷款系指农业银行对借款人自主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 本制度中的贷款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贷款管理应当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区域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贷款的发放和使用要坚持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相统一的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区别对待,择优扶持,有借有还,到期归还。 贷款管理实行行长负责,分级审批,集约经营,审贷分离的体制。 贷款发放实行权限管理,总行对分支行实行授权和转授权。 本制度适用于农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向境外借款人提供贷款和境外分支机构贷款管理制度另行规定。 第二章贷款对象和基本条件 贷款对象(借款人)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借款人申请贷款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借款从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 (二)贷款使用确有经济效益,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原应付贷款利息和到期贷款已清偿或落实了经开户行认可的还款计划; (三)在农业银行开立基本帐户或一般存款帐户,在其帐户内应保有不低于贷款余额10%的存款作为结算支付保证。自愿接受农业银行的信贷监督和结算监督,如实向开户行提供有关经营情况和财务报表;(四)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累计额未超过其净资产总额的50%; (五)实行贷款证的地区,应持有人民银行颁发的贷款证; (六)除自然人和不需要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事业法人外,应当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年检手续,特殊行业须持有有权机关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 (七)不符合信用贷款条件的,应有符合规定担保条件的保证人、抵押物或质物; (八)申请短期贷款,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70%。申请中、长期项目贷款,应有经国家有权机关批准的项目立项批文,并有符合国务院规定比例的资本金; (九)申请票据贴现,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票据。 第三章贷款种类和方式 贷款按期限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一)短期贷款,系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贷款。一般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中的流动资金需要。短期贷款依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风险度或授信额度发放和管理。 (二)中期贷款,系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下(含5年)的贷款。 (三)长期贷款,系指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的贷款。中、长期贷款一般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和建设中的

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

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 摘要: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信息,然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不能很好的发挥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监管机制来共同规范与指导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情况,着力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并对政府监管部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市场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制度 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信息经济学中主要研究信息是否完备、信息是否充分、信息是否对称。通常当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能够清楚地被有关利益各方了解的时候,这个经济主体选择的行为与当其他经济主体不能清楚地了解他的情况时的行为是不同的。市场经济活动有大量经济主体在参与,这些大量经济主体的活动就构成整个市场经济的总体运动。 市场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如果出现一方多、一方少,或者一方有、一方无的情况,就叫作出现了非对称信息。当交易的主体不是两个而是多个时,只要有一方比其他各方知道的多,或者有一方比其他各方知道的少,这种情况就叫做非对称信息。例如,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董事会聘用了总经理是希望总经理付出劳动和管理才能,使企业赢得最大的利润,但是关于总经理能力的大小、付出劳动的多少、工作努力程度的高低,董事会往往知道地非常有限,而总经理自己最清楚,这实际上是出现了信息不对称。董事会怎样才能决定报酬是否值得或者说董事会怎样才能让总经理努力工作呢?这就需要设立适当的激励制度来解决这种问题。 资本市场主要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而资本市场中尤为重要的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很突出,这对资本市场的危害很大。 由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会使市场无法有效地运转,当市场中大量存在逆向选择现象时,人们就会失去了对市场的信任,市场就会崩溃。通常情况下,解决逆向选择的办法主要有政府介入市场进行行政干预,避免逆向选择的情况发生;占有信息多的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减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前者过于依赖政府行政干预的力量,这不利于整个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所以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都参照后者,制定了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发行者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信息。但同时政府还要建立各种监管机构来避免信息不对称对市场造成危害,如证券市场上有证监会,保险市场上有保监会等等。 在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还直接表现为内幕交易(Insider Trading),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才会出现内幕交易,可以说内幕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本文把信息不对称分为宏观信息不对称和微观信息不对称。宏观信息不对称是指政府管理部门在制定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时所产生的信息,市场活动主体(包括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获得信息数量与质量上不相等,由此导致的内幕交易为宏观内幕交易微观信息不对称是指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市场活动主体(包括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获得信息数量与质量上不相等,由此导致的内幕交易为微观内幕交易。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内幕交易会破坏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资源配置等功能,使市场无效,导致证券市场失灵。 那么,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内幕交易产生的原因到底为何呢?这里所讨

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 1 引言 (3)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2.1 国外研究现状 (5) 2.2 国内研究现状 (6) 3 初步调查 (8) 4 可行性分析 (8) 4.1 管理上的可行性研究 (9) 4.2 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 (9) 4.3 经济上的可行性 (9) 4.4 社会上的可行性 (10) 5 项目开发计划 (10) 6 详细调查 (10) 6.1 组织结构调查 (10) 6.2 管理功能调查 (11) 6.3 现有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11) 6.3.1 业务流程图 (12) 6.3.2 数据流程图 (13) 6.4 数据字典 (14) 6.4.1 数据项 (14) 6.4.2 数据流描述 (17) 6.4.3 数据存储 (21) 6.4.4 处理逻辑 (21) 6.4.5 外部实体 (22) 7 参考文献 (23)

1 引言 目前,银行业正处在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向导的激烈竞争时代,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等现状,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跟踪、预测银行客户的发展动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客户信息的潜在价值,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银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如何由以往的单一的贷款账务管理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如何将信息共享处理,提高贷款质量,减少贷款风险,实现信贷业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对增强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规范业务流程,加强信贷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是银行决策层极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其同时,银行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盈利业务,其重要性不言喻。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等现状,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信贷资产的监管将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然后加大监管则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加工,这对以往半手工半电脑的信贷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信贷综合管理系统既是信贷业务操作与信息处理,又是管理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因此,系统的业务需求本着适应现行信贷业务操作规范、满足信贷管理要求、兼顾未来业务发展的原则,将易初信贷综合管理系统改造成具有前瞻性的开放式、易维护、操作简捷的应用管理系统。 系统改造的业务需求牢牢把握银行信贷工作的经营思想,以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为基础,以数据库、数据仓库为有形载体,以信贷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据,以适应信贷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出发点,通过本系统支持并推行新的信贷经营理念,实现贷款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高层宏观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 系统在借鉴并吸收国内外成功银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尺,规划设计注重前瞻性和开放性,确保该系统始终保持国内绝对领先地位。 系统不仅能够完全满足现有信贷业务的需要,还充分考虑信贷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兼容性和易扩展性,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银行今后信贷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要,配合银行经营战略和经营重心的重大调整。 系统以集中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为依托,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集授权、授信、信用等级评定为一体、防范利率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性风险,实现刚性控制与分类管理的有机结合。

中国农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基本规程

附件1: 中国农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基本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管理,防范和控制个人信贷业务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个人信贷业务(以下简称个贷业务)是指农业银行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下简称借款人)提供的各类信贷业务(不含银行卡透支业务)。个贷业务按照贷款用途可分为个人消费类信贷业务和个人经营类信贷业务。 个人消费类信贷业务是指农业银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满足其以消费为目的的生活开支资金需求的信贷业务,简称消费类业务。消费类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自用车贷款以及仅含有消费用途的个人综合授信业务等。 个人经营类信贷业务是指农业银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满足其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信贷业务,简称经营类业务。经营类业务主要包括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个人商用车贷款、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含有生产经营用途的个人综合授信业务等。 第三条个贷业务的基本流程:业务申请与受理、调查、审

查、审批、用信管理、贷后管理。其中,调查、审查、审批、用信管理环节必须部门分离或岗位分离。 第四条个贷业务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评级、授信可与贷款申请一并调查审查审批。除低信用风险个贷业务外,个贷业务原则上实行分散受理调查、集中审查审批和用信管理。条件成熟的可实行集中调查、集中贷后管理。 第五条个贷业务实行关联方回避制度。在办理个贷业务时,与借款人有关联关系的农业银行员工应主动申请回避。关联方的界定范围、关联交易审查审批程序执行相关规定。 第二章客户准入 第六条申请消费类业务,申请人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持有合法有效身份证明; (二)具有固定住所,或稳定的工作单位,或稳定的经营场所; (三)申请贷款时不存在到期未还的逾期贷款和信用卡恶意透支,最近24个月内不存在连续90天(含)以上或累计180天(含)以上的逾期记录,能够说明合理原因的除外; (四)收入来源稳定,具备按期偿还信用的能力; (五)信贷业务实施前,在农业银行开立活期存款结算账户或银行卡账户; (六)需进行信用评级的,达到规定标准; (七)申请信用用途合法合规;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平台软件解决方案 信贷管理—中小银行业务新的增长点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入,信贷业务成为中小银行当前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安全、高效、统一的信贷管理平台可以规信贷业务流程、改善信贷业务管理状况、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控制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保持稳定的优质客户群和最佳信贷经济效益。 信贷管理解决方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原则,充分考虑信贷业务规则变化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要求,全面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监会信贷风险防控制要求,支持对公信贷和个人信贷管理、审批、统计、报表展现的业务自动化处理,实现统一集中的用户管理和安全控制, 为中小银行信贷业务创新、金融风险控制和经营决策分析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方案设计将信贷管理应用纳入到中小银行流程银行整体发展规划体系中来统一考虑,使信贷管理基础平台成为企业流程银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有助于协调中小银行各业务部门互助合作、高效运转、迅速处理信贷业务关键流程并最终提高中小银行运营的整体效益。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平台解决方案采用SOA的先进架构来促进中小银行信贷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为中小银行信贷审批、流程业务的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提供坚实的流程开发和运行平台,本方案核心基础平台包括数据库平台(DB2/Informix)、J2EE Web应用服务器平台(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和用户集中管理LDAP目录服务器(Tivoli Directory Server), 方案推荐可选平台包括支持信贷复杂审批和业务流转的流程服务器( FileNet P8 BPM/WebSphere Process Server)、支持信贷业务灵活性的规则引擎 ILOG JRules、支持信贷档案影像处理的容管理平台(DB2 CM/FileNet CE)、支持信贷报表管理的展现服务器( COGNOS 8 BI), 本方案还提供基于Basel II风险分析的软件服务能力、用于风险分析的数据仓库服务器(DB2 Warehouse), 支持客户信息统一视图的主数据服务器(InfoSphere Master Data Management)以及有关的 SOA 分析设计开发工具等技术说明。 中小银行信贷管理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小银行信贷审批是银行业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它要实现贷款审批与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一系列操作,形成统一授信、授权、信贷额度与会计放款交易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信贷管理涉及到信贷审批过程中基于角色的人员工作分配还有流程的异常处理等复杂环节, 在信贷业务流程中要实现各种复杂信贷审批工作流模式、对信贷档案文档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和利用、信贷业务规则的制定和应用、信贷风险的评估和计量分析、信贷结果的报表管理等功能,中小银行在信贷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按照银监会要求来做到保增长和防风险相结合 2.如何支持扩大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3.如何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 4.如何降低越来越隐蔽的信贷风险 5.如何加速新信贷政策的快速推行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消极产物,作为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与其他三家银行相比,不良贷款率位居首位,资产质量最差。文章结合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贷款与总负债比例和银行相对规模与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情况 中国农业银行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商业银行,于2009年1月15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15日和16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跨越。截至2011年末,农业银行总资产116775.77亿元,各项贷款和垫款净额53988.63亿元,资本充足率11.94%,不良贷款率1.55%。全年实现净利润1219.56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1.11%和20.46%。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国有的五大商业银行之一,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行政干预以及农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的原因,农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是所有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差也最难处置的。 本文主要选取在资产实力方面相当的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比较。2011年农业银行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总资产相差不多,但是利润最少,并且不良贷款率为1.55%,远远高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为1%,工商银行0.94%,建设银行1.09%),资产质量比较差。 二、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文章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在选择实证模型的解释变量时,主要选取了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M2)、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贷款占银行总负债的比例、银行的相对规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用相应的类型符号代之以方便研究(见表1)。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X1)代表了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由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周期影响不良贷款理论的探讨及实证研究表明,GDP增长率越大,不良贷款率越小,因此文中假设GDP增长率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负向影响。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X2)反映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本文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作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假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银行资产负债率(X3)=总负债/总资产,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本文假定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关系。银行贷款与总负债比例(X4)=贷款总额/总负债,指农业银行总负债中贷款所占的份额,这一指标反映银行资金运用于贷款的比重以及贷款能力的大小。本文假定农业银行贷款与总负债比率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银行相对规模(X5)=Ln(银行总资产)。银行相对规模在国外文献中常被用来反映银行风险分散能力。本文采用银行相对规模指标衡量银行风险分散水平,并假定银行相对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 2、数据来源和分析 文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此次实证分析考察的样本期间为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的24组季度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农业银行网站及中国银监会网站发布的相关报告。 3、实证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首先对模型中的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利用eviews6.0对各个变量做ADF检验,从运行结果来看,6个时间序列X1,X2,X3,X4,X5和Y都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需要进一步进行一阶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