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旅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农旅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农旅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农旅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农旅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了休闲农业的繁荣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意见》,分别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指出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海洋、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意见》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四大举措之一。目前,全球旅游业态呈现多样化发展格局,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等专项旅游的产生与兴起,无不预示着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

林业、海洋等产业和行业跨界组合的生机与活力。在国家“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等政策倡导背景下,创造性地将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推进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创新休闲农业未来之路,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一、“农旅文”三业融合发展的理论之源“农旅文”是什么?“农旅文”是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合称。推进农、旅、文一体化,是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农旅文”三产关系及产业涵的揭示

“农旅文”三个产业,按照产业分类习惯,农业产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归为服务业畴,属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第一产业为第三产业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产业的进步,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农业产业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系统,它主要包括农产品产业体系(即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即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

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和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即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

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群,旅游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环节组成,因此,旅游产业是由饭店住宿业、餐饮服务业、交通业、娱乐业和景点、旅行社等多种行业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主要涵盖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十大门类。其中,文化创意设计、广播影视传媒、节事会展策划、新闻出版、娱乐演艺、文化生产、网络服务等门类与农业、旅游产业接触机会较多。

(二)“农旅文”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融合一词常见于经济学领域,它是不同个体向同一点或边界汇合并开始拥有共同的特征。对于产业融合的概念,尽管学术界有颇多观点,但也基本达成了共识。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其特征在于融合的结果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产业融合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资源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技术融合、管理融

合和市场融合等多个层次。产业融合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通信、电视、广播等,20世纪90年代成长于金融、运输、能源等更为广泛的产业领域,进入21世纪后的产业融合现象变得更加频繁,亦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深刻的引领作用。“农旅文”产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可先从两两融合关系谈起,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

农业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农业与文化相遇,随即出现了农业文化的概念,继而带来农业文化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话题。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把握文化与农业发展的结合点,顺应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呼应保护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潮流,更好地发挥农业文化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的作用,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农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当农业与旅游结合,与农有关的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物,进而产生了农业旅游。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而成的一种新业态,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是产业经济高度化之后的产业创新,这一新型产业形态将以极大的扩散渗透效应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4]。

农业旅游还是汇集城乡资源的最佳平台,它将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等资源集聚起来,实现了资源和产业的融合。所以说,农业旅游的根本属性就是产业融合的结果,它将农业与旅游业两个产业各自拥有的优势进行交叉互补、渗透融合、形态创新,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3.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保障;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媒介和传播阵地。文化因素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形成了不同地区千差万别的文化旅游特色和魅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将促进旅游目的地建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旅游产业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涵和品位]。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综上所述,“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旅文互惠”,既揭示了农业、旅游与文化关系的互动融合过程,也揭示了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机理。农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使三者构成了浑为一体的产业体系、相互促进的功能体系、相互渗透的产品体系。下文国外知名村庄及农业旅游示点的发展历程将表明,“农、旅、文”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与乡村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土地增值、

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农旅文”三业融合发展的经验之谈休闲农业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文旅交融之路。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显个性,以文化建品牌,以文化拓市场,休闲农业才更有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农旅共兴之路。以旅兴农,以农促旅,以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以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及延伸的旅游产业、休闲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促使农民、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发展,保障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为更好地诠释“农旅文”三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本文精心选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前卫村()、农科村()、东村()、各庄村()、滕头村()、南街村()等美丽村庄,通过遍布于不同省份的七大案例,集中展示近年来全国在农业、旅游、文化方面综合发展的有益做法,提炼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运行经验。(一)“农旅文”融合的典: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省市)近年来,武当山特区依托大景区、大文化、大旅游的独特优势,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文旅互动,成功走出了一条“文旅农”一体化发展之路,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全新的典[9]。武当山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太极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等文化资源,开展武当文化建设工程活动;与中国美协、书协、音协、中国摄影家协会开展“书画武当”等系列活动,

通过论坛、影视、演艺、会展、武术等多种形式,提升武当山品牌价值。抢抓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机遇,以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为核心,在全国率先提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模式,通过生态、文化、产业、民生工程,重手打造仙山圣水相映、人文与生态相长,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国际高端旅游目的地,致力打造城乡共荣、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文化昌盛的区域共享发展示区。与此同时,武当山通过旅游业的嫁接和贯通,使农业直接从一产的种植农业升级为三产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引导村民景区就业,真正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

(二)中国东部的生态海岛:前卫村(市崇明县)拥有联合国“生态环境全球500佳提名奖”、“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点”、2010年世博会新农村展示景区之一等多项头衔的前卫村走的是一条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生态科技”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全面发展之路。前卫村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形成了以高科技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十大生态系统,在树起了全面建设生态示村和发展综合性生态农业旅游的旗帜。前卫村重视废物利用,将生态循环型农业项目变为旅游项目、科普教育项目、参观学习项目,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已成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特供基地,探索出了一条“纯农也能致富”的新路径。

(三)中国西南部的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省郫县)农科村以苗木产业为起点,融合园林艺术文化,注重都市文化与农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用前瞻性的眼光布局“农家乐”旅游,将经济发展重心由单一的苗木花卉产业调整为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三产综合发展。在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下,农科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余元,旅游核心区的人均年收入达4.5万余元。鉴于农家乐资源难以形成垄断竞争优势,农科村开始谋求产业上的变化,及时调整农家乐产业升级的思路,率先推行“农家乐”星级评定,转变低层次的农家乐向园区、景区和综合体模式发展,实行景区式管理,走精品服务路线,打造一批精致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度假区,促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高端发展。

(四)中国西北部的农民画之村:东村(省户县)距30公里、被誉为“第一村”的国家农业旅游示点东村坚持商贸富村、农业稳村、旅游兴村、农民画名村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将农旅文有机结合,不断进行新型农村经济体制探索,通过三产协调发展,成为了我国西北地区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东村作为户县农民画的发祥地,通过结合西部民间艺术文化的特点,发挥农民画的品牌效应,创新经营模式,延伸农民画产业链,在提供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将农民画与剪纸的观赏和制作作为旅游服务项目,吸引了大量中外宾客。这种以民间艺术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为休闲农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