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最新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最新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最新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参看课后注解)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

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

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

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

庙在山之西麓(山脚)

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

有俊鹘抟水禽(持,抓)

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重点虚词(参看绿色通道)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

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

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

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古今异义

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词类活用(参看绿色通道)

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

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

特殊句式(参看绿色通道)

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翻译(通篇译文见绿色通道)

(1)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2)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抓住一只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3)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4)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

庖丁解.牛:剖开、分割

足之所履.:踩

肩之所踦.(yǐ ):支撑,接触

砉.(huā)然向.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向,通“响”。

奏.刀騞(huō)然:奏,进;

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进.乎技矣:超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

批.大郤:击,劈开;郤,空隙。

导.大窾: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

因.其固然

..: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

....之未尝:技经,犹言经络。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

而况大軱.乎:大骨

良庖岁更

..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更换;割,割肉族.庖月更刀,折.也:众,指一般的;折,断,指用用刀折骨

新发.于硎.:发,出;硎,磨刀石

彼节.者有间.:节,关节;间:间隙。

如泥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

踌躇满志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缮,擦拭刀

二、通假字

砉然向.然通“响”

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缮

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古—没有不是今—只,不外乎

以神遇:古—会合,接触今—碰见、遇见

视为止,行为迟:古—行,动作;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虽然,每至于族:古——虽然这样,但是今——连词,表转折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

新发于硎状语后置,于硎新发

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重点翻译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啊。”[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实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田父绐曰:欺骗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

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汉军皆披靡:溃散

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亡其两骑耳:失去

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乌江亭长檥(打不出来,原字请看课文)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所当无敌:遇到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若非吾故人乎:你

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二、重点虚词:

①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②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③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⑤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⑥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三、句式:

①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②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

③判断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④省略句: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⑤固定句式:

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四、重点翻译: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译: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然而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战争的过错啊。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正音:

蜀山兀(wù)缦(màn)回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qiáng)焚椒(jiāo)兰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尽态极妍(yán)

剽(piāo)掠其人鼎铛(chēng)玉石弃掷逦迤(lǐyǐ)

尽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yǔ)之粟粒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ōu yā)参差(cēn cī)

二、古今异义:

①直走咸阳(古义:跑,奔,趋向;今义:行)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③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⑥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毕,被动用法,被灭亡;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

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9.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10.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1.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四、一词多义:

一: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把)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焉: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的样子,助词。)

2、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

而: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被动句:六王毕

输来其间

戍卒叫,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哀自)

2)定语后置: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

钉头磷磷(磷磷钉头)

瓦缝参差

管弦呕哑

3)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4、省略句:(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主语省略)

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谓语省略)

长桥卧(于:在)波,未云何龙(介词省略)

几世几年,剽掠(于:从)其人(介词省略)

谁得而族灭(秦国)也(宾语省略)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以:

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

2、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而,表顺承或因果)

3、举以予人(来)

4、以地事秦(用)

5、苟以天下之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凭借)

而:

1、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六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作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

1、其实

..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可谓智力

..孤危:古义: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得一夕之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

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10、刺客不行

..:古义;到```地方去今义:不可以

特殊句式

赵尝五战于秦状后

其势弱于秦状后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

斯用兵之效也判断

是又在六国下矣判断句

暴(于)霜露省略

较秦(贿赂)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省略句

至丹以荆卿(刺秦)为计省略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

洎牧以谗诛被动

伶官传序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向前

2.仓皇东出东:向东

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智勇:有勇有谋的人

三、古今异义

至于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从事

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人事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情事理

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与其

古义:和他

今义: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自告奋勇(表明,要求)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与其所以失之者(代词,它)

其后用兵(代词,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5.与

与尔三矢(给)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求!无乃尔是过与(语气助词,通“欤”)

尝与人佣耕(介词,为,替)

与其所以失之者(连词,和)

6.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或未易量(容易)

以乱易整(代替)

寒暑易节(交替)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安家。②今: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①古:青年男子。②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

志气:①义:精神。②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几何:①古:多少。②今: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

强者①古: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①古:成长立业。②今: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

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页 1 第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 1、释题: 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划记。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 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 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船的行程。 三、具体研读: 1、阅读第一自然段,感悟烽火矶的形象。 2、问题1 :烽火矶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3、诗人如遇此情如见此景该当如何评价? 明确:“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可初步感知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

新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全)

七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知识点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 ..引:拉之:代词,他 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②俄而 ..雪骤:俄而:不久 ③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 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着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陆游(公元1125—1209年)字少游,号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据说陆母生陆游时,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陆母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久而不孕,为陆母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随后唐婉也回了一首《钗头凤》。 2、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3、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4、散文成就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主要作品集:《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5、陆游一手持剑,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攻汴梁(开封)。徽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不久汴梁被攻破,徽钦二帝都成了金人俘虏。这是不是陆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为己任。 一手执笔,作诗。 二、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三、解题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答案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高二()班第()组姓名: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 主备人:高继刚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本,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鉴赏小结本文描写山川景物形象的手法。 3、3、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结合其经历,学习其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重点掌握“然”、“以”这两个虚词 2、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在文中加注重点实、虚词以及疑难句子的理解,标记勾画,做好文本批注,再研读本学案。(牢记:先理解课文,再做本学案。) 2.深入文本,合作探究,学习鉴赏写作手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声诵读,体悟作者情感,提高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4.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有利于解读课文。)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 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 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二、课文背景 (见教材P68注释①) 【自主学习·疏理基础】 认真阅读课文,参考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完成基础知识落实。 一、给下列字注音 烽火矶.(jī)烽燧.(suì)窦.()潦.缩(lǎo)巉.然(chán)以杏仁澄.之(dèng)赪.(chēng) 楼观亭榭.(xiè)抟.(tuán)汲.(jí)葭.苇(jiā)栖鹘 ..(qīhú)上干.(gān)云霄 二、解释下列实词 自舟中望山:从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特异之物上干云霄:直冲 凡江中独山:所有方立庙门:正盖以此得名也:大概俄复开霁:一会儿雨过天晴始见庐山及大孤:才大孤状类西梁:像每汲用:取水过夕乃可饮:一晚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1)杰然特起( ......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A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A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师说》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2.(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6.(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7.(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 2、内容理解; 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 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 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 千里者) 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 (如:卷石底以出) 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 “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则、《期行》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师说(含答案解析)

师说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 2.或师焉,或不焉(“”通“”)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吾从而 ..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不必 ..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从惑而不从师()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并序》)()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3.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4.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5.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可怪也欤()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 )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2.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冋“否”)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而大遗古: 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古: 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古: 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之不知古: 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 音。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 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 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词类活用 1)n. T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 a. T 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 T 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 a. T 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 a 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 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5)介词,表被动,被:不拘于.时 3.也 1)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4.乎 1)介词,相当于“于”,在;表比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语气助词,表揣测,吧:其皆出于此乎 . 4)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小学而大遗. 5.士大夫之族.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5.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⑤行弗乱其所为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7.解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从 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惑而不从师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群聚而笑之 ⑦择师而教之 ⑧如是而已 2.之 ①青,取之于蓝。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完整版)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世说新语》两则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 3.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 4.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5.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6.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 7.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家庭聚会) 俄而 ..雪骤(不久,一会儿) 公欣然 ..曰(愉快的样子) 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去后乃至 ..(乃,才;至,到)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8.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论语》十二章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4.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5.文言句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6.字音字形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愠.(yùn)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箪.(dān) 好.之者(hào)曲肱.(gōng)笃.(dǔ) 7.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 ..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 ..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练习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写出通假的字形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2.圣人之所以为圣. 3.则耻.师焉 4.孔子师.郯子 5.而耻.学于师 6.不耻.相师 三、古今异义 1.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远矣 3.古之学者 ..必有师 4.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5.吾从而 ..师之 6.小学 ..而大遗 四、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犹且从师.而问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惑而不从.师 4.惑 惑.而不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圣益圣. 五、虚词积累 1.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 郯子之.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之.学者必有师 辍耕之.陇上 久之.,目似瞑 2.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可怪也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 6.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7.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所以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 ..为圣 六、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不拘于时 七、填空 1.韩愈,字,自谓,故称。唐代家,家,运 动的倡导者,谥“”,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后人将其与柳宗元、、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八、翻译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世说新语》二则 《咏■》 (一)通假字:无 (二)古今异义词: 儿女:古义:对于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三)词类活用:无 (四)一词多义:无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直) 2、倒装句: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直) 3、判断句:即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重点实词虚词: 俄而:不久,一矣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差:大体 未若:不如 因:趁、乘 即:就是 (七)重点句于翻译: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谢太傅商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雲像什么?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道覩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于。 (八)重点问题梳理: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 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于们的聪明智養感到欣慰、快乐。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你认为谢太傅究完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答: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覩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飆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词: 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 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前去?前往 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三)词类活用:无 (三)一词多义:无 (四)特殊句式:无 (五)重点实词虚词: 期:约定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相:表动作偏指一方引:拉,牵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